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嘴说,而不是拳头!

皮特住在旧金山,是个任性而且有些霸道的2岁宝贝。所以他的妈咪布莱基在听说儿子在每周一次的学龄前幼儿游戏组打了一个抢他玩具的小男孩时,并不感到震惊。但是她感到很苦恼。布莱基回忆说,“我当时大叫道,‘皮皮皮……特,不准打人!我们不可以打人!’然后我蹲下来,握着他的手,让他道歉。”

不幸的是,这并不是个别事件,因此每次皮特这样推打别人的时候,妈咪布莱基就教导他要用嘴来解决,而不是用拳头。“我担心皮特会变成一个恶棍,”她说。“我希望这只是小宝贝成长和学习如何与别人分享的一个正常阶段。”

常见问题的几个原因

实际上,打和咬一样都是宝贝3岁以前的正常行为。因为当宝贝情绪高涨时,他们却很缺乏有效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当你的小天使第一次作出令你难以置信的事情时,你可能会想象这是他/她人生反社会行动的一个开始。但是你没有理由惊慌——至少现在还不用。“刚学走路的宝贝像个小野人一样——想想动画片《摩登原始人》里面的Bamm-Bamm,”TheHappiestToddlerontheBlock(Bantam)一书的作者,也是医学博士的哈维·卡普说道。“幼儿是比较原始和蒙昧的。打和咬只是原始交流的方式而已。”

年龄和防御措施

年龄问题

当宝贝长到1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准备好做限制测试和因果实验。就像宝贝会重复按玩具上的按钮来让它唱歌,宝贝可能会用打和咬来引起你不满意的尖叫声和惊骇的表情。“幼儿因为攻击性而打咬是很少见的,”纽约贝勒维医疗中心婴幼儿发育专家说道,她从前是一名幼儿老师。大人认识到的事情是这样,但是真正发生的事情是宝贝在看他们能侥幸逃脱多少而已。18个月到2岁的宝贝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去打咬。

自我保卫意识

小宝贝会用打和咬来发泄内心的失望不满,当父母对他们说“不”,一起玩耍的伙伴不愿意和他们分享的时候。这些行为显示出宝贝有多么不安。“尽管养育小宝贝是很艰辛的事,但是做一个小宝贝也是很辛苦的。”Karp博士说。“幼儿比任何人行动都要缓慢,要脆弱,要矮小,说话也不清楚。因为他们失去了很多东西,所以小宝贝喜欢用打和咬来激起大家对他们的关注。

如何预防和阻止此类行为

对很多蹒跚学步的宝贝来说,打和咬是一次性的事件。但是对有些宝贝来说,打和咬是一个习惯会一直持续到3岁,由于语言表达技巧的提高和控制情绪能力的增强,大多数的宝贝这个时候已经长大,能够控制这些不当行为。尽管如此,专家还是说父母必须在宝贝打和咬行为一开始时就注意。抵制住你提高音量的冲动,因为你的一个情绪反应只会增加宝贝的娱乐价值。要快而且稳重,严肃而且严厉。以下就是帮助你纠正这些行为的一些计策:

态度要保持前后一致

对于宝贝在停止打和咬之前要发生多少次事端或者多少次训斥并没有时间表可依。但是如果你每次都用同样的方法回应宝贝的做法,在四五次事件后他可能会得到教训。“到最后,女儿会意识到‘如果我打了小狗,妈咪会冲过来质问我,所以我再也不会那样做了。’”妈咪卡特说。对于2~3岁的宝贝,让他自己去房间待一会儿是另一个有效的办法。“当我儿子丹尼尔2岁的时候,如果我不随他的意,他就会打我的手臂。我会说,“不准打人,你想自己去房间待一会儿吗?”来自纽约里奇伍德的莎娜说。“有时候就那样阻止他就足够了。”

