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胎教

2021-05-11 情绪胎教 情绪胎教仪 妈妈胎教

6招帮妈妈调节宝宝不良情绪。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教是宝宝出生的第一个教育,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6招帮妈妈调节宝宝不良情绪,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不要以为孩子没什么情绪,其实孩子情绪的不稳定性有时远远大于成人。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父母要给予关怀和理解而不是大声喝斥。重要的是,要教孩子自己学会调节情绪,这样才能使孩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孩子的不良情绪,父母怎样教孩子调节呢?

1.让孩子客观地看待事物

父母要告诉孩子,客观地看待事物,视野开阔些,情绪就会稳定。例如,考试没考好,以后再努力就行了。对前途不要担心,行行出状元,干什么不行呢?得不到老师的重视,那有什么,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改变老师对自己的看法……

2.让孩子学会倾诉

告诉孩子,有烦恼在心里是最不妙的,如果烦恼时找父母、老师或知心朋友谈谈,把自己的烦恼谈出来,就会得到帮助。父母或老师阅历深,经验丰富,看问题比较深刻、全面,有时父母和老师的一席话就可以解决你的烦恼。不必把自己圈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要解脱出来就要主动向家长和老师谈思想,主动地多接触人,多谈多聊。

3.让孩子走进文艺王国

文艺对人是一种美的熏陶,人在烦恼时多接触文艺是大有好处的,看一幅美丽的图画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引起美的遐想;听一段美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舒畅,进入美的王国;看一场感人至深的电影或激动人心的电视,可以使人心胸开阔,忘掉烦恼。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入文艺的王国。

4.让孩子锻炼身体

告诉孩子,锻炼身体也可以振奋精神,调节情绪。心理烦躁时出去打打球、跑跑步是很有必要的。骑车、划船、野游是改变心境的好方法。那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那清新沁肺的空气,都可以使人心情豁然开朗,一切烦恼都会抛在脑后的。

5.让孩子转移注意力

告诉孩子,如果你心烦意乱不再想勾起烦恼的人或事,就要尽量转移注意力。考试成绩不佳就不要想考试的事,可以换一个“话题",想想自己的生日怎样过,回忆回忆去年春节的同学聚会,整理整理自己的玩具,抱一抱自己的心爱的动物,浇浇花,剪剪枝,到同学家串串门……转移注意力也可以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当自己苦闷、烦恼时,不要再去想引起烦恼的事。可以听听音乐、看看报纸、翻翻画册,看看电影和电视,回忆一下自己最幸福、最高兴的时刻,把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去,冲淡以至忘却烦恼,使情绪逐步好转起来。

有了难解的事先不想它,可以让自己的思维长上翅膀,自由畅想,让自己到幻想中的世界去遨游,也可以与人漫无边际地畅谈,这样免得自己为难解的事儿去钻牛角尖,给自己带来无端的烦恼。

6.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有位名人说:“不会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了的机器。”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产生了不满、敌对、嫉妒等强烈情绪时,如果能心理换位,和对方调换一下角色,想一想假如自己是对方该怎么办,就容易理解对方的做法,从而改变一些自己的原有看法,减轻消极情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站到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学会心理换位。

对别人不能要求太高,要学会谅解、谦让。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就能正确对待。就不会发生那些不该生的气,在非原则问题上就能在心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免于动气。感情表露是人的修养的外在表现。对事物要客观地认识,心胸开阔,不为一点小事而动怒。

有修养的人遇到问题,不会火冒三丈,大发雷霆,而是沉着、冷静,心平气和,即使自己有理也能让三分,因为他们心有全局,有他人。而那些修养差的人,患得患失的人,领袖欲强的人,好为人师的人,狂妄自大的人,固执偏见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为妨碍满足个人利益的事而动气,所以提高修养,提高认识水平,是克服爱生气毛病的根本所在。

相关阅读

如何给宝宝进行情绪调节?


如何给宝宝进行情绪调节?

