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孩愿意听故事,家里有一些看图说话的书,经常就会拿出一本来让大人讲给他听。他还有一个特点,开始要选那些很熟悉的让你讲,等讲过几个故事以后,才会让你给他讲新的。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些“老故事”他已经记住了,在你给他讲的时候,他会和你一起讲。最近就更不得了了,他也要给大人讲故事啦!

那是周末妈妈回来,他很兴奋,很晚了也不愿意睡觉。妈妈就说:“孩孩,你和姥姥在下边看电视,我先上床去睡觉好不好?”皮皮孩说:“不好!”妈妈说:“那妈妈打盹了怎么办?”皮皮孩说:“妈妈,咱上床去讲故事好不好?”妈妈说:“好吧!”上床后,皮皮孩就说:“妈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妈妈说:“好啊!”皮皮孩就开始讲:“有一天呐……”第二天,妈妈就和全家人说:“这个‘有一天呐’,完全是模仿着姥爷的口气。”让他再学了一遍,大家都说:“正是。”于是,就想到别的时候,小家伙模仿大人的事情还真的不少。

比如说这个下楼梯,大人总是一只手扶着楼梯扶手,另一只手领着他,几次以后,他不干了,非要自己扶着扶手不可。虽然是够不着,他还是够,这样不好走,他就说:“姥爷也这样,姥姥也这样。”那意思是他也应该这样。

有一回家里要来人,听到车声,大人要从窗里向外看看是不是来自己家的,由于是晚上,就用两手遮挡在眼睛旁边。这让他看明白了,就说:“我也要看看。”这也不是个问题,就让他看,谁知他站到窗前,眼睛还没有看外边,手倒是先挡在眼睛边了,看着就让人乐。

还有这养的鱼,大人向鱼缸里放一点儿鱼食,他也非得放一些不可。本来这鱼就是养给他看让他捞着玩儿的,看到大人换水时用两个网捞,再捞鱼他也就用两个网。还有关电视机,开始看着大人关电视上的开关,后来看见大人关插座上的开关,这让他都学会了。如果他不让你看了,就去关电视上的,说是要睡觉了,就去关电排插座开关。

再比如这弹琴,不但要坐好,还要摆上一本书当“琴谱”,弹一阵还要翻一页。不用说,肯定是照搬老师的全套动作。

后来仔细观察了一下,看着孩子的语言行为还都有些家人的影子。再看看他人家稍大一些的孩子,他们说话的口型,走路的姿势也都有那个家大人的样子。仔细想想就知道了,小孩子在事事模仿着你。知道了这个就应该想到,身边有孩子,大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能随便,因为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小编推荐

孩子爱模仿?不要阻止他!


模仿能力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宝宝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开始模仿着周围人的一切,并且在模仿中学习、成长。

阳阳是个1岁大的小男孩,平时也非常地机灵、好动。一天,妈妈正在客厅搞卫生,阳阳独自在房间里玩,要平时阳阳肯定会出来“帮手”的,怎么今天这么乖呢?妈妈觉得好奇,就悄悄走到房门口看看,结果发现阳阳正拿着自己的梳子,一下下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妈妈看到这个举动吓了一跳,心想:“我从来没有给儿子梳过头发呀,他的头发又细又直,不梳理也很整齐的。”看着阳阳拿着梳子熟练地梳理头发,让人感到很吃惊,好像他天生就会梳头一样。那么,阳阳是怎么学会的呢?

当然了,阳阳是不可能天生就会梳头的,他很有可能是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学来的。对于1岁的宝宝来说,模仿是他们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和语言的最佳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宝宝渐渐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实事上,从婴儿出生的第一天起,他就已经有了模仿的能力,并开始模仿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从简单的面部表情和发音的模仿,再到肢体运动和语言的模仿。

1岁以后的宝宝,随着他们肢体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对大人如何使用物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像阳阳一样,如何使用梳子,如何使用电话、钥匙、遥控器等,这些模仿的表现都证明了宝宝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跳跃,也就是说,宝宝已经意识到他所做的模仿动作都是带有一定意义的。

宝宝与被模仿者的关联

宝宝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像他所崇拜的人一样,如他会戴着爸爸的帽子在客厅里走来走去,或者围着妈妈的围巾,认为自己也能像妈妈围着围巾一样那么好看,这样他就会感觉到与父母之间有种直接的关联。

1岁以后的宝宝他不仅模仿父母或其他家人,还会模仿其他的小朋友。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已经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动作去迎合周围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了,所以,这时候,宝宝一对一的游戏方式能够使他们有更多的模仿机会。不久之后,你又会发现宝宝甚至开始模仿陌生人、电视里的人物,或者他在动物园看到的动物等。

父母是宝宝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宝宝的模仿能力和他的生长发育及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1岁以后的宝宝开始密切地观察和模仿父母,以他们的行为、举止作榜样,所以父母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行为展现在宝宝们的面前。也许某天你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顺口说了句不文明用语,过几天你可能会突然听见宝宝也轻轻地说出这一句。

帮助和鼓励宝宝模仿

随着宝宝一天天地长大,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模仿了,而是出于自愿的这样做或那样做。如刷牙、洗脸、穿衣服,一旦他意识到“我自己能做,我想自己来”,这就表明宝宝逐渐变得独立起来了,也就是说他开始迈向独立的那一步。

这时候,父母应该帮助或鼓励宝宝这么做,给他提供一些他自己能够使用的物品,如宝宝专用的碗、杯子、勺子,或一些小孩子玩过家家的玩具,充分满足宝宝这种独立的愿望。

孩子最容易模仿父母的坏行为有哪些


小孩子成长的时候,总是喜欢去模仿一个人或者事。所以父母们最需要自己的行为。那么孩子最容易模仿父母的坏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使宝宝。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却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你不喜欢的习惯。

可你知道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好坏,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

虽然父母不是完人也无法做到完美,但我们应该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尽力做最好的自己。

看看下面的这些坏习惯各位父母有吗?

