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你们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洋洋突然“变坏”之谜”,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九岁的洋洋最近连续几次在学校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同学家长、学校老师数次告状,洋洋妈妈非常烦恼。洋洋以前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聪明乖巧,学习成绩也不错,很受老师的喜爱,近来怎么会变成“问题孩子”了呢?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洋洋妈妈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原来,因为工作调动,妈妈经常要出差,这学期妈妈把洋洋送到了外婆家生活。外婆家离洋洋学校更近,且外婆烧得一手好菜,对洋洋也非常疼爱。妈妈以为在外婆家洋洋会得到更好的照顾,谁知洋洋却并不这样看。洋洋告诉咨询师,他觉得妈妈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了,他希望还是回自己家,天天与父母一起生活。

洋洋的事让我想起了怀孕的十七岁少女云。她原本是学校的三好学生,初中时父母离异,与她一起生活的母亲又很快再婚,她在短短的半年内,从优秀生变为“问题少女”,数次离家出走,与成年男人同居,直至怀孕,她母亲才把她领回家。身心俱伤的云躺在妈妈的床上,对着前来探望的亲生父母痛哭,她说,父母离异让她感觉自己被抛弃,只有这样,她才能让父母同时陪伴在自己身边。

心理学多项研究证明,孩子出现行为问题,与他的家庭关系和环境变化有关。根据德国心理大师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一个系统,家庭中成员关系的改变,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父亲、母亲和孩子,构成了家庭关系的铁三角。对孩子来说,父母之间关系的稳定和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与爱是最重要的。一旦这个铁三角关系发生变动,父母之间的关系或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出现变化,孩子为维护家庭的稳定,首先就会牺牲自己。于是,洋洋以与同学打架的不良行为,来争取自己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权利;云更是以极端的毁灭自己的方式,抗争父母的离异。

因此,父母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首先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家庭关系稳定的基础上的。维护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就是给予孩子最大的爱。

相关推荐

宝宝怎么突然变“自私”?


不记得何时起,你那个原本大方的宝宝突然变了,变得自私起来。他不再乐意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更不允许你把他的零食送到别的宝宝手中,甚至只是有人碰了一下他的东西,他就会大喊大叫、暴跳如雷,宝宝到底怎么了?宝宝变“自私”了,作为妈妈,有什么好建议?

“自私”是成长必经之路

yc_td:事情要一分为二,从大方变自私,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原来愿意分享说明孩子还没有自我意识,等大了一点,孩子有些许自私,是因为知道了自有财产和共有财产的区别,有了自我保护意识。从这点上来说,是孩子的进步。只要适当加以引导、说明道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个根本就不算什么问题!

然然荃荃:孩子“小气”,不愿分享,爸妈不用急。小宝贝的“自私”是正常现象,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我们要耐心等待孩子逐渐成长,经由心智成长的历程,逐渐领悟和学会“分享”。让分享变成一件快乐的、宝贝心甘情愿的事。然然两三岁时也曾小气,升级当哥哥后和弟弟玩得可好了。

斐斐妈: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都不一样,2-3岁的孩子,与外界交往了一段时间后,懂得了有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开始懂得保护自己的东西了,这就是人性中自私的首要来源,其实作为妈妈不必太过惊慌,只要在旁告知他与人分享,随着时间变化,孩子会懂得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分享的快乐。

1069胡璟言:现在基本都是一家只有一个小孩子,东西滴归属感自然也很强。让孩子多接触别滴小朋友,学会大家一起分享一样玩具或者一份食物,从玩和吃中享受和别滴玩伴在一起滴快乐,互相交换也是一个不错滴方法。小孩子小,慢慢来。

将“分享”潜移默化

钱欣宝贝:可以经常喊小朋友来家里玩,把愿意分享的东西和小朋友分享,可以和宝宝说把你的东西给别人玩,别人才会把东西给你玩。也可以带宝宝多多出去玩,多接触接触人群,看看小动物,让宝宝变得有爱心,让宝宝的心理变得健康,不要强迫宝宝做不愿意做的事,要多沟通。

