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童话故事四种
2021-07-12 动物童话故事四种 童话故事有哪四种 四岁以下孩子童话故事当父母教育孩子时不可有的四种行为。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当父母教育孩子时不可有的四种行为,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并且因为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性就注定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加重要。学校交给的是知识和理论,实践中父母才是孩子的标杆。儿童学习和模仿父母是天性之一,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我们的行为以及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威胁
威胁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只要孩子有点自尊的话,他必定会故意与大人对着干,以此来显示他不是个胆小鬼。
2.收买
收买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话,就能得到奖赏。如“如果……就”的许愿方法,有时能刺激孩子而暂时达到某个目的,但却不能激励他作坚持不断的努力。对孩子来说,这些话就意味着怀疑他的能力。另外,也拿导致孩子讨价还价,以“你不给我奖赏,我就不规规矩矩”来要挟大人,从而提出更无理的要求。
3.保证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是平等的,互相要信任。父母不应向孩子保证什么,也不应要求孩子作保证。父母也不要保证以证明自己的话可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父母也不应诱导或要求孩子保证今后循规蹈矩或绝不再犯某个错误。
4.讽刺
父母讽刺孩子,极大地阻碍了他的进步。它往往为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交谈设下了牢固的障碍。挖苦的语言会招来孩子的反击,会在自己和孩子之间筑起一层屏障。在教育子女中,父母不应用讽刺和挖苦的语言,不应该降低孩子在他自己或在他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本网站小编总结: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许多的方法,当然在人们的认识中也有误区。有的家长初为父母,还没有做好教育孩子的准备,所以要多学习一些育儿知识来避免在教育中出现错误,之后可以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摸索出更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
精选阅读
父母教育孩子时的5种错误方法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学生大多数的都会去调整心态为自己做好入学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还有哪些让你觉得学到了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父母教育孩子时的5种错误方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错误方法一、家长权威吓出来
在生活中,有很多爸爸妈妈会借用“警察”、“医生”、“老师”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听话。也许这种方法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孩子不听话时,爸妈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为什么不能顺着孩子的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呢?比如通过讲故事、看图书来跟孩子讲一些事理,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做交流,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错误方法二、盲目替孩子做主
当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出现的一些纠纷和问题,爸爸妈妈往往不征求孩子的意见,直接就替孩子做主了,这样会干扰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孩子失去跟同伴交往锻炼的实践机会。
聪明的爸妈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的,在碰到孩子与人交往中的问题时,爸妈不妨先等一等,观察一下孩子自己的反应,让他独立拿主意。如果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时,爸妈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错误方法三、把孩子想得脆弱
如果一群孩子在玩耍,突然来了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加入了,爸爸妈妈往往会担心孩子吃亏,就把孩子带离了游戏场所,这就是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学习交往的环境。
担心自己的孩子小,被大孩子欺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孩子们的交往都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多数没有恶意。爸爸妈妈可以在旁边暗中观察,这样就不会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而且不断干扰孩子的正常交往。
错误方法四、总替孩子看世界
如果带宝宝出去玩的时候,爸爸一会让宝宝看这个,妈妈又让宝宝看那个……总是没等孩子自己去发现,爸妈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了出来。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是在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由探索的乐趣。
正确的做法是,爸爸妈妈可以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再开口说话,而且最好用引导的方式去说,比如多提问,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
错误方法五、不能理性对孩子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是个鬼灵精,当他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爸爸妈妈明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大加赞赏。爸妈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会让孩子无法去正确地分辨,导致产生错误的模仿。
孩子最初感受到的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所以爸爸妈妈的责任尤其重要。在面对孩子不正确的“小聪明”时,爸妈需要的是多些理性,并且全家态度一致。
教育孩子父母绝不能说的3种话
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父母总是喜欢用吩咐口吻,或者是孩子间的对比来驯服孩子,或是解决孩子间的一些纷争。殊不知这种惯用的方式,其中正深深伤害着孩子,并对其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第一种:“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点评: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像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第二种:“哪个乖就爱哪个。”
点评: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第三种:“弟弟一个人,快去陪他玩。”
点评: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父母影响孩子的三种可能
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英雄莫问出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寒家子弟多才俊,纨绔子弟少伟男
英雄要不要问出身呢?当我们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承认了一个前提,有些“英雄”让我们感觉那样的家庭就应该出这样的英雄,而有些“英雄”则让我们感觉那样的家庭能走出这样的英雄简直不可思议。不同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在内容上是不同的,而且在性质和效果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家庭,一眼就能看出父母投在孩子身上的影子;有的家庭,孩子跟父母的个性正好相反。
孩子不可能完全不受父母的影响,也不可能是父母分毫不爽的的复制,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能,但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确有各种各样的类型,那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结果究竟有几种情况呢?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孩子的发展如何取决于环境、遗传和孩子的自主性选择三方面的影响,而遗传很难测量、环境中的信息太多,孩子的自主性的变数又太大。在此,我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呈给大家,供大家借鉴,也算是抛砖引玉。
第一种:同向影响
哎呀,这父子俩简直象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简直就是一个“翻版”......
