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每个儿童都如此不同呢?研究者必须弄清所有儿童都会经历的普遍过程和个体差异,同时考察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其后果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儿童之间的差异表现在性别、身高、体重和体型,健康和能量水平,智力,以及气质、人格和情绪反应上。儿童生活的背景也不一样,如他们生活的家庭、社区和社会,拥有的社会关系,就读学校的类型(或者说他们是否上学),以及他们如何打发自己的空闲时间等。

遗传、环境和成熟

发展的某些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遗传,即从亲生父母那里遗传的、与生俱来的特性或特质;另一些影响因素则大部分源于内部或外部环境,如孕期子宫之外的世界,还有经验的习得,其中包括社会化,即儿童对文化中的价值体系的接纳。哪些因素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呢,遗传还是环境?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理论家在天性(遗传)和教养(出生前后的环境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上各抒己见。

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许多典型变化,例如走路和说话能力的出现,与身体和大脑的成熟密切相关。身体和大脑的成熟,使生理变化和行为模式按照普遍、自然的顺序逐步展开,包括为掌握说话、走路等新能力做好准备。当儿童进入到青春期,再到成人期,天生特质(遗传)和生活经验(环境)的个体差异在儿童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发现自我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所有的儿童都会经历成熟过程,但其进度和时间是有差异的。在本书中,我们只讨论逻辑思维和某些特定事件出现的平均年龄,如说出第一个词、迈出第一步。但是这些年龄仅仅是平均数,只有极端偏离平均年龄时,我们才会认为发展是异常超前或者延迟了。

为了理解儿童发展,我们需要研究每个儿童独特的遗传特质;需要考虑许多影响儿童的环境或经验因素,尤其是家庭、邻居、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文化等这些主要的背景;需要考虑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我们需要理解哪些发展主要是自然成熟的过程,哪些发展更加具有个体差异性。我们既需要考虑在某一年龄或某个时代影响大多数人的因素,也要考虑只影响特定个体的因素。最终,我们需要考虑时间如何强化某些特定影响的作用。

下一篇

扩展阅读

第6章 认知发展


上一篇

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基于词汇、语法的沟通系统。一旦儿童学会了词汇,他们便能够使用词汇来表达物体和动作。他们能够思考周围的人、地点和物;而且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需要、感情和想法,以便掌控自己的生活。那么,语言是如何演变的?婴儿如何破译语言的密码呢?

早期语言发展的顺序

在婴儿学会使用单词之前,他们会不断地通过哭、咕咕声、咿呀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情,然后是偶然模仿、有意模仿等方式。众所周知,这些声音往往被称为前语言。婴儿识别和理解语言以及使用有意义手势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婴儿通常在接近1岁的时候开始说出第一个单词,在8个月至1岁结束之间开始会说句子。

早期发音

哭是新生儿传达信息的唯一方式。不同的声调、类型和强度分别代表饥饿、想睡觉或生气。

在6周至3个月期间,当婴儿高兴时便发出咕咕声——尖叫声、咯咯声以及“ahhh”这样类似元音的声音。在3~6个月期间,婴儿开始与言语声源玩耍,能够将自己听到的声音与身边的人进行匹配。

咿呀声——不断地重复辅音-元音这样的声音串,比如“ma-ma-ma-ma”——出现在6~10个月期间,这种声音经常被误认为是婴儿发出的第一个词。咿呀声并非真正的语言,因为它对婴儿来说不具有任何意义,但是它听起来很像单词。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模仿是人类语言进化的关键因素,在婴儿和学步期儿童的语言发展中亦是如此。最初婴儿偶然模仿他人的声音,然后自己模拟发出这些声音。在9~10个月期间,婴儿会有意地模仿听到的声音,但并不理解。一旦学会了一些声音,婴儿便会以某种方式把这些声音串连起来,听起来像语言,但似乎并没有实质意义。一旦婴儿熟悉了词汇和短语的声音,便开始赋予它们意义。

