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孩子有“入园恐惧症”

近日,有不少孩子因为要进入幼儿园学习而感觉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并伴随由此而引起的发烧、腹泻、头疼等身体上的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新入园的幼儿。

事例一:

初秋的早晨,阳光明媚,孩子们和家长一起,三三两两地来到了幼儿园,一会儿,幼儿园里热闹起来,说话声、欢笑声汇成了一首与众不同的美妙音乐。突然,在这美妙、和谐的音乐声中,传来了一阵刺耳的哭叫声:“我要回家,我不上幼儿园”,这刺耳的哭叫,既打破了音乐的和谐,也让人心头一颤,原来是小一班的雷雷小朋友双手紧紧拽住妈妈的衣服不让妈妈离去,哭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

事例二:

小杰上幼儿园了,但是每次都像生离死别般的嚎啕,说什么也不肯进去。妈妈追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奶奶经常在小杰调皮的时候说:“以后你再敢调皮捣蛋不听话,就让幼儿园的老师把你关在小黑屋里。老师可比奶奶厉害,有的是治你的招。”这本是玩笑话,可说多了,小杰一听幼儿园三个字就吓得直哭,心里对幼儿园一直有着莫名的恐惧感。

孩子的“分离焦虑”心理

以上事例反映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分离焦虑”现象。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分离焦虑”源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行为,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为幼儿安全的象征,是幼儿得以信任、依赖的人。因为孩子对抚育者已形成了固定的依恋关系,他们已懂得抚育者在自己身旁,是自身安全和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根本保证。当依恋对象突然不在幼儿的视线之中时,他会努力去寻找,找不到时便会不安地哭闹起来。在不同的情景中,依恋对象对幼儿的意义不同:处于自己较为熟悉的环境中时,大多数幼儿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恋对象,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场或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对幼儿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在没有建立起新的依恋之前,幼儿对自己亲人的依恋情感仍然是强烈的。而且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家庭中,

幼儿往往是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同时幼儿的自我中心特点也十分突出。他们没有群体生活的经验和概念,对于群体生活感到陌生,这是幼儿入园不适应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孩子初次入园,来到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面前,就会觉得失去了安全感,感到恐惧,因而紧缠父母不愿离开,大声哭闹,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和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等现象……研究表明,幼儿对其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

家长要警惕孩子的“入园恐慌”

一、别拿老师吓唬孩子

“再闹,等你到了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临近开学,不少父母拿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即将入学的孩子。暑期里,还未入学的孩子可在家胡作非为,可即将入学,父母对孩子动辄表示不久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要给孩子上规矩。特别是即将进入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不少父母还以“一周不回家”来惩罚孩子在园不好好学习。

专家表示,吓唬孩子绝对不可取。父母在入园前应对孩子多将讲自己当年入园、入学时的高兴心情,介绍学校里各种有趣活动。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好奇问题时,可在解答之余告诉他:“你就要上学了,有好多好多有趣的知识可从老师那里学到。”从而唤起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激发孩子对未来新环境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尊敬热爱。这样,孩子就不会惧怕上学了。

二、能力训练不能强制

有些孩子玩玩具、看画册经常只有几分钟的专心度,而且平时迷迷糊糊,经常丢三落四。临近入园,父母难免不为此心烦,有的父母便开始每天“集训”。内容包括注意力训练、“打坐”训练等,以强化孩子的注意力。

专家建议,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生活和学习习惯最好在入园前几周,可以制定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但入园前的学习预演最好和游戏、娱乐结合,不枯燥、不刻意。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加入模拟剪纸、捏泥人、写字和画画等,以便入学后更快适应。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三、心理恐慌会引发儿童的身体不适

幼儿的心理恐慌和紧张容易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连锁反应。因为入园前出现紧张、恐慌情绪的孩子直接引发各种生理性疾病。有的孩子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饭前神经性胃痛、痉挛,有的孩子因为整天战战兢兢而出现夜间惊梦、失眠,还有的孩子因为白天压力过大、晚上休息不佳,甚至引起发烧、腹泻等。

医生表示,学前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异常极易引起连锁生理疾病。由于学习压力大、父母期望高而出现异常情绪,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小小年纪就出现失眠、神经性胃痛等成年疾病。医生建议,父母应该给孩子减负,不要过早、盲目地给他们制造人为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

了解了孩子的“入园恐慌”心理,家长就能很好地针对孩子的情况做出应对,以帮助孩子早日摆脱“入园恐慌症”。

zj09.com小编推荐

5招消除“开学恐惧症”


