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早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带你探索孩子精彩的世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大人有个大人世界,小孩有个小孩世界。小孩喜欢神话、童话、鬼话、笑话,更喜欢不听话。在大人的故事里,会大量运用代表惊异的惊叹号和代表捉摸不定的问号,带着这些惊叹号和问号,让我们一起探一探这个绝对精彩的小孩世界。

宣言1:我喜欢动来动去!

小孩说:跑跑、跳跳、抓抓、翻翻……我每分钟都在动。“能不能不要一天到晚动来动去?”别着急,我长大就不会了。

解读:从整体上来说孩子的抑制机能要比成人的弱些,做动作的时候全身经常处于弥散性的紧张状态,动作控制常常不精确,当然控制住自己也不那么容易。

其实对孩子而言,这恰好是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们知道孩子早年是通过感觉动作来发展的,他要通过看着、摸着、动着……同时大脑转着,发展他的运动和思维。建议大人给他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然后尽量让他多活动。

宣言2:这个世界怎么会无聊?

小孩说:我喜欢躺在地上吐瓜子、看蚂蚁搬家……你说我的世界很无聊?可是我很喜欢做每件事,其实,这个世界怎么会无聊呢?

解读:让大人觉得无聊的事情,说起来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总在重复某件事,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让人感到乏味;二是大人觉得简单的事情,孩子还在做。

把石头扔出去,它会滚,还挺好玩,再试试还会滚下去吗?真的滚下去了,真好玩!在一遍一遍的重复中,他在观察理解,建立一种秩序,也是一种练习。这种看似无聊的、简单的重复其实就是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的练习。这种重复对孩子整个发展过程都是有好处的。

宣言3:发呆是我们小孩的招牌动作!

小孩说:我喜欢发呆,这样就可以在想像的世界里唤来超人,把讨厌的阿姨变没……这些事只有小孩才懂,大人非叫我们把梦幻和真实分清楚,那我们的故事就越来越少了,怎么办呢?

解读:孩子都有这个特点,有的孩子更明显一些。这类孩子内心世界相对丰富一些,不需要外部刺激就可以想像很多事情出来。他们有时候沉溺在自己的想像世界里,给大人很多误解。

和这类孩子相处,最好的方法就是顺藤摸瓜。顺着他说的事情去问,可能会很容易地走进他的世界。其实,如果你把大人的成见放下后,就会觉得他的世界真的很令人吃惊。

如果一个孩子在现实世界遇到问题的话,也是很容易退到幻想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些安慰或者平衡。比如他在幼儿园里出现适应问题,或者交不到朋友,就可能会幻想一个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这是孩子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大人不是要纠正他,而是要帮助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宣言4:我喜欢“尴尬”的事情

小孩说:鼻涕味道怎么样,我想尝一尝;上完大号,为什么妈妈每次都冲走?我一定要找机会摸一摸……我只是好奇而已,为什么妈妈叫我讨厌鬼?

解读:这些令我们大人尴尬的行为,有的表现了人类动物本能的一面,有的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有的只是他不知道如果和别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

大人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界限”:什么是能让别人看见的,什么是只能在家做的,什么是自己做的,什么是要同别人一起做的……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

阻止孩子“不雅”的举止时,你都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不要试图一两次就见效,你需要反复提醒他:“我知道你喜欢玩这些脏东西,但是大便里有太多细菌,你必须扔掉,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在你认为必须遵守的规则上,不容讨价还价。帮助孩子记住这些,也在帮他如何同别人生活在一起。

延伸阅读

第1章 探索孩子的世界


上一篇

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每个儿童都如此不同呢?研究者必须弄清所有儿童都会经历的普遍过程和个体差异,同时考察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其后果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儿童之间的差异表现在性别、身高、体重和体型,健康和能量水平,智力,以及气质、人格和情绪反应上。儿童生活的背景也不一样,如他们生活的家庭、社区和社会,拥有的社会关系,就读学校的类型(或者说他们是否上学),以及他们如何打发自己的空闲时间等。

