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逆反心理。

又是一年开学季,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有效的节约时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孩子的逆反心理”,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孩子们的成长很快,父母不光要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三四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任性,不听话,开始“闹独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我们称做“逆反心理”,家长要学会正确的引导和对待逆反心理。

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不恰当,可能加剧逆反心理的现象,诸如:

1.教育方式不恰当: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3.忽略孩子的心理成长: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

正确对待孩子逆反心理的三个步骤:

1.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善于聆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必然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2.要分析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

如果是家长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做到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3.家长发现孩子的长处

例如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孩子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孩子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总之,耐心地教育、诱导,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本网站小编总结:做父母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延伸阅读

了解孩子的心理建构


现在,市场上的玩具大多不能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促进和刺激。现在的玩具设计有一种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大、越来越仿真。有的洋娃娃甚至和小女孩本人一样大,而且衍生出许多附属于这些洋娃娃的玩具——玩具床、玩具衣服、玩具灶台等。

但是小女孩们对此却并不很高兴。如果玩具越造越大,那么女孩子就会把洋娃娃当作她的对手,并且想要得到洋娃娃的那些玩具床和玩具桌椅。得到之后,她虽然会很高兴,但洋娃娃就会被她们抛弃了。小女孩带着极大的乐趣玩着这些本属于洋娃娃的东西,这些生动的、可爱的东西让她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唯一能让她高兴并帮助她在自然方式中成长的生活。

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他自己可以利用的环境:小盥洗台、小椅子、有抽屉的写字桌、铺着漂亮床单的小床好让他可以自己整理收拾。我们给他创造的环境应该让他可以生活和玩耍,接着就可以看到他每天开心地忙碌着,而后迫不及待地自己脱衣服上床睡觉。他会每天打扫家具上的灰尘,会收拾东西,会自己穿衣服,开始变得和蔼安静,不再随便哭闹、发小孩子脾气——他开始变得听话,让人喜欢。

蒙台梭利方法强调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并认识到孩子是喜欢做事并且有条理的。同时,这种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孩子的机会,有助于我们发现孩子表现出来的重要精神特征。这种方法不仅不会忽略孩子的生理健康,还在促进其心理发展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对于教育者而言,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表现是尤为重要的,这也正是蒙台梭利方法的基础。

这里,我们列举一些基本原则,它们有助于年轻的妈妈们探寻那些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尊重孩子所做的事,尊重孩子做事的每个合理形式,尝试理解他们。

第二,尽可能支持孩子对生活活动的愿望;帮助他们学会自理,而不是等他们自己学会。

第三,密切关注和孩子的关系,他们对外界影响的反应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

因此,家长们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

“老实”的孩子易出现退缩心理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同学们在回学校之前都需要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老实”的孩子易出现退缩心理”,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汪洋夫妻两人的工作都特别忙,儿子从小由奶奶带大,奶奶身体也不太好,儿子时常只是一个人在家玩。如今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才把他接回家里来住。但近来儿子却常拒绝上幼儿园,他害怕与老师、小朋友接触,从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说话,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显得与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在幼儿园他整日惶惶不安,可是一回到家里,和父母却有说有笑,没有任何异常表现,只是一见陌生人就很害羞,常常不敢说话,躲在一边。通过心理医生对他作了全面检查,确定他的表现在心理学上称为退缩心理。

退缩心理是儿童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之一,指孩子表现胆小、害怕、孤独、退缩,不愿到陌生环境中去,也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常一个人独处而无其它精神异常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有退缩心理的儿童尽管有上述种种特征,但他们在家里却很懂事,有礼貌,和大人也有说有笑,还能作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扫地、洗手帕、帮助摘菜等。做父母的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常常会因为被误认为是“老实”而未被重视,只有待上幼儿园甚至上小学以后问题才会暴露出来。

儿童退缩心理的形成与发生和后天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教育方式不当,不但会使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产生恐惧,还会从精神上退却,迫使孩子放弃其他的心理防御形式,而仅仅采取退却方式进行适应。本来,与同伴交往是儿童学会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但有的家长往往忽视儿童的心理需要,尤其是对一些体质较差的儿童,家长不仅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受欺负,而且怕孩子们在一起时会吵嘴、打架、或者怕孩子与其他儿童交往会学坏,因此就尽量限制,当孩子提出要到外面去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总是会说:“不行!”缺乏交往的孩子容易养成胆小、退缩、孤僻、内向、冷漠等不健康心理。还有的家长以封建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孩子,忽视儿童喜爱活动,好奇心强,什么事都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生理心理特点,常常对其正常的提问或要求表示心烦,甚至强行阻止。孩子稍有过失或不遂心愿,就训斥打骂。这样,孩子成天提心吊胆,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形成自我退缩心理。

另外,父母本身的行为与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行为。有些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性情古板,生活单调,平时寡言少语,不善交往,很少参与集体活动,而仅仅喜好单独娱乐,如书法、读书、养花等。通过言传身教,也会使自己的孩子变得沉默而内向。

