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各类育儿论坛上多了很多家长的求助帖子,主题大多是关于如何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准备。那么,孩子进入小学一般会遇到哪些问题?家长在孩子开学后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呢?

家长博客

今日分享家长:张小瑜

开学了,新生家长该做什么

开学了,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能适应吗?年轻的家长都有些困惑。想做个好家长,在开学前应做哪些有效的准备工作呢?

■心理:成为小学生很自豪

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在心理方面,家长要让孩子觉得“做一名小学生是很自豪的事”。与孩子聊天时,家长要经常和孩子有意识地聊一聊小学生及小学校园的事情,告诉孩子上学的种种好处,比如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学到更多的知识等。

另外,进入新的环境,如果能迅速地交到朋友,可以帮助孩子迅速融入新环境,因此帮助孩子加强表达能力储备合适的话题很重要。比如孩子叫什么名字,喜欢些什么,家里有几口人,住什么地方,家庭的一些基本情况孩子还是应该了解一下。还可以提前教给孩子一些初次见面的沟通方式,有了这些基本的谈资,孩子和老师、同学交流起来,不至于无话可说,尤其是可以让老师迅速地了解孩子,拉近彼此的距离。

家长还要尝试着让孩子能静心地坐下来。孩子在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到了小学,将被正规的分科课程代替,原来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变成了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和每天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能静心地坐下来,开始的时间可以是20分钟,以后再逐渐延长,不可操之过急。可以布置一些小“作业”,如让他看看画书、画些画等。做这些事时要养成一心一意不讲话,不时常站起来走动,认真做事的习惯。

此外,父母还可与孩子坐下来开个“家庭座谈会”,认真地与孩子做一次交谈。告诉孩子从上学起,就要努力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告诉孩子养成规定的学习习惯: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再玩;按时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学会预习明天将要教的内容;做作业前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做作业时仔细读题目;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一遍;作业做错后及时订正等。

■生活:吃喝拉撒都要训练

每年的新生入学头几天,很多小学总会出现几个打瞌睡、尿裤子、不会吃饭的孩子。还有,新生第一节课,老师一说拿课本,稀里哗啦,孩子桌子上的东西掉得满地都是。所以,家长一定要利用暑假训练好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自己上厕所、提裤子、穿鞋子、吃饭……这些生活技能是孩子入校前一定要掌握的。有的小朋友不会自己褪裤子上厕所,又不好意思跟还不熟悉的老师求助,就特别容易尿裤子,如果因此别的孩子开始嘲笑他,孩子就特别容易产生挫败感,害怕上学面对同学老师。因此,这是家长尤其要注意的。另外,幼儿园一般都有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就没有午睡了,家长要提前调整孩子的生物钟。此外,家长最好提前了解小学的作息安排,并以此时间为标准,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

在饮食习惯上,家长要教会孩子吃饭的好习惯。每学期开学后,老师发现有的孩子自己不会吃饭,一顿饭会磨蹭很长时间,吃得地上桌上洒了很多饭,影响孩子的午休时间,老师特别提出,希望家长在假期中慢慢并适当缩短孩子吃饭的时间,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良好习惯。

最后,开学后,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免得孩子上学时家长成为经常送学习用品的“钟点工”。要教会孩子每天按着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开始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让他重复着做一做,孩子就不再依赖父母了。

■物质:给孩子建立一个“小天地”

在家里,可以固定孩子摆放物品的位置。给孩子准备一个小柜子,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准备一个小书橱,教会孩子将故事书、课本、练习本等能分类摆放,家长可以在柜子上方贴上一些动物小标示,营造出一个儿童小世界的氛围,吸引孩子喜爱和珍惜自己的“小天地”。

家长还可以准备一个小闹钟,并教会孩子看钟。父母要有意识地规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孩子的生活起居习惯及常规,养成孩子自己准时就寝,准时起床的习惯。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并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时间表去做。

