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哭是新生儿的语言,宝宝会用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是不舒服。所以宝宝的哭声是判断身体状况的信号之一。如果宝宝总是哭闹不安,或是持续不哭不闹,妈妈就要警惕,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哭闹分为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当宝宝出现不明原因的啼哭时,妈妈应该先从生理性原因考虑,如果排除了,再考虑病理性因素,必要时就要及时上医院就诊了。

“信号”之一:头形异常。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像肿起一个包似的。这是由于分娩过程中胎头在产道内受压引起的。有的婴儿出生后头部出现柔软的肿块,而且逐渐肿大,这是分娩时受压而引起的头皮血肿,只要局部不感染,出生后6-10周可消失。

“信号”之二:长斑。有的新生儿皮肤会出现粉红色的斑块。这是由于皮肤柔嫩,受外界刺激而充血引起的,1-2天后可消退;出生后2-3天,多数新生儿的面部,胸背部等处皮肤可出现轻度黄色现象,叫生理性黄疸,不必惊慌,一般1-2周消失

“信号”之三:尿发红。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排尿。看到尿布被染成砖红色时不必担心,这是尿中的尿酸盐引起的。

“信号”之四:体重下降。出生后婴儿体重可逐渐下降6%-9%。这是由于婴儿进食和喝水少,肺和皮肤不显性失水及大小便排出所引起的,10天之后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信号”之五:大便发黑。婴儿的第一次大便叫胎便,出生后24小时内婴儿可排出粘稠的黑绿色的无臭大便。这是由消化道分泌物、咽下的羊水和脱落的上皮细胞组成的,3天之后即可转为正常。

本网站小编总结:婴幼儿对天气的适应力比较差,冬天容易生病,家长应密切注意孩子的一些变化,提早发现孩子身体的不适。

延伸阅读

今天我们该怎样做家长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育者,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我们属于哪类教育者呢?同学校中的教师一样,家长也有称职与否之分。身为父母并不意味着成为良好的教育者。专家分析认为,父母大致可分作七种类型:

儿童型:父母尽量模仿孩子的方式和语调与之交谈。除出些洋相外,还要同孩子融合在一起,使孩子把父母看成游戏中的小伙伴,而不是成年人。

侦探型:父母喜欢刨根问底,什么事都要查究一番,好像对孩子进行认真的审讯。这种作法很难问出个究竟,即使问出来,通常也会令孩子不知所措。

外交型:父母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家庭的平静,他们害怕孩子生气和进行要挟。他们是典型的迁就型父母。这种在娇惯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可能变得任性、唯我独尊,不顾及他人,在学校、社会中会遇到不少麻烦乃至不时处于困境。

专制型:父母把自己看成权力或权威的象征,对孩子制定一些规矩,进行威胁,甚至实施体罚。这种作法往往不会取得任何结果,甚至会适得其反,阻碍了孩子加强他们自身的责任感和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

牺牲型:父母持续不断地为孩子做牺牲,当然也会让他们知道和感觉到这种牺牲。人们常说,这种类型的父母“会把心头肉从嘴里掏出来给孩子吃”,富于牺牲精神的父母通常会在孩子身上造成一种感恩、负债、重压,乃至罪过感。

唠叨型:这类父母认为言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结果每次交谈都变成了父母的讲演,每次训斥都成了父母的高谈阔论。孩子的天性喜欢新奇,唠叨只能令他们厌烦。结果,不管父母尽多大努力同孩子对话,他们总会装聋作哑。

