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望女成凤,但是对女孩的不足之处却不愿去接受,或不能正确面对,这不仅会削弱女孩的自信心,也可能会促使其在痛苦中走向叛逆。父母逃避的原因,并不是缺乏勇气,而是缺乏一颗平常心。不够漂亮的女孩有很多,不够聪明的女孩也有的是,如果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困扰自然会远离。

拿破仑曾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可见,人的心态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下的反差是巨大的。对于女孩的不足之处,父母大可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既然人都有不足之处,女孩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种不足之处不应该使父母不能包容而耿耿于怀。如果父母的心态不积极,那么女孩更难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不足。

马女士的女儿其貌不扬,成绩平平,但性格开朗,很惹人喜爱。马女士在谈到女儿时说:我女儿既不聪明,也不漂亮,但是她穿衣服很会搭配,从来不用我操心,对此我已经很满意了。况且,人有不足之处很正常啊,平凡人有平凡人的真实和幸福。同事家的女孩在别人眼里非常优秀,既聪明又漂亮,但是我从来不拿我女儿和她比较,因为我觉得我女儿现在的状态很好,拿她和别人比较会伤害女儿的心,没有必要去做不利于女儿成长的事。

马女士的这种心态很好,她这种积极、豁达的心态不仅让自己少了一份忧愁,而且也给女儿传达了积极的信号。总之,对于女孩的不足之处,要用平常心去面对,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这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也是孩子最渴望得到的。

延伸阅读

平平常常育儿心(上)


自从有了女儿一诺,我就特别注意那些关于育儿的文章。可每次看到有的家长谈育儿经验,讲到自己的小孩18个月能识字,24个月能念唐诗,我就特别担心。一诺已经19个月了,可还只能讲十几个单词,更不要说唱歌念诗了。难道是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吗?

我们夫妻俩的工作都很忙。除了8小时工作,常常还有一大堆的书要看,一大堆的考试要应付。每天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就只有下班到家到女儿上床睡觉这短短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为了充分利用这3个小时,我每天一下班,总是心急火燎地赶回家,把女儿抱到身边,又是玩玩具,又是唱儿歌,又是讲故事,千方百计多教她一些东西。甚至连去超市购物,也要尽量带上她,一路抱着,一路嘴里不停地念念叨叨。可我们的女儿似乎就是没这个语言细胞。翻来覆去就是只会这几个单词。真不知是大智若愚呢还是故意装酷。

我家的保姆来自农村。为了给上大学的女儿筹学费,只身到城里来打工。她人很勤快,1年多下来对女儿也已有了很深的感情。她常带一诺到楼下的儿童乐园玩,平常干家务时也会给女儿扔几块积木,让她一个人玩。可惜保姆从未上过学,连自己名字也写不全,难道是这里出了问题?

为了女儿的教育问题,我总是忧心忡忡,可丈夫却永远是一付不紧不慢的样子。最多说几句“我看女儿很聪明的”或是“只要她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智力中等就可以了”之类的话。常常是我在一边说得慷慨激昂,从狼孩讲到神童,从古代的孟子讲到近代的傅聪,从国外的蒙特梭利讲到邻居家的小女孩,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任我讲得口干舌燥,活动万分,丈夫却只在一边慢悠悠地蹦出一句话,“你就顺其自然吧”。把我从火里又扔到了水里。

平平常常育儿心(下)


尽管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可我总是不甘心。我所看过的育儿书,都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都认为“受限制的环境和在婴儿期缺乏智力刺激,对未来的智力发展有消极的永久的影响”。我可不想因为我们一时偷懒而耽误了女儿的一生。于是,我一边对保姆千叮咛万嘱咐,让她多陪一诺玩,多让她听磁带,一边千方百计挤时间与女儿在一起。这么一来,保姆被我搞得紧张万分,而我自己也是精疲力竭。可女儿却始终长进不大。整个家庭被一种焦躁的气氛笼罩着。

