一个现实的童话故事
2021-07-12 一个现实的童话故事 一个童话故事 一个公主童话故事就算只剩一个,也绝不丢下你。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同学们在回学校之前都需要做好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中,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就算只剩一个,也绝不丢下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言:当妈妈爸爸开始学着照顾自己的宝贝时,总会被很多问题困扰,因为新生儿身上有太多看不懂的现象。不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征难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我怎么知道他这样是正常的?”
其实,正常的新生儿有几个方面的判断标准,你可以通过本章内容,对宝宝的健康状况做出简单的评估,并知道哪些是新生儿的正常生理现象,而哪些是特殊状态。
婴儿出生时的平均体重是3.2公斤整,正常男婴要比女婴重一些,身高体胖的父母,婴儿也比较重一些。若婴儿的体重在平均体重之下,但不少于2.5公斤,则属于是体重正常的婴儿,我们常遇到这样大小的小婴儿,这些新生儿一般喂养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只是有个别孩子由于小,吸吮能力相对比较差,有时吃奶很少就累了。
此外,对于出生体重相对较轻的新生儿,可采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如新生儿抚触、新生儿体操,这些方法可以增加新生儿胃泌素的分泌,提高食欲,促进消化与吸收。同时,这种皮肤接触,还可以加强母子交流,感情沟通,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发育很有好处。
那么对这样的小婴儿,新妈妈更要耐心,仔细,吃母奶时,应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使孩子的总喂奶量不减少,并且有利于他的消化与吸收。
值得一提的是,抚触必须有专业的指导,否则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本网站小编总结:zJ09.Com
1.新生儿各个器官和系统从出生那刻起开始经历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因为在生理上有很多特点,爸爸妈妈更应该学会判断自己的宝宝是不是正常的新生儿。
2.新生宝宝的心理层面是非常敏感的,他通过皮肤、嗅觉和听力等器官感知周围及成人对待自己的态度。
3.新生儿的运动相当有限,仰卧时不会翻身,俯卧时能将脖子抬起使鼻子稍稍离开被子而不被捂住。抱起时宝宝头部只能坚持一小会儿,所以要用手托住他的脑袋。
延伸阅读
拒绝孩子可以,但只会说「不」是不行的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拒绝孩子可以,但只会说「不」是不行的”,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个孩子在想玩这个游戏想听那个故事时,都会向爸爸妈妈提出他的要求,以征得同意。通常,爸爸妈妈都会根据当时的情况来满足孩子。
可当孩子的要求在家长看来有些不合理:
缠着爸爸带他下河玩水;
过了睡觉时间,非要多看一会儿电视;
在商场里吵着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
这种时候,爸爸妈妈该如何正确地拒绝,而不伤害跟孩子们的亲密关系呢?
其实,家长拒绝时,只需要遵守一个原则:拒绝的时候不要只说「不」,一定要加上共情、解释与指导。我们可以拒绝孩子,但一定要跟他解释清楚,「我为什么拒绝你」。
一般来说,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分为两种:
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底线,比如下河玩水这事儿很不安全。
孩子提的要求在那一刻超出了家长的心理预期。
当然,孩子想做的事情没做成,难免有点儿小情绪。如何正确说「不」,就需要一些技巧了。
方法一:说「不」之前想清楚,到底该不该说
很多时候,家长只是下意识就拒绝了孩子。其实,面对孩子的要求,我们可以先想想「孩子提的这个要求真的不合理吗?」
比如孩子玩玩具不想出门,只是因为他正玩得起兴,想多玩玩,满足他就是了。别为了自己的方便,就忽略了孩子的正常发展需求。
方法二:可以否定孩子的行为,但别否定他这个人
孩子要吃地上捡的东西,我们可以跟孩子说「这样做不行,吃这个肚子会疼哦!」但千万别跟他说「说了多少遍了,怎么就是不改?你这孩子就是这么不爱干净!」
我们可以否定孩子的行为,因为行为可以纠正,而且只要孩子愿意,立刻就能改,但如果上来就说孩子这个人有问题,就很容易刺激孩子,让他觉得「对啊,我就是这样!