感知语言的声音和结构

模仿语言需要具备感知不同声音之间细微差异的能力,婴儿在出生时甚至出生之前便拥有了这种能力。婴儿的大脑似乎已经预先准备好辨别基本的语言单位,感知语言模式,按照相似或不同进行归类。这种复杂能力似乎是人类婴儿所独有的。

首先,婴儿能够区分任何一种语言的声音。然而,婴儿正在进行的模式感知和归类似乎促使大脑的神经网络进一步地学习相似的语言模式——极具代表性的是婴儿的母语模式。这种神经专职化似乎也会限制婴儿进一步学习非本土化语言的模式。如果婴儿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或敏感期缺乏学习某种语言特征模式的环境,无论是口语或书面语,那么婴儿就不太可能正常地掌握该语言。

很显然,该过程在母亲的子宫中便开始了。在一项实验中,当怀孕35周的母亲把录有自己声音的磁带放在腹部给胎儿播放时,胎儿的心率变慢了。而录有另外一个孕妇的声音的磁带则没有使该胎儿的心率减缓,因为磁带中的声音不是母亲的。很明显,胎儿能够对母亲之前使用过的语言声音作出反应。这表明,婴儿在出生之前听到的“母亲的语言”可以“提前定调”婴儿耳朵接收的声音。

到6~7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大概已经学会识别母语的音位,或基本语音,而且能够调整自己以适应不同说话者发音的细微差异。婴儿在该年龄段辨别母语语音的能力能够预测之后两年内语言能力的个体差异,但不能据此预测婴儿对非母语的辨别力。

到10~12个月的时候,婴儿逐渐对不经常听到的语音失去敏感性。比如,日本婴儿不再对“ra”和“la”作出区分,因为在日语中不存在这种区分。尽管感知非母语声音的能力没有完全消失,但是大脑已不再有意识地对它们进行区分。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有一种假设认为,婴儿的大脑对语言特定语音次序的相对频率进行计算,并且学会了忽略自己不经常听到的语音序列,这种说法得到了行为学研究和脑成像研究的支持。

在6~12个月期间,婴儿开始理解母语的音位规则——也就是掌握声音如何组织为语言。在一项系列实验中,以7个月大的婴儿为被试,首先让婴儿对某种语音顺序习惯化(比如“gatiti”或ABB),然后听无意义的发音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构成的“句子”(比如“wofewo”或ABA),这时婴儿倾听该句子的时间会更长。测验中使用的语音与习惯化阶段的语音不同,因此,婴儿的辨别力必定是基于重复模式。这一结果表明,婴儿也许具有辨别句子抽象规则的机制。在另一项基于倾听时间的系列实验中,9个月大的婴儿似乎能够区分开头辅音和末尾辅音的音节和发音模式,而且能将这些模式应用于新词汇中,无论新词汇与原模式相符或相反。

手 势

麦卡9个月大的时候用手指着一个物体,同时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想要它。在9~12个月期间,她学会了一些常规的社交手势:摆手示意再见,点头表示“是的”,摇头表示“不是”。在13个月大的时候,她能够更多地使用精细的象征性手势:举起一个空杯子放在嘴边表示自己想喝水,或者举起自己的胳膊表示想被成人抱抱。

符号手势,比如吹风表示“热”或用力闻表示“花儿”,经常在婴儿说第一个词的时候同时出现,而且它们的功能与词类似。通过使用符号手势,儿童表明自己能够理解符号可以指向具体的物体、事件、期望和情况。手势通常出现在儿童掌握25个词汇之前,当儿童学会了表达该手势含义的词并且会说的时候,手势便不再被使用了。手势似乎是自然出现的。在一项观察研究中,失明的儿童和青少年在说话时会像视力好的儿童一样使用手势,甚至在与失明的听众交流时也是如此。因此,使用手势并不依赖于是否有可以模仿或观察的对象,而似乎是说话过程固有的一部分。

学习手势似乎有助于儿童学习说话。早期的手势经常与儿童以后说的词汇或词汇组合相一致。在一项实验中,11个月大的一组婴儿通过观察父母的动作及同时说出的相应的词来学习手势。在15~36个月期间,测试他们的口语发展水平,结果发现这组孩子比其他两组表现更好——其中一组孩子的父母只说单词不做手势,另一组孩子既没有接受声音训练也没有接受手势训练。因此可以说,手势是对词汇非常有价值的备选或补充,尤其是在早期语言形成的阶段。