我一直纳闷这孩子怎么小小年纪这么厉害,直到我见到了他父亲,有那么厉害的父亲必然就出现这么厉害的儿子……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所谓“虎父无犬子”“船家的孩子会凫水”。这种情况表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同向影响,比如,父母比较有抱负,孩子也从小有志气,父母尔虞我诈,孩子也从小狡猾。这种“同向”教育效果的往往具备这样的条件:
1、父母对孩子教育要求颇具影响力
2、孩子对父母的价值观、人格特质表示赞同和敬佩
当然,与孩子与父母生活时间的长短也有关系,但是在一起生活的时间的长短不起到决定作用,短时间的相处也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种:反向影响
他一点也不象他父亲,他父亲多厚道的人呀,不象他没便宜的事儿不做,一句实话没有……
没想到那个家伙还有这么厉害的孩子,真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类似于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的,老子英雄一生偏偏养了个败家子,爸爸懦弱无能,可是儿子顶天立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肯,他的父亲鄙视知识、目光短浅,而林肯却求知若渴,自学成才,从小胸怀大志,在小卖部帮工居然去竞选议员。这其实也并不奇怪,一方面物极必反,一方面还有它的合理的其他道理。一般出现“反向”教育效果的家庭,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1、父母对孩子愿望和压制导致极端的逆反;
2、孩子极端厌恶、排斥或者父母的价值观和做法,立志改变。
有些家长性格极为外向,爱说话、爱表现,孩子却腼腆、内向,喜欢独处和深思。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孩子作为旁观者,发现了父母这种个性的不足,觉得父母不值得效仿,也可能是因为父母某个方面过度发达和张扬反而压抑了孩子这方面的倾向。
第三种:扬弃性影响
真不知道这个孩子象谁,好像既不象他爸爸,也不象我……
那次我跟他回他的家,真难想象他是从那样一个家庭走出来的,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到家庭的影子……
他有点象他爸,但又有很大不同……
有的家庭,孩子虽然广泛的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有明显的扬弃和很大程度上的丰富,不知内情的人或者对于家庭影响不敏感、缺乏经验和观察力的人,
会感到这个孩子的特点和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的父母相去甚远。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是相对于前两种情况来言,是比较少的。这种情况出现,一般具备这样的条件:
1、孩子天生有开放式的可塑性;
2、孩子很早就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庭之外有着丰富而独立的阅历;
3、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是硬性的、非如此不可的。
事实上,三种不同教育效果的家庭,都曾走出过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应该向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努力。对于第二种情况,虽然父母的糟糕在特殊的情况下也能产生让孩子积极奋起的张力,但是这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步调,有很多的
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父母教育孩子有时需讲清后果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父母教育孩子有时需讲清后果》,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任何教育孩子的机会,这里主要指言教,就是用言词循循诱导。家长除对孩子进行说教外,还有很多工作和家务需要处理,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进行。父母教育孩子有时需讲清后果,后果是事行计划好,讲清楚,并讨论过的,不是在最紧张的时刻突然提出的。与子女一起练习使标准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需要练习。当你的孩子没有照标准去做,打了抢他玩具的孩子时,你要跟他一起练习该怎么做。你必须等他平静下来,即使是第二天,也能和他演练当时的情境。假装你是那个抢他玩具的孩子,教你的孩子说“我玩完了再给你”,或“该我玩了,我还没玩完”。为了不使他在此时和你作对,你可以让他有选择。他可以自己说,或听你说。不管怎样,强调下一次你希望看到他用这些句子而不是打人。
有必要讲清后果