开学初,会有些孩子变得无精打采,不想上学,或者心还停留在假期的欢乐时光中,迟迟不能把心态摆正,从而出现厌学的情绪。这些孩子,可能是患上了“开学恐惧症”。

如何才能消除“开学恐惧症”呢?首先,学生本身应该从寒假那种轻松、自由的状态中走出来,适度紧张起来。新学期开学初,学生应确立新目标,目标要切实可行,才能对自己起到激励的作用,精神饱满地迈进新学期。

家长应该帮助学生在开学初期做好以下五方面:

1、家长应抱乐观的态度,多跟孩子谈谈学校和新学期,从正面的角度去迎接新的学期,给孩子以信心,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家长不要把老师描绘成严厉凶狠的人,也不要把学校描绘成痛苦难受的地方,应给孩子以幸福感,让孩子对上学感兴趣,期待上学。

2、放假时,许多孩子的生活秩序打乱了,常常是看电视或上网到很晚,而早上又贪睡不能按时起床。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孩子的心理就还在“放假”,对上学会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家长应及时地纠正孩子的生活习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应该帮年纪较小的孩子订好作息时间表,每天督促孩子按时起床、饮食,保证孩子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

3、如果孩子有“教室焦虑症”,最好不要先让孩子吃抗焦虑药,应先从调整心态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与同龄人的交往。

4、跟孩子多谈谈学校生活,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从日常娱乐、游玩等话题转向有关学习的话题如作业、同学关系等。

5、开学后的假日里,家长应该尽量少带孩子上公园等游乐场所,多带孩子去书店看看书,或者一起去购买学习用品,给孩子营造学习氛围,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读书。

家长要警惕宝宝的入学恐惧症


离开学还有十多天,不少父母给今秋初入园的孩子提早进行家庭模拟训练。近日,不少孩子因为学前准备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而引起发烧、腹泻、头疼等生理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即将入园的学前儿童,专家提醒,入学准备是需要的,但还要注意一个度。

一、别拿老师吓唬孩子

“再闹,等你到了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临近开学,不少父母拿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即将入学的孩子。暑期里,还未入学的孩子可在家胡作非为,可即将入学,父母对孩子动辄表示不久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要给孩子上规矩。特别是即将进入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不少父母还以“一周不回家”来惩罚孩子在园不好好学习。

吓唬孩子绝对不可取。父母在入园前应对孩子多将讲自己当年入园、入学时的高兴心情,介绍学校里各种有趣活动。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好奇问题时,可在解答之余告诉他:“你就要上学了,有好多好多有趣的知识可从老师那里学到。”从而唤起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激发孩子对未来新环境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尊敬热爱。这样,孩子就不会惧怕上学了。

二、能力训练不能强制

有些孩子玩玩具、看画册经常只有几分钟的专心度,而且平时迷迷糊糊,经常丢三落四。临近入园,父母难免不为此心烦,有的父母便开始每天“集训”。内容包括注意力训练、“打坐”训练等,以强化孩子的注意力。

训练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应从幼儿期开始。在孩子入园之际,可适当进行学习能力训练,但不能强制。比如: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必备的独立生活能力,像会不会自己走进厕所大小便、自己穿脱裤子、自己擦屁股、识别自己的东西、知道自己和父母姓名等等。

专家建议,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生活和学习习惯最好在入园前几周,可以制定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但入园前的学习预演最好和游戏、娱乐结合,不枯燥、不刻意。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加入模拟剪纸、捏泥人、写字和画画等,以便入学后更快适应。

三、心理恐慌会引发儿童的身体不适

幼儿的心理恐慌和紧张容易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连锁反应。入园前出现紧张、恐慌情绪的孩子会直接引发各种生理性疾病。有的孩子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饭前神经性胃痛、痉挛,有的孩子因为整天战战兢兢而出现夜间惊梦、失眠,还有的孩子因为白天压力过大、晚上休息不佳,甚至引起发烧、腹泻等。

儿童医院消化科医生表示,学前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异常极易引起连锁生理疾病。由于学习压力大、父母期望高而出现异常情绪,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小小年纪就出现失眠、神经性胃痛等成年疾病。医生建议,父母应该给孩子减负,不要过早、盲目地给他们制造人为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

怎样开导有入园恐惧的孩子


你家宝宝有入园恐惧吗?

