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需要“一个人”的空间

毛毛,5岁,幼儿园中班,饱满的额头,乌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可最近妈妈却有些担心毛毛,因为毛毛喜欢上了“孤独”,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好几次妈妈看到他独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摆弄什么,于是很关切地去问他,可毛毛却说“没有干什么啊”。

妈妈真是不明白,平时那么疼爱毛毛,难道毛毛有什么心事还不能告诉妈妈吗?而且毛毛这么小就要“独处”了,正常吗,不会是“孤独症”吧?

正常的独处

现在随着“朋友式”家庭的出现,大人从心底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然而很多父母却发现,孩子仍然有他们自己的“小秘密”,就像5岁的毛毛一样,大人再怎么关爱他们,他仍然保留了一块“自留地”,只供自己享受。不管大人怎么去套近乎,他都会很策略地与大人保持一点距离。

这样的“独处”其实非常正常,因为“独处”决不是大人的专利,小孩子也一样需要享受“一个人”的时空。而且,从情感发展而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情感会越来越丰富,“孤独感”就是孩子5岁左右表现比较突出的一种情感。

这与“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通常在3岁前发病,主要有三点表现:

1、人际交往障碍:不愿与人交往,不能或者很难与人建立正常的社交人际关系;

2、语言障碍:无语言或只有很少语言,甚至只是鹦鹉学舌地仿说,言语发展严重滞后;

3、情绪与行为异常:对物品有怪异的兴趣和玩法(如长时间旋转某物),长时间重复某些动作,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闹),对某些声音、画面、广告很敏感,不知道害怕和危险,肢体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可能发育不平衡。

而且“孤独症”常常伴随着认知与学习上的障碍,诸如:因为他们的世界多是由一个个的独立小节所组成,所以他们无法从生活经验中学习事物的相关性,或者说无法明白事物背后形成的原因及彼此的关系,不能明白生活经验背后的意思;常常过于专注事物的不重要部分而忽略了重要部分;专注力一般比较差,很难跟随训练者进行训练,经常会自顾自地玩或者看周围的东西;思考方式较简单,只能明白具体的概念,较难明白抽象的概念或比喻,亦较难综合不同的概念;在同一时间段内很难有组织及有次序地做不同的事情;较难将已掌握的概念运用到不同的情况中。

积极的独处

我向来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非常喜欢我。有一年暑期回家,邻居家的两个孩子来找我玩,一个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而另一个只有4岁。我将他们带去附近中学的体育馆玩,结果却发现两个孩子非常不一样:7岁的孩子做事一板一眼,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而那个4岁的孩子却像个小猴子,一会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摇篮”,一会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玩得不亦乐乎!后来竟然连7岁的孩子也模仿他来玩耍……

对于这两个孩子的家庭我是非常熟悉的,7岁孩子的父母非常“用心”,对孩子照料得非常细致,而且给孩子安排了很多的额外发展内容,从孩子4岁不到就开始学钢琴、学书法,这个孩子难得有“独处”的时间;而那个4岁的孩子,父母都比较“粗心”,而且孩子越大、父母越粗心,很多时候都让孩子一个人玩,顶多在必要的时候帮上一把,孩子经常处在“孤独”之中。但从上面的故事中,您是不是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那个4岁的“小鬼”呢——独立而富有创造性!

是的,这就是“独处”的积极性:

1、“独处”利于独立性发展

在咨询中,遇到过不少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大人一刻也不能离开,一离开这孩子就不做功课,就思想开小差了。”然而,进一步交谈与分析后,我总会发现:“这孩子”实在太缺少“独处”的时间了,而且从小就难得“孤独”。一生下来,周围就聚集了无微不至的大人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想方设法给他最好的照料,他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都不会逃出大人们的视野。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大人们总是将他作为生活的“中心”,不让他感到丝毫的孤独与寂寞,总是有人逗他玩耍。而且他遇到任何困难,只要他一喊,绝大多数时候都会有人来帮助他……就这样,“这孩子”总喜欢要大人陪着玩耍,“这孩子”总要大人帮忙穿衣、吃饭,“这孩子”总是要大人“陪读”才行。

可见,没有独处的孩子也就缺少了独立性,不仅缺少生活上的独立性,更缺少思维上的独立性。所谓“在独立中学会独立”,如果没有“独立”的锻炼,又怎么可能体验“独立”的乐趣,怎么可能习得“独立”的能力呢?

