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承认学生交友的差异

有些学生交了好些朋友,这些小伙伴不可能都是一个样的。他们的品德、知识、个性等都有差异,互相的交往深度和影响程度也会有不同。对此,应要承认和尊重客观事实。教师要注意观察和启发,使学生从众多的伙伴们中汲取好的东西,摒弃不良的影响,但千万不要造成学生厚此薄彼、热甲冷乙。

向成人学习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与成人交往,因为成人有丰富的知识、得体的语言、优雅的气质,这些都是管理能力的基础。学生可以在这种交往中学习到很多东西,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熏陶。比如:

和一个有礼貌的人在一起,就会学到处处以礼相待。那么,在客客气气的氛围中,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和无私的人在一起,具有了无私的胸怀,就不会没有朋友。一个集体是不会拒绝一个忘我者为领导,的。

和富有同情心的人在一起,就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而这正是社交活动中的主要精髓,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

要让学生明白,向他人学习,是管理者十分重要的素质之一。

与人合作

众所周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大的科学研究和科学试验,任何大的工程建设,任何大的商业运作,都不可能由哪一个人独自去完成,它需要群体的智慧和合作。正因为如此,现代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都需要同别人密切合作。由此可见,能否培养与同伴团结友爱的精神,将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

怎样教育学生成为一个与同伴团结友爱的人呢?

zj09.com小编推荐

如何帮助“新小学生”独立


最近,在各类育儿论坛上多了很多家长的求助帖子,主题大多是关于如何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准备。那么,孩子进入小学一般会遇到哪些问题?家长在孩子开学后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呢?

家长博客

今日分享家长:张小瑜

开学了,新生家长该做什么

开学了,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能适应吗?年轻的家长都有些困惑。想做个好家长,在开学前应做哪些有效的准备工作呢?

■心理:成为小学生很自豪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在心理方面,家长要让孩子觉得“做一名小学生是很自豪的事”。与孩子聊天时,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有意识地聊一聊小学生及小学校园的事情,告诉孩子上学的种种好处,比如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学到更多的知识等。

另外,进入新的环境,如果能迅速地交到朋友,可以帮助孩子迅速融入新环境,因此帮助孩子加强表达能力储备合适的话题很重要。比如孩子叫什么名字,喜欢些什么,家里有几口人,住什么地方,家庭的一些基本情况孩子还是应该了解一下。还可以提前教给孩子一些初次见面的沟通方式,有了这些基本的谈资,孩子和老师、同学交流起来,不至于无话可说,尤其是可以让老师迅速地了解孩子,拉近彼此的距离。

家长还要尝试着让孩子能静心地坐下来。孩子在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到了小学,将被正规的分科课程代替,原来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变成了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和每天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能静心地坐下来,开始的时间可以是20分钟,以后再逐渐延长,不可操之过急。可以布置一些小“作业”,如让他看看画书、画些画等。做这些事时要养成一心一意不讲话,不时常站起来走动,认真做事的习惯。

此外,父母还可与孩子坐下来开个“家庭座谈会”,认真地与孩子做一次交谈。告诉孩子从上学起,就要努力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告诉孩子养成规定的学习习惯: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再玩;按时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学会预习明天将要教的内容;做作业前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做作业时仔细读题目;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一遍;作业做错后及时订正等。

■生活:吃喝拉撒都要训练

每年的新生入学头几天,很多小学总会出现几个打瞌睡、尿裤子、不会吃饭的孩子。还有,新生第一节课,老师一说拿课本,稀里哗啦,孩子桌子上的东西掉得满地都是。所以,家长一定要利用暑假训练好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自己上厕所、提裤子、穿鞋子、吃饭……这些生活技能是孩子入校前一定要掌握的。有的小朋友不会自己褪裤子上厕所,又不好意思跟还不熟悉的老师求助,就特别容易尿裤子,如果因此别的孩子开始嘲笑他,孩子就特别容易产生挫败感,害怕上学面对同学老师。因此,这是家长尤其要注意的。另外,幼儿园一般都有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就没有午睡了,家长要提前调整孩子的生物钟。此外,家长最好提前了解小学的作息安排,并以此时间为标准,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

在饮食习惯上,家长要教会孩子吃饭的好习惯。每学期开学后,老师发现有的孩子自己不会吃饭,一顿饭会磨蹭很长时间,吃得地上桌上洒了很多饭,影响孩子的午休时间,老师特别提出,希望家长在假期中慢慢并适当缩短孩子吃饭的时间,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良好习惯。

最后,开学后,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免得孩子上学时家长成为经常送学习用品的“钟点工”。要教会孩子每天按着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开始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让他重复着做一做,孩子就不再依赖父母了。

■物质:给孩子建立一个“小天地”

