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是什么?金钱意味着什么?有人说它使人贪婪无度,有人说它让人丰衣足食,有人说它是一种改善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工具。面对这纷繁的世界,该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金钱观呢?

有关专家指出,父母完全能够教会孩子具有经济头脑,也能够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而且这类教育宜早不宜迟。受到良好金钱观教育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对金钱抱有正常的心态,处理好人与金钱的关系。

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是贪图富贵,挥金如土?还是只挣不花,做守财奴?虽然有钱没钱都可能导致罪恶,但金钱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家长首先应该弄清自己的价值观,否则无法成功地教导孩子。孩子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来学习的。如果父母在吃饭的时候总是谈论什么东西值多少钱,那么,当你告诉孩子钱并不是一切时,孩子肯定是大惑不解。

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金钱观的教育也是不同的。

3-6岁

银行家尼尔·高德佛瑞建议家长对幼儿进行游戏教育,让孩子从小认识钱币,了解找零钱。当孩子稍大一些后,可以带他去购物,并和他讨论所购物品的价格。

几乎每个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带孩子购物时,如果不给孩子买他要的东西,他就会生气耍赖。为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最好在出门之前就和孩子讲好“条件”:只买一样。这样,孩子就会在整个购物过程中仔细考虑他要的东西。对于孩子的过分要求,即使你买得起,也应该对孩子说“不”。慢慢地,孩子会知道,不是他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此外,还应教会孩子学会给予。要让他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学念书,都有温暖的家,都能穿漂亮的衣服。让孩子去接近、去关心、去帮助在困难中的孩子。

7-12岁

孩子在7岁左右已能懂得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自己作出决定。这时候可以开始给孩子零用钱。家长一定要记住,给孩子钱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去炫耀家庭的经济地位或解决生存之必需,而是要让孩子学习如何使用与管理金钱,这是给零用钱的最重要的目的。当孩子手里拿着有限数目的金钱时,他就会学着取舍。

有些家长把零用钱的多少,与孩子的成绩高低或做家务多少联系起来,也有些家长给零用钱没有限度,孩子随要随给,这样做究竟好不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给孩子零用钱的目的,这就是:让孩子学习如何使用与管理金钱。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

孩子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应该努力学习,这是他们的责任。如果在学习和做家务之类的事情上付钱给孩子,某种程度上说是在“贿赂”孩子,这是不利于孩子建立正常的责任感的。给钱没有限度,肯定不能让孩子学会如何使用与管理金钱。

零用钱还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会节省的机会。有一对夫妇,丈夫是律师,妻子是教师,生活还算可以。他们每周给女儿5元零用钱。夫妇俩每月都把一定比例的钱存起来,他们也鼓励女儿这样做。女儿说,她的一部分零用钱用来买漫画书和学习用品,省下的存银行。“等我长大了,我要拿我存的钱买一幢房子、一辆车,还可以用它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延伸阅读

“昨天”是什么


刚过三岁生日的祥祥,晚上睡觉前突然对妈妈说:“天亮的时候,我们去乐童玩好不好?”“乐童?什么是乐童?”妈妈不解地问。祥祥解释:“就是昨天嘛!昨天我生日的时候,我们去乐童玩啊!”这下妈妈才明白,祥祥指的是上个月他生日时,全家去儿童乐园玩的事。

用具体事件标示时间

在三岁以前,幼儿几乎都是活在“当下”,对于时间的流逝没有什么感觉,言谈中自然很少提到过去或未来所发生的事,他们对时间的知觉,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时钟”来提供时间的讯息。比如:肚子饿了,便知道喝奶的时间到了。

大约三岁开始,孩子的时间概念积极形成,言谈中也越来越常使用与时间有关的字眼。此阶段幼儿的时间知觉是与事件的联系为主,包括:周遭环境或大自然的变化,如日夜的差别,以及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吃饭、睡觉、上学等,都是幼儿知觉时间概念变化的主要指标。“早晨”对幼儿来说是“天亮的时候”,“白天”就是“上学的时间”,“晚上”则是“天黑的时候”。

所以,孩子有时可能会发生混淆。假如孩子记得放学的时间是“天黑了”,那么天一黑,他就认为“妈妈来接我回家”的时间到了。如果一大早就下起雨来,天色比较阴暗,幼儿可能会纳闷:“天已经黑了,为什么妈妈还没来接我?”

