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们也需要去关注下孩子的心里健康。那么问题来了,需要关心孩子心理健康的情况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养育孩子一直以来都是家长们纠结不已的难题,而与小时候的“养”相比,孩子长大一些后的“教育”还要更令家长们为难。

除了那些二胎父母,其他家长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很多东西都不了解,很多事情可能都做得不是很好。

不少家长都为自己孩子的性格问题大伤脑筋,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活泼开朗、积极乐观爱说话,自家孩子却只喜欢自己待着,都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家长和他说话都得不到多少回应。

可别小看了这种差异,这很可能是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万万大意不得。wWw.zJ09.com

如果孩子有这3种表现,那应该关心一下他们的“心理健康”了。

1、总和父母吵架

有些孩子性子犟,当父母发现孩子犯错、表现不佳而批评教育他时,孩子往往不是低头认错,反而是和父母吵架。

这样的孩子,自尊心是很强烈的,父母的责骂让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因此会很激烈地回应。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这种表现,那就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了,可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自己不能也因为孩子的暴躁而变得暴躁,这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

2、不爱搭理父母

有的孩子面对父母的教训大发脾气,也有的孩子面对父母的教训会表现得很平静,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平静地接受教训,而是一种“冷战”,是不爱搭理父母。

事实上,孩子这种表现甚至比大吵大闹问题更大,说明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了。

这样的孩子性格沉闷,做什么事都缺乏积极性,甚至有自闭倾向。

作为家长,要赶紧开诚布公地和孩子好好谈一谈,疏导一下孩子心理的负面情绪,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孩子,将孩子从自己的封闭世界中拉出来。

3、自虐、自残

如果孩子出现了自虐甚至自残现象,那说明问题已经严重到不能再严重了,情况相当危险,必须马上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孩子之所以自虐、自残,往往是因为性格自卑,家长严厉,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又没法发泄。

不过,就算孩子有这几种表现,家长们也别武断地认为“这孩子肯定是心理有问题”。

要知道,孩子和父母吵架,孩子不爱搭理父母,这可能是孩子心理健康出了问题,但也有可能是家长的言行有问题。

这种情况下,家长要首先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忽视了孩子,孩子才用吵架引起自己的注意?是不是自己失信于孩子,孩子才不爱搭理自己?

养育孩子,生理健康重要,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希望孩子们都能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延伸阅读

孕妇饮食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摘要:孕妇饮食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新研究发现,如果孕妇食用了不健康的食物,孩子可能会出现忧郁、焦虑、脾气暴躁的现象。此外,如果孩子出生后同样吃下不健康的食品,也会引发情绪不佳的问题。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对2.3万余名母亲与她们的孩子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孕妇怀孕期间、婴儿18个月大以及孩子3岁前的饮食情况,同时,研究人员还对孩子在1岁半、3岁及5岁时的忧郁、焦虑、行为异常、过动症状等进行了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孕妇食用不健康的食物,孩子出生后较可能出现行为问题;如果孩子食用垃圾食物也会增加忧郁、焦虑以及攻击和暴躁行为。

在此之前已有研究显示,婴儿摄取的营养,包括在母体子宫里摄取的营养,都与孩子日后的生理健康有关,例如心脏疾病和糖尿病。而此研究则证实,饮食也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

人越是焦虑

越喜欢远离别人

你是否曾因焦虑不安,觉得周围哪都不顺眼?据报道,英国科研人员发现,人越焦虑,就越愿与其他事物保持更远的距离。

为定义一个人周围应该保持的舒适私人空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研人员对15名志愿者进行了研究。当志愿者的手被电击时,所有人都出现眨眼动作。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本能行为可帮助大脑评估遇到的威胁。

以此为据,科学家推算出私人空间的舒服距离应该为8-15英寸(约20-38厘米)。在后续研究中还发现,焦虑程度越严重的人,越愿意与他人保持更远的距离。研究者称,这种方法有助于测试一些特殊工作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如警察、消防员等。

孕期做做好心理健康准备


孕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情?心情不好的时候,又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下面教各位准妈妈试试“调节心理操”。

