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的童话故事
2021-06-01 帮助别人的童话故事 入学准备的东西 帮助别人童话故事孩子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给宝宝的将来打好基础,有些家长会选择早期教育宝宝。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家,家长发现这种情况时会有什么反应呢?
1、极为敏感。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立即视为孩子有了“偷摸”行为,于是严加审问,严厉处罚。
2、满不在乎。认为孩子乖巧,拿了别人的东西是占到了便宜,因而不作任何处置。
3、认真谨慎对待。探究孩子行为的动机,进行耐心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点孩子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行为。
家长应持哪一种态度呢?肯定应该是第三种。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注意:
1、不要随便把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叫做“偷”。因为绝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为偷而去拿别人的东西,只是内心产生了需要感“那个东西我没有”,“那个东西我喜欢”,“我想要”……这种需要促使了孩子“拿”的行为。
2、如果孩子害怕,不敢承认东西是他拿的,如“是他给我的”……家长不要用惩罚来逼供,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东西,拿了别人的东西就得还给人家!”
3、要对孩子讲清不能拿别人东西的道理。如:“小明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小明心里一定会很难过的,要是你喜欢的娃娃被别人拿走了,你能高兴吗?”
4、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后,最好让他自己去把东西还给人家;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应带着孩子去还。这时,也应教孩子礼貌用语:“对不起,没经你同意,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
5、绝对不要把孩子的过错揽过来,替孩子承担责任,这样会使孩子丧失责任感。
6、如果孩子所拿的东西的确是孩子所需要的,父母可以设法满足他。但必须告诉孩子:今后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爸爸妈妈觉得可以,一定会满足你。但你一定要明白,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是不能拿的。
7、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要为孩子作表率,指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所有权”。“这是我的”,自己有权使用和安排;“那是别人的”,自己不能随意拿来作为己有。
相关知识
宝宝偷偷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宝宝偷偷拿别人的东西怎么办”,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些父母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宝宝竟然会偷拿别人的东西,有时候回家检查宝宝的书包会莫名的发现书包里多出了一些不是自己买给宝宝的东西,怎么回事?宝宝竟然出现了偷窃的行为……
宝宝偷东西怎么办
许多家长对宝宝的偷窃行为非常敏感,认识宝宝偷了别人的东西就是学坏了,会觉得非常愤怒和不解,宝宝有不缺那些东西,为什么她会偷别人的东西呢?很多家长都会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没有一个宝宝是小时候从来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的,问题是,当家长发现宝宝偷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会采取怎样的处理方式?首先,在考虑该如何对待偷东西的宝宝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宝宝为什么会出现偷东西的行为。
其实,很多情况下,宝宝并不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他只是认为“只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但是通过教育,3岁以后宝宝会逐渐具有物权的概念,他们会知道什么东西是别人的,什么东西是自己的,这时候那别人的东西就具有“偷窃”的性质了。
分析宝宝的偷窃行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
1.放纵宝宝或过度严格。
现在的宝宝绝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都把宝宝的要求视为圣旨,不管什么样的要求都会满足,使得宝宝没有是非标准,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会毫无顾忌的去拿,慢慢的,宝宝就会养成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偷窃。也有的家长对宝宝过度严格,宝宝希望得到别的小朋友拥有的东西,家长不能满足宝宝,又不做任何解析,这是宝宝就会觉得非常失望,这种情况下宝宝就会产生偷拿别人的东西的行为。