忧愁不闪我闪——替代活动法

先看例子:欢欢与表哥玩得正开心,可表哥却不得不回家了。欢欢先是嘟着嘴表示生气,之后无奈地闷坐在玩具边。遇到类似情况,妈妈可以打开电视播放她最喜欢的动画片,也许过一会,她就从失落中跳出来,被动画片吸引了。或者,也可以让她帮着做一些事情,如帮正要做饭的妈妈摘菜,一边摘菜一边与她聊天。这样在新的活动中,孩子就能抛却之前的烦恼了。

再看招数:替代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所谓“眼不见,心不烦”。把注意力从引发挫折感或消极情绪的情境中转移开,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就可暂时忘记烦恼,是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与他们的注意力水平有关,由于自我控制力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容易就被其他物体或事件吸引。有人说,人之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记性太好,总沉浸在一种情绪中难以释怀。而孩子由于其注意力与记忆力发展水平都较低,就容易从中跳脱出来。所以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不妨引导他从事其他活动,如看动画片、出去散步等,转移注意力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换个角度认识你——认知重建法

先看例子:乖乖上了很多兴趣班,偶尔会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上课。尤其是舞蹈课,觉得很辛苦。她是一个喜欢漂亮,希望被人关注的孩子。家长就会经常称赞跳舞的女孩都特别美,还会和她讲很多经历艰辛最后成功的舞蹈家的故事。时间一久乖乖尽管偶尔会抱怨,但总能像个小大人一样给自己鼓劲:“这点苦不算什么的,我能坚持下去。”

再看招数:认知重建法是指儿童对消极情境中的各项参数进行重新思考或重新解释。如果说直面解决法是直接将烦恼清除,替代活动法是绕开烦恼源的话,认知重建就既不是躲避,也不是将烦恼清除(有时烦恼无法清除),而是。成人也经常运用到这一方法。有时候一些事物本身是中性的,就看人如何去理解。有的时候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说不定就能豁然开朗,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来对待。这种方法一般是为年龄较大的孩子所准备的,这个时候成人可以自身的态度来影响孩子对于事物的解释。如果你是消极的父母,总是喜欢从消极的角度来解释,那么你的孩子也很难成为乐天派。但如果你是一个积极的人,常常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那么这种积极倾向会让孩子对待生活、对待问题都会比较积极乐观。

焦虑紧张靠边站——生理调节法

先看例子:六一儿童节到啦,静静的班级准备了一个舞蹈要在全园演出,静静也被老师选入其中。排练的时候静静很兴奋,可候场时却紧张到手心里全是汗,这个时候老师告诉她,跟我一起大口大口地吸气与呼气吧,静静学着老师的样子深呼吸,不一会好像心里就没那么难受了。其他小朋友看见,觉得好玩,也学着一起做,到最后不但不紧张,还好像做游戏一样兴趣盎然地深呼吸。

再看招数:你在紧张焦虑的时候,通常会干什么呢?深呼吸、摩拳擦掌、不自觉地咽口水??OK,这些都可以教给孩子。当他紧张的时候,可以让他自己试着通过做一些动作,来宣泄掉一部分负面情绪。这种方法尽管调节作用较弱,但胜在简单。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情绪调节法。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有的时候出于本能就已经会使用这种策略了,比如咬指甲、咬笔头、扯头发、抖腿等行为。这个时候,家长不能强行制止,否则会让孩子更加焦虑。不妨缓一缓,帮助孩子建立一些相似但无伤大雅的方法来缓解自己的情绪,比如深呼吸,摸手指代替咬指甲。

烦恼羞愧全赶跑——直面解决法

先看例子:佼佼在幼儿园总喜欢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因此小朋友都不怎么喜欢他,不愿意与他一起玩。这让他很伤心,也很羞愧,情绪更焦躁,更加要抢伙伴的玩具。爸爸妈妈发现后就与他聊天:“为什么××不与你玩啊?”“是不是因为你拿了他的玩具呢?要是我正在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拿我的玩具,我也会不高兴。”“玩具一直都在幼儿园的,要是别的小朋友在玩,你可以等一等,反正玩具那么多,先玩别的玩具,一会再玩这个。这样大家都能玩,都是好朋友。”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一下问题的所在,提供一些解决的方法,但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实施。