不满足型:一些具备反省、自察能力的父母,尝试过上述一种或多种方式,并对所取得的结果不满意的父母,会准备继续学习,探索和纠正错误。

导致产生如此多类型的父母,重要原因之一是许多父母不明白自己正确的职责是什么?有的父母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抱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学习、吸取科学的培养孩子的思想、方法,由着自己的性子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有的父母则把孩子当作希望的载体,想通过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满足自己的成功欲,于是自幼便给孩子灌输知识,订下条规,制定三年、五年、十年的发展规划,要孩子努力奋斗、争取胜利,从某种意义上看,孩子成了父母实现愿望的工具;也有的父母做得很轻松,认为孩子不需要悉心培养,任其自然,“树大自然直”,长大就懂事了。其实,不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不过是不好的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的是父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良好的教育、好的榜样,就很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荼毒,学会不端正的行为。对孩子的不良言行,不加以认真对待,随便便说几句算了,甚至容忍、迁就、放纵,使孩子产生“唯我为大”的思想与不加抑制的贪婪欲望,自私自利、专横任性、傲慢虚荣的坏品性也就与这些孩子难分难离。

儿童是未来的社会支柱,人类的希望所在。他们既是家庭的孩子,更是社会的孩子。一个身心得以全面发展,健康、快乐、聪明、上进的孩子,是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发展的可靠动力。

作为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应作如下努力:

一、关心孩子,爱孩子

爱是人类的无性,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同时也向别人付出自己的爱。在所有的爱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的,也是最为牢固的。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令孩子感到‘快乐,感到安全,同时也培养、引导着孩子爱别人的天性。一个沐浴着父母真诚的爱的孩子,一个热爱父母,也对别人抱有爱心的孩子,永远不会悲观;不会觉得孤独,不会寂寞、傍徨,他们将会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间的交往,他们能造就和谐快乐的气氛,给家庭带来幸福。

所谓父母对孩子的真爱,必须符合以下的原则:

首先,不论在任何时间都要始终不渝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健康、情绪、精神。不论你是得意还是失意,是踌躇满志还是焦头烂额,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得坚持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心他。支持他,你是他坚实的后盾,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你都不会改变对他的爱,更不会遗弃他。

其次,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行为。认真及时地发现、解答孩子的困惑与疑难,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参与分享他们的快乐。对于欢快中的孩子,父母尽量避免干预,对于伤心的孩子,您绝不可掉以轻心,即使他一时不愿倾诉,等他平静下来,仍要与他交谈。伤心的孩子最渴望爱。

再次,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教育固然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但应该批评的地方必须批评,只要你说明批评的理由,把握好批评的尺寸与份量,孩子是会接受的。不顾原则无条件的爱不是真爱只是“溺爱”,过分的关心,过分的保护都属此类。

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说到父母要爱孩子,许多人都会齐声赞同,可要他们去了解、理解并尊重孩子,有些人就会不以为然,“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有什么”,言下之意就是孩子只是等待父母、老师去灌输知识、经验的空壳。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以及随着环境的变化,他的生理、心理、爱好、需要都有显著的不同与差别。不了解这些,父母的爱多少有点盲目性。有时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孩子的童年期,他的一切行为中最为强烈的动机就是寻求归属感、安全感。像幼婴哭闹的时候,只要抱起他,让他垂直地伏在胸前,他便会安静下来。这是因为当幼婴被母亲抱起拥在胸前时,母婴之间建立了一种“胸对胸”的接触。这是人类所有身体接触中,最具安抚功能的一种。其次,幼婴在未能蹲坐或直立步行之前,对于“空间”的感觉限于平卧的平面。一旦身体在直立状态下,幼婴本能地对四周的环境作出更敏锐的注视及留意。他们之所以变得安静,是由于整个精神都集中于适应“直立”位置带来的新奇经验。这个时期,孩子渴望父母时时在身旁。

