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悄悄收集的有关儿童不良习惯的部分资料,这部分主要是来自茅于燕教授的育儿讲座,因为比较实用,所以摘录下来供各位妈妈参考。分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养不当的问题两大方面,今天先贴出第一部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I、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哭闹:哭闹是语言前期特有的言语方式,有时宝宝会无缘无故哭闹1~2小时,令大人疲惫不堪。这种哭闹在出生3周左右到3~4个月达到顶峰,常常在傍晚时分发作。过了这段时间,这种定时哭闹的现象就逐渐消失了。医学上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多样,有些译作称它为“黄昏性腹痛”。根据茅教授的解释,这是因为新生儿或婴儿时期,每天要接受大量的外界刺激,每到傍晚,这些刺激会超过婴儿大脑的负荷,引发婴儿哭闹。过了一段时间,婴儿逐渐适应了外界的刺激,脑和神经也进一步发育,所以这种哭闹的情况就会自动好转。对于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要:

A、观察孩子的情况,首先排除因身体不适产生的哭闹。

B、想办法安抚婴儿,如在相应时间为宝宝洗热水澡,做婴儿抚触和按摩;

C、家长自己不要紧张,哪怕是新生儿,都可以准确地感受到家长的紧张情绪,并很容易受到情绪暗示。

2、吃手指头:孩子拿到东西先放在嘴里舔舔,是小婴儿认识世界的必经阶段。随着宝宝的成长,多数孩子会选择其他的认知方式,但少部分孩子会养成吮手指的习惯,该习惯在孩子18个月~21个月时达到高峰。据统计,80%的孩子会在5岁前自动放弃,但由于吮手指会造成手指和牙齿的变形,所以尽早改掉这个习惯对孩子很有好处。专家建议从3岁左右开始纠正,因为此时的孩子开始懂得道理,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性,有助于克服不良习惯。其方法有:

A、带孩子看牙医,排除孩子口腔部可能出现的问题。

B、转移注意力。比如,多让他进行动手游戏,当他双手都攥有东西时,他就暂时无法吃手了。

C、不要在孩子面前“提醒”他。如“真棒,你一下午都没吃手了!”或不要经常说“别吃手!!”,每一次提示都会提醒他牢记吃手的习惯。

D、对于3岁以后的孩子,可以讲道理。

E、提供奖励。设计奖励制度,把改正坏毛病变成一种游戏。

F、有些妈妈建议在手指上涂上“味儿”,比如辣椒、苦味等等。但有些专家反对这一方案。

G、多表扬他的其他行为,突出“你长大了,是个大孩子啦”等,多树立他的自信心,有助于从心理上戒掉“吃手瘾”。

H、限制他吮指的时间和地点,然后逐渐缩短时间,减少地点,直至戒掉。对于3岁后的孩子,要增强他的参与意识,可和他一起商量上述限制的时间和地点。

I、如果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并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可以教育他身边的小朋友都不吃手,吃手是小小宝宝的行为。适应集体生活的孩子特别怕自己被同龄人小看和讥笑,这样可以促进他向同班小朋友学习,改掉坏习惯。

J、让医生告诉孩子吃手的危害性,比妈妈爸爸告诉他管用的多。

(转下文)

儿童的不良习惯及其教养(中)

相关知识

教养不当引发的儿童不良习惯及纠正——续上篇(上)


1、吃饭习惯不好:小宝宝吃饭容易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如一边吃一边跑、或者边吃边东张西望、吃饭讲条件、不喜欢吃的就吐出来、挑食等等。可能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孩子还不饿,大人就一味强迫孩子吃饭;正在进行的游戏没有玩够,心理舍不得,难过;饭菜不好吃;大人过于迁就等等。

要解决下来情况,请注意下几个方面:

A、仔细观察孩子,估计孩子饿了再给他。

B、吃饭要在没有玩具、不能游戏、没有电视的地方进行,不要养成边吃边做其他事的习惯。

C、和成人一起吃饭,有助于提高宝宝的食欲。

D、如果宝宝不吃了,就让他走,不要强迫他继续吃完。当然,家长要仔细揣摩孩子的饭量,尽量盛得恰到好处,以此教育他不剩饭和节约粮食尊重劳动的美德。但同时,要相信孩子自己有饱饿感,如果饱了还强塞他会造成他对吃饭的反感。如果孩子坚持不吃,不妨饿他一、两顿,有饥饿感对生物来讲非常重要。孩子想吃的时候自己会表示出来。

