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同学们都会为迎接新学期的挑战做一些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习惯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快速做好入学准备小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弦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被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现在许多孩子身上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提到孩子的厌学情绪,家长们无一不是一副苦瓜脸:“儿子打电脑游戏就很兴奋,一坐下来学习就皱眉。”“我嘴都说破了,他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就是不爱学!”“孩子对我说,他也想学好,可就是觉得自己没信心,学起来很吃力。”……这种情绪的产生与孩子缺乏成就感带来的快乐有很大关系。

“学习不应该是老师强迫孩子进行的,而应该是孩子自发的、本能的行为。”这是意大利首位女性医学博士玛丽亚·蒙特梭利的名言。蒙特梭利博士在20世纪上半叶,创造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方法.她认为,在幼儿智力发育的道路上,与灌输知识相比,让他们通过自身经历的“感觉刺激”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家长强迫孩子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太理想。一位迷恋上网吧的孩子道出了他厌学的心声:“在家里爸爸说我没出息,妈妈说我笨,反正我是没好了,觉得自己活得没有成就感,我只能从网上获得些许安慰,在这里有那么多人关心我,发一个帖子会有那么多人回应我.在这里我认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特别能谈得来的网友,我提出某个观点或某个活动,他们都会给我积极的响应,这是我在现实中无法感受到的快感。在网上打游戏,冲过一关我就觉得成功了,开始挑战难度更高一级的游戏,那种感觉就是爽!”

这就是孩子为什么厌恶学习,却喜欢上网的原因,因为在现实中他们总是缺少一种成就感。从理论上分析,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我们,人都有被尊重、被关注、被肯定、被欣赏、渴望成就、荣誉,以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能从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那么他就愿意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以享受更多的成就感。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得到的总是批评,或者在多数情况下得到的是批评,他们看不到收获,他们感到的只是挫折和疲倦,体验到的是学习困难带采的痛苦感、无助感,如此这般,想让他们自觉努力学习,是不可能的。

有一位父亲为了解决儿子不愿上幼儿园的问题,他每天让儿子带五个气球去幼儿园,分给幼儿园见到的前五个孩子。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过去了……孩子的恐园情绪在减少。在第五天,天还没有亮,孩子就急切地喊爸爸送他去幼儿园,当父亲到了幼儿园时,看到一群小朋友像迎接皇帝一样地在迎接自己的儿子,而手持气球的儿子感到很满足和快乐。当问及为何有此良策时,父亲说:“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孩子也一样。”

成就感带给孩子的快乐是任何其他的快乐所难以比拟的,因为那会让他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欢迎的,当孩子不断进步,体验到成就感时,他内心会充满自豪、充满信心。这时,他们特别需要有人采分担他们的快乐,分享他们的成功。这时,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者,要找准时机,创设情境,恰当地赏识孩子。这样会让孩子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成功——快乐——成功.这里,快乐是努力的动力,成功是快乐的享受。

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关键是让他学会自我评价,要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的关键是家长教师不要太积极,对孩子的评价密度不要太大,要给孩子留点空间,让他静下心来思考,分析自己的学习形势,估量自己的成败得失。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激励自己前进,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此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精选阅读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懂得节俭了?(元旦亲子专题)


前言:“节俭”一词似乎已渐渐的淡出了孩子们的头脑,现在伴随他们的多是阔绰,不差钱似乎也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孩子们不懂得节俭的呢?以下就来具体的了解下吧!

花钱“大手大脚”

12月23日,是中学生聂彤15岁生日。在今年的中考中,她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被心仪的高中录取。生日临近圣诞节,为此她早就向妈妈提出申请:要请新老同学参加自己的生日会,好好聚一聚。妈妈很支持,但对她的500元预算提出质疑:“你们是中学生,过生日没必要花这么多。”母亲的劝导尚未落音,女儿却振振有词:“我请了10多个同学,准备去吃肯德基,一人三十块,不就得500块?我这还算省的呢,要是去吃好伦哥,还不止这个数呢!”想到女儿也经常去同学的“生日宴”,聂彤的妈妈不得不忍痛“随俗”,拿出了500元。

本周末,在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五层的乐酷游戏厅,记者看到五、六个小学高年级学生,问他们来这里玩儿一次大约要花多少钱,一个男孩满不在乎地说:“也就百八十块钱吧。”钱从哪来呢?“我有银联卡,爸妈经常会往里面存钱”一位11岁的孩子如是说。另外几个孩子也表示自己有银行卡。一位五年级的女孩还表示:“一百块钱两三天就花没了。”

孩子说,自己平时花钱很少有计划。所以生活上也常常是书包虽然没坏,新学期必定要买个新的;几十块钱的文具盒,一学期换两个;精致的笔记本只用了几页就提前“退休”;写错一个字撕掉一张纸,一个20多页的作业本没几天就只剩下两张皮;新买来的圆珠笔,有一点不好用,甩手扔到纸篓里;钢笔丢了不会去找,再买新的就是了;花一块钱买包干脆面,取出里面的卡片,面随手就丢掉了……亲子教育