最初的词

一般来说,婴儿在10~14个月之间的某个时间点说出第一个词,即开始说话——口头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初,婴儿全部的口语可能是“mama”或“dada”。也或许是一个简单的音节,该音节有多种意义,其具体含义取决于婴儿发出声音的具体情境。“Da”可能意味着“我想要那个”,或者“我想出去”,或者“爸爸在哪里”类似这样的词,它们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想法,被称为单词句。

儿童在学会使用许多词之前要先理解它们的含义。在婴儿能够把声音与意义联系起来之前,他们要先学会识别自己经常听到的语音模式,比如自己的名字。5个月大的婴儿倾听自己名字的时间长于其他人的名字。当6个月大的婴儿听到母亲一词“mommy”时,注视自己母亲录像的时间比较久,而当听到父亲一词“daddy”时,则注视父亲录像的时间更长,这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开始将词的语音与含义联系起来,至少是有关特定的人的词。10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将标签用于它们认为有趣的事物上,无论这些标签正确与否;12个月大的婴儿开始注意从成年人那里获取有关物体名字的线索。

到13个月大时,大多数儿童能够理解每个词都代表特定的事物或事件,并且能够迅速地学习新词的含义。随着言语理解逐渐变地更快、更准确、更有效,儿童被动接受或理解的词汇量持续增长。到18个月大的时候,3/4的儿童能够理解150个词的含义,并且能够说出其中的50个。词汇量更大和反应速度更快的儿童从词的前半部分即可再认这些口语词。比如,当听到“daw”或“ki”时,他们将会指向有小狗或小猫的图片。

最初,儿童的表达性(口头)词汇量的增加比较缓慢。但是,在16~24个月期间的某个时间点会出现“命名大爆炸”,然而这一现象似乎并不具有普遍性。在几周的时间内,儿童会说的词也许会从50个词增至400个词。口语词汇量的快速增加反映了儿童在出生后第二年词汇再认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

名词似乎是最容易学习的词类型。在一项跨文化研究中,无论家庭的母语是西班牙语、荷兰语、法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韩语还是美式英语,在所有的语言环境下,被访父母均报告,20个月大的婴儿知道的名词明显多于其他类型的词。24个月大的儿童能够在缺乏视觉线索的情况下快速识别熟悉物体的名字。在24~36个月期间,儿童能够从语境或被修饰的名词来理解陌生形容词的含义。

最初的句子

继说出单词之后,儿童下一个言语突破是将两个单词连结在一起表达一个观点(“洋娃娃掉了”)。一般来说,儿童在18~24个月大的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大约比他们说出第一个单词的时间推迟8~12个月。然而,这一年龄区间变化较大。尽管前语言说话能力非常依赖于实际年龄,但是言语说话能力并非如此。大多数开始说话时间较晚的儿童最终将奋力追上——而且其中许多儿童会不停地与任何愿意倾听的人说话以弥补丢失的时间!

儿童最初说出的句子一般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事物、人物或活动有关。最初,儿童经常使用电报式语言,仅仅由一些必要的单词组成。当丽塔说“Dammadeep”,她要表达的意思似乎是“奶奶在打扫地板”。儿童使用的电报式语言及其形式随习得的语言而改变。一般而言,词序与儿童听到的语言一致,当丽塔看到奶奶在用扫帚时,她不会说“DeepDamma”。

儿童说话时会遗漏诸如“is”和“the”之类的虚词是否意味着他们不认识这些单词呢?事实并不尽然。儿童也许只是发现很难使用这些虚词。在婴儿出生第一年,他们就对虚词很敏感;在10个半月大的时候,婴儿能够区别正常段落与虚词被发音相似却无意义的词汇代替的段落。