建议家长为孩子制作一张作业正确率统计表,将表贴在墙上。做完作业由孩子自己检查,全对的,给孩子画一颗星,不要养成家长代孩子检查作业的不良习惯。家长可以每周或每个月与孩子共同进行小结,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准备一个《记事本》。《记事本》是学生专门用来记当天的作业或第二天要带的物品,也可以作为草稿本用。

■规则:培养学习习惯更重要

除了生活和心理方面的训练,家长还要给孩子制定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时,许多家长并没有强迫孩子必须写作业。上了小学,就不一样了,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写作业都是他的责任。此外,很多家长利用这个假期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希望孩子能够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很多孩子在学过一轮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知识后,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上课可能就不会认真听讲,反而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的孩子往往开始冒头,后劲不足,到了下学期特别容易出现退步,这种一下子的落后比一点一点的落后,对孩子形成的打击会更大。因此,比起知识的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加重要。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从小园生变成小学生


新小学生们已进入开学后的第2个月了,论坛中,小学生妈妈的讨论也更为激烈了,从小园生变生小学生,远非只是身份上的改变,各种调整和适应正在进行中。我们选择以下的文章给小学生妈妈,希望有所帮助。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是一种转型。

由于这种转型,孩子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则是孩子与社会渐行渐近——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的转型将成为其真正走向社会的重要起点。

小学一年级与幼儿园不同

相对于幼儿园而言,小学一年级最集中的特征是它与社会的逐渐对接,尽管学校仍然是学校,和社会相差甚远,但是从小学一年级的生活、作息时间范式来看,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学习成为孩子生活的主题。这是与幼儿教育最大的不同。如果说幼儿园教育以“抚育”为主,兼顾学习,那么,小学一年级教育则完全转向了学习;如果说幼儿园更多的强调“呵护”与“照顾”,那么,小学一年级则更注重“自理”和“自立”;如果说幼儿园的孩子更多的是“朦胧”,那么,小学一年级则是由“朦胧”逐渐走向“清醒”。贯彻其中的自然是“学习”的深化与完善。这既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行为特征,也是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自然形成的教育转变,是其自身的规律使然。

行为的规范性。幼儿园同样有着明晰而规范的生活、行为准则。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规范往往成为一纸空文而束之高阁。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更不能妄言其他。而这个时候的老师,也更多的承担了“保姆”和“保育员”的角色。小学一年级的不同则在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已经初步具备,所欠缺的只是“点拨”和“自律”。在这个时候,强调生活的规范性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但具备现实的生理基础,而且对其今后的成长都将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

纪律约束的“刚性”。幼儿园有纪律,但是这种纪律的约束力普遍带有“弱化”的倾向,属于纪律的“软约束”。小学一年级则由纪律约束“软化”向纪律约束“硬化”转变。诚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着诸多不适应,但是考虑到未来社会的角色要求、竞争的压力和生存的严酷性,这种转变又不可避免。

上述的不同恰恰反映出小学一年级由生理“断奶”到“自立”的艰难历程。

教育的着力点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一年级孩子,父母从现在开始为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的学习方式,塑造其优秀的思想品质,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对其终身都是有益的。

思想品质教育不能忽视。这是老生常谈,但在这里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一年级孩子的心灵恰似白纸,没有受外界的任何干扰,“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此时,植入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讲述一篇“雷锋的故事”,看一部优秀的卡通片都将对其幼小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一旦某一首歌、某一个故事或者某一部电影与其灵魂产生共鸣,将对他的终身成长产生推动作用。相反,此时如果用消极的文化影响他、侵蚀他、腐化他,那么也许他的一生就会因为这极偶然的文化输入而被葬送。当然,一年级的孩子理解力比较差、思维系统黑洞较多、科学推理十分困难。这些特点决定了父母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不可能要求太高。因此,思想品质教育的立足点应该放在特有的角色意识上来。比如,可以从如何做一个好孩子入手,最终升华出如何做人这篇大文章来。同时,考虑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轨之中,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华民族必然伴随着工业文明和信息革命的双重引擎而实现振兴。此时,给孩子们培养一点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意识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竞争观念、个人价值、执行力、领导力、电子商务、信息社会等诸多理念。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现代社会强烈的时代气息,培养他们与未来社会紧密相连的逻辑依存性。

