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一年级儿童经过学龄前的教育,认识、情感以及意志方面都有明显发展,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也逐步形成。在学校和班集体的严格要求下,集体观念、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也明显增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一年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儿童学龄前期形成的良好习惯得以巩固、发展,并通过教育改正其不良习惯。

一、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经过学龄前教育,儿童已有一定的约束和控制能力,但对学习目的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没有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他们虽然能够比较长时间的坚持学习,但有时会出现坐不住或感到疲乏的现象。如上课做小动作、说话、打呵欠等。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儿童提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集中注意力,认真做功课,自己负责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保持正确的学习姿势;注意用眼、用脑卫生等。教师还应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趣味性活动,以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让儿童由被动的遵守变为自觉的习惯。

二、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进入小学后,儿童生活方式和日常活动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幼儿园的以“玩”为主变为学校的以“学”为主,这一变化对孩子来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要教导孩子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良好的习惯不是短时期可以形成和巩固的,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效果会适得其反。教师一定要耐心细致地从点滴抓起,不断地提醒、督促孩子,有意识地使儿童明确自己已是一名小学生,肩负着努力学习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自觉学习。

三、正确对待习惯、兴趣与成绩,进一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是儿童由依附向独立生活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独立活动的机会大为增多,如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课内外作业;要自己整理书包、文具和书本等。在这一时期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儿童独立学习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创造、开拓、进取精神,为培养良好习惯奠定基矗此外,教师还应正确认识和对待儿童的学习成绩。一年级儿童在学习成绩上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容易获得优异成绩,另一种是总要出点差错。这时教师不能把着眼点仅仅放在儿童的学习成绩上,而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细致了解,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对成绩优异的儿童,教师应给予适当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儿童,教师应保持冷静态度,主动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儿童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使学生较快地适应学校环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生,好的学习习惯则可以让女孩获得好成绩。女孩成绩不好,家长多归结于孩子天赋不高或者不够努力,其实除了这两个方面,那就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问题了。

一位母亲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谈起女孩的学习时她说:老师说这孩子挺聪明的,讲的东西都能学会,就是有点儿贪玩儿,还有就是做作业太马虎不够认真。她小学时成绩很稳定,到了初中就时好时坏。她每天回家作业做得都很快,我就告诉她老师说她有马虎的毛病,让老师督促她认真点做,做完至少要检查一遍。一开始她也能做到,但是三天后我发现她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作业草草做完,也没耐心检查了。我索性就天天盯着她检查,一直持续了两周,她才养成了认真的习惯。之后的一次小考,她放学回来后对我说,妈妈,我是最后一个交卷的,我居然检查出了4道因粗心而做错的题,以前我都是全班第一个交卷,现在我的目标不是最快,是100分!那一次,女儿果然考了100分。

高效率的学习不能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好的习惯不仅关系到女孩眼前的成绩,更关系到孩子长远的发展。即使女孩的成绩不错,父母也应对其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做到了解和关注,如有不合理的地方,或配合老师,或咨询教育专家,及时帮助孩子纠正。

先培养学习兴趣,再督促学习


所有关于学习的问题,都是方法的问题。所以,与其唠叨孩子的学习成绩,倒不如多找方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主动学习。

不管我们多么聪明,不管我们的学历有多高,我们都没法帮助孩子学习。学习,是个人的事情,就像大脑,只受主动性的支配。所以,在孩子的学习上,我们应该调动孩子的主动性。

笑笑最不喜欢上数学课了,就连生日许愿的时候,也希望让他的语文和英语越学越好,唯独把数学丢掉。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就是不喜欢数学,没办法。

笑笑的妈妈为他报了几回数学兴趣班,想着刺激一下他的学习兴趣,但因大多数老师都信奉填鸭式教育,结果适得其反,笑笑对数学的反感就更加强烈。

笑笑的妈妈又使出杀手锏,把数学迷舅舅请来了。

舅舅来的时候,手里只带了一本书和一堆模型。笑笑缠着舅舅跟自己一块制作模型,但是舅舅却埋头在那本书里,一边看一边拿笔在纸上画,忽哭忽笑,根本就不搭理笑笑。

笑笑看舅舅看书如此入迷,他也被吸引了,就过来看到底是什么书。他只瞟了一眼,头就大了,原采书眉上写着数学游戏几个字。笑笑马上转身,自己去玩模型。

可是笑笑的经验有限,弄了半天,只做了一个四不像的东西。他沮丧极了,又来求舅舅,舅舅说:别闹,你看阿凡提一会儿就把这几个人绕晕了。

什么阿凡提?

你看啊,就是分酒的那个问题,有一个三升桶,有一个五升桶,要想得到四升酒,怎么办?

