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出生至今已近28个月了。在短短的二年多的时间里,我深深地感觉到,儿子如同一道我永远也解不完的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不过,在同儿子的不断过招中,在同其他妈妈的交流中,在从报刊阅读中以及在网上的查询中,我逐渐甩掉了育儿盲的帽子,变成了一位自认为还算称职的妈妈。现我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关于《培养孩子好行为的妙法——奖励与惩罚》一点经验分享给大家,望众妈妈们回去研习。

一、奖励

及时且经常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其继续巩固与提高。

这种奖励,必须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立即做出的才能有效。奖励有许多种,我主要实施的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其中精神奖励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1、精神奖励。精神奖励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等。

儿子爱上了识字卡。上月底,我为儿子买了一套无图识字卡。买回的当天晚上,我像同儿子玩其他玩具一样与他玩认字游戏。我先教他认六张卡片,当读了几遍后,我开始将卡片扔在床上,随便说一个字,让他在卡片堆里找。当儿子找对一个卡片后,我马上给儿子一个亲吻,并夸张地说声“真棒,棒极了。”。儿子见妈妈如此高兴,立刻来了精神,一个劲地让妈妈说,他找。就这样,一个晚上,儿子都拿着小卡片玩个不停。直到现在,每晚临睡前的认字游戏成了我与儿子的精典保留节目。在玩中,我鼓励的花样也不断翻新,儿子在妈妈的鼓励下,自信心越来越强,一百张的卡片,不消半个月就已认识了大半。

2、物质奖励。用奖励小玩具或孩子最喜欢吃的小食品等办法,促进孩子改善某种行为。

儿子喜欢看书,喜欢玩玩具,但是在看过玩过后,常常将书及玩具乱扔一气。有时候,当你给他讲书中的某个故事时,他便突然想要看那本书,可是望着床上、地上、桌上、椅上的书,一时还真找不到他要的那本书。为了使他养成做事有规矩的习惯,我采用了自身找原因加物质奖励的办法。自身找原因,主要是反省自己是不是自身表率做得不够,再者是否能动动脑筋。我首先为儿子买了两个布制小书架。买回后,我将他看的书和玩具分别放入了两个书架内。儿子看完书后,刚要扔在地上,我忙走过去对他说:“让我们把它送回家好不好。”说完,用手指了指书架,儿子马上心领神会,将书乖乖地放入了书架。看着进步的儿子,我高兴地对他说:“来妈妈奖励一个QQ糖。”。通过几次小恩小惠加甜言蜜语,还别说,儿子慢慢地养成了不乱扔东西的习惯。比如吃完香蕉,他会将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

二、惩罚

这里所说的惩罚是指温和惩罚,而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我常实施的有以下几种:

1、故意忽视。故意忽视是指大人的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移开,故意不予理睬。这种方法对减少孩子无意识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尤为有效。

儿子吐舌头。一次,我与老公带着儿子去姥姥家。走着走着,儿子突然注意到马路对面的一个小女孩在吐舌头。儿子觉得很新奇,也伸出了舌头,并笑着看着我们。爸爸看不下去,马上对儿子说:“快别吐舌头了。”。儿子听了,不但不缩舌头,反而吐得更起劲了。到了姥姥家,儿子继续向姥姥吐舌头。姥姥刚要制止,我示意姥姥别提这件事,而是拿出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以转移儿子的注意力。过了一会儿,儿子不再吐舌头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都采取了忽视的方式,可以说屡试不爽。

2、责备和不赞成。当孩子刚发生不良行为时,大人要走近他身边,注视他的眼睛,表情严厉,指出那种不良行为,并下命令让他停止。一般来说,对许多幼儿,大人使用这种责备和不赞成的方法,就足以制止他的不良行为。但对经常争吵的幼儿,这种就不一定有效,可考虑用其它惩罚形式。

一天中午,我刚一进门,就见儿子拿着蓝球在厨房里往头顶上扔。球刚一扔出去,就掉在了他的脑袋上,并弹了出去。儿子不但不怕疼,依旧扔个不停。我家的厨房是用玻璃钢窗隔成的,如果球扔得过猛,很可能砸坏玻璃。砸坏玻璃事小,万一扎着儿子可事大了。我忙走到他身边,绷着脸,用眼睛盯着他,并大声说:“儿子,不能在厨房里往上扔球,如果再扔,我可要把球没收了。”。儿子看着我严历的表情,停止了扔球。我蹲下身去,指着玻璃对他说:“万一把玻璃砸坏了扎着你咋办。”。儿子似乎明白了。乖乖地抱着球到客厅里扔去了。