孩子进入青春期阶段(12岁~18岁),特别是在十四岁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变化,进入所谓的“对抗期”,他们不愿听父母的嘱咐、告诫,不愿与父母在一起,而喜欢与同学、与朋友相处。这是因为孩子在同伴之间感觉轻松、自由,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交往;可以一块去探索、尝试未知的世界;还可以在遇到麻烦时获得及时的支持。这样的阶段,父母应及时地变化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是予以各式各样的限制,而应鼓励孩子发展独立性,帮助他结交品行好的朋友,给他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思想行为在大人看来经常显得幼稚可笑,但是它们与孩子的年龄、意识、思维的发展阶段是吻合的。他是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需求及其感情表达方式,同时根据孩子的特点、条件予以恰当的指导、引导。当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不可搞一言堂,只是自己发布命令,不让孩子表达他的意见。正确的做法应是在作出判断前,先让孩子表明自己的想法、理由,然后再与孩子商讨合理的解决办法。只有了解、理解、尊重孩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能建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教育孩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有威信的领导对部下有一种感召力,同样,有威信的父母也会对子女产生一种感召力。

有威信的父母能使子女在心理上对其产生敬佩、信赖;在行为上暗暗地学习、效仿;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难题时,他也会敞开心扉,从父母那儿获得支持与力量。显然,有威信的父母对教育好孩子极其有利。

父母威信的确立并非易事。孩子对父母威信的认可不是取决于一时一地一事,而是取决于父母的全部生活、行为与工作,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感情、习惯、兴趣、爱好、志向及他人的关系,只有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能成为榜样,父母才会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父母要树立威信并保持威信,除了要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对事业不倦的追求和以身作则、言行合一的行为准则外,还得不断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开拓视野,踏上时代的节拍。父母要孩子发奋读书,而自己不读书不看报,不求新知,孩子问起来一问三不知,这样的父母不可能成为威信型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冠冕堂皇的一套,在孩子背后又干着另一套,岂不知孩子的眼睛是异常敏锐的,虚伪最令他们憎恨,这样的父母即使取得威信于一时,但绝不会保持多久。

父母的威信还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充满生机的。富于感情的,孩子会受到感染,从而易于接受父母的爱并对父母充满爱心。反之,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充满矛盾冲突,孩子就会产生怀疑,并进而失去信赖,威信亦自无从树立。

今天的孩子比我们的过去更聪明,今天的孩子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今天做父母很不容易。

我们该如何爱孩子呢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绿色地、科学地爱孩子。

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享受的父母之爱应该有所不同,这是父母要把握的分寸。孩子从嗷嗷待哺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处在弱小渐长的过程之中,缺乏基本认知能力、抗御疾病和外来伤害的能力,犹如一颗小草非常脆弱,经不住任何风霜雪雨的摔打。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亲的精心呵护,一丝亲子之爱就如一泓清泉,会无声地滋润着孩子的成长,母亲也会从孩子的快乐成长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但当孩子进入童年、少年以后,就应该尽量把父母之爱的剂量科学化。否则,补药就成了毒药,毁掉孩子前程的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父母了!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温度、有理智地爱孩子。

爱是一门艺术,这里面最难把握的就是情绪。

爱孩子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的父母恨不得天天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感情用事、失去理智的爱。这是以爱的名义,行自私之实,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对孩子的摧残。“特别狠心,特别爱”,以理智的胸襟包容孩子犯错误,以温暖的笑容鼓励孩子改正错误,使孩子的生命之树奋力向下自己扎根,直到长为参天大树。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牺牲、更有智慧地爱孩子。

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受苦的同时也是享乐,这奉献的同时也是收获,这牺牲的同时也是满足。所以,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到的远远大于所给予的。这些爱犹如涓涓溪流汇集心间。但是,生命的本能是不断破茧而出,过多牵连,过分束缚,以爱为名的牺牲与奉献最终却成了孩子的监牢。

其实,父母爱孩子的牺牲也是要讲智慧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有种雕,雌雕每天要飞行200英里寻找一种坚硬、带刺的铁树树枝筑巢,上面铺以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随着幼雕渐渐长大,雌雕故意将安乐窝打破,幼雕就拼命扑打着翅膀,接下来的事情是:它们终于会飞翔了。带刺的巢穴,是一种深沉的母爱,更是一种博大的智慧。

