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丢三落四的原因

1、物品管理意识薄弱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物品都是由家长代买和代管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该有意识地逐步要求和培养孩子管理自己的物品。但是有些家长并没有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以至于孩子上学了仍然随处乱放自己的物品,找不到就依赖大人找。

2、有意记忆能力有限

人的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有意记忆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记忆能力。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刚交待完一件事情,又会被其他事情所吸引,并且缺乏特意记住某件事的意识,有意记忆能力有限。有意记忆能力需要经过锻炼才会有良好的发展。例如,要出门了,家长可以问孩子:有没有自己想带的物品?出门前一定要记着放在包里哦!如果孩子忘记了,家长就提醒他:刚才你说想带什么啊?看看包里有没有?

3、生活经验不足

孩子常常只关注当下现实的需要,想不到未来的需要,所以手头不用的物品.他就随便乱放,等需要的时候,他这才着急找不到。往往这个时候家长会马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因此,孩子丢三落四的次数很多,但对丢三落四导致的后果却体会得很少,严谨细致、分类有序地整理收放物品给自己带来方便的经验也相对较少,不利于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

4、责任意识不成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孩子基本的责任意识,但在很多家庭里.游戏开始时“打开局面”是孩子的任务,游戏结束时“收拾残局”却是家长的任务,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完整过程。生活经验不完整,责任意识也不成熟,所以孩子做事容易有头无尾、马马虎虎。

2如何纠正孩子丢三落四的习惯

1、培养孩子收拾东西的习惯

父母平时要经常教育孩子把东西放置有序,使孩子养成自觉收拾东西的良好生活习惯。父母要做到坚决不放过任何一次不按规定办的行为,只要发现一次,就要立即督促按规定摆放收拾好。有时候,孩子因乱塞乱丢而找不到自己的东西,父母先不帮孩子寻找,“惩罚”孩子感受-下不按顺序摆放的后果,然后再帮助孩子。

2、父母要率先垂范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较大,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在收拾整理东西方面也不例外.要求孩子的鞋子摆放整齐,首先自己的鞋子不要脱了乱扔;要求孩子把柜子和抽屉里的东西放好,首先自己要把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要求孩子把用过的东西及时归原,首先自己要作出表率。

3、固定孩子放物品的位置

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地方,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一个专门的小柜子,摆放孩子的书本和玩具,要求孩子把课本、练习本、玩具分类摆放,家长还要协助孩子挂置一些布娃娃、张贴一些儿童画,把这片小天地营造成一个少年儿童小世界的氛围,吸引孩子去喜爱和珍惜自己的这一片“小天地”。

精选阅读

孩子丢三落四习惯怎样改正


孩子丢三落四习惯怎样改正

1、要学会做个“懒爸爸”、“懒妈妈”

现在的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太阳,说什么是什么,即使不说家长也会帮着做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成为事实。长期下去,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很强。所以,家长要学会“偷懒”,来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放弃依赖性。如收拾书包,家长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小事交给孩子来做,让他们从小事中培养独立的习惯。

2、孩子的事情要有个“圈”

所谓“圈”,就是让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循环往复。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毛毛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早上起来毛毛要先刷牙,接着快速地喝下一杯温水,再去洗脸、吃早餐等。这样有规律的生活能有效地纠正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

3、学会珍惜

有的孩子会有一个很好的家庭经济环境,丢掉一支笔,一个本,不算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丢了也无所谓,很快就会有新的。孩子不知道丢掉的东西值多少钱,家长也不知道这样快速的补漏让孩子体会不到丢三落四的后果。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懂得珍惜。明明小的时候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无论丢掉什么也不会受到责罚,而且很快会有新的出现。现在明明回到父母身边,依然丢这丢那的,可是妈妈和爸爸故意不买。有一次,明明的红领巾又丢了,很久都没有新的戴。明明心里很难受,嘟着小嘴说:“爸爸,我再也不丢东西了。”看到孩子难过的表情,明明的父母知道,这次他真的会改了。