遗传、环境和成熟

发展的某些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遗传,即从亲生父母那里遗传的、与生俱来的特性或特质;另一些影响因素则大部分源于内部或外部环境,如孕期子宫之外的世界,还有经验的习得,其中包括社会化,即儿童对文化中的价值体系的接纳。哪些因素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呢,遗传还是环境?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理论家在天性(遗传)和教养(出生前后的环境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上各抒己见。

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许多典型变化,例如走路和说话能力的出现,与身体和大脑的成熟密切相关。身体和大脑的成熟,使生理变化和行为模式按照普遍、自然的顺序逐步展开,包括为掌握说话、走路等新能力做好准备。当儿童进入到青春期,再到成人期,天生特质(遗传)和生活经验(环境)的个体差异在儿童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发现自我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所有的儿童都会经历成熟过程,但其进度和时间是有差异的。在本书中,我们只讨论逻辑思维和某些特定事件出现的平均年龄,如说出第一个词、迈出第一步。但是这些年龄仅仅是平均数,只有极端偏离平均年龄时,我们才会认为发展是异常超前或者延迟了。

为了理解儿童发展,我们需要研究每个儿童独特的遗传特质;需要考虑许多影响儿童的环境或经验因素,尤其是家庭、邻居、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文化等这些主要的背景;需要考虑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我们需要理解哪些发展主要是自然成熟的过程,哪些发展更加具有个体差异性。我们既需要考虑在某一年龄或某个时代影响大多数人的因素,也要考虑只影响特定个体的因素。最终,我们需要考虑时间如何强化某些特定影响的作用。

下一篇

高视敏度,帮宝宝发现精彩世界


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孩子指着较远处的一棵树说:“看,一棵树。”另一个孩子则说:“看,一棵苹果树,好多青青的苹果哦。”这两个同龄的健康小孩,用他们的眼睛发现了不同的世界,而另一个孩子的世界更精彩、认知更丰富,只因他看得更远、更清晰。

看得越清楚,就越聪明

看得更清楚,与视敏度有关。视敏度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视力,它是指视觉器官辨别外界物体或物象细微差别的能力,同时也是大脑发育的一项重要指标。

宝宝出生后,大脑神经细胞数量早已确定。但良好的外界信息刺激,能让脑细胞通过“突触”联结起来,形成神经传导功能,使信息有效沟通,形成“大脑互联网”。而宝宝的视敏度越高,看得越远、越清晰,接收外界信息的讯号越多,传递给大脑的信息也就越多、越准确,促使脑细胞间高效联接,强大“大脑互联网”,提升宝宝的智力水平。

有研究发现,大脑通过感知觉器官摄取外界信息,其中83%的信息来自于视觉。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储存,在大脑皮层形成更多视觉记忆,促使大脑进一步发育。对于语言和思维都还处于初阶段的宝宝来说,视觉更是他/她获取外界信息、对世界进行认知的重要渠道。

多看1.5行,DHA是关键

当宝宝睁开眼睛那一刻起,他/她看到的只是模模糊糊的黑白世界,随后就开始经历12个月快速的视力发展,1岁时视力是出生时的10倍。所以0-1岁被认为是宝宝视觉功能发育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尤其是DHA,能大大提高宝宝的视敏度。

作为大脑发育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DHA占视网膜磷脂中的50%,直接影响视网膜感光体的发育和功能形成。美国的莫里综合研究已证实,在婴儿出生的头12个月内,持续补充高水平DHA(17毫克/100千卡)的宝宝,相比没有补充DHA的宝宝,其视敏度有更好表现。持续补充仅36周的宝宝,他们的视敏度比没有补充的宝宝在视力表上可向下多看1行;而持续补充达52周的宝宝,则比没有补充的宝宝在视力表上可向下多看1.5行。可不要小看这1.5行,它意味着宝宝获得了智力发育的领先优势。另一位美国专家Auestad经实验发现,持续补充少量DHA(DHA含量为莫里实验中DHA水平的三分之一)的宝宝,其视敏度则没有发现任何优势。因此,要使宝宝保持视敏度的优势,DHA补充的量以及持续时间很有讲究。

