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在你身边么?”小编在周末里看了一部你可能不曾听说的片子——《天边的孩子》。豆瓣网友评论该剧:“虽然演的确实不完美,虽然剧情拖拉,还有很多虽然……但是,关爱留守儿童,你我都有责!”。没错,小编是“坚持”看完这部片子,才引发了前面的问句。在我们学习各种创意亲子游戏,为孩子挑选各种课外班的时候,远方却有这样一群孩子如“野草”一般的成长着……

剧说第19期总第十九期编辑/金晨

美丽的天堂村迎来了拍摄公益歌曲MV的剧组,女明星萱萱因天堂村艰苦环境使她叫苦连天并几次与导演产生矛盾。就在导演罢工,萱萱决定自己拍摄MV的过程中,她发现那个每天默默等待并追赶着邮递员的聋哑女孩小花更加适合作为MV的女一号,并帮助小花找寻在城里打工的父母。正如萱萱所料,剧组将MV女一号换成了小花,使得MV歌曲大获成功,借助MV来宣传留守儿童这一话题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留守儿童写作文吐心声——“眼前是一片灰黄”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眼前爸妈的影子是比较少的,眼前是一片灰黄。五年级时爸妈在家里,我们离学校很远,每周放学回家我爸都会在半路上来接我,这阵子我很快乐。我的家庭就是这样,没有红,没有绿,眼前只有一片灰黄。”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如果没有爱,你会有勇气快快乐乐地生活吗?”

“我想要的那种家庭,父母不会在(再)为家庭的生活开支问题而苦恼,而会抽出时间陪我,能重视我的学习问题和行为。”

“现实就是现实,世界没有如果,也不会有如果,我与其在这里幻想,不如来珍视这与我想象中完全相反的世界。”

公益组织“上学路上”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100多天,纪实作家关军用笔记录下了孩子们眼中的“我想要的那种家庭”,也就是上面的几段文字。原本嘻嘻哈哈与普通孩子没什么不同的留守儿童,在作文中的几段简短文字就表露出了他们内心的痛苦与压力。

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大约有34%的留守儿童有自杀倾向,19%的孩子做过自杀计划,9%真的实施过自杀。另外有70%以上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

(资料来源于:人民网)

关于“留守儿童”我们了解的还太少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对云南、广西、贵州、山东、河北、甘肃六省农村地区的两千多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乡村留守儿童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后指出,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有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电话也接不到一次,一年电话联系一到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通话一次的有1519万。

《白皮书》指出,如果(父母)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而只要保证每周1到2次的联系,孩子的“烦乱度”就会明显下降。

《白皮书》的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危险系数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从东到西明显上升,其中西北地区最为严重,无论是“烦乱指数”(对于现状的焦虑)还是“迷茫指数”(对于未来的焦虑)都达到最高,西南地区次之,中部再次,东部最低。

同时,还存在“性别差异”:女孩无论是烦乱指数还是迷茫指数均普遍高于男孩。《白皮书》认为,女孩发育较早,心思更加细密、敏感,更多内向不轻易表露,因此留守带来的心灵创痛无论是深度还是持续程度都会更加明显。

(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物质”太过虚无“健康心理建设”才是留守儿童需要的

崭新的书包、文具、衣服……搜一搜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公益组织、基金会、企业向孩子们“献爱心”的活动。然而这些“物质”对于留守家乡的孩子们来说,未免太过虚无缥缈。究竟,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呢?

·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

我们知道,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爸爸妈妈的环境下,在这种残缺甚至完全没有的“亲子关系”模式中,孩子们缺乏亲情的滋养,过早的承受着成人社会中的各种压力。据调查,三成留守儿童有自我封闭、抑郁等倾向,一半以上的孩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3.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健康心理建设需要社会多方的“支持”与“坚持”

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中显示,阅读会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灵状况,因此除了那些必需的“物质”基础,符合孩子们心理发展的书籍同样是不可缺少的。除此之外,留守儿童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合作交流沟通的培养更加不容忽视。在大多数“潮起潮落”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如何实现持久有力的关爱或许才是最最重要的。

小编对你说:“你的孩子在你身边么?”这是小编开头的问句。然而,当翻阅了各种资料,查询了各种新闻事件之后,这句“你的孩子在你身边么?”显得是多么的无声又无力……

“爸爸妈妈,请不要把我忘记。”

“如果可以,请给自己一个回家的理由”。

栏目编辑:金晨

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扩展阅读

爸爸妈妈如何正确夸奖孩子


人都需要被鼓励和肯定,这样才会有更加努力和进步的动力。对于孩子而言,同样如此。给予孩子正确的鼓励和夸奖,不仅能够让孩子更加自信,对于孩子的心理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究竟爸爸妈妈如何正确夸奖孩子呢?