第1节:深呼吸

深呼吸是有效的放松方式,它可以调整心理和血压,使紧张的肌肉放松,通过摒除压力感来平静心绪。

准妈妈坐在一把硬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板上,闭上眼睛,手放在腹部以下或腹中宝宝两侧,用鼻子吸气,经过胸、肩,想象着气流吸进了腹部,手指向外扩张,腰背部和胸腔也跟着扩张。张开嘴呼吸,想象着气流从腹部一点一点提升然后呼出体外,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呼吸循环。一般这样的练习可持续3分钟。

第2节:重复快乐的词句

医学研究表明,反复诵读一些乐观的词或句子,呼吸会变慢,并更有节奏,思维会集中到声音上,可使人安静、快乐起来。

你只要每天花几分钟同胎宝宝说几句悄悄话,比如“宝贝,我爱你”、“天气真好!”对于情绪不稳定的准妈妈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第3节:接受音乐的洗礼

每天花20分钟静静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吧,想象音乐正如春风一般拂过你的脸庞,你正沐浴在阳光里。当然,你也可以播放你最喜欢的歌曲,大声地唱出来,你的精神状态一定会达到最佳点。

第4节:与幽默亲密接触

多欣赏喜剧,多看一些幽默、风趣的散文和随笔,准妈妈还可以收集一些幽默滑稽的照片,每天欣赏一下。笑能把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从而变成生命的能量。

第5节:美妙的想象之旅

在听音乐时,或者晚上临睡前,甚至在乘车时,准妈妈都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胎宝宝在“宫中”安然、活泼地生活,他得到了充足的营养,他很满足的样子。你也可以与准爸爸一起描绘宝宝的未来,他的小脸蛋是如何漂亮可爱,体型是那么健壮完美,你仿佛感觉到了他那柔软的身体,母爱充满了你的全身。

胎教有利于胎儿心理健康


很多人对胎教有一种误解,以为胎教就是教育胎儿,或者说让胎儿接受教育。其实,胎儿没有思维能力,什么也学不会。那么胎教的意义是什么呢?所谓胎教,就是给胎儿创造一种更加良好的发育环境,使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加完善。

胎教就是教育胎儿吗

很多人对胎教有一种误解,以为胎教就是教育胎儿,或者说让胎儿接受教育。其实,胎儿没有思维能力,什么也学不会。那么胎教的意义是什么呢?所谓胎教,就是给胎儿创造一种更加良好的发育环境,使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更加完善。

妇产科医生的研究证明,接受过胎教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前6 个月内,比未接受过胎教的婴儿发育得快一些,如果出生后继续让婴儿听悦耳的音乐,并接受妈妈的抚爱,其身体整体发育水平、语言能力明显高于未接受过胎教的婴儿。但如果出生后停止胎教时的刺激内容,那么胎教所产生的作用会逐渐消失。

* 胎教时胎儿有感觉吗?

准妈妈在对腹中的胎儿实施胎教时,常常会想:“我的宝宝能感受到么?”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胎儿不仅有感觉,而且还有记忆力,能够接受准爸爸准妈妈的教育。

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从胎儿时期开始的,随着胎儿渐渐长大,他们的感觉也逐渐丰富起来。

大约3个月的胎儿就有了感觉。起初,当胎儿碰到宫中的一些软组织,如子宫壁、脐带或胎盘时,会像胆小的兔子有关胎教样立即避开。但随着胎儿的逐渐长大,特别是到了孕中后期,胎儿变得“胆大”起来,不但不避开触摸,反而会对触摸有一定反应,如有时母亲抚摸腹壁时,胎儿会以脚踢的方式来回报。

4个半月时,胎儿能辨出甜和苦的味道,孕期快结束时,胎儿的味蕾已经发育得很好,而且喜甘甜味。

6个多月时,胎儿就有了开闭眼睑的动作,特别是在孕期最后几周,胎儿已能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了。

胎儿尤其是妊娠中后期的胎儿,其触、视、听、味觉等都发育到了相当的程度,能够感受到一些外界活动,这时运用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胎教,可以促进胎儿身心健康发展。

* 为何说胎教有利于胎儿大脑健康发育

集情感化、艺术化、形象和声音于一体的胎教内容,可以促进胎儿右脑的发育,提高宝宝出生后知觉和空间感的灵敏性,使宝宝具有音乐、绘画、整体和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并丰富宝宝的情感,活跃宝宝的形象思维,提高宝宝直觉判断的正确性。同时,胎教能给胎儿以新颖鲜明的信息刺激,具有怡情养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胎儿大脑的健康和成熟。