父母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入园的恐惧心理呢?首先要多和老师交流,看看宝宝是否在入园后有以下现象发生:(对应现象愈多,则说明入园恐惧越严重)

1.入园时哭闹,拉住家里人不放手2.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3.入园后经常生病或有不明原因的肚疼、头疼等情况4.从不在幼儿园大便或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衣服上5.在园有尿频的现象或腹泻的现象6.在园不和小朋友玩耍,不参加集体幼儿园活动,表情淡漠

宝宝入园家长五要

1.提早准备为了让宝宝更快适应新生活,家长可以通过参加一个活动、半天班、全天班等逐步接触和过渡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幼儿园。提前带宝宝到幼儿园参观,告诉宝宝这里就是他的幼儿园,给孩子指认和家里相同、孩子感兴趣的熟悉信息,让宝宝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2.保持平静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3.信任孩子相信3岁的他有能力迈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份信任和支持,会将一份能量传递给孩子,协助孩子做好面对上幼儿园的心理准备。当孩子出现不愿去幼儿园的情绪,或者被送到幼儿园,见家长离去就大哭时,家长要抱着孩子、看着他的眼睛,用温和而坚定的语言告诉孩子:“妈妈爱你,你已经三岁了,该上幼儿园了,这里有爱你的老师和许多小朋友和你玩,虽然妈妈一天不在你身边,但是妈妈心里会想着你,而且下午我会早点来接你。”

4.分享快乐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5.积极配合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

宝宝入园家长五不要

1.迁就放纵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2.甜水等待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3.刨根问底孩子回家以后如果没有特别的反应,家长不必过多提到幼儿园,也不必讲过多的道理,孩子在学校待了一天,回家后他需要自由的氛围。即使孩子愿意表达,家长也要注意多做正面引导,多问问孩子幼儿园好的地方,而不要问他们在幼儿园有没有哭,同学欺负了没有,这样反而容易形成一种反面的心理暗示。如果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尽量跟老师多沟通,也可以上幼儿园的网站了解,有的学校会把孩子一天的在校情况写在他们的博客上。

4.零食补偿一些家长唯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5.偏听偏信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怎样帮孩子克服“恋乳”情结


许多孩子在断奶时会哭闹,拒绝食物,甚至养成咬被角、吮手指的毛病,这些孩子不同程度地有恋乳危机。就此,有的妈妈很担心写信咨询了专家,专家给予了分析和答复。。

专家:您好!

我想向你咨询一个问题。我的儿子今年7岁了,感觉他很喜欢摸我的乳房。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是10个月时断奶的,吃母乳时没有摸乳房的习惯。只是一只手拍我后背。断奶后用奶瓶吃奶时,要一边摸着乳房一边吃,不许的话就有些烦躁。这种情形持续了大概一年左右,主要是保姆喂奶时他才这样。给孩子断奶前后我都在上班,但中午和晚上都在家吃饭。

儿子渐渐长大后,喜欢跟大人开玩笑,摸大人的腰啊,挠痒痒什么的。看到有人给孩子喂奶也会在一边观看。今年5。1出去玩,他舅妈在公园给妹妹喂奶,他赶紧站在前面挡住,不让别人看见。还有一次,舅妈喂奶时,他在旁边捏舅妈的乳房,我把他拉出去了。

平常他想摸我乳房时,我一直没有让摸,他有意无意的触碰我到胸部时,我也没有明确的说他,怕说多了,反而不好。只是委婉地提醒他:人的身体有些是隐私部位,不能给别人看和摸,也不能去摸别人。

昨天在商场,他和同学公然地去摸模特的胸和大腿间。我忍不住又有些担心了,他这样正常吗?说实话,。现在,我自己都有点怕儿子抱我了。

期待您的回复,内容可以公开的,我相信有这样烦恼的不只我一个。谢谢!

专家回复分析:

一﹑孩子“恋乳”的心理原因:

从出生到一岁的孩子心理学上称为乳儿期。乳儿,顾名思义就是吃奶的孩子。孩子吃母奶,不仅仅是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更是安抚和亲密的源泉。这方面有很多相关的心理研究和实验。

比如,心理学家哈洛(Hallow)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他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假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先做一个母猴的模型,之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实验的时候,把刚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观察它究竟喜欢里面的铁丝妈妈还是布妈妈。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即使奶瓶放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不愿意在铁丝妈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有感觉饿了才跑去吃奶,其余的时间都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哈洛等人对此进行了解释: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

