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大家都说爸爸是孤独的,因为他的爱无声又伟大。但我们家怎么就反着来呢。我儿子特别喜欢爸爸,整天说我想爸爸了,拿起对讲机自问自答地说:“喂,爸爸你几点回来呀,下班晚点回来呀!我知道了,我想你了。”

如果爸爸星期日在家,他就几乎黏在爸爸身上,很少找我,要不是爸爸提醒,他就想不起来我。睡觉要搂着爸爸睡,喝水的话,也是让爸爸给倒,就是拉完便便擦屁屁也是要爸爸。呵呵,有时我也会很孤独,因为我们家儿子是如此的喜欢爸爸!

那么如何做一个好爸爸呢?

1、就是要多付出时间与宝宝相处。爸爸每天至少拿出20-30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宝宝和参与宝宝的活动,哪怕是给宝宝讲个故事,陪宝宝搭一会积木,或者帮宝宝洗个澡,甚至不能按时回家时,打个电话给宝宝说上几句话。爸爸还应成为宝宝重要的游戏伙伴。多和宝宝一起玩,做游戏。爸爸的动手能力强,体力充沛,能令宝宝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爸爸在历史、哲学、地理上往往懂得很多,多与宝宝相处,有利于将这些优势传给宝宝。宝宝的记忆深处储存着爸爸与他在一起的时光,他不仅从爸爸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从爸爸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为自身的心智发育汲取养分。

2、对宝宝平时要多亲吻、拥抱、关心宝宝,让宝宝时时体验到父爱的温暖。总之,爸爸要表达和传递给宝宝,让他感觉到你的爱和关心。

3、爸爸要和妈妈一样去了解、体会、分享宝宝的需要和感受,避免宝宝觉得孤独。宝宝也会有压抑不良的感受,当他们长时间地受到不良情景的刺激是,不良情绪也会渗透到宝宝幼小的心灵中,并还可能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甚至疾病。

4、爸爸要有耐心和细心。这也是宝宝最需要的。耐心和细心其实包含着爱心,爸爸对宝宝的爱从中显露无疑。同时,细心认真的爸爸,会让宝宝更加舒适放松,而且还能让宝宝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这些优点。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吵架,不把工作中的不顺和沮丧带回来,宝宝没有责任承担你的坏情绪,你给他们应该是阳光和美好的一切。

5、温馨的家庭环境永远是培养宝宝良好个性和品质的最初园地,家也永远是宝宝最安全可靠的避风港,因此,与妻子恩爱和睦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基石,保家护儿是好爸爸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幼儿小编总结:母爱可以使人变得温柔,而父爱可以使人变得刚强、坚毅。男宝宝往往以爸爸为榜样,逐渐学会自尊、自爱、自强,并树立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因此在家庭里爸爸应多接触宝宝,多和宝宝交流,就算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好爸爸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你是孩子眼里的好爸爸吗?


关于什么样的爸爸是好爸爸似乎已经有过很多讨论了,但是,很多爸爸们仍然很没有安全感,就像担心自己所喜爱的足球俱乐部会被淘汰一样,害怕自己无法扮演好爸爸这个角色。那么理想中的爸爸和现实中的爸爸究竟是什么样呢?

模范爸爸是什么样的?回答这个问题就像让一个外国人倒背一首唐诗一样困难。大多数爸爸是在有了宝宝后,自然而然地拥有了爸爸这个身份,但是在心理上和行动上上,是一个合格的爸爸了吗?我们能给孩子讲动听的故事吗?我们时刻为孩子操心吗?我对家里有足够的贡献吗?我们先来看看理想中的爸爸究竟什么样?

“理想爸爸”是所有人的完美榜样,还是永远到达不了的岸?好爸爸应该是什么样的?理想主义者说:

*好的爸爸应该在孩子教育上表现得热心、积极、敏锐并且方法得当,同时还不能冷落了你的另一半。

*模范的爸爸必须要足够坚强,而且要在该示弱的时候就示弱。

*爸爸们在表现成熟一面的同时,还要富有童心。他们既要保持浪漫,也要给宝宝及时地换下满是便便的尿布。

*爸爸们应该看上去充满活力,有着运动型的身材,但是也不能将太多的时间花在运动上。

*他们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不要把钱看得太重。

此外,也很重要的一点:合格的爸爸应该尽可能地在家待着,但是工作能在人不在的情况下,也要出色完成。

“现实爸爸”也多种多样,你是哪一型?

德国的一家社会研究所仔细研究了1500名家有学龄儿童的父亲,并且总结出了六种爸爸的角色类型,让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爸爸”是这样的:平等主义爸爸

28%的爸爸被归入此类,被排在爸爸类型的第一位。

他们平等而又有耐心地对待他们的另一半,与妻子共同合作,因此,也感觉到被妻子的接受度很高。对于传统的爸爸模本,他们是采取否定态度的。他们很愿意谈论有关孩子教育的话题。

重门面型爸爸

25%的爸爸被归入此类。

他们觉得自己接受传统类型的爸爸形象,对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评估是积极的,被自己的另一半认同。但是,他们在接受爸爸这个角色时是比较迟疑的,也没有很好地扮演当代爸爸的形象。因为这类爸爸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要怎样当爸爸,常常对培育子女这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

站在边缘上的爸爸

大约有10%的爸爸被归入此类。

他们没有完全融入家庭生活,而是成为密切的妈妈-孩子关系中的附属品。他们想对家里做更多的贡献,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做到。这类爸爸感觉到,他们的另一半在培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对他们是不信任的。当然,他们也用怀疑的目光观察着他们的妻子与孩子的关系。

合作伙伴型爸爸

大约有6%的爸爸被归入此类。

这类爸爸表示,自己在孩子培育问题上有很多参与,而且他们的另一半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与“平等主义爸爸”的区别是,他们并不反对传统模式的爸爸形象,也就是他们认为在儿童抚育上,爸爸妈妈应该遵循传统的分工,同时,他们也愿意在孩子身上倾注更多的精力。

没有安全感的爸爸

13%的爸爸被归入此类

这种类型的爸爸在与家庭关系上存在着问题,他们在新旧模式上摇摆,而且无法做出选择。与“站在边缘上的爸爸”相比,他们对妻子有很强的依赖感。这些“不安全”的爸爸的妻子们往往把她们的另一半看做是另一个孩子,也需要照顾。

传统类型的爸爸

18%的爸爸被归入此类。

他们表现得如同他们的父亲和祖父所表现的那样。他们将照顾孩子、做家务事以及参与社区活动交给妻子来完成。他们大多是在周末的时候,陪孩子一起玩。而且活动方式也很传统,比如带孩子出现在足球场上,或是买木工用品的商店,或是组织全家去远足。

现实距离理想,一步之遥还是千里之外?爸爸们需要榜样和帮助!

