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孩子此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慢”、“拖拉”和“不听话”等外在表现现象有其非常积极的一面,因此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的下,应该尽可能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其有效实现更多信息的复制采集、储存和交换。

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和上学总是慢慢吞吞的孩子。首先父母会发现有这些问题的孩子,孩子醒来之后决不会像大人一样躺在床上闭目养神,而是会非常有精神的忙活自己的事情,比如在床上蹦跳玩耍、故意不穿衣服和父母打闹、会找出很多理由和条件让大人完成、让他自己穿袜子,他不是发愣,就是把袜子套在手上或者大拇指上,自己跟自己玩耍、让她自己穿鞋子,只要不盯着她,她就会穿着一只鞋子跑去摆弄摆弄玩具。。。。。。总之,这种状况直到惹怒家长,才乖乖的“听话”。

上述状况我们会看出,孩子只要一睁开眼睛,他们就在积极的抓紧时间实现信息的采集与交换,他们是无法理解和考虑到父母是需要按时上班的、早餐是有时间限制的、穿衣服就是要迅速,其他的事情是不能够考虑的、做一件事情是要一心一意的。。。。。。当面对父母的反复唠叨(提醒)和恼怒,孩子们的心理肯定是无比惆怅,一定会无数次的问:我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要忙活,这么着急干什么呢?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对孩子这种行为进行合理调整:

?

起床后不要一味的提醒孩子要迅速起床,而是要迅速捕捉到孩子此刻的兴趣点,然后参与并进行有效转移;

?

在没有特别时间要求的情况下,以保证孩子安全为前提,给孩子一些“慢”和“拖拉”的时间,比如周末;

?

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利用钟表,当孩子需要时间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时间,前提以出门时间作为合理交换。

从普遍规律上讲,没有天性比较“慢脾气”的孩子,只有当孩子主动思维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培育,才会真正呈现出父母所理解的“慢”,这在学前阶段是无法给孩子定性的。

相关阅读

我叫“慢吞吞”


你对你家“没有时间概念”的小家伙已经忍无可忍了?还是先消消气,试着倾听一下宝宝自身内在的“时钟”的悦耳嘀嗒声吧。

艾妮的小儿子右右22个月,聪明可爱。但艾妮总是无可奈何地抱怨道:“每当我要带他出门作客或是赴什么约会的话,要想走出门那简直是比什么都困难的一件事!我得不停地催他赶快把玩具都收起来,赶快上个厕所,赶快穿上大衣……我越让他快点儿做,他反而越反抗,满屋跑,甚至耍赖躺在地上胡闹!结果可想而知,不仅我们最终迟到了,而且我还不得不分心对付他的恶劣情绪和歇斯底里!”

很多像艾妮这样的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痛苦”经历。他们最终会明白,要想让天生就慢慢腾腾、磨磨蹭蹭的小宝贝跟上大人的节奏或日程安排,不管如何软硬兼施,那通常都会是以家长的失败告终的一场战争!像右右这样不到两岁的小孩子是没有“迟到”或“错过”的意识的,他并不了解如果晚了半小时的话,也许就会因遭遇堵车而导致上班或约会迟到一两个小时!

慢吞吞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时钟

在孩子们的眼里,大人们一天中大多数时间总是忙忙碌碌、紧紧张张的。相反,1岁左右的小孩子们就只生活在“当下”和“此时”,他们没有那么多“接下来要怎样或会怎样”的概念,没有关于“未来”的真正意识。因此,理解并接受你和宝宝之间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差别,就会帮助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战争”。

