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的溺爱自理能力非常差。已经严重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那么如何尽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一起来看看吧。

当前许多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差,依赖性过强,在与人交往、学习乃至生活方面受到了限制,阻碍了发展。因此尽早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培养独立精神成了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宝宝,父母要培养其独立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宝宝有一定的自由。父母事事包办不可能使宝宝有独立的意识,父母要有意识地给宝宝创造一些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宝宝有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2)给宝宝尝试的机会。父母在平时要有意识地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宝宝自己拿玩具,自己喝水,自己练习用勺吃饭等等,这种尝试十分有利于发展宝宝的独立性。

(3)给宝宝一些任务。许多研究发现,凡有独立性格的人往往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坚持性强,能够为完成某一任务而克服一定的困难与挫折。而给宝宝任务,有助于培养宝宝有计划地行动,便于宝宝逐步发展自立、独立的品质。所以父母要注意在生活、游戏中给宝宝一些小任务。

编辑推荐

如何提高孩子独立思考


当你要求孩子“听话”,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当听话成了对孩子的最高表扬的时候,其实是非常不好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壹丨关于“听话”的反思

当我们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听话”的时候,我们“彰显”的其实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希望获得的是孩子无条件的服从。

许多父母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是最省心的。他们习惯不停地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孩子,用经验教训给孩子指明"捷径"。

但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孩子需要自己思考,尝试和探索之后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真正成长为一个有自我认知的人。经验丰富的父母固然可以给孩子一些好的建议,但要知道父母不可能一生和他们相伴。

为什么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会出现心理问题,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了坚定说出自己想法的勇气,失去了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求,永远处在被动接受他人安排的位置。

他们从“听话”的宝宝长成“听话”的少年,再到“听话”的成人,一如既往是妈妈的孩子,按照父母的预期行走,却从来没有真正问过自己:“这些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最好的路其实是他自己参与选择的路,而不是那条别人告诉他该走的路。

贰丨孩子需要的不是盲从,是独立思考

估计很多人会说,孩子不听话,太放纵了,变成熊孩子怎么办?听话不等于讲理,允许孩子不听话,也不意味着不给孩子立规矩。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是用“听话”两个字要他无条件服从地翻篇过去,而是从孩子角度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这个行为是错误的。

比如,与其说“不能抢别人的玩具,要听话”,不如这么说:

1、阐明事实:这是别人的玩具,你不能抢。

2、强调影响:你抢了别人的玩具,这会让他很不开心。

3、提供正确的做法:“如果你想和他一起玩,你可以和他商量,询问他的意见,也许他会同意的。如果你直接抢了,会让他不开心,他就更不喜欢和你玩了”。

4、重申规则:“别人的玩具,我们想要玩,一定要经过他的同意,要尊重别人的想法。你也不喜欢别人抢你的玩具,是不是?”

很多家长教育了孩子要“听话”,但却没有告诉他们为什么是错的,也没有及时给予孩子解决方案。

于是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就会出现“屡教不改”。

反之,我们引导让孩子自发地明白对错,可能最后的结果,这一次孩子还是因为想玩玩具,不愿意轻易放弃和别人的争夺。

但是这个过程其实却是触发了孩子去思考,自己最初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可以如何优化处理得更好。

比起孩子因为强制性的“听话”,最后在内心却一直疑惑,“凭什么我不能玩别人的玩具”,要好很多。

那我们和孩子重申了原则、做尽了沟通,孩子还是不听话怎么办呢?

我想,关键是我们在引导孩子去明白这些是与非、事与理的时候,是真的在向孩子示范多元化的、开放式的解决问题和人际沟通的方式,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告诉孩子:“你听话就对了”。

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明白事理,和“听话”相反,我们更希望他们可以独立思考,并且具备辩证分析、为自己做决定的思维方式。

哪怕这个选择不是我们理想中最完美的样子,但最起码是他发自内心做出的、愿意为自己负责的决定。毕竟终有一天,他们需要自己面对这个世界,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盘。

蔡康永说:“父母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让孩子自发地明白对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懂得如何做选择,这样的孩子也许不是传统意义上“听话”的孩子,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孩子是最有益的。