北京一所中学高一的班主任唐老师对这一现象非常担忧:“孩子们花起父母的钱大手大脚,一点也不心疼。学校规定穿校服,学生们的鞋就成了‘名品展示会’。价格一般在400元~700元之间,上千的也不少见。除了被家长开车接送的,其余的学生大多会骑高档山地车上下学,价格在800元~1000元不等,有的学生家离学校很近,但为了摆‘阔’,也会骑山地车上下。”

采访中,大多数家长也表示,现在孩子在吃穿用玩上花费不菲。在近日走访了一些学生、家长以及老师之后,记者感到“节俭”的观念,在中小学生的头脑中似乎还没占有一席之地。

家庭教育缺位

今年小升初,张韵凭借自己的实力,被北京一所知名的重点中学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转天,爸爸兑现了当初对她的诺言——将iPhone2升级为iPhone4,那部完好的iPhone2便被丢到了家中的某个角落。价格在几千元的手机都能随手弃之,不值钱的小东西就更不在话下了。采访中,一位五年级孩子说:“爸爸给我买了很厚的一摞稿纸,有的我刚写了几个字,他就扔掉了。”另一位家长也毫不避讳地说:“就这么一个孩子,自己也能负担得起,只要他开心,我都会满足。”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自身不重视节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而父母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从一个侧面刺激了孩子们的消费欲求。家庭节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小学生不懂得节约,折射出成年人的不良的行为方式。在我们身边,不乏出手阔绰的父亲和随手倒掉饭菜、扔掉物品的母亲,他们的行为自然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节俭,何为“粒粒皆辛苦”。父母常常在生活细节上不注意节约,不能做到爱护物品,一水多用,人走灯灭,孩子又怎么能真正明白处处节俭的道理?对于孩子们这一不良习气的形成,北京大学教师认为,这和社会的大环境密不可分。“不该苛求孩子,家长们尚且铺张浪费,怎能要求心智还没成熟的孩子呢?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成人的行为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孩子们来讲,“粒粒皆辛苦”是背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远离劳动使孩子对“辛苦”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导致他们浪费的另一个原因。让孩子懂得珍惜,学会节约,家长除了以身作则外,还要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实际劳动,体会父母辛苦挣钱的不易,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辛劳,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节约的含义。

学校教育缺失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希望学校能开展节俭教育,使孩子有意识地降低消费、爱惜财物。“教师对一个班学生讲,不容易使孩子反感,比家长对一个孩子讲效果要好得多。”家长谭女士这样认为。也有不少家长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除了要教育孩子不要浪费,也要教育他们不要攀比。亲子早教

但目前学校的节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据了解,目前节俭教育的力度随年级增高而递减。幼儿园的老师经常教育孩子们节约用水,讲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曾开过“养成节约美德”的主题班会;而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则偶尔开展节水、节电的宣传活动,至于少花钱,学校老师讲得很少。北师大二附中的一位老师说,“现在孩子的个人意识很强,多数会说花多少钱、怎样花是私人问题,老师不应干涉。”地坛小学的一位老师也认为,尽管看到学生们勤俭节约意识非常欠缺,“但我们也不好直接去管,只能侧面提醒学生注意。”

记者翻阅了在北师大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在一年级课本中有一点关于节约的内容“节约资源”,教孩子“节约水,节约电”;在六年级课本中有一节“不可丢的传家宝,节俭日里话节俭”的内容。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仅在一年级上册里发现了《悯农》,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没有涉及“节约”的内容,连《悯农》也没见到。有着26年小学语文教龄的高老师说,现在的语文课文,和现代社会结合较密切。

一位资深中学教师表示: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节约教育内容,班会等活动也很少以节约为主题,多是在“发扬传统美德”、“爱护地球”等大的主题中将节俭作为一个小点提出。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北京不少被认为节约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大都侧重在节能教育上。

教育模式有待更新

纵观现行的节约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控诉旧社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呼唤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还停留在寻根之旅、忆苦思甜等上世纪节约教育的水平。这一模式的缺点就是脱离实际,流于形式,无法让孩子感同身受。二是讲述国家资源有限,现在浪费了以后就没的用了,关注面过于宏观,对孩子的触动也不大。教育模式的僵化可见一斑,因此二者都难以起到预期效果。

谈到节俭教育,北京海淀区一位有着18年教龄的小学语文老师认为要与时俱进。“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笸箩,什么是针线包。如果现在的课文里再有这些内容,也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她建议,应该在课本里加进一些有时代感、有新意、与孩子生活很贴近、又容易被他们理解的涉及节俭内容的文章,而不是让孩子读完以后只是感慨一下而已。说到底,节俭教育必须入“心”。

一位资深的高中老师也认为,孩子浪费有其特定的心理因素,青春期孩子渴望被注意,浪费攀比不完全是虚荣心作怪,通过攀比亦可以获得自我独特的感受。她注意到,成绩不好又没有各种特长的孩子更喜欢攀比,他们的心里“潜台词”是,如若不这样很难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仅仅靠高消费和浪费达去到引起吸引他人关注的目的。