直到有一天碰到了一个搞教育的邻居,他郑重其事的对我说,儿童的早期教育很重要,但这种教育也要结合个体差异,略为超前就可以了。而且,这种教育应该是重在挖潜力而不是强加给小儿的,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发展还要注重求知欲等个性品德的培养。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听完这席话,我忽然觉得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想想自己也是2岁才开始学说话,丈夫小学时的成绩也不拔尖,可如今我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也都干得不错。也许,女儿是接受了我们的遗传因子,是属于慢热型的吧。这样一想,发现女儿其实也不差,能叠4块积木,能一页页翻书,能说十多个单词,能模仿着喂娃娃吃饭。这些都是和她的年龄相配的。只不过以前我看了太多神童的书,潜意识里又对保姆不放心,才会对女儿提出太多的要求,搞得大家都很累。

其实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一诺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姑娘。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平凡的生活也是一样有滋有味。如今只要一有空,我们全家就会一起到公园,到大自然中去玩,保姆也开始注意一诺的教育了。抱着这种平常心,我就更为一诺的每一点进步感到高兴,随着一诺的不断成长。我的心情越来越轻松,再也不为女儿比不过别人而担忧了。

教孩子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拒绝


下面是幼儿园老师撰写的关于宝宝心理引导方面的教学文章。这对于父母的启发是:宝宝的心理抗压力、挫折耐受力与看护人的引导关系莫大,应捕捉宝宝的心理、倾诉变化信号,采取或者不采取一定的措施。

圆圆一脸委屈地坐在楼梯口,我看了他一会儿,他也看到了我,两眼对视时,我对他说:“宝贝,你怎么了?需要我帮助吗?”他说:“刚才我想和何晗他们一起玩,可是他们都不愿意和我玩,何晗还推了我,我很生气。”正在这时何晗过来了,我对何晗说:“宝贝,你和罗江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何晗:“我已经向他道歉了呀,他也已经原谅我了。”“是这样吗?”我问罗江和。“是的,我已经原谅他了,可是我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那你需要我的帮助吗?”“不需要,我只是想自己在这里坐一会儿,我可以自己调整的,你离开吧。”听他这样说,我没有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在楼梯的拐角处悄悄地观察他。只见他两只胳膊撑着脸,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将胳膊放下,伸开两条腿,伸展一下,又叹了了两口气。两分钟左右,站了起来,走到院子里,看到猪B跑了过来,对猪B说:“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猪B说“愿意啊。”罗江和的脸上顿时一片灿烂,拉着猪B的手跑去滑滑梯了。

看到这些,我的心被触动了,因为我看到一个孩子身上的所展现出来的成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别人的拒绝,准确地区分事情与情绪,清晰地把握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不就是一个成熟的人的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几个人有这样能力,这确实让我汗颜,让我惊讶,也让我自豪,让我对“爱和自由”这条路更加坚定。

点评:事情是互动的,情绪是自己的。按相互尊重的社会交往规则来处理事情,以独自承受、自我调解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儿童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发展出这些可贵的品质。(点评人:刘静芳 

用爱与理性引导孩子面对灾难事件


孩童在面临重大灾难事件后,需要父母和教师的陪伴和引导,帮助孩子克服恐惧与焦虑,并提供讨论的机会。尽管孩子对事情的理解程度不同,但是和大人一样,他们有权利了解身旁发生了什么事,身为成人的我们,应该尽量以孩子能理解的话向他们解释,和孩子讨论灾害相关话题的注意事项如下:

一、留意时间和场合:

当孩子问起与灾害相关问题时,虽然立刻回应他们很重要,但是家长或教育工作者最好能找到让孩子不分散注意力的时间或场合讨论。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注意力,一起讨论孩子的观点、恐惧、忧虑和担心。比方说,如果孩子在菜市场提起这类的话题,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告诉他们,我们很高兴他们想进一步了解状况,不过应等回到家后,再一边喝着绿豆汤,一边好好的讨论。相同的,如果在学校,孩子在不适当的场合提起这类的话题(如下课休息时间),老师可以找其他机会或场合私下和孩子一起讨论。

二、谈论的第一步:

很多情况下,孩子身边的成人可能必须主动展开相关话题。一个好的谈论点是问孩子是否听到了或看到了什么,家长或教育工作者可以接着问孩子他们对于所见所闻的想法和感受。

三、寻求讨论的机会:

大人们应该找个可以讨论的适当时机,比方说,当大人和小孩一起看到新闻报道时,可以借此机会讨论。或者,当一起观赏内容提及灾害的电影时,大人们可以借此展开话题讨论。

四、着重于孩子们的感受和想法:

大人们应该不带着批判的立场,给予孩子机会公开分享他们对灾害的观感、想法、感觉。寻找和了解孩子们怎么看待相关情况、他们觉得什么很重要、对什么感到很困惑,或什么事困扰着他们。大人们应该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避免用教导或告诫的态度讨论话题。

五、倾听并回应孩子心里的感受:

大人们通常惊讶于孩子对灾害的担心和恐惧的程度,我们必须回应每个孩子个人的恐惧,不要对他们的想法,担忧抱持先入为主的态度。

六、再次对孩子保证安全:

不要轻易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可能因为自己表达恐惧却被大人认为不应该大惊小怪,而感到丢脸或觉得被批评。如果能和孩子一起寻求正面、积极的方法来面对灾害所带来的各类问题,孩子们应该比较容易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与焦虑。让孩子了解相关人员(如警察)正保护着我们,或是和他们一起计划紧急应变措施(如规划紧急逃生计划),这些都是用来向孩子保证他们安全的做法。大人应该提供诚实、正确的资讯,避免使用“如果……该怎么办”的口吻讨论,以免造成孩子的恐惧情绪,维持正常生活的例行活动也是向孩子保证安全的做法之一,可以帮助孩子的生活慢慢趋于正常化,重新为孩子找回安全感。

七、提供事实和正确信息:

一旦对孩子的感受有初步的认识,大人们应该向孩子提供正确的灾害相关资讯。资讯的内容应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和成熟度,应该厘清哪些是真实的资讯、哪些不是。大人们应告知正确的资讯,以面对处理孩子内心的恐惧和忧虑,不要用不正确的资讯欺瞒孩子,让他们有不实的安全感。

八、示范公开的讨论过程:

有时候让孩子和青少年公开分享感受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孩子们生活中一位重要的长辈开始,请他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和展开讨论。从分享大人们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中,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些感受是正常的,怀着恐惧和担忧的他们其实并不孤单。

不过,大人们必须随时审视讨论内容,避免自己对灾害或恐怖事件中的某些失去人性的人妄下结论。同时也避免让自己的恐惧或担忧造成孩子们心理上的负担。

九、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让孩子主动讨论及发问:

所有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不一定在一次的机会中就能完全触及。随着时间,对于灾害的新的疑问和讨论可能慢慢显现出来,如需要的话,这些讨论可以随时持续进行。

专家:关注孩子生活的细节——平常时刻


平常时刻是幼儿生活中平常又微小的时刻,但却是幼儿思维推理、体验世界的缩微。成人如果仅从其自身世界出发,则不会关注到这些细小的时刻,甚至反对幼儿将精力耗费在“无益”的尝试中。殊不知正是这一次次的尝试,这一分一秒的平常时刻,是幼儿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宝贵时刻。

平常时刻中,幼儿往往会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知识得到扩展、延伸和应用。皮特(化名)想让他的发条小汽车沿着斜坡爬上用积木搭起的平台。小汽车总是在一半儿就滑下来。他试了一次,用同样的方法又试了一次,接连三次都失败了。第四次皮特换了个法子,他把小车往后放了一段距离,把发条拧得紧了一些,这次尝试似乎起了作用。小汽车冲上了斜坡,但在顶端的平台上呆了几秒钟,又退了下来。皮特又加大了旋转的力度,拧得紧了又紧,但仍然是同样的结果。这时他停了下来,盯着那三块搭起的积木看了一会儿,走上前去把其中的一块积木抽掉,只剩下两块积木。坡度显然平缓了许多。这次皮特又将上紧了发条的小汽车送上了“征程”,它不仅爬上了斜坡,还稳稳地停在那小块平台上。皮特的脸上露出了国王般自信的微笑。

分析这个平常时刻中皮特所采用的“策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目标本身(小汽车爬上斜坡),也不在于动作行为(拿掉一块支撑的木板),而在于幼儿对问题解决条件关系的理解。从策略中可以看出,幼儿在尝试中可以理解到小汽车与斜坡之间的距离以及斜坡的倾斜度均是影响因素。这一反比的功能关系由此获得,即A(坡度)越小,B(小车行走的距离)越大。这些概念关系的获得对幼儿认知发展策略、动作行为、问题解决能力显然都是有益的。