大约40%的人觉得自己做爸爸是失败的。他们对自己不仅不满意,而且对改变现状感到束手无策,很多父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觉不自信。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是因为男人与女人从小所受的教育不同。同情和敏感这些软技能在大多数男性社会化的过程中并不重要。而且,男人小时候缺乏正面的榜样——他们的爸爸要么总不在身边,要么表现得极度权威。在社会生活中,也没有为男性提供典范形象——既有男人味又充满柔情的爸爸。所以他们需要榜样,需要去寻找那些将强健与细心呵护集于一身的爸爸来作为他们的榜样,同时爸爸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也需要妈妈的帮助,需要妈妈的适当“放权”和鼓励。

对于我们“抛出”的想象中的“理想爸爸”,现实中的爸爸会怎么看呢?我们采访了两位爸爸,看看他们怎么说。

好爸爸应该是个“严父”

爸爸:赵丛文

宝宝:赵维扬(1岁2个月)

看了这个“好爸爸”的描述,惊出一身汗,那么多的“应该如何”“同时还要如何”呵呵,如此完美的爸爸全世界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超人先生。作为一个菜鸟爸爸,我对“父亲”还没有那么清晰、具体的定义。我想,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都该是以“爱心”为起点和终点的,不同的只是过程和方法而已。中国传统家庭的“严父慈母”模式传袭了几千年,应该是最适合中国家庭的。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爸爸首先应该作好“严父”。其实,在这一代独生子女面前,严父远比慈母更难。而且坦白讲,目前阶段,严父的“下场”并不好,儿子的答案永远是“最好——妈妈,最不好——爸爸”,所有人都不在时,他才选择跟我玩。但是我不后悔,也不会改变。说实话,作为爸爸,在情感上我也想无条件的满足儿子的所有要求,但是理智不允许。毕竟孩子会以你想象不到的速度长大,会不可避免的与人接触、沟通、妥协。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无论父亲或者母亲,必须有一方是严格的,是对孩子有约束能力的,否则,真正的受害者将是无辜的孩子。为孩子作一个严父,这是我对他最深的爱。

孩子眼里的好爸爸

爸爸:马桥

宝宝:马芊月

1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给我洗尿布,不厌其烦地把我高高举起。

2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每天都要牵着我到处走走,陪我说话。

3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睡前给我冲奶粉。

4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睡前给我讲故事。

5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每个周末要带我郊游,不许加班。

6~7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送我上学、接我放学。

8~9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作业不会时,得及时帮我。

10~11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允许我请同学参加生日Party。

12~13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要参加家长会,回来后不能批评我。

14~15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不要干涉我跟同学的交往。

16~18岁孩子眼里的好爸爸:希望爸爸事业成功。

……

32岁男人眼里的好爸爸:这个世界就是个轮回,要努力赚钱,努力工作,努力陪孩子玩儿……

我们该如何爱孩子呢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绿色地、科学地爱孩子。

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享受的父母之爱应该有所不同,这是父母要把握的分寸。孩子从嗷嗷待哺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处在弱小渐长的过程之中,缺乏基本认知能力、抗御疾病和外来伤害的能力,犹如一颗小草非常脆弱,经不住任何风霜雪雨的摔打。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亲的精心呵护,一丝亲子之爱就如一泓清泉,会无声地滋润着孩子的成长,母亲也会从孩子的快乐成长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但当孩子进入童年、少年以后,就应该尽量把父母之爱的剂量科学化。否则,补药就成了毒药,毁掉孩子前程的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父母了!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温度、有理智地爱孩子。

爱是一门艺术,这里面最难把握的就是情绪。

爱孩子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的父母恨不得天天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感情用事、失去理智的爱。这是以爱的名义,行自私之实,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对孩子的摧残。“特别狠心,特别爱”,以理智的胸襟包容孩子犯错误,以温暖的笑容鼓励孩子改正错误,使孩子的生命之树奋力向下自己扎根,直到长为参天大树。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牺牲、更有智慧地爱孩子。

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受苦的同时也是享乐,这奉献的同时也是收获,这牺牲的同时也是满足。所以,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到的远远大于所给予的。这些爱犹如涓涓溪流汇集心间。但是,生命的本能是不断破茧而出,过多牵连,过分束缚,以爱为名的牺牲与奉献最终却成了孩子的监牢。

其实,父母爱孩子的牺牲也是要讲智慧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有种雕,雌雕每天要飞行200英里寻找一种坚硬、带刺的铁树树枝筑巢,上面铺以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随着幼雕渐渐长大,雌雕故意将安乐窝打破,幼雕就拼命扑打着翅膀,接下来的事情是:它们终于会飞翔了。带刺的巢穴,是一种深沉的母爱,更是一种博大的智慧。

为了孩子,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

“母爱”是个古老话题,回顾历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成为千古美谈。母爱又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因为母爱虽然是母子之间的亲情,但人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母爱又不可能不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母爱虽然具有天性、本能的方面,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天性。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影响母爱的“变数”越来越多,使母爱具有许多崭新的时代特征。

我的孩子在10多岁之前已经习惯了我100%的厚而腻的母爱,我通过仔细观察、学习、实践身边犹太父母的家教方法,对我的家庭教育实施了理念改革,中途更换教育理念和方法,孩子肯定会有一个阶段的不适应,毕竟是重打鼓另开张,不是从出生开始而循序渐进的。

很感恩生活,中国化了的犹太家教让孩子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在孩子们的性格中发酵,帮助他们在年轻时就取得工作上的成就。这同时也证明了犹太中产阶级发展的家教办法确实很有价值,即使被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母亲中国化,却仍然可以发挥功效。

总之,家长要学会爱孩子的方式问题,可以学习上面的方法来爱孩子,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爱,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

我的爸爸呢


当婚姻已经破裂,孩子长时间地生活在没有爸爸的家庭里,他们会产生很多疑问。面对孩子无辜的眼神和天真的话语,妈妈该做出怎样的解释,才能既使他们理解,而又不受到伤害?

父母离婚,爸爸走了,这个消息对孩子来说无疑具有杀伤力,而宝宝所处的年龄也将影响他们的态度、反应和对新家庭结构的理解。因此,孩子关于爸爸的提问常常令妈妈难以启齿,但回避和搪塞都不是长久之计。如何智慧地回应,才能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难关?

