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好动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儿童多动症并不少见,但这并不意味好动的孩子就是多动症。相反,文静的宝宝也有可能是多动症。

活泼过了头,警惕多动症

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较为活泼的孩子往往会给家长带来疑惑:“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其实,孩子的活泼好动跟多动症的多动还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活泼好动的动是可以被控制的,一般孩子在特定的场合都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即使是“人来疯”,但经过家长的提醒后就可以收敛。

但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往往比较冲动,而且表现得无法控制自己,常常情绪和行为都失控,做事缺乏耐性。做错后常常承诺以后一定会改,但最终依然还是做不到……专家提醒,如果孩子表现出智力和能力明显跟实际的控制力不相符时,就需要警惕是否患上了多动症。

多动症在儿童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在7%左右。育儿专家建议,多动症越早治疗预后越好,因此家长需要多注意观察,如果怀疑孩子有多动症的可能,不妨到医院做一个诊断。

多动症患儿不一定多动

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过于活泼好动就是多动症。实际上,多动症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俗称。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注意力缺陷亚型”、“多动/冲动亚型”、“混合型”。除了多动/冲动型之外,多动症还表现为注意力缺陷。

这种类型的孩子平时并不表现为多动,主要特征为:与同龄儿童相比明显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且注意力易分散,很容易因为外界环境的动静而分心。这类患儿自我调节能力差,不管给他安排什么任务都难以完成。部分患上多动症的孩子因为家长和老师的斥责以及同伴的排斥而出现焦虑和抑郁,经常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冲动型和混合型的多动症比较容易发现,而注意力缺陷亚型孩子则因为看上去较为‘文静’而常常被家长忽略。特别是女孩子,许多人认为女孩子文静是正常的,因此更难发现。

症状重的患儿要坚持治疗

多动症被认为是一种影响终身的慢性疾病。部分多动的症状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好转,这恰恰给了家长一个错觉,认为孩子的病已经痊愈了,可以停止吃药或者治疗。特别是部分家长对于孩子长期服药治疗有疑虑和担忧,通常自行停止给孩子服药或者盲目停止治疗。

但实际上,此时孩子的注意力缺陷和冲动仍然存在,如盲目停止治疗,孩子会因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而给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带来影响。因此,应当听从医生建议,不要擅自停药耽误治疗。

一般来说,对于症状较轻的多动症患儿,如能早期发现并通过加强教育、改善家庭生活环境等措施,可以不通过药物治疗。但症状较重的多动症患儿则必须及时治疗,且坚持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其他方法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否则,极有可能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发展为成人多动症,甚至发展为其他精神疾患,给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相关推荐

孩子真的健忘吗


问题:

我的孩子总是会忘记一些事情:他该做的家务活、家庭作业,他的午餐盒,他把东西放在哪里,什么时候他该去练习等等。这种行为让我很困扰,而且因为这件事,我快要变成一个唠叨鬼了。

思考:

你的孩子真的是健忘吗?如果是的话,他也会忘了看他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或者是忘了你曾经答应过他可以在晚饭后吃冰激凌。或许他只是缺乏一些动力,来记住那些不那么有趣的事情。或许他需要学会如何看得更远,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了。

解决方法:

1、不要总是说孩子“健忘”,这只会让孩子更加坚信自己就是健忘。尽量不要说这样的话:“不要忘了你的作业、你的衣服、你的小提琴,你听到……”这些只会暗示,他一定会忘记。如果你必须要提醒他的话,你可以这样说:“请记住!”不要总是对他的健忘大惊小怪,你只需要帮助他提高记忆力就可以了。当孩子忘记某件事时,不要帮他,而是让他自己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2、给孩子买一本挂历和一本记事本,帮他把所有的安排以及需要做的事情都写在上面。帮他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在吃早饭的时候,都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写下今天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发现他忘记了什么的话,不要立刻提醒他,而是让他检查一下自己的记事本,看看有没有漏掉什么事情。

3、如果孩子忘记的是家庭作业或学校其他的事情,不要过多批评他,只需要让孩子的老师知道,你已经要求孩子对自己的功课负责了,并希望他可以做得更好。允许老师在孩子忘记事情时严厉些。老师给出的低分或是批评会让孩子把家庭作业放在心上。

4、看看孩子是不是在用“我忘了”作为借口,来逃避他不想做的事情。如果确实如此,就让孩子知道,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用一句“我忘了”来作为没有完成的借口。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我忘了”就意味着“我不想做”,而你会对这种行为做出一定的处罚。比如,孩子本来应该在上学之前收拾好房间,但是他在晚上放学回来之后告诉你:“我忘了。”你该怎么办?只需要告诉他,你已经替他完成了他的工作,现在他需要替你做一件事情,比如,将洗干净的衣服折好,或是擦干净厨房的地板。

5、设定更加具体的要求。当有依据可以遵循的时候,孩子就会按照规矩做事,甚至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烈的责任感。如果孩子对早晨要做什么都很清楚的话,就不会忘记带午饭。把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比如,回家;放好午餐包;吃点零食;完成作业;准备桌子;吃晚饭。如果在一周内每天的活动并不太一样的话,那么,你可以做几份表,“一、三、五”一份,“二、四”一份,周末一份。

早教知识:男孩和女孩真的是一样吗?