E、成人的饮食习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吃青菜,首先饭桌上要出现青菜,而且,做家长的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就不爱吃青菜,你看我××就不好,所以宝宝要多吃。”宝宝会理解成:“噢,原来青菜很难吃,连妈妈都不喜欢……”不如说成:“这是小白兔爱吃的青菜,宝宝来尝尝……”

F、饭菜要吸引人,把吃饭变成一种游戏,一种玩(有关帖子另附)。

G、对2岁以上的小朋友,可以让他帮忙那碗筷,这样他会更积极的参加吃饭活动。

H、有机会和小朋友一起吃。

2、捡脏东西吃:

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有过捡东西吃的体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形成坏的习惯。在宝宝还小时,家长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灌输给他,掉在地上就脏了,一定不能捡起来吃的观念。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会有吃的东西掉到地上,家长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哟,脏了,去洗一下。”并立即去清洗,或者是“哟,掉到地上脏了,咱们不要了。”并立即将地上脏东西打扫到垃圾桶。有统计显示,有捡东西吃的坏毛病的宝宝的家长多是那些吃的掉地上不给宝宝吃,又觉得扔了可惜,捡起来塞自己嘴里然后告诉宝宝:“掉地上了,太脏,妈妈吃了,给你新的。”宝宝理解不了这么多,只能明白妈妈可以捡起东西吃。所以……另外,对于小宝宝,东西掉床上、桌上和掉地上他分不清的,所以掉到床上、桌上的东西也要遵照上面的原则处理,不要以为干净就捡起来吃掉。

在公共场所,从地上捡东西吃的危险性就更大,因此妈妈要注意:

A、细菌在潮湿地方繁殖很快,因此要避免宝宝在这样的地方捡东西吃。

B、在户外,任何东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捡起来吃,因为有可能此处曾有猫狗的粪便。

C、室内地板上有小东西,一定要立即拿走,以免宝宝误食造成严重后果。

3、扔东西:

孩子到6-8个月开始,就开始扔东西了。在扔东西之初,宝宝异常兴奋,因为他又掌握了一种技能,对于自己的大本领,宝宝会非常高兴地多次重复。在重复的同时,他也在学习,比如他会观察物体的坠落轨道,并学习不同物体落地时的声音,比如他会通过多次观察体会,他扔东西和发出声音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从而学习逻辑,比如他扔出东西后等待声音,从而学会心理期待等等。所以,扔东西是宝宝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对于宝宝的智力和心理成长都会有好处。

但是,家长的不同态度会导致孩子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宝宝开始掌握这项技能时,提供给宝宝一些适当的玩具,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宝宝扔个够,比如提供毛绒玩具、球、发声玩具等,让宝宝学习不同质地的东西落地后不同的反应等等。宝宝刚开始扔东西时,家长可以大量表扬他掌握了一项大技能,可以增强小小宝宝的自信心和快乐情绪。

但当他发展了下一个技巧时,要注意淡化他的扔东西行为。宝宝刚开始扔东西时,家长一定不要大呼小叫,因为家长的反应会让孩子感觉很特别、很夸张,强化他扔的行为引起家长的注意、体现他的力量,一旦他认为引起别人注意,或想表现自己,就用扔的方式解决。而且慢慢他会自己体会出扔了什么东西会产生爆炸性效果,最终形成扔东西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扔东西的坏习惯,妈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转下文)

教养不当引发的儿童不良习惯及纠正——续上篇(中)

教养不当引发的儿童不良习惯及纠正——续上篇(中)


A、设计扔东西的游戏,让他扔个够,把坏习惯变成一种技能。如扔球、沙包等,并可教给他各种投掷技能。

B、宝宝两岁以后,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

C、如果孩子扔东西影响了其他人,要对孩子提出批评。

D、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气发泄而扔东西,要对孩子生气的原因加以了解。如果是正当的,要对宝宝加以同情,并陪他玩。如果是因为无理要求没有满足,可以采取转移法处理。

E、有时宝宝扔东西只是要让成人注意他,所以要尽量对宝宝关注,就可以避免孩子扔东西的坏习惯。

4、破坏性行为:

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越来越会表现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特别是到孩子两岁左右,这时的宝宝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所有的物品都希望摸摸看看,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都还比较差,对各种物品的性能也不理解,所以难免会破坏一些东西,这应该得到家长的谅解。还有一种可能,当孩子手中的工作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后很强的挫折感会激怒孩子,使孩子产生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孩子损坏了东西后,家长要仔细考察孩子的行为是否是故意的,如果是因为孩子能力有限,就不要动辄加以训斥,这样会使孩子很委屈,感到被误解,并因此产生愤怒的情绪,有可能采取更大的行动来表现出他的愤慨,尤其是这时他正处于逆反期。

同时,他会明白自己的破坏性行为会引起家长的注意,从而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甚至采用这种方法逗家长。有些孩子,更会由此引发一种经常性的破坏性行为,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愤怒,表现自己的能力,甚至为达到某种报复的目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注意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帮助他改正:

A,对于他所破坏的东西,凡是能恢复原状的,家长要和他一起加以恢复;

B,要采取措施安抚他的情绪;

C,多陪宝宝游戏,提高他的动手技能,帮助他成功,培养他的成功感;

D,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要讲清道理,要相信孩子的理解力;

E,孩子的各种情绪,成人要加以体会,并帮助他表达出来,当孩子明白你理解了他,他的愤怒就会大大降低,从而放弃过激的破坏性行为。同时,对亲子关系大有好处;

F,成人自己首先要平静,要冷静地处理问题,给孩子作出榜样;

G,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一些可拼拆的玩具;

H,成人要仔细观察是否有其他人纵容他的破坏性行为,如有,一定要加以制止。

5、任性与发脾气: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大多数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任性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家长(尤以祖父母/外祖父母)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的家庭,一旦某件事不能顺着孩子的心意,孩子就会任性大哭。其中最为有害的现象就是“先不许,拗不过,照孩子的办”,这样只要孩子有了一次经验,以后定会不断使用这种手段。还有就是由于能力有限,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后挫折感让孩子大发脾气。任性发脾气大哭的现象在2~4岁孩子里最常见。对于纠正孩子的上述不良习惯,可以参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A,家长处理事情要思想先行,把问题移向自己,考虑好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处理办法后再行动;

B,对于孩子发脾气,虽然心里关注,但不要理睬,采用淡化法处理;

C,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D,注意初发行为,如果他第一次发脾气得逞,他必会次次使用;

E,及时表扬他好的行为,让他多受到正性暗示;

F,不要当他的面表示自己对他没办法,如“再不听话我揍你”等无能宣言,当然这句话可能每个家长都说过;

G,不要轻易许诺,特别是基本达不到的事情,千万不要信口许诺,这等于告诉你的孩子你不诚实,下次无论你说什么,孩子都会怀疑;

H,答应了的一定要作到,这样你说的每一句话,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I,对于孩子,要在他行为之前给他预告,告诉他某种行为的后果,让他充分考虑;

J,利用自然惩罚,如孩子因为发脾气而造成错过他盼望已久的活动,他可能非常难过,这已经足够他下次发脾气前慎重考虑的了;

K,家人态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个态度,让发脾气的孩子钻空子;

L,尽量用选择性的句式,让孩子作出选择。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不太好意思发脾气;

M,他发脾气时,将他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吸引他的注意力;

N,有可能的话幽默一下;

O,千万不要直接顶撞,尽量避免发生冲突;

P,风暴过去,要帮他平静下来,让他明白你还是爱他的;

Q,帮他做一些他不会做的事,完成不好的事,让他感受到成功;

R,要坚定,不要因为孩子的大哭而改变主意。(转下文)

教养不当引发的儿童不良习惯及纠正——续上篇(下)

教养不当引发的儿童不良习惯及纠正——续上篇(下)


孩子饮食的问题,做妈妈的确实头痛。我家孩子自从会玩之后,就不思饮食了,有时饿上一整天不吃也可以。坏习惯特别多,她一定要边玩边吃,而且太刁了,很多好吃的也不吃。她甚至闻一下就决定东西可吃不可吃,一碗粥要喂至少半个钟。

照你说的方方面面,我们做的应该没问题,但似乎对她不起作用。她已经当吃饭是一种游戏,是大人强迫玩的,所以她会变着花样玩。比如:她碗里的不吃,专捡脏东西吃,故意把饭倒在桌上用嘴巴去舔,活象一只小狗。更好玩的是,她把大人喂进嘴的菜,用手抠出来拿着边玩边吃,吃得蛮有味道的,不知别的妈妈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zbhmm的回复:(写于8/3/20012:31:15PM)

想讨教一个问题:宝宝八个月,有点会看人脸色了,喝牛奶只喝一小半时,就不安分东张西望的想找玩具,这时姨好婆大嗓子吓一声,他先是怕得抖一下,然后要么委屈地一点一点喝光,要么索性用手脚乱舞一气大哭收场。这是为什么?如何办?