4、及时看“本”,自检自罚

孩子丢三落四不是故意的,针对这样的情形,家长可以做一个“提示本”或者“提示板”,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孩子快速的检查自己所要带的物品。以前红红的书包总是由妈妈来收拾,现在她要上小学了,妈妈说书包要自己收拾,落下任何东西都要自己承担后果。虽然这样,红红还是在上学的第二天忘记了带笔袋,在第七天忘记带练习册。于是,红红的妈妈在她的桌子上放了一块提示板,上面要求红红写好要带的东西。从那以后,红红再也没有忘记带东西。这样的“提示板”也可以放在出门的位置,抬头就可以看到,比如雨伞、红领巾等。

5、该让孩子尝尝“苦头”

虽然很多家长都想要自己的孩子没有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可是一到丢了东西之后,便很快地安慰孩子,并且买新的代替。其实,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让孩子尝尝“苦头”是有必要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果承担法。刚刚回家后,一脸的害怕,原来他把新买的自行车又放到楼下去玩,现在丢了。这是刚刚丢的第三辆自行车了。刚刚的爸爸知道后很生气,但话语中没有表露,只是告诉他既然这样粗心,那就自己想办法去学校吧。学校离家虽然不是特别远,但这段距离也让刚刚深深的记住了,做事情一定要细心。

6、家里的东西要放置的有条理

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家里乱七八糟,找东西的时候总要浪费很多时间。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的孩子也多半是随手乱放、随地乱扔东西的人。只有家长做好榜样,将大人与孩子的东西放置整齐,各自归类,才有利于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2孩子丢三落四的注意事项

1、家长要率先垂范

你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较大,而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要求孩子的鞋子摆放整齐,首先自己的鞋子不要脱了乱扔;要求孩子把柜子和抽屉里的东西放好,首先自己要把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要求孩子把用过的东西及时归原,首先自己要作出表率。

2、培养孩子收拾东西的习惯

制定规则促使孩子物品放置有序,使孩子养成自觉收拾东西的良好习惯。只要发现一次没有做到,就立即督促。如果因乱塞乱丢而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家长先不管先让孩子感受-下失去的痛处,然后再帮助孩子。

3、紧急重要的东西特殊放置

比如书本文具类的,应该在前一天全部收拾整理好,放在书包里。如果孩子记不住,可以做一些特殊标记或者张贴形象的贴画。建立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会有效地减少孩子丢三落四的不良记录。

三岁孩子“粗话”连篇的原因及对策


(

玲阿姨平息了一下,向妈妈娓娓道来。原来是自己正值语言爆发期的儿子LL,近来是粗话连篇,张口闭口都是骂人的脏话或诅咒的话语,玲阿姨为此很头疼的同时,也对LL充满了失望。了解了大概情况,电话中不便长篇大论,于是妈妈干脆约了玲阿姨来家里playdate,小朋友们一起玩的同时,妈妈也帮玲阿姨分析这“粗话”连篇背后的原因以及分享积极的对策。

(注:玲阿姨家的LL比明明小10天,准备6月份开始上幼儿园,因此目前生活的环境就是家庭,接触最多的人也就是爸爸和妈妈。)

真正原因:妈妈与玲阿姨坐下来仔细探讨LL“粗话”的真正始末,其实这也是小朋友学习的一个过程,也是成长所要经历的众多敏感期之一。小朋友“粗话”不断,并不是一种主观的行为;而且“粗话”从他们口中说出来,已经不再是真正的粗话,因此这也是标题中妈妈将“粗话”二字加了引号的原因。

【重复模仿】小朋友学语言,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模仿与重复的过程,几乎每个小朋友都会经历一个“鹦鹉学舌”的阶段,这也是所谓的语言敏感期吧;而且,小朋友的模仿也只是单纯性的机械模仿,模仿出来的话语不具有任何真实的意义,因此他们也是无法区分很多词语的褒贬之意,“粗话”对于小朋友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粗话”。

【获取关注】LL并不是喜欢说“粗话”,而且说出这些“粗话”来,也并不是他在故意淘气,而是因为LL发现了语言的力量,口出“粗话”之时,爸爸或妈妈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反应,LL也会觉得很好奇。因此,小朋友便不断地去重复这种行为,反复说这些“粗话”,以此来获取爸爸或妈妈对自己的关注。

【家庭影响】相信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家庭是主要生活环境的小朋友,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被小朋友看在眼中、记在心中,然后不定何时便会付诸于实践,因此,小朋友的语言习惯,很大程度上也是受自身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这也可谓是“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一说吧!