另外,胎教还能够促进胎儿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重视情感化和形象化的胎教,能够使宝宝出生后易于学习语言和数字等知识,这样也就调动了左脑的功能,使左右脑功能得到互补,从而使胎儿出生后大脑的潜能得以更好发挥和利用。

* 为何说胎教有利于胎儿心理健康

胎教能够对胎儿的心理产生积极能动的影响,这不仅有利于培养胎儿的感知能力,也有利于培养胎儿的情感接受能力,使胎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就能在感知、情感等方面和父母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进行胎教时,胎儿如果受到触摸能有相应动作,听到音乐时能变得很安宁,那么胎儿就具备了感知能力和情感接受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是最基本的心理能力,有了这两种能力,胎儿以后在成长过程中就能很好地接受审美教育,具有想象、直觉、顿悟和灵感能力,并具有情感体验、调节和传达能力,宝宝心理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 为何说胎教有利于完善胎儿人格

人格又称个性,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代表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其形成与人早期经验很有关系,一个人在人生初始阶段受到的整体性和审美性教育,会对这个人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这个人的人格趋向完善,并使这个人成为真诚、善良、美丽的人,并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而胎教就是人生最早的审美教育,它对胎儿具有整体性的影响,胎儿学习的结果也具整体性,因此胎教有助于胎儿以及胎儿出生后精神素质各个方面的塑造,即有助于胎儿人格的完善。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人生接受的最早的教育——胎教,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开创性的作用。澳大利亚和我国的专家对胎教儿童的追访表明,经过胎教的儿童大都性格活泼,而且身体健康、聪明好学,有的成为早慧儿童,有的具有艺术等方面的特殊能力。

* 为何说胎教可提高胎儿智商

事实证明,受过胎教与没有受过胎教的婴幼儿,其智商有很大差距。美国费城一家生理研究所对200 多名受过胎教的4 ~ 7 岁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受过胎教的儿童比没有接受胎教的对照组智商要高20% ~ 45%。国内的胎教专家也对胎教的作用进行了鉴定:将41 例在妊娠期间定时接受音乐、语言、抚摸等胎教内容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后的第4 天、第5天、第6 天进行行为神经监测与评估, 并与26 例非胎教新生儿进行分组对照。结果显示, 胎教组新生儿的安慰反应、对光习惯形成、对声音习惯形成、非生物听定向反应、非生物视定向反应等9 项行为能力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非胎教组。

* 为何说受过胎教的宝宝更聪明

⑴ 受过胎教的宝宝不爱哭。

受过胎教的婴儿虽然在饥饿、尿湿和身体不适时也会啼哭,但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停止。另外,受过胎教的婴儿有较强的感应能力,所以,他们听到妈妈的脚步声、说话声便会停止啼哭。最后,受过胎教的宝宝容易养成正常的生活规律,例如在睡觉前播放胎教音乐或妈妈哼唱催眠曲,婴儿就能很快入睡,满月后就基本形成了白天醒、晚上睡的习惯。

⑵ 受过胎教的宝宝学发音较早。

受过胎教的婴儿2 个月时会发几个元音,4个月时会发几个辅音,5 ~ 6 个月发出的声音就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

⑶ 受过胎教的宝宝心理行为健康。

这些宝宝一般情绪比较稳定,总是乐呵呵的,非常活泼可爱,夜里很少哭闹。爸爸妈妈会觉得宝宝好带,与整天笑呵呵的宝宝在一起,家人也会发现有无限乐趣。

⑷ 受过胎教的宝宝对音乐敏感,有音乐天赋。

受过胎教的宝宝一听见音乐就会非常高兴,并随韵律和节奏扭动身体。

⑸ 受过胎教的宝宝能够较早地理解语言,显得非常聪明可爱。

受过胎教的婴儿,在4 个半月时就能认出第一件东西,在6 ~ 7 个月时就能辨认手、嘴、水果、奶瓶等。他们能较早理解“不”的意思,早期学会服从“不”,所以,这样的宝宝更懂事、更听话。它们较早就能用姿势表达语言,例如“欢迎”、“再见”、“谢谢”等动作,也能较早理解别人的表情。