这个实验说明:孩子不仅仅需要母亲的乳汁,更需要母亲的爱!喂奶满足的是孩子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同样让孩子吃母奶,母亲的态度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不一样。如果母亲把喂奶当任务,孩子吃着奶,自己却想别的,或者孩子一哭就用奶头堵嘴,会让孩子感到焦虑烦躁;如果把孩子抱在怀里,妈妈一边微笑一边轻拍孩子,孩子一边吃奶一边倾听妈妈熟悉的心跳和亲切的话语,孩子不仅饱吸了甘甜的乳汁,而且享受到了醉人的母爱,会身心和谐。所以,吃奶的孩子“恋母”也“恋乳”,母亲正确的喂奶方式,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据研究,一个成人良好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往往与乳儿时期吃奶时的习惯有关。

二﹑谨防不恰当断奶引发的各种断奶后遗症

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大,母乳已很难满足孩子成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了。所以,一般父母会在宝宝长到10-12个月时,给孩子断奶,这是第一次“生理性断乳期”。

对于通过吃奶对母亲产生亲密依恋的孩子来说,断奶不单单是营养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失去在母亲怀里吸吮和偎依的机会,断奶的孩子情感上很敏感,更需要母亲情感上的高度关注。孩子在断奶阶段最需要的,是母亲让他确信他依然是被爱着的。

生活中很多母亲为了避免孩子纠缠哭闹,采取离开孩子一段时间,把孩子托付给长辈和保姆带,或者在奶头上涂辣椒、红药水、黄莲水让孩子嘴巴吃点苦头,望奶生畏,甚至故意冷淡孩子﹑疏远孩子以达到断奶目的。

这些都属于不恰当的断奶方式,和孩子的需求背道而驰,容易给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让孩子心理恐慌,缺乏安全感,产生情感焦虑并引发包括摸乳房﹑摸胳膊﹑摸耳朵﹑咬被角﹑抱母亲的衣物在内的各种断奶后遗症,。

发邮件给我的这位女子,在孩子断奶期间,自己忙于工作,只在吃饭时可以见到孩子,孩子主要由保姆来带,保姆用奶瓶喂奶时,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烦躁不安,出现抚摸保姆的乳房寻求慰籍的行为,她和保姆对孩子这种行为没有及时纠正,而是听任它持续了一年。由此可知,她七岁的儿子之所以对乳房有特殊的兴趣,就是当年断奶方式不恰当,他出现“摸乳”行为时没有及时纠正而延续下来的断奶后遗症。

三﹑怎样帮孩子克服“恋乳”情结

断奶期是第二次母婴分离,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完全吸食母奶到断奶,习惯于母亲香甜的乳汁到彻底告别,孩子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更需要母亲采取正确的断奶方式并对断奶期间孩子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及时矫正。帮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戒断对母乳的依恋。

对于断乳期孩子出现的摸乳房﹑摸耳朵﹑咬被角等行为,母亲可以尝试一些办法转移其注意力,比如,把孩子的手轻轻挪开,指着色彩鲜艳的玩具给他看,抱着他在房内边哼儿歌边走动,或者陪他做游戏,讲故事等等,满足孩子的情感依赖﹑缓解他内心的紧张感。只要母亲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方式得当,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在短期内是可以戒掉的。

发邮件给我的这位妈妈,因为错过了纠正的最佳时期,现在再纠正有点困难,但积极采取一些行动,还是可以帮孩子摆脱“摸乳”行为的。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

(一)﹑转移注意法

孩子出现碰触乳房行为时,不动声色地握住他的手,拉着他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讲故事,玩游戏,和他一起看动画片等等,转移他的注意力,也逐渐淡化他对乳房的关注。

(二)﹑亲子沟通法

孩子摸乳其实是情感上依恋母亲,渴望母爱的信号,所以,不管工作多忙,每天一定抽点时间陪孩子,跟他交谈,陪他游戏,跟他做朋友,让他享受到充沛健康的母爱,如果孩子能感受到并且获得了安全感,自己就会减少对母乳的依恋。

(三)﹑环境熏陶法

给孩子布置充满温馨与童趣的房间,鼓励孩子听音乐,看适合他的漫画与图书,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引导他过充实而有规律的生活,条件允许的话,经常陪孩子到大自然中走走,让绚丽多姿的大自然开阔他的视野,陶冶他的心灵,丰富他的内心体验,让孩子在心旷神怡中养成开朗豁达的心胸,转移摸乳房的不良习惯。