如果有的话,为了孩子做一些改变吧。

戳上面的绿色按钮就可以听啦~

在孩子面前吵架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平常的,能理解的。

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

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令孩子精神高度紧张、不安,心理会产生恐惧感。

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如果有矛盾要把握度。

尽量不要让争吵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这样也能减轻孩子的恐惧感。

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

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

挑食

曾经有位妈妈跟我说过:

我的孩子挑食特别厉害,都是因为我有一点挑食,从来都不吃青菜胡萝卜,只喜欢吃肉。

后来孩子就跟着我们学,也不喜欢吃青菜,孩子老生病,头发黄,个子都不长。

有些父母爱挑选那些他们认为最好的最有营养的食品给孩子吃。

这种挑挑拣拣的做法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孩子自然就会趋向于那些所谓好的食品,而对所谓不好吃却又含丰富营养的食物,就少吃甚至不吃。

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多谈论哪种食物不好吃或者自己不喜欢。

这会对孩子造成心理暗示,让孩子提前对这种食物产生反感,拒绝吃相应的食物。

另外,家长在吃饭时不要过度关注孩子,应自己先吃得很香,再鼓励孩子自主进食。

不遵守交通规则

在过马路时,我们发现许多人都在毫无顾忌地闯红灯,这里面也不乏领着孩子的父母。

你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大人的言行?

其实恰恰相反,孩子从2岁起,就有了自主意识和判断力。

如果你时常闯红灯,在ta眼中就会认为,那是可以做的事,可能从小就养成闯红灯的坏习惯。

父母在带孩子过马路时,应该告诉孩子红绿黄灯的意义,以及应遵守的交通规则。

并且要以身作则,自己坚持不闯红灯,过马路一定走斑马线。

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在孩子面前只顾玩手机

经常会有朋友说,自己的孩子迷手机和电脑游戏不能自拔。

还有参加聚会的时候,家长为了叫孩子们安静,经常会看到孩子们一人一个手机在那玩游戏。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沉迷游戏呢?

家长们要反思自己了:

大人是不是成天抱着手机不放?只顾玩手机也不愿意跟孩子玩?不和孩子交流?

孩子慢慢的也会觉得手机一定很好玩,要不怎么爸爸妈妈们这么感兴趣!

家长们应放下手机,别让孩子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的绝望感!

多带孩子出去看一看、走一走,热爱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调节心情、活跃思维。

在孩子面前抱怨

父母的心态对孩子有影响,家长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

孩子还小,他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父母的对生活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安全感和信任。

抱怨会让孩子过早的对社会产生了恐惧感,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了压力,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

对于以后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也会有影响。

对于家长来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

因为您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言行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没有什么过去不去的坎,积极的去面对,给孩子传递生活正能量!

胎教故事:小麻雀模仿苍鹰


小麻雀模仿苍鹰的故事,是乌鸦讲给狐狸听的,准妈妈通过这个胎教故事,告诉胎宝宝,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棒的!

从前有一只小麻雀,有一天偶然的情况下,它从羊栏上空飞过,看到了羊群进进出出,挤挤挨挨,非常热闹的样子。小麻雀被被好奇心使然,被这样的热闹所吸引,于是落在羊栏附近一棵树上观察羊群。就在这个时候,祸从天降,一只巨大强健的苍鹰突然从天上俯冲而下,以猝不及防之势,冲进羊群中,猛然抓起一只初生的羊羔,旋即又飞腾起来,安然飞去。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既惊心动魄,又让小麻雀感到新奇刺激,小麻雀看了这一切,先是一惊,继而觉得挺有意思,内心里对苍鹰产生了羡慕心情,认为苍鹰作为禽鸟类,能把畜类抓起来飞上天,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小麻雀在心里头想,我也要向苍鹰一样,老鹰能做到的,我也一定可以做得到!

想到这儿,小麻雀展开翅膀,飞到高空,然后向着羊群俯冲下去,一下子落到一只硕大的绵羊身上。它还没在绵羊身上站稳,便用小小的雀爪,使劲地抓住绵羊身上那厚厚的绒毛,要把绵羊抓到天上去!

可是,事与愿违,小小的麻雀岂能抓起偌大的绵羊!不仅如此,由于这只大绵羊在羊栏泥地上乱滚,身上沾了一些泥浆,把羊毛弄得脏兮兮。黏糊糊儿的,小麻雀双爪陷进带泥的羊毛里,就被羊毛给缠住了,它越用力挣扎,爪就越被缠得紧,使它难以脱身。

小麻雀的行径,引起了牧羊人的注意。刚才,他眼睁睁地看着一只大苍鹰把他心爱的小羊羔给叼走了,心里难过极了,痛恨极了;正在他无处泄愤之时,又看到小麻雀模仿着大苍鹰的行径,企图把他的大绵羊给叼走,因而忍不住怒火中烧,气冲冲地跑进羊栏里,一把抓住正在拼命挣扎的小麻雀,拔掉它翅膀上的羽毛,用一根线把它的腿拴住,让孩子扯着当玩艺儿玩耍。孩子玩腻了,便问牧人道:

“爸爸,这是什么东西?”

