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多的玫玫洗澡时想尿尿,尿不出来,跟妈妈说:“尿尿在睡觉。”

朋友王金选说,小孩看到狗在路上大便,兴奋的拍手:“狗狗在做冰淇淋!”

在报上看到一则趣事,三岁小朋友在浴室摔了一跤,妈妈说:“不是跟你说了好几遍?在浴室要小心,眼睛要看路。”小朋友回答:“我眼睛塞车了嘛。”

每次听到这些童言童语,我都脑袋一亮,好像听到一首可爱的童诗,觉得生活又变得新鲜有趣起来了!

毕卡索说:“所有的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当他长大后,如何还能保有艺术天份。”的确,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有童诗的种子(小三之前尤其明显)。可是,为什麼这些小时候一开口就让父母惊艳的孩子,长大之后,几乎都变成语言乏味、创意大打折扣的人呢?

答案有两个:一是成长的必然,一是教育的缺失。

对于前者,我们只能说这是生命的自然蜕变(还好,它的“命定比例”并未固定)。对于后者,嗯,好险,我们还有努力空间!

学校教育是文明的守护者,主要学科大多在培养一个“社会人”所需具备的知性、理智与道德。只有少数艺术学科,是在唤醒、激荡、保留住一个“自然人”的“感性基因”与“想像基因”。人的成长如果只是由“自然人”完全蜕变成“社会人”就太可惜了,就会出现“毕卡索的遗憾”!儿童之所以能口出妙语,“一句成诗”,是因為他们心中还没有逻辑、知识等框架,生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场新鲜之旅,他们的心还是单纯的“童心”,还住在“万物共和国”裡。

如果把人类漫长的演化史,类比于人的一生。那么,儿童这个阶段就像是老祖宗从野蛮矇昧刚刚转入文明初启的阶段;各个民族面对宇宙万物所产生的炫丽神话,就像儿童面对生活所发出的奇思妙想。其中所涌动的新鲜、好奇与无限创意,都很类似。可以说,童年是人一生中仅有的“神话阶段”。这么美妙的时刻,怎么能让它轻易流逝呢?

如要避免“毕卡索的遗憾”,唯有滋润儿童本有的童心,让它在成长过程中,虽经转换却不消失。而童诗,正是最佳的媒介!

诗是文学之母,是所有艺术中最贴近心灵、最能兴发情感与想像力的类型。童诗保有诗的本质,却没有诗的门槛。因為“童诗,是用童心的话语所写出来的诗”,重点恰在“童心”,是用“新鲜的眼光去看这个老旧的世界”,跟儿童的心灵正好呼应。

读童诗,能使儿童在学习“社会人”的规范时,仍然保有“自然人”的纯真。当他们习惯用“诗的眼睛”去看世界,便能从同样的人事物中,看出更多层次、更多质感、更多趣味,从单一世界中瞧出万千滋味。

拉远来看,读童诗的好处说不完!

人有七情六欲,情感好好坏坏,都需要适当的宣泄、温柔的释放与美好的升华;人的脑筋东想西想,也需要脑力按摩,让脑细胞愈用愈灵活。读童诗,可以使儿童心灵柔软、感情丰美、想像飞扬。

在这个讲求创意的时代,一首诗就是一个小宇宙,就是一种创意展演。多读诗,能让我们的脑筋充电、创意无限。读诗,还可以培养生命情调,在儿童的“人格工程”中注入真善美的因子,让儿童的灵魂更有深度。

我们喜欢吹风、听雨、晒暖暖的阳光,说不出道理,却让生命更美好。读诗就是吹风、听雨、晒暖暖的阳光,说不出道理,却让生命更美好。读诗,最终会让我们发现: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诗!