在20~30个月期间的某段时间,学步期儿童的语法能力不断增强,语法是指母语中将句子连结在一起的规则。学步期儿童开始习惯于冠词(a,the)、介词(in,on)、连词(and,but)、复数、动词词尾、过去式以及动词的几种形式(am,are,is)。同时,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的沟通目的,也更加关注自己说出的话是否能被理解——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学步期儿童对他人的心理世界更加敏感。到3岁的时候,学步期儿童的语言变得更加流畅、更长、更复杂,尽管经常省略某些词,但是他们通常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别人理解自己。

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

哪些因素决定了儿童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的速度和质量?研究往往聚焦于儿童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

脑发育

儿童出生后头几个月或头几年间,脑的快速发育与语言发展密切相关。新生儿的哭由脑干和脑桥控制的,脑干和脑桥是大脑最原始和发育最早的部分。婴儿重复性的咿呀学语随着部分皮层运动区的成熟而出现,皮层运动区控制着面部和喉部的运动。直到出生第二年,大多数学步期儿童开始说话的时候,连接听觉和肌动活动的通路才逐渐成熟。正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有证据表明语言的发展会对大脑网状结构产生积极影响,使其只能再认母语的声音。与语言有关的皮层区域持续发育,至少持续到学前后期——有些区域的发育持续到成年期。

在大约98%的人群中,语言受大脑左半球的支配,但右半球也参与其中。婴儿咿呀学语的录像表明,与成年人说话一样,婴儿说话时嘴巴右边比左边张开幅度的更大。既然大脑左半球控制身体右边的活动,那么很显然,语言功能的单侧化在生命早期就出现了。语言单侧化会继续增强直至成年早期,促使语言技能不断提高。

社会互动:父母和照料者的作用

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在语言发展的每个阶段,孩子与父母或其他照料者的互动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咿呀学语期,成年人通过重复婴儿发出的声音帮助婴儿逐步接近真正的语言。婴儿能够迅速地投入游戏中,跟着成年人重复这种声音。父母模仿婴儿发出的声音会影响婴儿发声的数量和语言学习的节奏。同时,这也有助于婴儿体验语言的社会性,即感知到谈话中包含交替或轮流,大多数婴儿似乎在7个半月至8个月大的时候能理解这一点。甚至早在4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在躲猫猫的游戏中表现出对与成年人进行社会互动的敏感性。

我们已经注意到,婴儿通过倾听成人说的话来学习语言。当婴儿开始说话时,父母或照料者可以通过重复最早说出的单词和纠正发音来促进婴儿词汇的发展。

母亲说某些特定单词的频率与儿童习得这些单词的时间顺序存在高相关,母亲健谈与否与儿童词汇量的多少也紧密相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母亲使用的词汇更加丰富,说话的时间更久,她们的孩子在2岁时掌握的口语词汇量更大,大约是普通儿童的8倍。到3岁时,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掌握的词汇量变化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母亲使用词汇类型的多样性,尤其是在儿童2岁生日附近。

然而,成年人对儿童发展水平的敏感性和反应性远比母亲所使用单词的数量更加重要。在一项为期一年以290个低收入家庭中的2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发现,父母对儿童的敏感性和积极关注以及在游戏中给儿童提供的认知刺激均可以预测儿童在2岁和3岁时接受的词汇量和认知发展水平。

儿语化语言

你不必成为父母也能像父母那样讲话。如果你和婴儿或学步期儿童讲话,你讲话的速度会放慢,声调会变高,用比较夸张的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言简单化,夸大元音,使用简短的词和句子,不断地重复,你正在使用的是儿语化语言(有时称作亲子语或妈妈语)。大多数成年人会很自然地做到这一点,甚至儿童也可以做到。这样的“儿语”在许多语言和文化中都有记载。

许多研究者认为,儿语化语言可以通过夸张和引导儿童关注不同的语音特征来帮助婴儿学习母语,或者至少可以提高学习速度。在一项跨文化观察中,对美国、俄罗斯和瑞典母亲对其2~5个月大的婴儿所说的话进行录音。无论母亲说英语、俄语还是瑞典语,她们在与婴儿说话时都使用了比与成年人说话时更加夸张的元音。在20周大的时候,婴儿的咿呀语中包含了截然不同的元音,这反映了母亲跟孩子说话时会引导儿童注意语音之间的差异。