再看招数:一般情绪问题的产生总有个源头,尤其是伤心羞愧这一类的情绪。那么,直接解决问题就是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最为积极与有效的策略。但这依赖于孩子自身的发展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开始就完全靠孩子独立解决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一步步设问,帮助孩子一起来分析自己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再想解决的办法。其实,家长帮助孩子建立这种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最重要的。遇到困难,让他先学会分析问题本身,想想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尽管一开始孩子可能想不出实质性的问题,但至少培养了他解决问题的意识与勇气,这对平衡心态起着积极的作用。

宝宝情绪暴躁妈妈怎么处理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宝情绪暴躁妈妈怎么处理”,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问题来了:我儿子3岁8个月了,从小性子很急,只要一急就会语无伦次,现在任何事情没顺到他的意思,他就生气,说我不跟你玩了,我不要你管了,你出去……这样的事一天要发生好几回,有时心情好就哄他一下,越哄越不像话,心情不好的时候真的懒得理他,打他,骂他都没用,他简直是软硬不吃,你说我该怎么办?

明月支招:每个孩子的天性的确是不一样的,儿童心理学专家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也把宝宝分为“易养型”和“难养型”,“易养型”宝宝性格相对平和温顺,容易讲得通道理,而“难养型”宝宝就比较执拗,也比较容易失去控制。令人欣慰的是,儿童心理学研究同时发现,只要父母一直保持耐心、温和的态度,同时持之以恒地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长此以往,“难养型”宝宝渐渐也会变成“易养型”宝宝。

仅凭你的描述,我无法判断你家的宝宝到底是“易养型”还是“难养型”,但你的做法显然不能用“耐心”、“温和”与“坚定”来形容,心情好的时候,你就哄哄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就不理他,心情再不好的时候,你就打他骂他,说句你不爱听的话,这种做法,不用说对教育宝宝养成自律的习惯没啥用,就算是训练宠物,都没你这么干的。训练宠物,我们都讲究“赏罚分明”,对好的行为给予奖励,对不好的行为予以惩戒。想象一下,如果一只小狗今天咬了你一口,你打他一巴掌;明天咬你一口,你赏他一根肉骨头,长此以往,可怜的小狗不头脑混乱才怪。

所以,不要光抱怨宝宝脾气不好,而是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宝宝的脾气往往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为他创造一个井井有条的家居环境。此外,以后不管他发多大的脾气,你都不能失去耐心,蹲下身,抓住他的小手,直视他的眼睛,告诉他,这样捣乱是不可以的。如果他哭,那就让他哭一会儿,等他哭过了,承认了错误,再去安慰他。你得先管住自己的脾气,才能管住他的脾气。

不过,要提醒你的是,宝宝发脾气的时候,你要赏罚分明,但平常,一定要用行动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爱。有时候,宝宝发脾气,仅仅是因为感觉不到爱与关怀而已。

要照我说的那样做的确是挺困难的,但做妈妈的,总得经得起挑战才行,不是吗?

帮你读懂宝宝的“不安”情绪


宝宝学会说话以前,有很多行为和表达都会让父母困惑不已。譬如宝宝们总喜欢要妈妈抱着,即使会走路了,也常常赖在妈妈怀里,一放下就会嚎啕大哭。有的人觉得这是孩子撒娇,可有的人却说是宝宝缺乏安全感。

到底孰是孰非?怎样分辨和应对宝宝的“不安”?让我们听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的经验之谈。

安全依恋感建立于一岁半前

饿了有得吃,渴了有得喝……从孩子一出生,养育者就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有求必应”的状态一直持续,就会使孩子对养育者形成基本的信任感。据弗洛伊德的弟子、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建立基本信任感是一岁半前的婴幼儿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安全依恋感(即寻求与保持和养育者之间身体亲密联系的倾向)才会随之而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养育者都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在某些时候可能产生误读,譬如宝宝因为饿而哭闹,养育者却以为他要拉尿,这就会使宝宝产生一些不信任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说,“需求”和“满足”之间存在小小分歧其实是恰当的,过于周到的照顾对宝宝反倒没有好处。但若分歧较大,譬如少女妈妈不懂得照顾宝宝,或者因为身心疲惫、压力大而无心顾及,又或者对宝宝的态度一会亲热一会冷淡,都会导致宝宝产生不安全感,具体表现为喜欢啼哭、不敢探索、语言及行动进步缓慢、看到陌生人紧张等。