积极对策:倒不是因为LL不是妈妈的儿子,其实冷静地想一想,发现LL开始喜欢说“粗话”,玲阿姨真的不必过于紧张,也不要认为是LL学坏了,更不能因此而批评教训LL;玲阿姨越是对LL的“粗话”反应强烈,LL就越会喜欢这么说,这也是三岁小朋友的性格特点吧!

【漠视粗话】妈妈建议玲阿姨对于LL的“粗话”,可以冷处理或漠视,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当LL发现这些“粗话”不能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之时,便会自己觉得很无趣,经过一段时间,自然也就不喜欢说了。

【正面引导】除了【漠视粗话】,玲阿姨还可以尝试着用褒义的语言进行正面引导。妈妈正和玲阿姨在聊天,LL的一个举动被玲阿姨制止了,LL立马说“臭妈妈,不要妈妈,妈妈滚出去”。玲阿姨刚准备批评LL,但被妈妈挡住了,妈妈走到LL面前,蹲下身来,告诉LL,“妈妈不是臭妈妈,是香妈妈,是象LL一样香喷喷的香妈妈”。LL被逗笑了,转脸去和玲阿姨说,“你是和LL一样香喷喷的香妈妈,香妈妈不要走。”几天之后,据玲阿姨说,每次LL受了批评(当然不再是因为说“粗话”),小朋友都会问玲阿姨,“你是香喷喷的香妈妈吗?那就不要说LL”。就这样,“臭妈妈”一词从LL小朋友的口中消失了。

【自我反省】对于还未进入幼儿园的LL来说,粗话是从哪里学来的?这粗话的源头在哪里?妈妈建议玲阿姨也要好好地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定要努力为小朋友创造一个纯净的语言环境,毕竟,爸爸妈妈的语言习惯对于小朋友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

妈妈最后语:问题的症结找到了,相应的对策也明晰了,玲阿姨非常后悔自己和老公平时说话的不注意,不但彼此之间不注意礼貌相待,而且在聊工作及家长里短之时,也不注意自己语言的优美,以至于耳濡目染地“传授”给了儿子。妈妈说,这就是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啊,玲阿姨现在开始注意起来,自己和老公先做出改变,儿子对于粗话听得少了,甚至听不到了,自然而然地就会忘记这些不好的词汇;再加之几个月后入园,有了老师的约束和其他小朋友的榜样力量,应该很快就改变这个“缺点”的。(如果说这是小朋友的缺点,有失公平,因此妈妈用了引号。)

【孩子撒谎的原因】幼儿撒谎的原因


孩子撒谎的原因:将想象和现实世界混淆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就像某位家长所说,“孩子和我说话的时候会自己凭空想象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说的和真事一样,不知道的人会认为她说的是真话呢。”这并不是在说谎,而是孩子的想象。有时孩子把她所想象的事物当成了现实,因为她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有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各种想象和说谎混为一谈,这样责怪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2孩子撒谎的原因:吸引别人的注意

最近,妮妮的妈妈注意到,一岁零八个月的妮妮有说谎的迹象:“妈妈,爸爸打我了。”一问妮妮的爸爸,根本没有的事儿。有时妮妮也会对奶奶说,奶奶,爸爸打我了。奶奶往往会当面拆穿她的小伎俩,你爸爸都不在家,怎么打你啊。这样的情况反映出孩子想要引起大人的关注,孩子有通过别人的注意来肯定自己的存在的特性,当这样的方式引起大人的关注时,孩子就可能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3孩子撒谎的原因:出于自我保护,逃避责任,害怕被惩罚

多数情况下,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惩罚,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淘气惹祸了怕家长责罚。一旦发现这种情况,需讲明利害关系,果断制止健康。若一次达到目的,不良行为就可能得到强化。

4孩子撒谎家长如何教育

1、重视孩子的第一次说谎

当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家长应将其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决不能掉以轻心。一般孩子在第一次说谎时会感到不安,即使蒙混过关了也会十分担心,但是如果这第一次说谎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孩子便可以品味到说谎所带来的甜蜜,他也就会由此产生再次尝试说谎的欲望,孩子会觉得家长是“好骗的”,他的胆子会越来越大,谎话会越说越多,越编越像,最终就撒谎成性了。

2、多聆听,并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订立更实际的规则;假如是孩子可以做得到且愿意做的,他自然不用说谎了。还有些孩子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换句话说,父母平日应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另外,家长不要盲目地把自己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