其他研究者质疑儿语化语言的价值。他们主张,如果婴儿更多地倾听较复杂的成人语言并作出反应,那么他们开始说话的时间会更早,而且说得更好。事实上,有研究者认为,当儿童频繁地听到使用语法规则的复杂句子,并且语法形式多种多样时,他们发现语言规则的速度也更快。尽管如此,婴儿自身更喜欢听简单的语言。这种偏好在出生之前1个月就非常明显了,而且似乎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经历。

为识字做准备:大声阅读的好处

大多数婴儿喜欢成人为自己读书,而且父母或照料者为孩子阅读的频次和方式可以影响儿童的说话能力,最终影响识字能力的发展状况和时间,这里的识字能力是指读写能力。

成年人为儿童阅读的类型有三种:叙述型、理解型和成就取向型。叙述型阅读者集中于描述图片中发生的故事,并鼓励孩子进行复述(“妈妈和爸爸早饭吃的是什么?”)。理解型阅读者鼓励儿童更加深入地思考故事的意义,并作出推论和预测(“你认为狮子现在会做什么?”)。成就取向型的阅读者直接将故事读完,在阅读之前会向儿童介绍故事主题,阅读结束之后会向儿童提问题。

成年人大声阅读的方式最好根据儿童的需要和技能发展而调整。在新西兰达尼丁市的一项实验研究中,对50名4岁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叙述型的阅读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全面提高儿童的词汇量和书写技能,但是对那些一开始词汇量就较大的儿童来说,成就取向型的阅读方式更加有利。

有一种比较理想的技巧是对话阅读或分享阅读,与叙述型相似。在这种方法中,父母向儿童提出有争议、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仅仅要求儿童简单地回答是或否(“小猫在做什么?”而不是“小猫在睡觉吗?”)。阅读者根据儿童的回答提出更多问题,重复或扩展儿童说的话,纠正错误答案,给出可供选择的答案,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并给予表扬和鼓励。阅读者鼓励孩子将故事与自己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你见过鸭子游泳吗?它看起来像什么?”)。

如果儿童在1~3岁期间经常聆听阅读,尤其是这种对话阅读,那么他们在2~5岁的期间会表现出较好的语言技能,7岁时会表现出较强的阅读理解力。然而,一项对120个拥有2~3岁儿童的农村家庭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家长并非天生就会进行对话阅读。利用视频对家长进行小组指导,可以使家长运用对话阅读的数量增加4倍以上,而且对儿童的词汇和语言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下一篇

第2章 孕育新生命


上一篇

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某些特征

谨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复杂性,再让我们看一下它们在形成特定特征时各自发挥何种作用。

生理和心理特征

同卵双胞胎不仅外貌相似,而且,他们比异卵双胞胎更容易患相同的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风、风湿性关节炎、消化道溃疡和癫痫等。寿命长短似乎也会受到基因的影响。

肥胖症,有时被简单地称为超重,就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情况。在儿童期对其的定义是,不管年龄和性别,体质指数(又称BMI,体重与身高之比)达到或超过0.95。双生子研究、收养研究和其他研究均表明,40%~70%的肥胖症受遗传因素影响。

特定家庭或特定社会或种族群体所吃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社会公认合适的运动量会增加或减少一个人超重的可能性。西方国家肥胖症发病率的迅速增长似乎源于遗传因素和缺乏运动的相互作用。

智 力

遗传因素对一般智力(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测量)的影响非常大,而对一些特殊能力(诸如记忆力、语言能力和空间能力)的影响则较小。正如我们在本章前面所提到的,有几个基因似乎与智力发展相关。当然,经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富裕或贫穷的家庭环境会对先天能力的发展和表达产生很大影响。

收养研究与双生子研究均发现了遗传因素影响智力的证据。被收养孩子的智商与他们的亲生母亲更为接近,而不是其养父母或养父母的孩子;而同卵双生子的智力水平也比异卵双生子更为接近。研究一致认为,遗传因素在空间能力中所起的作用大约占到了50%,这意味着基因差异几乎能解释在人群中观察到的差异的一半。语言能力和空间能力之间较强的相关性说明智力各要素间的基因联系。实际上,很可能一个基因在影响一种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影响其他认知能力。

