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逆反心理”探源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

幼儿“逆反心理”解密

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相关阅读

为什么3岁孩子就有逆反心理


为什么3岁的孩子就有逆反心理

1、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大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当然会期、引起孩子的反感。

2、大人不尊重孩子。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尊心,爸爸妈妈应该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4、不顾孩子的意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爸爸妈妈不顾这些差异,强行给孩子“定向”。比如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5、缺乏感情沟通。

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6、大人对孩子过分迁就。

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爸爸妈妈想管教的时候,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7、权威式的作风。

专制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服、压抑,因而便以反抗来对待爸爸妈妈。

8、缺乏满足感。

由于种种原因,爸爸妈妈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父母的满足感。

早教知识:宝宝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无法得到考虑

两岁上下的孩子求知欲强,好奇心充沛,全都要摸下、碰碰,这总会惹怒成人,轻则行動被限定,重则遭受斥责、惩罚。那样简易地看待孩子,必然造成孩子的抵触。宝宝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哪些?

2.成人不重视孩子的人格特质

孩子虽小,也是有自尊,成人应重视她们,依据她们的心身特性开展文化教育,那类“棍子下边出孝子贤孙”、讥讽、讥讽、谩骂、惩罚,只有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宝宝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哪些?

3.做事叨唠

一些父母觉得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留意这,一会儿说留意那,絮叨不停,時间一长,孩子就会厌倦,造成逆反心理。

4.不管不顾孩子的个体差异和意向,强制“定项”

一些父母望子成才急切,她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要求每日读是多少英语单词、练几个小时琴等,不然给与处罚。这非常容易造成孩子的对立面心态。

5.欠缺情感沟通交流

父母欠缺与孩子常常的情感沟通交流,欠缺对孩子的重视,孩子也会以不重视来看待父母。

6.成人对孩子太过惯着

孩子觉得犯了不正确不容易遭受指责,这类不正确的信息内容让孩子模糊不清是是非非,一旦父母想教导时,孩子就很不适合,出現逆反。宝宝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哪些?

7.家长式的工作作风

蛮横式的文化教育使孩子觉得不舒适、压抑感,因此便以抵抗来回应父母。

8.孩子对家中和父母不满意

特别是在当父母感情不和促使孩子心理状态产生阻碍时,孩子通常以逆反个人行为来表明自身的不满意。也有,常因父母沒有楷模功效而使孩子觉得沒有精神寄托而烦恼时,也会以逆反心态做为宣泄。

9.欠缺成就感

宝宝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哪些?因为各种原因父母不可以常常和孩子在一起,虽然化学物质上极其丰富多彩,但孩子在感情上却觉得十分挨饿,时间长了,在缺乏双親愛的的状况下就会以逆反和缄默来表明自身的不满意。

幼儿逆反心理探源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

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正确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和其他孩子一样,潘多拉也是很好奇的,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绝对不要打开。正因为这样,潘多拉更想看看盒子里的东西。她打开了盒子,结果人类所有的罪恶都跑到了人间。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爸爸妈妈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其实这种逆反心理就是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事实上,孩子在这个年龄只是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已,并不像有些父母想的那样存在很强烈的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指导得法,是完全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一危险年龄的。

对策如下:

1.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放纵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一个孩子要参加周末聚会,放纵型的家长会说:“好吧,但不要呆得太晚。”放纵型家长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取悦他们。

而一位专制型家长的反应则是:“不行。你还太小,不能参加这种活动。”他们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事无巨细,全由他说了算。

权威型的家长考虑孩子的意见后,决定:“你知道我们周末的作息安排。我们是10点熄灯,你如果10点前回家,就可以去。”

孩子们喜欢权威型家长。这些家长给孩子们以负责任的自由,同时又不超出纪律约束的范围。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两类家长都大,因为他们不对孩子的每个行动指指戳戳。

2.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

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4.建立统一战线

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说明你们的决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