牧人用鄙夷的口吻说:“这是个小贼啊,它企图模仿比它能力强的苍鹰,结果却自投罗网。自食其果。”

乌鸦讲了小麻雀模仿苍鹰的故事,用警戒的口吻对狐狸说:

“狐狸呀,你是惯于玩弄手腕的,满腹阴谋诡计。我要再一次警告你,希望你不要盲目地模仿比你高强的人,免得引火烧身,自食恶果。这是我对你最后的忠言,你要好自为之,规规矩矩地回去吧!”

狐狸始终得不到乌鸦的信任,更谈不上彼此亲近了,气得浑身颤抖,火冒三丈。

乌鸦看到狐狸气愤不已。咬牙切齿的样子,听到它唉声叹气。悲哀哭泣之声,便问道:

“狐狸,你是足智多谋的,你到底碰上了什么为难之事,现在还忧心如焚。痛哭流涕呢?”

“唉!”狐狸摆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哀叹道,“我原以为这世上惟有我是最聪明。最善用计谋的,没成想你比我还要狡猾。阴险!”

说完之后,狐狸哀叹着,败兴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家长哪些坏习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


言传身教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你身上的很多优点、缺点,孩子都看在眼里,并潜移默化的对他们产生影响。下面介绍的这些坏习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家长要当心哦!

1.自己勤俭,对孩子却大手大脚

【害处】有的家长省吃俭用,对孩子却出手大方,以为这样是爱孩子,可除了让孩子学会奢侈、不懂回报和付出、没有良好的理财意识,反倒不能让孩子明白一些他该学会的品质,如节约、有计划的支出等。

【改变方法】爱孩子不是给他昂贵的东西,而是给他合适的。从小教会孩子理财,懂得感恩和回报、明白节俭的道理,才是给孩子最好的。

2.没有礼貌

【害处】家长平时“出口成脏”,或者总做些没有礼貌的事情,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在长期的模仿中逐渐把这些举止变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以后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学业、事业上,没有礼貌都将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改变方法】审视自身的行为,争取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在教育孩子上,言传、身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3.带着宝宝一起看成人剧

【害处】有些家长喜欢带着孩子一起看电视,因为这样既能照顾孩子还能自己娱乐,两不耽误。但是很多电视节目并不适合孩子观看,容易让还在产生错误的认知,而且长期看电视多孩子的视力发育非常有害。

【改变方法】给孩子看的电视节目一定是要适合孩子的发展阶段的、内容健康的,而且小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也要严格规定。最好用玩游戏等来取代看电视

4.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

【害处】总喜欢拿别的小朋友和自家孩子比较,首先可能会让自己出现心理落差,从而在教养上对孩子过于严苛,或者因为总是对孩子说“你看XX怎么样”之类的话,让孩子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孩子身上,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没有信心、自卑。

【改变方法】不要总是用别的宝宝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顺着自然的方式自由发展,只要他没有出现滞后、迟缓的情形,就不必过于担心。

5.过于爱护孩子

【害处】你心疼孩子,所以什么也不让他做,但这样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让他没有学习的机会,得不到锻炼,孩子就很难学会照顾自己的技能,同时出现依赖的思想,变成一个“懒惰”的小孩,将来也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改变方法】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机会,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给他分配一些事情,让孩子明白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也让他学会该有的能力。孩子动手是学习最有效的途径,过于爱护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6.带着宝宝一起玩电脑

【害处】有的家长既想玩电脑又得照顾宝宝,于是“两全其美”地带着宝宝一起玩游戏,但是电脑的辐射对孩子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很不利,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都会伤害宝宝,也容易造成颈椎等骨骼发育问题。

【改变方法】孩子接触电脑太早并不是一件好事,不仅能力达不到,也没有好处,虽然很多家长想让宝宝尽早接触电脑,但也一定要适龄适量才好。

7.当着孩子宣泄你的各种不满

【害处】工作有压力了、朋友间有误会了、夫妻间出现争执了,你都毫不隐瞒地向孩子倾诉,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这样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会造成孩子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让他慢慢学会找别人的毛病,而不能审视自身的错误,学会错误的处理事情的方式。

【改变方法】你可以用公正的态度向孩子述说,告诉他生活中有不美好的事情,但是别指望孩子替你解决,你也要尽量试着给孩子更积极的印象。

8.说谎

【害处】有时候,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甚至为自己的谎言沾沾自喜。这一切,看在孩子的眼里,会是什么样的?首先,孩子会觉得说谎不是错,那么他也可能拥有这种“品质”;其次,会让他因不解,而对家长的认识产生偏差

【改变方法】珍惜孩子的信任,不要敷衍孩子,承诺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无论孩子在不在场,都争取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9.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

【害处】有些家长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延续到孩子身上,容易让孩子也没有时间观念,对不守时、迟到之类的不良事件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日后就很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

【改变方法】从小给孩子灌输时间观,让他们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平时做事一定要按计划进行,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不要总是“来日方长”。

