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IQ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

“狼爸”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决定限制他们的自由,并定下死规矩——只有完成作业,才可以休息,作业完成得不好,会受到狠狠的抽打。

韦钰认为,这种使用暴力对待孩子,过分强调IQ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一个人的成功不取决于他的IQ,取决于社会情绪能力。”

IQ只能决定一个人在什么领域成功;而“社会情绪能力”,是一个人能不能有道德的基础,决定人是否能健康生存、融入社会、合作利他等。缺乏后者,任何人在任何岗位上都不会成功。

她认为社会上出现的“富二代”炫富、“官二代”炫爸、危险性飙车、网游等各种上瘾症、出现暴力倾向等,都与社会情绪能力培养的缺失有关。

她还总结了5种核心的社会情绪能力:自我感知(准确评估自己的感觉、兴趣、价值取向和强项);自我驾驭(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应对压力、控制冲动);社会感知(了解他人的感觉,理解他人的观点);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适当方式解决人际冲突、在需要时能寻求帮助);能负责任地做出决策(尊重他人的决定和对自己的决策负责)。

在美国新一轮教育规划中,采用有效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已经列入日程。

强迫性学习摧残孩子性格

良好社会情绪能力的养成,要从小开始。她说:孩子的0到3岁,是很重要的早期发展时期,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家庭,家长必须提供一个温暖、稳定、互动的环境给孩子。相反,没有人管、缺乏照料,虐待孩子,或强迫他学很多东西,都是对孩子严重的摧残。会形成很多性格上的缺陷,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于他的后代。

科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受到虐待,会改变一个人的海马区皮质肾上腺素,在脑中留下的痕迹,会减弱儿童对应激的适应能力,并导致许多疾病的产生,如肥胖、心血管疾病、记忆减退、精神疾病、自杀等。这些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会有很多特殊的心理变化,逆反是正常的,老师、家长要关注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而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加了过重的慢性压力,学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会带来很多问题。

“你们现在的睡眠时间有8小时吗?”他让在座的树人国际学校初一学生举手示意,约有一半学生举手,她高兴地说:“那要表扬你们校长,让你们睡满了8小时。”

教育改革不能再凭直觉做事

韦钰院士长期从事脑科学研究,她表示21世纪的教育面临重大变革,促进这场变革的因素,一是脑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关于精神产生过程的哲学认识发生了改变。

脑科学发展到了哪一步?韦钰举例说:中国科学家研究“脑机界面”,运用它,盲人可以用脑电波指挥车的运转;在英国从事边境检查的人,已经能用红外扫描成像技术,对人的细微表情进行鉴定,用以测谎;运用脑CT扫描仪,能够知道人在进行不同类型的思维时,哪一部分的脑区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基于脑科学的发展,人们相信,所有的精神过程始终是和脑有联系的,精神的基础是脑,并受脑的限制。因此对孩子的所有教育,都要遵循脑的发展规律。“但我们往往做了很多违反规律性的事情”。

韦钰称:以前中国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不能持续推广,是因为缺乏科学实证研究支持,是凭着直觉和经验去做的。但这10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让我们用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来支持教育改革。

继“虎妈战歌”之后,同样崇尚剽悍教育的“狼爸”最近又成为热议的焦点。狼爸的口号是“每天一顿骂孩子进北大”,对此,昨天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毫不留情地表示,这种教育方式“绝对错误”,她反问:“上了北大就是人生的目标吗?什么是人生的目的?”