父母们有时会有一种误解:认为小孩子们一天到晚不停地动,他们体能上既然能够这么积极和迅速,那么头脑和意识的反应速度也应该是很快的。但事实并非如此。1岁多孩子的生活节奏其实是相当缓慢的。他们得不停地学习和吸收身边的一点一滴——这世界对他们来说太丰富也太神奇了,一切都那么新鲜,需要慢慢地观察并一点点地接纳。这个过程必然是安静、从容和慢速度的。同时你还会发现,一方面,这些小家伙对于吸引他的东西能以无限的兴趣和耐心去把玩、去探究、去琢磨。就好比当他对你的口红很好奇时,他会把它转出来、转回去,转出来、又转回去,乐此不疲。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他们一点儿也没有兴趣的东西或活动,就会毫不容忍。

在2岁以前,大多数孩子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开始学习并懂得事物更迭的顺序——“我要先爬上餐椅,然后再吃饭”。同时,在大人们行为的影响下,他们也开始学习一些大人世界里的基本的时间概念,调整着自己的时钟,逐渐向大人们靠拢,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比如他们看见爸爸妈妈早晨起床之后,都是先刷牙、然后吃早饭、然后出门去上班,他们便得到了这样一种时间规律。自己也学着这样做。这些简单的意识会在日后帮助他们领会诸如“小时”“分钟”等一类更抽象的时间概念。当然,孩子自身也有内在的时钟节率,比方何时饿,何时犯困等等,都有一定之规。

打断与催促——孩子会很受伤

尽管宝宝们看起来跟不上或无视大人的节奏和计划,但他们其实是很敏感于周围事物运动的速率的。他们自己的内置时钟也很容易被忙碌的父母所打乱。

这个年龄的孩子在玩耍时投入了他们全部的情感和智力,因而他们会很专注,并充分感受其中的愉悦。而如果此时他被打断并被催促去做另外一件事,他就会感到特别的沮丧和不快。而父母对孩子的打搅,其实是打断甚或中止了他学习的过程和社会性思维的开发。玩耍其实就是孩子的工作。做父母的有责任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按自己的节奏去学习。如同大人在工作时不希望人打搅和催促一样,孩子也需要得到这些。

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被迫地去遵循或配合大人们的时间表,而显得对自己的环境无所控制时,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就容易受到伤害。同时,他们会不自觉地付诸一些自卫的行为,他们会把憋屎憋尿及不按时吃睡作为与父母争取控制权的一种方式。

平衡你们之间的节奏

明显地,在孩子独特的时间感和父母自己对于时间的紧迫感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父母,你首先需要了解你的宝贝的性情。一些孩子整天都处在愉快之中,而另一些孩子则会因疲劳或饥饿而脾气暴躁,更有一些不适应环境转换的孩子会因被强迫而手足无措。如果碰巧摊上了一个天性不那么随和的孩子,那么家长就必须调整自己的习惯和方式以避免让孩子受到困扰。好比说,做父母的习惯早起,利用清晨和上午的时间做事,而孩子却习惯在上午十点小睡上一觉,那么你最好就不要在上午安排活动计划。也就是说,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灵活安排日程时间是更为有益的现实的选择。

同时,尽量张弛有度地避开那些最繁忙的时间。比方,如正餐前安排沐浴往往会因过于紧张而使孩子不能畅快地大玩肥皂泡。那么,最好把沐浴时间安排在餐后。父母们必须意识到,让孩子按他们自己的节奏生活是家庭生活的第一优先。

当然,有些时候需要让孩子配合大人的快节奏,但不论那是一个特殊时刻还是一个普通事件,做父母的都应该能够帮助孩子将自己的时钟与家长的有机地协调,而尽量避免那些临时性的冲突。比如要出行时,家长应该提前给孩子一些提醒:“十分钟之内,我们得离开”之类的。当然,一次提示对大多数这样年龄的孩子往往是不够的。所以你最好在最终把孩子带出门之前多提示他几次。由于1岁左右的孩子话语能力很有限,大人要将这类出行和环境转换话语化,以使孩子们适应。也就是把这些变化用简单明了的话说出来,以减少他的不安全感。最初,这类词语对孩子们可能不具有什么意思,但至少可以使孩子们获得出行或离去前需要得到提示的想法。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会适应这种环境的转换并逐渐不再抵抗了。

