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时挨了爸妈的揍,5岁时攻击性飙升到250%,上学后打架斗殴不学习,成年后投身暴力犯罪,有了下一代再把他们揍个稀巴烂……

中国传统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西方也有“省了棍子,惯坏了孩子”的谚语。家长用暴力体罚来让孩子遵守纪律,历来存在争议,现在遭到心理学家一致声讨,因为研究发现体罚会给孩子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包括滋生暴力倾向和情感问题、影响学业、破坏亲子关系等。孩子淘气却不能揍,父母还有什么办法管教?“计时隔离”就是一个不错的替代方法。

3岁挨打种下暴力犯罪的种子

屁股肉厚,似乎不容易打伤,故打屁股成为很多为人父母者首选的体罚方式。调查显示,56%的英国人和三分之二的美国人都赞成打屁股是“对孩子好”——体罚让孩子心生畏惧,短期内不敢淘气了。然而,体罚的效果是不持久的。美国圣母大学心理学教授达西亚·纳尔瓦埃斯博士认为,惩罚要及时才能形成条件反射,但孩子淘气时父母若不在旁,过后发现才出手揍,就不见得有效。

体罚的管教效果有限,不良后果却有一大堆:

增强暴力倾向。美国杜兰大学的研究追踪了2500名儿童,发现3岁时每月被打两次屁股者到了5岁的时候,攻击性比没被打过屁股者的高1.5倍。无论家庭文化背景怎样,被打屁股的孩子都较为不听话,在学校一不顺心就会和同学打架。他们长大后进入社会违法犯罪较多,增加了社会的暴力现象。美国心理学家莫利·卡斯特路博士指出,体罚教会孩子“只要愤怒就可以打人”,源自对父母的模仿。

破坏亲子关系。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芭芭拉·格林堡博士称,体罚或许能阻止孩子某些行为,但他们的听话不是出于对父母的尊重,而是出于害怕,长期不利于亲子关系。体罚还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日后泛化为不相信别人,总是怀疑别人居心不良,过分敏感的结果就是先发制人:与其等别人来攻击我,不如我先去攻击别人。

影响学业成绩。加拿大东安大略省儿童医院的研究发现,体罚可损害儿童的认知能力,对智力发育造成长远的消极影响。体罚可导致大脑灰质减少,而灰质是脑细胞之间的连接部分,对智力有重要意义。受到体罚的孩子攻击性上升,在学校惹是生非也会拖累学业。

扭曲精神人格。有研究显示,受过体罚的孩子成年后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自尊心较差,以女生较为明显。小时候遭受体罚的人比较容易出现分裂型、反社会型格、自恋型和边缘性人格障碍。

“儿童多动症”可能是打出来的

美国加州水务官员安东尼·桑切斯用皮鞭抽打10岁继子扎克时被邻居拍摄到,视频传到网上后引起舆论哗然。桑切斯因此被捕,但家属称被抽打男童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儿童多动症”),辩称其他管教方法都不如体罚有效。据说,扎克挨打是因为出言不逊。

孩子挨揍往往是因为淘气,而不少特别淘气的孩子都存在ADHD的问题。美国儿科医生马克·贝尔坦认为,家长和老师给患ADHD的儿童太多的消极反馈,因此他们更需要的是表扬而不是体罚。加拿大戴尔豪西大学心理学家迈克尔·昂加尔博士甚至认为,如果父母多“省了棍子”,很多孩子就不会被诊断成ADHD或者“品行障碍”了。

妈妈泄愤,竟然把孩子活活打死

2007年7月3日,深圳。24岁的妈妈高小雪给两岁8个月大的女儿钟小月喝营养奶时,见到女儿因咳嗽把奶吐到床上,这个妈妈一下扯走床单,导致女儿摔到床下,继而又踢了女儿一脚。被送到医院后不久,小月发生脑死亡。

