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孩子天才,培人才博才。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融入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探索·解读:为孩子的创意解锁》,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书本是一枚锁匙,能通往古今中外,开启宇宙之门。爸妈都希望孩子找到这把锁匙,好好善用它,进入不同的知识国度。艺人林晓峰、康子妮夫妇和潘芳芳,均已领略到这把神奇之匙对孩子所带来的好处。今天正值“世界阅读日”,由他们担当爸妈们的领航员,带领大家寻找锁匙,发掘书中的宝藏。

林晓峰(阿Lo)跟康子妮(Lily)在“小母牛——汇丰童爱悦读日”的活动上担任故事爸妈,翻开《信念小母牛》图书,跟一群小朋友说故事。林晓峰做说书人,太太康子妮则担任助手,阿Lo演绎道﹕“邓西是个很热爱和平的朋友,就算军队派他到某地方打仗,Boom、Boom、Boom,他都会呼吁大家要和平。他最关心的是当地穷人、受战火影响的儿童有没有足够的食物。邓西看见很多小朋友,正在想:应该怎样帮?如果我找来一隻牛,吽!每天就可以榨新鲜的牛奶给小朋友饮,让他们有营养……”阿Lo说得抑扬顿挫,不时加入声效,更投入角色中,以第一身来说故事。 

当故事说到很多人愿意送牛给邓西,转赠有需要的人,阿Lo便即时发挥鬼马本色,加入即兴创作﹕“阿强、阿坚、阿明、阿祥人人都说有牛,送出了十多隻牛;而每只牛都有不同名字,有只叫信念,有只叫仁爱,有只叫希望,有只叫阿强,有只叫阿明,有只最厉害叫Lily,还有一只叫阿Lo,真开心。”逗得在场观众哈哈大笑,最后阿Lo也不忘带出故事主旨——只要信念坚定就会成功。

阿Lo与Lily的长子林宝10岁,次子林熙9岁,同样于保良局蔡继有学校就读。夫妇俩会跟孩子说故事,阿Lo表示人人说故事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好坏。“孩子今次想找妈咪说故事,下次想找爸爸。小朋友选择多,世界又更大,因为一本图书可以演绎成多种故事。”

阿Lo爱加入声效和演技来吸引孩子,而本身读音乐系的Lily,更会一边说故事一边即兴唱歌。阿Lo半开玩笑地表示,主要由太太担任家中的图书馆长,“因为她读过大学,如果不担任故事妈妈,我觉得是浪费了,所以将这部分(培养儿子阅读)的管理完全交给她”。 

Lily说﹕“儿子幼儿时期,睡午觉后没事做,就看书;晚上他们睡觉前,向我说‘妈妈我想听故事’,就会有bedtimestory。现时他们长大了,不用陪,他们会主动提出想买什么书,我初步看一看,觉得有得就会买。每一次出街,他们自己都会拿书外出,主动看书。”现时两兄弟最大的嗜好就是阅读,故此,两公婆或一家人平日逛商场,逛书店都是指定动作。

除了家中,学校及同学间的氛围也是充满阅读风气。阿Lo表示儿子未读小学前,较少自行看书。而妈妈则说曾经带大儿子参加台湾游学团,观察到其他学生登机前没事做,就会自发取出图书阅读,已成一种习惯。“学校推行图书教学,走廊上放有很多图书,他们小息时就会读课外书。小朋友看书一定不会坏,多看书有好处。”Lily认为图书藏有大大小小的道理,小朋友可从中领会。

阿Lo补充﹕“小朋友应该从小要有创意,而多阅读,在创作上会有更大的空间。我跟Lily不是要他们实力非凡,但希望他们开心之外,也藉多读图书认识这个世界、有更多创意,而当一个人有创意,很多事也不用怕。”

林宝和林熙在爸妈眼中是充满创意的儿童,Lily举例,大儿子构想科学专题报告的题目,便是找出为何香蕉会变黑,题目有趣,创意十足。Lily后来跟儿子尝试找出原因,并以一连串实验以延迟香蕉变黑。