让宝贝自己做出选择

一个2岁的宝贝可以学会把嘴巴张大,像狮子一样咆哮或者咬紧牙齿像熊一样咆哮。“发出动物的大叫声对刚学走路的幼儿来说很满足,因为这既吓人又好玩。”妈咪尤佳说。“宝贝会用十秒钟去想这个声音,然后你就可以利用这点时间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导他去玩另外一个游戏。”

了解会对宝贝引起反应的事情

自从妈咪莎娜意识到,每当儿子丹尼尔疲倦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用手打她的手臂,她就雷打不动的让丹尼尔每个下午都午睡,每晚都准时睡觉。你女儿饿了会咬你吗?可以给她吃点健康的小零食,不过要遵循严格的用餐时间表。同时不要忘记把户外玩耍作为一个预防技巧—就算是在寒冷的天气。“把宝贝关在屋里一整天会增加他的失望感。”心理学博士卡普说。在社交场合,宝贝会经常打闹,因为他们不喜欢和别人共享。

延伸阅读

光照胎教,时尚又有效?!


胎儿的视觉较其他感觉功能发育缓慢。孕27周以后胎儿的大脑才能感知外界的视觉刺激;孕30周以前,胎儿还不能凝视光源,直到孕36周,胎儿对光照刺激才能产生应答反应。因此,从孕24周开始,每天定时在胎儿觉醒时用手电筒(弱光)作为光源,照射孕妇腹壁胎头方向,每次5分钟左右,结束前可以连续关闭、开启手电筒数次,以利胎儿的视觉健康发育。但切忌强光照射,同时照射时间也不能过长。

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综合地对胎儿进行教育、训练,沟通了信息,形成父母与胎儿之间的相互结合,对于出生后婴儿的智力开发十分有利。对孕期中进行的各种胎教训练,均应详细地记录下来。例如,胎动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是大动还是小动,是肢体动还是躯干动等等。经过一段训练后,即可总结一下胎儿对某种刺激是否建立起特定的反应或规律。这样将有助于医生对胎儿发育情况的了解。在此期间,一定不要忘记对孕妇本身实施的其他一切。

光照胎教法是通过对胎儿进行刺激,训练胎儿视觉功能,帮助胎儿形成昼夜周期节律的胎教法。光照胎教法最好从孕24周开始实施,用手电筒即可,因为此时胎儿对光开始有反应。

光照胎教如何做?

孕6个月以后,可以每天用手电筒(4节1号电池的手电筒)紧贴孕妇腹壁照射胎头部位,每次持续5分钟左右。结束时,可以反复关闭、开启手电筒数次。胎教实施中,孕妇应注意把自身的感受详细地记录下来,如胎动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是大动还是小动,是肢体动还是躯体动。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记录,孕妇可以总结一下胎儿对刺激是否建立起特定的反应或规律。不要在胎儿睡眠时施行胎教,这样会影响胎儿正常的生理周期,必须在有胎动的时候进行胎教。光照时可以配合对话,综合的良性刺激可能对胎儿更有益。

最后指出一点,绝对不能认为只要进行了胎教,孩子就一定会成为神童。胎教只是将人生教育提早到胎儿期,而且只是通过开发胎儿感觉功能的潜力,为出生后早期教育奠定下良好基础,是人类早早期教育。

小提示

其实,胎儿在怀孕第13周开始就已经形成了,孕25周前和32周后总把小眼睛紧紧地闭着。从怀孕24周后,将光射进子宫内或用强光多次在母亲腹部照射,可发现胎儿眼球活动次数增加,胎儿会安静下来。

用B超检查仪可以观察到,用手电筒的微光作为光源,一闪一灭地照射孕妇的腹部,胎儿的心率就会出现变化。一般来讲,每次对孕妇腹部照射3次,照射的同时,准妈妈和宝宝进行对话,告诉宝宝现在是什么时间。这样,可促进胎儿视觉功能发育,对日后视觉敏锐、协调、专注和阅读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光照胎教和音乐胎教、运动胎教一样,都是孕妇自身磨练性情、提高修养的过程。准爸爸可以和准妈妈一起进行光照胎教,要坚持下去、有规律地去做,才能使胎儿领会其中的含义,并积极地做出回应。