在家里,可以固定孩子摆放物品的位置。给孩子准备一个小柜子,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准备一个小书橱,教会孩子将故事书、课本、练习本等能分类摆放,家长可以在柜子上方贴上一些动物小标示,营造出一个儿童小世界的氛围,吸引孩子喜爱和珍惜自己的“小天地”。

家长还可以准备一个小闹钟,并教会孩子看钟。父母要有意识地规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孩子的生活起居习惯及常规,养成孩子自己准时就寝,准时起床的习惯。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并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时间表去做。

建议家长为孩子制作一张作业正确率统计表,将表贴在墙上。做完作业由孩子自己检查,全对的,给孩子画一颗星,不要养成家长代孩子检查作业的不良习惯。家长可以每周或每个月与孩子共同进行小结,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准备一个《记事本》。《记事本》是学生专门用来记当天的作业或第二天要带的物品,也可以作为草稿本用。

■规则:培养学习习惯更重要

除了生活和心理方面的训练,家长还要给孩子制定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时,许多家长并没有强迫孩子必须写作业。上了小学,就不一样了,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写作业都是他的责任。此外,很多家长利用这个假期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希望孩子能够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很多孩子在学过一轮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知识后,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上课可能就不会认真听讲,反而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的孩子往往开始冒头,后劲不足,到了下学期特别容易出现退步,这种一下子的落后比一点一点的落后,对孩子形成的打击会更大。因此,比起知识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加重要。

让孩子更合群的方法有哪些


你的孩子现在是否已经融入了集体的生活中呢,下面的育儿专家告诉家长对于不入群的宝宝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呢,家长可以通过下面的内容来丰富家长们自己的方法吧先来学习一下。

场景一:

1岁多的洋洋在小区公园里玩,被邻居小朋友看上了他手里的小车。妈妈要求洋洋“与小朋友们分享”,洋洋不乐意,妈妈好言相劝了半天还是死攥着不撒手,妈妈急了,把小车从洋洋手里抢过来,交到小朋友手上。

妈妈帮一帮:

问孩子,“能把这个小车子借给小君玩一下吗?他会很高兴的!”同时跟孩子解释,“他只是暂时借一下,一会儿就还给你,这还是你的小车子。”孩子也许就答应了。看到小君借到玩具后兴高采烈的样子,他能逐渐建立起“分享让朋友高兴我也很高兴”的心理反射。

但是,如果这个玩具正好也是他当时最心爱的玩具,他的反应就跟妈妈碰到别人要借自己的钻戒一样,”不可以!” 妈妈也只能对小君说抱歉了。幼儿教育

妙招二:教宝宝和其他宝宝打交道

场景二:

院子里有3个孩子正在玩奥特曼的游戏。4岁的松松也想跟他们一起玩,可明显这3个孩子并不希望多来一个队员。其中一个说:“你不会玩!”妈妈想带松松离开,可是松松舍不得走。

妈妈帮一帮:

处理孩子交往的矛盾,很多时候,妈妈能提供的最好的帮助就是:只要不至于发生严重的流血事件,如果不是孩子主动要求,不要干预。早期教育网

我们来看看松松是怎么办的。松松站在3个男孩中的“头目”身边,不吭声,但在等待加入的机会。过了一会,“大古队长”随手推了他一下:“你,去查一下电脑!看看怪兽在哪里!”松松立刻假装敲键盘,然后汇报说:“怪兽在A地区!”“冲啊……”胜利队队员们,包括松松,都向“A地区”冲了过去……

如果妈妈当时把松松拉开,孩子将丧失一次多么宝贵的解决社交矛盾的锻炼机会。而坚持留下来,并最终用自己的人际智慧得到了进入集体的机会,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了多么大的鼓励!

妙招三:引导宝宝变开朗

场景三:

小英在班上是年纪最小的孩子,而且比较木讷内向。有时候她会被别的同学戏弄,比如总有同学把她的橡皮擦铅笔等文具藏起来,让她找不到。

妈妈心疼之下,这么教育小英: “以后别理他们了。”“如果别人推你,你就立刻打回来!”慢慢地,那个被欺负的小英变成了一个“欺负人”的小英。如果有人不小心得罪了她,她会一言不发一拳头打过来,小英越来越不受欢迎,越来越孤独。幼儿早教

妈妈帮一帮:

妈妈可以通过扮演故事之类的方式,教给孩子面对某些常见矛盾或者场景时,相对固定的处理套数。在类似情景发生时,孩子能很快地“脱口而出”。

比如孩子之间发生争执的时候,可以教给孩子一个简单的三段式:

1.你刚才……(干了什么,比如拿了我正在玩的机器人,说不跟我玩,对我尖叫了等等)

2.我觉得……(不高兴,生气,很伤心,等等)