问号1:“爸爸到哪儿去了?他为什么不回家?

阳阳最喜欢爸爸抱着他“坐飞机”了,可这样的景象已经很久不曾出现了。一天,阳阳突然问妈妈:“爸爸到哪儿去了?他为什么好长时间不回家?”

2~3岁

对孩子说,爸爸最近特别忙,不是出差就是加班,常常是宝宝睡了以后才回家,还没等他醒来,爸爸又去工作了,这样,宝宝就不知道爸爸回家啦。当然,爸爸最好能经常往家里打打电话,和宝宝说说话;妈妈也可以买些玩具或好吃的,在孩子睡着以后放在他床边,等第二天孩子醒来,谎称是爸爸昨天下班给他带回来的。

为何这样说:这个解释,能使孩子接受爸爸突然消失的现实,也能令2~3岁的孩子信服;而爸爸的电话和“买来”的东西,则能使妈妈的解释更感性化和直观,并在孩子心中强化“爸爸是爱自己的”这个意识,孩子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问号2:我为什么没有爸爸?

思思半岁时爸妈就离婚了。在她的头脑里没有爸爸的概念。刚满2岁,妈妈把她送进幼儿园,第一天回来,思思就问妈妈,“小朋友说每个孩子都有爸爸,我怎么没有?”不少单亲孩子都有类似的疑问,但妈妈给出的解释要考虑孩子的年龄。

2~3岁

给宝宝一个美好的说法:还记得妈妈给你讲过的天使的故事吗?世上的爸爸妈妈都是天使,他们把宝宝带到了这个世界,一些爸爸妈妈照顾、爱护宝宝,陪他们一起长大。但也有的天使喜欢飞来飞去,不断寻找需要他帮助的人,你的爸爸就是这样的天使,他看到妈妈一个人把宝宝照顾得很好,就放心地把宝宝交给妈妈,自己又去帮助另外的孩子了。不过,爸爸始终都在默默地祝福你……

为何这样说:两三岁的宝宝,无法理解离婚与分开的含义,他们也很难接受“别人有、我没有”的现实。在这方面说多了,他们反而会更糊涂。而对孩子来说,亲情是弥足珍贵的,尽管思思没有感受到父爱,但妈妈对离婚所做的充满诗意的、很“阳光”的解释,足以令孩子满意,并对爸爸有了一份自豪、一份敬意。孩子从中学会爱而不是恨。

4~5岁

告诉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被派到国外或者很远的地方去工作了,爸爸很热爱那份工作,所以一直没回来。而且,爸爸还要在那里呆上很长一段时间。但只要能抽出时间,爸爸就会回来看宝宝的。

为何这样说:这个解释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善意的谎言,都能给那些长久不和爸爸一起生活、且相对内向的孩子一个可以信赖的理由,使他们暂时找到答案,由此获得自信,并克服因与众不同而带来的自卑感。

问号3:他们说我是“野孩子”

一天,小虎哭着跑回家问妈妈:“他们说我没有爸爸,是‘野孩子’。”原来,小虎妈离婚后就带他搬了家,邻居从没见过小虎的爸爸。大人间的猜测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于是,当小虎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孩子玩时,他们就这样说他。

对孩子这个困惑,妈妈要坚定地告诉他:“每个孩子都有爸爸,你也一样,不过,你爸爸在很远的地方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不能回家陪我们。”至于“野孩子”,妈妈不妨给出另一个定义:那些没有礼貌、说话粗鲁、爱吵架、不讲道理、经常动手打人的孩子往往被人们称为“野孩子”。你不是那样,当然不是“野孩子”了。并告诉宝宝,如果下次有孩子再这么说他,就这样回答:“我有爸爸,我是有教养的好孩子。”

为何这样说:这个答案解除了孩子两个顾虑:一则他也有爸爸,二则他不是“野孩子”。这能帮他摆脱自卑感,同时,引导他去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4~5岁

直接告诉孩子:“你的爸爸在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离婚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丢人的,不要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同时教孩子这样回应:“我爸妈不想当一家人啦,我爸爸只是不跟我一起生活了,但他仍然是我爸爸,他不会不要我的。我有礼貌、懂道理,永远都不会是‘野孩子’。”

为何这样说:妈妈的说法能使孩子理性地看待父母的离异,帮他明辨是非,并给了孩子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回应其他孩子攻击自己的方法,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回绝别人的“说三道四”。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从气势上压倒对方,给自己信心。

问号4:既然你们要离婚,为什么还生我

一天,正在玩积木的昭昭突然听见妈妈和一位熟悉的阿姨说到“离婚”二字,他突然意识到爸爸为什么很久没回家了,忍不住生气地问:“你们为什么要离婚?既然要离婚,为什么还生我?”

4~5岁

对于父母的分手,一位妈妈是这样告诉孩子的:“爸爸妈妈原来很相爱,所以决定生下宝宝你,而且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你。但是,曾经相爱的两个人后来也会因为某些事彼此不爱对方了。就像小朋友在一起玩久了,难免会发生不愉快,甚至争吵,长时间的争吵会让彼此伤心,谁也不想跟谁好了,这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两个人分开。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决定不再一起生活了,于是爸爸搬到另外的地方去了。虽然爸爸不住在家里了,但爸爸对你的爱丝毫不会改变,妈妈也一样。”

为何这样说:四五岁的孩子无法将自己的存在和爸爸妈妈的离婚联系在一起。因此,与其反复说明,不如借助他能理解的事例,使之明白,“不和你好了”不是孩子的专利,大人之间的分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他的存在,是爸爸妈妈爱的见证——正因为当初有爱,才会有他的出生。但是,时过境迁,而今这份爱没了、缘分尽了。这个解释让孩子明白,“分手”是父母两个人之间的事,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父爱和母爱,他仍然是安全的、父母还是值得他信赖的。

6岁以上

对6岁以上的孩子,妈妈可以给出既感性又理性的解释:有些孩子,比如浩浩和洋洋,他们单独和其他小朋友玩得都很好,可是他们俩到一起就吵架,这是因为他们性格合不来,很难说谁对谁错,分开是最好的选择。大人之间有时也这样,当在一起不会再有幸福时,大人们会选择离婚,目的是想结束过去那种痛苦的生活,开始各自的新生活,这样大家的痛苦都会少一些、幸福多一些。离婚对爸爸妈妈都好,我们彼此都不会记恨对方。

为何这样说:当离婚已成事实,6岁以上的孩子希望知道他的家为何不再完整。妈妈的这个解释,能减弱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痛,使之以一种健康的心态看待家庭的破裂,理性和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同时,教孩子由此学会宽容和放弃,懂得“善待他人就等于善待自己”的道理,勇敢地面对生活。

问号5:如果我听话,爸爸会回来吗

响响的爸爸妈妈执著地坚持各自的教育理念,分歧也从不避讳孩子,经常说着说着就嚷嚷起来了。对与响响无关的事,他们也很少有不谋而合或商量后达成一致的时候。终于,两人不想再吵了,响响爸爸拉着两个巨大的箱子走了,从那以后就没再在家里住过。

大约半年后的一天,响响很内疚地问:“妈妈,是我把爸爸气走的,我听话,爸爸会回来吗?”