方法三:引导孩子一起找答案
最好的约束,就是帮助孩子自我约束。
即便是拒绝孩子,我们也别跟他死磕,而是尽量解释「如果你这样做了,会怎么样」,然后引导孩子一起得出一个结论。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不是在指责我,而是和我一起解决问题。
方法四:让孩子自己定规则
孩子想看动画片,其实挺正常的,但如果刚看完20分钟,又说要看,就有必要约束了。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学会一种方法:让孩子自己定规则,而且要事先说好。也就是要丑话说在前面。
我家孩子在提看电视的要求之前,我会跟他建立规则:想看电视?可以。看多久呢?让孩子自己说出来,对他才有约束力。
选园绝招十个问题帮你忙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不少的同学会在家里的帮助下调整作息为入学做好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选园绝招十个问题帮你忙,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选园绝招十个问题帮你忙
绝招一:要了解一所幼儿园的情况,最好打电话,或者当面同园长谈谈。一般来说,园长不会拒绝一个想让孩子入园而进行咨询的父母。提问的面愈广,愈会让你了解深入,愈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绝招二:同已在这所幼儿园就读的孩子父母进行交谈。你可以利用幼儿园晚接时间,与幼儿园游乐场里正带孩子玩耍的父母攀谈,尽可能获取你所想要的信息。
绝招三:带孩子一起去参观幼儿园,问问孩子是否喜欢这个新学校。
在面对面的谈话中,可以问如下几个问题
1、幼儿园有哪些附加活动?(比如:外语、音乐、体育等)
2、一个老师照顾多少个孩子?(通常一个老师照顾7个孩子比较合适)
3、过去两年中幼儿园职工的更换频率为多少?
4、经常会组织郊游吗?(比如:去动物园、博物馆等)
5、会不会有些外人(比如:观摩团的老师)来参观幼儿园,还是说孩子会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里?
6、幼儿园会不会注意健康饮食、有没有专门的营养师?
7、幼儿园会不会经常给父母汇报孩子的成长状况?如果孩子有了困难或其它不良的表现时,幼儿园是否会主动同父母联系?
8、幼儿园是否经常让父母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如父母开放日、父母会、节日庆祝活动等。
9、这家幼儿园是不是比较擅长儿童教育?它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10、孩子的适应期将是多久?(专业人士建议,至少6天到3个星期)
只生一个好吗(中)
同意。刚刚从产科病房里出来,很了解新生儿父母的想法,他们说:这个罪,只一次就够了,但对孩子来说有个伴儿当然好,所以应该生双胞胎。一想,的确,两全其美。
敏豆的回复:
我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可以生两个,只要您交罚款。许多人也是受传统思想及家里老一辈人的影响而生了两个,还有人因为没有生个儿子而不停地生(当然那是因为钱对于他们来说是小事儿)。我却不想生了,一方面我因为生了个男孩,所以对夫家比较好交待,说话也硬气些。另外我本身就十分赞成只生一个。我觉得中国之所以有现在这么好的现状,还真是托了计划生育的福!
xyhan的回复:
我跟老公说如果在我35岁之前国家放宽政策允许生两个的话我就再生一个,老公却坚决反对说太累了!就我个人感觉来说当然两个是最佳选择,对孩子成长要好些,不过同时我又担心有两个孩子自己可能哪儿做的不好就会让其中一个觉得爸爸妈妈更喜欢另一个而对他们造成伤害,都不知道有两个或以上的孩子的父母们是怎么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觉得爸妈很爱自己,我觉得我周围的老一辈们几乎没有不偏袒自己孩子中的某一个的,而他们好像也不知道由于他们的偏袒对他们的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又害怕有多个孩子,当然这种担心纯属多余,因为离我35岁也没几年了,估计是没有机会再生了,老公又不肯出国!