这里要指出的是,大人下命令,必须严肃、清楚、明确、有力,让孩子感到有纪律约束,必须执行。

3、自然结果。自然结果是指孩子不良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方式是让他咎由自取,以达到惩罚的目的,不再发生这样的不良行为。

扩展阅读

正确纠正孩子行为的好方法


正确纠正孩子行为的好方法

学会使用眼神

在很多时候,你其实不用开口说话就可以纠正孩子的行为。我注意到,那些调教孩子的高手们用一个不满意的眼神就能制止孩子的行为,同时又不损害孩子的自我形象。这种眼神向他表示:“我是认真的。”在调教了八个孩子之后,玛莎已经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眼神:头稍稍侧过来,露出探究的眼神,加上适当的面部表情和语气,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不喜欢你正在做的事情,但我内心仍然和你亲近。我知道你比我更清楚该怎么做。”你应该记住,你的眼神会向孩子透露出你的真正想法和感觉。如果你对孩子感到气愤或轻蔑,孩子会从你的眼神中看出来。如果你们夫妻俩或者其中一方意识到发生了这种情况,那么你就必须为你这种用眼神传递给孩子尖刻表情的做法向孩子道歉。你应该确保你对孩子发出的制止信号、制止声音阻止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孩子自尊心的增长。你的孩子应该懂得,你不满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本人。在使用眼神制止他之后,应该给他一个拥抱、一个微笑或一个直率的解释:“我不喜欢你刚才干的事情,但我还是喜欢你。”

使用特殊的语调

除了要掌握“眼神”之外,在你必须用口头的方式向孩子表达观点的场合,你还应该专门采用一种特殊的语调。一位在调教孩子方面经验丰富的母亲告诉我们她的秘诀:“我是一个随和的母亲,但是我的孩子们能通过我的语调来判断他们的行为是否越界了。一天,我们2岁大的宝宝正在调皮捣蛋,我们4岁的孩子对他说:‘妈咪说话的声音已经都那样了,你就别再给她捣乱了!’”

“不”是很容易说出口的,它不需要费神思考,像条件反射一样自发地产生,然而又令人痛苦得难以忍受。而对孩子说“不能做”会让孩子知道更多的道理,而且你也需要进行一番思考才能这么说,因此你会把它用在真正不能让宝宝再继续下去的场合。你使他的身体受到了保护,同时又尊重了他的想法。就我们的经验来说,孩子对“停下来”的回应比“不行”要好一些,“停下来”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的行为停止足够长的时间,让你能够想出其他的对策。“停下来”是保护性的,而不是惩罚性的。“不行”会引起情绪上的抵触,即使是十分倔强的孩子通常也会在听到“停下来”的命令后马上停下来,对这个命令进行一番估量,就好像意识到前面有危险一样。如果先前已经听大人说过千百遍的“不行”,那么倔强的孩子常常会把它当作耳旁风。即使是“停下来”这个很管用的命令,如果用滥了,也会失去效力。

提供正面的建议。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否定的同时,你应该向他提出正面的建议:“你不能拿那把小刀,但是可以去玩皮球。”你应该用有说服力的表达来让孩子接受你“可以做”的建议,从而缓解“不能做”的命令所带来的紧张。你用平常的口气对他说“你不能横穿马路”,然后再耐心地说明“你可以帮妈妈来打扫人行道”。每个妈妈都会掌握一些有创意的办法来说服孩子。

避免让孩子起念头。当你带着你的孩子去一个玩具商店买一份礼物时,你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你正在使自己置身于一场冲突当中,你的孩子很可能想要买店内的每一样东西。为了避免不得已地对他说“不行,你不能要那个玩具”,在你们进店之前,你就应该让他明白你们来这里是为了买礼物送给朋友,而不是为了给他买玩具,这样就能让他不动想要买玩具的念头。

用尊重的态度说“不”

在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都相应地存在着一些可以让孩子做的事,同样也相应地存在着对孩子的限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作出的限制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学会如何对别人说“不”以及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说的“不”,这是成熟的一种表现,也是教养的一部分。

幽默地说“不”