光照胎教,时尚又有效


胎儿的视觉较其他感觉功能发育缓慢。孕27周以后胎儿的大脑才能感知外界的视觉刺激;孕30周以前,胎儿还不能凝视光源,直到孕36周,胎儿对光照刺激才能产生应答反应。因此,从孕24周开始,每天定时在胎儿觉醒时用手电筒(弱光)作为光源,照射孕妇腹壁胎头方向,每次5分钟左右,结束前可以连续关闭、开启手电筒数次,以利胎儿的视觉健康发育。但切忌强光照射,同时照射时间也不能过长。

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综合地对胎儿进行教育、训练,沟通了信息,形成父母与胎儿之间的相互结合,对于出生后婴儿的智力开发十分有利。对孕期中进行的各种胎教训练,均应详细地记录下来。例如,胎动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是大动还是小动,是肢体动还是躯干动等等。经过一段训练后,即可总结一下胎儿对某种刺激是否建立起特定的反应或规律。这样将有助于医生对胎儿发育情况的了解。在此期间,一定不要忘记对孕妇本身实施的其他一切。

光照胎教法是通过对胎儿进行刺激,训练胎儿视觉功能,帮助胎儿形成昼夜周期节律的胎教法。光照胎教法最好从孕24周开始实施,用手电筒即可,因为此时胎儿对光开始有反应。

光照胎教如何做?

孕6个月以后,可以每天用手电筒(4节1号电池的手电筒)紧贴孕妇腹壁照射胎头部位,每次持续5分钟左右。结束时,可以反复关闭、开启手电筒数次。胎教实施中,孕妇应注意把自身的感受详细地记录下来,如胎动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是大动还是小动,是肢体动还是躯体动。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记录,孕妇可以总结一下胎儿对刺激是否建立起特定的反应或规律。不要在胎儿睡眠时施行胎教,这样会影响胎儿正常的生理周期,必须在有胎动的时候进行胎教。光照时可以配合对话,综合的良性刺激可能对胎儿更有益。

最后指出一点,绝对不能认为只要进行了胎教,孩子就一定会成为神童。胎教只是将人生教育提早到胎儿期,而且只是通过开发胎儿感觉功能的潜力,为出生后早期教育奠定下良好基础,是人类早早期教育。

小提示

其实,胎儿在怀孕第13周开始就已经形成了,孕25周前和32周后总把小眼睛紧紧地闭着。从怀孕24周后,将光射进子宫内或用强光多次在母亲腹部照射,可发现胎儿眼球活动次数增加,胎儿会安静下来。

用B超检查仪可以观察到,用手电筒的微光作为光源,一闪一灭地照射孕妇的腹部,胎儿的心率就会出现变化。一般来讲,每次对孕妇腹部照射3次,照射的同时,准妈妈和宝宝进行对话,告诉宝宝现在是什么时间。这样,可促进胎儿视觉功能发育,对日后视觉敏锐、协调、专注和阅读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光照胎教和音乐胎教、运动胎教一样,都是孕妇自身磨练性情、提高修养的过程。准爸爸可以和准妈妈一起进行光照胎教,要坚持下去、有规律地去做,才能使胎儿领会其中的含义,并积极地做出回应。

十月怀胎既辛苦又幸福


胎教心得:如果身体允许,准妈妈应该学而不倦,十月怀胎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

在经历了最初的早孕反应和忐忑不安的四个月之后,我的心情越来越放松。在怀孕18周的某个晚上,可喜的胎动也来了,这意味着宝宝已经发育成初见雏形的胎儿。胎动仿佛是我和宝宝交流的钥匙,那种母子连心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我激动、兴奋又分外的怜惜。