张邹艺姝妈妈:可以这样和孩子说,太阳月亮愿意和全世界的大孩子小孩子分享它们的光亮和清辉,我们才能在白天欣赏到美丽的大自然,享受春夏秋冬的美景,在夜晚仰望美丽的星空!孩子你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青青:通常宝宝自私的时候我都会引导或者转移,当宝宝不愿意把心爱的玩具分给他人时,就不能强行抢走给其他小朋友。慢慢引导宝宝学会与他人分享,在分享食物时,不妨先从宝宝身边熟悉的亲人渐次开始练习,然后是平时熟悉的小伙伴,最后才是身边陌生的人。

[专家支招]

尊重宝宝的所有权尊重宝宝的“物权”,无论是玩具、食物还是书籍,只要是许诺给宝宝的,就由宝宝来支配,让他相信自己真正拥有自己的东西,而拥有的表现是“自由支配”,可以决定是否分享。分享是以“拥有”为前提的,强制的“大方”会使宝宝难过、生气、产生危机感。

分阶段进行分享训练第一阶段,通过在家中和宝宝玩游戏,让宝宝相信玩具分享后能够重新回到自己手里。如:向他借走一样玩具答应他5分钟后还给他。第二阶段,引导宝宝尝试和小朋友们进行交换玩具的游戏。如大家交换玩具3分钟后归还,让宝宝感受自己既能享用别人的玩具,也不会因此失去自己的玩具。最后,组织宝宝们做集体活动,游戏最好选择需要团体协作的项目,如一起搭积木。孟迁(教育专家)

孩子为何突然结巴了


友:我的孩子(男孩)现在2周岁零2个月,前两天还好好的,说话很流利,从昨天开始,说话的第一个字不自觉地连说2到4遍,特别是“我”字,让他重说还能说好,可一不注意就又结巴了,近两天也没接触到结巴的人,也没看电视,不知道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我担心怕有语言障碍,或是其他什么我没注意到的因素,很担心,请您多指导!

茅于燕:过去说话很流利的孩子,有一段时间突然不爱说话或者有口吃现象很普遍,年龄在25-30个月尤其多。

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原因:

1、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而语言技能比较差,两者不同步。他想用语言表达一种思想,但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这“找合适词汇”的过程就会出现口吃。两岁至三岁的年龄思维迅速发展,往往会出现阶段性的口吃,过一个阶段,随着语言能力的进步,口吃现象会逐渐减少最终消失,不必过份耽心。

2、虽然你认为他没有接触到结巴的人,也没有看有口吃人的电视,但是否真的如此?会不会在你没有注意的时候碰见了?模仿了?你再想想。模仿在口吃现象中是主要因素之一。

3,由于你不愿意听到你那原来说话很流利的孩子讲出结巴的话,就注意他说话,纠正他发音,反而给孩子多听结巴的话的机会,说得就更多了。

4、两三岁的儿童发生口吃现象与情绪没有直接关系,请放心。

对于孩子的口吃可以试着这样做:

1、以平常心对待。你如果紧张了,说话的语气音调就会流露出来,孩子会受到暗示,说话更不流利了。

2、绝对不要取笑,恐吓,打骂。当他的面不要和别人议论,模仿他的结巴,否则会更坏。

3、对他讲话要慢,每一个字要讲清楚,同时也要他讲得慢,别着急。但是,当他讲话有些拖长音或者重复,你就听着,不要重复学他,等他讲完,过一会儿再让他说一遍,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再讲同一句话,就会好得多。

4、唱歌。一般歌曲本身往往有拖长音的字、重复的字,比较适合他(选好歌曲)。唱熟了以后再说歌词,使说的任务减少了大半,对他来说就容易些。

5、和他一起说儿歌,与他同声口吃,然后你一点一点改,让他模仿,也有用。

6、当孩子有一点进步就要表扬,不是全改了才表扬,这样可以建立他的信心。

宝宝为什么突然变成淘气包了?