从成人的支持和干预上来说,如果他们仅仅注意到幼儿的成功,他们也许会问,“噢,你成功了,告诉我你的做法吧!”幼儿可能只会回答,“我让它低了一点。”但如果成人在真正了解平常时刻的价值,并能恰当利用,他也许会问,“哇,好极了,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斜坡低了,汽车就能爬上去了呢?”皮特可能回答,“斜坡陡了很难爬。”后者的问题关注与幼儿谈论原理和假设,而不仅仅针对成功的经验作为成人的支持性话语,涉及的是幼儿的推理和思维,就能够引发更长、更高水平的对话。关注平常时刻,并坚信其能为幼儿的发展有所助益,给与幼儿充分的时间,让平常时刻的经验充分产生,利用一切机会和方式观察、捕捉与分析,在平常时刻中与幼儿一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深入地走入这些平常时刻,从幼儿的角度体验这些平常时刻。一个简单片段的体验与分析能够带来对幼儿多个侧面的广度的理解,这便是平常时刻的真正价值,也是成人生活世界与幼儿生活世界得以联系的途径之一.

教孩子家长可“一心两用”


教孩子家长可“一心两用”

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集中”都需要后天培养,而婴幼儿时期是关键期。“一心两用”的条件是,其中一件事是孩子较熟悉又较简单的,不需要花费很大的注意力。

理由

孩子未来做很多事情都需要他同时把握全局、通盘考虑。比如开汽车要留意地形、注意路上的环境和行人、还要关注红绿灯的变化;弹钢琴时,眼看琴谱、耳听琴音、脚踩踏板,大脑则要分析、判断音乐的节奏。学会“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就能很好地应付。

好处

研究表明,在“一心两用”训练中表现出色的孩子,在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时候,也有出色的“业绩”;而且,大脑反应快、身体协调性好、记忆力强、富于创造性。

实际操作

1岁: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说话;一边学走路,一边看电视;一边听儿歌,一边玩游戏。

2岁:一边学儿歌,一边双脚跳;一边唱歌,双手一边有节奏地舞动;一边听故事,一边做动作。

3岁:一边自言自语讲故事,一边给娃娃穿衣服;一边涂鸦,一边听音乐;一边拍球,一边和小朋友说话。

4岁:一边走平衡木,一边数数;一边捏橡皮泥,一边唱歌。

5岁:一边滑轮滑,一边数数;一边画画,一边编故事;一边折纸,一边听歌。

6岁:一边穿珠子,一边和小朋友聊天;一边看电视,一边背诵唐诗;一边弹钢琴,一边唱歌。

家长别总盯着孩子的不足


别的孩子都兴冲冲跟着老师做活动,只有天天紧紧依偎着我,我稍一离开便大哭大嚷———真丢人!早知道让他爸爸来参加亲子日了。这是儿子上幼儿园后举办的第一次亲子日活动,就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一天的幼儿园活动。本来还挺兴奋的,连穿什么衣服都琢磨了半晚上。可谁想到儿子的表现让我不得不成为焦点。

老师讲故事,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听,家长们站在远远的教室门口,只有我,半蹲半跪地搂着儿子,手还得紧紧抓着他,否则他一定又会哭闹起来。那个小朋友是叫泡泡吧,听儿子以前说过。听故事真认真,刚才做手工时也是专心致志,他的爸爸妈妈一脸幸福地在一旁观看。他们的视线中一定也看到了泡泡对面手忙脚乱的天天和灰头土脸的我。

唉!上了英语课,咦,我惊喜地发现,儿子竟然甩开我的手跑去围着外教大呼小叫。每次老师提问,就他积极。无意中瞥见泡泡,还是像刚才一样规规矩矩坐在小板凳上,老师提问声音也很小,大家跳舞时他也不主动……虽然知道不应该,但是我的心理还是一下平衡了!正如我所料,泡泡妈妈有点儿着急,直嘀咕———这孩子,怎么一点放不开?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也有优点,可惜我们总是盯着自己孩子的缺点,拿它去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感谢小泡泡,他让我知道如何客观地对待孩子的弱点,心态平衡了,就不会急功近利,要知道,急躁着急的状态下,无论如何是无法正确地教育孩子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