抚养困难的宝宝更易不安

邹小兵主任说,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养育者都很疼爱孩子,能够很早就和宝宝建立起基本信任和安全依恋的良好关系,但这并不表示二者之间可以完全画上等号。“有些父母跟我说,明明对宝宝照顾得无微不至,宝宝还是很难带,动不动就哭,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每个宝宝的个性特征、气质都不相同,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能否吻合,对宝宝安全感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

分辨宝宝的气质要从饮食、动作、睡眠、排泄以及宝宝与父母的互动几个方面来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容易抚养型,宝宝生活规律,适应和学习能力较强;二是抚养困难型,宝宝生活规律差,反应较迟钝,愁眉苦脸的时候多;三是发动缓慢型,宝宝性子不急不躁,做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慢半拍。邹小兵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个性气质,对宝宝而言都是正常的,父母如果不能认识它,而单纯看作宝宝撒娇任性,不给予适当的配合,就很容易导致宝宝的不安甚至母婴关系的紊乱,给孩子今后的成长发育埋下隐患。“所以,在建立一个基本规范的基础上,父母应该多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宝宝,而不是想当然地让宝宝遵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去成长。”

应对不安:陪伴,但不骄纵

那么,是不是当宝宝啼哭、不愿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时,父母就应该表现顺从的态度呢?邹小兵主任认为,对婴幼儿不安全感的表达和单纯的撒娇耍赖还是要区分对待。

“首先要强调的是,从出生到一岁半内,宝宝是需要父母或养育者陪伴的,这种陪伴应该是让宝宝一直处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而这个时期的孩子即使会和父母耍赖,一般也不要求作严格的纠正。”但是,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宝宝在正常时期独立性的培养。“除非是宝宝生病了,打针吃药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安,需要父母的呵护抚慰,此时多抱一抱很有必要。否则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如果父母还成天抱着哄着,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

邹小兵说,父母应该在陪伴的前提下鼓励宝宝多探索新事物,尤其对于依赖性强的宝宝,更应该通过玩具、游戏以及与其他宝宝的互动制造感官刺激。或许有的宝宝适应力比较差,可以慢慢引导,不用心急。但如果宝宝只是一味耍赖,切记不能骄纵,应采取“在场不关注”的方式,虽然陪伴但不理睬,甚至可以表现出不高兴的模样,让宝宝“知难而退”。

帮助宝宝把握情绪


情绪表达的方式是影响人际关系很重要的一个砝码。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周围人群和环境一起和谐地走向未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宝宝从小就学会理解他人情绪,并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呢?

解读情绪的奇妙功用

情绪传递着语言之外的微妙信息,并非我们惯常所理解的,仅仅是一时的冲动,或者带有太多负面的色彩。实际上,即便是生气、悲伤和恐惧这些消极情绪,也有激发适应性行为,确保种族延续的作用,是人类适应能力的一种体现。

仰赖情绪,人类彼此互相影响,互相适应,因此,情绪是社会互动的核心。一个不能确切读懂他人情绪或者表达自身情绪的人,他就没法很好地适应他周围的环境。因此,只有帮助宝宝更好地理解情绪、适当地调节情绪,他将来才能掌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际交往本领。

需要了解的情绪因果关系

理解他人情绪的意义和起因,懂得以恰当的方式回应他人情绪的孩子社会能力往往比较出色。相反,那些无法有效地读懂他人情绪的孩子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会显得比较“傻”,甚至可能出现交往障碍,严重的可能存在发展缺陷。比如,智障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就常常难以理解别人的情绪感受。

从半岁开始,宝宝已经能够分辨各种表情,不过他并不能明确地区分这些表情所表达的真实情绪。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他对情绪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强,并且开始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比如某人有某个表情,可能就是某人不高兴了,难过了,开心了等等。不过他可能难以理解一些比较复杂的情绪,比如,当妈妈对他说“我很爱你,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你再这样我就要惩罚你了”的时候,他就会比较难以理解妈妈的这种行为,觉得妈妈的这种互相矛盾的情绪不可思议。

情绪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