一、正确夸奖孩子的重要性和影响

1、增加孩子自信

人都是需要被肯定的,当孩子受到夸奖,无形中会觉得被肯定,所以就会产生自信心,做起事来也会比较容易有信心,不容易被击败。

2、影响孩子行为

受到肯定的孩子,行为上会比较容易呈现正向、乐观的行为,相反的,时常被否定的小孩,比较容易悲观、负面。

3、增进亲子感情

时常受到父母夸奖的小孩,对爸妈说的话会比较认同,所以也会比较在乎家庭、亲情,因此可以提升亲子间的关系,加温感情。

4、影响学习动力

经常被夸奖的小孩比较敢冒险、尝新,所以在学习上会比较主动,通常成绩也会比较好,如果孩子常被责骂、否定,很容易影响他学习新事物的心态。

二、不恰当的夸奖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1、好话坏说,明褒暗贬

例如:“你今天终于没有做错,了不起!”、“全部做好了,很好。从明天开始不要再做错了!”此类的言语即可称为“好话坏说,明褒暗贬”。这样的表扬很勉强,而且隐含着批评,无形中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觉得好事做了也白做,爸爸妈妈的眼睛总是盯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上,不得翻身。而且,让孩子感觉父母并不信任自己,自己做错了才是父母意料之中的结果。

孩子有了进步,本来是好事。如果给表扬加上阴影,就是家长的不是了。就算对于孩子能够做好事感到惊讶,也应该是对孩子成长和进步的惊讶。与其不断提及孩子的弱点,不如将他的点滴成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突出他的长处和取得的进步,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对孩子责任心的提升,妈妈要一项一项地肯定:“嗯,给鱼喂食不多不少正合适,水也换好了,还刷了鱼缸;给西红柿早晚浇了两次水,看它的叶子都笑了,它们肯定会越长越壮!”孩子虽小,但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夸奖,希望家长看到自己所有的付出,一点一滴都不忽略。

2、无的放矢,盲目攀比

例如:“你做得真棒,比××强多了。”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意识就自然而然地拿孩子来跟别人作比较。比如,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他在幼儿园画的画给您看,是《小白兔拔萝卜》的填色图,他的眼神期待着您,您煞有介事地说道:“画得真棒,你一定是你们班上画得最好的!”

孩子自身条件不一样,起点也不同,拿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显然有失公平,况且今天你表扬了孩子是班里最棒的,而明天他没能达到今天的水平,内心就可能会沮丧,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孩子是在他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这样大而空的夸奖并不能给孩子面目清晰的感觉,反而可能造成他盲目的自信——也就是自负。他盲目地认为自己好,而不清楚好在哪里,也不能看到自己擅长的地方,进而难以形成对事物恰当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比表扬他获得的结果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便于他明白您更重视他是否努力,关注他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帮助他建立起自信。通过细化过程,强化他所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成功,找出对付弱点的办法,可以使孩子克服每一个挫折,平和地面对困难,避免被小小的不顺击得一败涂地。

3、沉溺历史,苛刻要求

例如:“你居然得奖了,真是妈妈的骄傲!你以后一定还能得到更多的奖!”此时的表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孩子身上的“包袱”,成为了孩子的“紧箍咒”,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也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更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包容和理解。

家长应该注意,我们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激励他获得更多的“还没有得到的”成就。表扬,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前进的”奋斗目标,而不是为孩子确立一个“不能退下来”的标准:家长在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后,不要用“你必须保持现有状态”来要求孩子。

4、以偏概全,“浮夸”无度

例如:“这件事你也能做好,真是个好孩子。”“你居然考了第一,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这样的表扬,父母常顺口说来。面对孩子,父母一点也不吝啬夸赞。表面上看,对孩子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可是这样随意的话说多了,会使孩子顺着家长的思路进行推理:我做了一件好事,因此我是好孩子;我考了一个高分,因此我是聪明孩子。

但是,孩子按照家长的思路,还可能进一步做出“相反”的推理:我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情,那我就是一个坏孩子;我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低分,就是一个笨孩子。这种“以偏概全”式的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一件事情成败的评价,当成了对自己个人的评价。事实上人无完人,人总是要经历低估的。过度的表扬,会造成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十分完美”,在日常生活中经不起外界的批评,在竞争中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对孩子造成所谓的“捧杀”。

