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怎样安慰爱哭的孩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友:你好,我女儿两岁五个月,不知为什么,她从一出生就特别爱哭,性子也特别急,如有时候有些意思她表达不清楚也会急得号啕大哭起来,无论我们怎么哄她都不听,如果我们叫她说清楚一点,好让我们明白她的意思,她根本就不听,甚至变本加厉地哭,直到我们没办法不理睬她也不停止,如果继续让她哭下去,她真的可以哭足两小时,搞得我们全家没法安静,但平时跟她讲道理她每次都很乖地听,答应下次不再犯,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时(甚至很小的事情),她都会歇斯底里地哭,始终改变不了,以上问题该怎样解决,望教授给予指点,谢谢!

茅于燕:年龄这样小的孩子,出现较长时间的恐惧症状还不多见。你们的做法(如安慰她:“爸爸都修好了,没有什么好怕的”、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住了十来天,以离开恐惧源等),都是正确的。

也许家长想知道:到底她在天花板上看见了什么?很想搞清楚。但由于她年龄小(才两岁半),估计也说不清楚,那么就不必为此烦心吧!当然,这一定是一种强刺激。

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能离开这套房子时间长一点更好,对恐惧物的印象会更淡一些;

第二,恐惧来源于缺乏安全感,应该给他这种安全感。比如和她一起睡一段时间试试,也可以安上一顶帐子,使空间变小,显得“有着有落”,可能有用;

第三,如果再持续一个月不好,应该带她到儿童神经科去看看,吃点药物也可能有用。

不要让这种恐惧感持续太长时间。

相关阅读

儿童的安慰物


儿童时期,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安慰物,这些安慰物可以是一块毛巾、一个绒毛玩具、一个毛巾被等等,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和这个安慰物形影不离。在一所幼儿园进行研究期间,我看到一个2岁多的女孩整天抱着一个红色的小枕头,不时地放在鼻子下闻一闻,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在室外活动荡秋千的时候,小枕头都不会与她分离,“我的小枕头”是她对安慰物的称呼。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去年的8月,至今已经快一年了,小枕头依然与她相伴。在她生病后,有一个星期没有来幼儿园,身体好起来后,到幼儿园时,我发现她对小枕头的依恋更强了,很多时候她都是一个人玩,不愿意吃饭,不愿意参加活动,嘴里念着“想妈妈,想妈妈”,一边念,一边将脸贴在小枕头上。可能因为离园时间太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我开始主动接近她,几天后,我成为了她的朋友,因为她在有些时候可以把她的小枕头交给我,请我帮她保管一会儿!我受宠若惊啊!要知道,在幼儿园里,得到这样的待遇的人只有我一个人啊!后来她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变得活泼开心,现在她3岁,小枕头依然陪伴着她。

我亲戚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安慰物,他们都是女孩,玲玲的安慰物是绒毛熊,洋洋的是一块毛巾,安慰物陪伴了她们长大,记得洋洋的毛巾最后变得破烂不堪,鲜艳的颜色也没有了,玲玲的绒毛熊的绒毛已经掉光了,但她们依然视为宝贝,不肯换新的,一直到上小学,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发现她们的身边没有安慰物的陪伴了,才醒悟:“她长大了!”现在才发现,她们的父母当初没有强迫孩子离开安慰物,没有粗暴地将他们破烂不堪的安慰物扔掉,没有认为孩子这样做是不是有问题,是多么的明智!玲玲已经小学毕业,学习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洋洋已上大学二年级,是学校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她们没有社会的不适应感。

儿童的安慰物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在众多的同类物品中,他只喜欢其中的一个比如,同样的毛巾,他只要那一块,即使破旧得已不成样子,他依然对这块毛巾情有独钟;第二,每天都离不开,随时有要带着它,吃饭、睡觉、玩、外出等,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也要带上;第三,孩子对安慰物吸吮、闻气味;第四,无论安慰物多么破旧不堪,孩子也拒绝更换新的,即使是完全一样的物品。

儿童的安慰物对于儿童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玩具、一块毛巾,而是他们适应这个新世界、新环境的情感支持!是他们适应陌生环境的情感拐杖!不是每个儿童都需要安慰物,但对需要安慰物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成年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是如此的弱小,感觉新环境的不安全,所以,安慰物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当孩子需要安慰物的时候,父母不妨多多审视一下自己:

1、孩子很小就和父母分开,长期见不到父母;

2、平时主要是老人或保姆带,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

3、与孩子身体亲密接触的时间太少;

4、孩子缺乏工作的引领,太多时间处于无聊状态;

5、孩子与外界接触太少;

6、不懂得或不注重孩子精神力量的培养等等。

如果我们因为种种的原因和借口不能够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安慰,为什么不可以允许儿童自己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呢?当孩子渐渐长大以后,当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来适应和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放弃安慰物了。所以,不要粗暴地拿掉孩子的安慰物!