“独处”是孩子可以独立的时空条件,在独处中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环境、解释问题,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玩耍、解决困难。而且没有大人在旁边的“独处”,更保证了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

2、“独处”中的创造性

什么是“创造”呢?简单的说,就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见要想有创造,就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必须有“问题”存在。

“问题”是激发思考、激发创造的源泉。牛顿之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他想知道“为什么苹果总是向下落”;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了“相对论”,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困扰着他——“高速运转的物体还遵循牛顿定律吗?”……“问题”就是一种冲突,是对原有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挑战,是原有经验无法解决的“困境”。有冲突才有挑战,有挑战才可能激发创造的欲望。

其二,必须有“独特性”存在。

所谓的“独特性”,就是“与众不同”,是新颖的、超越传统的、令人意外的。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从特别的角度来思考,能用特别的方法来解决。“独特性”会使原本普通的事物变得奇妙,使不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前面故事里那个4岁的孩子之所以能“玩得不亦乐乎”,就是因为他能用“独特”的方式来玩——“一会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摇篮’,一会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他赋予了跳绳、皮球等新的、与众不同的意义。

正因为“创造性”需要“问题”和“独特性”,所以才更加强调“独处”。因为只有当孩子独处的时候,才可能有“问题”。比如,他想拿到小桌子上的书,但他却不够高;他想去抓旁边的玩具,但他的手不够长……试想如果周围都是大人,都是帮手,他的愿望还能产生问题吗?多半是“孩子,想要这个是不是,来,妈妈给你!”没有了“问题”,当然也就失去了创造的前提。

而有了“问题”,就一定有创造吗?当然也不是,还需要“独特性”。对于那么小的孩子而言,怎么样才可能独特呢,当然是在没有限制与指导的时候,才可能展现“独特”。否则,大人早将预定的答案给了孩子,孩子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还要什么“独特性”?前面故事中的那个7岁孩子之所以“做事一板一眼”,思维定势——“跳绳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周围的大人太细心了,细心地连怎么玩、怎么动都规定好了,以至于这个孩子根本没有机会“独特”了。相反,那个4岁的孩子,恰恰是“独处”惯了,至少是有充分的“思维上的独处”,也就有了太多可能独特的机会。

享受“独处”

这就是“独处”的意义,“独处”其实是孩子时间、空间上的一种自在,是孩子心灵自由的时刻,“独处的孩子并不孤独”。心理学上有一种帮助人成长的课程叫“SOLO”,就是将当事人放在一个“独处”的情境中,没有人跟他说话、没有人跟他交流,让他独自待着。结果发现,“SOLO”后的当事人思维更清晰、更敏捷了,而且在SOLO的过程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思考与体验,给当事人很大的人生启发。

实际上,很小的孩子就有“独处”的需要与能力了,比如研究发现:1岁内的小婴儿就会自己玩,而且听着音乐能很愉快地独处。但因为小婴儿活动能力有限,所以“独处”表现并不明显;而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可以主动选择“离开人群,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才被大人们特别地留意到了。所以,“独处”并不是孩子们不正常,而是大人们不习惯而已。而且越是一心放在孩子身上的大人,越是不习惯孩子的“独处”,越是想让孩子100%向自己敞开心扉,越是想去占用孩子独处的时空。因此,在这里,不仅要建议父母珍惜孩子的“孤独”,也要建议父母定期SOLO一下,让自己与孩子保持适度距离,给自己一个思考和历练的空间。

记住:如果您与孩子原本要好,那么请相信孩子,如果他有需要肯定会主动来寻求帮助的。要知道,父母与孩子再好,也还是两个人,所以有“距离”是难免的,而且也是自然的。做父母的,能够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努力与孩子做朋友就够了,不要强求与孩子“亲密无间”,不要过分要求自己去亲近孩子。这样你会觉得轻松,孩子也会觉得舒服,毕竟适当的距离还是需要的。换句话说,就是留给孩子一个“隐私”的空间,也留给自己一个“不过度关注”孩子的警醒。

延伸阅读

高手妈妈教你 一个人带孩子不慌乱


今年春天,我家宝宝终于上幼儿园了,我也准备回归职场了。由于我妈和我婆婆身体都不好,所以在宝宝上幼儿园之前,我只能一个人带孩子。回想起过去3年的全职带孩子生活,真是感慨良多。

因为我是独生女,在没结婚以前,是一点家务也不会做,刚开始踏上全职妈妈行列的时候的确很不习惯。经过一年的磨练,照顾宝宝成为了拿手好戏之外,我甚至现在什么都会做。所以也想告诉大家,没有什么自己做不到的,而是自己认真去做了没有。以下是我一个人带孩子的几点经验。

1、吃饭可以简单点

一个人带宝宝第一件事就要解决“吃”的问题。做饭、买菜都是比较困身的。我的一般做法是:

家中可以买个电磁炉,我在家一般都是做的煮菜,将各种各样的菜加上调料一起煮,不怎么吃炒菜,这样你每天可以吃到很多菜,营养又好又方便.用电磁炉的话,你可以定上时间,这样你就不会忙时忘记关煤气什么的,而且一般都是电比天然气便宜很多的,又安全又环保。