3.我希望你能够……(把我的机器人还给我,不要再那么说了,向我道歉等等)

这样既没有指责别人又表明了自己的意见,还指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

妙招四:教宝宝如何不被欺负

场景四:

2岁半的阿宝所在的小班是个友爱的集体,孩子们都能玩到一块。可最近班里的童童突然变得喜欢咬人掐人,而且还特别喜欢“欺负”平时最好的朋友阿宝。童童咬人的原因一是因为她在出大牙,另外童童的语言发育比较滞后,面对最要好的朋友只好用“咬你一口”来提请好朋友注意“我在这儿呢!”或者“我太喜欢你了!”这样一来同伴小朋友们就遭殃了,阿宝每天都带着童童的牙印和挠痕回家。幼儿早教

妈妈早就告诉阿宝,”无论如何,你不能动手打人!“忠厚老实的阿宝把这条记得牢牢的,结果总是傻愣愣地站着被小童童掐。

妈妈后来告诉阿宝,“童童打你,你就跑吧!”可是童童以为那是阿宝在跟她玩呢,两个孩子一个跑一个追,童童追上了,阿宝还是要被挠一下。

阿宝妈妈再告诉阿宝,“如果童童打你,你就告诉他你不喜欢他这样做!” 可是,事到临头,阿宝结结巴巴的,长长的句子还没说完,就已经被掐得差不多了。

妈妈帮一帮:

最后,阿宝妈妈发现了一个秘诀,简单直接,特别有效! “再有人打你,你就尖叫!”这个不难,本来疼痛时阿宝的第一反应也是尖叫,现在也不用动脑筋转弯子,只要叫得更大声就行了!一尖叫,吸引了大人的注意力,他们立刻就能发现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要给孩子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伤害别人,更要保护自己!

妙招五:教宝宝必要的社交礼仪

场景五:

娜娜是个小混血儿,走在大街上经常被不认识的阿姨阿婆拉住,摸摸小脸,夸一句“真是个漂亮的孩子!”娜娜碰到这样的情景,常常就呆在了那里,不知道如何接下去。

妈妈帮一帮:

妈妈教给娜娜,如果别人夸你漂亮,是因为别人喜欢你,你很可爱。那么你就这么回答“谢谢你,我觉得你也很漂亮!”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被娜娜练得滚瓜烂熟,只要有人夸她,她立刻脱口而出,对方就更加笑得一朵花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 :有些家长在处理宝宝的问题上,容易带有个人感情,因此在有的方法在使用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建议家长还是参照一下上面所描述的一些相关的内容吧,对家长来说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小学作文教学应达到的目标,那就是:作文要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注意选词用语等等。可见,提高小学作文水平,使之作文真实、具体、生动,是实现大纲要求的必要前提。

然而,情况未可乐观。由于小学生认识、经历的相对狭窄,部分学生对作文无兴趣,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词汇枯燥,叙述不具体,更有甚者,文章大段抄写,雷同文多。这种状况显然不符合大纲要求,更不利于作文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我认为,除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欠缺之外,学生们缺乏对事物细致的观察能力,对作文兴趣不浓,不能不说是作文能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新事物、新人物、新景象,为孩子们在写作上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展现于笔端,使其写出的东西富于韵味、具体、生动、充满活力?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开展适时活动、锻炼思考想象力等方面着手。

1.兴趣培养,是写作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少年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许多爱好就是在他们的生活中逐渐培养并得以发展的,作文兴趣的培养也是一样。我在每次上作文课开始,先给学生们讲一个有关作文知识的趣味小故事。一次上单幅图看图作文课上,我先讲《转笔成趣》的小故事,讲的是:清朝文学家纪昀在给朋友的母亲祝寿时,即兴说了一首诗。第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话刚落,所有祝寿人都目瞪口呆,认为纪昀疯了。可纪昀转口说出第二句:天上王母下凡尘,大家一听,笑了起来。可纪昀紧接着说:儿孙个个都是贼,大家又惊讶不已。纪昀则不紧不慢地说出最后一句:偷得蟠桃寿母亲,所有人都点头佩服纪昀。听了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了作文不能平铺直叙,要有起有伏,要吸引读者。

另外多引导学生开展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根据学生的爱好组织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诸如举办故事会观察日记展览会新闻发布会三分钟演讲一分钟名言荟萃比赛以及各种形式的手抄报等。还可以将班级或年级或学校的优秀文章集中起来,让学生阅读评论自己身边的佳作,均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加相互竞争的劲头。你办报的内容好,文字工整,明天我办的更丰富多彩。无形中你追我赶,主动收集整理素材,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此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肯定有益。