⑹ 受过胎教的宝宝学说话较早,入学后成绩也比较优秀。

实验证明,经过胎教和早教的宝宝9 ~ 10 个月时就会有目的地叫爸爸妈妈,在20 个月左右便能背诵整首儿歌,也能背数。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出生后不继续加以发音和认物训练,胎教的影响在6~7 个月时就会消失。

⑺ 受过胎教的宝宝能较早与人交往。

婴儿出生2 ~ 3 天就会通过小嘴张合与大人“对话”,20 天左右就会逗笑,2 个多月就能认识父母,3 个多月就能听懂自己的名字。

⑻ 受过胎教的宝宝双手的精细运动能力发展良好。

手的抓、握、拿、取、拍、打、摇、对击、捏、扣、穿、套等能力强。

⑼ 受过胎教的宝宝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们喜欢听儿歌、故事,喜欢看书、看字,在他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拿书要妈妈讲,他们有惊人的学习汉字的能力,智能得到超常发展。

(10)受过胎教的宝宝运动能力发展很好。

他们抬头、翻身、坐、爬、站、走都比较早,而且动作敏捷,协调。

孩子需要改正的地方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父母们不能太过宠溺,该狠的时候还得狠。那么问题来了,孩子需要改正的地方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有句话叫惯子如杀子,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当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时,当妈的理智却总会被恻隐之心给淹没。并且还拿出各种理由来自我安慰,帮孩子开脱。

讲个朋友的故事,朋友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就格外听话懂事。但父母却过于重男轻女,对小她七岁的弟弟特别宠溺。

她的作业本被弟弟丢满香蕉皮,刚发的课本被弟弟叠成纸飞机,好不容易盼来的新衣服被弟弟剪了个大洞。而对于这些行为,妈妈都是用一句话打发“他现在还小,不懂事是正常的,大了就好了。”

家里的老人实在看不下去,训哭了弟弟,结果朋友的妈妈赶紧去哄,跟弟弟站一边“不要欺负我们”。听她说,弟弟现在已经二十多岁了,却依然熊得让人想揍他,工作、感情一塌糊涂。

所以,不难看出,孩子的有些习惯,你越心软舍不得去改,才是在害孩子。

喜欢看电视、玩手机

经常会听到有些妈妈说,自家孩子两三岁,特别喜欢看电视、玩手机,就连吃饭的时候,也是盯着电视眼睛都不眨。如果把电视机关掉,或者将手机拿走的话,孩子就会不停地哭闹,真是拿他没办法。

于是,部分心软的妈妈,就会舍不得改掉孩子痴迷电视、手机的习惯,甚至还安慰自己通过看电视或者玩手机能让孩子增长知识,对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

但妈妈们,你可能不知道,让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的危害:增加眼睛近视的概率;注意力不集中、专注力差;攻击性比较强;性格变得孤僻,不善于人际交往;破坏孩子的想象力。

因此,当遇到孩子痴迷电视的情况,妈妈一定要想办法,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不可放任其行。

满嘴脏话、不懂礼貌

有句话叫,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有礼貌。但作为妈妈,还是要有自知之明。

当孩子说脏话时,千万不要感觉没关系,或者当成笑话,更不能抱有孩子说出这样的话以后不容易被欺负、受委屈的心态。这些都会起到强化作用,以至于孩子满嘴脏话,让外人觉得缺乏教养和礼貌。

前几天,带孩子去小公园玩,遇到一个小孩,一不高兴就骂人。但他的妈妈却坐在旁边,全程姨妈笑,满脸都是我家孩子很厉害,不会被欺负的自豪。

直到有位带娃的老人受不了,说了句“嘴欠”。她才开始不淡定,解释道”孩子是跟人学的,不知道这是骂人的话,我也纠正了,但改不掉。”

好吧,又是一个心软的妈妈,但说脏话、不讲礼貌真心是很败好感的。别人对孩子的印象可能只有缺乏教养,根本不会再去探究他身上的优点。甚至如果养成习惯以后,孩子可能会因此经常和别人发生口角和争端。

