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应对宝宝哭闹的4大妙招

声音:其实胎儿在母体中的环境并不是非常安静的,包括母亲血管流动的“刷刷”声、母亲心脏跳动的声音、肠胃蠕动的声音、说话的声音等等。新生宝宝耳膜较厚,对于成年人来说有点响的声音对新生儿来说可能刚好合适。家长可以为宝宝营造这种类似的声音环境,使用吹风机、吸尘器、收音机、烘干机、流水或选择“白噪音CD”,都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对着宝宝的耳朵“嘘”声也让宝宝很受用,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

摇晃:在妈妈的子宫里,无论妈妈在走路、坐着看电视,或是睡觉时翻身,宝宝的感觉就像在海上坐船一样舒适,因此轻轻地摇晃会受到新生宝宝的喜欢。但专家提醒家长注意:摇晃宝宝的幅度要小而快,不适当的摇晃可能导致婴儿身体受到伤害甚至猝死。

吮吸:宝宝在预产期前3个月就开始练习吮吸手指了。把你的手指放在婴儿的嘴巴里,或是给他使用安抚奶嘴。吮吸不仅能够缓解宝宝的饥饿感,还会激活大脑深处的镇静神经,将宝宝带入深沉的平静,让宝宝进入满意的放松阶段。

包裹:胎儿在妈妈的子宫里是被紧紧包裹着的。专家认为,“襁褓法”可以让宝宝感觉像是重新回到了子宫,获得被保护的安全感。具体方法是:使用长宽均为1.5米的包布将宝宝包裹好,在不妨碍宝宝正常呼吸的前提下,尽量裹得紧些。

侧抱:家长常常采用让婴儿平卧在怀里的姿势抱孩子,但事实上这样往往无助于安抚宝宝。美国专家认为,刚刚降生的婴儿事实上还没有准备好迎接新的环境,对他们来说,从子宫的温暖环境里出来就类似于让普通人类从树上掉下来,刺激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莫洛反射”,表现为哭闹不停。而把婴儿竖直抱起或侧抱则会关闭这一反射,让宝宝尽快安静下来。

延伸阅读

宝宝哭闹应对有方


问:我们家宝宝4个月了,他妈妈特惯着他,一哭就马上去哄,要什么给什么。这样会不会把宝宝惯坏啊?长大后怎么得了啊?

摇博士建议:

在宝宝半岁以前,不要担心把宝宝宠坏。因为这时候的宝宝是因为不适而啼哭。

3个月前宝宝啼哭大部分是因为生理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例如:饿了、渴了、尿湿了、不舒服了。一旦宝宝啼哭,父母要做的就是立即回应、呵护,及时满足他的需求。

3~5个月,宝宝开始有社会需求的情感体验,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爱抚,有时会用微笑、眼神、咿呀作语,和人交流。这个阶段仍然建议爸爸妈妈对于宝宝发出的表示任何不安的信号给与迅速回应。试着找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并且尽最大努力减轻宝宝的不适。这样,会让宝宝感觉自己发出的信号是有用的,外界是可以信任的。

您的宝宝刚刚4个月,如果宝宝啼哭,或者发出其他信号,您就尽力满足他吧。对于半岁以后宝宝建立安全依恋,甚至以后良好性格的养成都有好处。

人物介绍:

摇博士是

成长阶梯推出的虚拟人物,集合了

聘请的多位专家的智慧,根据“成长阶梯0~6岁儿童能力发展评测”结果和测评用户提出的问题,给出科学的育儿指导意见。

早教咨询:五大妙招 让您的宝宝爱上音乐


在幼儿早期教育当中,音乐的作用至关重要,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会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律、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天生都是爱音乐的,那么怎么培养孩子音乐方面的兴趣呢,以下五个好办法,可以助您成功。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但是却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家长事宜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的教学方法,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从而经历一个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部历程。

(二)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素材

孩子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教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这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家长应该多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教材,只要是在孩子的接受范围之内,什么类型的音乐都可以,不同的音乐将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从而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分辨、接纳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语言要生动

在引导孩子爱上音乐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准备一些点缀性的语言,可以先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孩子跟着做一些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这样既可以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以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还便于家长之后向孩子传授音乐知识。