做饭的时间,我会选择下午等宝宝睡的时候。或者有时候等老公晚餐时候做多一点,这样就够第二天吃了,到时候自己用微波炉热一下就行了。

等宝宝到了添加辅食的年纪,我会把他学步车里,用绳子栓在暖气片上,周围收拾干净,孩子可以在那个安全的小范围里玩一会,这个空间我给宝宝做辅食,一会就能做好。做的时候还要时不时看孩子下。

至于买菜,建议调个固定时间买好一周的菜。我会选择每周二和四的超市打折日,把一个星期的菜都买好,这样就可以买到又新鲜又便宜的菜了,其它时间就不用再去买了。

2、让宝宝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

我每天给宝宝喂奶喂饭都非常有规律,尤其是睡前有一套非常固定的模式,每天晚上7点给宝宝冲个澡换睡衣睡袋,7点半喂奶,喂完奶大家跟宝宝说晚安,妈妈抱宝宝去他的房间,在他床边轻声哼几句歌谣,宝宝在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小床上自行入睡(当时才5个月)一觉到天亮!

如果大人晚上到了睡觉的点,宝宝还不肯睡,依然会把宝宝放到他们自己的小床和房间里关灯,即使宝宝哭闹也不行,这么一两次下来,宝宝就乖乖到点就睡觉了。

有良好生活规律的娃特别好带,仅仅是不需要哄睡而且一觉到天亮这一条就减轻太多妈妈的负担。

其实我挺反对每次孩子一哭就喂母乳的。有时是要睡有时是热了不舒服有时只是害怕,结果我们统统喂母乳,一方面没有形成喂食规律,另一方面没有好好理解孩子需求而且养成奶睡习惯,导致后来宝宝会夜醒频繁,几个月下来会累到妈妈崩溃的。

3、别让宝宝离开你的视线

一个人带孩子,特别是离开他干家务,宝宝的不在你视线之内时,一定多个心眼,不要让孩子出危险。

在四个月以前,我家的宝宝是一秒钟都不能让我离开他,我就是上个厕所,他只要看不到我就会闹。我家就买了个多功能的车,在家用的,我去哪儿就把车推到哪儿,让宝宝看到我就行了。

有空的时候,还可以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妈妈,带上宝宝,出来晒晒太阳,喝个下午茶什么的,让宝宝与别人多点交流,自己也可以有圈子。

4、自己一定要坚强

最后就是,自己一定要坚强。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一个人带孩子,辛苦是一定的,狼狈的场面也很多。有些妈妈无法安抚宝宝的情绪,在宝宝哭闹的时候会崩溃,严重点可能会抑郁或者出手打宝宝……

所以,对自己一定要自信,老公的支持也十分重要。带了一天的宝宝,到了晚上你可以让老公带下。到周末或者特别节日,也可以请个阿姨带下宝宝,两人出去哈皮下。

我家的孩子就是一个人来疯


家中来了客人,有的孩子会表现得尤其活跃,又跳又唱,还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来;食欲也大增,一会儿吵着吃这,一会儿又吵着吃那。人们都说,这是“人来疯”。

可能是平时家中生活太平静,日复一日,气氛单调,一旦有外人来做客,打破了往日的平静,给孩子带来了强烈的刺激,这是孩子发“人来疯”的客观原因。

从孩子主观上分析,是因为孩子具有较强的表现欲,而这种表现的欲望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于是便转向在客人面前表现。因为,通常在客人面前的表现容易得到肯定、表扬和赞许,这便强化了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现欲。

孩子有表现欲并不是一件坏事。事实上,孩子的表现欲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希望成人对他们的肯定,从而得到一种成功感、满足感。表现欲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交往动机,这对于今后的社会化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孩子已经掌握了在客人面前提出的要求被“驳回”的机会少,成功满足的机会多。当然,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抑制能力较低,有时在客人面前过于活跃,可能造成一些尴尬的局面,家长也不必当着客人的面斥责或处罚他,可以暂时地“忽略”他一下,不要过分在意他的表现,也可以设法把孩子从客人面前引开,让他去做别的事。这样,孩子很快就会平静下来。事后,可以向孩子讲清如何接待客人,如何讲礼貌的道理,不要去嘲讽他,更不要等客人离开后“秋后算账”。

关键是平时,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行为,多给他们独立活动和取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和赞许,并多提供孩子参加交往的机会,使他们习惯于正常的交往活动,这对克服“人来疯”是有效的。

早教启蒙:怎么让宝宝一个人睡觉


怎么让宝宝一个人睡觉?这名母亲便让自身三岁的小孩子刚开始独立一个人睡觉,她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瞧瞧吧!