(四)﹑情理说服法

七岁的孩子还是天真烂漫的儿童,母亲因势利导,对他进行情理说服。也可以达到一定效果。

比如,她说“舅妈喂奶时,他在旁边捏舅妈的乳房,我把他拉出去了”。拉出去只会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如果把他的手轻轻握住,蹲下来和颜悦色地问他:“妹妹这么小,吃奶时,都不摸她妈妈的乳房,你这么大了还去捏,妹妹长大以后会羞你的。你想让妹妹这样羞你吗?”,然后用手指比划着做羞他状,在嘻戏中让他感到惭愧,自觉收敛行为。

对于他在商场和同学摸模特的胸和大腿间的行为,可以请商场的工作人员出面制止,利用职场权威对他们起到警示作用,母亲趁机委婉地提醒他们,这类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希望以后不要再犯。

祝愿这位母亲用爱心,耐心和慧心,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帮宝宝顺利入园


如何帮宝宝顺利入园

时下正是新学期开始,也是春季新生入园时刻,首先祝贺宝宝们又长大了一岁。三岁左右是儿童发展的转折期,他们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父母应如何帮助孩子从家庭生活进入集体生活,并愉快地进入幼儿园是成功的第一步。

人是社会的人,儿童从小就应该有集体的生活体验。起初,在入园前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特点。例如:

精神上的变化:在家庭熟悉的环境中,以我为中心,所有人的宠爱集于一身;而在幼儿园只有一、两个老师需要照顾许多小朋友,这样他们会感到有“失落感”……

物质上的变化:在家里他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父母或爷爷奶奶就会马上送上来;而进入幼儿园他们要学会轮流、等待和分享。

环境上的变化:家庭中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而在幼儿园有许多小伙伴,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从没有规律的生活变成有规律的生活,并要遵守一定规则。这种变化往往给孩子带来失落感、孤独感和陌生感。

以上这些变化我们称:暂时分离焦虑期。那么,如何减少孩子这种不安全感和消除分离的焦虑呢?

第一:孩子入园前,父母首先要带孩子参观附近的幼儿园,了解幼儿园里有老师和有许多小朋友,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等。

第二:家中作息时间与幼儿园同步,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穿脱衣服、鞋,并会认清自己的物品;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要细心为其衣物标上记号,以方便孩子认取。

第三:培养孩子自己使用的物品用完(玩完)能放回原处,养成收拾玩具和独立睡觉的习惯。

第四: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接送时,要多鼓励他,并让他高兴地上幼儿园,尽可能早些接回。父母还要做到及时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做到家园教育同步。

第五:在接送的路上、家里或陪伴孩子玩耍时,鼓励孩子讲讲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耐心倾听孩子的讲述,合理指导孩子如何友好地与伙伴交往、学习;此时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良好时机。

第六:没有特殊的情况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慢慢地使孩子懂得幼儿园里朋友多,学会适应集体生活,愿意与同伴交往;为日后学习、生活、思维提供交流和表达机会。

此外,孩子出现暂时分离焦虑是正常表现,父母不必担心,这说明孩子的心理发展是良好的。我们通常说了解孩子是教育的前提,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高度的耐心引导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拒绝入园恐惧 家长五要五不要


很多春季入园宝宝开学已经快两周,你家的宝宝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吗?还会哭闹不休吗?怎么判断你的宝宝有没有入园恐惧?为了帮助宝宝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要做到五要五不要。

你家宝宝有入园恐惧吗?

父母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入园的恐惧心理呢?首先要多和老师交流,看看宝宝是否在入园后有以下现象发生:(对应现象愈多,则说明入园恐惧越严重)

1.入园时哭闹,拉住家里人不放手

2.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3.入园后经常生病或有不明原因的肚疼、头疼等情况

4.从不在幼儿园大便或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衣服上

5.在园有尿频的现象或腹泻的现象

6.在园不和小朋友玩耍,不参加集体幼儿园活动,表情淡漠

宝宝入园家长五要

1.提早准备

为了让宝宝更快适应新生活,家长可以通过参加一个活动、半天班、全天班等逐步接触和过渡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幼儿园。提前带宝宝到幼儿园参观,告诉宝宝这里就是他的幼儿园,给孩子指认和家里相同、孩子感兴趣的熟悉信息,让宝宝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2.保持平静

孩子刚入幼儿园时有种种不太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渲染对孩子入园问题的关注。家长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外部环境。

3.信任孩子

相信3岁的他有能力迈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这份信任和支持,会将一份能量传递给孩子,协助孩子做好面对上幼儿园的心理准备。当孩子出现不愿去幼儿园的情绪,或者被送到幼儿园,见家长离去就大哭时,家长要抱着孩子、看着他的眼睛,用温和而坚定的语言告诉孩子:“妈妈爱你,你已经三岁了,该上幼儿园了,这里有爱你的老师和许多小朋友和你玩,虽然妈妈一天不在你身边,但是妈妈心里会想着你,而且下午我会早点来接你。”