我们的习惯是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成长,对我们的儿童没有信心,我们不相信孩子自然成长中的一些规律,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状态不理解,在这种不理解的情况下就给孩子下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定义,什么心理有问题呀,什么行为有退缩呀,还提出什么预防措施!还对孩子进行治疗!我们已经愚蠢到用干涉孩子正常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治疗”孩子正常的行为!

儿童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孩子为何需要安慰物


宝宝需要安慰物的案例

儿子十个月了。今天中午下班回到家,看见孩子时他已经是一脸的睡意,换好纸尿裤往房间走,刚到门口就开始准备哭了。我哄他“妈妈进去拿开水给贝贝喝”,才让他安静下来;往床上放时他又准备哭,这回倒没哭出来,怎么回事儿呢,我很奇怪,看了看他,他嘴里发出“哼哼”声,眼睛看着平时睡觉盖的浴巾,我就想“难道他要浴巾?”顺手将浴巾递给了他,他一把抓过去,用两手抱着,然后上眼皮就开始往下掉,我就顺势抱起他喂奶,很顺利,没5分钟他就睡了。放到床上时他突然哭了,我顺手将浴巾塞进了他在空中挥舞的小手中,他立马安静下来,神了。

宝宝为何寻找安慰物

在母乳喂养的孩子中,十个月就需要安慰物的孩子很少,但是在他早期的秩序建构中,睡觉时只要有那个熟悉的毛巾被在眼前,他就会把睡觉的模式和那个毛巾被整合在一起,于是睡觉时就需要毛巾被。可能妈妈没有注意以前孩子与这个毛巾被的关系,一般来说孩子不会突然地这样依恋一个物品。

对于十个月的孩子,这种需要更是出自生命的本能,无论是出于安全感还是别的什么,只要需要就给他,应该对孩子没有什么不好。妈妈要考虑的是,一个十个月的孩子在妈妈的怀里仍然焦虑地需要安慰物,这是为什么?有几种情况可以考虑一下:第一,母亲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使孩子的愿望不能获得满足;第二,母亲每次在生气和痛苦时离孩子很近或者抱着孩子;第三,母亲不是经常心情愉悦或者经常放松的。如果有这三种情况,要解决的问题就在家长身上了;如果这三种情况都不存在,那就让孩子放松地去依恋毛巾被吧!

温馨提醒

十个月的孩子正是口和手的敏感期,在孩子醒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适合于嘴啃和用手抓捏的物品,让孩子沉入工作中。

妈妈要反思自己的心境,如果有不良情绪就尽快调整。

妈妈要使自己全身心地去感受孩子,发现孩子的需要,给予满足,包括孩子所需要的安慰物,在孩子需要时一定递给他,当孩子不需要时则不要用这个物品去刺激他的注意。如果孩子身心是愉悦的,又能获得发展的满足(即工作的满足),成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可以任凭孩子去喜欢任何一件物品。

总之,养育好宝宝,家长就应该更懂得宝宝,让宝宝有个健康的身心是主要的。

什么导致孩子需要安慰物


儿子十个月了。今天中午下班回到家,看见孩子时他已经是一脸的睡意,换好纸尿裤往房间走,刚到门口就开始准备哭了。我哄他“妈妈进去拿开水给贝贝喝”,才让他安静下来;往床上放时他又准备哭,这回倒没哭出来,怎么回事儿呢,我很奇怪,看了看他,他嘴里发出“哼哼”声,眼睛看着平时睡觉盖的浴巾,我就想“难道他要浴巾?”顺手将浴巾递给了他,他一把抓过去,用两手抱着,然后上眼皮就开始往下掉,我就顺势抱起他喂奶,很顺利,没5分钟他就睡了。放到床上时他突然哭了,我顺手将浴巾塞进了他在空中挥舞的小手中,他立马安静下来,神了。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安慰物?是不是我平时给他的安全感不足,才导致了他寻找安慰物呢?