人常说:“生男孩女孩都一样”,可真一样吗?最少从抚养上而言,因为男人女人生理结构及大脑生长发育等层面的差别,会反映出许多不一样。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医院门诊少年儿童初期发展趋势管理中心主任医师A表明,针对这种不一样,父母应当保证心中有数。男孩和女孩真的是一样吗?

一岁前,男孩管,女孩宠。

男孩和女孩真的是一样吗?这段时间里,小孩还没什么观念,必须爸爸妈妈提早对她们的性別性情有一定的定义。例如能够 常常对男孩说“没哭”,而对女孩子要像看待“公主”般宠着。

1—2岁,男孩能说20个单字就可以了。

男孩语言表达能力生长发育比较晚,一般 ,女孩在一岁上下时,就能讲出许多单字和双幕;而男孩将会只要说些单字。A医生觉得,这是由于男孩的語言神经中枢看起来本就慢一点,因此 在1—两岁时,他能说20个单字就可以了。

“即便小孩没反应,还要多和他沟通交流,假如想造成他的留意,可以用姿势来表述。”除此之外,上海市儿童中心儿科主任医师吴虹提示,男孩子天性较淘,从能爬能机械表误差,就需要坚决杜绝出现意外,清扫家中的安全性盲区,例如转角放家俱,桌角包安全防护等,也要避免 男孩子攀爬。

2—3岁,男孩多防传染性疾病,女孩多防免疫疾病。

小宝宝们拥有一定的“性别意识”,男孩子更为欲望,女孩子更为细致。“这时不必过度管束其个人行为,随遇而安。”A医生说。男孩和女孩真的是一样吗?除此之外,两岁半到三岁的小孩易得病,男孩容易得到传染性疾病,因而要少去人多的地方;女孩患免疫系统疾病的将会较为大,父母应多留意这些方面的数据信号。

3—4岁,男孩多做益智游戏,女孩多做体育竞赛。

这时“性別特点”更为显著,男孩一般会非常淘,女孩子则越来越胆怯内向型。“这时候父母就不可以再心存侥幸了。”北京工业大学少年儿童心里咨询师鲁杰觉得,男孩子应多触碰有挫败感的益智游戏;女孩子则应根据户外活动提升归属感。

4—五岁,提升女孩自身防范意识。

男孩和女孩真的是一样吗?这一时期,父母解决女孩提升“性生理”文化教育,提示他们“不可以让他人见到自身的人体”。平常文化教育他们注意卫生:尿尿前洗手消毒,不必叉着腿坐,别穿过紧的衣服裤子,以防给私密处留有身心健康安全隐患。

早教知识:远疏近亲是没有安全感吗?


我的孩子一岁八个月了,我是在她一岁零三个月的情况下从头开始工作中的。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状况:我全职的在家里的情况下,她看到因为我没有什么非常的反映,但是父亲要回家,她就非常开心,冲上去要抱啊,笑啊哪些的,家中来啦其他顾客也是一样的。远疏近亲是没有安全感吗?

远疏近亲是没有安全感吗?我工作以后由外婆一个人带她,她对我也非常亲了,尤其是十一国庆七天,每日都“黏”在我的身上,一步都不愿自身走,对外婆越来越分外“抵触”,外婆乃至不可以挨近她,一挨近便说“外婆离开,不必外婆”;但是母亲怀着她和外婆到人多的地方去,她会随时随地留意外婆是否在身边,要是一个错眼不见了,就会马上问“外婆呢?”

近期,我发现了我回家了的情况下,她假如已经院子里去玩,看见因为我没有什么非常的反映,不象原先,磕磕绊绊的扑着就过来了,我内心好迷失啊!对周边的人,住宅小区的保安人员大伯,周围小店铺的大姐,她都非常了解了,也是理都不愿意理别人。看到别人门把伸过来想抱她,立刻便说“不必,不愿意”,而对外边不认识的大姐,她却很激情,追着别人喊“大姐大姐”。

这是怎么回事呢?她的归属感搭建得究竟怎么样呢?