10.不守交通规则

【害处】看看左右无人、无车,就随意乱闯红绿灯,这样不仅威胁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也让孩子不重视交通规则,存在侥幸的心理。没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孩子,无论出门在外或者在家都很容易遇到危险。

【改变方法】不论是否带孩子出门,都要遵守交通规则。平时也尽量告诉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告诉他,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保护自己。

11.当众批评孩子

【害处】有的家长为了挽回面子或其他的原因,总是在宝宝犯错的时候当中责骂他或者羞辱他,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自卑。也会影响亲子间的情感,同时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改变之处】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时指出来,但态度一定要温和,告诉他为什么错了,你的目的是让宝宝改正错误,并不是当众打击他。

12.不爱运动

【害处】这大概是大多家长的通病,自己不爱运动,自然就不会带着孩子一起运动,甚至忽略运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让孩子成为一个小胖墩,或者因为缺乏运动而导致某些技能发展滞后。

【改变方法】多运动是利于自己也利于孩子的事情,所以平时尽量抽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做些运动和游戏,既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亲子感情。

孩子模仿了坏行为怎么办


要知道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了,作为想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榜样,面对孩子模仿家里老人,坏行为一大堆,头痛难题如何破?

当家里老人有不良行为习惯……怎么办?

一位妈妈带儿子到超市购物。这位妈妈想买一点水果,叫小男孩在旁边抽一个透明塑料袋。接下来的一刻把妈妈看呆:

孩子一连抽了10多个透明塑料袋,他先把手上10多个透明塑料袋卷好,塞进自己宽大的裤袋,最后才抽了一个透明塑料袋,走到妈妈身边装水果。看到自己儿子做出的举动,这位妈妈内心很不是滋味。

孩子的奶奶平时也有这种一进超市便抽一大堆塑料袋的坏习惯,孩子一定是模仿了奶奶的行为……

这是最近一位妈妈的求助,她说家里的老人非常难以沟通,每次说几句就会不高兴。但孩子的坏模仿不是小事,如果养成习惯,一定会玷污孩子的品格,未来甚至影响孩子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模仿是小朋友的天性,父母要警惕什么样的模仿?

与孩子接触和生活的人,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两种模仿。

第1种:即时模仿

作为父母,我们不难看到,

当小婴儿躺在婴儿床上玩耍时,如果我们朝Ta吐舌头,Ta可能也会吐舌头;

当我们朝Ta微笑,Ta可能也会立即报以微笑;

稍大的孩子,看到路上驼背老太太走路,孩子可能会在一旁模仿驼背老太太走路慢吞吞的动作;

如果看到老太太跳广场舞,孩子还可能兴奋地把舞姿模仿得活灵活现……

孩子们的这些行为,便是即时模仿,一看到便立即模仿。如果说,即时模仿的孩子,常常把我们逗笑;那么,延迟模仿的孩子,可能给我们带来恐惧,尤其是不良行为的延迟模仿。

第2种:延迟模仿

什么叫延迟模仿?即孩子看到后,不立即模仿出来,爸妈们也不知道孩子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但一段时间后,孩子身上会做出一些似曾相识的举动。

比如本文一开头的孩子模仿奶奶偷拿塑料袋;

又比如在平时吃饭时,孩子模仿姥姥把菜咬断,然后丢给旁人吃;

再比如,孩子会在趁人不注意时,模仿爷爷偷偷倒酒喝;

再再比如,孩子可能会模仿姥爷在公共场合肆无忌惮地挖鼻Shi……

这些行为,与其说是模仿,还不如说孩子已经将模仿来的行为,内化成自己的习惯和行为。这方面,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有过专门的解释,他说,当孩子的心智逐渐发展,孩子会把他们平时模仿来的行为,内化而形成自己的心像。简言之,就是孩子身旁的人的行为,慢慢地会变成孩子自己的行为。

?家庭中,孩子模仿老人的不良行为,如何破?

1、关系上的隔离?

历史上有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获得良好的环境熏陶,不惜三次搬家,一次又一次地与过往的关系隔离,希望孩子获得良好的模仿。

我们面对家庭中的不良模仿,举个例子,比如老人为了哄骗孩子吃饭,答应孩子吃完后就买玩具,结果没有一次兑现;孩子可能便学会了撒谎,或许他偷糖后撒谎,说糖是玩具熊偷吃的……面对这种情况,年轻的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与老人分开住,是一个直接断绝不良模仿的做法。

然而,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有这样的经济条件。

去年,有一位读者妈妈跟我说,她的儿子,因为身高长得快,5岁已经到了需要刷卡坐地铁的身高,但他模仿爷爷“逃票”。每次进地铁时,孩子会故意四下看看有无工作人员,然后迅速地从闸门钻进去。第一次看到孩子的行为,妈妈感觉很“冒火”。当她跟丈夫商量,是否与老人分开住时,却被丈夫拒绝。

丈夫的理由很现实:一是经济问题,夫妻俩要上班,他们也请不起保姆照顾孩子;二是如果让孤独的老父亲自己住,他们会被戴上“不孝顺”的帽子……

2、心理上的隔离?