一天下午,玛莎走进看电视的房间,看到马修和他的小朋友正在看一部影片,这部影片是大孩子们前一天借回来看的(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俩在大孩子看的时候也都一起看了)。她看了一眼影片的内容,认为她应该要求马修关掉电视。再说那时正是中午,男孩们应该到户外去玩耍。她在那儿站了一小会儿,边看电视边考虑她的行动步骤。玛莎感悟到了影片中角色的情调,突然灵机一动,决定采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对马修说“不”。她一边把电视机关掉,一边在原地用脚后跟转着圈子,开始用影片中角色的面部表情、腔调和手势说起了台词。她一定是把那个演员模仿得惟妙惟肖,因为两个男孩都坐在那里瞪大了眼睛盯着她,好像他们不相信一个妈妈会做出这种即兴的疯狂行为。当妈妈用那个角色的声音告诉他们去找些更好的事情做时,他们俩便一起跳了起来冲出房门,一边还在不住地大笑。

“不”也是孩子的语言。作为父母,你要有面对孩子向你说“不”的心理准备。你2岁大的小家伙刚跑出门口,你叫她回来,她大叫道“不”,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这个小家伙不该用这种方式与我顶嘴,我会让她知道到底是谁说了算……。”(在我们家,对别人不尊重是真正要说“不”的事情,是不能被允许的)。弄明白2岁的孩子到底想干什么以及她说的“不”的背后的真正含义,将有助于你接受这种学步期孩子的正常行为。你千万不要对孩子说的“不”感到气愤。孩子说“不”,这对于他的成长、对于他建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个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并不是对你的权威的公然藐视或否定(参见54页有关公然违抗的含义)。有些父母感到他们不能容忍孩子说的任何“不”字,认为任由孩子说“不”会对他们的权威造成损害。他们最终会使孩子形成自我的重要成长进程受到缩减,而对孩子们而言,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妈妈会在什么地方停止对他们的监管、他们应该在什么地方开始自己进行尝试。父母可以学会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同时仍然对他进行监管、继续对他作出限制。如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锻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个性鲜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场合(比如偷窃、欺骗、吸毒等等),她与同伴相处的能力往往取决于她说“不”的能力。

到18个月大的时候,劳琳已经知道我们对她说“不”的意思是想要她停止她正在做的事情。一天她在厨房的水池边欢快地玩着水,她看我走到近前,估计到我要阻止她玩水,于是不假思索地大声叫道:“不,爸爸!”劳琳已经划出了她自己的领地,并且坚决地认为她有权这样做。她说的“不”意味着她在守卫自己的空间。我向她说明了我认为她说的“不”是什么意思:“你不想要我阻止你。你要玩水,你就继续玩吧,那看起来好像很有趣。”如果我当时想要她真的停下来,那么我可能就要这样说:“对不起,现在可不行。拿个喷水瓶,里面装好水让你去玩,好不好?”

说“不”时带上个人称谓。我们确信劳琳命中注定会是一个搞公共关系的人。她对我说“不,爸爸”,是用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方法来说“不”。在“不”后面加上“爸爸”,她就使自己的话带上了个人感情色彩。我们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也加上孩子的名字,这是比专横地说“不”更为适当的办法。如果你常常会对人大声呵斥,加上个性化的称呼至少可以使你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刺耳,也可以显示出你对听者的尊重。有些父母将尊重孩子与给予孩子平等权力混为一谈,其实这并不是权力的问题。有权力的人应该尊重受支配者,这个论点在对子女的教养中是成立的,在其他关系当中也成立。

采取体谅的态度。当你不得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阻止时,你没有任何理由采取粗鲁的态度。例如,你的宝宝发现了别人遗落的一卷胶带,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玩具,你可以先花一点时间和他一起研究一下这个玩意儿,而不是突然站到他的面前,一把从他手中夺过来,让他可怜巴巴地哭着被你强行拉走。玩弄一阵之后,你们可以对这卷胶带说“再见”,然后你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其他可能不那么有趣然而却更为适当的活动上去,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从令他着迷的胶带上取下长短合适的一段递给他,作为他没有得到整卷胶带的补偿。

说了就一定要做到。你必须把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坚持贯彻到底。在好几个月里,我们都告诉劳琳,为了能在睡觉前躺在床上听故事,她必须先刷一刷牙齿。在几个月里她都做到了这一点,有时很容易,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要连哄带骗,还要对她说:“好吧,那就不讲故事了…”一天晚上,她决定试探一下玛莎,她拉长下巴,紧闭双唇,表示她终于向我们挑战了,看看我们会不会向她摊牌。玛莎没有像以往那样哄着她、迁就她,而是平静地说:“好吧,那就不讲故事!”然后把灯关掉,带她上床。玛莎跟她一起躺在那儿,她有点紧张,因为她知道妈妈是认真的,已经和她摊牌了,而且已经关了灯——没办法改变了,接下来只能睡觉。从那以后,她就乖乖地刷牙,又像以前那样有故事听了。

日常生活中培养宝宝好习惯的妙法


宝宝的好行为是不知不觉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培养宝宝好行为需要的这些妙法,你知道吗?