韦钰院士昨天回到母校南师附中,与10位院士一起参与“科学家科普大讲堂”活动。她在讲座中介绍了近10年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她出示一些根据证明,剽悍教育是损害儿童的,“如果损害得更严重,不是把孩子推向监狱就是推向医院”。

新闻链接>>狼爸: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

【摇篮小编点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不是优秀学习成绩,不是丰富的物质条件,而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要达到这一目的,父母就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引导,但并不意味着家长有权决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头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心中,即使这一切,都打着爱的旗号进行。试想,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的孩子怎么会自尊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一个从小被压抑自己的想法、没有感受真正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要上北大,得先挨打。好一条特色成才之路。看来棍棒底下不仅出孝子,同样还出“高材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孙云晓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即缺钙的教育。但惩罚教育不是棍棒教育。惩罚教育与棍棒教育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惩罚教育是培养主人的教育,而棍棒教育是训练奴才的教育。这位狼爸用家主对待奴才的方式教养自己的孩子并成功地将孩子送到了北大,这对于曾极力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北大,不啻一个反讽。原北大校长胡适曾说,“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同样,棍棒教育也绝不可培养出一个顶天立地、心智健全的大写公民。从虎妈一路嘹亮的战歌到狼爸方兴未艾的嗥叫,还有多少中国孩子正俯伏颤栗在专制父母的尖牙利爪之下? 

相关阅读

虎妈猫爸 你支持谁?


虎妈猫爸作为最接地气的教育亲子戏剧之一,将学前教育、幼升小、择校、学区房、兴趣班、早教、隔代问题等这些新鲜热辣的现实问题搬到荧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虎式精英教育是不是每位妈妈都似曾相识?而崇尚“快乐教育”的猫爸教育,似乎更符合时下流行的西方教育理念。那么作为宝爸宝妈的你究竟支持那一方?

教育专家表示,严不是令孩子恐惧,慈不是放任自由,焦虑的妈妈,如果过多或过细的做规矩,只会让孩子厌烦或者无所适从,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才会出现剧中兔妞“讨厌坏妈妈”的现象。

而对于目前备受热议的“学区房”话题,教育专家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校长王纬虹也谈到,这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家长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渴求可以理解,房产商利用家长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做推销也可以说是经营之道,不过家长也应该想到,即使通过学区房让孩子上了好学校,能否有预期效果还很难说。

而兴趣班问题,王纬虹表示,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更应先弄清兴趣班到底是谁的兴趣。因为只有孩子有兴趣、愿意上,他才会学得好,而现实中,往往是家长的兴趣替代了孩子的兴趣。此外专家也强调,即便是孩子的兴趣,也应该适度适量。

“虎妈”后“猫爸”再引热议


一个7岁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苛刻教育方法被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写进名为《虎妈战歌》的书中,并被登上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引爆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模式大讨论。

很快,上海出现了“猫爸”常智韬现身说法对自己女儿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虎妈”“猫爸”孰优孰劣?参加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不论哪种方式,都要注重能力培养,最终让孩子实现自我。

中国家长问得最多的3个问题:

作业做完了吗?

怎么这么晚才回家?

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

中国孩子在学习上的辛苦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人大代表王洪军这样描述孩子们繁重的学习生活:周六和周日早晨8点半前在马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去上各类辅导班的;工作日晚上8点半以后还在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下了辅导班回家的。

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现有16岁以下儿童3.8亿人,全国中小学生中参加过相关学业辅导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3%,而中国家庭开支中三分之一用于教育。

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应试教育是导致孩子幸福指数低的“罪魁祸首”。

国内一家知名网站就“孩子幸福指数”发起一项网络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1584位网友中,44.3%的网友认为“学习任务太重,考试压力太大”是中国孩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有23.8%的网友选择“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位居第二。“‘中国式’的严肃课堂教育”列第三,有22.6%的网友投票。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缺乏更多教育方式上的选择,不仅少了幸福感,也难以激发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程度就会受到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王玉芝说,目前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在硬件上没有什么区别,高中在图书借阅和网络条件上占优,但在软件上却越来越差,如课外活动逐渐减少、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等,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应试压力也逐步增加,导致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环境逐步减少,所以越是年级高,学校的环境越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说:“我觉得孩子还是不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全面发展。我在孩子学习之余就和孩子一起登山,这是一项对孩子各方面都有好处的运动。”她认为,给孩子自主权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孩子的自信心、被信任感、被欣赏感增强,就有利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有利于创造性的激发。

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中国家长问得最多的3个问题是: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这些看似关心孩子的问题,恰恰体现出对孩子精神层面关怀的缺失。