立足“心智”。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养成。应该看到,成年人的行为模式和思想准则不管好坏,都有其历史的继承性。而这些,归根到底来自于儿童或者少年时代的习惯与养成。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儿童时期的印记总或多或少的带入成年。而在成年之后,好习惯要继续张扬十分困难,坏习惯要马上克服,亦绝非易事。现代社会对人的学习力的要求,对思维方式现代化的要求,对人的社会适应力和忍耐力的要求都超过了以往。养成孩子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平常心”恰恰是当代国民教育的软肋。因此,规范性也好,养成性也罢,这些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心”的培养上。没有“心智”的教育,一切习惯和养成都将成为无灵魂的材料堆积。所以,在一般习惯和养成性教育的基础上,注入“心”的培养。将“心”的灵魂和“习惯”、“养成”范式结合起来,才能牵引孩子们快乐健康的长大。

全方位的知识积淀与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个词已经成为现代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其实,不仅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而且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也要求如此。现代社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不断创新,持续创新,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然。无法回避。事实上,作为一年级孩子,每一门学科设计都有它的针对性和存在理由。比如,语文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工具,更是培养思维方式和素养的良师益友。数学则不必说,它基本成为所有学科的根基。“数据化”和“信息化”的高楼大厦均是建立在“1+1=2” 这些砖瓦之上的。没有“1+1=2”的基本判断,就没有“数据化”和“信息化”的巍峨与壮观。至于美术和音乐等课程更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技能素养。在这种情况下,你能说哪些课程重要,哪些课程不重要吗?

当然,仅仅给孩子灌输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孩子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素质与素养。这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无论是艰苦的学习,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课堂。父母应让孩子独立去面对、去分析、去判断,让他们自主的去感悟、去思索、去处理,无论结局如何,对他们都是很好的锻炼。实践出真知,唯有这种面向社会、面向孩子的开放式教学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培养准小学生自我服务能力


适龄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后,会感到与幼儿园的生活相比有着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在小学里,许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比如:自己去厕所,口渴了自己去喝水,自觉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鞋带开了要自己系,下雨了要自己打伞,自己背书包,按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天气热了知道脱衣服,天气冷了知道自己加衣服等等,这些事情小学老师是很少过问的,也不会去教孩子,都需要孩子在入学前就具有一定的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目标,一般指:培养幼儿会正确的穿衣、裤、鞋,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等等。在幼儿园里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游戏活动来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整理小书包比赛、穿脱衣服比赛、对错问答游戏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识和能力。

孩子上了小学必须能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自己安排课间的时间 ( 喝水、入厕、游戏等 )。在培养这类自我管理的能力时,家长应注意及时配合幼儿园在家里进行培养和加强。比如,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可以供孩子自己管理的学习与生活的小天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要多提供让孩子动手自我服务的机会,凡是孩子应该自己去做的事都让他自己去做,减少孩子对于家长的依赖,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因溺爱而包办代替,我们还是常常看到挺大的孩子了,上学时从不自己背书包、书本都是家长给收拾、鞋带开了要坚持到家里让家长系,这些既反映了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缺乏,同时更反映出家长认识上的欠妥和偏差,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同时家长应记住,在培养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使用正面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切忌用批评、挖苦和简单比较的方法。

小学生早熟原因何在?(幼儿入园指导)


前言:据相关的调查得知,目前孩子们早熟的的现象越来越小儿化,有的甚至小学还没有毕业就谈起了恋爱,那么针对小孩子们早熟的问题应该如何如何解决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原因吧!

是什么“催熟”了孩子?