除了DHA营养基础,在不同时期提供相应的科学视觉启智活动也是提高视敏度不可少的因素。专家指出,颜色对于宝宝的视觉功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宝宝6个月前可提供黑白对比的图片,而6个月后则可给予色彩鲜艳、丰富多样的图案进行视觉刺激,因为宝宝所看到的黑白世界已转为彩色世界。同时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移动物件,除了可以训练宝宝眼睛的灵活性外,也能培养他/她的立体、空间概念。

高视敏度,对于宝宝不仅是看得更清楚那么简单,而是从看到“好多青青苹果”的精彩世界里,开始他/她对世界的认知之旅,而精彩的旅程自然会让宝宝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就。

认识倾诉,探索内在世界


内省智能评估方法

每一个孩子自小就会呈现内省智能的高低差别,父母可以由以下几个判断指针来了解孩子的内省智能。

1.是不是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2.是不是有明确的自我目标

3.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4.会不会自我规划

5.是不是喜欢独立工作

虽然孩子年纪尚小,但父母也可以试着问问孩子,希望长大做什么?自己知不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或是兴趣?有些孩子面对“自己”这个问题,懵懵懂懂;不过有些孩子却头头是道。尽管才几岁大,不过他却很清楚自己的喜好,很多事情喜欢抢头自己做。大一点的孩子对于自己未来可能已经有了计划,只是计划是不是切合实际,或许正需要父母师长从旁协助。父母花心思观察孩子,才能对孩子的内省智能做正确的评估与指导。

日常生活引导培养孩子的内省智能

内省智能的培养应该由小开始,三四岁的阶段就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引导。例如,父母带着孩子出门买东西时,可以趁此机会教育,当你选一个花瓶,有A、B、C三种款式时,当决定选A时,不妨借机告诉孩子自己为什么选择A,也许告诉他ABC三者都有不同的风格,不过因为正好需要配上长长的海芋,所以高高的玻璃花瓶最合适;也许告诉他家里的桌子是玻璃的,因此玻璃花瓶正好可以搭配。总之,让他学习决定买一样东西,是需要动机理由的。

几次之后,或是他稍微大一点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买东西,例如带他去逛书局,他可能会提出要求买哪一种书,让他练习说说看为什么喜欢那本书,藉此让他学习表达,也让自己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田耐青副教授也提到自己的经验,她的孩子对于文学和烹饪展现出兴趣,因此她常利用自己的下厨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父母担心孩子进厨房危险,不过她却在安全原则下,带孩子一起探索了美食的快乐。例如请孩子帮忙拿盐巴、递糖等,顺便说说盐巴的故事给孩子听,或是告诉孩子各国饮食文化的不同,带着孩子在烹煮之间也体验旅游文学的乐趣。

除了在生活中引导之外,父母也应该多和孩子谈谈心。可以设定睡前谈心时间,父母陪着孩子入睡前,和他一起说说今天最开心与最讨厌的事,父母自己倾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也让孩子发表内心感受,从他的谈话中,引导他探索自我心灵、学习自我反省。

同样也是和自己内心说话的方式就是写日记,应该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当然不是写流水帐,而是让他练习写写心情,让他懂得检视一下自己今天的表现哪些是好的、哪些需要改进。

写心情之外,还可以画心情。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如果发现他正在为一件事生气,可以拿给他纸笔,告诉他画出来自己的想法,随手的涂鸦,对孩子来说,是情绪的发泄,也是内在的探索。而父母则从旁给予抚慰,和他一起涂鸦也好,或是放首柔和的曲子,也可以让孩子独处一下,让他学习自己沉淀心情。

专家/田耐青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副教授(中国/台湾)

探索·解读:让孩子用新鲜的眼光看世界


两岁多的玫玫洗澡时想尿尿,尿不出来,跟妈妈说:“尿尿在睡觉。”

朋友王金选说,小孩看到狗在路上大便,兴奋的拍手:“狗狗在做冰淇淋!”