【如何培养孩子读书兴趣】如何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如何培养孩子读书兴趣

1、家长成为读书的模仿对象。小孩子都有模仿的心理,父母可以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还可以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2、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正是从大人们读书给他们听开始发展其在概念上对阅读的理解,这将决定他们学习阅读的能力。在班级环境中我们可以把“图书角”更好地利用起来,合理地利用家长资源提供一些内容丰富、画面生动有趣、知识面广的各种书籍,丰富读本的内容与形式,拓宽幼儿的眼界,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什么是书。在幼儿每天都要接触的门、窗、桌、椅、书柜、沙发等物件上分别标出名称,在幼儿的作品、用品及生活照片旁标出幼儿的名字,用文字标出各个游戏角的名称以及一些常规和注意事项。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幼儿将自然而然地认识一些文字,初步建立起基本的文字概念,提高文字的敏感性,对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

3、组织新颖多样的阅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比如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幼儿喜欢带有悬念的阅读材料,可见幼儿对故事情节中留下的悬念颇有兴趣。在阅读活动的指导中,教师也可以刻意地给幼儿设置一些“悬念”,以此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在给幼儿讲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口气讲完,可以留个“悬念”,让幼儿猜猜下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并展开讨论,最后让幼儿自己打开图书寻找答案。还可以联系原有的生活经验。幼儿先前的知识经验会影响他们目前的阅读理解,将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提一些幼儿熟悉的,与幼儿生活有联系或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引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4、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阅读的分享过程。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活动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认识书时我以充满童趣的话语告诉幼儿书的封面是宫殿大门,封底是宫殿的后门,每一页是宫殿里的房间,里面装着许多故事和字宝宝,既生动又有趣;给每个幼儿的右手食指贴上小红点表示火车头,用开小火车的游戏练习阅读划指法,幼儿很喜欢;学动词时看字做相应动作,看到动物字词时则模仿动物形态表演。活动后,我又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开始了表演游戏,当孩子们戴上头饰,拿上道具表演故事时,台上台下相互呼应,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幼儿对这些游戏的浓厚兴趣,不知不觉中也有效地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5、利用角色扮演,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角色扮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时,利用故事当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模仿,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参与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幼儿学习语言、学会表达的能力,更进一步促进幼儿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情节的理解。在角色扮演的阅读游戏中,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要十分的投入配合头饰道具如:在《雪孩子》故事中教师选择合适的雪花音乐,引导幼儿在音乐中去表演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对话,让幼儿体验阅读物本身的愉悦特性,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会迫使他们在活动中特别投入。

2如何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

1.读书的时候用手指指着

当你教孩子读书的时候,你可以用手指跟随着你们的阅读速度,指示着行文。一方面,让孩子习惯这种阅读的格式,也就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另外,当遇到一些特别的词语时,你要用手指着这个字或词,给他讲这个词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通常孩子会最先认识自己名字里的字,你可以给他讲这个字在不同行文中的不同意思,他会很感兴趣,以此为基础,许多见过的字或词都可以反复训练,他就逐渐能够认更多的字,领会更多的词义了。

2.新故事的“预习”工作

当孩子拿到了一本新书的时候,尽管他是那么喜欢上面的小恐龙,可他通常还是不太愿意以开始就大声地读出故事,因为他们还是有点儿害怕在爸爸妈妈的面前丢丑——那些不认识的字词!那么,当你们准备开始阅读一本新书的时候,父母们可以先和孩子一起“预习”一下这本书。主要是通过浏览里面的图片,从封面到内页,边指着这些图画边给他大致地讲述一点情节,还可以以图片的内容来给他提问题,如“你看见这只小恐龙在干什么呀?他为什么哭呢?”孩子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思考来想像故事内容,然后你可以跟他说,等他仔细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知道了,调动一下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有一些超出孩子年龄太多的生字生词,你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就讲解给孩子听,让他在自己阅读的时候不至于太“害怕”。

3.不要操之过急

当孩子练习大声读书的时候,不要让他读太难的书。也就是说,如果他在读的过程中,十个字有一半都不认识,就会使他感到特别困难而感觉沮丧。因此,如果你怕字太少而起不到联系读书的效果的话,你可以为他选一本字词都很简单,但有重复结构的书。也就是说,同一个结构不断重复,只是更换一些简单的词,这种重复结构被普遍用在教授幼儿和学龄前孩子阅读的方法上。另外,如果孩子喜欢重复地读一个故事,父母们不要因为觉得阅读量不够而不利锻炼孩子读书,其实,这种重复阅读一个故事恰恰能够增强孩子读书的自信心,偶尔还可以让他向众人小小地炫耀一下。小雨妈妈说,这种自信心其实是孩子学习任何东西最基本的东西,当他不仅从中得到了快乐还自信自己能够完成,他就会特别有积极性和认真。