“勤吃”,宝宝会有好身体。从四个月起,早孕反应消失了,胃口越来越好,每天我除了定量的一日三餐之外,还要吃很多营养丰富的食品,包括水果、坚果类、粗粮等等,以保证宝宝的营养所需。

勤交流,宝宝会有好性格。六个月的胎儿有了听觉,对外界的气氛有了感觉。如果这里充满和谐、温暖、慈爱的气氛,那么胎儿幼小的心灵将受到同化。如果夫妻感情不和,甚至充满敌意的怨恨或者母亲不欢迎这个孩子,那么胎儿就会痛苦地体验到周围这种冷漠、仇视的氛围,随之形成孤寂、自卑、多疑、怯弱、内向等性格的基础。应该说我和先生在这方面还是做得相当不错的。准爸爸会在每天下班后,陪准妈妈散步、聊天,我们还会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定时和宝宝一起听听音乐,然后,准爸爸摸着准妈妈的肚子和宝宝说说话,这一刻也是宝宝最开心的时刻。有时爸爸的手摸到哪里,宝宝的小胳膊小腿也会顶到哪里,有趣着呢。我呢,还在胎教书上学了一招,就是在晚上睡觉前,有规律地点肚皮,一开始几天,你用手指点一下,宝宝会回应一下,到后来,他(她)会跟你捉迷藏,你点两下,宝宝故意到别的地方动两下,很有趣的。

勤学习,宝宝会有好头脑。怀孕后,很多准妈妈可能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学了。我是一直坚持到产前一天还在上班,而且在孕中坚持学了很多东西,也看了好些胎教书。我觉得如果身体允许,准妈妈还是应该学而不倦。现代胎教学认为,孕妇和胎儿之间信息传递可以使胎儿感知到母亲的思想,如果怀孕母亲既不思考也不学习,胎儿也会受到感染,变得偷懒。倘若母亲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则可使胎儿不断接受刺激,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当然有时伏案工作时,小宝宝可能会有点小意见,在肚子折腾得厉害表示不满,在这时,我会站起来走走,用手揉揉肚子表示爱抚。

孩子又双叒叕惹你生气了?积极教养专家教你不发火


一个故事

小鸿常去邻居小辉家玩,他们俩有时玩得很开心,有时也吵得很厉害,偶尔还发生肢体冲突。有一次,他们俩争抢玩具时,小辉的手臂不小心被桌角划到,流了血,放声大哭,小鸿还争辩是自己先拿到的。小鸿妈妈很生气,打了小鸿两三下,说:「小辉都流血了,你怎么还不讲道理?我们回家!」

小鸿又气又急,也哭了起来,被妈妈拖回了家里。小鸿爸爸问妈妈:「你当时有没有问是怎么发生的?」妈妈说没有,当时自己太急了,不问青红皂白就打了小鸿,她很后悔。

这件事情过后的两三天,小鸿妈妈在路上遇见小辉妈妈了,小鸿妈妈为那天的事情道了歉。小辉妈妈却说:「小孩子在一起玩,哪有不吵架的!我小时候和我哥哥也经常吵,现在我们兄妹俩感情不也挺好的吗?我妈还说,要不是我哥哥小时候经常陪我吵架,练得我伶牙俐齿头头是道,说不定读大学时还进不了校辩论队呢!以后他们只要不动手,争执啊,吵架啊,两次以内都算正常‘协商’,我们不受理‘告状’。」小辉妈妈还热情地邀请小鸿再去他们家玩。

他们俩在一起玩的时候,小辉妈妈又对小鸿妈妈说:「他们玩他们的,你老紧张地盯着看,也帮不上什么忙,我们自己聊自己的,远远地看着,有事他们会过来。」

两位妈妈坐在旁边边喝茶,边聊天,偶尔看看两个孩子,有时还是能听到他们俩互相嚷嚷的声音,但小鸿妈妈心情没那么焦虑了,就算他们真的来「告状」,她也更有耐心了。说来也奇怪,两个妈妈耐心询问和倾听后,似乎孩子们也更容易平静下来,也更能理解妈妈和对方的看法和感受。