此外,遗传因素的影响是认知表现出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它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强。共享的家庭环境往往会对年幼儿童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期后,他们更倾向于主动选择与自己的遗传能力和相关兴趣一致的环境,从而寻找自己的位置,家庭环境的影响随之减小。

人 格

科学家已经确定了基因与特定人格特质有着直接关系,比如神经质,它容易导致抑郁和焦虑。人格特质的遗传性似乎在40%~50%之间,很少有证据表明共享环境也会对人格有影响。

气质,即一个人接近环境或对环境反应的特有风格,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并且常常在很长时期内保持一致,尽管它可能会受到特殊经历或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同胞兄弟姐妹(不论是否为双胞胎)往往具有类似的气质。通过对100对7岁同胞(其中一半是被收养的同胞,一半是亲生的同胞)的观察发现,遗传因素对行为、社交和情绪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心理病理学

有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和抑郁症等心理障碍有着重要影响。所有的病症往往都在家族内部发生,并且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表现出更高的一致性。然而,基因本身并不会产生这些疾病;先天倾向可能被环境因素触发。

目前,精神分裂症被广泛地认为是神经学疾病。精神分裂症的显著特征是不切实际,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症状,它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兄弟姐妹或后代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十倍;并且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表明,高发病率源于共享基因,而非共享环境。遗传可能性的估计值高达80%~85%。

由于并非所有的同卵双生子都在此病上表现出一致性,所以,它的致病原因不可能仅仅是遗传因素。精神分裂症可能源于胎儿发育期内的一系列神经损伤,比如母亲在怀孕头三个月内患流行性感冒或者在后几个月中患风疹和呼吸道感染。出生在城市地区或晚冬或早春季节的婴儿患病的危险性较高。此外,如果母亲曾患有生育并发症,或者由于战争或饥荒而严重营养不良的孩子也有较高的发病率。胎儿营养不良和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已经分别在荷兰、芬兰和中国进行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父母生育年龄过大也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危险因素。在耶路撒冷和丹麦进行的大样本研究中,当父亲生育年龄超过50岁时,孩子的发病率出现了显著增长。瑞典一项针对70万儿童的调查发现,15.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亲的生育年龄超过了30岁。

下一篇

第4章 分娩与新生日


上一篇

新生儿与父母

分娩对婴儿和父母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突然之间,父母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新加入的小生命身上,特别是第一个孩子。这个新生命的持续需求挑战着父母们的应对能力。同时,父母(可能还有兄弟姐妹等)开始与这个新生命熟悉起来,并与之建立情感联系。

分娩与连结

母亲与新生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什么样的方式建立一种亲密的、照顾式的母婴连结?一些研究者采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这个主题。生态学认为人类和动物都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强调特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或敏感期。

如同我们在第1章中提到的,康罗•洛伦兹(1957)证明刚孵化出来的小鸭子会追随它们看到的第一个移动对象,通常是它们的妈妈,这一现象被称为印刻。然而有研究得出结论,人类不同于动物,人类不存在建立连结的关键期。

和母亲一样,父亲也会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连结。在该过程中,婴儿只是做一些他们通常会做的事情:睁开眼睛,抓住父亲的手指,或者在父亲的怀中动来动去。陪产的父亲们通常认为孩子出生的这一刻是他们的“高峰情绪体验”,但是不管父亲是否陪产,他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投入极大的感情。

从进化角度而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连结是一种适应机制,能保证父母对无助的婴儿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使婴儿能够存活和繁殖。进化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养育孩子涉及到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的平衡。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连结平衡了父母的投入与其所获利益。