被捕后的高小雪称,女儿平时吃饭不乖,自己心情不好就经常殴打她,用拖鞋、按摩棒“教育”孩子,失控时还用手掐。她认为自己受父亲的影响太深了,小时常遭父亲打,心理留下阴影。为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她曾求助过心理医生。她说:“我打她,是为了逼她吃东西,是为了孩子好,即便她现在不理解,等她长大后,也会理解。”“每次打完孩子,我也很心疼很后悔。”

调查显示,体罚多发生于幼儿到学龄前的阶段,男孩挨打比女孩更多,收入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更喜欢体罚孩子。

卡斯特路指出,体罚打着“让孩子在惩罚中学习”的幌子,实际上是父母在发泄自己的愤怒,属于虐待狂的病态。这些父母通常自己就是体罚的受害者,又把自己的不幸传递给下一代。美国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乌戈·乌切称,打孩子会让大人失去冷静,变得越来越暴躁,一错手就会打伤孩子。

1979年,瑞典成为第一个立法禁止体罚儿童的国家,之后陆续有30个国家禁止在家庭和学校体罚孩子。有的国家则对体罚儿童进行限制,如英国伦敦规定父母可以拍打自己的孩子,但不能打到“皮肤发红”。美国儿科学会与美国心理学会明确反对家长以任何理由打少年和儿童。

如果父母忍不住打了孩子,过后又感到后悔,该怎么办?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挨打的事实,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父母应该平静地向孩子解释挨打的原因,具体说明孩子的什么行为令他们那样做,父母当时有多么的愤怒;父母还要为自己的失控向孩子道歉。

取代体罚,试试实施“计时隔离”

一位妈妈从来不赞成打孩子,但终有一天,4岁多的儿子实在太淘气了,令她忍不住要出手教训,让儿子出去找根树枝回来,好让她抽他的屁股。儿子出去了好久,最后哭着回来了,说:“妈妈,我找不到树枝,但找到一块石头,你就拿它扔我吧。”妈妈突然意识到,在年幼的儿子眼中,暴力与纪律惩罚是难以区分的,他只知道妈妈准备伤害他。于是,她与儿子抱头痛哭。从此以后,她就把这块石头放在厨房的架子上,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要使用暴力。

这是瑞典着名儿童文学女作家阿斯特里德·林格伦遇到过的真实故事。心理学家们建议,如果你为人父母,或者准备要孩子,就要意识到惩罚是为了改变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泄一时之愤,关键是学习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取代体罚——实施“计时隔离”。

使用这种惩罚的手段时要注意:说理、警告在前,关禁闭在后,不能动不动就用此法;在关禁闭时,可以告诉孩子的时间,如对孩子说:“关你10分钟!”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样岂不是失去了威摄力吗?其实只要是父母态度一致,神情严肃,孩子就是关上几分钟,对他来说都是很长时间的,因为婴幼儿特别害怕离开父母。另外有个时间的规定,父母也好不失面子地结束对孩子的惩罚;另外,关闭时不管孩子怎么伤心的哭闹,大人都不能随便去理他,一定要等时间到了,再去理他。当然为了防止意外,大人可以在门外悄悄监护,但不要让孩子发现了;关闭结束后,大人也不要一下子都去理孩子,仍然要保持平静的态度,只需一个大人去理理他,并简要地讲讲道理,并提醒孩子以后要注意改正就可以了。

“计时隔离”摒弃了打骂或溺爱,值得中国的父母很好的借鉴。在我们的周围,常常可以看到孩子犯了“错误”后,大多数家长都是溺爱、护短,不批评不教育,也有的家长对有过错的孩子施暴,打骂一顿。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前者容易使孩子产生把错误当荣耀的错觉,助长孩子的任性、霸道。后者易使孩子心灵蒙上孤独、恐惧阴影,不利于他们健康心灵的培养。