一些被评价为“好孩子、聪明孩子”的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孩子不要“过度表扬”: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是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情进行评价,不要以某一件事情的结果作为对“整个人”的评价。

比如,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家长应该说:“一次得高分固然可喜,但不能骄傲,只有一次次地不断获得好成绩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为家里作一次好事固然值得表扬,只有一次次地不断地为家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做到了‘对家庭负责’”。

三、爸爸妈妈如何正确夸奖孩子

1、何时才该夸奖

夸奖孩子是很好的,但不是随便乱夸奖,应该是有很好理由的时候,你可以让孩子更了解自己的潜力,并且强化他的努力。

2、鼓励你的孩子

鼓励你的孩子可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并帮助你想要未来你的孩子发展哪些行为。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欣赏他的努力,并鼓励他下次做的更好。

3、不要担心事情太小

你的夸奖不应该差距很大,应该鼓励孩子的成就,不论有多小,让他知道你正在关注他以及他的成就。

4、听孩子说什么

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工作忙碌,而且常常思想不集中,我们听但并不是真的仔细倾听孩子。听听孩子想跟你说什么,并且鼓励他。

5、加强强化优点

你可以请孩子重复他讲的笑话,因为你觉得很好笑,或是再唱一次歌。告诉他你认为他很棒,所以想要听到他唱歌或是再讲一次笑话。

6、利用问句夸奖

“你是怎么选择出这么漂亮的图画颜色的?”、“你怎么给娃娃装扮的这么漂亮?”、“教教妈妈你是怎么学会弹奏这么好听的曲子的?”,使用一些类似漂亮、有趣、特别的问题,这些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赞美和鼓励。

让孩子乐意接受爸爸妈妈的要求


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4岁的孩子正处于“反抗期”,显得特别任性、执拗,不乐意接受爸爸妈妈的要求。实际上这是正常现象。作为爸爸妈妈应该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身心特征,因势利导,进行教育。但是,有些爸爸妈妈一味顺从,对孩子溺爱;也有些爸爸妈妈动辄就斥、打骂,加剧了孩子不接爱爸爸妈妈要求的心理。

怎样才能使孩子乐意接受爸爸妈妈的要求呢?

1、建立爸爸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爸爸妈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对孩子关心、体贴、言行一致;处理问题时尊重孩子,和孩子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孩子做错了事,批评要实事求是,通情达理。爸爸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有了威信,孩子就能比较容易心悦诚服地接受爸爸妈妈的指导和要求。

2、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例如,有些事是孩子必须做到的,而且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爸爸妈妈最好不要给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必须严格执行。有些事是孩子可做可不做的,而且又是孩子不愿意去做的,那就干脆不要求。孩子正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爸爸妈妈必须尊重孩子,征求意见,给孩子留思考时间,或让他玩完,或许诺他做完事再玩,让他能够逐步接受。爸爸妈妈切不可先强制压服,引起孩子大哭大闹,然后又让步依顺,不然会养成孩不服从成人要求的习惯。

3、提出要求的方式要因事制宜,灵活多样。有些事情可用征询的方式引导孩子接受,如夏天要求孩子喝水,可以询问孩子:“你是喝凉开水,还是要喝杯温开水呢?”孩子将会高兴地作出某种选择。有些事情,可事先告诉孩子,如你先去玩一下,玩过后我给你洗澡;你现在做作业,做完作业后,我们一同到外婆家去,这样使孩子的某些愿望得到满足,孩子自然会乐意接受爸爸妈妈的要求。有些事情事先可以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定,如晚上什么时间睡觉,早晨什么时间起身,每顿吃多少饭菜等等,天天按规定的要求执行,等到养成了良好习惯和个性,爸爸妈妈就会少操许多心了。

爸爸妈妈怎样讲好睡前故事?


临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年轻父母,现在越来越多了。无论多忙,爸爸妈妈也喜欢陪孩子一起度过温馨的阅读时光,而这样做也让他们吃到了很多“甜头”,睡前给孩子讲故事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睡前讲故事的好处?