然而,当不需要按照时间表去做事时,那就好好享受一个童稚世界所带来的放松和写意吧。说到底,享受时间和生活是孩子教给大人的美好一课。最美妙的是无过于和孩子们在一起品味了。

Tips

看看这些妈妈们的“遭遇”吧,也许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当你理解和体会了孩子的生活节奏之后,你就会学着跟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或者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烦恼和“战争”,从而避免那些尴尬和误事。

1、那天要带她去保健医生那儿,那里人很多,就想早些去,结果,出门前的一场大战,使我们排到了一个第70号!在候诊室里从上午9点一直等到下午3点,才轮到我们!--云云妈

2、那天带他去超市卖奶,也就几分钟的事,可他突然在超市里大哭大闹起来,不管我怎么说“我们买完了马上就走”,他还是一个劲儿地哭,超市那么多人,我尴尬死了!只好赶紧逃离了。--冬冬妈

3、原本要带他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可就因为我催他快点走,他又哭又闹,结果不小心跌倒,头磕在了桌角上,我们不得不取消所有的计划去了医院,他的头上缝了5针……--小捣蛋的妈妈

编译/果果妈

穿脱衣服慢吞吞


“喂,愣着干什么?”

“……”

“快,快把毛衣穿上。”

“嗯。”

“看,那一只胳膊还没有穿上呐。”

“……”

“穿袜子,快点!”

“……”

“再磨蹭下去,上幼儿园就迟到啦!”

“嗯……”

儿童的心理分析:

“妈妈老是喊快呀快的,可是‘快’到底是应该怎么做呢?”

孩子总是被母亲催赶着,心情不大舒畅。他在想,我并没有发愣呀……,我在想着小朋友的事情,也在想着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叔叔阿姨,还有小狗的事情,我也是很忙的呀。

心里想着种种情景,眼前的事物又令他分心,因而不知不觉就把穿衣服的事儿给忘了。从母亲的角度来看,这叫做效率低,可是在孩子看来,他不明白,人生有什么必要那么急不可待。

而且,受到催促是不愉快的。所以也仅仅是当时应付一下,催一催,动一动,过后也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妈妈的高招:

儿童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力缺乏持久性,总是接连不断地受到外界环境的诱惑被有趣的事物所吸引。

既然每次催促都只限于当时解决问题,过一会儿就失效,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天起停止催促而改用另一种方式,用一个什么“目标”来吸引其注意力。

比如说,可以拿他的一位好朋友作为话题,对他说:“现在,小云正往家走?”或者是说:“今天的沙坑游戏,你打算做个什么呢?”

提出的目标必须是个不久将来的事情。眼前的毛衣、袜子之类的东西不能成为引导的目标。目标必须对孩子有吸引力。

到幼儿园去固然可以作为一个引导目标,但是你如果说“要迟到了”,这对于孩子是无所谓的,因而也就失去了它的效应。

重要的是你提示的目标必须能使孩子的心情激动,跃跃欲试,激起孩子的兴趣。

慢慢吞吞的小布叮


这天,小布叮一个人在屋子里玩。突然,他听到一阵很轻很轻的嘟嘟声。咦,好像有人在吹军号。

“啊?好奇怪呀!哪来的军号声呢?”小布叮仔细地听了半天才确认。声音是从他的玩具箱里发出来的。小布叮连忙打开玩具箱。里面的玩具都在动。它们急急忙忙地跑来跑去,好像有什么事情。

“玩具兵?你们在做什么呀?啊!你们是在搬家吧?”

“哎呀!小布叮!灰老鼠的军队马上就要进攻玩具箱了!我们正在准备战斗,保护我们的家园!”

“灰老鼠可坏了,经常把我的玩具咬坏,是该好好教训它们了!唉?玩具兵,我也参加你们的战斗,好吗?”

“这……这可不行!”

“啊?为什么啊!”

“小布叮,你做事总是慢慢腾腾的!这样怎么能够打仗呢!”