一、奖励

及时且经常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其继续巩固与提高。

这种奖励,必须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立即做出的才能有效。

奖励有许多种,我主要实施的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其中精神奖励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1、精神奖励

精神奖励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等。

儿子爱上了识字卡。上月底,我为儿子买了一套无图识字卡。买回的当天晚上,我像同儿子玩其他玩具一样与他玩认字游戏。我先教他认六张卡片,当读了几遍后,我开始将卡片扔在床上,随便说一个字,让他在卡片堆里找。当儿子找对一个卡片后,我马上给儿子一个亲吻,并夸张地说声“真棒,棒极了。”。儿子见妈妈如此高兴,立刻来了精神,一个劲地让妈妈说,他找。就这样,一个晚上,儿子都拿着小卡片玩个不停。直到现在,每晚临睡前的认字游戏成了我与儿子的精典保留节目。在玩中,我鼓励的花样也不断翻新,儿子在妈妈的鼓励下,自信心越来越强,一百张的卡片,不消半个月就已认识了大半。

2、物质奖励

用奖励小玩具或孩子最喜欢吃的小食品等办法,促进孩子改善某种行为。

儿子喜欢看书,喜欢玩玩具,但是在看过玩过后,常常将书及玩具乱扔一气。有时候,当你给他讲书中的某个故事时,他便突然想要看那本书,可是望着床上、地上、桌上、椅上的书,一时还真找不到他要的那本书。为了使他养成做事有规矩的习惯,我采用了自身找原因加物质奖励的办法。自身找原因,主要是反省自己是不是自身表率做得不够,再者是否能动动脑筋。我首先为儿子买了两个布制小书架。买回后,我将他看的书和玩具分别放入了两个书架内。儿子看完书后,刚要扔在地上,我忙走过去对他说:“让我们把它送回家好不好。”说完,用手指了指书架,儿子马上心领神会,将书乖乖地放入了书架。看着进步的儿子,我高兴地对他说:“来妈妈奖励一个QQ糖。”。通过几次小恩小惠加甜言蜜语,还别说,儿子慢慢地养成了不乱扔东西的习惯。比如吃完香蕉,他会将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

二、惩罚

这里所说的惩罚是指温和惩罚,而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我常实施的有以下几种:

1、故意忽视

故意忽视是指大人的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移开,故意不予理睬。

这种方法对减少孩子无意识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尤为有效。

儿子吐舌头。一次,我与老公带着儿子去姥姥家。走着走着,儿子突然注意到马路对面的一个小女孩在吐舌头。儿子觉得很新奇,也伸出了舌头,并笑着看着我们。爸爸看不下去,马上对儿子说:“快别吐舌头了。”。儿子听了,不但不缩舌头,反而吐得更起劲了。到了姥姥家,儿子继续向姥姥吐舌头。姥姥刚要制止,我示意姥姥别提这件事,而是拿出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以转移儿子的注意力。过了一会儿,儿子不再吐舌头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都采取了忽视的方式,可以说屡试不爽。

2、责备和不赞成

当孩子刚发生不良行为时,大人要走近他身边,注视他的眼睛,表情严厉,指出那种不良行为,并下命令让他停止。一般来说,对许多幼儿,大人使用这种责备和不赞成的方法,就足以制止他的不良行为。但对经常争吵的幼儿,这种就不一定有效,可考虑用其它惩罚形式。

一天中午,我刚一进门,就见儿子拿着蓝球在厨房里往头顶上扔。球刚一扔出去,就掉在了他的脑袋上,并弹了出去。儿子不但不怕疼,依旧扔个不停。我家的厨房是用玻璃钢窗隔成的,如果球扔得过猛,很可能砸坏玻璃。砸坏玻璃事小,万一扎着儿子可事大了。我忙走到他身边,绷着脸,用眼睛盯着他,并大声说:“儿子,不能在厨房里往上扔球,如果再扔,我可要把球没收了。”。儿子看着我严历的表情,停止了扔球。我蹲下身去,指着玻璃对他说:“万一把玻璃砸坏了扎着你咋办。”。儿子似乎明白了。乖乖地抱着球到客厅里扔去了。