4.帮助孩子对付生字生词

生字生词是孩子阅读时最大的障碍。但是鉴于年龄的局限,四五岁孩子的识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勉强他什么字都认识或者记住许多教过他的字。但是,家长同样可以想一些办法,减少不认识的字词对于阅读的阻碍,并教给孩子更有效地认识它们。比如,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词,你们可以先暂时跳过它们,读后面的内容,然后你们再返回来,问问孩子“你觉得这个词在这儿应该是什么意思呢?”结合着前后的语义、或者是词组中他认识的字,帮助他猜出词义,然后再重新认真地教他一遍这个字或词怎么念、是什么意思、日常生活中我们说什么话的时候会用到它等等。在孩子自己阅读的时候也可以让他用这种暂时忽略和跳过的办法,不要让他因为不认识的字词而打击了积极性和阅读的动力。

同时家长和孩子都要明白,这个时期的阅读,整体的阅读效果和体验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单个字词的识认相对就并不是练习阅读的重心所在了。

5.读书时要专注

这里所说的“专注“,不仅指的是孩子,更是要提醒家长的。孩子的专注其实大部分是源于家长的认真程度。因此,虽然我们说如果每天能和孩子一起读半个小时的书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你们在这个半个小时中总是为一些事情停下来,比如开水开了,你要去灌水,或者有电话要接等等,那这样的效果还不比精神集中、全神贯注的10分钟效果要来得好。

而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在读书事所表现出的认真态度、重视程度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于阅读这件事的重视程度的。父母们一定不要只是把读书当作是学习知识的一项活动、一个课程,因此而不对这种“打搅”觉得有什么不好。孩子会因为这些打搅而对阅读产生不重视、无聊甚至烦感的情绪。读书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一种阅读的状态和心态,乃至一种做事的态度和专注。所以,父母们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最好能够腾出一块不被打搅的空间和时间,专心地和孩子一起阅读。

6.读书也“聊”书

所谓“聊”书,意思是说和孩子一起聊书里讲过的故事。实验证明,和孩子一起讲书里讲过的故事,能够促进他的词汇积累、理解能力和会话能力。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讨论你们正在读的故事,比如当小红帽来到外婆家,而并不知道躺在床上的是大灰狼时,你可以问问他“你觉得下面会发生什么呢?小红帽会不会发现那是狼扮的外婆?”或者你也可以在孩子读完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之后,和他讨论这个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或者让他说说他自己读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等等。这些都能够促进孩子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孩子自己也会比较有成就感,从而增添自信。

3不同年龄阶段读不同的书

9个月-1岁:色彩鲜艳的大图案硬纸书(纸板书),刺激大脑发育,大人通过让宝宝一边看,一边说出事物的名称,为宝宝说话打好基础。

1-2岁:大幅图画的图书,最好跟日常生活相关,比如炊具、电器、家具、宠物、玩具等,更利于孩子阅读和接触。

2岁-3岁:父母适宜给孩子阅读一些简短、有趣的故事,力求用孩子听得懂的口语表达出来,而不是书面语。

3岁-4岁:给孩子选择有细节和情节的故事,但注意最好还是以大量图片为主,图片能促进孩子的想象力,有助于孩子喜爱上阅读。

4岁-5岁:推荐有故事情节的连环画,比如《西游记》等,有情节有图案,不仅吸引孩子眼球,还能让孩子持续阅读下去。

5岁-6岁:这阶段孩子会对科学类的儿童故事比较有兴趣,有助于孩子思考,还能促进孩子的动手能力,当孩子有此类需求时要努力配合,否则孩子会由于各种阻力而放弃。

6岁-7岁:幻想类童话一方面能满足孩子想象力驰骋的需求,孩子还能在有趣和轻松中感受愉悦,有助孩子沉浸在阅读的海洋。

8岁-10岁:可以适当接触历史故事了,并且也到了孩子可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让孩子养成独立看书的习惯吧。

10岁-12岁:除非是非健康类书籍,建议家长不要限制孩子的阅读类型,只要孩子喜欢,大可放开手,开卷有益有助孩子建立广泛兴趣,建立更全面的知识。

各年龄段让孩子阅读的大原则是:孩子喜欢看的就不要阻止,但在不同阶段父母可以推荐建议的方式,而不是强迫孩子一定要读哪类型的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