对于儿童的退缩心理如不能及时处理会严重的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父母和老师要正确地对待这些孩子,耐心教育并改进教育方法。对孩子既不溺爱,也不能粗暴,更不能冷漠,要鼓励他们热爱集体,培养积极、热情和开朗的性格。特别是作父母的要以良好的风范去影响、塑造孩子。对已有孤僻、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及老师都要耐心的逐步引导,使之与其他儿童建立信任而亲密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改变退缩行为。

家庭心理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卢梭在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氛围是指笼罩在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氛围或情调。家庭心理氛围是洋溢在家庭这个特殊环境中,以父母的情绪感染为核心,通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素养等反映出来的、由家庭成员的感情、兴趣、爱好、态度、行为等综合而成的心理时空,表现为个性化的家庭情调和气氛。

有良好的心理氛围的家庭,一般表现为夫妻关系和谐,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对孩子给予真诚和理智的爱,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志趣相投,态度和善,思想活跃,心理相容,反映出互爱的高尚情调和积极向上的气息。

父母的情绪对家庭心理氛围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核心家庭中,父母由于种种因素形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心境,然后将这种心境投射于孩子,使孩子感染与父母同样的心境,而且彼此间相互强化,形成家庭心理氛围的反馈和网络结构。如果父母二人的情绪不一致,则孩子的心理调适就比较困难,久而久之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家庭心理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1、影响孩子的认知

孩子认识客观世界需要有安定的环境和外部的激励,家庭心理氛围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家庭所提供的上述条件的优劣。在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中,孩子的学习不受干扰,宽松的学习空间能使孩子的思维顺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父母的经常关心、启发和各种形式的激励,会使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由于父母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执着追求所形成的勤奋好学的家庭心理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从而使智力和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2、影响孩子的情感

孩子的情感是脆弱而多变的,他(她)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怀,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初期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直接的爱,表现为需要父母亲切的话语和身体的接触。在孩子不安、恐惧时,表示安慰;在孩子进步时,表示称赞和鼓励;在孩子痛苦时,表示安慰和同情;在孩子委屈时,表示理解。总之,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音容笑貌、亲切话语所创造的对孩子充满爱的氛围,会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舒畅地感受父母关爱的幸福。日久天长,孩子会以同样的爱心回报父母,这会使他的情感世界不断地丰富。

3、影响孩子的品质

品质是一个人个性的道德侧面。家是社会的缩影。孩子长期置身于某种道德氛围中,可能产生与家庭同样的道德心理。这是因为孩子小,知识少,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服从父母的权威,以父母的判断为自己的判断,并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表现出一定的品德行为。另外,父母是否以身作则,对形成孩子的品德具有更直观的心理意义。

4、影响孩子的健康

家庭心理氛围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的健康,而且也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长期生活在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中的孩子,心情愉快,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喜欢交际,他们的自身器官发育和新陈代谢良好,生活休息有序,加之适度的体育锻炼,体质会不断增强。相反,长期生活在不良家庭心理氛围中的孩子往往会过度焦虑、心情压抑、自我封闭、思维不灵活,甚至会存在心理障碍,由此会造成孩子饮食不足、思维不灵活、身体各部的机能不能发挥最佳水平,影响身体发育。

为了孩子能健康的成长,从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开始做起吧。

帮孩子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因此,父母对孩子除了做物质上的准备,如书包、文具、水壶、手绢等物品之外,还需要对孩子进行入学前的心理准备教育,并且必须要当成家中的一件大事来办。

首先,告诉孩子上学可以学到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懂得更多的事情。也要引导孩子懂得学校的学习与幼儿园的游戏不同,不能视课堂学习为儿戏。应该集中精力听讲,认真细心地完成作业,学习结果要达到标准要求,才算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教育孩子要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告诉孩子怎样正确对待集体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孩子争取在班集体内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引导孩子对集体生活、对老师、同学和学校产生向往和期待。

第三,父母可以带孩子去熟悉一下校园的环境,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在家里也要帮孩子布置出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角,让孩子在家中先体会一下成为小学生的新鲜感受。

孩子从一开始能否很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如何。只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育工作,孩子上学就不会发憷,就能为孩子的学习、进步打下稳固的基础。

色彩影响孩子的心理和个性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色彩影响孩子的心理和个性”,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色彩与孩子的心理及情绪,有着相当的关联性,是项灵敏的指示器,色彩偏好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孩子对色彩的选择,甚至可以透露出他当时的情绪是快乐还是忧伤。可以说色彩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影响无处不在。

当宝宝呱呱落地,第一次睁开眼睛时,是不能马上感受到色彩带来的美感。专家告诉我们,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光感的,孩子的视觉要比其他感觉发育迟缓一些。不过很快,当出生五天左右,婴儿就会表现出对纯红色与纯黄色的偏爱,两个月左右就能正确区分红色和绿色了,四个月时能区分黄色和绿色。这些“好色”的小家伙们喜欢那些艳丽的色彩,脑袋会随着红色、黄色等明亮的物体而转动,喜欢玩彩色的玩具,喜欢看妈妈穿红色的衣服,而他们的绘画本就更加五颜六色……怎么会这样呢?那些色彩对于孩子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与作用吗?我们该怎么对待孩子这种“彩色酷爱症”呢?