“计时隔离”抓住了儿童的心理,堪称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对父母或大人的依赖性很大,一旦受到冷落或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就会滋生来自外界的威慑力。隔离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被区别对待了,孩子对这种厚此薄彼的“不一样”非常敏感,固而在心理上产生很大震动,促进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犯“错误”?错在哪里?聪明的孩子还会举一反三主动思考纠正“错误”的方法,再经过家长的教育、点拨,这样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相关阅读

计时隔离-行为矫正的方法


玛丽工作了一天,下班后她去幼儿园接4岁的儿子Jason,然后开始准备晚饭。Jason回到家后,感到有些饿了,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吃冰箱里的蛋糕。”玛丽说:“我们很快就可以吃晚饭了。要不你先喝杯牛奶,吃两块小饼干吧。”说着,妈妈倒了一杯牛奶、拿了两块小饼干给Jason。没想到Jason对妈妈喊道:“我就是不要喝牛奶。”话音刚落,就一把将妈妈放在桌上的牛奶杯推倒在地上。看到Jason的行为,玛丽真想过去给儿子一巴掌,但她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冲动,她转过身,手指着卫生间,对Jason严厉地说:“你把牛奶洒到地上了,到隔离室去!”Jason哭着,自己走到了屋角的储物室。玛丽拿出一个计时器,调到4分钟,放在卫生间外面,然后转身回到厨房去继续做晚饭。4分钟后,计时器响了,Jason从卫生间走了出来,他不再哭了,回到桌上拿了两块饼干,走到一边看电视。过了一会,他走到厨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Robert家养了一条小狗。”

玛丽对Jason用的方法称为“计时隔离”(time-out),类似于“关禁闭”,就是将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暂时关闭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几分钟。“计时隔离”是一种非暴力的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方面,它能使父母冷静下来,避免因为情绪的冲动而对孩子实施体罚;另一方面,“计时隔离”对孩子是一种温和的处罚,它使孩子暂时不再得到他人的注意,更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3~12岁儿童的不良行为矫正。“计时隔离”虽然使用简单,但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计时隔离”通常主要适用于破坏性的问题行为,例如打架、摔东西、故意损坏玩具、哭闹等。对于轻微的问题行为,例如没有收拾玩具,没有完成作业或家务等,则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因此,这种方法不能被滥用。

其次,要事先和孩子制定规则,让孩子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被“隔离”,同时,将“隔离”的措施也向孩子明确。这样,当孩子受到“隔离”时,就不会因为觉得突然而出现“恐惧”的心理。对于幼儿,一般的“隔离”时间为3分钟左右。“隔离室”既要安全,又要枯燥。既不适宜将幼儿隔离在黑暗的房间中,以免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恐惧,但也不适合将孩子隔离在玩具间里,从而失去“隔离”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卫生间是较常用的“隔离室”。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要被“隔离”,例如,“过去妈妈就告诉过你不许对奶奶吼叫,你刚才对奶奶大声吼叫,现在到隔离间去。3分钟后才能出来。”

在规则制定之后,对于孩子的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要持之以恒。孩子在被要求“隔离”时或被“隔离”期间,有时会哀求父母以免受罚。如果父母态度不坚定,那么就可能使原先所制定的规则会失去约束力。最后,在“计时隔离”结束后,父母需要通过询问,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何被“隔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行为与被“计时隔离”的关联。同时,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的行为,这样,一方面更有利于孩子逐渐减少乃至消除问题行为;另一方面,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的最终目的。

早教知识:计时隔离-行为矫正的方法


玛丽莱工作中了一天,下班了她去幼稚园接4岁的孩子Jason,随后刚开始提前准备晚餐。Jason返回家时,觉得一些肚子饿了,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电冰箱里的生日蛋糕。”玛丽莱说:“大家迅速就可以吃饭了。要不你先喝一杯牛乳,吃二块饼干吧。”说着,妈妈倒了一杯牛奶、拿了二块饼干给Jason。行为矫正的方法有哪些?