2.缺乏关注。有的宝宝偷拿别人的东西,并不是真的需要那种东西,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父母和老师的关注,这种宝宝通常是生活在父母都非常忙碌的家庭中,他会觉得爸爸妈妈不关心自己,不注意自己,因此故意那别人的东西,让小朋友去告状,以引起别人的关注。
专家支招:
宝宝早期的偷窃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宝宝将来的健康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家长们必须要重视宝宝的这种不良行为,如何矫正宝宝的偷窃行为主要有以下方法:
1.建立物权的概念。
家长可以为宝宝准备她专用的日常用品,例如碗筷、衣服、鞋子等不要和被人混用,帮助她从小建立“我的”“你的”“他的”的概念。给宝宝一个房间或一个他自己的地方来放置他自己的东西,,让他自己管理。同时帮助宝宝建立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域,不经同意,不能随便那别人的东西。还有,帮助宝宝养成征求别人同意的习惯,,那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之前一定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而别人要向她借东西的时候同样也必须要有他的同意。例如,宝宝要借宝宝的铅笔的时候,一定要先问问他,,如果宝宝同意借,不要忘了说声“谢谢”,用完以后一定要归还。
2.信任宝宝。
宝宝背着爸爸妈妈那别人的东西,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心理不一定就有“偷”的概念,因此,父母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该巧妙地让宝宝讲清楚来龙去脉,如:我喜欢这个东西,可是家里没有,我就拿了别人的;他欺负我,我就拿他的东西,让他找不着……父母应该相信宝宝不是有意去偷别人的东西,即使是因为发泄不满的情绪有意去做的,父母也要耐心的跟宝宝讲清楚道理,说明这样做是不对的,鼓励宝宝吧东西归还给人家,只要宝宝吧东西还回去了,就应该表扬他。这样宝宝明白了事理,并体会到父母的信任,类似的事情就会避免发生了。
3.分辨是非。
宝宝年纪小,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需要成人用浅显的语言和直观的方式进行教育。例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让宝宝体会故事、游戏中小朋友丢失东西后的着急心情,感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给别人造成的麻烦,提高宝宝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宝宝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不再随便那别人的东西。
4.榜样作用。
宝宝的模仿能力强,他们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因此,父母首先要严于律己,不贪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如果发现宝宝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应该耐心教育,让宝宝几时归还,并且告诉宝宝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应该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宝宝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拿商店里的东西怎么办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为了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打好基础,我们要通过早期教育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质。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拿商店里的东西怎么办,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怎么回事?”
“你这是从哪儿拿来的?”
“这是你从商店里拿回来的?”
“……”
“把你偷东西的手伸出来。”
“痛吧?偷了东西的手,就是要挨打的。”
“呜,呜……”
本来是想用这种形式的体罚来教训孩子,可是经过几次反复之后,做母亲的心理反而由于激愤而失去平衡。
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的好奇心极为强烈。尤其是到了商店里,眼睛里所看到的东西全是自己所喜欢的。
但任他怎样缠着妈妈要,也只能偶尔给他买一两件。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把商店里的东西偷回家里来了。
儿童的心理很简单:我想要,就拿回家了,仅此而已。因为别的孩子有这个东西,所以自己也该有,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一般来说是“因为我没有,所以就拿家里来了”,可是,偶尔也会出现家里已有了很多玩具,还是照样往家里拿。无论怎么批评他,处罚他,他仍然不改,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就有些复杂了。
尽管他知道拿商店里的东西是不对的,可是当欲望占了上风时,他就抵挡不住诱惑了。因此,可以说实际上他没有真正理解这种行为的性质。
妈妈的高招:
无论是谁家的父母,当他想到自己的孩子“偷了人家的东西”时,都会怒不可遏。心里又生气又着急,陷入忧郁之中。
但是,希望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把儿童偷东西和成年人的盗窃行为混为一谈。幼儿的头脑里没有形成明确的占有观念。区别“你的”“我的”这种意识还很薄弱。因此,一两岁的孩子会若无其事地把人家的东西拿回家来。