颜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意义重大,眼睛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户,颜色是组成世界的重要元素。越是纯的、明亮度高的、饱和度大的色彩对视觉的刺激越强。如红、橙、黄、绿、蓝、紫等是视觉敏感色,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维尔纳的实验证明: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辨别、选择多是根据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的。可见色彩在儿童的视觉空间上,以及引起儿童心理注意的倾向上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此外,心理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对人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一般说来,红色容易使人兴奋,蓝色容易使人安静,绿色容易使人具有活力。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儿童色彩调查研究。他的研究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色彩有其固定的意义。一般说来,酷爱黄色的孩子依赖性较强,宁愿一辈子扮演小孩子角色;爱好蓝色的孩子则具有老大或自私的倾向;红色意味着性格较为刚烈,调皮而感情丰富;粉色除了象征着充满爱心以外,也意味着具有高度的审美观,优雅,温柔,体贴;紫色是爽朗的代名词,个性上较为随和,没有什么心机,具有宽容的胸怀以及极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喜欢橙色的孩子个性较为活泼外向,人缘很好,但有点自我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有点粗枝大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孩子酷爱紫、黑、墨蓝等颜色时,就要探究其心理背景了。

当然,阿尔修勒博士的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观察孩子的个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并不能绝对化。孩子对颜色的偏好与执着并非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成长中受到家庭、环境、教育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形成的。这提示我们:应重视色彩在孩子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家具、玩具、图书时都应仔细考虑颜色因素,为孩子搭配出一个缤纷且健康的彩色环境。

那么,该怎样合理运用色彩来装饰孩子的房间呢?在运用不同色彩装饰儿童房间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积较大的家具不宜用太过鲜艳的颜色,而应保持柔和的色调,如粉色、浅蓝色、淡黄色等,以减少过强的刺激。这样有利于心情的放松和平静,有利于睡眠以及形成固定的习惯,还有利于稳定个性的养成。

(2)体积小的、易于拿取的物件应采用鲜艳的颜色。鲜艳的色彩有利于视觉的丰富、思维的活跃。这样我们便可以在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柔和环境的同时,适当地刺激他的兴奋点,调动他的活力与积极性。

(3)可定期变换孩子室内的布置,这对于发展儿童的审美知觉十分重要。

(4)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可让他们参与自己房间的布置。

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开学前夕去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有效的节约时间,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语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你了解孩子一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变化吗?如果家长们读懂了孩子们的行为语言就能找到应对和教育的方法,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在生活中孩子们常有的几种表现,对这些行为进行了解读,并且总结了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做。

1、你们能这样,为什么我不能?

“成人在对孩子平时的教育中,自己也要以身作则。”陈金菊打比方说,比如要求孩子不能多看电视,家长也不要一坐到电视前就是几个小时;要求孩子不能偏食,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食物的偏好。如果家长本身就存在这样的缺点或做法,在教育孩子时,自然会遭到反抗和顶撞。家长只有积极地改正这些缺点,才能让孩子认可并接纳家长提出的要求。

2、试探家长的忍耐底线

孩子的这种反抗方式,可能是出于对成人底线的试探。孩子通过这种语言上和行动上的反抗,来测试成人的耐心,他想知道成人对他的顶撞和反抗会有什么反应,同时也告诉大人:“我已经不是个小屁孩了。”家长在遇到孩子这种试探底线式的顶撞和反抗时,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允许或不允许都要彻底地执行。除了危险和有悖原则的事,不能让孩子做主。而在其他事情上还是要给孩子多一些权利,让他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来做。

3、想要受到关注

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反抗,则说明孩子感受到家长忽略他了。他可能知道,要是乖乖地把积木收拾好拿到里屋去,爸爸就会一直和叔叔在客厅里谈话,就不会陪伴他了。而此时,他只需要顶个嘴,爸爸的全部注意力就会集中到他身上。“如果家长常常陪伴孩子,常带孩子参加各种亲子活动,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重视。那么在家长暂时离开他时,就不容易感到失落。”

4、他真的只是在耍性子而已“孩子在顶撞和反抗家长时,家长不应用强制手段来逼孩子就范。反而可以在不对个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去试一试。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自己承担独断专行带来的失败后果。”孩子能在碰壁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在反思中减轻逆反心理,矫正自己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无理的顶撞和反抗,可能是家庭过于溺爱养成的专横个性,因此要彻底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还要从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做起。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让他们不再认为父母就是权威,他们总是想打破现有的格局让自己在这个家庭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父母不能一味的压制孩子性格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会使他们变的叛逆或是内向懦弱。

悉心呵护孩子心理健康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造成的,家长们力图不让孩子受一点伤,不受一点打击。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度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对人际关系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容。应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自尊、自信,从而获得成功。

如新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有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同时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比如色彩鲜艳的毛绒玩具等等,或者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幼儿,帮幼儿穿好衣物、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这样孩子就不会哭闹,反而会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发挥游戏功能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得到良好发展。

积极地正面引导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

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正确地评价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孩子入学心理准备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