此时你在想,我已经教会子女他的感受和应该怎样去做。他知道他不能打人。他必须请求让他玩一会儿。他知道他不能扔玩具卡车,但是可以到外面去扔球。如果他仍不与你合作,那么让我们谈谈后果。后果不是说“因为你要那样做,所以我要这样做”,后果也是强调你要教他的东西。《用奖赏惩罚》一书作者阿尔菲·科恩写道:“如果你很生气,你可能会破口大骂,而不是讲清后果。讲清后果时要用平静而非惩罚式的语调,目的是教育或解决问题。”当你事先讲清后果时,你的子女会心中有数,并明白自己在做选择。
当六岁的马修不肯关掉计算机去上学时,苏运用了这个信息。“我知道让他停下很难,”她说,“所以我告诉他十分钟以后要关机,在五分钟时我又告诉他并让他找个合适的地方停下来。在只剩一分钟时,我又提醒了一遍。但当该关机时,他尖叫并要打我。我试着抱起他,但是他抓紧椅背拒绝合作。
“最后我抱起他去了学校。他一路大叫。我知道那时我很生气不能仔细思考,所以我等到他放学回家,我们的紧张空气缓解了,我对他说:‘今天当我叫你关机时你不听,这不行。当我事先提醒你并给你时间关掉计算机时,你不可以大叫,或打人,或抓住椅背不放。下次再这样,你那天就不能再用计算机,第二天也不行。你明白了吗?’”此时,马修点了点头。
苏清楚地告诉儿子在家里要遵照标准去做,如果不这样后果是什么。那后果是和计算机有关的,因为用计算机是一种特权。如果你不对自己负责,你就会失去这个特权。这样强调了合作和负责任的重要性。
第二天马修又想在计算机上玩游戏。“我让他玩,”苏说,“但是开机以前,我问他:‘当该关机时你会不会打人?’‘我不打人。’他回答。‘你会不会大叫?’‘不会。’他说。‘你会不会抓着椅背不放?’‘不会。’马修摇头。”
但是当该关机时,他又开始大叫。“马修,”苏用她最肯定的声调问:“你以后还用不用计算机了?”他看着她,关上了计算机,离开了椅子。
有效的后果帮助强调你想教会子女做的事。如果一个孩子对别人粗鲁,他将失去那一天请朋友来玩的特权。如果他在商店里大叫,他将失去再去商店的机会。如果他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手打人,他将失去那个他不肯放手的玩具。
小编结语:后果是事先计划好、讲清楚、并讨论过的,不是在最紧张的时刻突然提出的。如果在一定场合你没有设计后果,你可以让孩子停下,处理眼前的情境,过后对他说:“今天发生的事是不能接受的。下次再发生那种行为,这就是后果。”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帮助你设计后果。你可以问他们:“如果有人生气时打人,你认为应该有什么样的后果?”你们可以商量一个两人都可以接受的建议。最重要的是事先讲好,让你的孩子知道他正在作出选择。
四成父母成“孩奴”有些钱可省
本报3月8日讯奶粉几百元一罐、纸尿裤100多元一袋、早教课100元一节、幼儿园2000元一月……不管你愿不愿意,一旦孩子生下来,就成了一个花钱的“无底洞”。在兼做“房奴”、“车奴”的同时,不少70后、80后父母还成了“孩奴”。
孩子出生后经济捉襟见肘
长沙市民张女士的房子买在富基世纪公园,女儿一岁多了,从出生到现在已经花费了2万多元,夫妻俩月薪加起来只有8000多元,孩子出生后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张女士以前还经常去美容店做做美容,现在连买件衣服也要犹豫半天,生怕一不小心就预算超支。
而家住芙蓉区的刘女士从孩子一出生就辞掉了在广州的工作,一心一意做家庭主妇,现在女儿已经12岁,家里生计全靠丈夫每月几千元的工资维持。“也曾出去工作过一两个月,但是女儿的成绩看着降,只好又辞了。”刘女士说,她的人生,全寄托在家庭和孩子身上了。
一项1万多名80后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四成以上的80后正在做“孩奴”,并且同意“养孩子比供房还贵,养个孩子就是孩奴”的观点。很多家长把养孩子的投入称为“无底洞”,从0岁到6岁的学前阶段,奶粉、尿布、辅食、水果、早教、医疗、玩具、衣服、保姆、保险、旅游都是不小的开支,算下来,很多人都达到了五六万元。
专家五招教你摆脱“孩奴”
“‘孩奴’最常唠叨的几个问题就是奶粉钱、保姆费、营养费、教育费和置衣费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省的。”
长沙市心理协会秘书长、周南中学老师刘正华认为:一,可以尽量母乳喂养,省掉奶粉钱;二,不要请保姆,孩子由自己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三,以食代疗,自己做营养食物补充孩子营养;四,让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减少去医院的概率;五,网购孩子的衣服。
同时,兴业银行理财专家任先生建议,在要孩子之前就应有计划地专门做一些储蓄,不论数目多少,都要考虑生孩子的手术费用、孩子出生后的基本开支、休产假带来的家庭收入缩减等因素。
父母的这4种行为最伤害孩子,快停止吧!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更让人温暖。但是,爱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艺术,殊不知一些不经意的疏漏,可能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问题一