舅舅一边向笑笑解释,一边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刷刷两下,画出两个形状怪异的桶、笑笑一看就笑了。

舅舅根本不理他,他拿着铅笔在两个桶上点来点去,嘟嘟囔嚷着:我先盛满三升桶,然后再把这三升桶的水倒进五升桶里,然后再把三升桶里的水盛满,再倒进五升桶。

那就溢出来了。五升桶装不了六升水啊!笑笑嚷着提醒舅舅。

对对,那还得剩下,是不?舅舅没有看笑笑,他还是低头点着两个桶,不过他似乎受到了笑笑的点拨。

哎呀,还剩下一升哎呀,我知道了,这太容易了。你看,这是一升吧,把那个五升桶倒掉。然后把这些水倒进去、然后再盛满三升桶,四升不就出来了,笑笑说道。

我外甥好聪明哦。舅舅夸赞遒。

夸完,他又低头继续做其他的题。笑笑把脑袋凑近,也认真地看起书来。

把枯燥的学习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给孩子,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促使他主动学习。一般来说,随着孩子攻克难题的次数增多,孩子会对相关学习内容越来越感兴趣。

妈妈谨记:入学前的6节习惯培养课


虽然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但是一些必要的准备必须要做好,否则将来上小学会非常困难。很多育儿专家建议,在孩子上小学前,妈妈们一定给孩子上这6节习惯培养课,方便他们尽快融入小学课程当中。

一、如何教育学龄前儿童

1.学习习惯课程

小孩子的学习习惯是没办法一日养成的,必须从小培养起,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就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孩子上小学后轻松应对各种学习压力和负担。

2.时间观念课程

很多小孩子学习很不自觉,做作业拖拖拉拉的,这都是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从小学会时间管理的方法。

3.学习态度课程

学习的态度对于学习效率影响是很大的,所以,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4.学习兴趣课程

想要孩子认真做好一件事情,首先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对学习有浓厚的兴 趣,自然会自觉积极地去参与学习,而且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5.动手能力课程

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使孩子的学习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综合能力。

6.思维能力课程

加强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可以使得孩子懂得如何独立思考问题,有利于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二、学龄前儿童教育注意事项

学龄前儿童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家长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强迫孩子超前学习,更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学习压力,以免造成孩子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

“新生”开课,要如何引导(幼儿入学准备)


前言:孩子升学一直以来都是家长们所注重的环节,那么对于“新生”开课,面临着新的环境,应该如何此导孩子尽快的适应呢?以下就让我们从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幼升小

引导“小儿郎”学会自立

每年开学时,总有一些一年级新生被家长连拖带拽哭着去上学。很多升入小学的孩子,在刚入学时不适应小学的课堂生活。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孩子在幼儿园主要以娱乐为主,升入小学孩子不仅仅是学习环境的转变,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学习方式与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

面对孩子“幼升小”这种转变,家长要从多方面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引导他们学会自立。首先在学习、生活上要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意帮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以适应升入小学后每天准时到校的作息。其次,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让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多让孩子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朋友,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擅于交往的人。入园指导

除此之外,精神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刚上小学,对于他来讲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家长要让孩子热爱上学,喜欢学校,充分激发孩子上学的欲望和热情,让孩子对即将跨入的小学充满期待,充满向往。

小升初

提前让孩子适应“转折”

从小学到初中是学生生理、心理、学习上的一次转折,要让孩子提前适应这些“转折”。首先要帮助家长和孩子认识小学与初中的不同,中学不再像小学那样盯得紧、管得严、扶得多,这就要求培养学生从依恋老师逐步朝着独立方向发展,让他们养成自理能力。

其次,在学习态度上也应该有所转变。小学虽然面临着升学压力,但是比起初中来明显压力小很多,小学毕业不管怎么样都会有学上,但是到了初中毕业的时候,面临着分流,是上高中还是上职业高中,这是需要学生们一进学校就要想明白的问题,只有想明白了,初中三年才会去努力,才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

另外,学习方法上的转变也是很关键的。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小学成绩还算不错,到了初中怎么会亮起“红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一些孩子还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对待中学的学习,这样必然成绩下降。在中学阶段,课前预习非常重要。头天晚上把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好好看一遍,老师讲课时,就能积极配合。特别对预习中的难点问题能够有重点地听,加深理解。复习也不能到考试时才临阵磨枪。每天晚上都要把当天学过的功课认真看一下,学完一个单元,便将学过的知识利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使之系统化。

初升高

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空间

“听说高中会很辛苦,所学的知识比以前更难了,我现在心里特别没底儿。”面对即将开始的高中生活,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不知所措,不仅学生自己对高中的生活心存忐忑,他们的父母也跟着着急上火。