有个名词,叫“烂苹果效应”,在一个篮子里,出现了一个烂苹果,有人不舍得把烂苹果扔掉,没多久,却惊讶地发现,整一篮子的苹果都坏掉了。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人的行为习惯非常恶劣,孩子很可能会被带坏。

然而,有些家庭,从客观条件来说,不能杜绝这样的不良影响。因为即使行为不好,毕竟都是家人啊,尤其是老人,不能说分开住就能分开住。除此之外,不少老人到了一定年纪,思想容易固着,难以沟通,不容改变。怎么办?那么就改变孩子的想法和认知,帮助孩子修正对事情的认识。

幼儿说在上面提及的故事,孩子模仿爷爷逃票,看看这位妈妈后来是怎么做的?用“模仿”反“模仿”。

话说有一天,一家三口玩司机与乘客的角色扮演游戏,爸爸扮演小天使。

小男孩扮演的士司机,妈妈扮演乘客,他们用玩具拼成一辆小的士,后面还加上一张椅子。

妈妈:“你好,坐车去小兔公园多少呀?”

小男孩:“10块。”

妈妈:“好嘞,上车了,开车吧!”

小男孩:“叮叮叮,小兔公园到了,乘客请下车!”

妈妈:“我要逃票啦,我不要交车费,拜拜!”妈妈“跳车”,假装摔断腿了。

这时“小天使”发话了:“坏乘客,为了惩罚你逃票,你的腿断了,永远也不能接上。除非你返还车票。”

妈妈:“哎呀,我再也不敢逃票了,我现在要还车费了。”

“由于你勇敢认错,现在你的腿伤消失了。”

……

角色扮演结束后,妈妈故意问:“我们这里,有谁曾经逃票没?小天使会惩罚坏乘客的。”

“妈妈……”孩子有些紧张,“我前天跟爷爷逃票了,天使会不会让我也断腿?”

“小天使很善良,会给犯错的小朋友改错的机会。要不妈妈陪你去把地铁票还掉吧?”

最后,这位妈妈带着儿子,把4次逃票的钱,在地铁服务站交还了。

后来,这位妈妈发现,孩子不仅没再模仿爷爷逃票,还经常劝说爷爷不要当坏乘客。

温馨提示:这种做法,适合尚在玩过家家游戏年龄的孩子。当然还有其他的做法,原则是要让孩子意识到不良行为的错误。

在孩子的行为纠正上,父母除了帮助孩子改变错误认知,爸妈平时还要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正面和积极的模仿环境,减少孩子与不良模仿对象的接触,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最终改变坏模仿,达到行为的塑造。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爸妈别忘记赞扬孩子。当然,孩子在家庭中的模仿,除了老人,父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被模仿者,所以父母自己的言行举止要重视。

当一个篮子里出现了烂苹果,如果不能及时把烂苹果丢掉,那就把好苹果保护起来吧!虽然父母们需要付出更多,可是终有一天,孩子们会感谢您的!

早教教什么?让孩子在模仿行为中走向独立


模仿是儿童对自身人体行为上的一种确定,就仿佛儿童能够 停在某一种系列产品的姿势中,随后将此姿势反复出去,最后产生自身的能力。

宝宝出世后几个月模仿能力就刚开始萌芽期并发展趋势了,意味着他与周边的人拥有一种关系,更是这类关系沟通交流了宝宝的自身全球和外边全球。宝宝最开始的模仿能够 了解为父母和孩子中间沟通交流的一种方法,它是亲子游沟通交流的第一步,孩子往往那样做,是由于他将你当做了超级偶像,肯定信赖、爱你没商量。

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便是:如果你把宝宝拥在怀中,他另外也牢牢地地抱紧你,事实上是根据模仿传送他给你的爱,如同你爱她一样。在这个互动交流的全过程中,你与宝宝的沟通交流完成了,相互都得到感情的考虑。

一、模仿的方式

一岁之内,孩子对語言拥有很强的兴趣爱好。他会听你讲话,模仿你的語言。因此,你可以应对宝宝讲话,使他见到你的嘴型,那样,他不但能尽快学会说话,乃至连你讲话的语调、声音速度、语气都能够模仿得栩栩如生。

来到两岁,孩子大量的是模仿日常生活的事儿,例如洁面、梳头发、手推车等,有时候乃至一些创造力的模仿,喜爱玩过家家游戏类的手机游戏。可是,模仿终究有所不同,父母要明白操纵和防范风险。一定要把药物、清洁用具,及其剪子等危险物品放到宝宝够不到的地区。

三岁以内,一些姿势肯定不可以使他模仿。例如开枪煮饭、开微波炉加热、用火机、插开关电源等。

二、模仿的实际意义

针对儿童而言,假如孩子见到某一行为自身没法明确而不可以完工了,儿童就不容易模仿,而会烦恼和焦虑情绪。或者儿童压根沒有发觉,也不可以模仿,2岁上下最显著。例如一些孩子模仿跌倒,再跌倒、再跌倒,每一次跌倒都带著极大的愉悦。父母搞不懂孩子为何反复那样毫无价值的行为,就会劝阻儿童。

而这一劝阻的全过程刚好毁坏了儿童关键期的一切正常发展趋势,进而防碍儿童智能化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趋势。智能化发展趋势的阻拦必定会随着相对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現,这全是成年人后人的大脑平凡的一个初期的状况。