悄悄的回复:(写于8/6/20019:36:46AM)

宝宝有很强的好奇心,吃到肚肚不饿就会东张西望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时严肃地跟宝宝说我们要先吃完才能玩,坚持喝完才给玩具。但不要吓宝宝,因为他会把恐吓和喝奶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不好的记忆。只要坚持住,是很容易养成好习惯的,因为他的独立性、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

另外就是反省一下宝宝的喂养时间是否合理。随着他长大,餐间的距离要加长,饭量才能有所增加。如果两餐间或餐和奶间间隔较近,可能造成宝宝吃奶、吃饭不踊跃。

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一、吮手指

吮手指是一种常见的不良习惯,在孩子3个月前,吮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也会因好奇、饥饿而将手放到口中,但如果孩子在半岁以后仍然不时地将手放入口中,或孩子在1岁后学得他人吮手的动作,都可能使吮手形成习惯。

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只要一遇到问题,或者在无事之时,就可能下意识地将手放入口中,长期吸吮手指会发生变形,并出现下颌发育不良,牙列不齐的现象,从而影响孩子的咀嚼功能。制止孩子吮手的方法是随时将孩子放入口中的小手拿出来,告诉孩子这样不好,让孩子慢慢改正。如果孩子存在着孤独、恐惧、不安时,要及时给予关注,不让孩子靠吃手自慰。

二、咬指甲

咬指甲往往发生在孩子精神紧张之际,似乎对孩子有一定的安定情绪的作用,时间久了便会养成习惯。所以,要改掉咬指甲的习惯,先要消除引起孩子精神紧张的因素,对孩子举止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咬指甲就应温和地制止,或者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其慢慢改正。

三、抠鼻孔

习惯性地抠鼻孔是不文明的,不少孩子抠鼻孔是看大人抠而学习来的,所以,父母先要养成好的习惯。在每次给孩子洗脸时,都要注意清洁孩子的小鼻孔,将鼻涕擤尽,将鼻痂取出。如果孩子由于感冒等原因鼻涕增多,要及时擤干净。擤鼻子要注意不能同时堵住两个鼻孔,应先堵一侧鼻孔,擤出后,再堵另一侧鼻孔。平时要为孩子准备条洁净的小手绢,也可以在孩子口袋中放一些手巾纸,让孩子学着自己擦鼻子。

四、眨眼

孩子起初眨眼往往同眼部不适有关,例如炎症、倒睫等的刺激,使孩子觉得眨一眨眼舒服些,以后逐渐形成习惯。眨眼又有不同的形式,有的孩子是用力挤一下眼,有的孩子是快速眨数下,纠正的方法是先检查一下孩子的眼睛有无异常,如存在眼疾,要及时给予治疗。与此同时,告诉孩子眨眼睛不好,当孩子因紧张等因素而眨眼时可分散其注意力。

五、咬衣被

许多孩子养成不良习惯都含有一定的自慰因素,有时是父母过忙,对孩子照顾不周,有时是父母过于强调让孩子自立。这样那些依恋心强的孩子就会为寻慰藉而养成某种固定动作,如咬衣角、被角、摸衣服的缝边,摸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等。纠正这些主要是满足孩子应有的心理需求,告诉孩子不要这么做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六、恋物

有些孩子具有恋物行为,他们对某一种物品的依恋感过于强烈,离开它后,孩子就会哭闹、不安甚至失眠和拒食。开始时候,恋物的行为常常是发生在入睡前,这些孩子也许存在着“皮肤饥饿”,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爱抚,但这种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也可能是孩子感到不安、紧张而又得不到及时的抚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孩子可能从抚摸这一物品中获得快意和慰藉,渐渐地便形成一种固定的习惯。

纠正的方法是当孩子紧张不安时要及时加以抚慰,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拘谨的性格,在孩子入睡前或孩子急切地需要该物慰藉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渐渐减少对该物的依恋,使恋物习惯慢慢被纠正。

孩子的不良习惯,与父母照看的方法有关,有些父母忙起来便把孩子放在“安全”处,给一个橡胶奶嘴让孩子吮,有的母亲在哄孩子入睡时,让孩子吸吮乳头或用手在身上摩挲,从而使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已经养成习惯的孩子在条件改变时,往往会哭闹。因此,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