对于孩子的自责,妈妈不妨这样驱散他心中的阴霾:你有这种想法,说明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但是爸爸妈妈分开,是因为我们之间出现了问题,争吵的真正原因是爸爸不同意妈妈的做法,妈妈也不同意爸爸的做法,我们很难找到一个让两个人都满意的办法。而且,爸爸妈妈是在做了很多次努力、发现我们很难和好之后,才最终决定分开的,所以,离婚绝不是你淘气造成的,爸爸妈妈不会怪你。如果你想爸爸了,妈妈可以给爸爸打电话,让他有空来看你。同时告诉孩子:“妈妈不会因为你和爸爸在一起而生气,只要你高兴,妈妈就高兴!”

为何这样说:离婚不是孩子惹的祸。妈妈的回答彻底消除了孩子内心的顾虑:“父母离婚不是我的错。”毕竟,家庭的分离,孩子是最无奈和无辜的,他们不应该去承受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妈妈允许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的做法,也能帮他找回父爱;妈妈的善良和宽容,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使之健康快乐地成长。

问号6:姥姥说,爸爸是坏人

健健1岁多,父母就离婚了,平时他就跟着姥姥。一天,妈妈给健健讲故事书,讲到小主人公和爸爸妈妈一起郊游时,健健突然问妈妈:“姥姥说,爸爸是坏人,他不要我,也不要妈妈了,是吗?”

2~3岁

对孩子的疑问,妈妈一定要予以纠正:爸爸不是坏人,他也不会不要宝宝的,有空他一定会来看你、陪你玩的,你的这辆遥控车不就是爸爸给买的吗?爸爸不是还教你画画吗?他的好多画都被展览过呢!爸爸不回家,是因为他觉得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为何这样说:小宝宝还没有独立的判断力,通常依据成人的暗示,简单地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孩子眼里的坏人则一无是处。如果妈妈确认姥姥的话,不仅对爸爸不公平,也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仇恨的种子。因为,妈妈对前夫做出怎样的评价,就等于给孩子做了怎样的示范,假如你怨恨,孩子看到的、感到的、学会的就是怨恨;反之,孩子看到的、感到的、学会的就是宽容、善意和公允。上文中妈妈的回答是明智的,她既肯定了爸爸的长处,也比较客观,同时还解除了孩子的顾虑,淡化了他被抛弃的感觉,有利于良好父子关系的建立。

4~5岁

面对孩子渴望的眼神,妈妈不妨告诉他部分真相:“爸爸确实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他坏。爸爸走了,是因为爸爸妈妈之间感情有了问题,他不愿意和妈妈在一起了,他想单独有一个家,和一位阿姨共同生活,妈妈同意了爸爸的决定。以后宝宝就有两个家了,妈妈这儿一个家、爸爸那儿一个家。如果你想爸爸,周末也可以让爸爸来接你。”

为何这样说: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妈妈承认了姥姥的说法,就等于是一个最亲的人告诉孩子,他另一个最亲的人是个坏人,他会憎恨那个“坏人”。而且,四五岁的孩子还会因为父亲的卑鄙无耻感到羞愧。憎恨、羞耻和对父爱亲情的天然依恋交织在一起,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正如一句话所说的:当你向前夫“射箭”的时候,这些“箭”首先要射穿孩子的身体才会达到对方那边。所以,妈妈一定要否认姥姥的说法,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内说出实情,让他知道自己必须面对和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尽快接受现实。而“宝宝有两个家”的说法,也能帮孩子克服因父母离婚而产生的不安全感。

提示

离婚不是孩子的错

“如果我听话,爸爸仍然会爱我们,和我们住在一起。”“妈妈,是我把爸爸气走的,我想把他找回来……”有些孩子会把父母离婚归咎于自己,并试图使爸爸妈妈破镜重圆。对此,妈妈一定要排除孩子的这个想法,明确地告诉他:“离婚是爸爸妈妈的事情,我们是在做了很多次努力、发现很难和好之后,才最终决定分开的,绝不是你淘气造成的。”这个说法能使孩子摆脱自责和内疚。

别在孩子心里埋下“恨”的种子

对于爸爸的离开,有的孩子认为是“爸爸坏,他不要宝宝和妈妈了”。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离婚是因为爸爸妈妈之间感情有了问题,不是爸爸做了错事,他仍然爱宝宝,值得宝宝尊敬和爱。这样做,孩子能从中学会宽容与尊重,也能使他获得父母亲情。

春节你是怎么处理压岁钱的呢?


春节,给孩子压岁钱已成为了一种习俗,目前春节己过,小孩子们手中的钱有大也有小的,总共也不在少,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教会孩子支配春节所招收回来的钱吧,以下就来一起了解下吧!

新年啦,你会给宝宝多少压岁钱

每年过春节,给压岁钱是中国百姓几千年的习俗,大家对宝宝的压岁钱非常关注,对潮童辣妈进行了“压岁钱”调查,共有60位妈妈参与,其中60%的人明确表示不会给宝宝压岁钱,有些反而是带着宝宝把压岁钱当成了“创收”途径。当然,另外40%的家长或多或少都会给宝宝一些压岁钱,而且有些方式很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过年“压岁钱”怎么处理7招教会孩子正确花钱

过年了,压岁钱怎么处理是个问题。

比如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喜欢乱花钱,只要身上有钱就会很快花完,换回一堆无用的东西,很浪费。钱用完了还不停向家长要,不知道勤俭节约。这要是过年了还了得,压岁钱到孩子手上,还不都浪费了?