也有老师认为,新时期的节约教育不能仅限于节能教育,应该将制止高消费纳入体系。在操作层面上,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尤其是学校,应多开展主题班会等探究式的活动,让学生在钻研、讨论中转变观念,化为行动。同时,还要将节约贯穿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用朴实健康的校园风貌和师长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

本网站小编总结:不少诚市独生子女表现出花钱大手大脚,通过这样的行为我们也看出了现在孩子们节俭意识的弱化、节约教育环节的缺失及其节约教育模式的僵化,但愿看了此文章家长们都能够懂得让孩子学会节俭!

为什么外向的孩子容易排斥同伴呢?(幼儿入学准备)


前言: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避讳的就是采用暴力的行为,即使孩子们犯错,家长也不可骂孩子,要学会与其讲道理,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讨论下父母教育孩子最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性问题吧!

案例:

5岁的小君在幼儿园经常拉帮结派,排斥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小朋友。为此,她的妈妈很苦恼。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排斥同伴,她的妈妈担心影响其健康成长。

外向孩子较易排斥同伴

“小朋友排斥同伴,这与先天个体差异性有关系。”当谈及为何幼儿园的小朋友就懂得拉帮结派,排斥小朋友时,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李建学主任直接地说。据了解,相比于内向的孩子,性格外向的孩子更爱把焦点放在他人的身上。“通常排斥,拉帮结派的小朋友都是外向的孩子。”李主任说。

据了解,外向的孩子善于和别人交往,但同时功利性也较强。内向的孩子懂得自身找问题,做事谨慎,但是不善于交往。“其实,内向和外向的小朋友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李主任笑称。

家长应懂得放手

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喜欢排斥其他小朋友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内疚感,并认为这种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当孩子排斥小朋友时,家长马上指责小朋友的错误。“其实家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家长无需过分紧张。家长应懂得放手。”李主任说。

他指出,孩子与大人的世界不同,家长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世界。“虽然孩子排斥同伴,但是排斥和被排斥的孩子很有可能将来成为好朋友。”李主任解释说。由于内向小朋友考虑问题较外向小朋友谨慎,做事踏实,由此获得外向小朋友的信任,所以外向的孩子更愿意听内向的孩子说话,从而成为好朋友。

家长切勿打骂

孩子排斥同伴,家长应懂得合理放手,那么家长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对此,李主任向家长支招。“首先,家长要教孩子遵守规范,家长可将规范融入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中。家长切勿和孩子讲大道理。”李主任笑着说。此外,一些父母平日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其实这样是对孩子言行的潜移默化。“父母还要做表率,注意自己的言行。”李主任说。李主任表示,夫妻间要互相尊重,平日待人接物要注意言行。“其实孩子对父母的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李主任说。

“当孩子排斥同伴时,家长要及时和孩子讨论,让孩子体会自己的错误,而不是直接打骂孩子。”李主任提醒说。此外,家长还应与孩子讨论,和同伴交往时要互相尊重,谅解和帮助他人。当孩子行为做对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表扬。

本网站小编总结:一般外向的孩子往往更加容易开朗乐观,但是外向的孩子也有其缺点,育儿专家特别指出外向的孩子更加容易排斥同伴,希望父母们平时能够多关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及时的帮其纠正!

打孩子会产生什么不好影响?


虽然不能说父母一定不能打自己的孩子,他们打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不对的,但是,做父母的还是要尽可能地在不打孩子的情况下,也能教给他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其理由如下:

首先,孩子是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待人接物、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的。如果父母经常打孩子,那么以后当孩子和他的朋友们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也会使用同样的暴力方法来应对。

其次,当孩子因为挨打而感到非常疼痛或感到特别恐惧的时候,他就没有时间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反省了。有时候,他不仅不会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反省,反而会因为肉体的疼痛、情绪的恶化而强化了他对父母感到恐惧的记忆,从而影响到母子之间正常关系的形成。

第三,如果你试图通过打孩子来改正他的坏毛病,还会导致今后你每遇到类似的情况,就需要继续不断地用打孩子的方法来解决的后果,这是你意想不到的。相反,如果你通过劝说、诱导的方式使他们自我醒悟,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并努力避免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一现象被称为“道德的内化”。如果你经常动手打孩子,试图通过外部的强制手段对孩子加以控制,你就会妨碍孩子“道德内化”的进程。

最后,如果孩子经常挨打,他对自我的认识就会降低。也就是说,你打孩子的行为会使他形成“因为我是一个坏孩子,所以才经常挨打。反正也好不了了,无所谓了”这样的想法,从而丧失自信心。

尽管如此,在有的情况下,该打孩子的时候还是要打。因为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该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该打,应该由母亲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判断。但是,在你迫不得已、不打孩子就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以下的事项:

1.千万不要在气头上动手打孩子。如果你感到确实有必要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一定要等到你的情绪完全平静以后再开始行动。

2.你要事先对孩子发出警告:“下一次如果你再这么做的话,妈妈就要打你的屁股了”。同时,你还要尽可能地在房间的某一个地方事先放好打孩子的工具,使你的这种行为对孩子来说是可以预期的。如果你没有任何计划就打孩子,那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3.打完孩子以后,你一定要安慰孩子。另外,在打过孩子以后,你还要询问孩子的感受。

孩子为什么爱“偷窥”?