儿子们学的中文愈来愈深,在外国长大的Lily未能应付,也会找图书及阿Lo帮忙。像大儿子学习《西游记》、《三国演义》课题,Lily便替他从图书馆借些简易版、漫画版。而阿Lo说小时候喜欢看名人传记,当年他爸爸购入一系列的卡通版传记,阿Lo觉得对学习有帮助,现在会找回类似的童书给儿子。他更笑言﹕“有次,我用了一天很短时间看三国演义,了解曹操的性格。我发现我还未分析到自己的性格时,就要分析曹操的性格。” 

阅读好处多,阿Lo表示在学术上当然大有帮助,像小儿子有时忘记某些生字怎样写,可以从书本中找回;大儿子画画时,也会想起可参考某些图书。Lily分享﹕“大儿子爱研究石头,刚给他买了一枚类似钻石有切割的假石头,他说这是brilliantcut,我问他从哪儿学会,他说从图书上学到,还从书本里找回这个词给我看呢。”她明白只要孩子喜欢有关图书,书本上的知识就随时可应用在生活上。

林宝和林熙的阅读兴趣很相似,还会互相分享,爱读《波西杰克森》(PercyJackson)、Minecraft、TheHungerGames等图书,大多与自己喜欢的卡通、电影、玩具有关,无论多忙,总有时间看喜欢的图书。阿Lo与Lily相信阅读目的不止求好成绩,还伴儿子成长,开阔思维,而夫妇俩亦乐见孩子沉醉在阅读世界之中。<<

相关阅读

探索·解读:孩子,我把作文变简单了


“陪孩子写功课,是从陪伴到支持,一路放手的过程,”曾任国中老师,两个小孩目前都就读国小的周育如,姊弟俩从来都不曾上过安亲班。丰富的陪伴经验,让她谈起“陪孩子写功课”主题时,信手拈来就能举出一箩筐私房祕方。

“父母首先要能区辨问题根源,是出在习惯性‘不愿意做’,还是目前‘无法做到’,”师大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博士,目前任职中央大学阅读研究室的周育如直指,当孩子写功课遇到困难,必须认清问题核心是出在“态度”还是“能力”,才能对症下药。

若是态度面问题,她的原则就是:约法三章,坚持到底。

“当然,孩子难免耍赖、讨价还价,此时她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坚持’。”她坚守孩子必须写完功课,才能做自己喜爱的事,灌输“功课是自己的责任,要负责做到完、做到好、做到正确,妈妈只是在旁陪你而已”的观念。“孩子得习惯,妈妈在这条规则上就是很‘机车’……”说话向来温婉的周育如,谈到这不禁露出顽皮笑容。

但问题若出在力有未逮,即使陪伴再久、练习再多,还是无法解决问题。这时,用策略、找方法,反而是更迫切的事。

心得或作文,是许多孩子作业的“罩门”。周育如带领的方式,是打从小日记、短心得开始,透过“公式法”让孩子熟悉短文架构。

如孩子低年级要写心得、短文时,就从“这本书是在讲~~”与“我觉得~~”两个关键句开始填空,练习写出一小段心得。当然,一开始不免出现类似“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的笼统语句,但就会被打回票。她会要求“必须指出什么是具体的好看”,如“我觉得小男孩很勇敢”就是她可接受的范围。

升上中年级,开始有分段落的作文功课,周育如要孩子从「把想法的关键字写下来」开始,再带著刚才天马行空发想“捞到的货”分组,把不同想法归类到不同“篮子”里,最后让孩子根据发想内容,把每个篮子的想法串成句子。

如以“运动会”为例,她要孩子先回想所有与运动会相关的人事物,之后再一起讨论如何归类。如“有好几天练习到很晚”可归到“会前练习”,“某班的进场特色”属于“运动会当天的趣事”,“我觉得~~”则属“自己的体会”。透过一次次的引导,让孩子逐渐熟悉作文的发想、归类、分段的过程。后来女儿参加学校演讲比赛自己拟稿,周育如则趁机和她讨论“文稿”与“讲稿”的差别来进行修稿,最后还获得全校冠军。