答 孩子这类状况显而易见是不常见的,但要是孩子沒有心态难题就无需过多在乎。每一个孩子都拥有 自身的认知能力登陆密码,她们会恪守自身的这类方法决不放弃。远疏近亲是没有安全感吗?大部分孩子都是对了解自然环境中的新事物特别喜爱,这一状况常见于对物块,非常少对人。因为对人有来源于对妈妈的印刻现象,因而孩子会抵触路人。

看实例中的孩子应该是把对物的探索方式用在了对人上,当妈妈在身边时她才接受他人。大家见到要是她觉得自然环境是安全性的就会去探索其他內容,能资金投入地工作中就表明她觉得是安全性的,她沒有舍弃工作中去重获得关爱。

远疏近亲是没有安全感吗?这一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没有问题。实例中的状况应该是一种好的状况,这一孩子也应该是一个归属感非常好的孩子。

婴儿真的无忧无虑吗


案例

薛女士做了新妈妈以后,婆婆就赶来伺候她做月子,照顾小孙子。婆婆从农村来,身体好,能干也能说,一开始婆媳之间相处还挺好。但是半个月以后,薛女士的奶水就很少了,不够孩子吃的,需要添加奶粉。白天还没有关系,到夜里,人累了一天,睡得迷迷糊糊,孩子半夜饿了要吃奶,婆婆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便起床热奶,薛女士身体虚弱很不适应半夜起来“工作”,于是面对孩子的哭声,有时婆媳俩都木木的,迟迟不愿起床给孩子喂奶,俩人心里开始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推诿和对对方的责备。

一天中午,婆婆哄宝宝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了几句话,让薛女士心里很难受。婆婆对着孩子说:“你看你这个妈妈呀,连奶水都没有了,算什么妈妈,奶奶年轻的时候奶水多得你爸爸都吃不完!”有时,婆婆会边喂宝宝边对宝宝说:“我的小孙子好命苦嗳,连奶水都吃不上!”虽然婆婆说的都是事实,但是薛女士有一种针扎般的心痛:自己怎么就那么无能呢。遭到婆婆的奚落,一向要强的薛女士不得不认输,但心里有时对婆婆、孩子甚至丈夫都有一种无名的恼火。

更为关键的是,宝宝属于难养型气质的孩子,特别爱哭,白天不睡长觉,醒了就哭,夜里则是个“夜哭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尽。每次宝宝哭的时候,婆媳俩常常会等待对方先做出反应,这时候,宝宝就会一声高于一声地哭,有时候,薛女士气得对宝宝大声嚷:“哭什么哭,烦死人了!”宝宝仿佛理解了妈妈的怨气,哭得声音更大了。

宝宝两个月大的时候,被发现两侧腹股沟疝气,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一点麻烦,比如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非常缓慢。薛女士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宝宝简直是“孺子不可教”。

像薛女士婆媳之间这种心理上的“明争暗斗”,在不少家庭中都存在。这种“较劲”必然会反映到养育宝宝的态度和行为上,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婆媳较劲,宝宝受累

很多人都认为,吃奶的孩子只有生理需要,饿了就哭,吃饱就笑,有尿就撒,困了就睡,哪里还有什么心理需要?至于说到“心理烦恼”就更觉得可笑了。其实,这恰恰说明,家长没把孩子当“人”看,把孩子当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动物。

已经有研究发现,婴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建立起“内部工作模型”(IWM),这是孩子对自我、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及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稳定的认知模式;如果孩子身边的几个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是相互矛盾的,孩子就无法建立稳定良好的IWM,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也就常常显得难以预料,如果再遇上心急不耐烦的家长,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行为与情绪就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导致宝宝的心很累,当然家长的心也很累,而且彼此之间还累得不明不白。

在家庭关系中,婆媳之间的心理矛盾是潜在的、隐晦的,同时也是持久的、深刻的,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它不可能像夫妻之间的矛盾那样简洁明朗,处理起来比较容易挑明,把话说在明处。薛女士就陷入这样的关系困境中,婆媳之间认为彼此都有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而责任一旦扩散,就等于谁都有责任,谁也都没有责任,这种“心理拉锯”影响了她们及时识别孩子的心理信号,宝宝在无望的等待和莫名的吵骂中建立不了稳定的“内部工作模型”。疝气是孩子付出的身体代价,社会适应困难则是他付出的心理代价。

小宝宝的逻辑:顺我则昌

薛女士婆媳俩还在认识上犯了一个错误。婆婆按照老观念认为,孩子哭是正常的,不用管他,哭累了自己就不哭了。薛女士想用教育的力量让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谁知“下手”太早,孩子“不识教”,结果薛女士发急,有时候对孩子刮起“情绪风暴”。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岁以内的婴儿是“不可教”的,他按照“自身发展大纲”来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3岁前儿童是按照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并不听从成人的安排,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

这时候,家长主要不是对孩子进行“塑造”和“教育”,而是“顺应”。

如果宝宝天生属于易养型气质,那么妈妈就很有福气了,因为易养型宝宝的生理节律比较有规律,适应性强;而天生难养型的宝宝,生活没有规律,容易激动,经常啼哭,难以安抚,常常把家长也折腾得很情绪化,因此,难养型孩子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抚养要求。他要求看护者要锻炼忍耐心、保持敏感心,慢慢适应他的需要,他才会平稳地适应外部世界。如果妈妈按照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或者根据自己安排的时间表来训练孩子,得到的结果必然是“孺子不可教”。可见,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越早越好,三岁前的孩子先别谈“教育”,应该先顺应他的“自身发展大纲”。

其实,婴儿既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要,放任孩子的求救信号而不回应,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家长们可要注意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