情景故事(一):

最近,小萍颇感苦恼:2岁多的儿子似乎对大人的身体特别感兴趣,家里任何人要洗澡的话,儿子都嚷着要看。自己和丈夫也就无所谓了,可是儿子就连叔叔、婶婶洗澡也要看。

小萍的小叔子才20多岁,新婚不久,儿子的这种要求着实让大家觉得很尴尬。开始的时候,小萍不让孩子看,可是孩子总是闹个不停,让小萍一家人不知如何是好。

专家支招:解决的办法是:让孩子尽情地看。

事实上,2岁半,正是孩子对于“性”最初意识的开始。不过这时候孩子对于人体的好奇,只是无目的的简单探索,其实他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这一时期孩子的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会使他潜意识的在心里蒙上一层阴影,认为人的身体是神秘和羞耻的,而这种意识并不好。

因此,这时候家长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给孩子搬个小板凳,让他尽情地看。其实,孩子的这种好奇并不会持续很久,只要满足了好奇心,日后你要他看他都不看了。

情景故事(二):

听到4岁半宝宝的话,妈妈阿华吓了一跳。当邻居问起自己的宝宝知不知道男孩女孩的区别时,宝宝竟然说:“我知道啊,幼儿园上厕所的时候我就看过阿楠的,我还摸过她的屁股呢!她也摸过我的小鸡鸡。”

孩子在幼儿园竟然这样!难道宝宝变坏了吗?阿华第二天赶紧去了幼儿园向老师询问个究竟。

专家支招:

据专家介绍,4岁的孩子最容易提出有关性别的问题,比如,问家长“我是从哪来?”或者“为什么妈妈的乳房比爸爸大?”等等的问题。而“性游戏”多数就是来自于他们对于人的身体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来认识性,而对自己和别人身体的好奇和关注,正是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期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今后性心理的发展,因此对于孩子的探究式“性游戏”,我们既要保护积极求知的一面,又要制止消极的一面。家长或老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游泳换衣服时、洗澡时、上厕所时,很自然地让孩子们认识个体的器官,向孩子说明男女身体是不同的。

情景故事(三):

幼儿园午睡时,老师走到6岁的婷婷身边,只见婷婷仰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盯着天花板,两腿夹得紧紧的,当老师去动她的被子时,婷婷马上停止了动作,显出一副紧张的表情。

专家支招:

当孩子在触摸生殖器时,父母可以“视而不见”,不要对孩子以任何强化的行为,比如笑他、强行将他的手拿开、吓唬他那样做小鸡鸡会得病等等,如果父母这样做,儿童会反而加强他的这个行为。父母最不能够做的是训斥孩子,不能用下流、犯罪之类词语评价孩子的手淫行为,甚至打骂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

对于有手淫行为的儿童,父母应该告诉他(她)这个行为是隐私的行为,要在自己的房间或避开外人进行。总之,手淫是一个儿童成长中正常的行为,顺其自然就好。

孩子为什么偷看老师小便


13岁的男孩小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当妈妈把他带到我面前的时候,看到他那么健康阳光,不能够想象偷看女老师小便的事情会发生在他的身上。妈妈向我讲述了小凡的故事。

十年前,小凡的父母离异,他跟着妈妈生活,妈妈对小凡给予厚望,严格要求,至今未婚也是为了儿子。在儿子3岁多的时候,哭闹着要求看妈妈洗澡、换衣服、上卫生间,妈妈一概拒绝,因为妈妈认为男孩不可以看女人的身体,怕孩子学坏,妈妈认为在这方面自己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我问:“孩子从来没有看到过你的裸体吗?”“没有”,“孩子问过性问题吗?你与他如何交流这方面问题呢?”“问过一些,比如乳房方面的问题,我不准许他问这方面的问题,后来他也就不再问了。”

事情出在两周前。小凡到英语老师家里补课,英语老师是个未婚的年轻女人。家里只有小凡和老师。补完课后,小凡正在收拾书包,发现老师在上卫生间,卫生间门的下部是活页状,可以看到卫生间内的情况,小凡抑制不住好奇与冲动,趴在地上偷看了老师小便,结果被老师发现了。年轻的女老师不懂得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缺乏处理这种事情的经验,情急之下大骂小凡是流氓,并立即电话告之小凡的妈妈,威胁小凡要将这事上报学校,让小凡名誉扫地。当时的小凡已经惊吓得说不出话来,脸红一阵白一阵。妈妈到达老师家里后,也对小凡一番大骂,以解老师的羞愤情绪。虽然经过妈妈的努力,老师最后从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没有再追究这事,但小凡的情况就此完全变了。