同样方式,也可运用在高年级的专题报告上。像之前女儿的分组作业要介绍牛顿,周育如让女儿透过以下步骤,把资料转化成“组织过的内容”:

第一步:把搜集来的资料读一遍,把想要写进报告中的内容,用萤光笔画出来;第二步:再看一次萤光笔处,找出有哪些重点;第三步:把重点“分类”,如孩子找到的内容可能包括:被掉下来的苹果打到、把手表拿去水裡煮、曾发明牛顿运动定律等等,运用先前作文的归类模式,也逐步订出趣事、牛顿名言、重要发现、后人评价等四大主题;第四步:最后把所找到的重点,分门别类丢到各主题的篮子中。

“若大人在言谈或作业中,不断提示归类的方法与概念,慢慢的,就会成为孩子的习惯,”

如她女儿经过中年级的归类练习阶段,到高年级时,要独立完成一份有组织的报告已不成问题。即使才低年级、酷爱美劳的儿子说想拥有一台“豪华邮轮”时,她先带著儿子上网找心目中理想的邮轮照片,自己画设计图,一起讨论、修改、买材料、动手做,花十几天完成。

“只要用对方法,孩子就容易抓到窍门,”她用研究人员擅长的多观察、找方法精神,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写作业的练习过程中逐步成长。<<

探索·解读:让孩子用新鲜的眼光看世界


两岁多的玫玫洗澡时想尿尿,尿不出来,跟妈妈说:“尿尿在睡觉。”

朋友王金选说,小孩看到狗在路上大便,兴奋的拍手:“狗狗在做冰淇淋!”

在报上看到一则趣事,三岁小朋友在浴室摔了一跤,妈妈说:“不是跟你说了好几遍?在浴室要小心,眼睛要看路。”小朋友回答:“我眼睛塞车了嘛。”

每次听到这些童言童语,我都脑袋一亮,好像听到一首可爱的童诗,觉得生活又变得新鲜有趣起来了!

毕卡索说:“所有的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当他长大后,如何还能保有艺术天份。”的确,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有童诗的种子(小三之前尤其明显)。可是,为什麼这些小时候一开口就让父母惊艳的孩子,长大之后,几乎都变成语言乏味、创意大打折扣的人呢?

答案有两个:一是成长的必然,一是教育的缺失。

对于前者,我们只能说这是生命的自然蜕变(还好,它的“命定比例”并未固定)。对于后者,嗯,好险,我们还有努力空间!

学校教育是文明的守护者,主要学科大多在培养一个“社会人”所需具备的知性、理智与道德。只有少数艺术学科,是在唤醒、激荡、保留住一个“自然人”的“感性基因”与“想像基因”。人的成长如果只是由“自然人”完全蜕变成“社会人”就太可惜了,就会出现“毕卡索的遗憾”!儿童之所以能口出妙语,“一句成诗”,是因為他们心中还没有逻辑、知识等框架,生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场新鲜之旅,他们的心还是单纯的“童心”,还住在“万物共和国”裡。

如果把人类漫长的演化史,类比于人的一生。那么,儿童这个阶段就像是老祖宗从野蛮矇昧刚刚转入文明初启的阶段;各个民族面对宇宙万物所产生的炫丽神话,就像儿童面对生活所发出的奇思妙想。其中所涌动的新鲜、好奇与无限创意,都很类似。可以说,童年是人一生中仅有的“神话阶段”。这么美妙的时刻,怎么能让它轻易流逝呢?

如要避免“毕卡索的遗憾”,唯有滋润儿童本有的童心,让它在成长过程中,虽经转换却不消失。而童诗,正是最佳的媒介!