幼儿不太了解时间名词的意义

三岁幼儿语言发展迅速,有关时间的字汇吸收得很快,在言谈中可听到他们经常使用的有关时间的名词。提到过去的事情,他们常会说“昨天”“有一次”;有关未来的字汇则有“下次”、“明天”、“以后”、“等我长大的时候”。但是,有些相应于时间名词的时间概念却尚未形成,许多大人往往高估了他们的时间概念。

尽管对时间的估算,仍不太掌握得住,但是幼儿很喜欢模仿大人说“一下下”、“再等一分钟”、“来不及了,快尽到了”……,有的幼儿虽然还不会看时钟,但游戏时,他们也会学大人看看手表,然后说“两点了”或“吃饭的时间到了”。其实孩子往往并不十分确定“一分钟”、“五分钟”、“两点”的真正意义,也搞不清“昨天”和“上个月”的不同。

帮助孩子增进时间观念

由于时间摸不着,也看不见,大人要与幼儿讨论时间,最好尽量引用具体的事例。比如:“午睡醒来,就是游戏时间”、“爸爸下班回家的时候,就可以看小丸子”,这样孩子比较听得懂,也能帮助孩子逐渐建立时间表的观念,了解在特写的时间才能做特定的事情。

此外,尽管幼儿的时间概念发展常不及他对时间字汇的掌握,但是学习使用时间字汇,可以增进幼儿的时间观念。反之,幼儿时间概念的形成,也能帮助他们更正确地使用时间名词。两者之间有相辅相成之效。

“好孩子”的定义是什么?


一两岁的小宝贝常常不知自己因为做了什么“好事”而得到了亲吻,也不晓得自己做了哪些“坏事”而被骂做讨厌!帮你的宝贝简单地辨别一下“对错”,对他对你也许都有好处。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爸爸妈妈这样要求孩子:“你要做个好孩子!”“好孩子是不会做这样的事的!”也许这也是你常常对孩子说的话,甚至是你小的时候也会经常听到的教导。但是,这种规劝或者说是教诲对于一个一两岁的小孩子来说,却意义不是很大。

一方面,在这个年龄孩子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开心的事、做令他们觉得好奇的事、做能引起别人注意或者反应激烈的事。对错、好坏对于小家伙们来说是没有概念的。他们只是看着大人的脸色来判断自己做的事情有多好玩或者有多严重。另一方面,连成年人都不能完全以“对”和“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何况这些才一两岁的小东西。

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教给他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吗?就任由他们想干什么干什么、闹个天翻地覆?当然不是了。对于一两岁的孩子,在教导他们更加懂事和乖巧的时候,需要讲求更多是方式方法,和一种让孩子感到舒服和能接受的气氛。

换个方式就变成“好”了

13个月的朵朵跟许多她这么大的小孩儿一样,对垃圾特别地感兴趣。她总是趁人不备就溜到厨房的垃圾桶边,伸手就往里抓,甚至端起垃圾桶就倒倒倒。看着一地狼藉她就高兴得咯咯笑。爸爸妈妈嘴里说着“真讨厌”,可也真拿他没办法。一次朵朵换完纸尿裤又企图跑去垃圾桶边,这时妈妈灵机一动,让她提着换下来的纸尿裤,领着她走到垃圾桶边,让她自己扔进去。