“现在已经六年级了,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分开了,真的很伤心。”稚嫩的字迹让人难以想象,这竟是一个小学生的“情书”。前不久,广州某小学开展青春期教育,将“早恋”题材话剧搬进了校园,原本属于“大孩子”的青春期,现在也逐渐成了“小不点”的困扰。

“我是小学生,已经四年级了,我们班很多人都有喜欢的人,偷偷恋爱,我发现我也有喜欢的人,怎么办呢?”20年前,“早恋”发生在高中;10年前,“早恋”发生在初中;现如今,“早恋”已经进入小学。怀着朦胧的“喜欢”,有的小学生向异性表白,并且一本正经地谈起了“恋爱”。有资料显示,现代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普遍提前,大部分学生在五六年级就已经进入青春期。入园指导

是什么“催熟”了孩子?可以说,从在妈妈怀里吃奶开始,孩子就在和大人看一样的电视剧,各种内容防不胜防;上网一不留神就会蹦出美女,轻按鼠标就会迈进“陷阱”;垃圾色情短信不请自到,学生们相互转发,乐在其中。“男人不坏,有点变态;男人不流氓,发育不正常。”这是一学生家长在儿子手机上看到的短信。

饮食不当也成为一些孩子早熟的生理原因。比如蛋白粉等保健用品可能造成女孩提前发育;长期食用含催熟剂和保鲜剂的反季蔬菜水果,会导致一些孩子发育紊乱;经常吃含有激素的肉类快餐、膨化油炸食品等会使孩子性早熟。

吃着防不胜防的激素类食品,耳濡目染本不该接触的成人社会,孩子们的早熟也就不足为怪了。

友善对待胜过强烈反对

“随着青春期的发育,异性之间的交往是正常现象。”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心理学者中指出,从发展心理学来讲,幼儿园阶段是无性别差异阶段,小学低年级认识到性别差异,小学四年级后两性间的疏远期开始,比如在课桌上画“三八线”,之后懵懂的感情开始萌芽,因此“早恋”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

青春期的孩子生长发育迅速,心理、生理处于突变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和性格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会出现叛逆、冲动、好奇、喜欢群体行动等倾向。“知心姐姐”卢勤认为,孩子“早恋”,对很多家长来说,“刑讯逼供”、围追堵截,或软磨硬泡、苦苦哀求,虽然软硬兼施,但往往效果不佳。孩子处在青春期中期时,异性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这时候,如果父母强烈反对他们与异性交往,他们会抱怨父母给的自由太少,进而会在情感和行动上与父母产生强烈对立。友善的朋友式关系,会比强烈反对效果更佳。

心理学者中认为,“黄河的水是堵不住的,最好的方法是疏。遇到这样的问题不能马上下结论,父母应该给孩子自己交往朋友的空间。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理性引导,这样可对两性关系起一种延缓作用,而不是阻止作用,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是正确的。”

“男孩女孩,男生女生,男人女人,这是一个人长大的必经过程,任何人都不可回避。认识异性,是成长中的必修课。”卢勤认为,这一课,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上,青春期性教育知识尤其应该父母与孩子一起学。“青春的路上,我们和孩子应该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入园须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执行主任认为:“青春期只是个放大器,成长中一直就有欢乐、痛苦、矛盾和纠结,只不过在特殊的生理、心理环境下被放大了。用什么心态面对青春期,对家长来说尤为重要。”青春期的问题就像是“假性近视”,很多问题看起来到了严重得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其实还没有发生“器质性的病变”,及时纠正和引导,一切都能重回平静,否则弄假成真,后果不可想象。

青春期教育在青春期之前就应开始了。孩子出生后就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发现他的问题,培养他健全的人格,这样当青春期时,家长才能做到尽可能地给他时间和空间,让他经历成长的痛苦,适时给他引导,等待他从一只可爱的小青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本网站小编总结:是什么因素使得小孩子们变成熟年龄越来越小了呢?这是一个值得家长们深思的问题,希望看了此篇的文章,家长们都能够更多的了解相关的信息,还孩子一个天真的童年生活!