相关推荐

用新的眼光看幼儿


当我们知道婴幼儿的动作发展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生命的冲动,是一种他们自身无法抗拒的练习行为时,我们如何帮助他?如何扶持他?如何让他根据自己的发展速率,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学习呢?这是我们成人需要理解与学习的。

让我们从幼儿发展最根本的基础谈起。动作发展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类的幼儿在出生的时候,没有具备像动物一样的生存本能,可是他们却有一种能力,就是学会所有帮助自己生存的动作。从大肌肉活动如翻身,转身,坐起,站立到步行,到持物平衡步行,到跑、跳、攀爬等等,到小肌肉动作的抓、握、拿、捏双手协作等精细动作的发展,都是他们自己主动练习,自己发明,自己调整方式和方法。没有人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从不能步行,到能预测、思量、变换、平衡自己的步伐。这些努力,是孩子主动自发进行的,我们需要肯定这个事实,并尝试去理解与支持他们。

动作是在感官接受到刺激、把讯息传送到大脑、在通知肌肉做出回应后的行为。因此,当我们看到幼儿做出一个动作时,我们就可以从他的动作发现他的智能与精神层面的发展状况。不让幼儿动,或不允许他们根据自己内在生命的冲动去表现自己,就等于是对孩子说:"你别学习了。"

动作的发展可以刺激语言能力的产生与表达方式,也可以帮助孩子在环境中的人、事、物建立关系,促进她的社交能力,更可以平和他的情绪,因为如果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动作,调整自己的动作来回应环境对自己的挑战,那个人的情绪自然可以平和,如若不然,情绪就会不稳定,学习也会因此而停顿。

蒙台梭利发现:"动作(会)帮助心智的发展,而心智又更新下一个动作与活动的表达方式"。他们是一个发展的循环动机。精确动作的产生不但证明婴幼儿具备自己学习、自己成长的能力,还向我们成人表达了几个非常重要的讯息:

动作发展是婴幼儿成长的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是一种自然的冲动,我们必须肯定他们的努力,并提供他们实现自己的机会;

当婴幼儿能完成一个动作之前,他们已经自己开始练习并自我预备,我们必须支持他们努力的过程,而不需要着急于他们还无法表现的能力。

成人需要注意的是婴幼儿是如何HOW发展出一种能力(动作)而不是注意他是何时WHEN作出这个动作。因此一个动作的产生,除了因为婴幼儿自身的内在驱动力之外,还需要环境的配合与家长的肯定;

掌握平衡是动作发展中最精确与最难拿捏的部分,只有婴幼儿本身可以完成,成人的帮助反而是一种阻碍。因此当婴幼儿在学习坐立、站立、步行时,我们只需要保证环境的安全就可以了,过多的扶持与帮助,反而乱了自己平衡的尺度。

用新的眼光看婴幼儿,表示成人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来对待孩子,帮助孩子。

幼儿早教:婴儿用“敲打”探索世界


可爱的小东西立刻就需要一岁了,虎头虎脑的他惹人喜爱,亲朋好友送了很多玩具给他们,而他最爱的便是拿着玩具当鼓敲,并且玩的十分高兴。这一点让东西妈很是疑惑:那么好的电动式玩具,他不用来玩,非得往桌子敲,没两下就敲打坏掉,“实在太吵了,嘭嘭嘭,一天到晚都像做木匠活。”东西妈十分无可奈何。幼儿

实际上,当宝宝宝宝快一岁时,大部分都喜爱拿东西当鼓敲。父母干万别着急发火,也不必指责宝宝,请父母们了解宝宝的这类个人行为——它是宝宝在成长阶段中的一种探寻个人行为。

12个月上下的小孩,要想掌握各式各样的物体,掌握物体与物体中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他的姿势能够造成的結果,他的方法便是根据敲打不一样的物体。

小孩了解那样做,会造成不一样的响声,并且用劲高低不一样,造成音箱的实际效果也不一样。例如,用物块敲打餐桌,会传出啪啪的声音;敲打炒锅则传出当当网声;双手各拿一块物块冲着敲,响声好像更加奇特。宝宝迅速就学好挑选敲打物,学好操纵敲打的能量,随后发展趋势了他本身姿势的灵活性。

幼儿假如父母能了解宝宝爱敲打东西的缘故,便会积极地协助他发展趋势这一探究性的主题活动。大家有一个小提议:对这一年纪的小孩无须选购高端的新玩具,只要找一些带把的汤勺、玩具锤头、玩具小炒锅、纸箱这类的东西就充足了。愿您在与小孩的手机游戏相处中关注他,了解他,另外协助他寻找发展趋势各种各样专业技能的方式 来。

探索·解读:为孩子的创意解锁


书本是一枚锁匙,能通往古今中外,开启宇宙之门。爸妈都希望孩子找到这把锁匙,好好善用它,进入不同的知识国度。艺人林晓峰、康子妮夫妇和潘芳芳,均已领略到这把神奇之匙对孩子所带来的好处。今天正值“世界阅读日”,由他们担当爸妈们的领航员,带领大家寻找锁匙,发掘书中的宝藏。