行为矫正的方法有哪些?想不到Jason对妈妈喊到:“我是不必喝纯牛奶。”话刚说完,就一把将妈妈放到桌子的牛奶杯推翻在地面上。见到Jason的个人行为,玛丽莱好想以往给孩子一巴掌,但她還是控制住了自身的欲望,她回过头来,手指头着洗手间,对Jason严格地说:“你将牛乳洒到地面上了,到隔离室去!”Jason哭着,自身走来到楼角的置物室。玛丽莱取出一个计时器,调到四分钟,放到洗手间外边,随后回身返回餐厅厨房去再次做晚餐。

四分钟后,计时器响了,Jason从洗手间离开了出去,他已不痛哭,返回桌子拿了二块曲奇饼干,来到一边看电视剧。已过一会,他来到餐厅厨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Robert家里养了一条小狗狗。”

玛丽莱对Jason用的方式 称之为“计时隔离”,类似“关禁闭”,便是将出現难题个人行为的孩子临时关掉在一个清静的地区十多分钟。“计时隔离”是一种非暴力的方式 ,它的关键功效取决于:一方面,它能使父母平静下来,防止由于心态的欲望而对孩子执行惩罚;另一方面,“计时隔离”对孩子是一种柔和的惩罚,它使孩子临时已不获得别人的留意,更没法获得要想的物品。因而,这类方式 适用3~十二岁少年儿童的欠佳行为干预。“计时隔离”尽管应用简易,但要获得好的文化教育实际效果,则务必留意下列好多个难题:

最先,“计时隔离”一般关键适用毁灭性的难题个人行为,比如打架斗殴、摔东西、有意毁坏玩具、又哭又闹等。针对轻度的难题个人行为,比如沒有整理玩具,沒有进行工作或家务活等,则不适合选用这类方式 。因而,这类方式 不可以被乱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有哪些?

次之,要事前和孩子制订标准,让孩子搞清楚在什么情况会被“隔离”,另外,将“隔离”的对策也向孩子确立。那样,当孩子遭受“隔离”时,就不容易由于感觉忽然而出現“害怕”的心理状态。针对儿童,一般的“隔离”時间为3分钟上下。“隔离室”既要安全性,又要枯燥乏味。既不适合将儿童隔离在黑喑的屋子中,以防将会导致孩子的恐惧心理,但也不宜将孩子隔离在玩具间里,进而丧失“隔离”的实际意义。

一般状况下,洗手间是较常见的“隔离室”。在孩子出現难题个人行为时,父母可以用简易的語言告知孩子要被“隔离”,比如,“以往妈妈就告知过你不能对姥姥大声喊叫,你刚刚对姥姥大声喊叫,如今到隔离间去。3分钟后才可以出去。”

在标准制订以后,针对孩子的难题个人行为的解决方式 要坚持不懈。孩子在被规定“隔离”时或被“隔离”期内,有时候会乞求父母以防责罚。假如父母心态不坚定不移,那麼就将会使原来所制订的标准会丧失约束。最终,在“计时隔离”完毕后,父母必须根据了解,让孩子搞清楚自身为什么被“隔离”。

让孩子意识到自身的难题个人行为与被“计时隔离”的关系。另外,父母要立即正确引导孩子的个人行为,那样,一方面更有益于孩子慢慢降低甚至清除难题个人行为;另一方面,慢慢培养优良的习惯养成,也是少年儿童难题行为干预的最后目地。

巧用计时隔离“惩罚”宝宝


国外育儿所提到的计时隔离有点像中国的关禁闭,爸妈用它来“惩罚”犯错的宝宝,如果运用得当,效果还是不错的。

计时隔离效果不好

Q:计时隔离对我3岁的宝宝一点作用都没有,我该怎么办?