诗是文学之母,是所有艺术中最贴近心灵、最能兴发情感与想像力的类型。童诗保有诗的本质,却没有诗的门槛。因為“童诗,是用童心的话语所写出来的诗”,重点恰在“童心”,是用“新鲜的眼光去看这个老旧的世界”,跟儿童的心灵正好呼应。

读童诗,能使儿童在学习“社会人”的规范时,仍然保有“自然人”的纯真。当他们习惯用“诗的眼睛”去看世界,便能从同样的人事物中,看出更多层次、更多质感、更多趣味,从单一世界中瞧出万千滋味。

拉远来看,读童诗的好处说不完!

人有七情六欲,情感好好坏坏,都需要适当的宣泄、温柔的释放与美好的升华;人的脑筋东想西想,也需要脑力按摩,让脑细胞愈用愈灵活。读童诗,可以使儿童心灵柔软、感情丰美、想像飞扬。

在这个讲求创意的时代,一首诗就是一个小宇宙,就是一种创意展演。多读诗,能让我们的脑筋充电、创意无限。读诗,还可以培养生命情调,在儿童的“人格工程”中注入真善美的因子,让儿童的灵魂更有深度。

我们喜欢吹风、听雨、晒暖暖的阳光,说不出道理,却让生命更美好。读诗就是吹风、听雨、晒暖暖的阳光,说不出道理,却让生命更美好。读诗,最终会让我们发现:生命本身就是一首诗!

探索·解读:书介——演活自己,就是顶尖


顶尖,是任何一个人的专利,真正的意思叫做“真才实学”。

顶尖者,靠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靠努力,用时间与岁月完成之。

书名:演活自己,就是顶尖:兴趣是捷径,态度有魔法

出版:时报出版

教育不是教孩子随著时光流逝而变老,而是教他们长大,懂得人生有梦,

在不同的年纪做不同的事,织不一样的梦,有著不同的高度与视野。

永远从优势出发,才能演活真实而绝色的自己,迎向蓝天!

这是一本关于成功的教养书,也是励志书,更是一本亲子共读书。人人都是顶尖者;我们需要的不是学历或财富,而是态度与人格。

每一个行业都需要“优秀的人”,而成绩优异与优秀,其实不可相提并论。

成绩是考卷内的事,天分是赢家,背了就会;优秀则是考卷外的,必须慢工出细活,难度极高、耐心要足,还得有所坚持。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不传密码,得以展现独树一帜的优秀。

而解开密码的关键,就在于发掘孩子的兴趣,激发他的信念、韧性、执著和勇敢追梦的动力。

孩子能否成就自己的顶尖,取决于你是否给予他这三项无形的人生宝物:

6种顶尖的魔法:培养孩子不同的高度与视野,织一个不一样的梦。

7种受用的品格:让孩子跨越文凭的限制,拥有超越自我的力量。

7种关键的态度:改变孩子的心,把困难当作进步的阶梯,拥有非常的机会。

在本书中,亲职教育专家游乾桂,将陪伴父母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各种人生顶尖者的养成之道,并且提供自身的体验和中肯的建议,引领父母随时随地利用机会教育,帮助孩子发掘真正的兴趣、捕捉美好的创意,养成提升自己、脾益群体的正向品格与态度,让每个孩子都能各擅胜场,开创不凡未来,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父母不会的,孩子才能自己会。凡事知道的父母,与其说是知识的提供者,毋宁说是掠夺者;顶多算是辞典、百科全书,一查就有答案。可惜这些全是别人给予的,孩子少了下功夫的历程。

“做什么都好”是我的信念,不可用金钱做为评断优劣的条件。孩子的兴趣最怕嘘声,最爱掌声,逼著他一辈子做一件不喜欢的事,这样的人即使赚到了钱,也会输了人生。

孩子各有各的优点,或许你能接受,但要说出孩子好在哪裡便难了。这便是父母的功课:用你的第三隻眼观察,明白孩子的好。记得告诉他:“你的想法很特别。”“我怎么都没想到?”“怎么办到的!”“真是厉害!”“太精彩了!”