答在母乳喂养的孩子中,十个月就需要安慰物的孩子很少,但是在他早期的秩序建构中,睡觉时只要有那个熟悉的毛巾被在眼前,他就会把睡觉的模式和那个毛巾被整合在一起,于是睡觉时就需要毛巾被。可能妈妈没有注意以前孩子与这个毛巾被的关系,一般来说孩子不会突然地这样依恋一个物品。

对于十个月的孩子,这种需要更是出自生命的本能,无论是出于安全感还是别的什么,只要需要就给他,应该对孩子没有什么不好。妈妈要考虑的是,一个十个月的孩子在妈妈的怀里仍然焦虑地需要安慰物,这是为什么?有几种情况可以考虑一下:第一,母亲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使孩子的愿望不能获得满足;第二,母亲每次在生气和痛苦时离孩子很近或者抱着孩子;第三,母亲不是经常心情愉悦或者经常放松的。如果有这三种情况,要解决的问题就在家长身上了;如果这三种情况都不存在,那就让孩子放松地去依恋毛巾被吧!

温馨提醒

十个月的孩子正是口和手的敏感期,在孩子醒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适合于嘴啃和用手抓捏的物品,让孩子沉入工作中。

妈妈要反思自己的心境,如果有不良情绪就尽快调整。

妈妈要使自己全身心地去感受孩子,发现孩子的需要,给予满足,包括孩子所需要的安慰物,在孩子需要时一定递给他,当孩子不需要时则不要用这个物品去刺激他的注意。如果孩子身心是愉悦的,又能获得发展的满足(即工作的满足),成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可以任凭孩子去喜欢任何一件物品。

如何对待爱哭的孩子?


问:我的女儿两岁半了,特别的爱哭鼻子。说的不爱听了,哭,说话大声了,哭,穿衣服不对了,也哭,有一点不顺心就哭,还必须要‘毛巾’擦。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哭,我们也没有谁这么对待她呀,孩子今天上幼儿园了,我就特别担心孩子的这个毛病。出门也不爱说话和谁打招呼,请问老师,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望老师指点迷津!

答:我见过有一个妈妈是这样做的: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商场里哭闹着要玩具,妈妈说,玩具不能买,但我允许你哭,我是你的妈妈,所以无论你哭多久,我都会陪着你。这个孩子足足哭了三四个小时,然后跟妈妈回家了。后来,哭闹明显少了。我觉得这种办法是可取的。

哭是一种消极情绪,在成人那里表示痛苦、害怕、不安。可是在小年龄婴幼儿那里,哭除了表示不快乐、生气之外,还是一种交往方式。这个年龄虽然已会说很多话,但在着急的时候,他们就用哭来表示,好像他多么"痛苦"。只要你解决了他们的要求(比如斗橱顶上拿来他的小网球拍、帮他逮住从手里跑掉的蝴蝶、搭好倒了的积木高楼等),他们马上就不哭了。天性敏感的孩子就爱哭,这是他的性格特点,并不是坏。对他们来说哭的“机会”非常之多,像上面说的,想要做一件事,说不清楚就哭;跌倒了也哭;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了也哭;想多吃一块糖,不给,也哭。

怎样对待一个爱哭的孩子呢?可以这样做:

(1)一定要弄清楚他为什么哭,找准根源,解决了,他就会停止哭。

(2)不要怕他哭,不要他一哭,就把什么好东西都拿给他,以致他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要得到什么就哭。

(3)不要就哭论哭。注意力就在哄他不哭,只是一味地说着哭的事,比如:“别哭了,妈妈带你买糖去”;“别哭了,一会儿我们上街去玩”;“可不可以不哭啊!都是妈妈不好,没给你买那辆小汽车,待会儿就去买”等等。你愈说哭,就愈刺激他哭。

(4)不要惩罚哭。比如说:“别哭了,待会儿警察叔叔听见了,要把你带走了”;“再哭,爸爸就打你”;或者自己就打他。需知哭并不是错,用强力惩罚哭,或者恐吓他不哭,结果会遭来更长久的哭,更厉害的哭。

(5)帮助他用语言“换取”哭。比如他想要橱顶上的小网球拍,拿不到,而哭。可以教他说:“我要拍子,你给我拿下来”;又比如一个小朋友抢走了他手上的小熊,,帮他有礼貌地从那个小朋友那要回来。

(6)不要老说:“不要哭”、“别哭”,这样反而“提醒”了他的哭。可能他已经平静下来了,你这样说,反而又使他想起了哭。

(7)最好是用平常心来对待,带他上街走一走、到邻居家串个门,买点小食品吃一吃,打开电视看一看,就像平时那样做,很自然的。

(8)对于哭得比较“伤心”,时间又比较长的孩子,不能不理睬(这也是一种惩罚〕,可以换个人去安慰他。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打电话给邻居阿姨,让他们来陪他一会儿,给他“台阶”下,有时往往奏效。(卢靖回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