组织学生爱好的活动是增强兴趣,培养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有一篇习作春天来了便是有针对性地通过上述活动来安排的。作文前,举行一次春色词语集锦会,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会上同学们争先恐后说出100多个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然后,我带大家去春游,让同学们仔细观察,随时等待提问,诸如春天大地该怎样描述;春天的风怎样形容;描写春天的溪水应该用哪些词语;春天的树有哪些变化,用什么词语表达才能恰如其分;春天南来的鸟儿是什么心情均能启发学生思维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为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2.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是提高写作的必经途径

《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用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有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作文就有了素材,写出的文章内容就充实。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进而增强观察的焦点,写出有深度、内容丰富、生动的佳作。例如:让学生以《可爱的沈阳》为题来作文,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下笔。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找到体现沈阳独特风光的景物。在学生观察取景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的顺序,如何从远及近、从上到下、由表及里去描写,再启发学生开拓思路,抓住结构特点、抓住时间前后的变化。并提醒学生观察要钻进去,不能走马观花。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性及其表象,通过各种角度的细致观察,抓住细小特点,回头再行笔写作时,笔下的内容自然生动、充实,与原来大不一样。《美好的南运河》《登电视塔观夜》《可爱的秋锦园》等一些反映沈阳风光的作文产生了。这举一例,《可爱的秋锦园》的片断:只见这里绿草如茵,像有一层翠绿色的地毯覆盖着地面,各种色彩斑斓的花遍布园内,前面的运河像一条长龙卧伏在那清清的河水缓缓而流,它不像大海那样汹涌可怕,不像小溪那样活泼可爱,相比之下,它显得格外温文尔雅偶尔几只小鸟儿在河上忽高忽低地飞着,有时还用翅膀或尾翼轻轻点一下水面,骤然间平静的水面出现一道连一道的涟漪,好看极了。如此细致入微的描写,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给人以美的享受。若没有仔细观察的功夫,恐怕难有这种上乘之作。该文被收编到《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

3.思考与联想,是观察的升华,是作文提高的阶梯

敏锐的观察力,是兴趣培养的有效手段。然而仅仅停留在观察的水平上,写出的东西未必生动。要使文章充满活力,还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样才使文章充满生机。联想是灵感的翅膀,丰富的联想,促使灵感得以升华。培养学生辐射性的联想,必然会使学生的灵感得以多方位的启发,从而达到升华提高的目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景物的同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联系课本中的名言佳句去理解,诸如四季的变化,人物动静态表情,动植物的体态形状,风、雪、云、雨的起降过程,及其变化,便能使学生在观察中能抓住事物的关键,掌握要点,并由此及彼,写出富有新意的生动的文章来。一般说来,丰富的联想来源于认真的思考,思考得深且远,联想便越丰富。学生对事物、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很零星、很表象化。要使他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理解生活,写出生动、深刻的文章,就要引导培养学生多思考、多联想。事实上,善于思考和联想,写出的文章与没有经过思考和联想写出的东西相比.味道自是不同a此处仅举两例:一个学生写《雪》一文中描写道:我很喜欢下雪,是因为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因为冬天一下雪就可以打雪仗、堆雪人。那快乐的歌声可以把树上的雪震落下来,真有趣!另一个原因是我妈妈有灰尘过敏的哮喘症病,一犯病很痛苦,冬天下雪就把灰尘压住了,妈妈犯病的痛苦便减少了文中既写了下雪快乐的一面,又写出减少妈妈痛苦的一面。表现了女儿盼望母亲健康的孝心。联想得贴切,写出的文章便亲切生动多了。

又如,同是写《小金桔》一文,经过联想便引以写出金桔的两方面:一则金桔清香酸甜,一则却也有不足核多。正反两面的联想,辩证地写出了客观事物的两方面:好与坏。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考、联想的习惯是作文训练中必经之环节。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很多通过兴趣的培养,观察力的提高,辅以思考联想的训练-虽不能说是唯一途径,但可以视为行之有效的一种途径。只要持之以恒,严格训练,就会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某科知识时,没有注重挖掘结构,提炼思路,总结经验,学了好长时问仍然没有形成对该科目一般性的认识和评价,没有建立起指向该科目特殊的思维菜单。这样,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就缺乏一种有效的指导思想来引导思路,也缺乏一般性的应对策略来面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每一次学习的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够,准备性不足,对此次学习究竟要干什么,指向什么问题,在整个的学习序列甲究竟起什么作用,充当什么角色,此方式、此策略、此活动是否能有效地达到目的等,我们常常并不十分清楚,具体学习起来也必然缺乏明确的导向、章法和力度,学习的效果自然要打折扣。

每次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严格的现场调控,没有按照既定的思维程序有意识、有目的地展开,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引导,学习时比较随意和随机,充满着偶然性。这样,能够引起我们注意的,能够被我们吸收和接纳的,往往只是一些与主体有着特殊关系的内容,如新颖的,独特的,熟练的,符合主体知识结构和思维定势的,而真正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可能就被忽视或错过了,降低了学习的效能和知识的产生量。