为了孩子,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

“母爱”是个古老话题,回顾历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成为千古美谈。母爱又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因为母爱虽然是母子之间的亲情,但人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母爱又不可能不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母爱虽然具有天性、本能的方面,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天性。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影响母爱的“变数”越来越多,使母爱具有许多崭新的时代特征。

我的孩子在10多岁之前已经习惯了我100%的厚而腻的母爱,我通过仔细观察、学习、实践身边犹太父母的家教方法,对我的家庭教育实施了理念改革,中途更换教育理念和方法,孩子肯定会有一个阶段的不适应,毕竟是重打鼓另开张,不是从出生开始而循序渐进的。

很感恩生活,中国化了的犹太家教让孩子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在孩子们的性格中发酵,帮助他们在年轻时就取得工作上的成就。这同时也证明了犹太中产阶级发展的家教办法确实很有价值,即使被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母亲中国化,却仍然可以发挥功效。

总之,家长要学会爱孩子的方式问题,可以学习上面的方法来爱孩子,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爱,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

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喜怒哀乐


有些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往往对男孩实行命令主义,总是摆架子,树权威,他们看男孩总是这也不是,那也不顺。男孩一开口,他们就说他讲错了;男孩一动手,他们就说他什么都不会。往往对男孩进行过多的批评、指责,极少鼓励、赞扬。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让男孩怎么开口跟父母讲心里话呢?有些父母因男孩的动作慢,索性代劳;有些父母在男孩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却抢着说。这都是父母不耐心倾听的表现。长期如此,不但会限制男孩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而且也会使他变得沉默、有依赖性。

东东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最近,老师发现东东变了,变得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在那儿发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老师经过了解,才知道了东东不爱说话的原因。

东东以前是个很活泼的男孩,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说给父母听。可东东的父亲是个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东东身上,希望东东将来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因此,对东东的学习抓得特别紧。他觉得东东说这些话都没用,简直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当东东兴高采烈地讲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时,父亲总是会打断他:“整天只会说这些废话,一点儿用也没有,你把这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快去做作业!”一次,东东说班里发生的一件事,正说得兴高采烈时,父亲说:“说了你多少次了,让你别说这些废话,你还说,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父亲的一番话吓得东东一个字也不敢说了,呆呆地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在家里,东东的话慢慢地越来越少了,每天放学后就闷在自己的房间里,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就变了。

由此可见,父母耐心地倾听男孩的喜怒哀乐,对于男孩的性格养成非常重要。

父母仔细倾听男孩的诉说并回答男孩的问题对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大有裨益,还可以加强男孩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因此,在男孩说话时,无论父母有多忙,都一定要用眼睛看着男孩,不要随意插嘴,尽量表现出很有兴趣的样子。父母还要让男孩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完整地听他所讲的话,如果你在某一重要原则问题上表示不同意他的看法,应告诉他你不赞同他的什么观点,并说出理由。另外,父母在提出反对意见时不要过于武断,不应否定一切。即使男孩是在胡说八道,父母也要控制住火气,不妄下定论,直到完全理解清楚。

在倾听男孩说话时,我们还要注意:男孩说话时,父母不要加以批评。很多时候,男孩非常了解自己是否犯了错,可是他们不愿告诉父母,因为他们害怕父母可能会批评他。所以,要是他们说出了真相,父母应避免攻击、嘲讽等不当的言行,而应以理性、合情合理、开放的态度来回答他们,协助他们找到需要的答案或者解决的方法。

另外,在倾听男孩的喜怒哀乐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和男孩一起分享这些。

一位母亲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你是一个铁杆球迷,为了看球,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说实话,我原本无法理解。对我来说,足球只是一堆人在争夺一个球的无聊游戏。而你常常深更半夜悄悄起来看英超、意甲转播,虽然为了不吵醒我们,你总是把音量调到最低,但是,你那压抑的激动声和偶尔克制不住而发出的大声喝彩,还是会惊醒我,那时,我总免不了教训你一顿。可有一天,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能够让你如此如痴如醉的足球到底有何吸引力?我怎样才能够体会到你在看足球时的快乐呢?有机会我一定要尝试一下。