优秀的小学生,好习惯最重要(幼儿入学准备) 


前言:如何让小孩子尽快的适应小学,其良好的习惯很重要,也许做为家长的你还不了解有关这一方面的内容,那么以下就让有经验的老师来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下有关这一方面的常识吧!

小学阶段要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日前,中山市机关第三幼儿园大班先后举行了孩子和家长的幼小衔接专题培训班,该幼儿园专门请了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及老师分别为孩子和家长举行讲座。

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老师一直从事小学低学段的教学工作。她告诉记者,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差别,除了体现在校园环境、学习方式、教学目标、人际关系等的差别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学阶段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老师表示,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来自家长:“在幼儿园阶段,家长问孩子最多的是玩得开心吗,吃得好吗,身体是否健康。而到小学阶段,家长多数会关心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完成,测试拿了多少分,有没有练琴画画?”入园指导

老师建议:

对于孩子即将踏入小学阶段的父母,老师有何建议?记者在采访中多次提问此问题,得到的答案惊人的一致:当好孩子的榜样。老师说,根据中山市幼小衔接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她提出如下建议: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之间对待孩子的教育要一致,与学校的教育也要保持一致;

2.做学习型的父母,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加油站;

3.坚持给孩子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4.改善亲子关系。正如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一样,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起始阶段学习压力较大

老师介绍,进入小学后,学生都会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进行学习,孩子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拼音,认识400个汉字,其中100个要会写。

“很多家长都会问,我应不应该提早教孩子认识拼音、写字,以免孩子在起步阶段落后?”老师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家长们要明确一个观点,作为家长,你所关心的应该是孩子是否开心,有没交到新朋友,对同学、老师的感觉如何?至于学习,有老师呢,应该把学习交给老师。”

老师告诫说,家长们特别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要在老师或者朋友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这样容易导致孩子自暴自弃。入园须知

培养好习惯是第一要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小学老师不约而同地强调,幼儿园大班阶段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好习惯”。

老师介绍,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学之初”的阶段,以下几点需要家长重视:一、养成孩子自己收拾学习用具的习惯。二、养成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的习惯。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四、养成良好的安全文明习惯。

最后,老师呼吁所有的父母:“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没有改错的机会。希望家长无论多么繁忙,一定挤出一点时间陪陪孩子,每周最好有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时间,一起读书的时间,一起聊天的时间,一起看电视的时间,尽管我们大家都很忙。”

本网站小编总结:幼儿园与小学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近日来一些幼儿园已经陆续的开展了幼小衔接的培训活动,帮助小孩子们能够尽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希望家长们也能够给予孩子支持!

日本小学生挑衅中国 你们这一代不是我们的对手!


的确,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如“拿起表扬的武器”“蹲下身子跟学生讲话”等,强调家长老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学生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这本无可厚非,但一味片面强调,则未免失之偏颇,倾向溺爱,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由于只能说好,不准说“不”,“缺点可以原谅”“不足情由可原”“错误再所难免”。

娇纵便成为绝大多数家庭抚育孩子的主要方式,而学校也成了娇惯学生的地方,处处对老师设限:不能大声训斥,不能不让学生进教室,不能罚站。以至于有些老师一批评学生,学生就常用一句话反问老师:“我怎么了?”有的甚至还对抗老师:“你还想不想干了?”孩子听不得批评,这样的孩子“没有缺点”,谁也说不得,一说就跟你急,就离家出走。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虽然老师、家长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角色的混淆,或者说失去严格的管教,教师应当受到的尊敬贬值了的教育是失败的,也是可怕的。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帝王尚且把勇于批评指正他过失的魏征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听的进逆耳忠言,广纳善谏,出现了大唐的繁荣。

毛主席在改变党的作风建设时,还提倡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何况我们呢?现在的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不能吃苦,听不得批评的话,难怪在中日学生夏令营越野比赛中,日本下一代能公开的向我们挑战:“你们这一代不是我们的对手!”结果呢?中国中学生输了!原因何在?经不起挫折与打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现在提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有一定道理的!再联系现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的挫折教育、苦难教育等,我们是不是应该进一步反思一下呢?一个心理素质低的人是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就的,一个日本高中生在参加高考后,听说自己没有考上,就服药自杀,结果被救过来以后,又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原因是他听错了,可是这所大学的校长听说他自杀的消息后,又取消了他的入学资格,原因是一个心理素质不过关的高中生是不符合大学生的入学条件的!