3、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的说谎往往并不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家长不要轻易将孩子的说谎行为与孩子品质划等号,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一次谎言就给孩子定性,给孩子贴上“小骗子”、“谎话专家”等标签。这样做不但对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了强化的坏作用。让孩子认识到“诚实是美德,是高尚的品质,同时诚实也会减轻对过失的惩罚程度”,才是正确之举。

【孩子晚上不睡觉的原因】婴儿晚上不睡觉的原因,宝宝晚上不睡觉的原因


孩子晚上不睡觉的原因

1、口渴或者是肚子饿

宝宝还不会讲话的时候,一般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闹。当宝宝在深夜中,肚子饿了,爸爸妈妈们没有在身边,自己也只能够用大声哭闹的方式让爸爸妈妈们为自己准备奶粉或者是让妈妈为自己哺乳。另一方面可能是口渴的情况,口渴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宝宝哭闹也是正常的。

2、安全感不够

宝宝离开妈妈的身体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每天都见到不同的人,一切对于宝宝来说都是陌生的,或多或少都会存有恐惧感。缺乏安全感也是宝宝惊醒的重要元凶之一。所以,有的时候,宝宝睡在妈妈身边才可以入眠,无论父母多么蹑手蹑脚地走出房间,警惕的宝宝依然会察觉到,再次哭闹起来。

3、白天受过惊吓

宝宝出生之后,会有很多亲朋好友来探访,而且都喜欢逗玩宝宝。有的时候会做一些惊吓的逗玩,例如是先双手遮着脸然后对宝宝做鬼脸等。虽然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宝宝可以开心的笑,逗玩一下,但却忽略了宝宝的神经系统还比较脆弱,如果让宝宝受到惊吓,宝宝晚上就会睡得不安稳。

4、睡前玩得太过火

有经验的爸爸妈妈们在宝宝快要睡着的时候,一般是为宝宝讲故事,利用这种比较安静的方式和宝宝相处。一般不会和宝宝一直玩比较激烈或者是引起宝宝大笑的游戏,这一类的游戏很容易导致宝宝出现晚上哭闹的症状。宝宝睡前玩得太过火,很容易出现晚上哭闹的情况,相信很多的爸爸妈妈们都会对此现象产生共鸣。

5、缺乏微量元素

对于宝宝的营养补充,相信爸爸妈妈们一定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功课,一般情况下,刚刚断奶的宝宝,在营养方面最容易出现不足的现象,宝宝出现微量元素的不足将会导致晚上哭闹的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在刚刚断奶的宝宝身上更加的明显。

6、肚子胀气

宝宝出现了哭闹的原因还可能是由于宝宝肚子胀气引起的。宝宝的肚子胀气是由于消化不良,孩子刚刚结束喂奶,对于辅食的消化能力比较差,很多食物不能及时的消化,就会让宝宝产生肚子胀的难受感,宝宝也只能利用哭闹的形式来抱怨自己的痛苦了。

7、尿裤子或者是被子太厚

孩子的感知觉还是比较灵敏的,当自己出现尿床现象的时候,还是会感觉到不舒适,这个时候就会以哭闹的形式催促宝宝换尿布。另一方面,有的爸妈会担心宝宝踢被子,就会为宝宝做好保暖措施,当宝宝觉得过于温暖的时候,就会感觉不适,从而出现哭闹。

2孩子晚上不睡觉的解决方法

1、减少宝宝白天睡觉的时间

在白天可与宝宝多玩耍,或将宝宝放置到光线充足的地方,使之不易入睡;每睡两个小时将宝宝弄醒1次,醒来后不要急着喂奶,先跟他玩半小时再喂。到了晚上就尽量把光线调暗,环境安静,使其舒适而能安睡。

2、培养其独自入睡能力

有些宝宝习惯在爸爸妈妈的怀里睡觉,而爸爸妈妈们也等宝宝完全睡着以后,才敢将宝宝放到床上。但实验证实,在完全清醒或犯困但未睡着的状态下就寝的宝宝相对于完全睡着后就寝的宝宝,夜晚醒来的次数较少,最长连续睡眠的时间也较长。