她扔进去了,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连称她长大了,还笑着伸出大拇指表扬她做的好!朵朵也露出以往捣乱后都不曾有的欢快。自此以后,朵朵每次都会特别自觉地拣起换下的纸尿裤,把它仍进垃圾桶,还让大家看她的成果,等待着众人永远装也要装得兴高采烈的表扬。朵朵终于有了一个与垃圾桶亲密接触的合理理由,还等于是做了一件好事,她和爸爸妈妈都开心了。

如果孩子并不懂得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他其实也就并不懂得什么行为是真正的“捣乱”,他们的任性是极其天然的,他们只是对这个世界太好奇,一切的出发点就是“好玩儿”——其实这是我们成年人多么羡慕的纯真啊,爸爸妈妈们真的不要对他们的“讨厌”过于生气。

那么,怎么样能够同样“好玩儿”而又把“坏事”变成“好事”,那就要看父母们的技术和智慧了。一两岁的孩子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生活经验和与此同时父母们的正面引导,来逐渐积累、辨别什么样的事情是“好”的,什么样的事情不仅能够让自己开心,也能让别人不反对甚至也觉得高兴。其实想想,真正的“好事”不就是自己和他人都满意和愉快的事情吗,对于大人又何尝不是?

蒙氏教育是什么?


对于孩子即将上幼儿园的家庭来说,“蒙氏教育”是个突然出现的陌生东西,我们做了点简要说明,帮助你在最短时间了解它是怎么回事儿。

■蒙氏教育是什么?

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于1909年在其著作《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及1936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中开始推广,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蒙氏教育的基本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反对填鸭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蒙氏教育关键词:

吸收性心智:孩子与生俱来地能够向周围环境吸收一切,0~6岁是吸收最佳期,其中0~3岁是最重要的吸收阶段。

敏感期: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的获得都有一个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能力,所以称这个阶段为敏感期。所以在敏感期里要给孩子创造适宜发展各种能力的环境。

尊重儿童: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想要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自发学习。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

强调儿童内部潜在的能力;强调教育的注意力是“发现儿童的秘密”,了解儿童“心灵内部世界”和“内在的潜能”;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自然发展和自然表现的法则”;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

孩子性格缺陷的因素是什么呢?


孩子的性格基本上都是父母们的一个缩影,若是父母们的性格或是思想上有缺陷,那么小孩子也很容易跟着受到伤害,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孩子性格缺陷的因素有那些吧!

一、怕吃亏的妈妈使女儿与人敌对

与小朋友敌对的蓓蓓

“我不跟你玩,别碰我的。”蓓蓓一把推开了小伙伴丫丫,忙不迭地抢回了自己的。

丫丫被蓓蓓推了个跟头,坐在地上“哇哇”哭起来。

丫丫妈妈赶忙跑过来,扶起丫丫哄她不哭。周围小伙伴都冲着蓓蓓起哄,说她不是个好孩子,不要和她玩。蓓蓓妈妈周倩在一旁脸拉得老长,有点不高兴地说:“是你家丫丫先欺负蓓蓓的。说着,抱着蓓蓓走开了。

在幼儿园里,类似的情形也时常出现,蓓蓓和哪个小朋友好,就不准人家再去参加集体活动,只能和她一个人玩;小朋友们手拉手站圆圈时,蓓蓓也一会嫌弃这个,一会儿又拒绝挨着那个。

在周倩的眼里,太单纯,太听话,就是因为她性格软弱,所以才总被小朋友欺负。

怕吃亏的妈妈教女儿心存芥蒂

为了让女儿变得强势起来,周倩时常对女儿展开教育。

一个周末的下午,蓓蓓和邻居家小雨一起玩植树游戏,周倩发现,小雨霸占了蓓蓓的玩具小铁锹和小水桶,一会儿盛水,一会儿挖土,蓓蓓却被指派去找树枝。看着气喘吁吁跑来跑去的女儿,周倩的心里又生气又难受,她觉得小雨太会占便宜、太有心计,可蓓蓓却太单纯,太容易被人家欺负。于是,便找了个生硬的理由,拉着蓓蓓回家了。

