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相妈总结的真好!我最近最苦恼的就是无法“道高一丈”。这一特殊时期之前的健健很讲道理,譬如他要拿剪刀玩,我告诉他“这样会割破手的,流血了好疼啊,妈妈是担心你啊”,他一般就会放弃,或者拿别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也很快会奏效。可是进入特殊时期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不讲道理了,大有说一不二的架势。一回家就到沙发上坐好,“看猫和老鼠”,(由于怕看坏眼镜,我不太赞成长时间看电视)我试图说其它有趣的事情吸引他,但他充耳不闻,只是说自己的——“看猫和老鼠”,并且一遍比一遍声音大,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哭闹(最近孩子身体有些弱)最后只得答应他的要求。

最近北京的天气已经相当热了,偏偏这个时候,健健开始抵制洗澡,一开始扔玩具,奏效了两回,就再也不上当了,后来玩泡泡,也仅此一回,所以大多数时间是哭着洗的,这又成了恶性循环。有一次我和颜悦色地对健健说:

“健健,妈妈和你谈谈好吗”,“好”,

“谈什么”?我假装问他,

“谈不上大盆洗澡”,健健的回答简直让我喷饭,好一个鬼精灵!

现在的健健一出门就让妈妈抱,我说“妈妈累了”,他会说“健健也累了”,我说“健健自己走,妈妈给买好吃的”,他说“妈妈抱着健健走,妈妈也给买好吃的”,颇会跟我讲条件。

健健特别有主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用“逆向法”就很奏效,就是相相妈的第一个招数,可是对健健就不太管用。所以,面对这么个“有个性”的小人儿,我真是“黔驴技穷”了。有的时候,一生气控制不好自己的语调,结果我发现最近健健开始跟我横了,如果他的要求没有得到立刻的满足,就会狠狠地说话,这真不是个好兆头。

斗智斗勇,养个小人儿,真不容易!

扩展阅读

小儿害羞行为的特征和原因


人类--尤其是孩童,在面对新情境和陌生人时,往往会显得腼腆、容易受惊、胆怯、犹豫或过分沉默默,可能就是一般所谓的害羞。就心理学观点而言,它是属于我们人类的一种自卫策略。就发展观点来看,它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行为特質。为此,不难了解:害羞在儿童行为中是极为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 

害羞这种行为,在西方有些哲学家、艺术家把它视为一种美德;而在我国社会中也流传“沉默是金”、“孩子有耳无嘴”、“听话就是乖”等观念,因此一般人不把它视为问题,甚至相反地以为那是一种良好行为,以致比起其他行为问题就较为人忽略。 

事实不然,如果一个孩童的害羞行为与生活紧密不捨的话,就会造成最少的社会接触。不但减少获得他人激动增强的机会,而且也失去与人建立关系的可能,渐渐地,不敢再奢望认识朋友,日子变得孤独与痛苦,更可惜的是无法让孩童表现出真正自我,对人格发展及学业成就影响甚大。 

害羞学童对其沉默寡言,不善表现的行为反应,并非不想去改善,而是不知从何着手、或应如何做。结果,只好利用眼耳去拉近他与同学、朋友的距离,希望使自己不要感到完全被孤立。换言之,在精神上,不是与人隔绝,但在个体与他人间,无形中却保持距离。因此,如何了解这类小孩并进一步提供辅导途径是有必要的。 

害羞儿童在行为表现上有下列几项特征: 

生理症状 

面红耳赤,脉搏增快、心脏碰碰急跳、出汗。 

无理性的恐惧 

恐惧别人负面评价,恐惧无法面对社会情境,恐惧被人拒绝,以及恐惧亲密等等。 

过分敏感 

害羞是使人偏于极端地关心别人对其看法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逃避人与情境,以免受到任何潜在批评,同时亦会保持低侧面的行为反应,不敢抬头、挺胸地面对他人,以避免引起注意。 

过分专注自己 

典型害羞者,一向很顾虑自己,处处放不开,很难专注在任何工作上。最极端的是:不能接受游戏、跳舞、比赛或任何社会活动上的欢愉。这种人无论参与、抑或旁观,通常都过于担忧别人对他的印象。 

自我价值感低 

害羞孩子最大特征是自我价值感很低,常感自卑,也就是说害羞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当他有失败情形时,就会担心得不到父母、师长的关爱和接纳,而自贬自责。这不但阻碍他能力的发挥,也影响身心健康。 

特殊表现 

害羞孩童会有些特殊的表现:犹豫、寡欢、独立性差、被动、退缩、容易忧伤、没有领导能力;爱脸红、说话结结巴巴、咬指甲;不敢正眼对人、较不友善、尽量单独活动、活动量少、易有无目的闲逛等表现。