学习时不知常常也不敢给自己下明确的任务,定完成的时限,也没有严格执行的决心和勇气,而是抱着模糊、随意的不确定态度去学习,这样,动机的强度、行动的力度都大受影响,学习的效果往往也大打折扣。

学习的速度和节奏把握得不好,每次学习的任务量、时间限定,都没有做到最佳,或者只重速度、数量、贪多图快,结果欲速则不达,吃了夹生饭,影响了学习的质量和深度;或者,速度过慢,片面地求深求细求扎实,导致学习的进度过慢,许多早已经掌握了的东西,仍然在多余地重复,结果,压制了人的学习潜能,学习的战线也被大大拉长了。相反,适当的节奏和速度,既保障了学习的进度,也保证了对内容的完全消化与吸收。

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埋下头来扎进去学习,缺乏明确的策略意识,没有对学习的具体过程进行经常性的策略分析和科学设计,使得具体的学习常常因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正确的方法策略,而陷入盲目、混乱和琐碎,导致我们经常一头雾水地沉浸在具体的学习中,不能得到及时的策略指导,也没有对学习过程实施最有效的引导和控制,由此,严重地影响了学习的效能。

缺乏对自我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现状进行经常的、不间断的梳理、反省和检查,以确定自己对知识确切的掌握情况,致使我们经常不知道自己学会了哪些,记住了什么,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和水平,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随后的学习也必然因这方面的欠缺而处于盲目,不能指向自己真正的问题和空白。

以往知识的利用率不高,缺乏对这些知识有意识地迁移和利用,缺乏对可用知识的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利用,导致许多本可以发挥作用的经验和技能处于闲置状态。

学习时缺乏对字面材料咬文嚼字的深挖硬抠,缺乏不遗余力地联想、对比、寻找论据、推广延伸等系统的加工活动,由此获得的产出以及认识的深度也大受限制。

学习中遇到难啃的硬骨头,不能进行高强度的思考,或回避,或拖拉,或只进行低中强度的思考。

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有效的思路或需要展开的线索,因嫌麻烦,而抓不住或不展开。

没有把书中的内容经过加工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或者以问题的形式来表达或反映书中的内容;同时,没有在基本的概念、原理与现实中多样化的问题与习题间建立特定的联系。

在思考某一主流问题时,对许多由此而诱发出的与主干问题或眼下任务无关但有价值的支线线索或灵感,缺乏留意,缺乏记录,缺乏随后的深入挖掘。

学习时,忽略了对许多知识和学习过程的有意识记忆乃至背诵,尤其是那些所谓的主要依靠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的知识。例如,理科中各种原理的理解、各种解题经验的掌握等既需要一系列的加工思考,又需要大量的记忆性工作,如推理的过程,支持的例证,联想到的相关信息,各种注意事项等各个方面都是需要记住的,只有记住了才能更有效地支持理解,但实际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这些内容刻意地背诵或有意识的记忆,只关注了对内容的加工等主题性的思考,记忆只是思考过程的副产品,最后的记忆效果往往靠无意识形成,学习效果自然很差,也大大延长了达到某种境界的时间。

对许多知识的理解,满足于知道意思,不落实、深化到能用清晰的言语表述出来的境地,如说出来、讲出来或写出来,因而,使认识的深度和熟练度打了折扣。

学习时,对许多知识仅仅局限在再认的程度,没有达到再现的高度,这样往往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对知识的比较和分类,对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了解我们学习的现状,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联想,对知识的有意识迁移,对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及时进行复习(如非学习环境下、各种零星时间),都带来了不便。

对知识加工的力度和深度不够,缺乏对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处理,缺乏对内容不问断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梳理与总结,使知识处于相对零散、表层和孤立的状态,不做单元总结,不写心得体会,不制作知识的图表等等。

为了深化对某部分知识的认识,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招数和办法,只能无奈地靠大量地做题、甚至盲目地陷入题海来解决,不懂得深入挖掘做题的质量,从少数有代表性的习题中通过联想和变换等多层次的加工策略来得到更多的收获。

每次学习缺乏回忆总结的强化和巩固。

学习时忽略了许多点滴积累的长效工作。

学习时忽略了一步三计的工作,一遍书看下来,该勾该划,该记该写,同时并用多种意识和手段,一步到位。

学习时,忽略了许多对记忆、对理解都非常有效的笨办法的使用,如摘抄,重做,记录想法等,这些办法看似慢,实则快。

学习的方式缺乏丰富多彩,没有充分利用自己所能掌控的资源和条件行学习。例如,眼、耳、手、脑并用,抄,背,做题,默读,朗诵,写总结,与同学讨论,问老师,使用电脑和学习机等。