以前小凡成绩优异,学习认真,正因为这样才考进了该市重点中学学习。事情发生后,小凡情绪低沉,学习直线下降,老师反应他上课走神,不完成作业。经过老师和妈妈的帮助见效不大。后来妈妈为他收拾床垫时,在床垫下发现了很多色情影碟和色情书籍。妈妈如坠深渊,近乎崩溃。

在我的家里,我和小凡单独聊天,小凡告诉我,他就是想看看女人的性器官与男人有什么不一样,女人没有鸡鸡怎样小便,所以他偷看老师小便。“胡老师,你觉得我是流氓吗?”

“你不是流氓,你依然是以前那个爱学习,品行端正的好孩子,你只是想了解女人的身体与男人有什么不同,在你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有的孩子是通过书籍或图片,而你与他们的方式不同。你所采用的方式不被社会习俗和文化所接受,这样的方式还让老师受到了伤害。如果你是3岁的孩子,这样做是被允许的,但你已经13岁了,这样的行为就不被允许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身体的隐私权利还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你的行为侵犯到了老师的隐私,所以老师才会有这样激烈的反应,你明白吗?你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用图书的方式来了解性知识。”

我与小凡交流了他对性存在的困惑,也为他讲解了相关的性知识,其中传递着我的性价值观,离开的时候我送给他我编写的《成长与性》。但是小凡的妈妈没有继续给予儿子支持和帮助。一年以后我得到消息,小凡被妈妈送到另一个城市的亲戚家。远离妈妈的日子,他对网络上的色情图片和电影更加痴迷,经常躲在自己的房间一边看色情画报、电影一边手淫。现在,小凡已经上高中,亲戚对小凡的管教也已陷入困境。

青春期是一个人性发展的第二个高峰。童年期被压抑下来的性欲望会在青春期重新苏醒过来。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对“性”的看法已经远离了“童年区域”,开始进入成年人的“性领地”。当然,并非每个孩子在童年期受到性压抑后都会按照小凡的轨迹发展,受到性压制的孩子会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表达自己性心理发展的受挫。不论在童年期还是青春期,父母都要为孩子了解性信息建立有效的可监控的通道,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通道,孩子只有采取偷偷摸摸的、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进行。这也怪罪不得我们的孩子了!

什么是有效的可监控的通道呢?那就是父母开明地对待孩子的性问题,帮助孩子在每个年龄段解除对性的困惑,在孩子了解性的过程中有父母的全程参与和监控,这样的途径建立起来后,孩子就不会背着父母偷偷了解性信息了。

如果父母错过了孩子在儿童期的性教育,没有满足孩子对异性身体的好奇心,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依然有机会弥补。如果小凡的妈妈在小凡青春期到来的时候,主动买回一些相关书籍,与孩子一起看或交流,满足小凡对异性身体了解的欲望,同时对孩子进行保护身体隐私,尊重他人身体隐私的教育,小凡就不会做出偷看老师的事情了。如果小凡的老师懂得孩子的心理,接纳小凡并帮助小凡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果小凡的妈妈继续帮助小凡,而不是将他放在亲戚家里,或许小凡的人生之路与现在完全不同。

孩子你为什么长不高?


童生长学权威、“中国儿童骨龄评分法”创制人叶义言教授直言,几乎所有增高悲剧的背后都是家长缺乏相关知识,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体长高,其中缺乏骨龄监测、性早熟、吃得过饱成为造成孩子矮小的三宗罪。

身高出现差异可能是外因造成

上个世纪80年代,叶义言教授被公派至英国跟随国际儿童生长学开创者泰勒(Tanner)从事儿童生长的研究,回国后近30年里,他一直从事儿童生长发育研究和临床工作,并结合中国人实际,创建了“叶氏骨龄评分法”作为中国儿童检测骨龄和预测身高的标准。叶教授告诉记者,国际上曾一度认为中国人矮了,是人种问题。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人在以每10年增加1.5~2厘米的速度递增,为什么会造成个体差异,关键是人体外部环境造成。

骨龄监测要从出生到成年

叶教授表示,在国外,尤其在西欧,经常有家长为身高带小孩看医生;可在国内很少见,几乎没有家长知道孩子一出生就需要进行骨龄监测,每年应监测1到2次,并持续到成年。通过骨龄监测,一旦发现孩子生长曲线向下,就要及时找原因。其中几个节点和时期尤其重要。

第一个节点是孩子2岁时,因为这时是第一生长高峰结束,第二个节点是青春期开始前,因为人体即将迎来第二次生长高峰,必须进行骨龄监测。同时,婴幼儿期(2岁前)和青春期(10~15岁)这两个阶段生长最快,2岁前约长高30~40厘米,青春期约长高25~30厘米,这两个期间必须保持骨龄监测。最后,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的生长曲线。孩子不断在长高,若生长停滞,或年增高不到4厘米,或突然特别加快,都要找到原因。总之,定期监测骨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是最重要的。

