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渐渐长大了,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心眼儿也渐渐多了起来,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常常会出现偷拿别人的东西的现象。虽然说孩子偷东西和以偷谋生,以偷为职业的偷不可同日而语,但可以肯定的说,孩子偷的现象如果不加矫正,很可能就会发展成很严重的问题。

孩子的偷往往集中在“物”和“钱”两个方面,而他们大多又有下列表现:

(一)爱不释手与偷

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众多孩子在一起学习和玩耍时,看到别人的物品自己特别喜欢时,有的孩子就会忍不住拿来看看,看来看去就会爱不释手,然后揣进自己的口袋。

(二)随便拿与偷

有的孩子不知道偷的本质含义,认为随便拿可能不是错误的,尤其是家中管理不严的家庭,常常有物品被孩子随便拿出来,最后发现“盗主”即是孩子。这种行为还会发生在随便拿人家的东西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父母带孩子去朋友家玩,回来后发现,几岁的孩子居然怀揣朋友家的玩具回了家。

(三)好奇与偷

有时候孩子偷的行为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的。例如,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几个小朋友在外玩耍,最后互相讲起谁家中有什么东西,于是约定每人回家偷拿一样东西出来,这实际是好奇的结果。

当发现问题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1.说明与制止并讲道理。向孩子说明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偷都是错误的,要人家的东西、拿家中的东西要征得人家或家人的许可,否则不能随便拿人家或家中的东西。钱也是如此,向父母要钱要告诉父母,偷是绝对错误的,坚决不允许的。

2.惩罚,必要时也可用体罚。对已有不止一次偷东西经历的孩子,说明、制止不一定有效,这时就要考虑采用其他方法,其中惩罚法是必要的。有许多人回忆,就是父母的一顿狠狠的打救了自己,使自己没有发展成惯偷。

3.榜样警示。可以用偷盗犯们的犯罪受到的处罚来对孩子进行警示,以使孩子改掉这一坏毛病。

4.建立申报制度,加强财物管理,堵塞漏洞。这样一方面要求孩子向父母汇报主要的花销要求和开支,满足必要的支出;同时又管好财物,堵住漏洞,不让孩子有可乘之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的事情是正常的,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经历,家长们不要害怕,更不要彷徨,只要细心的观察,及时地发现并制止,这就不称之为问题了。但也千万不要不重视,这样会害了孩子。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宝宝拿超市的东西怎么办


我觉得奶奶的教育方法太过简单。我宝宝1岁,平时去超市我都把她放推车上,这样她够不着超市货架上的东西。不过她把我放在车上的东西当玩具玩。等她大点,我会告诉她这些东西不是玩具,想要的话跟妈妈说,要付钱才能带回家。

悄悄的回复:

带宝宝到超市的时候一边购物一边口述每一个步骤,就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机会啊。

卓予妈的回复:

我一直都跟灿灿灌输在超市里只能拿我们想要买的东西放到推车里,其他东西只看看或者摸摸都可以,但要小心,摔坏了我们是要赔的。灿灿对“赔”这个概念比较清晰,源于小老鼠吱吱的故事。

吃的东西要付了钱才能吃,要不然会被警察叔叔抓到监狱里去的。这一点呢她是从小狼灰灰的故事里理解的(小狼灰灰的爸爸老是做坏事,就被警察抓到监狱里去了)。这些灿灿都已经认同了,以前也和千千一样,慢慢来吧,她慢慢会领会的。不能说偷!事实上她根本不知道偷是怎么一回事呢!还那么小不要强化这个概念给她。

沛沛妈的回复:

我的感觉是当孩子做了错事时,应把握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一方面不要因为这件事情说一些给孩子定性的话,比如说他是坏孩子;与此同时平和但坚决地制止其错误的行为,并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很可能是无数次的反复)。而我想,奶奶在这件事情的做法上,说孩子变成了小偷,则无意识地将事与人联系了起来,虽然奶奶说者无意,但怕的是孩子听者有心,从而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

孩子烫伤后家长应该怎么办?