4.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例如,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成人以平静并略带羡慕的态度与孩子分享快乐,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体验,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5.积极配合

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及学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幼儿园。

宝宝入园家长五不要

1.迁就放纵

刚入园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撒娇”或“耍赖”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用转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迁就放纵”孩子。

2.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而且长此下去,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我们倡导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3.刨根问底

孩子回家以后如果没有特别的反应,家长不必过多提到幼儿园,也不必讲过多的道理,孩子在学校待了一天,回家后他需要自由的氛围。

即使孩子愿意表达,家长也要注意多做正面引导,多问问孩子幼儿园好的地方,而不要问他们在幼儿园有没有哭,同学欺负了没有,这样反而容易形成一种反面的心理暗示。如果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尽量跟老师多沟通,也可以上幼儿园的网站了解,有的学校会把孩子一天的在校情况写在他们的博客上。

4.零食补偿

一些家长唯恐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回到家中,各种零食摆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选。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饭,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5.偏听偏信

家长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他们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家长老师怎么帮孩子摆脱入园焦虑


实践证明每个孩子在入园之前是基本上都会出现入园焦虑的,这对这样大众化的一个问题家长应该怎样去帮助孩子化解入园焦虑的情况呢,家长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面对“分离焦虑”,家长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呢?

◆熟悉幼儿园,减少陌生感

有条件的家长不妨给孩子报一个亲子班,让孩子感受幼儿园的生活,熟悉园所环境。实践证明,上过亲子班的幼儿很少有“分离焦虑”的现象发生。

◆为孩子提供交往的空间

它包括成人、同伴及异龄伙伴,让孩子感受交往的愉悦,增进交往的能力,有利于入托后较快地融入集体。

◆送孩子来园后不停留

有的家长送孩子来园后,不马上走而是爬窗偷看,这样很不好,一是对老师的不信任,二是更能引起孩子的哭闹。家长送孩子来园后应马上离园,这样孩子在心理上更能接受爸爸妈妈工作忙的理由。

◆积极与老师沟通

要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缩短适应期,首先家长的情绪、情感很重要,要消除自己消极的心态;其次,每天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特别是孩子在生活上有无特别的需要,生理上有无特殊的帮助,应与老师讲明,减少孩子不必要的哭闹。

◆与孩子沟通注意语言导向

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如“有小朋友打你吗”、“抢你的玩具了吗”等问题,这会让孩子不爱上幼儿园。 家长应在和老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如:“今天你得了一个小五星,真棒!明天我们还去幼儿园,得一个大五星好吗?”“老师说你真乖,可喜欢你 了。”“今天和谁做好朋友了?”……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孩子、老师和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幼儿园的老师一般会怎样做呢?

◆倾听孩子诉说

孩子适当地宣泄就是排出不良情绪的法宝。在班级中要给孩子单独开辟一个倾诉区域,如“悄悄话”、“我想对你说”等。老师的理解能够使孩子感受到自尊和力量,从而转化为健康的情绪和意识。

◆转移的策略

包括情感转移、言语转移、和游戏转移。如教师以形体语言亲近幼儿,抱抱、亲亲、摸摸、扮演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多创设几个娃娃家等,让幼儿有一种亲切感,从而使幼儿的依恋由家人转向老师,减缓因失去依恋而引发的焦虑。

◆奖励的策略

孩子对老师的肯定与奖励很当回事,如孩子能独立进餐、安静入睡、自己如厕、与同伴快乐的交往……教师采取贴花、印章等策略,很受孩子们喜欢。

◆适度满足

即对幼儿合理的要求给于适当的满足。开学初,采取容许家长进行半天陪读的形式,缓解入园焦虑。通过一些互动式游戏,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熟悉 幼儿园的环境,从而缩短适应过程。部分孩子对家庭成员的依恋感很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而且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们应不限制幼儿拿依恋物。如有的孩子拿 手帕、玩具等依恋物时情绪确实有明显的好转,当孩子对老师、环境和同伴比较熟悉了,再逐渐让他摆脱这个依恋物能缓解孩子的焦虑。

小编总结:老师和家长采取不同的策略,有助于孩子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也缩短了分离焦虑的持续时间,多数孩子一个月后会基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所以家长和老师应共同联手减少幼儿“分离焦虑”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