A:隔离疗法作为做规矩的一种策略,对于发育正常的宝宝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如果隔离疗法不起作用了,那么首先是要检查实施步骤是否到位,因为计时隔离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必须遵循的。很多爸妈在计时隔离进行过程中无心犯的失误很可能影响效果。

在进行计时隔离时常见的错误有:

1)爸妈双方在执行过程中不统一。必须保证步调一致。

2)宝宝并不清楚规则和犯规的后果。事先就要规定好,犯什么样的错误就会采取计时隔离。

3)进行计时隔离时,所用的时间太少或者太多。正常的是,每大一岁增加一分钟,上限是10分钟。

4)滥用计时隔离。当宝宝只是偶然表现出有些不礼貌,就动不动威胁说要进行隔离或者真的就实行。轻易使用计时隔离疗法会引起宝宝的负面排斥。

5)进行计时隔离的环境不合适。进行隔离的环境不应该是“小黑屋”之类的可怕地方,宝宝可以随意取用玩具,可以有电视机和金鱼缸之类的设施。

6)在计时隔离的状态下,对宝宝进行叱责或者呼来喝去。爸妈要记住:只有在宝宝完成了隔离之后,才能和宝宝进行交流。

7)当计时隔离结束后,用溺爱或者过分怜惜的态度来补偿宝宝。事后补偿不可取,爸妈其实只要用简单的,不带过分情绪化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过程就可以了。

取消计时隔离的时机

当宝宝把乱扔的玩具捡起来,或对冒犯了的家人及时道歉,或者仅仅是表达了改错的决心等表现时,就可以取消隔离。取消隔离的时机是培育情商的黄金时点,这时可以教授宝宝一系列带感情色彩的或是描述感情的语汇,锻炼宝宝描述自我感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以及如何化解负面情绪等等。要知道,只有成功培养了一个好习惯后,才有可能替换掉原来的坏习惯。

注意计时隔离的负作用

关于计时隔离是否能成功施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宝宝明确“关禁闭”和“解除禁闭”之间的界限。无论是强化隔离还是解除禁闭,背后都需要正常家庭生活的支持,包括温暖的家庭氛围、经常的交流沟通、宝宝时刻能得到爸妈的关注和支持。另外,要注意隔离的负面作用。隔离毕竟是作为日常生活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是不受欢迎的。当宝宝表现良好却被爸妈忽略时,得不到来自爸妈的交流和关注时,他们就会认为只有表现恶劣时才能得到关注,那么他们就会主动犯错寻求被关禁闭的机会。

“限时隔离”的教育能不能用


“限时隔离”在国外是个非常通用的非暴力惩罚技巧。它指的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内,通过暂停一切活动的方式,受到惩罚并思考过错。具体方式如;可以让孩子坐在小椅子里,默想5分钟;或关进房间,10分钟后再出来……如果在户外,可以在大树下或者电梯间静立5分钟。一般适用于2岁以上的孩子。

宝宝9个月时用过

我在孩子9个月时,就使用这种方法惩罚他。当时好像是因为他不好好吃饭,我就让他在餐桌边原地不动地站立2分钟,结果没想到这个方法还挺管用的。自从那次后,宝宝吃饭一直很乖,再也没有发生在饭桌上调皮的现象。军军妈妈点评:对于只有9个月的孩子,2分钟已足矣。

曾在公共场所尝试

有一次,我带3岁的儿子去商店买东西,经过玩具柜台时,儿子两眼紧盯着一辆玩具车就是不愿意离开,这种类型的车子家里已有好几辆。我拉他离开,他就跺脚,耍脾气。结果我只得让他站在现场,不睬他。琨琨妈妈点评:在公共场合最好还是寻找一个比较僻静的过道或者角落,“限时隔离”的时间可以相应缩短些,效果可能会更好。

关在房间里大闹

节日里,家里来了不少亲戚,4岁的儿子那天特别来疯了,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吵得大家都无法安宁。我只得把他关进一间房里,没想到他反而在房间里造反了。隆隆妈妈

点评:那就给他换个环境,换到一个没有太多捣乱余地的房间里。4岁的孩子,就让他呆在那一团混乱里,因为他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负责了。

总之,家长们不能随便惩罚孩子的,应该以教育为主,让孩子主动改正,这样才能不影响孩子的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