June的回复:
你真的对世界人口的情况不了解吗?研究发现,妇女生育的胎数与她的文化程度成反比,发达国家的人文化程度高,不愿意多生孩子,加上不育症,人口出生率低,许多国家人口呈负增长,这样会带来人口老化和后继乏人的问题,所以他们要鼓励生育;发展中国家则相反,资源短缺,人口增长过快,国家根本无法养活国民,看看非洲的一些贫穷国家就知道有什么恶果。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由此而来。受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影响,加上大多数民众文化水平低,无法接受少生优生的观念,只想早生多生,所以政府的政策非常强硬(很多地方不人道),否则无法控制后果。
我个人当然希望可以生两个孩子,据新浪网的网上调查,大部分的网民都是这个选择,不过这个愿望只能让下一代实现了。
只生一个好?还是……(下)
你家宝宝是否精力过剩?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你家宝宝是否精力过剩?,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科尔卡博士从事的一项专题研究显示,在学龄前幼儿中,精力过剩所占比例不小于10%。孩子精力过剩的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大多聪明好动、反应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但往往比一般同龄孩子更为顽皮。其中不少精力过剩的孩子还因为太过调皮,被父母或老师认为是“朽木不可雕”,认为是“差生”。专家指出,对精力过剩的孩子要因势利导,而不可任其自然发展。
宝宝精力过剩与遗传有关
研究显示,宝宝的精力过剩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他们体内一种内分泌腺素——肾上腺素的成分明显高于普通孩子。专家们还惊奇地发现,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的宝宝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很简单: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为“不听话”或“不规矩”。此外,过剩的精力由于找不到正常、足够的渠道发泄,宝宝还常会处于一种类似青春期少年才有的烦躁、焦虑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之中。
所以,面对精力过剩的宝宝,妈妈千万不要轻易用“调皮”、“讨人厌”之类评语给宝宝贴上许多负面的“评价标签”。妈妈应该更理解他,帮助他,引导他把充沛的精力以健康的方式得到排遣。
发现宝宝精力过剩,妈妈可以这样做
适当加大他的运动量:让你那精力过剩的宝宝多运动。这既可促进他的身体健康,也可帮助他消耗过剩的精力,获得机体的舒畅感与心理平衡。
给他一些“障碍”: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爸爸妈妈或老师可以让他们参与比同龄人更需要体力、智慧的活动和游戏,或向他提出较难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他的精力得到良好的发泄渠道,又可以让他避免盲目自大。
鼓励他与大孩子为伴:如果宝宝精力过剩,让他与比他大两三岁的大孩子为伴是一种明智之举。这样可更好地满足他的求知欲,相对大强度的活动也可让他得到体力的宣泄。
保护他的“独立性”:精力过剩的宝宝往往较早熟,让他早些体会“独立性”也很重要,否则过多的干涉与限制特别容易激发精力过剩宝宝的反抗。
扩大他的视野:经常带他去博物馆、图书馆、植物园等地方,让他过剩的精力有足够的渠道发泄,又可培养他健康的爱好,使得他的心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任由过盛的精力支配着盲目发泄,从而导致宝宝性格粗鲁、内心粗糙。
和他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如果你的宝宝常处于精力过剩的状态中,你更应注重和宝宝建立亲密关系,理解他的优点与弱点,在他烦忧时更好地帮助他。这样可以帮助他大大减轻心理压力。
给孩子一个好榜样(下)
看了大家的讨论,有一点点的感慨。众多妈妈爸爸们在早教论坛里努力地讨论、研究如何把下一代教好,其中不乏非常好的文章,大家似乎也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身教重于言教、德育重于知识的灌输等等。可是,毕竟一时的点头认同抵不过外界潮流的长期熏陶。自己的孩子是一点亏都不让吃。听没听说:吃亏是福?大家也许羡慕自立的孩子,但轮到自己为孩子选择的时候,大多选择过度保护。也许有一个很好的理由: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但是有没有想过:你的理由正确吗?其实现在大多数的父母信念都很模糊,因为外界的信息太杂乱了,更重要的是错多于对,邪大于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我们大多数又没有从小练就一双识辨的慧眼,成年以后如果没有有幸遇到指点,真的是被洪流吞没。在现在这个社会做个好人,仅仅是个好人,都很难。忙碌了一天,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你可以想一想:我今天一天都想了些什么?是为自己想得多,还是为别人想得多?生气了多长时间?嫉妒了吗?贪爱了什么?是好的熏陶得多还是坏的熏陶得多?如果你每天坚持反省,才有可能做个好人。古圣人在古代非常纯朴的社会里都“日三省吾身”,可想而知。
似乎扯得远了。不过父母不修身,何以教孩子?我们国家传统美德是尊师重道。如何尊师?从小孩子上私塾开始。第一天,父亲要领者孩子,带上礼物,到学堂先拜孔圣人的牌位,接着要拜老师,父亲在前,孩子在后,行叩拜大礼。这样孩子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尊师。礼物是表自己的诚意,不分多少。绝对异于现在私下里的红包。况且送红包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是尊师;结果是造成孩子的不平等。我看不出有什么好处。而孩子就真的得到你想要的好处了吗?不见得。我自己就有十几年的上学生涯,事实证明:不见得!翩翩妈不就有这样的认同吗?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
拒绝宝贝你忍心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拒绝宝贝你忍心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女儿和我走着,突然发现她没有跟上我的步子。原来,她盯上了路边杂货店里的瓶瓶罐罐,站着不动了:“妈咪,棒棒糖。”
“对呀,这是棒棒糖。”我想装傻蒙混过关。
“妈咪,我要。”她改为正面出击。
“不行,吃多了糖要长黑牙的。”我也只好正面拒绝。只见小人儿小嘴一瘪,立马就哭开了。
今天年轻的父母们面对宝贝的各种购买要求,大概也都像我这样,经常是在迁就和拒绝之间艰难徘徊。
谁惯坏了宝贝?