父母意见矛盾,孩子逃避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杨甫德在接受采访时,对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十分担忧。
“今天上午,我刚刚接诊了一个小姑娘,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杨甫德告诉记者,这个女孩正在上初中,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而父亲则习惯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总是替她说好话。可最近,孩子表示不愿上学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杨甫德说。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责任感。”杨甫德说。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还指出,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无法发展。
虽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
问题四
一紧一松,孩子极端
家长心情好,就对孩子溺爱得要命;而一旦心情糟糕,看见孩子就觉得不顺眼,少不了训斥打骂。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看来,一紧一松的家庭教养方式实在有些糟糕。
“很多人都认为严厉教养不好,其实,父母时紧时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郑毅分析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是会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而一紧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对此,北京安定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梁月竹解释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情绪的起伏变化直接作用于孩子,这会使孩子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之后,情绪也会起伏不定,忽冷忽热。轻则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重则可能会演变成边缘性人格,即看待事物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
梁月竹指出,问题的关键是父母,“我建议,这样的父母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在外面受了刺激,可以在回家前找个合适的途径进行排解,如找人倾诉、运动、转移注意力等,而找心理咨询师学习一下情绪控制则比较有效。退一步说,如果父母心情正不好,孩子还惹是生非,那么教育时要对事不对人,别伤孩子自尊,而是教他们为错误承担责任。
父母被孩子讨厌的几种行为(本网站编辑)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父母被孩子讨厌的几种行为(本网站编辑)”,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前言:性格急躁的父母常常受不了孩子拖拖拉拉,在对待孩子的某些缺点时我们有时会耐心不够而发脾气。但其实我们的有一些行为也是孩子所讨厌的,他们只是不善于表达自己也可能表达被误解,但这些行为其实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都有影响的。
1.父母吵架父母误认为孩子年纪尚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关紧要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执拗、粗野,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相当不利。2.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 3.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孩子正处与好奇心旺盛时期,小脑袋总有许多为什么。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
4.忽视孩子的优点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本网站小编总结:虽然孩子还小,但是成人该有的情感他们基本上也都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在家庭教育上也是很正确的,家长不应强迫和左右孩子的决定,我们要做的是创造更好的环境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