一眨眼,孩子早已快三岁了,我由于常常在一些年轻的母亲社区论坛逛,因此常常见到一些母亲凭着有经验人的工作经验激情解读说孩子三岁就可以自身一个人睡了,眼见自身的孩子早已3虽多了,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再跟着睡下去就有点儿毫无道理了,因此,近几天趁天气晴朗,我跟丈夫商议给孩子弄个儿童房间,让孩子慢慢刚开始独立,我也给孩子买来整套的幼儿用品,包含儿童床,儿童床品,儿童家具品牌,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用品这些,先把孩子的儿童房间打扮一新,那又如何吸引住孩子,使他了解父母以便他的独立下了挺大时间,为接下去他一个人睡做铺垫。怎么让宝宝一个人睡觉?

下列就是我这2个月慢慢让孩子一个人睡的工作经验,我将我近期孩子一个人睡的情况报告给大伙儿做参照吧。

一开始的情况下,因为不久摆脱我,孩子老是大吵大闹不愿一个人睡,经常会觉得担心,我这时候便是在孩子的屋子陪他一会,有时也在儿童房间和孩子一起睡眠质量,直到孩子入睡再偷偷离开,早上让孩子自身了解他一个人独立睡了一晚。怎么让宝宝一个人睡觉?

那样大约历经了1周多吧,孩子逐渐刚开始习惯性一个人睡觉了,除开有时候还会继续发嗲之外,早已渐渐地能独立睡着了。大家这时候的作法是常常赞美孩子是个小小男子汉,那样不但能提升孩子的荣誉感,还能使他意识到独立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儿。

怎么让宝宝一个人睡觉?如今,我们家的孩子早已不用我夜里陪他睡着了,每一次出来的情况下,见到他人家的孩子冲着父母大吵大闹要这一要哪一个,搞的父母头的大小什么事情都做不来我禁不住会心一笑。来看,让孩子自小学好独立入睡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这不但能自小塑造少年儿童的独立观念,还能让孩子从这当中搞清楚一些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大道理。

早教文章:老师说孩子这学期变了一个人


我的孩子叫浩,在北京学校念书。因为大家沒有正确教育、正确引导孩子的方式 ,以往的浩既顽皮又不刻苦,学习是在父母的催促下开展的,日常生活的事也是由父母代办公司,大家一度针对怎样文化教育孩子很头痛。

要想更改孩子,最先从父母下手。闻过则喜,勿施于孩子。

要对于孩子的特性对症治疗,在学习方面要从兴趣爱好塑造下手,拥有学习培训的兴趣爱好,孩子的考试成绩也就当然升高。在日常生活中塑造孩子的自立能力,把归属于孩子的权利交到他。以往大家一直把孩子原本可以做的,都帮他干了,学习培训也一直在父母的催促下,它是一种娇惯,是一种不信任,是一种侵权责任。因此 现在我对孩子讲:“实际上你彻底有能力管理方法好自身的学习培训与生活,由于你非常聪慧。”

孩子听了父母用这类平易近人的語言与他沟通交流,提高了信心。

之前浩最怕优秀作文,此次孩子把一盘录音带放到我手上,我也不知道里边是啥內容,放进收录机里听,是孩子的优秀作文朗读。我十分高兴,这一兴趣爱好是他从没有过的,我俩父亲坐着收录机旁一直听完,并对他的朗读开展了点评,赞美了他的朗读水准。孩子听了十分高兴,这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朗读能力和创作能力。

第二天大家又为他买来10盘空录音带,他效仿老师、老师、音乐老师的授课,各录了一盘,每盘大家都用心听,细心赏析,并激励孩子说:“你真聪慧,效仿能力强,未来一定能当一名优异的教师。”把握住孩子的这一大发展,大家又为他买回来黑板、铅笔、板擦,使他充分运用发展潜力,提升学习培训的兴趣爱好,展现他的效仿能力,它是一种游戏学习法。

如今,不论是亲人還是隔壁邻居,都说孩子发生变化,越来越又听话,又有礼貌。

有一天孩子在黑板上写到,“明天下午3点钟举办家中百度百科知识竞赛题库,节目主持人浩,嘉宾爸爸和妈妈。”写完之后孩子就要做节目主持人的准备工作,在一些百科书中找问题、写回答。早上大家提早把家务做了,他爸爸也为此次“百度百科知识竞赛题库”没运货。浩又当节目主持人,又当新闻记者,全部主题活动既生动有趣,又填满教育性。

又一次我还在黑板上写了:聪慧的浩+身心健康的浩+信心积极主动的浩=?使他自身回应,他拿行笔果断地写上“取得成功的浩”,这时候大家热情地为他欢呼。

之前浩书写较为草率,工作不用心,大家并不是用以往的那类长驱直入的方法去斥责孩子,只是在黑板上写了“字是男性的一半长相,大家坚信浩的字一定会像他自己一样好看。”根据那样的指导,新学期开学后浩的工作很齐整。同学们与老师一致体现他校园内的主要表现很积极主动。教师对我说:“您的孩子这学年发生变化一个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