3、让宝宝与父母同屋不同床

研究发现,相比于同床睡眠的宝宝,选择同屋不同床和单独房间睡眠方式的宝宝,入睡需要时间短,夜晚醒来次数少,睡眠效率高。

4、用纸尿裤等养育行为方式提高宝宝夜晚睡眠效率

在宝宝睡着的时候难免会尿床,家长频繁更换尿布,会打扰到宝宝的睡眠。而纸尿裤能够帮助宝宝维持较长时间睡眠,减少醒来的次数。

3家长哄孩子睡觉的注意事项

1、摇睡

婴儿哭闹请试试心理治疗当宝宝哭闹或睡眠不安时,一些年轻妈妈便将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宝宝越哭越凶,妈妈摇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宝宝入睡为止。

2、陪睡

从宝宝一出生,就应积极鼓励他独自入睡,并养成习惯。即使是新生儿,也不应与妈妈同睡一个被窝。妈妈熟睡后稍不注意就可能压在小宝宝身上,造成窒息死亡。美国一项调查资料证实了这一点,即让婴儿独自睡觉可降低60%的突然死亡率。

3、俯睡

国外专家已发现婴儿猝死综合症与睡眠姿势有关,特别是颜面朝下的俯睡最具危险性。原因在于小婴儿一般不会自己翻身,并且不能主动避开口鼻前的障碍物,因而呼吸道在受阻时,只能吸收到很少的空气而缺氧;加上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当胃蠕动、胃内压增高时,食物就会反流,阻塞本已十分狭窄的呼吸道,造成婴儿猝死。

【孩子特别粘人的原因】宝宝特别粘人的原因


孩子特别粘人的原因

1、粘人是渴望的表现

粘人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语言。说明宝宝此时心理上有着强烈、急切的心理需要,就好象是在告诉你“我饿了”,喂养正当时,如果妈妈能给予宝宝一切的话,物质重要,爱更重要;如果妈妈没有条件给予宝宝一切,你可以省去其它物质,但在精神上一定要和宝宝沟通、交流,在感情上喂足他,他的未来就是富足的,就会充满希望。

2、越向往独立越粘人

当宝宝初次尝试独立自主的时候,他反而会更加害怕和更需要你的关注,但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且不会持续很久的时间。伴随着孩子成长,他已经能够自己走路、说话,当他遇到自己还不能独立完成事情的时候,他就会粘着父母,寻找安全和保护。这个时候,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关注,并且让他感觉到有安全感,但是不要总抱着他。要尽可能鼓励他自己完成,并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功。对于孩子的失败,你绝不要表现出失望和生气。

3、粘人宝宝正在成长

大多数宝宝在1岁以后都会经历一个“粘父母”的阶段,尤其是当日常生活中有了变化或周围有陌生人时,他会紧跟着父母,片刻不离。虽然宝宝“适度的粘人”并不是一个坏现象,但是有时父母也很烦。可这表明宝宝发育阶段的一个进步,他开始懂得了这个世界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人群。此刻的你应该为宝宝感到高兴。

4、家长太宠爱宝宝,长期一个人抚养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父母将他视为掌上明珠,尽管家庭爷爷奶奶可以帮忙带宝宝,但妈妈总希望自己能亲自代,结果过度的宠爱宝宝,造成宝宝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较差。

5、家长不正确的育儿观念所致

很多父母想通过让宝宝暂时离开父母方法来教他独立,但又非常担心他会因为这种分离而不安,父母的想法会很容易被宝宝察觉,这恰恰迎合他粘着父母的需要,也就使他的“粘性”更加增强了。要想把宝宝培养成健康、活泼、具有独立性,父母要改变不正确的养育观念。让他从小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自己说,自己做,自己想。当然,宝宝要成长、要独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人不断不断地鼓励他、指导他,只是不要代替他。

2如何对付粘人的孩子

1、先建立自己坚定应对的心态

父母与孩子分离时,要清楚知道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现在不能和孩子玩,或有充分理由必须离开。不要在心里产生罪恶感,认为孩子哭闹是自己没有给予爱的安全感。

2、试着向孩子诉说自己正要去忙的事

虽然只是一岁大的孩子,但如果常和他说话,他会明白你的意思。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咪正要煮晚餐,你要在娃娃床里玩玩具。等煮好了,我会陪你玩哦!”孩子渐渐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你也确实去做你所说的事,这样可以培养互相信任的感受。