一、莫忽视小面积烫伤

宝宝烫伤的程度深浅不仅仅是烫伤面积决定的。即使烫伤的面积很小,若烫伤的很深也属很严重的烫伤。此外,宝宝的头部、面部、颈部等严重的烫伤需立即送往医院,否则随时会引起宝宝休克。

二、轻微烫伤先冷处理

若宝宝是轻微烫伤可用冷水持续冲洗烫伤处,持续浸泡20分钟以上。若是全身性的烫伤就不能用水冲洗。烫伤以后会形成水泡,应立即连着衣服泡到水中,严重者需及时送至医院。宝宝烫伤后勿揉、搓、按摩、挤、压烫伤的患处,也不宜用干毛巾擦拭,烫伤处的衣裤应剪开取下,以免表皮剥脱使皮肤的烫伤变重。孩子烫伤愈合期,要注意避光>>

三、别用有色药涂擦

宝宝烫伤处不宜用有色药涂擦(如:红药水、紫药水),以免耽误医生对烫伤病情的判断;烫伤后也不宜用碱面、牙膏等膏状物质乱涂,以免使烫伤处感染。

最后,家长朋友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紧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治疗,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宝宝任性家长要怎么办


家长们不要小看了宝宝的脾气,若是宝宝发起脾气来真的是让家长招架不住了。下面我们就给家长解决一些这方面来给家长上一堂课,并让家长学会应对任性宝宝的好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1、采用“负强化”的方法

任性,哭闹,家庭教育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坐公共汽车回家。幼儿教育

3、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

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4、有时可以采用暂时回避的方法

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在这时再进行说服教育工作。这种方法对于理智水平较差的家长可能难于做到。幼儿教育

5、榜样暗示法

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家长可以用电影、电视或图书故事中的典型人物的具体形象、具体情节和行为活动给孩子看或讲给孩子听,使他从中受到暗示,得到启发和教育。

6.吸引法

家长可以从孩子任性的指向性和动机中发现一些蕴藏着的积极的可培养的心理因素,即所谓的“闪光点”加以诱发和引导。这样做,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然,解决孩子任性的方法还很多,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 :家长所不知有些方法越是让家长看不在眼里,这样的方法效果也是比 其他的方法好要的多。家长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来尝试一下是不是可以应对宝宝的任性呢,同时给孩子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孩子不想上学家长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父母应该好好思考一下,看看你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是什么,找出你希望他改变的特定的行为。

解决方法

1和老师碰面,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

可能孩子赶不上课堂的进度,虽然他很努力的想要赶上。还有一个理由也很常见:孩子已经超过课程的进度,而且对于上课的内容觉得很无聊。确定了原因,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状况。

2孩子可能缺乏某些基本技术或能力,觉得上课没有很大的收获。

如果有这样的原因,可以让孩子进入某些加强教育的家教课程,或者雇用一个家教老师。

3也许孩子只是很容易被扰乱,需要他人协助他管理时间。

买一本日志和一本月历,帮助孩子计划完成家庭作业的每一个步骤,帮助他明确目标有。如果他有特定的努力方向,他将会对每日的活动更有兴趣。

4孩子们的个性不同,有些孩子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更热情、更自动自发。

确认你的期待是合理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期待。要根据孩子实际的能力来设定孩子成就的目标,而不是根据你所想要的。

孩子不想上学主要是学校对自己没有吸引力,要想让孩子爱上学校,就得要找出孩子不爱上学的原因。只要孩子在学校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孩子就会爱上学校了。

孩子对家长直呼其名怎么办呢


我家虎子和SAM一样。而且有时他很淘气,当我下班后回到家他很高兴,我对他说:“你叫我!”他就成心地哈哈笑着直呼我的名字。但很多时候也叫妈妈,我没有把这当回事儿。可是我爸我妈(虎子的外公外婆)就不,每天一见面就必须叫他们,如果虎子淘气不叫他们还使劲儿地说虎子,让我们严格要求。

我同SAM妈妈观点相同,孩子知道父母和其他家人的名字是好事,就真是迷路了也可以说出来。

念念妈的回复:

很正常呀,念念现在19个多月,也是听见大人一叫名字,他就跟着叫,而且还得意的嘿嘿笑呢。现在孩子根本就不懂得礼貌的问题,大一些会明白的。不必担心。

niuniu315的回复:

这是孩子图新鲜,好玩儿,过一阵子再慢慢讲明白。

imole的回复:

Piggy爸爸说他不介意宝宝直呼其名。因为他觉得跟宝宝是朋友,朋友之间当然直呼名字了。

haoping的回复:

我决定淡化处理它,仔细想想确实和礼貌没什么关系。只是嘟嘟这几天越叫越高兴,连回家的欢迎仪式都是用名字的。我倒没觉的什么,家里属于比较传统的觉的这样没大没小怎么行呢。希望他过了几天新鲜劲就改回去吧。

wanghonglei的回复:

哎呀,这也算个事啊。我觉得孩子叫家长名字显得很民主很和谐啊,东东说话晚,还不会叫呢,换了我,高兴死了。

东东的趣事是:高声地管奶奶叫“妈”,后来我们知道他老听我们:我和东爸、姑姑高声叫奶奶,老人家耳朵有点背了,所以就以为“妈”也是奶奶的名字。

当然他没有把奶奶当妈,我每天回家,都笑成一朵花似的,妈妈,妈妈叫个不停:)

yunyun的回复:

没什么关系的,孩子只是好奇罢了,我记得云云两岁不到的时候也出现这问题,我们就把家里所有成员的名字都教她了,告诉她每个人都有个名字,她也有。很快她就能清楚地报出每个人的姓名,(包括不在上海的家人)。然后她就又恢复对我们的称呼了,偶尔调皮还会叫我们的小名和英文名,我们就笑笑带过,更本不把它当什么事,结果她就算了。其实这倒不是有没有礼貌的问题。淡化它吧,如果孩子长大了把你当朋友直呼你名字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他仍然爱你们就好了。

nightingale的回复:

轩儿在一两岁时也有这样的时候,不过大部分时间我们只是一笑了之,不强化他也就好了。

不过,现在轩儿大了,有时也会直接叫名字,尤其会叫他爸爸的名字,我们都没有刻意地纠正他,其实说实话,这跟有没有礼貌没有太大的关系。孩子一是好奇,两天也想自己长大了,可以平等——这并没有害处啊。

至于对外人,我们还是教他不要直呼其名。

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孩子在这点上自由的很,我们作父母的,虽然没有必要刻意舍弃自己的传统去学,但是宽容一点倒是可以的。

教育孩子家长遇到分歧应该怎么办


两个人的性格和想法很少有完全一样的时候,即便是双胞胎其他的就更不好说了。因此,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难避免会出现分歧,当分歧出现的时候家长应该怎样处理才避免对孩子的伤害呢。

采访实录:分歧着的爸妈,无奈的娃

“在爸爸面前,要装一下”――Rock本来在婚姻生活中是个“粗放型”,大事小情都以老婆Lily为准则。可自从有了宝宝后,Lily觉得老公好像突然变得琐碎起来了,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立下了很多原则,比如:“不能喝饮料”、“不能吃太好吃的东西”等等,也要求Lily尽量别在孩子面前吃零食、喝饮料。

可Lily不这么看。Lily对记者说:“我知道吃零食、喝饮料未必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这是我很大的人生乐趣,我相信它也会成为孩子的乐趣。虽然我也认为应该有所控制,但不觉得一定不能让孩子沾这些东西。就为这个,我和老公没少闹别扭,虽然是小事,可也影响感情呢。”幼儿教育

两人这样的态度在宝宝面前就变成了:Rock在家的时候,Lily就不给宝宝吃零食、喝饮料;Rock上班走开了,Lily就自己也吃零食,也给宝宝尝一点点。而四岁多的宝宝好像也看出了这样的规律:爸爸在家的时候就很乖,不乱吵着要;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就开心地和妈妈一起享受美食。

“你们到底要我干什么?”――“乖宝宝,翻柜子去吧。”Sam妈妈对Sam说道,随机打开了家里的大书柜,2岁多的Sam兴冲冲地跑到书柜前面,把里面花花绿绿各种各样的书一本本搬到妈妈正坐着的椅子上,炫耀自己的成就。时而翻开来,煞有介事地看看。

这时候,爸爸下班回来了。看到Sam把自己的书弄得乱七八糟,而且在翻着,非常担心Sam把书弄乱弄坏。这可都是自己心爱的宝贝书啊。“你怎么让孩子弄这些东西?”Sam爸爸责怪老婆不该让Sam这么任性,随即赶紧把书收拾好,把书柜关上,然后哄着Sam到客厅玩去了。可小Sam的心里还惦记着好玩的书柜里各种颜色的“大本子”,也更喜欢和妈妈在一起,所以没多一会又跑回来了。妈妈本来就对Sam爸刚才的行为不认同,于是又开心地对Sam说:“宝宝又来啦,来,玩书吧!”说着又把书柜打开。不一会,Sam爸爸去洗手间回来发现Sam又在玩书了,于是这般……

究底派:

有分歧就不该结婚――“如果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夫妻双方分歧很大,可能这两口子当初根本就不应该结婚。”谈起“父母分歧”的话题,搞教育工作的小梅斩钉截铁地说。“我认为,真正对自己负责任、对孩子也负责任的父母,应该在选择结婚对象的时候慎之再慎,确定双方十分和谐,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如果出现分歧如何处理。因为结婚,并且生儿育女是关系早期教育

理性派:

平心静气好好谈――“自生了孩子以后,生活的主题全围着BB转。产生分歧是经常发生的,家庭纠纷也因此而开始,身边的朋友因这些小事闹离婚的事时有发生。”小文认为,其实夫妻产生分歧应坐下来,平心静气的好好谈,说出自己的想法,分析利弊,取得共识。

毕竟出发点还是为了孩子好。不能取得共识可听取有经验的人意见,或上网找资料,还可以请教保健医生,怎么也不能在孩子当面吵,影响孩子情绪,不利孩子发展。

乐观派:

走弯路是生活味道――皓皓妈觉得“有分歧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观点有所不同。”“我父母还算比较体谅我们,一切让我们自己去带,在必要时提出意见让我们参考。在夫妻之间呢,老公在小事或无关痛痒的事由我自己定主意,重要的事大家都拿笔和纸写下来讨论。

到其中每个人一生幸福的大事。”早教网

情绪派:

意见不同,怎么藏得住――爸爸站着在一边吵,妈妈坐着在一边哭,才1岁多的糖糖夹在中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过会还是哭闹了起来,晚上睡觉也睡不踏实。糖糖妈无奈地对记者说:“大家都清楚在孩子面前争吵不太好,我和老公也这样想,所以本来两个人对于这一点是有共识的,但一旦事情发生的时候谁也控制不住,声音不自觉地就大起来了,有时候吵着吵着摔东西、骂人的时候也有。”糖糖爸说:“大家有时候意见不同,当时火就起来了,很难控制。知道对孩子不好,可也没办法。”

放任派:

就这样将就着吧――米微觉得:“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闹别扭,是会影响夫妻感情的。我和老公本来感情不错的,有了孩子以后就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比如‘应该让外婆还是让奶奶来带孩子’、‘要不要给孩子分开睡小床’等等,有什么办法呢?可能有了孩子后的家庭难免有这样的问题吧?我现在的态度就是将就着,不知道老公怎么想的。现在孩子还小,只有几个月,可能还不懂我们在争吵,以后等孩子大了再说吧。”幼儿早教

同样吵也吵过、哭也哭过,大家都知道都是为了BB,无论吵得怎么凶一个晚上就没事了。我们没有经验,很多育婴知识都是通过网站或者朋友、其它长辈慢慢摸索。虽然也走过弯路,可是看着孩子一天一天成长,自己的经验和与老公相处的感觉也慢慢成熟,感觉生活比以前更有味道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 : 家长教育孩子也是出于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对此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下怎样才能做到教育孩子的时候避免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家长可以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内容来帮助家长解决这一难题。

孩子“自慰”怎么办


5、6岁的孩子,常有用手玩弄、摩擦自己外生殖器的习惯动作。其实,称为“自慰”并不恰当,应称为“习惯性阴部摩擦”或“习惯性擦腿动作”。这里按照习惯说法称之为“自慰”,但与成年人的手淫有本质的区别。

孩子“自慰”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孩子在家长怀中,两腿交叉上下移动摩擦,或两腿骑跨于某种物体上作摩擦动作,或用手触摸外生殖器。摩擦触摸时,可见两颊泛红,两眼凝视无神,额部微汗。男女孩都有类似行为。究其原因,大多女孩因外阴部湿疹或炎症,男孩因包茎引起包皮炎,或蛲虫病,感到发痒而摩擦,尔后发展成为习惯性动作。

发现幼儿有以上行为时,不必惊慌失措,但必须重视并及时给予矫治。制止孩子“自慰”行为,责骂或惩罚都不是好办法。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1、应首先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受到局部刺激,如过紧的衣裤,或有蛲虫寄生,或穿开裆裤,因昆虫叮咬或细菌感染引起瘙痒,平时要注意保持生殖器部位的清洁。

2、睡觉时要注意孩子神态是否正常,睡醒后即令孩子起床,不让他赖被窝。睡时盖被不宜太厚。

3、家长和亲友生活在群体中,避免孤独。家长应与老师紧密配合,无论在家里还是幼儿园,都要主动和孩子交谈,让他多说话,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跟小朋友一起唱歌,朗诵儿歌,做游戏等。

5、发现孩子有玩弄生殖器行为时,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以冲淡他的那种神秘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