学习时不懂得劳逸结合,不懂得学习与其他生活内容的有机结合,不懂得不同学习内容或不同学习方式的协调转换。

学习的衔接不好,上连下接不当,学习前没有尽力恢复或明确前期学习的效果,学习结尾也没有为后续的学习留下容易承接的线索或相对稳定的战线。另外,每次学习的时间间隔也常常不当。

学习时停止或转换的时机不当,该停止或该转换内容日寸还继续学,该继续加油的时候却停下来、放弃了,结果,再继续学下去效率自然会下降,或者该质变了、该突破了,或者强化一下就能留下一个清晰稳定的线索,结果却因我们的放弃而泡汤了。

遇到许多不懂的但自己很难自我解决的问题,不去问老师,而是自己钻,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遇到许多已经下了一番工夫仍琢磨不出的东西,还继续抠,不懂得停下来歇歇,换换脑筋,找相应的时间再钻,忽视了潜意识的帮助。

学习时没有充分发挥心理暗示和意志的力量,没有把心态调整到可即时达到的最好状态,由此影响了学习效能的提高。

学习时缺乏对自己综合的身心状态的考察和反省,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此时的能力水平和倾向,也没有找到与这种能力状态相匹配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

许多非常有效的加工工作没有当成作业一样的必做工作来做,没有强制完成,也缺乏严格的规范,而是偶尔做,随意做,心血来潮地做。如写总结,做归纳,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思维的菜单读书等。

帮助宝宝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方法


帮助宝宝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方法

幼儿园是孩子开始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的父母身边来到陌生的老师身边,从“独立王国”来到众多的小朋友中间,从一切依赖父母到自己独立思考处理一些事情,这期间肯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作为家长该如何面对刚入园的孩子?又该如何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

1、“狠心”面对孩子的哭闹

孩子刚到幼儿园肯定会哭天喊地的,家长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一步一回头地想看看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担心孩子是否受得了。

对此幼儿园的老师认为,不要怕孩子哭,一定程度上孩子的哭是表面现象,是哭给家长看的,送完孩子后要赶紧走,其实家长走后,大部分孩子就没事了,因老师会有许多方法平息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不生病的话,家长应坚持送,千万不要因孩子的哭闹而中断。家长要给孩子多讲一些上幼儿园的好处,比如有许多玩具、好多小朋友一块玩、还可学习知识等,告诉他“孩子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妈要上班一样,这是任务”。千万不要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幼儿园,把你全托”等“灰色”语言,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那样孩子就更不愿意去了。孩子刚上幼儿园,心理上一时可能受不了,接孩子时尽可能早一点,接完孩子后对他抱一抱,亲一亲,肌肤之亲会给孩子一种安慰,让他感到不是妈妈不要他了,妈妈还是很喜欢他的。

我们认为,在孩子刚开始的适应期,家长不能太心软,不要中间到幼儿园去看孩子,可以把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告诉老师,为孩子准备好必备的衣物等,但不要过多干涉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

2、如何面对孩子的反常情绪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变得动不动就爱发脾气、闹情绪,家长就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天大的委屈,对此不知所措。

幼儿园老师认为,幼儿园的常规多,孩子会感到憋得慌,如想玩具时老师不让玩,不想睡觉时老师非让睡,而回家后,就彻底放松了,发一下小脾气也很正常,但孩子闹脾气时,先不要管他,让他先把脾气发出来,然后再去安抚,给他讲道理。对有些孩子无原则的哭闹,家长不能一味迁就,一味顺着孩子,要有原则,不能做的事就是不能做。但孩子哭完,要注意让孩子喝点水,以免上火。

我们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里,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接受的是幼儿园里的一些规矩,肯定不像在家里那样自由,感到受限制和约束,家是孩子最温暖最舒适的港湾,回家后释放出来是好事,比憋在心里好得多,对此家长不要紧张,但如果出现的烦躁、哭闹得超乎寻常时,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一下,向老师问问孩子的情况,看看是不是孩子在幼儿园时,老师表扬别的小朋友了,没有表扬他(她)引起的等,让老师帮着鼓励说服教育。

3、节假日生活要规律

一过礼拜天节假日,家长就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待了一周,肯定受了不少委屈,于是想方设法带孩子出去玩,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

幼儿园老师说,一到周一,就有孩子闹病,大多是因为礼拜天家长带着孩子出去玩、走亲访友等饮食不节造成的。孩子回到家里,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想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睡觉,刚刚开始的幼儿园的有规律的生活全被打乱了。孩子礼拜天在家里的生活最好与幼儿园的生活同步,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要继续午睡,一开始可能不太好,要慢慢来,不要放弃;平时晚上把孩子接回家后,有些孩子感觉饿了,家长可以让他适当喝点稀的,如粥、奶等,但不要让孩子吃不易消化的东西,如肉等。