1、树立用钱观念,让孩子真正了解“钱”。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用钱观念,告诉孩子钱是干什么用的,怎么用最好。

2、父母自己做好榜样。

比如过年过节,讨论买东西、送礼,父母自己就铺张浪费,孩子必然也是大手大脚。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看父母如何合理规划、讨论合理用钱,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3、有错就及时指出。

孩子可能有一些不正确的用钱方法,发现了就要立即指出,同时鼓励他们用正确的方法。

如果孩子使用了正确的方法,要立即给予奖赏,但奖赏的可不要是现金,以表扬和奖励为主。

4、给孩子建个私人账户。

可以征得孩子同意,帮助孩子建立账户,由他们自己保管,把他们的零花钱存进去,另找一笔记本,记录每一笔取出的钱的用处,让孩子自己分析哪一次用得最有意义。

培养孩子自己的事用自己钱的习惯,尽管钱是大人给的,但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节约的意识。

5、试着让他们学“赚钱”。

有付出劳动,才会有回报。比如压岁钱可以统一管理,让孩子学习通过劳动来获得报偿。但要注意,不要变成赤裸裸的“做事就是为了要钱”。

6、再富不能富孩子。

人家说“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偏说“再富不能富孩子”。当然,这个是相对的,主要是说家长即便经济状况好,也不能让孩子太富有,孩子的钱用完后最好稍等一段时间,让孩子体验一下没有钱的感觉。早教网

7、让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庭预算。

什么理财产品适合为宝宝做理财规划?

保险和定投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来说“80后”父母的现金流都比较紧张,因此这两种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强制储蓄。她认为,保险当中,意外险和疾病险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对象,因为前者能够减少意外开支和医疗压力。但在购买相关商业保险前应先了解宝宝已经有哪些保障,在已有基础上查漏补缺,才能实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比如杭州市的少儿医保就已经囊括了一些医疗保障的内容,不少福利好的单位也会为员工子女报销部分医疗费用。”

基金定投和投资连结险,则是为宝宝准备教育金的较好选择:

定额和长期投资的方法,在一个经济长期向上的环境内可以实现教育金的保值增值。但也要慎重选择,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基金定投的短期投资效果也不甚明显,还可能由于市场波动导致亏损。所以,80后父母对每一笔资金都要进行尽可能长期的管理,因为越是长期管理的资金,越是可以承受相对较高的风险,回报也更丰厚。

保险理财产品兼具理财与保障功能,若中途中断合约,本金将因违约蒙受很大损失。

理财专家提醒:在为宝宝理财之前,首先应该为父母做风险管理规划,并且,为宝宝做所有规划的费用,加起来也不要超过家庭年收入的6%。

八招让您的宝宝成为理财达人!

1、了解和熟悉钱币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爸爸妈妈带着1~2岁的宝宝去乘坐各种儿童游戏车,宝宝看到这些游戏娱乐设备时常常会激动不已,急不可耐地想要赶快乘坐。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拿出小数额的钱给宝宝,让宝宝自己去换购游戏币。当游戏币投进机器后,宝宝就能享受在唐老鸭车或米老鼠摇椅中摇来晃去的惬意感觉。

2、知道钱从何而来

爸爸妈妈有必要告诉宝宝:“钱不是想有就有的,要节省着用,用完了就没有了。”宝宝会好奇,为什么钱不是想有就有的呢?这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告诉宝宝:“爸爸和妈妈每天去上班,辛勤劳动,然后就能得到工资,也就是一笔钱,所以钱是通过劳动赚来的。”由此,宝宝就明白了劳动能创造财富的道理。

3、知道钱花到哪里去

宝宝明白了钱是爸爸妈妈辛勤劳动换来的,就会萌生出一种想帮爸爸妈妈省钱的念头。有的宝宝看到父母给幼儿园交钱,会很纳闷:“为什么要给幼儿园交钱呢?”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每天吃饭需要钱,老师也要生活,这是老师的工作,所以要给老师发工资。”于是,宝宝明白钱不仅可以买到商品,也可以买到服务。

4、玩扑克换物游戏

明白了钱的基本来历和用途,平时爸爸妈妈休息在家时,也可以和宝宝玩一些钱币换物的游戏。当然,由于钱币是流通物,上面细菌较多,不宜让儿童把玩,爸爸妈妈可以使用扑克牌替代。比如用一张10可以买一条塑料鱼,一张5可以买一个苹果,看看家里的苹果、梨、小鱼等可以卖出多少钱来。宝宝可能不一定算得很清楚,但这样的游戏还是可以让宝宝理解货币换物的过程。

5、认识钱的币值

当宝宝能认识数字以后,就可以让宝宝寻找钱币上的数字了,同时让宝宝了解货币的单位:元、角、分。当宝宝想要吃一包QQ糖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1元钱,宝宝就能看到1元钱换回一包QQ糖。

6、了解便宜和贵

在让宝宝尝试购买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了解物品是有便宜和昂贵之分的,同时让宝宝明白,自己不可能买下超市里所有的东西,因此在购买的时候,要做出选择。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看商品的价签,知道价签代表着自己要支付的钱。早期教育

7、开账户存压岁钱

随着节假日的到来,很多宝宝得到了为数可观的压岁钱。爸爸妈妈可以到银行为宝宝开立一个账户,帮助宝宝把自己的压岁钱存起来。每过一年,宝宝看到自己的压岁钱随着储蓄而增长,而且还产生小小的利息。

8、了解财经常识

爸爸妈妈在观看电视节目、收听财经新闻时,一些诸如“金融风暴”、“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之类的词语会进入宝宝的耳朵。如果宝宝提问:“什么是金融风暴?”爸爸妈妈就可以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宝宝:“金融风暴就是有人借钱买东西,突然发现钱都被借光了,自己再也借不到钱了,东西也得归还给人家,就仿佛一场风暴,把所有东西都卷走了一样。”通过对这些社会经济现象的了解和关注,宝宝渐渐会理解越来越多的理财知识。

培养“理财小管家”,锻炼宝宝的数学思维

理财可能是大人的事,但是理财观念的培养应该从宝宝开始。据报道,当宝宝2岁多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向他们灌输金钱观念。这里的“金钱观念”并不是指给宝宝零用钱,而是让宝宝懂得什么是钱(货币)、钱(货币)的用途、钱(货币)的取得等等。

要想学会理财,学会合理的花钱,就需要数学—逻辑智能中的分析、比较、推理、预算等多方面能力。所以,培养一种科学的财富观、消费观、理财观不但是宝宝日后立足社会、发展自我、获取财富的必备素质之一,而且能从有趣的“理财游戏”中获得数学知识,对数学逻辑思维是种很好的训练。

本网站小编总结:学会理财对于宝宝的成长很重要,因此父母从小就要学会培养孩子理财,从每一份的收入与支出开始做起,久而久之,相信你就会培养出一个理财的高手,敬请家长们关注更多的理财篇章吧!