“猫爸”常智韬就曾坦言:不管虎妈妈猫妈妈,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为了让孩子能成功,很多家长容易过分强调“手段”而忽视目的。中国母亲的概念中,“重点学校”是个非常有分量的词。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分到一杯羹,于是,给孩子择校就成了一门“技术活”。

所幸人们开始反思目前的主流教育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的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就体现出这种理性反思。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猫爸教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女儿常帅在与美国最优秀学生的竞争中获胜,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当地报纸称常帅“跳舞跳进哈佛”,因为这个女孩坚持跳了12年舞。更让莘莘学子“羡慕嫉恨”的是,这个经常因跳舞出访或者演出而逃课的女孩,在上海七宝中学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

“虎妈”“猫爸”与“别人家的孩子”


最近,关于家长的话题此起彼伏。那厢,美国的“虎妈”横空出世,以强悍的管教方式助两女成功,引起西方对中国式教育的热议;这厢,上海的“猫爸”以身说法,自己女儿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家长们纷纷站队、学“虎妈”或“猫爸”成功育儿模式时,网友们开始痛批,自己从小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自家爸妈从小拿来跟自己比的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自己的童年,就在每天的对比中,日益“自惭形秽”……

“虎妈”“猫爸”与“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引起如此关注,说到底,都是因其具备了一个共同点:树起了一根“成功育儿”的新标杆。多少年来,无论是“哈佛女孩”,还是13岁的少年大学生,抑或4岁时背诵《三字经》的小神童,话题一出,总能引来热烈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成功”的育儿经,也总被很多家长视为至宝而大力追捧。

其实这样做本无可厚非。孩子成长需要成人的教育和引导。“虎妈”的孩子,不仅学业成功,而且登上最高音乐殿堂;“猫爸”的女儿不仅舞跳得好,而且成绩优异被国外名校录取。孩子有出息,父母管教有方。于是,“虎妈”的女儿、“猫爸”的女儿,成了众多追捧者的“别人家的孩子”。要培养这么优秀的孩子,应按“虎妈”学虎样,还是照“猫爸”学猫样?家庭教育的策略是强硬还是宽松?小到选择课外特长学习的种类是画画还是乐器,大到择校升学是寄宿还是走读,该严格管束帮助孩子长大,还是该尊重孩子,自主成长……此类分歧是当下家长在管教孩子时,都要遇到的两难境地。因此,“虎妈”和“猫爸”“横空出世”后被不少家长当成效仿的榜样。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几个榜样,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孩子本身有千差万别,教育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对缺乏主见、习惯顺从的孩子,如果“虎妈”上场,事事做主、管头管脚,有可能按设定好的模式,一路顺风成长成才;如果对这类孩子按“猫爸”的散养政策,便可能放任自流、无力自主而迷失方向。对于自主性强、活泼多变的孩子来说,“虎妈”的管教方式则很可能压抑其个性,浪费潜能或者出现逆反;按“猫爸”的办法行事,把选择权放手给孩子,孩子有可能会自信向上、自立自强。

因此,问题争议的焦点,不再是虎妈与猫爸的教育方式孰优孰劣,而是哪种办法与某一个具体孩子、孩子成长的哪一方面、哪一阶段更“匹配”。小到每一位家长、大到一所学校,皆是如此。有些孩子是需要扶持的类型,那么学风严谨、要求严格的学校更适合;有些孩子属于“自律型”,那么环境氛围比较宽松的学校文化更合适;有些孩子属于“潜力股”,班主任在管理时不妨适当加压,创造机会给予其更高的平台,用压力激发其动力……

而且,衡量孩子成功的标准,也绝非“成绩全A”和“演奏到最高音乐殿堂”这一类。郎朗是成功的钢琴师,丁俊晖则是成功的球手,电脑时代的高级技工也可以炙手可热……成功标准要多元化,避免以人之长比己之短、避免总以学习成绩和能否考进名牌大学做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才能多发现自家孩子的长处。孩子的成长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管教孩子过程中,用心去打造出适合自家孩子的方法,那才最有效。

“猫爸”的教育方式,你赞同吗?