遇到这种情况,指导的关键在于教给他“所有权”的意义。告诉他这是商店的东西,带着他一起去把东西“还给”商店,这很重要。如果仅仅是在事后把货款付给商店,这种做法与孩子行为毫无关系,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效果。需要反复地教导,让他懂得这是不应该做的事情。
孩子喜欢送人东西怎么办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喜欢送人东西怎么办,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在与同伴交往中,孩子有时会在未经大人许可的情况下私自把家里的东西送给了别人。父母发现后,往往会有下面两种不正确的反应:
第一种父母:“洋娃娃哪里去了?”孩子答:“我送给××小朋友了。”父母听后便不再继续过问。这种不置可否的态度使孩子误以为得到了默许,而下次再拿家里东西时依然不会考虑父母的意见。
第二种父母:“洋娃娃哪儿去了?”“我送给××了。”孩子回答。于是父母大怒:“谁让你送人的?败家子!明天去要回来,否则下次再不给你买玩具了……”这类父母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对孩子动辄训斥并加以威逼,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那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1、了解动机,区别对待。孩子送东西给同伴的动机一般有以下几种:(1)帮助小同伴。如孩子把铅笔送给了没带文具的小伙伴等。(2)表示对同伴的友爱。如小同伴互赠礼物以示友谊。(3)取悦同伴,以送东西作为讨同伴欢心的一种手段。(4)向同伴炫耀,这多半发生在虚荣心强的孩子身上。显然,前两种动机家长应予以支持,在肯定其动机的前提下提出正确要求,即:“妈妈知道你把东西送给他是为了什么,但,如果你先告诉妈妈一声,妈妈知道后,还会帮你一起挑选东西的。”对后两种动机,家长则应及时开导,消除不良动机。如可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孩子明白:“只要表现自己的诚意和优点(讲卫生、爱唱歌、乐于助人等),小朋友也会喜欢你,并不需要拿东西去讨好别人。”
2、对分清物品的所有权加以指导。对孩子“个人所有”的那部分物品(指已属于孩子的玩具、文具、食品等),家长可适当给孩子一些支配权,允许他从中挑选送给同伴,当然,最好告诉父母一声,而父母知道后,一般不要干涉。对家庭共有的一些物品,则必须要求孩子事先征得父母的同意。
3、对已送出去的东西,一般说来不要求孩子要回,以免伤其自尊心。但孩子在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建立以前,有时会把家中非常贵重或重要的东西送给了同伴,为此,家长可先向孩子说明道理,尽量使孩子理解后,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可由他自己去向小同伴说明并要回,而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则可在成人的陪同下向对方家长讲清原由共同解决。
孩子以哭闹要东西怎么办?
"橙色生活"发纸条来问:"我有一个两岁半男孩子,他常拉着我的手往商店走,不买就哭闹,哭闹已成为他索取东西的砝码,很想听听您的建议。"
我朋友的儿子区区跟你家儿子有同样的问题,但这"毛病"最近被他爸用个"偏方"给治好了。
区区有天跟爸爸上街时闹着要吃冰棍,区区爸不答应,他就扯开喉咙大声哭闹起来。区区爸就"趴!"的一声倒在地上,两眼翻白…
区区立刻停止哭闹,大声惊叫:"爸爸!我不要吃冰棍了,你快起来!"围观的人也惊呼道:"快打电话叫救护车!",区区爸却睁开眼睛坐起来。
等到看热闹人都散了后,区区爸问儿子:"被一堆人围观,很丢脸吧?"见区区两眼泪汪汪地点头后,区区爸接着教训道:"所以,以后不要在街上丢人现眼的吵闹!"
区区爸这种"周星驰"式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教育法,我没胆这么作,相信你更是"丢不起这个脸",而你的儿子也就是"吃定"你觉得在热闹的大街上,拖着一个吵死人的小鬼是很丢脸的事,就一定会答应他的无理要求,因而养成用哭闹来"要挟"大人的习惯。
所以,你得先"戒掉"孩子一哭闹就顺应他要求的"习惯"。
如孩子拉你手想要往商店走时,你可以问他:"去商店做甚么?",他如果回答说:"要买…。”,你可以试着先用孩子感兴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如:“妈妈刚才发现小蚂蚁们在搬家耶,我们一起去给牠们加油好吗?”或“宝宝和妈妈一起来做…。.”,若孩子仍坚持要去商店,你说出拒绝的话后,他开始哭闹,你可以采取-
1.深呼吸:让自己不要被孩子的哭闹激怒或心烦,而说出斥责、恐吓的话。
2.离开现场:在不会影响到其它人安宁的情况下,离开孩子身边,任他去练嗓哭个够。
3.适当使用隔离法:当孩子绕着你身边哭时,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告诉他:“等你觉得不生气了,再来找妈妈。”但必须注意隔离处的安全性,且不能是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间或不熟悉的地方。
4.事后沟通:利用机会让孩子扮妈妈,妈妈扮演耍赖哭闹要东西的孩子,让孩子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并了解自己行为给妈妈造成的困扰,建立自我约束的习惯。
5.恩威并行:也可采用小小的处罚,如缩短晚上说故事的时间,但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受处罚原因,和训斥完后要记得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他知道处罚归处罚,但妈妈还是爱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