我家每年至少有两趟亲子旅行,再穷也要出去走走。生活历练是课本提供不来的,有一天,这些不凡的经验,肯定可以化成优雅的智慧,在孩子人生中谱写美好的方程式。

奉献的精神非教不可。我善用每一次上帝赐予的机会,与儿女一起行善,尽一己之力。懂得关心社会、帮助他人者,相信一定懂得孝顺,等我们老了之后,成了心中有爱的助手。

学习一事,其实不是要孩子学到什么,而是学到“如何去学”,就如海绵,可以自由捏塑。顶尖者在我看来都似海绵,幻化无穷、创意无限,任何东西在他们手中全添得巧思。

我常请孩子把事情想清楚,真想做了,一经决定,就该义无反顾,千万别虎头蛇尾。因为我明白,成功一事,都是失败换来的,一旦挫败就退缩,无执著之心,永远不可能抵达彼岸。

分数决定“高下”,但兴趣决定“天下”。每个人都有顶尖的能力与不入流的才华。但我们常用自己的非专项应对人生,这才是盲点,于是演成了事倍功半。明明很容易,却做得很吃力;很想做好,却做不好。

让孩子学会坚持做喜欢的事,把自己发挥到最好。做自己会的事,而非别人要的事,并用本事赢得自己的位置,就有能力与机会掌握人生!

探索·解读:活的出色,生命何妨粗糙对待


我们都有过异地流浪的梦想,无论曾否付诸实行,毕竟那是我们成长的印记。周榕榕(07新亚新传)跨上单车,踏遍天涯,以意志和体力在青春的扉页上,为我们显影着梦想的注脚。

那夜,凌晨4时,周榕榕淮备骑单车翻越海拔4,668米的白马雪山,入藏线上的第一座高山。她清楚记得当晚无星无月,就只有旅馆庭院的一盏灯,晃动着微黄的光。面对无边的黑暗,那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教自以为天生胆大的周榕榕伫立旅馆门前整整10分钟,才能够鼓起勇气,跨上单车,涌身扑进那车灯的光照不及两米的黑暗。她形容那片黑暗是“有质感”的,当时自己就像回到小时候半夜乍醒,面对幽暗的走廊,迟迟不敢走向另一端的洗手间那样。

内心恐惧,周榕榕对它的感受与当晚的漆黑有同样的质感,不过,恐惧只是她在旅途上其中一种探寻出来的感觉,而她要追求的并不仅是五味架上的感觉。

周榕榕说:“旅途上须克服的困难很多,我们永不知道到时自己会怎样应付,我正想看看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觉得透过这些旅程,可以看清真正的自己……摔倒并不痛苦,苦的是要挣扎着爬起来。我骑车或者只是为了想知道自己会在哪一个点上放弃挣扎。”

直到旅程结束,我才发现最难的,不是疲倦、寒冷或者其他,而是与“放弃”这个念头对峙。

内蒙、西藏、新疆、广西、贵州、哈尔滨……自言差不多走遍神州每片土地的周榕榕特别锺爱拉萨。她说中国发展得很快,近年内地面貌已与她中学时代初踏足中国时大不相同,很多地方发展旅游,游客比当地人还要多!独爱拉萨是因为那里仍有一抹个性,也自有其与别不同的风土人情,毕竟,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未经商业化玷污的土地已愈来愈少。行遍万里,见尽人性被物质扭曲的情况,周榕榕慨叹小孩子会向游客要钱、索好处,如被拒绝,就报以唾涎!更有父母坐在山腰,监视着子女掷石头击破公路上往来车辆的玻璃,阻截汽车,以求乞讨或买卖的机会!她坦言有些藏民已形成了某种「不好的文化」!