林晓峰(阿Lo)跟康子妮(Lily)在“小母牛——汇丰童爱悦读日”的活动上担任故事爸妈,翻开《信念小母牛》图书,跟一群小朋友说故事。林晓峰做说书人,太太康子妮则担任助手,阿Lo演绎道﹕“邓西是个很热爱和平的朋友,就算军队派他到某地方打仗,Boom、Boom、Boom,他都会呼吁大家要和平。他最关心的是当地穷人、受战火影响的儿童有没有足够的食物。邓西看见很多小朋友,正在想:应该怎样帮?如果我找来一隻牛,吽!每天就可以榨新鲜的牛奶给小朋友饮,让他们有营养……”阿Lo说得抑扬顿挫,不时加入声效,更投入角色中,以第一身来说故事。 

当故事说到很多人愿意送牛给邓西,转赠有需要的人,阿Lo便即时发挥鬼马本色,加入即兴创作﹕“阿强、阿坚、阿明、阿祥人人都说有牛,送出了十多隻牛;而每只牛都有不同名字,有只叫信念,有只叫仁爱,有只叫希望,有只叫阿强,有只叫阿明,有只最厉害叫Lily,还有一只叫阿Lo,真开心。”逗得在场观众哈哈大笑,最后阿Lo也不忘带出故事主旨——只要信念坚定就会成功。

阿Lo与Lily的长子林宝10岁,次子林熙9岁,同样于保良局蔡继有学校就读。夫妇俩会跟孩子说故事,阿Lo表示人人说故事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好坏。“孩子今次想找妈咪说故事,下次想找爸爸。小朋友选择多,世界又更大,因为一本图书可以演绎成多种故事。”

阿Lo爱加入声效和演技来吸引孩子,而本身读音乐系的Lily,更会一边说故事一边即兴唱歌。阿Lo半开玩笑地表示,主要由太太担任家中的图书馆长,“因为她读过大学,如果不担任故事妈妈,我觉得是浪费了,所以将这部分(培养儿子阅读)的管理完全交给她”。 

Lily说﹕“儿子幼儿时期,睡午觉后没事做,就看书;晚上他们睡觉前,向我说‘妈妈我想听故事’,就会有bedtimestory。现时他们长大了,不用陪,他们会主动提出想买什么书,我初步看一看,觉得有得就会买。每一次出街,他们自己都会拿书外出,主动看书。”现时两兄弟最大的嗜好就是阅读,故此,两公婆或一家人平日逛商场,逛书店都是指定动作。

除了家中,学校及同学间的氛围也是充满阅读风气。阿Lo表示儿子未读小学前,较少自行看书。而妈妈则说曾经带大儿子参加台湾游学团,观察到其他学生登机前没事做,就会自发取出图书阅读,已成一种习惯。“学校推行图书教学,走廊上放有很多图书,他们小息时就会读课外书。小朋友看书一定不会坏,多看书有好处。”Lily认为图书藏有大大小小的道理,小朋友可从中领会。

阿Lo补充﹕“小朋友应该从小要有创意,而多阅读,在创作上会有更大的空间。我跟Lily不是要他们实力非凡,但希望他们开心之外,也藉多读图书认识这个世界、有更多创意,而当一个人有创意,很多事也不用怕。”

林宝和林熙在爸妈眼中是充满创意的儿童,Lily举例,大儿子构想科学专题报告的题目,便是找出为何香蕉会变黑,题目有趣,创意十足。Lily后来跟儿子尝试找出原因,并以一连串实验以延迟香蕉变黑。

儿子们学的中文愈来愈深,在外国长大的Lily未能应付,也会找图书及阿Lo帮忙。像大儿子学习《西游记》、《三国演义》课题,Lily便替他从图书馆借些简易版、漫画版。而阿Lo说小时候喜欢看名人传记,当年他爸爸购入一系列的卡通版传记,阿Lo觉得对学习有帮助,现在会找回类似的童书给儿子。他更笑言﹕“有次,我用了一天很短时间看三国演义,了解曹操的性格。我发现我还未分析到自己的性格时,就要分析曹操的性格。” 