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家长又坚持“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观念,便滋生了“问题学生”的温床,不是就有因为班主任不让学生穿出格衣服而被炒吗?不是就有初中学生联合离家出走吗?不是就有学生反抗老师批评而将老师打倒吗?更严重的,不是还有与家长“顶牛”甚至儿子弑母吗?难道我们身边没有此类事件吗?难道我们的校园真是一隅和平的港湾,平安无事的净土吗?答案不言自明。

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尤其是现在我国孩子中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棵小树长成栋梁之才,还少不了剪枝,更何况人的成长?!孩子成长的过程如同一棵小树的成长,小树成长的过程还要把不必要的枝桠锯掉,而孩子的错误一味任其自然生长,缺点不敢指正。那将错就错下去,是很危险的。这个树枝子怎么长都不能锯掉,而现在没有锯,更没有拿锯的人,就象坡里无人管理的庄稼,爱怎么长就怎么长,虫子咬,长出了杂草也不予管理,只能是一片荒芜,颗粒无收,怎么能长出好庄稼呢?!

“严师出高徒”是人尽皆知的古训,这种严不仅是教学上的严格;也在于管理上的严格。但是我们要把批评教育与体罚与变相体罚分开来,批评不等于体罚、棍棒教育,更不是伤害、皮肉受苦,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而是一种基于全面关心与真正爱护基础之上的高难度教育技巧,他体现了父母与教育者的爱心与真正负责任的态度。要特别小心的为学生着想,要顾及学生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学生难堪。

批评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时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的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人,或是社会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才会逃避选择责任。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是唤醒人内心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

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办。让孩子为自己过失负责,不要犯了错没有意识到,那是可悲的!我们父母不要过多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例如小孩子摔倒了,家长跺脚,“真讨厌,都是地不好,把我们宝宝弄倒了”。

上学的书包都是爷爷奶奶收拾,孩子自己什么东西没带,孩子就怪“都是奶奶不好”,奶奶也说:“是我老糊涂了,不怪我孙子”。孩子老是把责任推给别人,长大了怎能承担自己应担的责任?!父母包办的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我们的教育观念要转变,让孩子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真正的现代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专制不是爱,把人家不需要爱强加给别人,是专制;溺爱不是爱,溺爱对人不是尊重,明明你行我却觉的你不行!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象!

片面强调人格的平等,氛围的宽松,而没有相应的严格管理机制约束不规行为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然导致问题发生。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的广大家长和老师也应从此作出深刻的反省!试问:“连一句批评的话都受不了的学生,在踏上社会之后怎么经风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严格管教势在必行!

撰写此文,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与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达成共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然以赏识与激励为主,但不可忽视批评在教育中的作用,应坚持表扬激励与严格管教并举,决不能顾此失彼,误导孩子步入迷途;希望广大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家校联手,形成合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辉煌壮丽的明天,采取更加科学的教育方式,把我们的孩子全部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中小学生和幼儿安全,谁来保障(冬季幼儿安全指导)


前言:据相关的调查得知,幼儿因做校车而出现的意外情况时常发生,甘肃省出现幼儿园校园被撞的事情再次提醒了我们要注重中小学生及幼儿的安全问题,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相关部门做出的具体反应!