胎儿最害怕的是什么呢?(幼儿健康指导)


前言:孕育一个健康的小宝宝是每个家长们的心愿,那么做为准妈妈就要从胎儿时期开始注意,以下就让我们来具体的来关注下胎儿时期妈妈们应该多注意的几项问题吧,这对于胎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噢!

第一、害怕妈妈生病

孕妇一人生病,母子两人受害,尤其是孕妇患风疹、病毒性肝炎及巨细胞病毒感染、肾炎等疾病,会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及畸形。

第二、害怕妈妈滥用药物

许多药可以通过妈妈血液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引起胎儿畸形,其中尤以一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催眠药、抗癌药等对胎儿危害大。

第三、害怕妈妈心情不舒畅

如果孕妇长期精神忧虑、苦闷,不仅对胎儿发育不利,而且还影响胎儿出生后心理、生理及智力发育,也可给胎儿出生后带来遗传性焦虑。幼儿疾病

第四、害怕妈妈酗酒

酒精会通过母血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造成损害,甚至引起早产、流产、死胎或畸形,还会影响孩子出生后的智力发育。

第五、害怕妈妈吸烟

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血液进入胎盘,祸及胎儿,易造成早产、死胎、畸形及发生各种围产期并发症。

第六、害怕妈妈接受X线检查

由于X线的“电离作用”和“生物效应”,可引起胎儿一系列反应,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和畸形。

第七、害怕妈妈玩宠物

孕妇经常玩猫、狗等宠物,极易感染弓形体病,孕妇感染后,可造成胎儿先天性感染,引起流产、早产或胎儿畸形。

第八、害怕妈妈性生活不节制

孕妇在孕早期(头3个月)和孕晚期(后3个月)如果性生活不节制,可引起早产、流产或宫内感染怕妈妈干重活。重活就是那些挑、抬、搬、提、背等强体力劳动。孕妇若勉强干这些重活、累活,易导致胎儿流产或早产。儿童疾病预防

第九、害怕妈妈不按时做产前检查

孕妇只有按时检查,才能发现自身及胎儿的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另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产前检查,能及时发现胎儿畸形和其它先天性疾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本网站小编总结:刚刚当上准妈妈,对于胎儿的健康成长难免有些做的不周到的地方,但是希望家长们都能够多关注此方面的一些常识性问题,让胎儿能够健康的成长,直到诞生的那一刻!

我们到底该不该要二宝呢?


我们到底该不该要二宝呢?

满足生育第二个孩子条件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多了,但是拥有权利,不代表一定要使用权利。因为第一个孩子就已经让你领悟:孩子一旦生下来,就再也不能退回去。而两个孩子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恐怕超乎你的所有想象。

焦点问题一:要,还是不要?

两个孩子的家庭生活会是什么样呢?我们带你体验一番。

当你只有一个孩子时,你还能够保有很多有孩子前的生活方式,但当第二个孩子到来时,一切都变了。

无论你事先从多少人那里了解情况,你还是很难想象两个孩子家庭的生活。我们目睹了很多悠闲自得、轻松随性的妈妈,竟然变得形容枯槁、精神疲惫。我们听很多人感叹,两个孩子的生活使得他们巴不得从来没有过孩子。的确,当你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你还能够保有很多有孩子之前的生活方式,比如外出就餐、设计二人世界或者安排长途旅行,但是当第二个孩子到来之后,一切就都改变了。

最大的变化是你再也没有独处的时间了。一个孩子的时候,当他午睡、自己玩或者和奶奶外出时,你还能够做些自己的事情。但当第二个孩子来临之时,这些偷欢时刻就不复存在。好不容易把老大哄睡觉了,老二还在那里等着你陪;老二刚刚肯坐进餐椅好好吃饭,老大却囫囵两口之后准备抹嘴离开了。两个孩子,给你更多的事情和更少的时间。

那么,对这种生活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有。深呼吸,并且接受现实。

你的大孩子和你的老公都会比那个小宝宝显得更嗷嗷待哺,尽管你一千一万个不愿意,还是难免忽视他们。

所有人都在强调,我们应该给小宝宝尽可能多的关怀和爱,毫无条件地拥抱、爱抚和关注。但是,当你有两个宝宝的时候,你该如何分割你的注意力、精力、体力和爱呢?趁老大不注意的时候,好好抱一抱老二?还是借着给老二哺乳的空闲,给老大读两篇童话故事?

此外,你和你的伴侣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你们几乎没有时间单独相处,他可能会觉得你史无前例地忽视他。很多妈妈会以为,爸爸当然能够知道你有多累,你需要帮忙。但是你错了,如果你不说,他不会觉得。

那么,对于这些矛盾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有。给自己找个非常得力的帮手。

好在,驾轻就熟的心态和超乎想象的乐趣将成为你最大的心理支撑,帮你度过最艰难的阶段。

好在,无论有多难,你都会被拥有两个宝宝的乐趣所激励,特别是随着他们的长大,你会发现你再也不用成为老大召之即来的玩伴了,因为已经有弟弟或者妹妹来完成任务了。

慢慢地,你还会被他们相处时的情景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所吸引和安慰。他们在一起接触的时间越长,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和游戏、合作就越多。可能你有一天会突然发现,你已经很难打进他们的圈子中了。

还有一点是你安慰的就是,养育第二个孩子的时候,你已经是半个专家了,很多曾经困扰你的问题将不复存在。有了第一个的经验,在吃喝、睡眠以及行为纪律方面,你会更明确和轻松。你会觉得,第二个孩子比第一个好养多了。

当你变得从容不迫的时候,你也就更容易享受其中了。养育第一个孩子的时候,由于紧张,你可能错过了很多里程碑。但是第二个就不一样了,一切都在你头脑中的时间表里,你知道哪些可以一笔带过,哪些需要着重关注。

现在,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一个孩子与两个孩子的利与弊。

※一个孩子

利:只有一个孩子,你就可以有更充足的精力、时间、心思和财力去照料他、教育他和陪伴他,孩子也更容易获得父母的鼓励和肯定。一个孩子当机会来临时更容易把握。

弊:因为得到了全部的关注与爱,一个孩子更容易感受到成材的压力。他知道他是家里唯一的寄托和期望。另外,当父母老去时,没有人和他分担赡养的压力,而他们辞世的时候,孩子将再也没有一个亲人去分享和交流,他只有孤单地留在这个世界上。

该怎么办:家长应该尽早给孩子编织一张亲戚关系网,尽早给自己上一份养老和疾病保险。

※两个孩子

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伙伴,每天生活中的争抢可以让孩子很早就学会分享、轮流甚至竞争等人际关系,父母不用再刻意去教授这种社交技能。而且两个大人养育两个孩子,可以按照每个人的想法,实现自己的计划。

弊:兄弟姐妹间的竞争会经常出现,特别是那些年龄段比较接近的孩子之间,而家长常常要充当调停人的角色。每个孩子都不可能得到全家人100%的关注,永远会有人和他争夺家人的注意力。

该怎么办:除非两个孩子将要伤及对方,否则家长不要卷入孩子间的矛盾当中。避免两个孩子间的相互比较和不公正对待。

焦点问题二:什么时候要?