对此,儿子在自己的日记中也有所记载:奇迹果然出现了!不但是塞内加尔的奇迹,也是我妈妈的奇迹—她竟然从此迷上了足球,每天抢着看报纸,准时看球赛,关心贝克汉姆、询问罗纳尔多。当我们同时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心情澎湃地给中国队加油的时候,我感到我们的心灵第一次如此相通。我心里只想说:“能跟妈妈分享我的快乐,我真高兴!”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但我们都是怎么处理的呢?故事中的妈妈为我们家长上了一节生动的教子课。那么,在和男孩交流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交谈时,最好选在一种能让男孩与大人一样有同等机会参与的轻松气氛中进行。而且,谈话应自由自在,任意发挥。不要有什么仪式安排或预期达到什么效果,而是尝试着与男孩随意交流观点和看法。

以兴趣盎然的姿态倾听儿子的喜怒哀乐

在倾听男孩说话时,父母不要加以批评。很多时候,男孩非常清楚自己犯了错,可是他们不愿告诉父母,因为他们害怕父母批评他。所以,要是他们说出了真相,父母应避免使用攻击、嘲讽等不当的言行,而应协助他们找到需要的答案或者解决的方法。

兴趣班成学前家长关注热点


近日,在2009国际儿童教育与发展论坛之“开放式公众论坛”上,越发焦虑的家长竞相比拼谁起跑得更早,如何选择兴趣班成为现场咨询热点,为此,专家们也进行了解惑,是跑得更早好还是飞得更远好?

4个月宝宝也报兴趣班?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一直都很有耐心,但今天我拿到了三份某知名小学的测验卷,就再也坐不住了,难度之高简直令人望而生畏。”一位家长的话音刚落,现场便炸开了锅。

这位妈妈告诉记者,孩子明年就要上小学了,现在还没有接触过英语,但一年级就出这么难的试卷,居然还有听力测试,“孩子拿到这张卷子肯定要睁眼瞎了,我能不着急吗,能不赶紧给孩子报一个培训班吗?”这位母亲的焦虑立即“传染”了周围的家长,她们纷纷点头附和。

“我也知道超前教育不好,但一听到身边好多朋友都把孩子送进培训班,学英语、学思维训练,我就很焦虑。孩子刚上小班,我就给他报了两个兴趣班了!”、“宝宝今年只有4个月大,可以参加哪些兴趣班、早教班开发智力?”……现场,连专家们都颇感震惊,“4个月大的孩子,连视力都没发育健全,这起跑线也前移得太早了吧!”家长们的焦虑由此可见一斑。

“加餐”剥夺孩子快乐童年

“有一回,我在幼儿园大班听课,一位孩子的回答简直让我哭笑不得,他说,我想快快长大,像爸爸一样就好了,每天喝点老酒,打打麻将,多开心啊!”听完家长的提问,华东师大学前教育学院张明红教授颇为感慨地说,这几年,家长过早地拔苗助长,为孩子“加餐”奔名校,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令他们小小年纪就患上了厌学症。

“其实,家长不必太心急,儿童都有顿悟,在合适的时间他自然会理解。家长要学会正确评价并鼓励孩子,耐心等待花开的声音!”张明红教授还现身说法,当初,看到读小学的儿子课本上画满了奥特曼,曾暗地欢喜儿子说不定有绘画天赋,于是满怀期待地将儿子送进少年宫。没想到,儿子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因为他每次连5分钟都画不到,就开始指手画脚指导别人该如何画。

当看到小伙伴们都拿到了等级证书,儿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失败”。而张教授反过来鼓励他说,即使不做画家,也可以当一名鉴赏者,只要开心就好。