要长高还须防性早熟出现

凡青春征象出现在7岁前,或初潮出现在10岁前被认为是性早熟。叶教授指出,性早熟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骨龄提前成熟。医学上,也是通过监测骨龄来判断是否性早熟。所以,孩子要长高,必须防止性早熟情况出现。而且性早熟具有蒙蔽性,往往性早熟的孩子比同龄孩子还要高,但生长期肯定结束得早,等家长发现孩子不长个的时候,孩子的骨龄已经成熟了,这时候要增高就已晚了。所以,孩子最好一年检查一次骨龄,一旦发现骨龄增长过快,就要找原因。

目前我国已有较好的控制性早熟的药物,问题是性早熟通常都很晚才被家长发现,这时孩子的骨龄基本成熟了,要长高已经很困难了。所以一旦通过骨龄监测确认儿童性早熟必须及时进行医学介入,延缓骨龄成熟,确保儿童继续生长。

最后,叶教授一再强调,孩子矮小就是一种医学病症,要增高必须找掌握有关技术的专业医生或专家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否则不如听其自然。

孩子吃得太饱也长不高

叶教授还表示,儿童的身材高矮跟睡眠也有直接关系,人体在23点到凌晨1点会由大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但如果此时人体处于清醒状态,生长激素会停止分泌,所以青少年最好在晚上10点前睡觉。这样,入睡1小时后正好赶上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家长普遍会犯的错误是总是让孩子吃饱,这会直接影响儿童生长,因为人在血糖低的时候,也就是饥饿状态下,会在客观上促进脑垂体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刺激儿童骨骼生长。所以,小孩吃过饭后,就不要再喂零食了,特别是那些垃圾食品,不但阻止饥饿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还造成儿童性早熟,让孩子彻底成为矮个子。

婴儿期:饮食技能、习惯的培养

婴儿期的生长通常不受遗传影响,营养却是影响孩子生长的关键因素,专家非常肯定地指出了营养在婴儿时期的重要性。婴儿在8个月后逐渐向儿童期过渡,此时营养跟不上就会影响成年身高。此类过渡延迟将使其成年身高减损。所以,婴儿期的营养非常重要。

对策:

1、合理喂养

及时添加辅食

婴儿满4个月后应及时添加辅食,因为4-8个月时是婴儿形成吞咽固体物所需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学会吃东西,这种吃的技能是后天才学会的,如果6个月之后还没有添加辅食,婴儿就很难学会从进食液体食物到一半固体食物到全部固体食物的过渡,不能及时完成这种过渡,吃固体食物就不能下咽,容易呕吐,从而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2、什么都要吃,食物尽量多样化

人们习惯给食物定性,热、寒、温、滞等,结果很多食物似乎都不太适合婴儿。从营养心理学上讲,如果婴儿时期食物品种过于单调,到了儿童期,出现偏食、挑食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所以,食物要尽量多样化,尤其在婴幼儿期,尽量接触丰富多样的食物,不但能保证营养供应全面,而且能防止以后挑食的不良饮食行为。

儿童期:每年增高5-7厘米,性早熟应看儿科内分泌医生

在儿童期,3岁以后孩子每年能长高5-7厘米,到底是5厘米还是7厘米则取决于遗传、环境、营养等综合因素。所以,在这个“平稳”增长期,家长要关注孩子每年的身高并加以测量。

对策:

1、3-6个月测量一次身高

人的生长速度是不均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太频繁地测量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有些家长给孩子测身高,这个月长了0.5厘米,下个月只有0.3厘米,就着急找医生了。其实,只要3-6个月测量一次,每年增高5-7厘米就“达标”了。

2、性早熟应看儿科内分泌医生

个人的性早熟与群体的发育提前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家长不要以为现在孩子生长发育提前了,就以为自己的孩子早些发育没有关系。如果女孩子在8岁之前出现乳房增大、阴毛、腋毛生长等任何一项或多项第二性征,或月经初潮于10岁以前;男孩在9岁之前出现阴茎及睾丸增大、阴毛生长,10岁前变声等性发育表现,则为性早熟,此时要及时找儿科内分泌医生就诊。

青春期:发育之后身高突增

在青春期由于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催化作用,女孩平均可长25厘米,男孩30厘米。家长应注意,如果女孩初潮后和男孩变声后两年之后,身高不理想,此时再进行干预已经不太可能有效果了。

对策:

1、关注发育之后的身高突增

女孩乳房发育后一年左右,男孩则在变声前,身高生长加速。最快时女孩每年可长8厘米,男孩每年长11厘米。女孩初潮后平均可再长5厘米,男孩变声后可再长5-10厘米。所以在整个青春期,女孩平均可长25厘米,男孩长30厘米。这种生长规律,家长应该有所了解。