妈妈们还观察到,容易引发孩子间争执和冲突的情况是一方有了吸引人的新玩具而且只有一个,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起争执。于是,两位妈妈和小鸿、小辉一起做了个约定:如果只有一个玩具,不管是谁的,要么就一起玩,要么就由大人暂时保管这件玩具,谁都不能玩。两个孩子彼此看看,勉强同意了。

不过,到底是孩子,不一会儿就又「抢」起来了,小鸿妈妈说:「我们不是约好了吗?只有一个玩具,如果你们不想办法一起玩,我就只能先收起来了!」孩子们舍不得玩具被「收走」,便又把玩具拿回去,想办法怎么一起玩。慢慢的,他们来「告状」的次数也少了。

这个周末,小鸿想要带刚买的仿真猛犸象去小辉家玩,妈妈有点担心会不会又吵起来,小鸿却说:「不会啦,小辉家里有只剑齿虎,我可以玩他的,他也可以玩我的。」

这天下午,两位妈妈轻松多了,坐在客厅里,喝着茶,聊着「妈妈经」。

客厅的另一边,小鸿和小辉正一起玩着猛犸象和剑齿虎的大战呢。

(感谢王向荣、王向征家长提供背景故事)

积极教养分析

一开始,小鸿妈妈为自己没控制住愤怒的情绪打了孩子几下而懊恼不已,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也一定遭遇过这样的「懊恼」。的确,糟糕的情绪会影响我们做出理性决策。但如果父母寄希望于在愤怒爆发的「临界点」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很难做到,因为情绪调控其实是一系列的过程(参见延伸阅读),愤怒是最后一个环节。仿佛火已经点着,要马上灭火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那么,怎么才能防「怒」于「未燃」呢?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故事,梳理一下为什么小鸿妈妈开始很生气,后来渐渐地不那么紧张生气了:

1.「临界点」前控制愤怒,你很难做到

愤怒仿若脱缰之马,很难被生生拉住!诚然,在社会交往和家庭情境中,控制自己的「怒火」很有必要。但大多时候,我们要么难以自控(如文中的小鸿妈妈),要么勉强压制了怒火,可愤怒仍然被生硬的嘴角、比平时更快的语速、紧蹙的眉头和严厉的眼神泄露了秘密。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在你「压抑愤怒」的时刻让你的伴侣问问孩子此刻对你的感觉,孩子大多能敏感地察觉你已经愤怒的真相。

既然刻意掩饰愤怒多半无效,那么该怎么做呢?人际沟通专家戈登建议父母使用「我-信息(I-Message)」来表达自身感受。以故事为例,小鸿妈用「我-信息」可以这么表达:

「当我看到小辉在和你争执的过程中手臂被桌角划伤流血的时候(描述看到的事实),我觉得很生气(情绪),因为我想是不是你推他导致的(原因)。」

这样小鸿妈妈表达的是她看到的事实、做出的推测和自身的情绪,若不符合事实,小鸿有机会当即澄清,而非故事文中那样被指责和断然认定:「小辉都流血了,你怎么还不讲道理?我们回家!」大家体会一下,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不是更客观、不易误伤孩子、尊重孩子也尊重了自己呢?