模仿有益于宝宝了解他人的情感

当大家模仿别人小表情的另外,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非常容易了。神经系统生理者发觉,人的大脑具备让人有着模仿能力的神经元细胞--镜像神经元。它不仅在做姿势如用手抓小玩具摇鼓时活跃性,并且在观查他人怎样举起摇鼓时也越来越活跃性。人的大脑会模仿该姿势,另外大家会构想别人人的大脑中的用意:他想举起摇鼓摇晃发出声音。镜像神经元能令人根据模仿,推己及人进而更为迁就别人。再简单一点说,根据对周边人小表情的模仿,宝宝学会了通情达理。

三、怎样正确引导不一样年纪的宝宝模仿

孩子从一岁刚开始,就会积极地去模仿父母的姿势和語言。父母从这个时候刚开始,就需要留意自身地言谈举止习惯性,尽能够 为孩子做一个模范。但是也无须尽求极致,由于孩子不只是模仿你罢了。

孩子会行走之后,就会常常在户外行走,所看所闻也会丰富多彩起來。针对好奇心的人事部门,非常是爱的人,孩子都是积极去模仿,由于模仿是人们针对“喜爱”最初的表述。这时候,父母就不能用严格的語言来指令孩子不必去模仿了,只是应当用商议和诱发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去模仿好的层面。

爱模仿是孩子的本性,父母能够 让孩子学习和模仿轿车和特种车的音响喇叭和警报声,各种各样小动物的叫声,他们的跑、走、飞和游的,假如孩子模仿不上去,父母能够 给与正确对待。依据孩子的好奇心来塑造孩子的洞察力和专注力,由孩子的爱动、爱模仿来塑造孩子的姿势融洽,及其灵巧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

四、宝宝但凡喜爱模仿他人该怎么办

3-5岁是儿童开发智力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性的关键期。儿童喜爱模仿,表明儿童洞察力较为强,喜爱得到他人的认可,可是假如宝宝诸事都模仿,讨厌自身动脑子想难题,一切没有主见,的确应当造成父母的关心了。尽管说3周岁以上的宝宝喜爱模仿,但另外她们又具备明显的青春期叛逆,讨厌被操纵,一直追求完美自立自强,喜爱自身操纵,依照自身的意向做事。

假如宝宝喜爱盲目跟风,随意模仿,就务必采取措施的对策来多方面干涉:

1、给宝宝讲模仿他人的弊端

父母能够 告知儿童:一切喜爱模仿他人,就会被他人看不起,觉得不聪慧、不可以干,是个“跟屁虫”,这该多不好意思啊。

2、激励宝宝动脑子想办法

父母能够 跟宝宝讲:“宝宝最精明能干了!要是自身动脑子想办法,毫无疑问比她们想的更强!母亲相信你是最赞的,你能干得更强!”

3、塑造宝宝的独立思维能力

父母能够 来教儿童一些方式,想到一些好点子、想法,打开宝宝逻辑思维的闸阀,正确引导宝宝灵便地独立思考,并自立自强地解决困难。

声音与孩子平衡能力的关系


一切事情都经过耳孔。因为耳朵,我们才可以说话、阅读、唱歌、跳舞,才可以保持一个直立的姿势,才可以建立动态人际关系和身体两侧操控。

杜马迪斯

到五六个月大时,胎儿已能处理声音讯号,因而使肌张力(尤其是核心肌肉)、身体平衡力、身体柔韧度提高。这些核心肌肉从始至终都在控制姿势并保持平衡。仅仅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姿势就可以了解他的能量状态和愿意学习新事物的程度。杜马迪斯博士曾帮助过许多情绪抑郁的人,注意到他们的姿势完全表达了他们的心情:他们弓着背、拖着身体走路、很难站直。

新生儿从一出生就听着妈妈的声音,并随着她的节奏活动。新生儿的每个活动都是有意义的,没有盲目的随机动作,一个特定活动对应一种特定声音。例如,很大的声响会使小孩子不由自主地甩动他们的手臂和腿,表现出惊吓反射。为回应妈妈的声音,婴儿会转向妈妈的方向。高速摄影的研究显示,新生儿和婴儿有一套完整而个人化的身体运动系统,以精确对应说话者的声音或亚音。这种重要的运动和语言之间的配合即所谓的串联(entrainment),在胚胎四个半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形成,直到前庭系统和语言能力全面发育。

当我协助杰弗里克服他的语言和阅读困难的时候,他教会了我很多。他得的是读写困难症和多动症。他不能挺坐,只能瘫软在座位上;他会忘了刚刚听过的话;只能全时间用单音字说话。在学校课间休息时,他可以不停地到处跑,但是如果有人跑到他前面或者他需要急转弯时,他的身体会失去平衡。如果我让他站起来做交叉爬行的动作,他必须紧紧抓住一个椅子来保持平衡。

杜马迪斯认为保持身体平衡是耳朵的第二个功能,因为运动和平衡与耳朵前庭部分关联,它让人能垂直站立。他指出,这种平衡的垂直站立体位对语言的发育非常重要。我和杰弗里定期做平衡和前庭运动(主要是健脑操),这使他变了一个人。只要慢慢平衡地走路,他就忽然能用完整的句子交谈。他开始沉稳下来,也能集中精力;他所说的语句结构变得较复杂而合适;而且最终他能阅读了。

只有在我们整合各种前庭感觉的同时,我们才能掌握理解声音的能力。前庭系统影响运动控制和计划,以驱动小肌肉发出能理解的话语。直到小孩会走路的时候,才能说比较多或者比较顺畅的话。当孩子开始玩秋千或跑动的时候,他们可能突然就会说话、唱歌或者喊叫。说话能力和语言技巧随着平衡能力、运动能力、运动技巧的增强,也会得到提高。

萨莉戈达德

危害孩子一生的5种坏习惯,都是从模仿别人开始的!