高中阶段的学习将直接面临高考,竞争激烈,学习负担和压力明显加重。相比初中阶段,高中的教学内容密度会陡然增加,尤其是理科知识会比较难衔接。对此,高一新生一定要有充分准备。高中学习自学比重加大,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计划性和主动性。

另外在这个时期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可以侧面了解孩子的私事但不要强加干涉,干涉是没用的;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彼此了解各自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找到恰当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从而避免矛盾的爆发;多给孩子情感上的关注,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入园须知

本网站小编总结:许多的时候孩子入学,家长们比孩子还要紧张,其实做为家长没有必要担心的太多,只要相信孩子,多支持孩子,他们可以很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孩子们要懂得孩子!

培养孩子学习能力


什么是学习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学习能力。能力好比劈柴的斧头,将斧头磨得锋利,才能将柴劈得快又好!人有很多种能力,比如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等,不一而足。一个人能力的强弱会决定他掌握各种技能的成效,影响他活动效率的高低。

比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就要求孩子具备运算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方位感、逻辑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孩子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可能有些家长会问:“是不是让孩子多做题,对各种题型练习熟练了就自然形成能力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在心理学上是不赞成把能力与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划等号的,因为能力只有在活动中,而且只有在那种没有这些能力就不能实现的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只是能力的组成部分,如果缺乏知识和技能,孩子就不能进行相应的活动,也就不存在相应的能力。但是,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一定的能力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可以这么讲,能力的发展较知识和技能来说要慢得多,也重要得多。

那么,什么是学习能力呢?简单地说,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孩子来说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课业的能力。它们所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包括感觉运动、知觉和知觉动作统合、语言、思维、自我监控。这些能力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重要性。

比如,在学前阶段感觉运动能力是一个孩子智能发展的基础,如果在这个时期,感觉运动能力发展滞后,不仅会造成孩子动作不协调,动作模仿力差等问题,还可能影响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到孩子上小学之后呢,知觉以及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这两部分的能力没有同步发展,就容易对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数学学习造成很大的阻碍。

可以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孩子在学习能力发展上存在差异

孩子在学习能力发展上是否存在差异呢?答案是肯定的啦!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静”,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时间的早晚

有的人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很优异的能力。比如,有的小孩3岁就能够准确地分辨出乐器的音高,有的则一直到成年之后,仍然对音乐的辨别力和感受性极差。再比如,我们称之为“人才”早熟的现象,自古就有。王勃6岁做诗、曹冲秤象等故事都广为人知。

可是,也有一些人到了很晚才表现出较强的能力。比方说爱迪生小学才念了6个月就退学了,由妈妈在家里教他学习。可是因祸得福,爱迪生最后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还有“相对论”的缔造者爱因斯坦,在上小学的时候也被老师称为“不会有大出息的孩子”。谁曾想爱因斯坦最后的出息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期。

知道了学习能力的体现在时间早晚上有差异,那么,家长就不应该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过于苛求。

类型的不同

就像大人的能力各有千秋一样,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对听过的事情记得特别牢,而且能说会道,我们把这一类孩子叫做“听觉型”的孩子;有的孩子对看过的东西过目不忘,对图形、表格之类的提示非常敏感,而且往往喜欢从事手工、画画等操作性活动,我们把他们叫做“视觉型”的孩子;还有一些孩子活泼好动,运动能力较强,在动作能力的发展上表现优异,这一类孩子则属于“运动型”的孩子。当然这些所谓的类型主要是指孩子在某方面的能力发展具有相对优势而言,并不是完全绝对的。然而,这种差异则是的确存在的。

小民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这是老师和家长都一向认可的。比如在上课时,小民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反应速度最快,总是第一个就举手发言,相当自信。但是做练习题时,他可就垂头丧气了。因为他的书写速度太慢,常常时间已到他还是写不完,弄得老师家长跟着着急。小民自己也觉得委屈:我挺聪明的嘛,怎么关键时刻就不行呢?究其原因,小民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听觉型”的孩子,听说能力要明显高于视动能力,因而导致了这种“看着容易做起来难”的尴尬局面。

孩子学习潜力从新生儿就开始了


孩子的学习潜力其实在新生儿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我们逗孩子的时候总是看到孩子学着我们的动作、表情,这就是学习的潜力。

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看见亮光就会把头转向亮光之处,听到巨响的声音会有哭叫的反应;当奶头接触他的嘴唇时就张嘴吸吮。这些都是天生的本能反应,是对外界事物的无条件反射。

为了生存,他还必须学会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一些本领,于是,他就在已经具有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开始主动地探索他生活的小天地,在接触各种事物中,感受到各种刺激,并在不断地重复、强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

每当婴儿哭泣时就有人抱他,久而久之,他就学会了要人抱就哭;

听见成人发出“嘘嘘”声会排尿;

看见奶瓶知道要吃奶等等。

婴儿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关键在于爸爸妈妈不能忽视婴儿日常表现出来的一些反应,而要注意发现并且及时地积极地作出应答,以避免无意中限制婴儿潜在能力的发展。

婴儿有哪些方面的潜在能力呢?