好处一:是提升亲情的“黏合剂”

孩子也有交流感情的需要,而亲子阅读恰恰是很好地满足这一需要的“媒介”之一。在父母“讲”和孩子“听”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孩子得到了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安全感。可以说,睡前故事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相比之下,任由孩子过多地单独看电视则会抑制亲子交流。

好处二:有助于孩子成长

对小宝宝,通常要反复多次讲一个故事。这是他们记住新概念和词汇的唯一方式。每听一次故事,他就会注意到新的细节,故事重复得越多,宝宝就越容易记住那些信息。当孩子被睡前故事所感染、所激动的时候,说明他明白了故事中的内容。因此,讲故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力。

好处三:丰富知识扩大视野

父母在讲故事时,必然会涉及一些科学知识,比如某些自然现象、生命以及地球的起源等等,这对孩子能够正确地看待生命与死亡很有意义。

怎样讲好睡前故事?

睡前给宝宝讲故事,是哄宝宝入睡的方法之一,但是睡前故事讲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宝宝的睡眠,那家长应该如何讲宝宝睡前故事呢?掌握方法可事半功倍,比如适度变化声音、挑选合适的故事等,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有感情地讲述

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富有感情,用感情来表现气氛,同时要注意轻柔甜美。,当然在讲故事之前,最好先了解故事的主题和内容,可以自己先念一遍,掌握每一个角色的个性和故事情节,从而将故事讲得更加生动。

适度变化声音

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适度地变化声音,让声音变得更加丰富,听起来更加生动,比如火车的“呜呜”声或者汽车的“嘟嘟”声,小狗“汪汪叫”和小猫“喵喵叫”,这样就让孩子更有兴趣。

挑选合适的故事

在讲睡前故事的时候,需要适当地选择故事,最好不要选择高潮迭起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非常容易让孩子过度兴奋,最好选择有安定感、情节变化平静的故事,才不会让孩子越听越兴奋。

注意前情提要

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爱心与耐心,如果昨天的故事还没讲完,但是孩子已经睡着了,因此在今晚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个前情提要,以便孩子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

适当地改变故事

不同的孩子的吸收能力与兴趣都是不一样的,家长可以试着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然后小幅度地变动故事的内容,让故事变得更加易懂以及更亲切,这样孩子的认同感更强。

爸爸妈妈您会给宝宝讲故事吗?


爸爸妈妈您会给宝宝讲故事吗?

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爸爸妈妈也肯定都给孩子讲过故事。不过各位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之前是否想过为什么要给孩子讲故事?

现在许多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大多是从书本上照搬照套,有些家长们喜欢考孩子脑筋急转弯的题,以为对开发小孩的智力很有帮助。其实,大多数家长都不会给孩子讲故事。

利用故事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故事参与创造法。

有一位母亲很会用故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有一天,母亲对孩子讲,一只小猫追赶一只老鼠,老鼠上蹿下跳,小猫攀上追下,半小时过去了,小猫逮不着老鼠。就在这时,老鼠发现墙上有一个无出口的小洞,立马钻了进去,两眼瞪着小猫,再也不出来了。小猫在洞口瞪着老鼠,也够不着。讲到这里,妈妈问孩子,如果你是小猫,用什么办法去逮老鼠呢?孩子不假思索就说,我用手进去逮。妈妈说,手这么大,洞口这么小,能进去吗?孩子又说,我用筷子捣。妈妈说,筷子一捣会把老鼠捣死,死老鼠小猫不吃。孩子泄气了,妈妈马上鼓励说,你肯定比小猫聪明,一定能想出好办法来。孩子受到鼓励,又想到两个好办法。一个办法是用水灌。妈妈说,老鼠钻进的洞口向下,水进不去,还会湿了地板。另一个办法用烟熏。妈妈说,这个老鼠洞没有出口,不对流,烟进不去,老鼠熏不出,还会把我们熏跑。孩子说,那怎么办呢?妈妈又鼓励他继续想办法。孩子说我用灭蚊药喷,妈妈说,灭蚊药有毒,老鼠毒死了,小猫吃了毒死的老鼠也会死的。孩子又说,妈妈,我去拿刀,妈妈说,拿刀干什么?孩子说,我用刀把洞挖开。妈妈说,洞在墙上,墙挖开了,房倒了,我们住哪?就这样,孩子想,妈妈驳,一个接一个,使孩子开动脑筋。这就是通过故事参与来培养孩子的思维与创造力。

爸爸妈妈几乎没有不给孩子讲故事的,但能利用故事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有多少呢?应该说,培养婴幼儿思维与创造力的办法很多,凡是能让婴幼儿参与动手或动脑的活动,都可以培养他的思维与创造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