习惯源自模仿,变坏只在一瞬间!

孩子天生爱模仿,包括认知、情感、理性以及习惯,都是从模仿别人开始,而且能力的强大远超想象!

下面这几个常见的坏习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

TOP1:模仿父母玩游戏

网络游戏虽不是毒药,但它可以让孩子上瘾...每天想玩...

手机、游戏对孩子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却不意味着孩子一接触这些东西就会沉迷。

关键在于是否有个“沉迷游戏”的家长:自己想玩又得照顾孩子,于是“两全其美”地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

或者下班回家往沙发上一躺,这一动作愈加勾起孩子的的好奇心,“什么东西让我爸妈着迷”。

等到孩子有手机后,你会发现他关紧房间,顶着鸡窝头,不吃饭睡到大中午;放学回家直接躺在沙发上,低头闷声玩游戏。

而有些“熊孩子”用父母的手机玩游戏,几天之内挥霍掉上万家财。一旦父母发起禁止令,孩子就会乱发脾气,摔东西,发起绝食抗议,甚至出手打父母。

也难怪会有人说手机是全世界的“小三”,已经不知道毁了多少家庭?

TOP2:模仿大人喝酒

在众多的坏习惯中,模仿大人喝酒可排名前二。

喝酒本身就伤害身体,更何况是一个正在发育,好奇心十足的儿童。

小时候,大人说“酒量要从小练”,就用筷子蘸蘸酒给孩子喝,遇到喜事还劝孩子喝酒......到最后即便没有大人,孩子也会习惯性拿起酒杯。

当时大人可能觉得没事,但这种行为已悄然改变孩子:

自制力强的孩子会选择以茶代酒,不喜欢喝酒;

更多的孩子是有样学样,慢慢喜欢上喝酒的感觉和酒味,

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能力,每次聚会跟亲朋好友吹嘘自己多能喝,

从而养成“酗酒”的习惯。

当他们喝完酒迷迷糊糊的时候,恰恰也是意外的多发时段,比如学生酗酒斗殴、酒精中毒等,严重起来一个家就这么毁了。酒精更会刺激孩子的大脑神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可以说,酒是另一类“毒品”,一旦染上会有瘾,想戒掉它想改就难了。

TOP3:模仿朋友抽烟

孩子抽的“第一口”烟,多受身边抽烟朋友、老师和家长的传染。

烟瘾如毒瘾,一旦染上会伴随一生!除非他有戒毒的毅力与决心,但那时的身体早已千疮百孔。

抽烟类似于多米诺效应的方式正在某个群体中传播。如果孩子的朋友圈子中流行抽烟,那他抽烟只是迟早的事。尤其是孩子还小但他的朋友都比他大时,他抽烟的可能性就更大。

初中时常好奇“烟究竟是什么味道的”,于是和同学尝了一口,模仿那些吸烟动作:当时我被熏得够呛,发誓再也不碰烟。

反观我的同学,接连吸了好几口,非常享受吞吐烟雾的快感,自我感觉很酷,有个性。最终同学成功加入了吸烟团体,烟瘾愈大体重锐减,有点抑郁,压力大时吸烟的量也在增加。

这些孩子非常想要同伴的认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模仿别人的行为。所以,五六年级是青少年吸烟的第一高峰期;初高中阶段是第二高峰期,特别是开学、考试前后。

TOP4:模仿老师说谎

孩子的第一句谎话,出于老师之口,一学一个准。

凡是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老师通知学生有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或听课,都会事先找几个学生背好答案,上课时装装样子。

如果被领导问有没有教辅书,作业是不是很多,一定要说没有,否则扣学分处罚。

还有一种情况,初高中、大学里比较常见的教师综合测评,那些五星好评无疑是谎言的升级版。学生们在这谎言当中,上了人生生动的第一课。

一项研究发现,在3400名3-11岁的儿童是说谎的“天才”,当他们说谎时,完美得让人惊讶。

说谎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久而久之,孩子的说谎技能,会变得理直气壮。

最糟糕的是他们每次讲话,让人感受不到真实,从而失去友情,甚至连自己也分不清。

TOP5:模仿同学顺手牵羊

没有“物权”意识的孩子,只要是喜欢的就是自己的。

同在一个班级里,孩子看见其他同学拿别人的东西,也没人出面制止。一些占有欲强的孩子,会认同这种不良行为:一是顺手牵羊,过程很紧张刺激,过后觉得自己特厉害;二是明面抢,自我有种胜利的感觉。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如果第一次出手时不加以劝导,再加上孩子高度的模仿性,一些不良的信息和行为会被无意间接受并模仿,孩子的此种行为很可能演化成偷窃。

所以,不管是“小偷小拿”,只要发现孩子出现这类行为,父母要先理清事情始末,从根源制止。特别是去商场时,要强调付款后这件物品才能属于我们,加强他们的物权意识。

一个人学好很难,学坏却很容易。即使是有功德的智者,一旦交友不慎,也会被恶友拖下水。

一味的模仿别人,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虽然我们常说“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但一旦超出界限,它们就像洪水猛兽拦也拦不住!