父母们需要重视孩子的行为有哪些


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我们需要去注意孩子的行为。一旦发现异常的行为时,我们需要及时发现并纠正。那么父母们需要重视孩子的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文茜前几日,去学校接孩子放学的时候,看到校门口一对母子,不知为何事大声嚷嚷,只听男孩说:“你一天就给我那点钱,哪里够我用,你们天天挣钱,不就是给我花的吗?”男孩身旁的妈妈没有言语,无奈的流着泪,任凭男孩发泄着自己。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不少孩子年幼时期乖巧懂事,可在环境、接触的人、生活因素的影响下,三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在认知上也出现了“畸形”。其实孩子的三观,从小的时候就会展现出来,妈妈只要细心留意就会发现。要是孩子有这些行为的话,妈妈就要重视了,这可能是孩子的认知出现了误差,为了避免以后有更严重的后果,一定要及早的引导。

1、不容易满足

一些孩子出生之后,妈妈因为工作比较忙碌,所以会把孩子交给老人。后期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妈妈会把孩子接回家,不少妈妈在没有陪孩子的这段时间,会产生亏欠心理,因此会加倍的补偿,甚至无底线的满足孩子,久而久之,让孩子出现了不满足的心态。在孩子的成长中,对于合理的要求,家长可以给予支持,但是无理的需求,也要适可而止。

2、漠视家人

不少妈妈反映,孩子越大好像“听力”越不好,有时在家里叫好几遍,都不理会。不仅如此,放学回家看到妈妈做的满桌饭菜,也是视而不见的回到自己屋里,要是妈妈喊着吃饭,他还会非常的不耐烦。如果孩子出现对家人漠视,妈妈就要及早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和他沟通,并给与正确的引导。

3、暴力解决问题

之前看过一档节目,一位5岁左右的孩子,对自己的奶奶大打出手,不仅如此,还扔打家中的物品,妈妈上前劝说的时候,这个男孩依然没有停止,这让妈妈无奈。现在的孩子习惯了被满足,要是家人没有达成自己的心愿,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当孩子第一次就出现不恰当行为的时候,妈妈们一定要及早的制止他,帮他形成正确的观念。

4、不懂得感恩

孩子是家庭千盼万盼得到的珍贵礼物,在成长中,很多父母都以孩子为中心,并满足他的需求,可要是孩子对家人的付出视而不见,觉得理所应当,那将来以后,可能也很难孝敬父母。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爱,但过多过少都会对他有影响,所以家长们要把握好度才可以。

孩子成长不能缺失的心理营养有哪些


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许多营养。这个营养不光是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的营养同样重要。那么孩子成长不能缺失的心理营养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孩子除了身体营养需求外,在不同年龄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

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首要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地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营养:在孩子的世界中,他最重要!

“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对于母亲而言,来做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

在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当他有这个“我”时,就是4岁-5岁的时候,这时候所需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

第五个心理营养:榜样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话:第一他需要人没有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是心理营养最重要的。

科学胎教宝典需要掌握的方法有哪些


近些年来,市面上流传的有很多关于胎教宝典的书籍,大部分家庭对此都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国际母婴月子会所的专家学者们根据自己毕生所学的知识,结合妈妈们的经验,作出如下总结,接下来,就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胎教宝典对于宝宝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胎儿并是像大家以为的在母体中对外界毫无感知,他每天在母体中通吸收母体的营养,慢慢发育,与此同时,他能感受到外界的声音甚至是环境变化。做好相关的胎教工作,可以对宝宝的发育起到促进作用,使宝宝更加聪明,甚至还可以在此期间培养宝宝和妈咪的感情,促进情感的交流。说不定,胎教的内容对于他以后的性格、喜好会有很大影响。

胎教宝典最好在怀孕之初就开始进行。在前九周,宝宝的听觉方面已经开始发育了,此期间可听一些比较轻柔的一些音乐,不要那种节奏感太强的音乐,在这里推荐古典音乐。在第八至十二周,可做一些轻柔的动作或者跳一些幅度不太大的轻舞蹈,促进其触觉的发育。在第四周以后,可以经常去公园或者精致比较好的地方逛逛,看看风景,刺激其视觉发育。在第十六周之后,可以经常跟宝宝对话,帮他感受周围的人和环境,在晚上八点左右最佳。在第二十周之后的一个月内,可以去郊外等空气比较新鲜的地方走走,若可以可安排一次旅行,对大脑的发育有好处。在第二十四周之后,这个时候他的听觉系统发育已经比较成熟了,可每天和他聊天,适当的听一些轻柔的音乐,或者跟他讲一些有趣的事。在第三十六周之后,他的视觉发育也逐渐成熟,并能感觉到外界的光线。