“蓓蓓,妈妈告诉你,下次小雨再让干这干那,你不要管!”周倩一边牵着女儿的手往家走,一边说。早教网

蓓蓓不应声,不开心地撅着小嘴。

“你这孩子,和你说话呢,听到了吗?小雨妈妈当领导,她就以为自己也是领导呀,他们家人怎么谱都那么大?我告诉你,下次再看到你像个小丫头似地为小雨跑腿,妈妈就不带你去动物园了。”周倩狠狠地捏了一下女儿的胳膊,直到蓓蓓点了头才算罢休。

原来,小雨的妈妈和周倩是高中同学,小雨妈妈很活跃,又当团支书,又参加舞蹈队,追求她的男生也很多。毕业后,两个人从事了同一行业,其间又少不了攀比,在小雨妈妈面前,周倩总是觉得自己相形见拙。冤家路窄,结婚时,两个人买房子碰巧又买在了一个小区,孩子年龄也差不多大,还上了同一所幼儿园。虽然女儿蓓蓓很喜欢和小雨玩,但周倩觉得小雨和她妈一样,过于精明,总在算计蓓蓓。

不止对小雨母女,周倩对小区里很多邻居都心存芥蒂,觉得这些邻居嘴巴像涂了蜜,心里却很会算计。因此,与邻居关系一直不好。

女儿被妈妈的感觉同化

实际上,孩子争抢玩具的目的非常直接,就是要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或者是看到小朋友抢,自己也跟着模仿。但是,妈妈在很强的戒备心理下,会用歪曲的思维方式理解孩子的行为举止,当成人经常给孩子灌输被人欺负,被占便宜的概念,慢慢地孩子也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从而变得与人敌对,不合群。

二、怕被否定的妈妈对儿子拔苗助长

感到被否定的妈妈希望儿子出人头地

张芸为孩子付出这么多是有原因的。张芸从小喜欢音乐、绘画,但是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也不支持她学这些东西。大伯和三叔家的孩子因为条件好,学了不少特长。平时过年过节一聚会,那些会唱歌的,会跳舞的,会拉琴画画的,都被捧得跟太阳似的,而自己就像一个被人忽略的丑小鸭,沉默寡言地坐在一边。到了给压岁钱的时候,奶奶给的数目都不一样,总是偏向那些会表现的,说多给点让他们去买画板、买口琴,而张芸得到的压岁钱总是最少的。

张芸的心里认定,没有本事,你有了委屈都没地方说。直到现在,她在堂哥堂姐面前还有乌云压顶的感觉。唯一让张芸欣慰的是,儿子卡卡在所有的孩子里是最聪明、最漂亮的,张芸从心里感觉出了一口气!每当提到儿子,张芸的脸上总是露出得意的笑容。张芸暗下决心,一定得好好培养孩子。

儿子被迫为妈妈的否定感买单

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对孩子进行培养没有错,但是,当妈妈被否定的感觉比较强烈时,就会千方百计寻找支点以证明自己。于是,卡卡无形中在被迫为妈妈的自卑买单。实际上,不注重事物的规律,对孩子揠苗助长,家长付出了金钱、时间、精力,但孩子得到的却是压力,当童年的快乐被剥夺了,他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也就消失殆尽了。

三、好面子的妈妈让女儿感受不到爱

可爱的馨馨感觉不到爱

“宝宝,妈妈最爱谁呀?”面对大人们常常用来逗孩子的这句话,4岁的馨馨,却反应得出乎意料,她常常小嘴一撅不说话,或者偷偷看看妈妈,回答“最爱姐姐”或者“最爱豆豆”,总之很少说“最爱妈妈”。

每当听到女儿的回答,小悦就很委屈,觉得女儿小,不明白这个世界上自己最爱的人莫过于女儿馨馨呀!