新生儿对母亲的需要

亨利•哈洛及其同事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实验,他们以猴子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母婴之间的连结不仅仅是喂养关系。在这些实验中,恒河猴出生后与母亲分离6~12个小时,这期间它们被养在实验室。新出生的恒河猴与一个或两个代理母亲一同关在笼子里:代理母亲是一个简单的圆柱形金属丝网或者盖着绒衣服的人形物。一部分猴子由金属妈妈喂养,从与金属妈妈连在一起的瓶子里获取食物;另一部分猴子由温暖的、让人想去拥抱的绒布妈妈喂养。当允许猴子选择与两个妈妈中的任何一个在一起时,所有的猴子都会选择与绒布妈妈在一起,即使是那些由金属妈妈喂养的猴子。在一个陌生房间里,绒布妈妈喂养的猴

子比金属丝妈妈喂养的猴子表现出更多的探索兴趣,即使两个代理妈妈都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很明显,猴子更容易记住绒布妈妈。分离一年后,“绒布妈妈喂养”的猴子更急切地渴望投入绒布妈妈的怀抱,而金属丝妈妈喂养的猴子对金属妈妈没有兴趣。然而两组中,没有一只猴子能够健康成长,并且它们都不知道怎样养育后代。

在另一项研究中,经常被母鼠舔舐的幼鼠表现出较少焦虑和害怕,产生的紧张激素较少。研究者发现,母亲的舔舐激活了缓解紧张反应的基因。

代理母亲不能像有生命的母亲那样给婴儿提供同样的刺激和健康成长的机会,对这一点不用感到惊讶。因为母亲的身体能够缓解婴儿的紧张反应。这些实验说明,食物不是婴儿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母亲意味着身体接触的舒适感(至少对猴子而言)及先天依附的满足感。

人类婴儿要健康成长,有些需要必须得到满足,满足这些需要是父母的任务。

父亲的角色

父亲的角色是一种社会建构,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意义。父亲角色可能由某个人承担或者分担,不一定是生物学上的父亲:母亲的兄弟,例如在博茨瓦纳(年轻的母亲在丈夫年满40岁之前仍然与自己原来的家庭生活在一起);或者祖父,例如在越南。某些社会文化中,父亲在经济上、情感上及时间上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在世界的许多地方,父亲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变化。

在某些发展中国家,传统意义的父亲负责经济支持和训诫,母亲负责喂养孩子。父亲是严厉、冷漠的,孩子尊敬、害怕父亲。男人们几乎从来不抱婴儿。父亲与学步期孩子交流较多,只有在母亲不在的情况下才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职责。然而城市化和女性就业改变了这些看法,父亲,尤其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父亲们,正在努力与孩子(特别是儿子)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中非的阿卡民族,父亲像母亲一样养育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事实上,“阿卡民族的父亲们比任何其他社会的父亲给孩子的直接照顾都多”。

在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自1970年以来,随着母亲开始外出工作,以及父亲这一概念的变化,父亲对孩子的照料越来越多。从婴儿期开始,父亲频繁、积极的投入与孩子的健康及生理、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直接相关。

育儿:跨文化的视角

世界各国在育儿、与婴儿的互动方式上大有不同,这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以及不同文化对婴儿的天性和需要的看法。在巴厘岛,婴儿被认为是祖先或上帝带来的小生命,其身份尊贵,因此必须给予极大的尊敬。西非班的人认为幼小的婴儿能够理解所有的语言,而密克罗尼西亚环礁的埃法卢克人认为婴儿对语言一点也不理解,因此成人不与婴儿交流。

在某些社会中婴儿有多个照料者。例如,中非埃菲人的婴儿在特定的时间内有5个甚至更多的照料者,通常由母亲之外的其他妇女哺乳。在西肯尼亚的盖斯,婴儿的死亡率很高,因此其父母比工业社会的父母给孩子更多的照顾,当孩子哭泣时会很快作出回应,给孩子及时喂食。中非的阿卡族以紧密联系的小群体为单位频繁转移,他们平均分配,相互协作,共同抵御危险。然而,同一地区的甘度农民住得很疏散,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他们把孩子单独留下,任由他们尖叫、哭泣、微笑、游戏、说话。

需要记住的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亲子互动方式是有文化基础的。

下一篇

儿童早教:带你探索孩子精彩的世界


大人有一个大人世界,小孩有一个小孩世界。小孩喜爱神话传说、童话故事、鬼话连篇、段子,更喜欢不懂事。在大人的小故事里,会很多应用代表惊讶的惊叹号和代表捉摸不透的疑问,带著这种惊叹号和疑问,让我们一起探一探这一肯定精彩纷呈的小孩世界。

宣言口号1:我很喜欢晃来晃去!