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会给实际情况带来很大差别。所以,请根据我们的提示,决定你是现在就着手准备,还是等一等再说吧。

※年龄差距在2岁以下

利:

*并肩成长的好朋友。两个年龄如此接近的孩子,会像朋友一样成长。即使他们会有争端甚至动手,最终也会像一对搭档那样相互信赖地长大。年龄差距在2岁以内的兄弟姐妹,相互之间的嫉妒也不那么明显,因为大孩子并没有真正感觉到生活的变化。

*类似的成长阶段。比较近的年龄差距,让你很容易给他们找到一起玩耍的内容。你不必先给一个孩子讲“小兔乖乖”,再给另一个读“哈利波特”,或者是一个要去翻斗乐,而另一个想去博物馆。

*1+1<2。虽然经常遇到一个困了,另一个也开始啼哭;一个饿了,另一个也嚎叫的情况,但是如果你能巧妙安排,把他们一起哄到床上睡觉或者做一锅饭一起吃的话,你就不会比原先多付出太多。

*爸爸也投入战斗。也许短时间内添两个宝宝,对你们的婚姻有促进作用。如果是一个宝宝的话,通常是妈妈坚守岗位,爸爸无所事事,最终不是妈妈抱怨爸爸袖手旁观,就是爸爸抱怨妈妈满眼都是孩子,没了老公。现在好了,妈妈给老二洗澡的时候,爸爸势必要陪着老大刷牙,谁也别说谁了。

*妈妈尽早重返职场。如果你希望先当全职妈妈,等到孩子上学之后重新开始工作的话,生孩子紧凑一些绝对对你有好处,那样你的事业生涯就不会被割裂得很长。

弊:

*体力透支。毋庸置疑,一个接一个地要孩子对身体肯定是个巨大消耗。而且同时带两个还不懂事的宝宝,对于精神和情感都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如果没有人能够帮助你的话,这会是很劳累的事情。

*巨大的开支。很可能会同时缴纳两笔很大的开销,比如保姆费、托儿费。

*上班妈妈的困扰。如果短时间内享受两次产假,恐怕很难给单位一个交代。

※年龄差距在2~4岁之间

利:

*两个宝宝都享受到充分爱护。当第一个孩子还是上幼儿园之后要第二个宝宝,那么他们两个在3岁以前都能享受到充分的母爱。两个孩子同时争抢母亲怀抱的情形会相对少一些。

*缓解夫妻关系的危机。过些年再要一个孩子,可以让你们的夫妻关系有一段喘息的时间。你们就不至于只盯着孩子,顾不到彼此。

*妈妈自我恢复。休整三年时间,可以让你有机会使自己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精力和神志都从第一个孩子带来的忙乱中恢复回来。

弊:

*不易玩到一起。因为很多时候要一起做一件事,所以他们之间肯定会有矛盾。这个年龄段之间的友谊,通常是被迫建立起来的。

*抢妈妈。超过3岁的孩子,会很难接受另外一个小东西占用自己的妈妈,因为他已经独享惯了。当你确实要照顾小的而没有时间和以前那样陪伴他的时候,他会有很强的失落感和挫败感。

※孩子的年龄差距在5岁以上

利:

*多一个援手。如果你幸运的话,你的第一个孩子已经能够成为你的小帮手,当你给小宝宝换尿裤的时候,可以让老大帮忙递湿纸巾。

*榜样的力量。你的大孩子已经能够成为小孩子模仿的对象,并从中受益无穷。老大可以按照你给他制定的规矩来约束小的,并且在从小到大的很多事情上都成为老二的坐标。

*财政压力平缓。你可以有一个段积攒期来应付老二的到来,比很短时间内连番轰炸要舒服很多。

*平静而自信。你现在已经比好几年前游刃有余多了。你们可以告别很多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忧。而且,当你们为老大的迅速成长而伤怀的时候,可以再享受一次养育小生命的乐趣。

弊:

*完全不同的生活内容。你的两个孩子会按照各自的阶梯成长,他们的需求也是南辕北辙的,可能一个要你给他讲故事的时候,另一个肚子饿得咕咕叫而拼命地啼哭。你们可能很怕一个人同时面对两个孩子的情形。

*不同的童年。你的孩子们不会像年龄很接近的同胞那样合作和分享,而且他们也会拥有很多不同的童年记忆。

*重新经历折磨。你可能已经习惯了孩子完全自理之后的轻松自在,但是现在,你又要重新回到事无巨细的阶段。每到出门的时候,你又要带上充足的尿裤、奶瓶、奶嘴和换洗衣物,你又要回到没有午睡的阶段,又要经历教走路、教吃饭的劳累过程。

好了,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建议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看你得决定了。当然,在最终决定要还是不要的时候,还要综合考虑下面几个因素:

1.你和老公是否已经达成一致。两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你们必须一起考虑利弊和责任分配,那样才有可能顺利、平稳地启动双核生活;

2.你家的财政状况。两个孩子带来的经济负担是不言而喻的,不要以为你能够跟超生游击队相比;

3.你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如果你基本坚定了要第二个孩子的想法,看看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是否允许你马上或者再等待几年怀孕。

4.尊重内心的意愿。如果你的内心里强烈地希望在拥有一个宝宝,而你的老公也不反对的话,那么就尊重血液里的东西吧。

体罚孩子,是最极端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错,你会体罚吗?打孩子会在孩子心中产生极大的愤慨,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这种愤慨会伴随他们一生,并且在每一个适当的关口都跳出来侵扰他们的生活。