3、养成宝宝个人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时候宝宝黏人都是因为父母长辈的不放手造成的。从宝宝很小的时候就要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归位的习惯,从很小的时候的玩具,到学习以后的文具书本,还有出去玩的时候自己整理自己要带的东西,自己的碗筷自己拿,这些都是让宝宝不粘人要做的功课。

4、养成让宝宝自己走路,不要总抱或者拽着走路的习惯

小孩子喜欢让家长抱,而家长怕孩子丢了就会拽着手溺爱怕孩子丢了,可是有没有想过这样其实也是让宝宝黏人的一个因素呢?所谓的恋母恋父情节亦是由这种过度的爱导致的。

孩子脾气急的原因有哪些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不少父母发现,自家的孩子脾气特别急躁。那么问题来了,孩子脾气急的原因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脾气急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影响:生理原因、父母的影响和大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很多孩子的生病时,包括病愈后的一段时间,会表现出生理性的急躁,这种情况,父母多不必担心,因为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病愈后,当身体一切机能恢复正常,急躁的表现也会跟随好转。

第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父母的影响,造成的急躁情绪,我们该怎么办。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时候,父母会在孩子跟前表现出焦急、烦躁的情绪,这种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多数时候不被我们所注意,父母几十年形成的易焦急、易烦躁的情绪,已经成为一种定势的、常态的表现。与之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遇到问题时解决的方式,也多会像父母学习,当然这种学习,不只包括您的足智多谋,当然也包括急躁的态度。

所以,在这里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下之意强调了孩子模仿的能力,当然这种模仿,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对事件作出正确判断的同时,是一切通吃的。

第三:学习难度过难,也会产生孩子的急躁情绪

第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快餐式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大多数人的脾气急躁的性格、不求甚解的态度。虽然这样的环境,我们对此表示担忧,但是已经确实的影响了孩子的性格。

孩子说谎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孩子说谎,也是父母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那么孩子说谎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最宽慰的事情就是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就感油然而生,在育儿这条路上,一旦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说谎话,就有些慌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气愤,然而却不知所措。孩子撒谎家长该怎么做才好?

有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大概有60%~70%的孩子4岁前就会说谎,有97%的孩子在7岁前说过谎。孩子0-6岁这个年龄段,经常会把现实与想象混为一谈,编故事是孩子心理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小时候由于孩子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发育不够完善,无法区分自我与环境的真实性,关于这类“谎言”父母无需太过担心;而即将入学阶段的孩子则十分沉迷幻想,以至于经常把幻想与现实混在一起,这个阶段的孩子说谎话多数是“无心之举”,父母也不要大惊小怪,找到孩子撒谎的根本原因,认真跟他聊一聊。

孩子撒谎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1、吸引注意力

假哭,是孩子最早的“谎言”,有二胎的家庭中尤为常见。一旦父母去照顾小宝而忽略大宝的时候,大宝就会开始假哭,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宝宝的聪明程度远超过父母的想象,其实宝宝6个月大的时候就学会“骗”人了,即使生活一切正常,他也会借助“假哭”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宝宝很小的时候就能分辨哪些行为是起作用的,他们会通过父母的反应来决定是否继续假哭,当宝宝8个月大时就会使用更高难度的技巧来欺骗父母,想办法分散父母的注意力。

2、害怕惩罚

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因此孩子在说谎十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比如孩子考试成绩退步或在外面跟人打架时,他们就会通过说谎的方式来逃避家长的惩罚。

3、模仿成人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当孩子受到身边的朋友、父母或者电视剧的影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跟着学。

4、维护自尊

大部分父母在管教甚至批评孩子的时候,根本不会管旁边是否还有其他人在场,一点都不给孩子留面子,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这种做法就是变相的鼓励孩子撒谎。

5、大人的误导

有时候大人们的语言对孩子说谎的影响也很大,而这一点,恰恰最容易被父母们忽略。发现孩子放学回来有一丁点不高兴就会问:“宝宝怎么啦?是不是被别人欺负了?”这种不负责任的总结原因和问问题的方式,会给孩子一种误导,由于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容易受到大人的误导,说谎似乎也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总之,父母不要总是上纲上线,一发现孩子说谎就想到品性恶劣、道德问题的层面上去,而是要努力去找到孩子撒谎背后的真正意图,然后跟孩子沟通进行引导,这样才会让孩子心理越来越健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