节奏语,就是用拍击身体的动作来表节奏和韵律示,用在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可以使孩子感受音乐的速度和力度,从而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手势语,就是用手势来代替语言,它这样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通过手势可更加直接地向孩子及时传递和表达音乐本身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体态语,体态语是通过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的神态语汇,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这可以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孩子表露和传达内心的情感。眼神、笑容都可以感染孩子鼓励孩子,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情境当中。

(四)让孩子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

幼儿教育的全部成就其实就在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调动孩子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孩子主动要求表达的时候,教育才会有所收效,所以家长要注意充分调动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和求知,从而产生动力和自信感。

(五)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所以家长应该注意为孩子提供表演的机和舞台,让孩子在不同的音乐类型中,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充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总结:生动正确的引导可以让孩子慢慢爱上音乐,投入音乐,这样对孩子的审美能力和个人气质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家长应该多多引导孩子熏陶孩子,但是也切勿急功近利,光想着成名成家,毕竟这个世界上爱音乐的人很多,但是音乐家并不多。

教您应对宝宝黏人的好方法


教您应对宝宝黏人的好方法

初为人父人母,在养育宝宝方面缺乏经验,面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往往手足无措。别逃避,别退却,拥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困难。

家有“黏人”宝宝、“陌生”宝宝怎么办?

“黏人”宝宝表现为过度依恋,一刻都离不开妈妈。

建议妈妈可以这样做:

1、妈妈在离开孩子时要注意,为了消除他的不安全感,不要一声不响地偷偷溜走,要告诉孩子你会回来,并说到做到,最好选择在孩子愉快的时候跟他说再见。

2、年轻的家长一般工作很忙,常常会让孩子感觉到亲情的缺失。他们会特别渴望和父母黏在一起。所以不管有多忙,父母都应尽量抽时间陪宝宝。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孩子都需要与爸爸妈妈在一起,分享快乐分担苦恼。

3、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在心理上感觉更安全。父母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

“陌生”宝宝不和妈妈要好了,更愿意亲近从小就照顾她的奶奶。

建议妈妈可以这样做:

1、妈妈要反省:是不是自己太忽视了宝宝的成长?平时只关注宝宝生理上的需求,而将他心理上的需求让奶奶一手包办了?上班时无暇顾及宝宝的需求,那就更要把握好下班后的时间,可以向奶奶询问宝宝一天的情况,了解他的成长过程。

2、在一旁观察奶奶是如何与宝宝亲近的,学习并模仿奶奶的做法。

3、融入宝宝的世界,成为她的玩伴,抽时间多陪他玩玩具,讲故事,做游戏。要让宝宝感到妈妈与奶奶的不同,妈妈更了解宝宝的世界,与宝宝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4、随时随地关注宝宝。避免自己糟糕的心情带入陪伴宝宝时的情绪。最好时常面带微笑地和他说话、唱歌。

教宝宝认识“分享”的4妙招


教宝宝认识“分享”的4妙招

1做出分享的榜样

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在宝宝面前与家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当宝宝偶尔做出分享行为时,一定不要谢绝,要诚恳地接受宝宝的好意,而且要谢谢宝宝,让宝宝体验到和大家分享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从而激励他继续这种行为。

2进行角色扮演

给宝宝讲有关分享的故事,并和宝宝一起扮演故事里面的角色,宝宝来扮演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别人分享的角色,爸爸妈妈扮演接受别人礼物的角色,然后可以交换角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角色扮演,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使得角色的分享特征固定在宝宝的心中。这时,宝宝就真正从“小气”的宝宝成长为愿意和人分享的可爱宝宝。

3在关键期加强引导

1.5~2岁是儿童分享行为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抓住这个时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比如在宝宝与家人共处时,、在与小朋友共处时,要引导他分享食物、玩具等,充分利用这个关键期,促进分享行为能力的发展,更好地获得社会交往的技能。

4满足宝宝对爱的需求

请爸爸妈妈拿出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和宝宝共处,不要忽视宝宝对爱的需要。否则,宝宝可能会失去已经获得的安全感。这种对父母的不信任,就可能在宝宝的社会行为上体现出来,比如不愿意与人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