(1)打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

显而易见的是身体方面的伤痛,父母盛怒之下往往掌握不好分寸,非常容易给孩子带来生理方面的损伤,比如扇耳光造成鼻腔出血、牙齿脱落、听觉神经损伤,打屁股则会因皮下淤血而导致肾创伤,严重的会通过坐骨神经影响脊椎,造成脑干损伤。打其他部位也会导致骨折、出血、休克等伤害。也有一些案例说明打孩子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伤害脊柱导致下肢瘫痪,甚至有把孩子打死的,而且有时候都不是因为打的时间长、手段残忍,而是孩子非常娇嫩,用力推一把撞到什么硬物上,就很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更加严重的伤害则是心理方面的,打孩子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伤害了亲子关系,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后患无穷的。

首先,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恐惧,而这恐惧的制造者又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这使得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继而丧失对整个环境和他人的信任,缺乏对生活和亲人的信任,则是抑郁症的缘由之一。这种恐惧可能导致他们即便成年后也不敢跟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们惧怕对方的愤怒,一旦谁对他们生气,他们就害怕得不得了,以为对方会冲过来打他们。这种心理阴影使得他们无法建立和维持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难以维护自己的各种权益。

其次,打孩子会在孩子心中产生极大的愤慨,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这种愤慨会伴随他们一生,并且在每一个适当的关口都跳出来侵扰他们的生活。父母打孩子,孩子心中种下愤怒的种子,他们又不敢对父母宣泄这种愤怒(因为会招来更厉害的打),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但是这股怒火早晚会找到出口的,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发泄愤怒。也许他们会在青春期的时候反抗父母(父母打不动他们了,他们也不需要依赖父母生存了),也许他们干脆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以惩罚自己来惩罚父母。

尤其是女孩子,当父母不尊重她的身体时,她也会鄙视作践自己的身体。小时候挨打多,尤其是挨父亲打的女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在性方面过于开放,谁糟蹋她都可以。在婚恋关系方面,她则容易找到脾气暴怒的配偶,甚至是暴力的、打老婆的男人,因为在她心目中,男人就是对女人施暴的。

最后,打孩子并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后果。孩子小,你打他,他畏于你的强大而屈服了,但并不理解为什么。而且他以后会为了躲避体罚而用遮掩和撒谎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你和他之间互通有无的交流渠道从此被堵死。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他从父母身上学会了以暴易暴,任何事情不用讲道理,谁力气大(或者脾气大)谁就赢,以恐吓威胁武力制服他人,这样的人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怎么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呢?用暴力控制孩子的行为,立竿见影的效应是短期的,因为孩子很快就会长大,很快就不服打了。我总是问这样的家长:等有一天,你打不动他(甚至他都能把你揍一顿)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2)任何不良行为都能通过温和的教育纠正吗?

其实这样的提问就是一种误解,而且将父母和孩子放到了对立面上。孩子是捣乱因素,会产生“不良”行为,需要父母去“纠正”。实际上,孩子的很多“捣乱”行为,都是因为他有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是因为父母行为的不当而引起的。只要耐心倾听孩子,找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并且恰当地满足这些需求,孩子就不会跟你捣乱了。被充分倾听和理解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不会把跟父母较劲当作一门武器来使用的。父母怎样尊重他,他也会同样尊重父母和他人。

另外,很多时候,父母看孩子的行为不顺眼,不一定是孩子真的做了错事,而是父母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是孩子达不到的。父母跟孩子产生矛盾,往往不是孩子跟父母较劲,大部分时间是父母跟孩子较劲,一定要孩子服从自己,否则就感觉没有尊严。说不服就动手打,总之是要求孩子遵从成年人的意愿,而不是尊重孩子的生命,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而且,父母对孩子暴怒,往往来源于内心的恐惧,这些恐惧则因人而异。对一个情况是否生气,是每一个人的选择。没有人能“气”着你,你自己选择生气与否。

(3)中国的传统中有“不打不成器”的说法,你认为这种传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中国的传统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令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令子亡,子不亡为不孝,宣扬的是一种愚忠愚孝的奴才式服从。孩子对父母要无条件服从,儿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那么用武力来制约孩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被打成“器”的孩子,对其是否“成器”的衡量标准,也来自成年人,也就是说,成年人通过打,把这个孩子塑造成了他们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样子,而不是让这个孩子自由发展成为生命自身本来的样子,这个孩子没有成为他自己,他只是成年人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

(4)你认为孩子是绝对打不得的吗?为什么?

当然绝对打不得!因为没有任何好处。谁能列举出来任何暴力虐待儿童的益处?

(5)如认为“是”,则其它教育方式不起作用时怎么办?

如认为“否”,则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孩子,打孩子时要注意什么?

所谓教育方式不起“作用”,是因为成年人设立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不起作用的时候,成年人需要退一步想一想,我为什么如此执拗于这个目标?如果放弃的话,又会怎么样?这个时候,内心恐惧往往就会跳出来说话,一件小事无限扩大,成年人的想象展翅高飞,飞向遥远的未来——“他如果这样下去,今后可怎么得了!”云云。正视自己的内心恐惧,看看自己到底害怕什么?

如果我们放下内心的纠结,真正把自己交给孩子,仔细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就不会出现剑拔弩张的场面了。

(6)如果家中别的长辈(如配偶或爷爷)或学校的老师打了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处理?

如果家人打了孩子,要跟他们沟通,晓之以打孩子的各种弊端,并争取让他们对孩子道歉。如果他们固执己见,父母则需要跟孩子交流,告诉孩子“爷爷(或某个亲人)打你是不对的”,同时也向孩子确认,这个亲人是爱他的,只是一时的错误,孩子如果很伤心和生气,则不要急于平息他的情绪,容许他发泄,在一旁认真地倾听,等待孩子自行平静下来。过两天再问问孩子,是否已经原谅了那个亲人。

如果这个亲人时常用武力来对待孩子,则需要把他与孩子暂时隔离开,以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为第一要事。尔后再去解决与这个亲人沟通的问题,让对方知道,在这件事情上,你坚持原则,坚决不可以侵害孩子的身体。

如果学校的老师打了孩子,那决不可以忍气吞声。首先当然还是倾听孩子,让孩子倾诉情绪,你要安抚孩子,让孩子知道你是反对任何人以武力来对待他的。尔后则要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告诉他们这是严重的错误,必须跟孩子道歉,而且保证今后不会再发生。如果老师不接受,则可以考虑给孩子换班。如果校方不配合,则可以考虑给孩子换学校。

孩子应该从父母这里确认:对任何侵犯我的暴力行为,我们的态度是“零容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