我们认为,孩子在家的生活要尽量有规律,如用餐时间、活动的时间、午休的时间、晚上睡觉时间等,尽量与幼儿园大体一致,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不要放纵孩子,按幼儿的一些正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慢慢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否则,孩子再到幼儿园,得重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使适应的过程加长。

4、多与老师沟通

幼儿园的老师认为,现在的家长工作较忙,常常是接上孩子就走,很少与老师沟通,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如何不甚了解,这样就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家长平时多与老师沟通,对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多表扬多鼓励,表现不好的方面,配合老师一起对孩子进行教育,将有利于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有些家长把孩子接回家后,常爱问孩子今天老师都教了些什么,学了些什么?由于孩子太小他可能一时说不上来,但他已经潜移默化地印在了记忆里,可能会在玩玩具时或别的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来或表现出来。如果家长老问,会给孩子一种心理压力。如有位家长每次接孩子后,先让孩子尿尿,尿如是白色的就说明孩子今天喝得水多,如果尿是黄色的说明今天喝的水少,这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精神负担。

我们认为,孩子在家时家长各方面都为孩子想的管的很周到很好,比如穿衣、吃饭等,而幼儿园里那么多孩子,像吃饭、穿衣、大小便这样的事情,最好帮孩子自己做,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以便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孩子在入园时一定要告诉孩子,有什么问题要跟老师说,主动接近老师,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如想喝水了,就要说:“老师,我想喝水”。并且还要告诉孩子,到幼儿园有了小朋友,不能任性,小朋友间要相互谦让、合作,有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与小朋友之间有了矛盾,要找老师,不能打架。做为家长,千万不能给孩子说,“幼儿园有人打你,你就不能打他呀”,“如果再让我知道,你被谁打了、欺负了,回来我先揍你一顿。”这样只能让孩子学得更霸道,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另外,要告诉孩子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有不同意见要找老师说明,或是回来给家长说,让家长与老师沟通,互相配合把孩子教育好。

5、做一个细心的家长

家长不要让孩子往幼儿园带零食,最好在家里也不吃零食,吃零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对待孩子还要细心,平时要注意检查孩子的衣物,看兜里是否有诸如小棍子、小钉子、玻璃球之类的,以及裤子松了别上的别针等,以免发生危险。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裴娣娜教授在《从传统走向现代》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现代的教学论已从知识教学论转向主体教学论,这无疑为阅读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并注入了新的活力。

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应当以学论教,在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演好学习的主角,也就是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具体反应在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发展状态。

一、创设和谐友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我发现,大多数学生上课不说、不读、不问,主要存在心理障碍,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年级越高心理障碍越严重。因此,我在教学中都是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特别是对后进生,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而且,我还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个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同学可能想错了,说错了,但是他们是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最佳精神状态,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书声琅琅、质疑讨论、各抒己见。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友善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二、精心设计,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展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汉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把大量的心思、功夫花在课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情感,激励学生干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如何才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笔者有如下体会:

1.抓住不同意见展开争论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意见也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热烈的争论中读懂课文。如,在学习《苹果之乡》这篇短文时,有的学生认为写秋天景色的部分,是围绕果园里最诱人的季节,还是秋天这句话写的;而有的学生认为是围绕那场面的确是迷人的一句来定的。于是我说:这两种意见哪个更准确?请你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讲出理南,看能不能说服对方?顿时,学生进入了积极的备战状态,随后是激烈的争论,准确的答案就是在积极的争论中诞生的。课文也就不讲自明了。

我觉得语文课堂中多些这样的争论,比教师一语道破天机效果要强上百倍,这样不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了竞争意识。

2.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

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学习、理解离不开情感的参与。若教师十分投入地教学,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就激起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动力。比如《白杨》一课,在学习爸爸借白杨特点表白自己心愿一段时,我以简短激昂的演讲和饱含深情的朗读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们也跃跃欲试。于是,请同学们也有感情地读一读。顿时,学生们投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之中,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进而组织学生用这种句式练习说几句话,学生有感而发想到了解放军战士、辛勤耕耘的老师,变苦学为乐学,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设置质疑问难的环节,并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学生来说,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思维,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林海》一课教学时,我请学生自读质疑,并且将这些问题归类整理,然后让学生带着他们自己想出的问题去读书、讨论、这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在这里只起到适时点拨的作用。