“哎呀,玩具兵,你们就让我参加吧!我保证不会慢慢腾腾的!我还要教训灰老鼠呢!不让他们在欺负我的玩具!”

“嗯……好吧!”

“小布叮,吃完午饭咱们就出发,到草地上埋伏起来。要记住,动作要快一点!”

“嗯!我记住了!”

吃午饭了,小布叮特别努力地想吃的快一点。可是,他平时一边吃饭一边玩,养成了慢慢腾腾的坏毛病。小布叮拿起筷子刚要吃,战斗的军号响起了。

“等等我呀!”

“小布叮你快点!”

“等等,我在穿鞋!”

平时,小布叮穿鞋得用上半个小时的时间。今天,他一着急,把鞋穿反了都不知道。

“哎呀!小布叮,你真是太慢了!”

“对不起!我……我……”

“嘘……灰老鼠好像来了!咱们赶快埋伏好。记住!千万不要发出任何声音!”

小布叮刚藏好,一群灰老鼠就得意洋洋地唱着难听的歌曲出现了。他们越走越近,眼看就要走进玩具兵的包围圈了。突然……“咕……咕……”

“啊!有埋伏!快!准备战斗!”

“糟了!被发现了!”

那咕咕声是怎么回事呀?原来,是小布叮没吃饭,肚子饿的咕咕叫。

玩具兵被发现了,他们只好跳了出来,和灰老鼠战斗。小布叮也从草丛里跳了出来。可是,灰老鼠太凶了,玩具兵根本打不过他们。

“赶快撤退!”

“等等我呀!”

这个小布叮,连跑步都跑的那么慢。而且,他的鞋子又穿反了。

“哎呀!”

匆忙中,小布叮摔倒了。灰老鼠一下子把他围了起来。

“呜……我不要当俘虏。”

瞧瞧这个小布叮,慢慢腾腾的坏毛病害的他多苦啊。多亏小熊带了其他玩具赶到了,才救了小布叮。

现在,让我们听听他有什么话要说吧!

“谢谢大家救了我!我一定要改掉慢慢腾腾的坏毛病。”

“这个毛病可不容易改。小布叮!你一定得努力!要说到做到啊!”

“嗯!我一定努力!”

小朋友,你做事也像小布叮那样慢慢腾腾的吗?如果是的话,赶快和小布叮一起改掉这个坏毛病吧。你们比比看,看谁做的好。

4妙招 让孩子做事不再慢吞吞


1、兴趣激励。

家长可以选择孩子平时最爱听的故事,最爱玩的游戏、最爱看的动画片等,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促使孩子快速行动。如孩子爱听故事,父母可以对他说:“你快些把餐桌收拾干净,碗筷放入盆中,来听《小红帽》的故事。”这样就激发了孩子快速做事情的愿望。用这种方法家长要注意,不能用谎话欺骗孩子,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

2、教给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提高做事效率的基本保证,而孩子做事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方法不当。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做事的过程,找出做事慢的原因,及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例如孩子穿上衣总是不能把胳膊伸到衣袖中,翻来复去,越做越慢,这时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穿上衣的合理顺序和方法,让孩子按正确的要领去做,这样就会提高速度。

3、表扬鼓励。

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因此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可以采取直接表扬,也可以暗示表扬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比来肯定孩子的进步。如孩子今天早晨穿衣服比昨天快了一些,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家长表扬孩子的标准不要定的太高。同时,当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时,家长也不要斥责或包办,而应以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自己改正。

4、练习巩固。

做事慢并非说改就改,要孩子改掉一种坏毛病,养成一种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反复的、多次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第一,家长要有耐心、有信心,相信孩子能够跟别的孩子做得一样快;第二,要多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使孩子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提高速度;第三,根据孩子的实际,提出时间、数量、质量的要求,督促孩子完成,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第四,要坚持不断,持之以恒,注意在求快的同时,依然要以做得好为最终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