甘肃省校车被撞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教育部高度重视,袁贵仁部长立即做出部署,派出工作组前往当地调查了解情况,协助进行抢救和善后工作,同时向教育系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

一是立即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乘车安全情况排查。要逐校逐园逐生对学生上下学乘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了解,对学校和幼儿园租用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立即停用维修;发现有家长租用社会非法运营车辆的要予以劝阻。对农村贫困地区、交通运力比较困难的地区,当地教育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统一为学生和幼儿配备或租用安全车辆上下学,确保中小学生和幼儿安全。

二是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接送车辆管理检查。要积极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安监等部门做好上下学车辆的监管工作。学校租用社会车辆时,必须经教育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核准,必须与车辆出租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责任,严禁使用安全状况达不到要求的车辆上路。要认真开展对车辆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

三是集中进行一次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交通安全教育。要以这起事故为案例,全面开展一次乘车安全教育,教育中小学生坚决不乘拼装车、报废车、农用车、货运车等非法运营车辆上下学,教育提醒步行上下学的中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主动安全避让行驶车辆。要立即提醒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千万不要租用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车辆接送学生。

四是制定应对极端天气交通安全措施,防范冬季大雾、降雪及路面结冰对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必要时可采取停运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或调整上课、入园时间等安全措施。要明确驾驶人员按照雪、雾天气安全驾驶要求,使之时刻牢记安全第一,严禁超载、超速,确保交通安全。

目前正值冬季来临,交通事故易发多发,教育部11月16日还发出了《关于做好冬季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包括校车安全、学生交通安全在内的安全工作提出要求。

本网站小编总结:据相关的调查得知,幼儿园校车频繁的出现超载现象,安全始终得不到保障,无辜的孩子们成了永远的受害者,但愿以后相关的部分都能够加紧对这一方面的调查与监督,让孩子们安全的成长!

我国中小学生的早餐质量呈下降趋势(本网站推荐)


前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马冠生认为,父母应给孩子们提供有营养的早餐,并督促孩子每天坚持吃早餐。

我国儿童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早餐质量下降、在外就餐、饮酒、吸烟等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导致了慢性病低龄化加剧。

最近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年5月20日学生营养日的时候都会发表对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的研究结果,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今年的研究重点是饮食行为,研究者主要根据的是1998年和2008年在上海、哈尔滨、济南和广州4城市开展的儿童少年饮食行为调查结果。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研究员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了今年的研究结果。

吃不好早餐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我国中小学生的早餐质量呈下降趋势,1998年,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4城市中小学生早餐营养质量不足的比例为48.8%。2008年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早餐营养质量不足的比例为78%。营养质量差的早餐不仅影响儿童营养摄入和健康,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认知能力和体能。

零食是一把影响儿童健康的双刃剑。我国城市儿童的零食以冷饮、油炸、膨化食品为主。研究人员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吃零食说成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但要积极引导,让儿童少年学会选择营养相对均衡、全面的零食。

在外就餐是孩子抵挡不住的诱惑。快餐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儿童少年一种普遍的饮食行为。儿童少年快餐的消费频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每周至少吃一次快餐的比例从1998年的1.9%上升到2008年的16.2%。在外就餐时膳食结构不合理,膳食能量摄入高于在家就餐者。尤其吃快餐,不仅可引起肥胖,还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含糖饮料是被人忽视的“甜蜜陷阱”。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城市儿童少年人均每日饮用量从1998年的300毫升左右增加到500毫升,其中2/3是含糖饮料。含糖饮料中的“糖”暗藏着健康危机,过量饮用,就会增加能量的摄入,引起肥胖、Ⅱ型糖尿病、骨质疏松、营养不良和龋齿等疾病。研究人员认为,家庭是儿童少年饮食行为形成的第一站。父母的饮食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健康。此外,学校对学生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重视不够,学校周边食品摊是影响学生饮食行为的主要因素。

本网站小编总结:相关研究发现,中小学阶段不仅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阶段,也是孩子行为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形成主要是模仿成年人,在学校里面,主要是模仿老师,在家里主要是模仿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饮食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