习惯培养重于知识灌输

针对家长为幼儿园孩子报名参加各类兴趣班的现象,不少专家都表示,跑得早不如飞得更远。南西幼儿园园长洪晓琴表示,关于知识的学习,家长大可不必太焦虑,在学前阶段,应该关注孩子学习习惯、能力和态度的培养,以及兴趣的引导,而不是单一知识的灌输,“通过实验发现,儿童从2岁开始弹琴弹到7岁,与从4岁开始弹到7岁,最后他们考级的水平都差不多,除非孩子有天赋,所以说,起跑线前移得太早,没有实际意义,关键是给孩子一个富有幸福感、快乐感、成功感的童年。”

“我儿子现在四年级,从小到大,参加过的唯一一个兴趣班就是游泳班。”在这个问题上,南西幼儿园特级教师徐则民现场传授“育儿经”,替孩子选择兴趣班,先考虑两个问题,孩子有没有兴趣?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效率?兴趣班的选择也要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家长该怎样与孩子谈性


因为爸爸长年外出打工,家中只有妈妈与外婆相伴,9岁男孩小海(化名)长期和女性相处、玩耍,近来产生了想当女孩的强烈愿望,并常偷偷把自己打扮成女孩,被医院诊断为性别教育不足导致的心理问题。对此专家提醒,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性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6岁前的性教育,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一旦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便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专家指出,孩子们眼里的“性”并没有成人所附加的那些色彩,他们仅仅将其理解为一种类似于游戏的行为。与饮食功能、排泄功能一样,性的功能也是我们身体所具有的功能之一,孩子对性器官的认识和对手、脚、眼、嘴等的认识没有什么不同。父母遇到下列情况时,可以这样应对:情景一

问题:“我怎么不能站着小便?”

3岁的美娜很奇怪:为什么小哥哥能站着小便,我就不能呢?我要试试看。

见美娜把裤子尿湿了,妈妈火冒三丈:“你是女孩子,为什么要站着小便,裤子湿了看你怎么穿!”

原因:好奇惹的祸。

三四岁的孩子特别有好奇心,这说明孩子在探索自己和他人。妈妈可能意识到美娜在模仿男孩,不过她的反应却是错误的。对正在小便的孩子大声斥责,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生理后遗症,而且妈妈也没有明确指出美娜的错误在哪里。

对策:告诉孩子男女有别。

妈妈可以温和地说:“美娜,很着急也不能站着小便啊!”“可邻居哥哥小辉是站着小便的!”“小辉是男孩,男孩有小鸡鸡,所以站着小便不会尿湿裤子。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

与孩子谈性,家长的语气宜平缓、温和,忌恫吓、威胁。特别是对于孩子的一些模仿行为,更应在劝解后借此机会传授相关知识,这样孩子接受起来就比较自然。情景二问题:幼儿园里的“爱情”。

“鹏鹏最喜欢琪琪了!今天,他和琪琪在幼儿园里‘结婚’了,鹏鹏当爸爸,琪琪当妈妈,他们还相互拥抱、亲嘴呢!”

原因:单纯的模仿。

不少家长觉得孩子的言行很好笑,对这种现象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殊不知家长的态度会强化孩子的模仿行为,让他以为这是父母所赞同、喜欢的。而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的“结婚”行为后会大吃一惊,然后表现出一些过激反应:“你这孩子,这么小就不学好,大了还了得?”“这孩子这么小就耍流氓,长大肯定不是好孩子!”……这些话很容易在孩子心灵中留下阴影,有的孩子会由于逆反心理而频繁地模仿这种动作;有的孩子会产生自卑感,从此不敢和异性伙伴接触,导致日后人际交往困难。

对策:告诉孩子“拉手就行了”。

孩子间的拥抱亲吻属于纯模仿性的行为,他们用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动作、语言表达自己天真的喜爱之情,所以家长对此不必过于担忧。家长可以对宝宝说:“我知道,你拥抱她是想和她做朋友,不过好朋友手拉手一起玩就可以了。”情景三问题:“两只狮子在打架吗?”