相信许多爸爸妈妈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时候我的宝宝会出现反常的情况?”“他的脾气怎么突然变得那么坏,处处和我们唱反调,而且怎么说都不听?”孩子偶尔会出现某些“反常”的行为,跟平日多数时间里的他不一样,这个时候,家长就有点不明白宝宝到底怎么了,甚至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许多家长认为理所当然的管教方式,无论软的硬的,这时候施展出来居然全都无效,而且宝贝做出的反抗会更加强烈,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破坏亲子感情,造成亲子间的紧张与对立。

困惑加失望的父母通常不是弃械投降,就是对孩子施以更强烈的处罚。但是处罚有时候会让孩子采取更糟糕的行为来报复或发泄,家长只好使用更多的处罚,这样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不仅不能解决问题,于自己于孩子,都没什么好处。

不适应行为的目的

当孩子出现不听话、反抗或故意捣蛋等不良行为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此时孩子的内心正存在沮丧、挫折、气馁的情绪。有些孩子感到挫折,是因为他们希望获得父母的关注与接纳,当他们无法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博得父母的赞美时,他们就会改用长辈不喜欢的行为表现,提醒父母注意自己的存在。

专家认为,孩子的每一种不良行为都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表现出来的,这些行为在年纪稍大的孩子或成人身上其实也能常常看得到,只不过成人的目的更多、更复杂。一般来说,不适应行为的目的和表现形式有下列几种:

引起注意与关心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较多的注意与关心。一般而言,在正常的情况下,多数的孩子会运用正向的方式来达到这个愿望,例如努力做个听话的乖宝宝,以获取照顾者的赞美。但如果这个方法失灵了,他并没有得到大人的关注,依然被忽视,他们就会倾向选择用负面的方式解决,如调皮捣蛋一番,即使因此挨骂,也比被冷落来得好。

家长可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来判断他是否有引人注意的目的。例如他耍赖、不听话时,我们立刻去纠正他、哄他或提醒他,也许无形中正好满足了他期待吸引你注意的目的。短时间内,他的吵闹等不良行为或许会停止,但是过了不了多久,他又会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转个弯,这么做

要教导这种刻意引人注意的孩子,父母必须特别留意自己的反应,可以采取以下的做法:

◇当孩子想要运用不适当的行为达成目的时,最好不要满足他,这样的反应是为了让他明白,他可以用好的方法或正当的行为,来提高自己的重要性。

◇多注意孩子好的行为,当他表现出值得赞赏的行为时,父母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

◇另一方面,对于孩子有目的的行为,我们也可以置之不理,或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要太娇惯孩子,让孩子认为自己应该是大家随时注意的焦点。如果宝贝有足够的自信与安全感,知道自己拥有许多爱与关怀,他将会自然现出合理的行为,而不是“别有所求”。久而久之,他会自动自发地表现良好,而不是“条件交换式”地表现。而父母给予孩子注意与关怀最恰当的时刻,是当孩子并不期望被关注的时候,这样效果反而会很好。

追求“权利”与平等

喜欢追求权力的孩子喜欢自己当掌控一切的施令发号者,因为唯有如此才显得他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只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令人觉得“任何人都别想勉强他做任何事情”、“最好照着他的意思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即使父母运用大人的权威,强制孩子就范,孩子虽一时无力抵抗,暂时顺从大人的要求,但是心中却忿忿不平,随时准备“绝地反攻”。

以权威压制孩子,只能得到短战的“胜利”,却会破坏彼此的感情,而且孩子的行为也不一定会得到改善。当孩子喜欢作对,惹得父母很生气时,父母当然想纠正他,不过这些意图很少会成功,因为父母愈严厉,孩子就愈反抗,不然就是先暂时妥协,然后出现更糟糕的行为,来“补偿”之前所受的委屈。

转个弯,这么做

父母面对这类的孩子时,千万不要先生气,也要尽量避免涉入亲子拉锯战。因为你越想运用权威来证明自己的地位,就越会让孩子在无形中感受到权力的重要,甚会很向往权力。如此只会促使他一再表现出无理的行为,反而会逼你妥协,如果这个方法行不通,他或许会转向另一个极端的行为表现──报复泄愤。

用暴力行为发泄不满

喜欢报复的孩子多半心里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因此,他会以表现出暴力的行为或做出不惹人喜欢的事情,期望用这种激烈的手段,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转个弯,这么做

父母遇到这类型的孩子时,总是感到非常的难过和伤心。有时候,父母期望以更强硬的方法让孩子道歉认错,而使得僵局的场面一再上演。其实孩子这样做,并不是他们生来就是个“捣蛋鬼”,比如可能是他们受到伤害或伤心失望后的表现,而不是天生就脾气不好。父母如果能好好探究下孩子不适当行为背后的原因,就不至于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就被激怒。在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对家中的小捣蛋鬼发脾气或惩罚他,这时候更应该好好改善彼此的关系。