这里要指出的是,大人下命令,必须严肃、清楚、明确、有力,让孩子感到有纪律约束,必须执行。

3、自然结果

自然结果是指孩子不良行为发生后产生的必然结果。这种方式是让他咎由自取,以达到惩罚的目的,不再发生这样的不良行为。

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矫正


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矫正

经常听到许多家长或教师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而大伤脑筋。在此我结合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与我自己的经验做一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首先必须明确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会对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响

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

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今后生活与学习中也定当自立自强。而家长包办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会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够自立,这样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比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并帮助他人等。在当今社会如果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拥有了成功的钥匙。

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常听说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整日疲于奔命却又总是不了了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依兴趣选择一到两件喜爱的技能坚持学习,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技能经过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就,也并不需要“以文补武”或“以武补文”,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一习惯会自然向其他技能学习领域转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具有了以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孩子哪个不爱?又怎会不成功呢?

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八字原则

1.以身作则

家长随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会讲公共卫生,或者说教师如果打骂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别打骂小朋友,孩子身边的成人自私就不会有宽厚仁爱的孩子……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则示范表现好的行为,孩子学会不良行为的几率会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现不良行为矫正起来也较为容易。

2.赞扬为主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调皮好动,做什么都不专心,让他学书法养养性子”,有的说:“我的孩子胆小怕羞,让他学武术锻炼胆量”。文艺武艺是各有长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特征,或外向好动或内向羞涩,气质同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并且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一个人的缺点。因此家长与教师不应逆水行舟,正确办法是发现孩子所擅长的、所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多表扬多鼓励孩子的些许进步,逐渐引导孩子发挥长项纠正短项。试想哪个孩子不喜欢被夸,他有了自信才有胆量尝试他原先不擅长的。

比如对好动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表演得真好,妈妈再讲个新故事你来表演”,他会不会安静坐下听故事呢?对好静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宝宝画画都这么棒,跳个舞肯定也很棒”,在鼓励下他如果开始跳舞,家长更应立即称赞。和开始举例的那些隐含贬义的用语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效果?试试就知道了。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孩子的每一点小小进步都需要及时地、大张旗鼓地称赞,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已是第二代,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宝宝,养育者又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孩子有所溺爱和娇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已习惯成自然,但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孩子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对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无良策。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正确的矫正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对待第一次

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我的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买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别人东西,我都非常严肃地先告诉他这样不对,同时给予小小惩戒,比如让他独自站在一边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时间。然后抱着他再次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就被及时责罚,即使以后二次出现,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出现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会再出现。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机会,导致以后的矫正确实困难重重。下面再介绍几个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

2.及时惩罚

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千万不要采用有些家长的口头威胁“等你爸(或其他人)回来收拾你”。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相信家长一定经常发现此年龄段的孩子哭的同时转眼就笑,更不用说一个漫长白天之后他怎能记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评他的原因,而且家长自己往往也已经忘记了应该责罚孩子。及时惩罚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他也才明白应该改正什么错误?

3.冷处理

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比如孩子有骂人现象,一旦他脏话出口就应采取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当然之前先告诉他为什么罚他。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合适的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比如孩子三岁就应只罚站三分钟并在此期间周围人不理睬他的任何举动。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会问:“孩子哭着往我怀里扑不认罚怎么办?”,很好办,家长在告诉他为什么之后,只要闭起眼睛不理他,到应该的时间,效果是一样的。粗暴的打骂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4.教给孩子合适的行为标准

大多数家长认为责罚过孩子就完事了,其实并非如此。孩子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矫正的极有效的方法是,责罚之后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玩具回家,不用说那些不予处理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不好的影响,很多家长也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你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玩一会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

5.抓住重点,持之以恒

这是非常重要并不能忽视的。听过家长如此抱怨吗?“才批评过你,又忘了,没长记性啊!”这样说倒的确是歪打正着。事过就忘,哭过就笑正是学前儿童的特点。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为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矫正。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应先针对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反复责罚以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不应该一会为孩子骂人、一会为孩子不写作业而不停地批评他,孩子会无所适从的。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及时纠正错误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对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纵容一次,哪怕可能以后就很难纠正了,例如吃饭不专心,总是东想西望,这些小毛病要及时纠正。

2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

家长必须对孩子日常行为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例如,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不能嘲笑他人,自己的被子要自己叠好,上完厕所一定要洗手。

3不断鼓励夸奖孩子

当孩子的一个错误的行为习惯得到了纠正,家长就要夸奖孩子,给予适当鼓励,那么日后,孩子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父母以身作则

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比如说吃饭之前大人没有洗手的习惯,那么孩子也不会养成这个好习惯父母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5通过游戏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在家里可以和孩子做游戏,或者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和他人合作,学会用文明的语言和人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