三、抓住典型,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他们之间产生互动、形成共振,在教学中也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在教学中,我常常大力表扬发言、朗读等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引导学生比、学、赶、帮、超,使学生自主地发挥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长征》时,还未等讲课,竟有四、五名同学抢着告诉我他们已经背下来了,于是上课伊始,我请这些同学背诵,然后表扬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精神,其他同学在学习中格外认真,在下课前,有近一半的同学背下了这首诗。我深深感到了大教育家第斯多慧的话是多么的正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四、给足时间、强化训练、调动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

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会了知识并不等于形成了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各项知识后还要对他们加强训练,才能形成能学的本领。要使学生的智力、能力、习惯、意志品质、思想感情都要得到发展,就必须体现训练的过程。杨再隋教授就曾指出要体现训练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语活动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实际运用。

让我们牢记夸美纽斯讲过的话:如果学生不愿学习、不会学习,那只是老师的错处。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措施。

怎样对待不合群的宝宝


本想让宝宝和小伙伴一起开开心心地玩,可是宝宝却不愿加入到玩耍着的小朋友们中间去,只想自己在旁边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玩,或者是只粘着爸妈玩,爸妈感到很无奈,也有些担心:宝宝是不是有点不合群?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尽相同的,宝宝更是如此。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认可这种不同,其次,就要从各方面,包括爸妈自身、所处环境等来解决宝宝的不合群现象。

这里有一个妈妈提出了她的疑惑,也有许多妈妈给她出了主意呢:

Case

我的儿子四岁了,因为从小受环境的影响,所以现在不合群,不喜欢交朋友,都是独个玩,在幼儿园里也一样,而且爱与人对着干,请问如何纠正他的坏毛病?

小孩子很容易得社交障碍的,平时要让他多参加活动,慢慢会好起来的,如果很严重的话,可以看心理医生。

因为是环境造成的,所以还是要用环境去改变你的宝宝,你可以请你家附近的一些跟你宝宝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到你家玩,请他们带上玩具和你的宝宝一起玩,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你的宝宝一定会融入到一群小朋友中去的。

你宝宝的毛病我家宝宝也曾经有过。我发现后很着急,也试了很多办法。现在已经好多了。我的做法是这样的:花更多的时间跟宝宝交流,了解她不想与人交往的原因;利用故事、日常事件、电视等等告诉宝宝交朋友的好处和重要性;带着宝宝外出,鼓励她与别人交谈,也找自己的朋友主动跟宝宝交流;经常问宝宝一些其他小朋友的情况,让宝宝有意识地去注意别人、了解别人;一旦宝宝说她跟其他小朋友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我就表示出很大的热情,仔细引导、询问,引起宝宝的兴趣……当然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我想,只要你多花点时间在宝宝身上,耐心引导,宝宝会好起来的。现在还远远不到看心理医生的地步,只是一个习惯问题。要不你也试试看,相信会好的。

我们邻居家也有一个像你的宝宝一样的小朋友,当她的妈妈发现后,就经常带她的宝宝到我家玩(我家的宝宝和她的宝宝一样大),慢慢地,她的宝宝还主动要求到我家,现在他自己也经常来玩,性格也开朗了。我也喜欢其他宝宝到我家来玩,对我宝宝的成长也有利,所以宝宝比较开朗。试试看!

·一位妈妈的叙述

上面妈妈们的建议都非常好,很实用,下面,我们再来看另一位妈妈的做法吧:

为了让宝宝合群,我们要给他一个好的环境,不要在无意中创造了一个孤立的环境,让宝宝孤立起来。再有,爸妈要鼓励他们交朋友,给他们创造机会。

*培养宝宝的合群精神很重要

因为儿时的阴影,所以对于我的宝宝小林,我一直很注意这一点,一个合群的宝宝才会是个快乐的宝宝,其实不合群的宝宝也渴望和别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只是他不知道要如何与其他宝宝相处。一个人如果不会和别人正常交往和建立起人际关系,他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此,培养宝宝的合群精神是很重要的。

*多让宝宝出门玩

在小林开始懂得用自己思维去看世界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经常带小林出门去玩,几乎每天都会带小林出去接触陌生人,每天到了傍晚,小区里就有很多小朋友,带小林出去玩的时候,我总是鼓励小林和小朋友们一起,也积极引导小林如何与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这样小林既从玩耍中得到了快乐,也培养了小林的社交能力,不再畏惧和陌生人交往。

*让自己成为宝宝的榜样

同时,我也很注意自己在小林心中的榜样作用,在小林面前形成积极的影响,和小林一起在外人面前时,让小林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小林爸爸家的亲戚之间喜欢经常走动,我坚持带上小林一起去。每次做客时,宝宝总是特别的多,我喜欢看小林和其他宝宝融洽地相处,碰到宝宝们有矛盾有纷争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要宽容待人,看到宝宝之间的一些好现象、好表现时,我总是会及时地表扬,让他们有一种集体精神,知道在一起要团结互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