未达成目的,消极对抗

孩子长期在与父母的“斗争”中败阵下来,总是不能达到目的,心里或多或少会感到不服气,但是碍于情势(因为他长得不如你壮大,又必须倚赖你的照顾),在没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和大人“对抗”的时候,有些孩子会放弃“硬碰硬”的方式,转而扮演弱者,表现出没有行为能力的样子,什么都不愿意自己动手,如乱丢玩具、不好好吃饭等等。

转个弯,这么做

面对这种采取消极反抗的“行为退化”孩子,父母最好避免对他做任何的批评或责骂,可将注意力转到他的优点或其他的专长上,多加鼓励、赞美,即使他只做出了小小的进步也要为他感到高兴,只要孩子出现改善的行为,父母千万不要吝啬对他的称赞。

引导“小捣蛋”走上正途

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大多是基于内心的挫折、气馁或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当他觉得自己不被关心、失去地位,便会产生挫折感。比他们想要表现出让父母赞美的行为,但是如果无法获得他想要的,他就会采取讨人厌的方式,来换取大人的注意。

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一但找出他想达到的目的,就可以“对症下药”,引导他的个性往正确、讨人喜欢的方向成长。有时候他们是凭着直觉反应,所以不一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出这些不恰当的行为,这时候父母就得自己观察猜测了,而不要一味地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

你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改变自己对待他的态度。虽然他的调皮捣蛋等不适当的行为不是大人教的,但是大人的反应若不适当,便会“鼓励”他继续出现这类型的行为反应。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是否适当?是不是自己也常常凭一时的情绪或运用权威使孩子就范呢?想要让孩子不再是个小捣蛋,身为父母的你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哦!

了解更多科学早教知识,请登录早教频道

早教知识:孩子为何突然拒绝独立


你的孩子原本能够 自身穿着打扮、穿鞋,可是近期几日,他忽然很异常地回绝自身亲手做有意义的事的事儿。不管你耐心地激励她:“母亲相信你自身可以保证。”還是强悍地指令她:“你是大孩子里,务必自己来做。”,她都很是不配合地摆摆手表明抵触。为何原本早已可以自身进行的每日任务,如今却变成了不愿意进行的每日任务了呢?孩子为何突然拒绝独立?

孩子为何突然拒绝独立?细心地来剖析一下,不会太难发觉,孩子的忽然变化,实际上是有一定缘故的。

她将会不愿犯错误

你的孩子,早已可以比小一些的情况下,做大量的事了。她刚开始掌握到,干了蠢事会很丢脸。因此,她刚开始越来越分外得比较敏感,担心在你眼前犯错事儿,那会让她觉得很没有情面。因此,多开多错,比不上果断不做。在她来看,就这样一个简易的大道理。

因此,假如你发觉你的孩子觉得焦虑不安,不必太有意去规定他。做出一定的倒退,对大家都是有益处。假如那一刻,他的确不可以单独地进行某一每日任务,帮他一把,另外,显示信息出你对他有信心,再次激励他自己试着。

她将会处在一个不了解的情景中

即便是同一个主题活动,同一件事情,在不一样的情景中,具备不一样的实际意义。孩子在家里将会可以十分熟练地记诵一首诗歌,而在一位新老师眼前却不管怎样也说不出口。环境要素对孩子的危害,原本就挺大。孩子为何突然拒绝独立?给他们一些時间来了解,慢慢地习惯性新的自然环境,随后再激励他做出试着。协助你的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手头上的事情上,而不必过度关心周边的事情。

她担忧此后你已不照料她

孩子的构思是那样的:一旦他长大以后,可以亲自动手办事了,那麼爸爸妈妈会对自身关注少一些。或是,连自身不可以进行的事儿,爸爸妈妈也不会协助他来完成了。由于单独代表着全都要自己来做。

孩子为何突然拒绝独立?一些孩子,伴随着年纪的提高,个人行为上反倒出現后退状况,一部分缘故便是由于心理状态上的忧虑。她们期待自身始终是小孩子,始终都不必长大了,那样爸爸妈妈便会始终象对小宝宝那般疼惜和关注自身。尤其是当家中中出現比自身年纪更小的孩子时,她们会更家坚定不移自身的这类念头。告知你的孩子,你始终都是关注和适用他,在他必须协助的情况下协助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