我们这一代年轻的父母,大多都经历过物质匮乏的童年。也许,正是出于某种补偿心理,作了母亲之后,我迅速迷上了逛儿童用品商店。各类婴儿用品不用说都是要最好的,奶粉一定要吃最贵的。各式童装不停地买,所幸宝贝长得快,又容易弄脏,每件衣服都还有机会轮得到穿上一穿。不过到后来,连我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在为宝贝操办,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某种曾被压抑了的购买欲了。
渐渐等到宝贝可以陪着我一起逛商店的时候,我也成了一个很好说话的妈咪。我不但很愿意答应女儿的请求,甚至还会不停地问她,是否要这个,要那个。女儿一开始面对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还有些茫然,有些被动。但那些摆在货架上的东西,从颜色、形状、功能到口味无不竭尽迎合之能事,吸引着小宝贝的眼球。她很快就进入角色,积极适应着我们这个物质资源极度膨胀的年代。
不用说,家里很快堆满了从各个休闲游乐场所买回的劣质风车、面具、氢气球等玩具,都是女儿在一时新奇过去之后弃之一旁的。而大多数零食也总是撕开一个口子,试试味道不好就被丢在一边。少数几种喜欢的零食则变成了她的主食,以致宝贝一坐到餐桌边面对真正的主食就无精打采。
我不知道大多数父母是否都是从这样的后果出现以后才开始反思的。其实有些大道理我们早就懂得——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佛说人生有八苦,求而不得即其一。今天是一根小小的棒棒糖要不到,将来可能就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一段美好的恋情与我们失之交臂。哪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们自己不也正是从不断的挫折中成长起来的,并从中受益不少吗?只是做了父母,面对自己的宝贝,就一个个都变弱智了!