“猫爸”的背景

“虎妈”走红,并不偶然。教育是地球两端的共同兴趣。美国人说“中国虎妈”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太可怕,中国人则反驳说蔡美儿并非真正的中国人,并且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早已改变……一时争得不可开交。

虎妈事迹被美国主流媒体轮番报道,漂洋过海,也吸引了中国读者的关注。在“育儿宝典”越来越走俏的图书市场,中译本《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在1月中旬发售后不久,就登上了某图书销售网站非虚构类首位。

教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可不这么认为,他很满意自己的新称呼——常帅的老爸,女儿常帅在与美国最优秀学生的竞争中获胜,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当地报纸称常帅“跳舞跳进哈佛”,这个女孩坚持跳了12年舞。更让莘莘学子“羡慕嫉恨”的是,这个经常因跳舞出访或者演出而翘课的女孩,在上海七宝中学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

猫爸-教育理念

学校教育要体现的是普世性教育,达到培养通才、社会人的目的,家庭个性化教育,体现在因材施教上。蔡美儿只针对技艺上培养,但常智韬认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个性品德更重要。

猫爸-教育方式

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父母孩子之间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是在不断转化的。中国教育传统强调“因材施教”,不同个体教育方式不同,同一个体不同阶段教育方式也不同。常帅10岁之前,“猫爸”和“虎妈”教育方式差不多,因为孩子独立完整人格还没有养成,父母的教育是一辈子成长的基础。

到了10岁以后,也就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毕业,父母子女间要有一个互动,她这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父母要给她的是自己成长的意识和本领,需要做一些引导,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多一些自己做决定的事情。

这个阶段孩子生活学习内容多了,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希望有一些自主的空间,硬性规定几点钟吃饭,几点钟玩,几点钟看书效果也不好。

自主权

“猫爸”跟常帅进行过一次谈话,告诉她:是自己愿意去遵守一些游戏规则的,能分清轻重缓急的,比如学习是第一位的任务,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你学习很自觉,就让你自主决定一些事。如果给了你自主权你用得很好,可以给你更大的一些。

给孩子自主权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孩子的自信心、被信任感、被欣赏感增强,她觉得自己是被爸爸妈妈信任的,所以对自己也会有要求,而且自己是能处理好一些事情的,能担当的,所以也会自信。自信的孩子自立要求也更强,要争取更大的自主权,就会要求自己做到更好。这个阶段是有游戏规则的,但不是清规戒律。

社交

女儿的同学来家里玩“猫爸”都很欢迎,也会在家里开生日派对,她偶尔也会在同学家过夜,同学的爸爸会给孩子们念一些英语小短文,讲一些小故事。“猫爸”认为这个阶段品德的积累,性格的养成更重要,因为知识的学习可以持续很长的过程。一个孩子是不是自信,是不是善良,是不是诚实,走出家庭在一个团队中能不能自立,这对孩子来说是第一重要的。

兴趣爱好

常帅学舞蹈是自己选择的。每周要去三四次,一练就是两个小时,常帅坐公交车去少年宫,有时在公交车上抱着杆子就睡着了。高二出国交流时她也参加舞蹈社团,现在在美国上学,每周跳三次现代舞。孩子对自己选择的东西会非常坚持。

情感交流

高中阶段孩子进入了逆反期,“猫爸”和孩子的沟通遇到很大障碍,这时要按照孩子的游戏规则出牌。孩子有种倾向,不愿意跟家长交流,觉得你未必了解我的所思所想,孩子自主意识增加,要按着你们所要求的去做,她就有一种冷战、软抗拒、非暴力不合作。你说什么她也在听,但你很难知道她听不听得进去。

这时要有意识跟孩子共同成长,比如和她一起去听柏林交响乐团音乐会,不过她看“五月天”、艾薇儿的演唱会就恕不奉陪了。为了找共同话题,“猫爸”经常拿时尚杂志给她看,陪她去买衣服,这个时候她最愿意和你在一起,她也会听听爸爸的意见,该怎么搭配,这也是一种感情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