最近,小悦发现,女儿越变越“独”,在幼儿园里,不爱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她的玩具也不许小朋友动。幼儿园的老师还反映,说是馨馨的胆子特别小,老师分饼干的时候,有一次忘了给她,她就宁可不吃也不向老师要,要是放给其他的孩子,早就向老师要了。回到家,小悦问女儿:“老师忘了给你发饼干,你为什么不向老师要呢?”馨馨先是不说话,小悦问的次数多了,馨馨“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含含糊糊地说:“老师不爱馨馨,不爱馨馨!”小悦一阵心疼,抱着女儿说:“好乖乖,妈妈爱馨馨!”谁曾想,馨馨哭得更厉害了,边哭边说:“妈妈也不爱馨馨,妈妈爱姐姐!”这句话,就像锥子一样生生地刺在小悦的心上,难道,过于爱面子的自己,真的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女儿了吗?

好面子的妈妈被迫忽略女儿

小悦和老公家的亲戚都挺多的,老公是大学老师,一到放假,哥哥姐姐就将孩子送到小悦家来住上一段时间,想让小悦老公帮着辅导孩子的功课。虽然小悦心里知道,大城市的生活不比小城市,即使放假,做老师的也忙碌得很。

不过小悦向来不擅长拒绝别人,既然人家提出来,那再难也要答应。就这样,整个假期,这个孩子刚走,那个孩子又来了。而只要家里一来小客人,小悦能放在女儿身上的精力就少了很多,不仅仅是因为忙不过来,而是很担心这些小客人会觉得小悦偏心自己的女儿。

小悦想,若是这些孩子回去和他们的父母一说,那让人怎么看自己呢!所以,小悦就尽可能以小客人为中心,大苹果给小客人,好玩具给小客人,看电视选频道也以小客人为主,若是两个孩子发生了争执,那不用说也要批评女儿维护小客人……其实,小悦不仅仅在家里如此,在外面,也对别人的孩子“好”过自己的孩子。

不久前,小悦所在的网站策划了一次亲子活动,为了不冷场,要求内部的员工也要带着孩子参加。在有奖竟答的游戏中,第一个举手的孩子最有机会获奖,有好几次,女儿都第一个举起了手,但是作为主持人的小悦为了给领导留个“公平不护亲”的好印象,一次都没有叫女儿。回到家,女儿生气地一边打小悦,一边喊着:“坏妈妈,坏妈妈。”虽然小悦又出去给女儿买了玩具作为补偿,但看得出,整个晚上女儿都不开心。

女儿因妈妈的面子而体验不到爱的感觉

不可否认,每一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女儿。但是,这种爱需要表达与传递。孩子只有接收了这样的信息,才能感觉到妈妈的爱。好面子背后是妈妈对自己的不悦纳,、不肯定,期望通过为他人付出、讨好他人的方式获得肯定。

很多时候都在委曲求全,也难免委屈了自己的宝贝女儿。殊不知,妈妈与女儿的这种相处方式在未来有可能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女儿感觉不到妈妈的爱,也不会爱自己,成人以后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聪明的卡卡对生活失去热情

5岁的卡卡原本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却很沉默,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每天早上起床都很费劲,动不动就会大哭大闹,还拒绝吃早餐。

对于卡卡,妈妈张芸寄托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孩子现在的表现令她非常失望。卡卡的爸爸妈妈工资不高,省吃俭用也要给他最好的,为了培养他,张芸还接了私活,累死累活,都是为了卡卡将来能出人头地。早期教育

钢琴班、幼儿英语班、小主持人班、思维训练班、兵乓球班……能报的培训班张芸都给卡卡报了,一个月就要花掉张芸一个人的薪水。不但是经济上的付出,还有时间上、体力上的付出,接送孩子对张芸来说也是个艰巨的任务。

本网站小编总结:想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首先家长们的心理要健康,此外教育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以上的几个小事例可以提醒家长,学会做一个合格、优秀的家长,不要将自己成年人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