小孩说:去几趟、跳跳、抓抓、翻一翻……我每分都会动。“能不能不要一天到晚晃来晃去?”不要着急,我长大了就不容易了。

讲解:从总体上而言孩子的抑止功能要比成年人的弱些,做姿势的情况下全身上下常常处在弥漫性的过度紧张,姿势操纵经常不精准,自然控制住自身都不那麼非常容易。

实际上对孩子来讲,这正好是一个发展趋势的机遇。我们知道孩子早前是根据觉得姿势来发展趋势的,他要根据看见、摸着、动着……另外人的大脑转着,发展趋势他的健身运动和逻辑思维。提议大人给他们布局一个安全性的自然环境,随后尽可能使他多主题活动。

宣言口号2:这一世界为什么会无趣?

小孩说:我很喜欢躺在地面上吐葵瓜子、看蚂蚁搬家……你说我的世界很无聊?但是我喜欢做任何事物,实际上,这一世界为什么会无趣呢?

讲解:让大人感觉无趣的事情,说起来只不过是二种状况:一是总在反复某事,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姿势,令人觉得枯燥;二是大人感觉简易的事情,孩子仍在做。

把石块扔出,它会滚,还太好玩了,再试一下还会继续滚下来吗?确实滚下来了,太好玩了!在一遍一遍的反复中,他在观查了解,创建一种纪律,也是一种训练。这类看起来无趣的、简易的反复实际上便是在兴趣爱好的正确引导下持续的训练。这类反复对孩子全部发展趋势全过程全是有益处的。

宣言口号3:发愣是大家小孩的招牌动作!

小孩说:我很喜欢发愣,那样就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唤来超人2,把反感的大姐变没……这种事仅有小孩才懂,大人非叫大家把美好和真正分清晰,那我们的爱情就越来越低了,怎么办呢?

讲解:孩子都是有这一特性,有的孩子更显著一些。这类孩子心里世界相对性丰富多彩一些,不用外界刺激性就可以想象许多 事情出去。她们有时沉浸于自身的想象世界里,给大人许多 误会。

和这种孩子交往,最好是的方式 便是抽丝剥茧。沿着他说道的事情去问,将会会非常容易地走入他的世界。实际上,假如你将大人的偏见学会放下后,便会感觉他的世界确实很令人震惊。

假如一个孩子在实际世界碰到难题得话,也是非常容易退到想象的世界里寻找一些宽慰或是均衡。例如他在幼稚园里出現融入难题,或是交不上盆友,就将会会想象一个小孩子和他一起玩,它是孩子自我调整的一种方法。这个时候,大人并不是要改正他,只是要协助他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宣言口号4:我很喜欢“难堪”的事情

小孩说:流鼻涕味儿如何,我觉得尝一尝;上完小号,为何母亲每一次都冲跑?我一定要找机遇摸一摸……我只是好奇心罢了,为何母亲要我讨厌鬼?

讲解:这种令大家大人难堪的个人行为,有的主要表现了人们动物本能的一面,有些是孩子在观察大家的道德底线;有的仅仅他不晓得假如和他人日常生活在一起……大家务必接纳这一点。

大人应当告知孩子什么叫“界线”:什么叫能让他人看到的,什么叫只有在家做的,什么叫自己做的,什么叫要同他人一起做的……使他了解自身和他人的差别。

阻拦孩子“不雅观”的言行举止时,你必须对孩子表述为何不好。不必尝试一两次就奏效,你需要不断提示他:“因为你喜爱玩这种不干净的东西,可是排便里有过多病菌,你务必丢掉,就这样!”

就这样,在你觉得务必遵循的标准上,不可议价。协助孩子记牢这种,也在帮他怎样同他人日常生活在一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