2、睡眠、运动能帮助长高

在青春期,充足的睡眠有助青春期高速生长;运动,尤其是跳绳可显着增加孩子的生长速度(即使在初潮出现后也是这样),同时还能增加身高突增的持续时间。所以,青春期尤其要注意睡眠和运动,这将对成年期的身高有重要意义。

孩子长个有规律

人体的高矮是由骨骼的生长发育决定的。在长骨的两端,有一种专管骨骼生长的骺软骨。未成年时骺软骨不断增生,骨骼就不断增长;成年后增生停止,个子也就不再长了。

◆骨龄

骨龄是发育的指标,它决定孩子的最终身高。如果年龄大于骨龄,提示孩子生长迟缓;如果年龄小于骨龄,提示孩子性早熟。所以想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应该到正规医院拍摄骨龄片。医生会根据骨龄片上显示出的骨骺闭合情况来判断孩子的生长潜力。

◆身高增长规律

【婴儿出生时】平均身高约为50厘米;

【出生第一年内】身高增长速度最快,平均约增长20-25厘米;

【1-3岁】平均每年约增长8-10厘米,至1岁时身高约为75厘米,2岁时约为85厘米,3岁时约为95厘米;

【3岁后】增长速度逐渐递减,每年约增长5-7厘米;

【进入青春期】男孩子可长20-30厘米,女孩子长15-25厘米;

【青春期后】身高增长逐渐减缓至停止。

◆季节变化

儿童的生长速度在四季并不相同,生长最快的是五月份,平均达7.3毫米,十月份长得最慢,平均只有3.3毫米。因此,每年四五月份是宝宝长高的最佳时间。

对于家长来说,掌握孩子身高增长的规律,有助于早期发现孩子身高的异常,以便早些采取相应治疗或干预措施。

9种情况需关注孩子的身高

做了20年儿科医生,每每拿着孩子已经闭合或即将闭合的骨龄照片,总不忍心说:“孩子,你的个子不会再长了。”但又不得不说。总结下来,以下9种情况的孩子,可能会面临身高偏矮的问题:

1、家族性矮身材(即父母身高偏矮)。

2、出生时为宫内发育迟缓(足月小样儿)、早产儿身高小于正常新生儿,其中10%-15%的孩子2岁后不能追赶到正常身高曲线。

3、青春发育前每年长高不足5厘米。

4、与同龄孩子比身高较矮。

5、性发育过早或过迟发育。

6、肥胖儿。

7、臀位产、难产、出生窒息、脑外伤等病史又合并生长缓慢。

8、曾服用或长期服用增高药、增强免疫药、糖皮质激素、补肾益气中药的孩子,合并性发育过快、生长突增过早等现象。

9、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一些先天性甲低患儿在2岁前发病,如果不经治疗,会造成智力低下。但2岁后发病通常表现为生长障碍、便秘、贫血、活动少、食欲低下等症状。

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长得慢也是病,他们要么把孩子的身高交给时间,要么花大量的钱给孩子补充营养,使用增高器械,殊不知这些盲目的措施往往耽误治疗,甚至适得其反。希望家长掌握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常识。

掌握孩子生长情况

首先是观察。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比周围同年龄、同性别的孩子长得慢、个头矮,就应尽早找医生咨询,通过孩子的生长量表,了解孩子是平均身高还是偏矮身高。

其次是记录孩子的生长速率。

如果孩子2岁以后到青春发育前,每年生长的高度不到5厘米,应该就医咨询。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家长应该记录孩子每年长多少。如果没有测量,孩子的裤子几年都穿不短,肯定也有问题。

第三是注意孩子的性发育。

性早熟或青春早发育的孩子会伴有骨龄提前,可能导致“高小孩”、“矮大人”现象。现实中不少孩子在小学时身高比同龄孩子高,身材也壮,家长从没想过孩子会有身高问题。但到了初中或高中孩子生长速率逐渐下降,在班里排队越来越靠前,如果那时再来就医,孩子的骨骺可能就已经闭合或接近闭合了。

也就是说,孩子就医时不理想的身高,可能就是他的终身高度了。

长高两大法宝:营养和睡眠

第一法宝:注意孩子的营养。

想让孩子长高,应保证孩子有充足、均衡的营养来源。

首先,蛋白质是长高和生长的主要原料,每天应保证一定量的供给,蛋白质主要存在于动物食品如瘦肉、鱼、虾等海产品,动物内脏、鸡蛋、牛奶中,豆制品也是较理想的优质蛋白来源。

其次,家长应提供孩子足够的钙质,以帮助孩子骨骼的生长。牛奶是最理想的钙质来源,每天最好保证500ml左右;豆汁、虾皮及各种蔬菜中也含较多的钙。

第三,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促进生长发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锌元素,故应让孩子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海产品,适当吃一些坚果类食物,以提供充分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第四,米面类主食是机体的能量来源,每天应保证有基本摄入量。当然,脂肪类食物也是构成机体的原料,也应有一定量的摄入,但应避免油脂过多的食物。总之,饮食上应注意荤素搭配、有粗有细、食物品种尽量多样化,不挑食、不偏食,尤其要注意少吃甜食,因为甜食会影响孩子长高。

第二法宝:充足高质量的睡眠。

促进人体长高的激素——生长激素在睡眠状态下的分泌量是清醒状态下的3倍左右,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在晚上10点~凌晨2点之间,入睡后35~45分钟开始分泌量增加,所以最好在9~10点之前上床睡觉,每晚保证孩子有9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时间,高质量是指孩子的睡眠质量要好,深睡眠时间要足够长,而且,睡眠时肌肉放松,有利于关节和骨骼伸展。

为什么孩子都喜欢玩具?