东东最爱看《动物世界》了,突然电视里出现了两只狮子交配的镜头,妈妈很尴尬,她想转移东东的注意力:“宝宝,你想不想听妈妈讲故事啊?”正看在兴头上的东东当然不想听故事,他好奇地问:“妈妈,两只狮子在打架吗?”

对策:告诉孩子它们在为生宝宝做准备。

家长不要因为不知道怎么回答而告诉孩子错误的答案,有些家长还为这种错误的行为感到自豪,以为目的达到了。其实不然,孩子回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互相交流的时候知道父母在骗他,对父母的权威就会产生怀疑。

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向宝宝解释:“宝宝,它们并没有打架,它们在为未来宝宝的出生做准备,我们把这种行为叫作‘交配’。交配后才能生下狮子宝宝。你想想,爸爸妈妈这么爱宝宝,等到小狮子出来后,它的爸爸妈妈也会很爱它的……”情景四问题:“妈,你也用尿不湿吗?”

文文是个小姑娘,一次,她发现妈妈在用卫生巾,就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随口说:“这是大人用的尿不湿!”过了一会儿,文文开始问爸爸:“爸爸,我想看看你的尿不湿,你的和妈妈的一样吗?”爸爸对女儿突如其来的问题感到很难堪,他的脸刷地红了起来,支吾着起身离去。文文不依不饶地跟在爸爸后面,“爸爸,让我看看吧!”“爸爸没有,这个东西只有妈妈才有,以后不要问这个问题了。好了,赶快洗手吃饭去吧!”爸爸极力回避女儿提出的问题。

对策:大方面对,告诉孩子“女孩子才用它”。

妈妈可以耐心地解释道:“这是卫生巾,只有女孩子才用的,男孩子是不用的。因为女孩子到了十一二岁会来月经,所以就要用它,一来月经就代表她长大了……”当电视节目播放卫生巾广告时,妈妈可以就此展开关于卫生巾的各种话题,或者可以说:“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小房子,你没出生时就住在这个小房子里。有时候,这个小房子里要流出一些像你的鼻涕一样的东西,所以要用卫生巾。”要尽量保持讨论的随意性和趣味性,让宝宝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成长的秘密。

我们想传递给孩子什么(下)


看到这个话题,我立刻觉得自己肩头的责任又重了许多。

其实我一直在努力为郑好做个好榜样,我希望她能够成为一个自信,坚强而又富有爱心的孩子。但实际生活中我自己却自信不足,也不坚强,爱心到是有,却偏偏又不太习惯于表达。

我的性格的由来其实是因为我小时侯的经历。我的父母有三个孩子,工作繁忙,他们虽然非常爱我,但对孩子耐心不足,而且他们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所以我小时侯是在父母的棍棒教育的模式下长大的。这种生活使我一直缺乏自信,依赖心很重。

有了郑好,尽管在北京没有人可以帮我带孩子,父母也一再要求帮我带,我还是坚持自己带。因为我决心让我的孩子一开始就在一种充满爱的氛围中养成好的性情和品格。

我对郑好的耐心让我的父母都非常吃惊,他们的印象里我应该是一个急脾气的人。可是我对郑好却从来不急。在我力所能及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我允许郑好做一切她感兴趣和想做的事情。在我们家,无论是电视机,VCD,还是爸爸妈妈的手机,都曾经是郑好的好玩具。电视机的遥控器曾经被郑好摔坏了n个;在她不开心的时候,我允许她哭,而不是大声的吼她;她喜欢刷碗,喜欢玩剪刀,喜欢缝东西,都鼓励她让她去尝试……我觉得我的郑好在我的这种开放式的教育下自信心十足,她什么都勇于尝试,从来不怯场。在小橡树举办的春节音乐会上,一切活动她都跃跃欲试,参与感非常的强。现在看到女儿自信心十足的小脸,我就从心眼里高兴,我小时侯可不是这样啊!女儿比我强多了。