在对胎教宝典的运用过程中,有一些项目是需要爹地从旁边一起协助的。在这里,专家们提醒大家要做好准妈妈孕期保健。

孩子六岁前需要养成的好行为有哪些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在宠爱孩子时也主要注意家庭教育。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六岁前需要养成的好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我一直认为,孩子在入学前可以不上兴趣班、英语班,这些东西上学后有近20年的时间去学习。但是在入学前,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一些好的习惯、规矩,这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课题。

一个好的习惯,会改变孩子一辈子的做事方式,让孩子受益无穷。但是习惯的养成,需要爸妈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孩子定的规矩,首先自己能够遵守。你不让孩子玩手机,你天天抱着手机玩王者荣耀,这就不合适了。

宝宝上学前养成这5个好习惯,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1、生活的基本常识

宝宝入学前就应该知道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如何应对陌生人;如何应对火灾或者地震等

2、责任感

很多孩子一旦闯祸后,都会说不是我干的,一句话把责任推给别人。这个问题,我们家长必须重视,必须让孩子敢于认错,道歉,知道做错事就要付出相应的的代价。

3、尊重人

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平等的重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孩子知道只有你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让孩子知道尊重不仅仅是见面问好,尊重别人还是不乱丢垃圾,不影响别人。

4、懂礼貌,守规矩

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尊老爱幼,孝敬师长,以及在公众场合遵守规章秩序的重要性。

5、爱分享

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食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这样大家都快乐。我们可以让宝宝从和别人交换玩具开始,让孩子明白这样自己可以玩到自己没有的玩具。

这些规矩的建立,需要父母能够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有模仿的对象。

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制定一个规矩呢

1、规矩要和年龄相符

我们在给2岁女儿制定的规矩是,自己玩完积木后要自己收拾好;吃饭前一定要先洗手等这样是2岁孩子可以完成的。如果这个规矩制定给一个5岁的孩子,基本意义就不大了。

2、以身作则

自己制定的规矩,打掉牙也要坚持。有一天我女儿看电视,上面有个人正在抽烟,女儿问爸爸:“我是不是也可以抽烟。”老公说:“不可以,抽烟有害健康。”后来老公抽烟,女儿说爸爸是坏人。老公一气之下就把戒烟了。

3、循序渐进

规矩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从简单的规矩开始,慢慢增加新的内容。慢慢就会发现,孩子真的变了很多。

4、始终如一

让孩子知道规矩和秩序的重要性,且规矩一旦建立,就是不可破坏的。破坏后,妈妈会给一些小的惩罚。

培养习惯和规矩的时候,妈妈应该怎么做?

1、明确原则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应该遵守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是的,可能孩子一开始并不理解这些规则建立的原因,但是时间的潜移默化,孩子会慢慢理解并遵守的。

2、做约定

很多规矩,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和宝宝沟通好。比如我们可以提前和宝宝说,每天只能看半小时动画片,那么从这个规矩建立后,妈妈就要每天都坚持,不能因为家人来了亲友,没时间照顾孩子,就甩给孩子一个手机。

3、多重复

孩子在规矩的初期,往往会由于贪玩,忘记规矩,这时候我们就要不断提醒。

4、坚持

当孩子表示反抗和抵触的情绪时,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这种情绪。但是我们可以再次和孩子明确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我女儿就会乖乖遵守了。

5、讲道理

孩子不遵守规矩怎么办?妈妈和爸爸不能上来就是指责、谩骂、更不能殴打,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讲道理的方法教育孩子。我在给孩子讲怎么过马路和红绿灯的时候,我就用她最喜欢动画情节,说绿灯的时候,你会有魔法,所有的车都害怕你,都会停下来等你,这时候要在魔法用完之前快速通过;当红灯亮起的时候,你的魔法就用完了,所以要等一段时间积攒魔法能力。

后来每次过马路的时候,女儿总是拉着我的手说:“妈妈,现在是绿灯。你得快点,我的魔法不多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