在报上看到一则趣事,三岁小朋友在浴室摔了一跤,妈妈说:“不是跟你说了好几遍?在浴室要小心,眼睛要看路。”小朋友回答:“我眼睛塞车了嘛。”

每次听到这些童言童语,我都脑袋一亮,好像听到一首可爱的童诗,觉得生活又变得新鲜有趣起来了!

毕卡索说:“所有的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当他长大后,如何还能保有艺术天份。”的确,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有童诗的种子(小三之前尤其明显)。可是,为什麼这些小时候一开口就让父母惊艳的孩子,长大之后,几乎都变成语言乏味、创意大打折扣的人呢?

答案有两个:一是成长的必然,一是教育的缺失。

对于前者,我们只能说这是生命的自然蜕变(还好,它的“命定比例”并未固定)。对于后者,嗯,好险,我们还有努力空间!

学校教育是文明的守护者,主要学科大多在培养一个“社会人”所需具备的知性、理智与道德。只有少数艺术学科,是在唤醒、激荡、保留住一个“自然人”的“感性基因”与“想像基因”。人的成长如果只是由“自然人”完全蜕变成“社会人”就太可惜了,就会出现“毕卡索的遗憾”!儿童之所以能口出妙语,“一句成诗”,是因為他们心中还没有逻辑、知识等框架,生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场新鲜之旅,他们的心还是单纯的“童心”,还住在“万物共和国”裡。

如果把人类漫长的演化史,类比于人的一生。那么,儿童这个阶段就像是老祖宗从野蛮矇昧刚刚转入文明初启的阶段;各个民族面对宇宙万物所产生的炫丽神话,就像儿童面对生活所发出的奇思妙想。其中所涌动的新鲜、好奇与无限创意,都很类似。可以说,童年是人一生中仅有的“神话阶段”。这么美妙的时刻,怎么能让它轻易流逝呢?

如要避免“毕卡索的遗憾”,唯有滋润儿童本有的童心,让它在成长过程中,虽经转换却不消失。而童诗,正是最佳的媒介!

诗是文学之母,是所有艺术中最贴近心灵、最能兴发情感与想像力的类型。童诗保有诗的本质,却没有诗的门槛。因為“童诗,是用童心的话语所写出来的诗”,重点恰在“童心”,是用“新鲜的眼光去看这个老旧的世界”,跟儿童的心灵正好呼应。

读童诗,能使儿童在学习“社会人”的规范时,仍然保有“自然人”的纯真。当他们习惯用“诗的眼睛”去看世界,便能从同样的人事物中,看出更多层次、更多质感、更多趣味,从单一世界中瞧出万千滋味。

拉远来看,读童诗的好处说不完!

人有七情六欲,情感好好坏坏,都需要适当的宣泄、温柔的释放与美好的升华;人的脑筋东想西想,也需要脑力按摩,让脑细胞愈用愈灵活。读童诗,可以使儿童心灵柔软、感情丰美、想像飞扬。

在这个讲求创意的时代,一首诗就是一个小宇宙,就是一种创意展演。多读诗,能让我们的脑筋充电、创意无限。读诗,还可以培养生命情调,在儿童的“人格工程”中注入真善美的因子,让儿童的灵魂更有深度。

我们喜欢吹风、听雨、晒暖暖的阳光,说不出道理,却让生命更美好。读诗就是吹风、听雨、晒暖暖的阳光,说不出道理,却让生命更美好。读诗,最终会让我们发现: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