孩子爱心的培养,首先要做当然是先去关怀孩子。她会在你充满爱的关怀中学会爱别人。另外还要在生活点滴的小事中让孩子学会爱别人。记得郑好奶奶在京同住的日子,无论吃任何东西,都要先分给奶奶和保姆,然后自己再吃。在外面看到孤苦伶仃的老人我会让郑好学着给他们一些零钱。等等。郑好现在2岁多,已经非常会关心别人了。昨天晚上,我正坐在凳子练抬腿,郑好问我:“妈妈,你做什么呢?”“我在做练习呢。”“哦,妈妈小心点,别摔着”。这是我2岁半的女儿的话。我心里可真是甜蜜蜜的啊!

现在孩子还小,在她的生活中还没有遇上什么大挫折,我现在还不能断定郑好在困难面前是不是会坚强面对。但是从一些小事情上我已经可以断定我的郑好一定是一个不轻易言输的人。比如现在的她有时会坚持要自己扣扣子,有的小扣子很小,不容易扣,可她就在那儿坚持不懈的扣直到扣上(虽然也有没有兴趣的时候说:“妈妈扣吧,郑好扣不上了”)。我觉得她这一点也很不容易。

其实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自己好象也经历了又一次成长的机会,我觉得自己逐渐变的成熟、睿智了,而且自信心也大为增长。也许我在给孩子做表率的同时,孩子也用她的行为给我做了一次榜样吧。

我们想传递给孩子什么(上)


有关这个题目,可说的话简直太多了。父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是要拼命效仿的榜样。他们象小海绵一样,吸收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态度、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都塑造着他们将来对我们、对他人、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所以,与其跟孩子讲大道理,或者送到什么班什么课程上去学习,莫若我们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第一次发现Sam效仿我们的行为,是看到他对待垃圾的态度。从刚刚学会走路开始,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边,他都坚持手中任何要丢掉的垃圾,一定要送到垃圾桶里,从来不随手随地乱扔。有时出去,见到地上的垃圾,他也要拣起来。我们只好告诉他,外边的垃圾太多了,他拣不过来的。

我们怎样爱孩子,孩子就会怎样爱我们、爱别人。有时听一些父母说,为了培养孩子的坚韧性,孩子摔倒后,从来不去扶,而是要他自己爬起来。其实这样的做法有些教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反应。如果孩子没有摔痛,不哭闹,就可以鼓励他自己爬起来。但是如果孩子感觉疼痛并且大哭,就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抱起来,安抚他。不然因为伤痛而受到的惊吓,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伤痕,而且也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对自己冷漠不关心,继而学会对自己以及对待他人的冷漠不关心。

我们发现Sam也是从很小开始就会哄别人。去年五一在香港度假,和老同学相聚,其中一个同学4岁的孩子不知道因为什么哭起来。当时Sam才满一岁,还不会说话,但是他做出各种各样的表情来逗这个哥哥,那个孩子看到Sam既可爱又可笑的样子,很快破涕为笑。最近一次Sam在麦当劳里边玩儿滑梯,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摔倒了,哭起来,Sam马上过去扶她,摸摸她的脑袋,胡撸胡撸她的手,说“姐姐别哭”,还从地上捡起一个什么东西递给他,说“姐姐玩儿这个”。平时Sam吃东西,很喜欢和我们一起分享。我们也不拒绝他,而是真地咬一小口,让他觉得自己的爱心有所着落。

大人不正当的行为,也会受到孩子模仿。曾经有一阵,Sam跟着我们一位邻居在园子里玩儿。我发现他学会了揪断树叶子往小池塘里边扔,听家里保姆说这是邻居教给他的。从Sam很小开始我就一直对他说,“花花只能看,不能摸。”这下子,他喜欢的邻居阿姨让他把妈妈的教诲都丢到脑袋后边了。我费了不少力气才纠正过来他这个行为,现在他看到花草,会说“花花香,不能摸。”

我们想传递给孩子什么(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