愤怒的确会影响认知、决策和行动,当事人甚至有时会做出让自己事后后悔的举动。「怒火」方炽,情绪需要「适当降温」才有助于恢复理智。假如允许,父母不妨给自己留下缓冲的「冷却时间」,例如到外面走走,或去书房里坐坐,20~30分钟再来处理,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假如条件不允许,在现场深呼吸几次,再沟通,也有所助益,因为深呼吸(腹式呼吸)促进了身体的放松,从而为愤怒降些温。

2.重新调整对事情的看法,能够有效调节情绪

孩子在一起玩吵架正常吗?小鸿妈妈原来不赞同,但在听了小辉妈妈的劝解后有了新的理解:孩子在一起相处难免有争执;吵架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且是同伴相处中必不可少的成长课,或许还能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认知重评后,重新调对事情的看法,小鸿妈豁然轻松了许多。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吉诺特所说,宽容是接受孩子的孩子气的一种态度:「孩子总归是孩子。」对于什么是正常孩子的状态?他风趣地说:

「干净的衬衫穿在正常的孩子身上,干净不会保持很久;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更多时候是跑而不是走;树是用来爬的;镜子是用来做鬼脸的。」

同理,如果告诉父母们「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进三步,退一步或两步。有时候甚至可能进两步,退三步。」那些过于看重孩子「成长成果」或「成绩」的父母的焦虑感可能会因此减轻,也更能接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起伏。

3.调控自身的注意分配,可以调节情绪

父母如果老盯着孩子的问题,忍不住就「指导」,动不动就「纠错」,「该这么说才对!该这么做才对!」想要孩子不嫌烦也难。但是若不盯着,又容易像文中小鸿妈妈那样担心出事,因而紧张焦虑,也影响了倾听和询问的效果。

故事中的两位妈妈最后远远地看着孩子,心情也放轻松了,「说来也奇怪,两个妈妈耐心询问和倾听后,似乎孩子们也更容易平静下来,也更能理解妈妈和对方的看法和感受。」

4.预估并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情,从源头上改善

故事中,两位妈妈通过观察发现了最常引发孩子冲突的情景是「一方有了吸引人的新玩具而且只有一个,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起争执」,因此,她们和孩子们约定好,在这种情景下,「如果只有一个玩具,不管是谁的,要么就一起玩,要么就由大人暂时保管这件玩具,谁都不能玩」。

通过几次温和而坚定的执行,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新的相处之道,从而在源头上改变了经常导致孩子间发生争执的情景。故事最后祥和场景的出现,就是因为妈妈们的处理方式已经是一种更高明的情绪控制方法——改变情景选择!

5.看到情绪调控的「全景图」,从「上游」把控

著名心理学家格罗斯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见下图),提供了情绪调控的完整图景。模型中各个环节的调整都有助于改善父母的负面情绪。但如果父母能更多从模型的左边来入手(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重评),就能越积极主动地调控自身的情绪,效果也越好。

而父母们通常认为的情绪调控,即压抑或控制自己在现场的情绪表达,这不但难以做到,即便做到和家人/孩子的沟通效果也未必佳,它是情绪调控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对最不重要的环节。

故事中的小鸿妈妈和小辉妈妈一起协作,从「下游」往「上游」探索情绪调控之道,探索的过程,恰好经过了情绪调节过程的各个环节。故事也启发我们,父母们越从情绪的「上游」(模型的左边)来进行调控,越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格罗斯(JamesGross)情绪调节过程模型图

延伸阅读

格罗斯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格罗斯的情绪调节模型,在情绪发生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情绪调节,即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反应调整。

1.情景选择

情景选择指个体对自己将要遭遇的人和事做出回避的或接近的选择,从而对可能产生的情绪作出一定的控制。

2.情景修正

情景修正是通过改变和修正诱发情绪的情景的某一个方面和特点,而使情绪发生改变的努力和策略。

3.注意分配

注意分配是通过转移注意和有选择地注意,对同一情景中的多方面进行注意上的调配。

4.认知改变

认知调节是通过改变认识而进行的情绪调节的努力。

5.反应调整

反应调整是指情绪已经被激发以后,对情绪反应趋势如心理体验、行为表达、生理反应等施加影响,表现为降低或增强情绪反应的行为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