山河大地的雨雪风霜洗涤了这个城市长大的女孩心灵,也令周榕榕对生命另有一番体会。她记得有次在高原上避雨,看到有位农妇只是简单地生活着,让周榕榕顿悟到原来生命以这个形式“存在”也可以,而毋须达成甚么理想或成就,遑论事业,更不需要名利;同时,亦印证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所说:“生命永远是个痛苦的旅程,而存在则是最愉悦的。”那句话的真确。

骑单车入西藏让周榕榕真正觉得「踏」实,平日吃饭生活,我们往往会忽略了“存在”的感觉,但昏暗的路上,在那份孤单感觉的衬托下,“存在”的感觉便会凸显出来。周榕榕说骑车旅行有个特点:不论是独自上路,或者与人结伴同行,其实都是独个儿的。类似长跑,即使观众、途人再多,你面对的、能陪伴你的,始终只有自己。因为你不可能一边跑/骑,一边与别人说话交流;和你交流的就只有自己,平时察觉不到的心跳脉搏呼吸、平日捕捉不到的思绪,都清晰可闻,因为这样的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敏锐,何况一路上的风景如此壮丽。

能够让人诚实地面对自己,包括某一刻的软弱、孤单、恐惧、无能为力……旅途上,周榕榕惊觉自己并不如想像般坚强,不过,她也发现了勇敢的真正意义:心底不无畏惧,但仍会鼓起勇气,迎难而上之谓勇敢。即使知道那是一趟苦得令人想哭的冒险,也有力量跨出第一步。至于出发的勇气,“我想那是慢慢累积回来的,像屋外无声的细雪,不知不觉就达到一定厚度,积累沉淀、可走于其上。”过往的经验、畏惧与榜徨让周榕榕有“能力”咬咬牙背包出门。

生命是自己的,要努力活得出色,否则便会后悔。

骑单车旅行这念头虽不是起源于唸中大时,但她不讳言中大是累积「勇气」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如那时没有四处闯荡,恐怕后来也不敢、不能踏上这样的旅程。在学时,周榕榕是新亚书院篮球队队员,宿舍生活令她更善于与自己相处,而新亚儒者的襟怀,包括慎独,也是她追慕和景仰的人生态度。当年在宿舍,吃香蕉做午、晚餐对周榕榕来说是等閒事,也暗合儒者箪食瓢饮的淡薄。 

认清了生命的本质,旅途上对一切人事物的诠释使周榕榕更能领略到“知足常乐”这个老生常谈的道理。要她数算“快乐”,她会说出大堆早被城市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平常事:完成当天旅程、洗澡、饱餐一顿……生命、存在,在她眼中,正是可以如此这般。当然,她也乐意与校友分享在然乌旅途上的一个浪漫片段:未被高原上发高烧所吓怕,周榕榕与同伴久别重逢,结伴徒步踏上冰川,期间走走停停,甚至堆起营火,与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是旅程上的一大快事,“开心程度还大过进入拉萨”。

既有快乐,旅途上的落寞、气愤,甚至伤怀的事,旁人便不难想像得到。周榕榕犹记得送同伴上火车,临入闸的一刻,同伴那情辞恳切的叮咛。即使只是生离,但明日天涯,关山阻隔,其实已同死别,她形容「那一刻很伤怀,只像有綫牵绊心头,却又一下子被剪断而无所依托一样。

纵有离别的伤感,以及身心上的焚炼与磨难,周榕榕仍觉得用半年时间骑行滇藏、深入阿里,再往尼泊尔和印度是十分值得的一段人生体验。试想:当你筋疲力尽时还要拼尽最后一点体力,踩完最后几公里才可投宿,你便会知道她那句“我永不会原谅自己放弃!”的铿锵确如黄金铸造出来一样。

周榕榕反覆强调要认真对待生命,却不必过分细意经营。太过谨慎考量,可能会令我们错过生命应有的精采,因此,她觉得对待生命不妨“粗糙”一些。

“生命是自己的,要努力活得出色,否则便会后悔。”这是周榕榕的人生态度。读书考试成绩极佳并没有影响她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写作、旅行,再写作。你不必认同她的做法,但也应为这小师妹(或师姐)打气—并不是人人都有她这份勇气的。

史书记载,晋代酒仙刘伶“不以家产有无介意”,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着人扛一柄铁铲跟在后面,说死了便将他就地埋葬。周榕榕的作品《死在路上也不错》书名可谓与这种生活态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忌讳“死”绝非玩世不恭,反而是对生命反思过后的尊重。读过《死》一书,当会令你对意志、毅力、生命等重新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