孩子们为什么都喜欢玩沙滩玩具?不知你有没有观察过,许多孩子在雨天里特别喜欢踩水潭,非要溅一身水才高兴呢!不管母亲在身后如何指责、阻饶,也要看看水花是怎么往上溅的。要是下大雨就更来劲了,冲出屋子在雨中嬉戏玩水,淋得浑身湿透,毫不在乎。沙子和泥土对成人来说,也许是一些不受欢迎的东西,而它却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当孩子走过工地旁地沙堆和石子堆时,偏偏要从这“小山上”走过去,伸手捞点什么,然后再扔出去。有时候就索性蹲在沙土堆边,造起“小山洞”,挖起“小河沟”来。

宝宝不喜欢自己的玩具

我们常在托儿所观察到学龄前阶段的幼儿,常常不喜欢自己的玩具,而要别人的玩具,这一点令很多父母百思不解的,以下即针对在幼教经验的观察中,分析其原因如下:

1、受电视广告与流行的影响

宝宝最崇拜英雄,尤其是电视卡通影片中的主角。就宝宝而言,拥有流行玩具在群体中较容易获得认同。

2、玩具不是自己所喜欢的

也许玩具很美丽、价值很昂贵,但不一定是宝宝需要的。既然是宝宝要玩的,大人应当尊重他的选择,在购买玩具时,也让宝宝参与意见,对宝宝来说,这也是一种学习。

3、家中的玩具太多

家中玩具太多,引不起宝宝的兴趣,该怎么办呢?可以把一部分玩具暂时收藏起来,过些时候再拿出来玩,以增加玩具的新鲜感。

4、喜新厌旧

幼儿对于玩具多半是喜新厌旧,价值观念和大人不完全相同,只要是新奇的、没见过的或是没玩过的,对他来说都是好玩的。

5、不知道玩具的多功能玩法

父母买了新玩具给宝宝,未先引导宝宝玩法与陪伴宝宝一起玩,使宝宝对新玩具的接触,只有外表新奇漂亮、单一玩法,待新鲜感过后,即抛弃一旁;若看到别人在玩相同性质玩具或展现出更多功能的玩法,即被吸引,此时对自己的玩具即不感兴趣,而会想要别人的玩具。

正确教导宝宝玩玩具

要减少宝宝不爱自己的玩具,而总是要别人的,正确引导或教导宝宝玩玩具很重要。

(一)玩具俱乐部的成立

可带宝宝参与玩具分享活动、跳蚤市场或玩具维修站等,让宝宝藉由玩具的交流而更珍惜且了解玩具之价值。

(二)自己动手乐趣多

除了购买现成的玩具,父母可以尽量协助宝宝自己动手做玩具,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创作的兴趣和能力。而父母多陪宝宝一起制作,与宝宝同乐增进亲子关系。

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利用,例如?洗发精空瓶可以玩水枪;铁罐可以做高跷;轴可以做汽车;纸盒可以设计成各种玩物;或是用塑胶泥、面团捏成各种玩偶等。这些自己创作出来的玩具,对宝宝来说,比起那些很昂贵,而不能乱动、乱摸的汽车、娃娃,就要有趣得多了。

(三)动动脑筋变花样

旧物新玩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换个方式来玩旧有的玩具,慢慢地引导宝宝。这样一来,不但能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发挥他的想像力,更可培养惜物爱物的好习惯。

(四)影片欣赏玩具总动员

为了让宝宝更珍惜玩具,可陪同宝宝一起欣赏“玩具总动员”,让宝宝藉由玩具的心声,以同理心的态度去面对玩具,并珍惜爱护自己的玩具。

假使游戏是小孩的工作,那么玩具就是宝宝的工具。如果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小孩的游戏是不真实的,那么宝宝的玩具在成人的现实生活中就是多余的东西,因此,请珍惜且尊重宝宝的选择与玩法,不要抹煞宝宝抒发情绪与建构的管道,这是奠定人格取向的重要指标喔!

如果宝宝喜欢别人的玩具,那么,向对方借也无妨,父母还可以藉这个机会,教导宝宝对同伴应有的礼貌与尊重,知道爱惜别人的玩具和守信用的美德等。

本网站小编总结:在沙堆上能造鸟窝、挖洞、建水库、筑堤坝,孩子们成了一个个小建筑师。孩子们在沙和水中,千变万化地玩个不停,带来无穷欢乐,并大大地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