怎样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各种技能 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在这过程中学会适合1岁宝宝这个年龄段的一些生活技能,如洗脸、喝水等。

2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为宝宝创造条件,使宝宝有机会与成人.尤其是与同伴相处,学会处理与人、与事物的关系。

父母帮助孩子完成一项工作,比代他做完所花费的时间要多好几倍,为此付出的劳动也大得多,因此需要极大的耐心。但是,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它能保证孩子较早学会独立生活,并使他终生受益。

3培养孩子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孩子身体健康十分有益,所以不仅要保持宝宝进餐的环境清洁、安静和愉快,还要注意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培养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和好感: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时要安静、不说话、不嬉笑打闹等:要自己用勺、筷、碗进餐,以尽早养成其独立进餐的习惯;不要边吃边玩,或边吃边看电视;饭前不吃零食,尤其不要吃糖果、巧克力等甜食,以免影响食欲。

4培养宝宝的行为习惯

对1岁宝宝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进行。家里来客人时教孩子拍拍手表示欢迎;当客人送给孩子东西时教孩子点点头表示谢谢;家里来了小朋友,家长应热情地拿出糖果来,并鼓励孩子分发给小朋友;客人走时,让孩子挥手再见。

年轻的家长常犯一个毛病:先惯后管。宝宝小的时候百依百顺,等他形成不良习惯后再来管,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了.甚至还会影响大人与孩子间的情感。

还有这样的家长.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孩子做错了事,也毫不介意;他们不高兴时,看孩子总是不顺眼,甚至将孩子当成“出气筒”,这样做非常不好,会导致孩子缺乏是非观念,影响宝宝身心健康。

宝宝的模仿能力极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宝宝学习和模仿的榜样,父母自身修养的提高是育儿教育的重要基础。

5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6生活中尽量尊重孩子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7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8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9慢速分解动作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水平决定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比如吃饭,孩子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并不知道怎样拿勺,怎样往嘴里放,父母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

语言指导必不可少

尽管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很高,但如果清楚的示范动作配以适当的语言讲解,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直观的形象动作是诠释语言含义的最好工具。

10独立能力培养的要点

1、要有耐心。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所以进行这项工作,家长应有耐心。例如,教孩子自己穿鞋、系扣子,家长要先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耐心观察,还要及时地鼓励,耐心地帮助。这比家长亲自替孩子穿鞋、系扣子自然要麻烦些,又费时间,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是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2、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培养孩子独立吃喝方面,1岁时教孩子用小勺吃饭,到1岁半左右,就要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自己独立吃饭,还要教他用双手拿着茶杯喝水,饭后用餐巾擦嘴。到两岁半,孩子就能干净利落地吃完一顿饭。

3、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例如,教三四岁的孩子自己洗脸,可以采用游戏的口吻:“今天妈妈和小明比赛,看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然后,给孩子一块毛巾,边示范,边讲解洗脸、洗手的顺序。

4、要求一致,持之以恒。

幼儿园要求小朋友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家长不要替孩子做,或者父母要求孩子做的,奶奶却来包办,这都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只有老师、家长协调一致,共同要求,反复强化,形成巩固的联系,才能使孩子早日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5、对孩子晓之以理。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每天除了上班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很多事情,孩子也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就能逐步形成劳动的习惯。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一些事情也要让孩子自己完成了。那么问题来了,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不少家长来找我诉苦,孩子两三岁了,每次玩玩具,都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要么就是,总不愿意自己穿鞋穿衣服,非得等家长来做。

这时候怎么办?

直接帮孩子收吧,担心孩子太依赖爸妈,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叫孩子自己收吧,又觉得他还是个孩子,没必要较真。

其实,想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看年龄、讲方法的,0~3岁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最佳时间,找到合适的方法,不断引导孩子,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接下来,我就和你分享3个简单好使的方法,帮助培养宝宝自理能力。

方法一:找到适合孩子做的事情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最近发展区」这个说法?

它其实就是说,对于宝宝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没必要多问,而他现在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的,也别急着去培养。

家长真正要重视的,是那些对孩子来说有难度、但引导一下就能做好的事,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我举个例子来说。

你家孩子才2岁多,引导他能做到自己穿内裤、长裤,或把自己套进衣服里就很好,但不用要求他自己扣扣子、系鞋带,这些精细动作对他有点难,家长要帮他一起做。

方法二:小步前进,正确引导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他不知道怎么做。

就拿收拾玩具来说,我们总爱说「去,把玩具收拾了」,但不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其实,我们可以在家准备一个专门放玩具的箱子或是桶,平时就告诉孩子,玩具放这里,玩的时候拿出来,不玩的时候放回去。

每次玩完以后,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收拾玩具,比如「如果不把积木放回去,可能会扎你的小脚哦!」

方法三:让习惯变成有趣的事

孩子不愿意做某个事儿,大多数是因为他觉得这事没什么意思。

就说拉臭臭这个事儿,孩子如果总是不愿意去做,你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宝宝马桶,这种马桶很好玩儿,里面的图案可以随便换,马桶圈也有好几个颜色。

如果对孩子来说,在马桶上拉臭臭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他当然愿意做。

把握0~3岁黄金期

培养宝宝好习惯

常言道,三岁看老。0~3岁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把握这个时期,对于宝宝独立成长大有帮助。

但如果管教方式有误,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情商发育、社交关系甚至是性格形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