新生儿对光的刺激十分敏感。对光线的明暗变化他会作出反应,如闭眼时开了灯,他就会有所反应。出生三周左右,他就学会注视视野中出现的物体,并追随物体转移视线。

遗憾的是有些父母认为“月子里的孩子怕光”,常常白天用窗帘遮光,晚上把灯调暗,这样会限制婴儿的视觉的发展。若是让婴儿感觉到白天亮、晚上暗、开灯亮、关灯暗,就能刺激婴儿视觉的发展,并建立条件反射,使婴儿学习到天暗了、关灯了要睡觉;天亮了可睁开眼看看、玩玩。

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窗”的眼睛能获得外界80%的信息,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在能力,将有利于智力发展。

新生儿出生后对声音有反应。有人曾对刚出生24小时的新生儿进行试验:对正在哭的新生儿摇铃,他马上安静下来,眼睛也睁开来。这说明新生儿能听声音。

三到四天后,婴儿则能逐渐学会分辨不同的声音。如:一种声音边疆响两次,将婴儿的头转向左边给他吸糖水,几次以后,婴儿听到这种声音就主动地向左转头。

满月后婴儿能集中注意听声音,当听见成人说话时,就停止哭而期待成人出现在他面前。有些父母认为婴儿易惊醒、怕声响,房间里安静得鸦雀无声,大人连走路也蹑手蹑脚,这样反而影响了孩子听觉细胞的发育及听觉功能的提高。其实,一天中应给婴儿一些听声音的机会,可以时而听音乐,时而讲话逗笑,时而安静休息,时而唱歌游戏,使婴儿感觉到声音时有时无,有机会倾听各种声音的变化,从而加速他学听能力的发展。早教网

新生儿的触觉很发达。他对冷热的刺激特别敏感,如对牛奶及洗澡水的冷热都有反应。婴儿一般都是通过嘴和手去触摸感知外界的刺激,婴儿早期触摸感觉的发展与长大后手的灵巧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但父母往往不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有些父母在婴儿出生后就用小包被将婴儿捆绑成一个蜡烛包,婴儿的手脚和身体都不能自由活动。还有的父母怕婴儿小手抓脸而将衣袖做得很长,并用带子扎缚衣袖,使婴儿手臂不能弯曲,小手无法触摸东西,影响着触觉功能的发展。

本网站小编总结:新生儿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我们这个时候就应该正确的和孩子说话,用温暖的表情对孩子,用轻柔的手势和孩子一起玩耍,这样我们就能很好的在新生儿的时候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

适应新学校:新生入学重要的一课


临近开学,众多新生父母都在为孩子做着入学前准备,以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起步。可是,你知道“适应新学校”也是帮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容忽视的一课吗? 

新学校、新起点,通常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然而,有些父母不无忧虑地发现,孩子入学后,有的学习却不如以往了;有的对学校的新鲜感一消失,便出现厌学、逃学、抄袭作业、打闹等不良行为。是孩子变坏了,还是学校管理或教学的问题?心理学家提醒父母们,不妨多从“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去找找症结所在。

据近年一项追踪调查表明,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中有87%不是由智力因素而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其中交友障碍、社会退缩、不受欢迎、违纪、攻击行为等适应不良引起的障碍竟占整个心理问题的25%。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环境变化,如新交往圈、新课程、新的校园生活规律等,通常这些变化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能通过自我调节去适应的。然而那些一向任性、胆小、不合群、自我中心、自我意识较差的孩子却会因环境的陌生而感到不安、孤独、焦虑、自卑、苦闷、不知所措和易冲动,严重的还会呈现心理问题躯体化,如:一上学便头疼、恶心、尿频。显然,这种状态会降低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入学适应性问题已引起不少学校的重视,带领新生开展适应新环境的辅导活动。比如,参观校园——熟悉环境,观看实验室——激发兴趣,和各科任课老师见面会——增进亲切感,与高年级同学做游戏——交朋友等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已成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适应性辅导能让新生消除陌生与不安,增强自信,并建立积极的心态,感到校园是可爱的、老师是可亲的、同学是友好的、学习是有趣的、我是很行的。 

那么,新生父母们,你准备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做些什么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