宝贝的孙子兵法
我的姐姐算得上是个明智的母亲,在她的训练之下,小外甥是个十分懂得节制的宝贝,很少主动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就是大人领着去给她买东西,她也一般只选一到两样。
不过,姐姐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下班带女儿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品牌糕点店,里面各式糕点、冷饮五颜六色,煞是诱人。小家伙每次看着光顾里面的人们在无比幸福地享用,都要驻足观望半天,恋恋不舍。姐姐却每次都以各种理由说服宝贝离开了。有一天,她实在不忍看到宝贝那种渴望的眼神,终于带她进去了。直到坐到座位上,宝贝还在一再地追问妈咪,我们是真的要吃吗?等到吃的东西都摆上桌以后,宝贝的心思看起来已经完全没有在吃的东西上,而是不停地左顾右盼,又探究似地看看妈咪,仿佛在琢磨这突然实现的愿望是怎么一回事。顿时姐姐也觉得兴味索然,感到宝贝的一桩简单的快乐就这样被自己生生断送了。
乖宝贝的结果尚且如此,面对那些不太好说话的宝贝呢?没有哪个父母会真的能够做到铁板一块,完全硬下心肠来拒绝宝贝。所以,最后还是父母败下阵来,以迁就告终。这种防守的战线一旦崩溃,宝贝渐渐可以摸到达到目的的窍门:要么是嫌麻烦、又不拘小节的爸爸相对容易攻破,要么是心软的妈咪更容易走进“苦肉计”的圈套等等。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商店里,父母和宝贝间的攻防闹剧在反复上演着。
拒绝宝贝三部曲
第1部曲:投鼠别忌器
大人常常“斗”不过宝贝,当然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投鼠忌器”。比如我家女儿的杀手锏就是眼泪,稍不如意小嘴一咧就开场了,眼泪哗哗地流,很快就成了一个“泪人儿”,不由人不悄然动容。
不过当我发现宝贝渐渐喜欢把眼泪当武器之后,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忙着息事宁人,答应宝贝的请求。当然也告诫自己,不要因为被宝贝哭得心烦意乱,就开始使用家庭暴力。既然被拒绝的宝贝并没有像她表现出来的那样伤心愤怒,那我们大人就更没有必要方寸大乱了。所以我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冷眼旁观,你哭你的,我就是不为所动。
一次,女儿要买一把玩具水枪,我不答应。我先是耐心地跟宝贝讲道理,可是她根本听不进,而是在大街上哭闹着冲走了。我没有追上去安慰她,而是躲了起来,暗中跟着她。只见她横冲直撞,一边却不时回头张望,没有找到我之后,就开始往家的方向走。我第一次发现她居然可以独自从我们家附近的十字路口找到我们住的那栋楼。一路上她已不知不觉地停止了哭泣。直到自己摸到单元楼道口,看到我终于现身,她才又无比委屈地“哇”的一声又哭出来:“妈咪你怎么才来呀?”这时我再好言相劝,指出她的错误,她都照单全收了。
第2部曲:拆解宝贝的小花招
拒绝宝贝之所以失败,还在于父母低估了宝贝。我的女儿就“诡计多端”。比如我在超市里告诉她不能买哪种零食,她会说:“我只是看看,又不买。”然后就一直拿在手里。付账的时候,她把自己手里的东西也交上去,然后信誓旦旦地说:“我买回去吃饭以后再吃。”等到付账完毕就会要求:“我只打开看看好吗?”接下来当然是顺理成章地“只尝一点点”。只是到家里的时候,一包零食已经差不多被“尝”完了。
此外,女儿的小伎俩还有迂回作战法、旁敲侧击法等等。比如看到她钟爱的东西,她会建议说:“妈咪,我们买一个送给某某小朋友吧。”这时最好要么说某某小朋友也有,要么说上次爸爸给她买了,很好之类的。
第3部曲:给宝贝设置小障碍
某些时候,父母也可做点让步,同时趁机和宝贝谈谈条件。比如,给宝贝买了棒棒糖,就要求她得坚持刷牙之类的。这样既是人为地制造一点障碍,让她感到达到目的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而且,也可以培养宝贝一些好的习惯。只是,若碰上宝贝被揭穿阴谋之后,恼羞成怒,胡搅蛮缠,拒绝和谈,那也就只好硬下心肠,借鉴前面说的冷处理方法了。
说不行父母就一定要禁止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你收藏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说不行父母就一定要禁止”,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于是很多孩子就还是照样做自己喜欢但不正确的事。“那样不行”,父母虽然这样对孩子说,却只是说说而已并不阻止孩子,这种父母现在也有。
既然说了“那样不行”,当时就一定要制止孩子的行为,否则不能算自我抑制力的训练。父母的凛然态度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用体验来教孩子,让孩子亲身得到。
如果只说不做就成了说教,这不会给孩子的脑内抑制系统的发育带来任何影响,就不能作为现实原则的训练。
最后一个“必须做”是相关义务的问题,对幼儿来说并没有太多事情。
比如,“必须遵守规则”,“帮助有困难的朋友”,“给自己的宠物喂食”,“给花浇水”,“听父母和幼稚园、托儿所老师的话”,“和小朋友好好相处”,“爱护兄弟姐妹”等等。
总之,父母既然已经说了不行的事,那么就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能再做这样的事。否则孩子会认为以后所有不行的事还是可以做的,因为父母没有阻止自己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