阅读好处多,阿Lo表示在学术上当然大有帮助,像小儿子有时忘记某些生字怎样写,可以从书本中找回;大儿子画画时,也会想起可参考某些图书。Lily分享﹕“大儿子爱研究石头,刚给他买了一枚类似钻石有切割的假石头,他说这是brilliantcut,我问他从哪儿学会,他说从图书上学到,还从书本里找回这个词给我看呢。”她明白只要孩子喜欢有关图书,书本上的知识就随时可应用在生活上。

林宝和林熙的阅读兴趣很相似,还会互相分享,爱读《波西杰克森》(PercyJackson)、Minecraft、TheHungerGames等图书,大多与自己喜欢的卡通、电影、玩具有关,无论多忙,总有时间看喜欢的图书。阿Lo与Lily相信阅读目的不止求好成绩,还伴儿子成长,开阔思维,而夫妇俩亦乐见孩子沉醉在阅读世界之中。<<

带你探索孩子精彩的世界


大人有个大人世界,小孩有个小孩世界。小孩喜欢神话、童话、鬼话、笑话,更喜欢不听话。在大人的故事里,会大量运用代表惊异的惊叹号和代表捉摸不定的问号,带着这些惊叹号和问号,让我们一起探一探这个绝对精彩的小孩世界。

宣言1:我喜欢动来动去!

小孩说:跑跑、跳跳、抓抓、翻翻……我每分钟都在动。“能不能不要一天到晚动来动去?”别着急,我长大就不会了。

解读:从整体上来说孩子的抑制机能要比成人的弱些,做动作的时候全身经常处于弥散性的紧张状态,动作控制常常不精确,当然控制住自己也不那么容易。

其实对孩子而言,这恰好是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们知道孩子早年是通过感觉动作来发展的,他要通过看着、摸着、动着……同时大脑转着,发展他的运动和思维。建议大人给他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然后尽量让他多活动。

宣言2:这个世界怎么会无聊?

小孩说:我喜欢躺在地上吐瓜子、看蚂蚁搬家……你说我的世界很无聊?可是我很喜欢做每件事,其实,这个世界怎么会无聊呢?

解读:让大人觉得无聊的事情,说起来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总在重复某件事,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让人感到乏味;二是大人觉得简单的事情,孩子还在做。

把石头扔出去,它会滚,还挺好玩,再试试还会滚下去吗?真的滚下去了,真好玩!在一遍一遍的重复中,他在观察理解,建立一种秩序,也是一种练习。这种看似无聊的、简单的重复其实就是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的练习。这种重复对孩子整个发展过程都是有好处的。

宣言3:发呆是我们小孩的招牌动作!

小孩说:我喜欢发呆,这样就可以在想像的世界里唤来超人,把讨厌的阿姨变没……这些事只有小孩才懂,大人非叫我们把梦幻和真实分清楚,那我们的故事就越来越少了,怎么办呢?

解读:孩子都有这个特点,有的孩子更明显一些。这类孩子内心世界相对丰富一些,不需要外部刺激就可以想像很多事情出来。他们有时候沉溺在自己的想像世界里,给大人很多误解。

和这类孩子相处,最好的方法就是顺藤摸瓜。顺着他说的事情去问,可能会很容易地走进他的世界。其实,如果你把大人的成见放下后,就会觉得他的世界真的很令人吃惊。

如果一个孩子在现实世界遇到问题的话,也是很容易退到幻想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些安慰或者平衡。比如他在幼儿园里出现适应问题,或者交不到朋友,就可能会幻想一个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这是孩子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大人不是要纠正他,而是要帮助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宣言4:我喜欢“尴尬”的事情

小孩说:鼻涕味道怎么样,我想尝一尝;上完大号,为什么妈妈每次都冲走?我一定要找机会摸一摸……我只是好奇而已,为什么妈妈叫我讨厌鬼?

解读:这些令我们大人尴尬的行为,有的表现了人类动物本能的一面,有的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有的只是他不知道如果和别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

大人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界限”:什么是能让别人看见的,什么是只能在家做的,什么是自己做的,什么是要同别人一起做的……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

阻止孩子“不雅”的举止时,你都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不要试图一两次就见效,你需要反复提醒他:“我知道你喜欢玩这些脏东西,但是大便里有太多细菌,你必须扔掉,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在你认为必须遵守的规则上,不容讨价还价。帮助孩子记住这些,也在帮他如何同别人生活在一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