缺乏社交技巧 

害羞孩童无法显现引人注意,适当插嘴、及时恭维等适宜的社会行为。 

造成孩子害羞的原因有: 

身心因素 

1.遗传 

有些小孩从出生以后,就显得比别人害羞一些,这类孩童在小时候即很容易恐惧而且被抑制,这可能与遗传有关。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 

2.身体残障 

若孩童在身体方面有残障或缺陷,往往容易造成小孩害羞。例如:在外表明显与众不同,或器官上有了障碍(如听觉、视觉),通常会使这类小孩变得敏感和容易害羞。 

3.缺乏安全感 

孩童若缺乏安全感,必然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和信赖。因此有关社交活动的参与,对他们而言,都是相当恐怖的事,结果导致自己孤立。更由于对社交活动的害怕,失去练习社交技巧的机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愈来愈缺乏别人的正向回馈,变得愈来愈害羞。 

家庭因素

1.过度处罚 

任何过度处罚都可能造成孩子害羞。尤其是公开申斥与羞辱,等于将孩子推上害羞的不归路。 

2.不当偏见 

偏见会造成害羞。因为家中的偏见是在告诉孩子,即使是他们所爱的人也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别人做负面评估。结果使孩子误认为世界是一个由别人来评判他们的场所,因而变得更敏感、甚至恐惧评判他们的人。 

3.父母示范 

父母本身就很害羞、沉默,则子女也会有害羞和沉默的倾向,尤其是在遗传或体质方面已经有害羞倾向,而又生活在实际害羞环境中时,更容易使小孩变得很害羞。父母本身的社交方面接触缺乏,在无形中又剥夺和限制小孩与别人接触的机会 

4.孕母身心压力 

有些心理学者从母亲身心压力的观点来探讨它与儿童害羞成因的关系,结果发现有些非常胆小的婴儿,是因为怀孕期中受到母亲身体上与心理上的压力所造成。

小儿和钱:一个小试验


我认为日常的劳动作为家庭成员都是应该做的,孩子到了一定时候,就可以承担一定的任务,如洗碗呀等,象华德福幼儿园里就有厨房(我计划等有了自己的房子后,一定把厨房重点设计一下,使三口之家能一起分享劳动的时光)。有些特殊的劳动可以付报酬,比如过节前打扫卫生等。

belaine的回复:(写于4/20/200112:50:57PM)

小北大说:(留言时间:2001年4月19日20:25)

北大妈同意相相妈的消费观点。小北大现在的消费也是日渐膨胀,尤其是对日本动画片特级铁胆火车侠已到了痴迷的地步,目前已有十几个火车侠了。我一共给他买了二十个,每周表现好,周日就给发一个,他很买帐!

臭童说:(留言时间:2001年4月19日18:25)

我也看过一本类似的书,是当当妈推荐的同一位作家,叫做《MONEYDOESN'TGROWONTREES》,觉得很好。我觉得现在的相相正好是认识MONEY的时候,教他识别不同的COIN,教他价值换算,选一件他特别想要的玩具,和他一起储钱,但时间不要太久,否则他就失去兴趣了。

改造小小不礼貌


礼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每一位母亲,在养儿育女的生活体验中,都会将礼貌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们眼中的不礼貌行为,也许在你的孩子身上也发生过;她们的做法,也许能给遇到相同问题的你一点启发。

对于礼貌行为的定义,在妈妈们的心中已经发生了悄悄的改变,但在所有的早期教育内容中,礼貌教育仍然是每个妈妈关于社会交往训练的重要一项。因为,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受的孩子,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刚刚过了两岁生日的女儿是家中名副其实的“小霸王”,任性、倔强、刁蛮,做什么玩什么吃什么穿什么自己都有主意,一不顺心还要哭天抹泪。可就是这个每天都把家里弄得跟杂货铺一般的“小霸王”,一见到外人却变得不苟言笑,甚至有些害怕。最让人犯愁的是,不论人家怎么逗她,她就是面无表情,一声不吭,有时还会哇哇大哭,弄得大人非常尴尬。

虽说邻居、同事们不会介意小孩子的不礼貌,但长此以往终归是个问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许小孩子与小孩子之间更容易沟通。于是,出去玩时,我会有意识地带她到小孩子多的地方,让她与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让她把自己的“好好”分给别人,也鼓励她勇敢地去跟别的小伙伴借东西。同时,有同龄小孩子的邻居家也成了我们常去的地方。一段时间下来,成绩居然不小:小家伙不仅能跟小朋友玩到一块了,见了人也能怯生生地叫一声“阿姨”、叫一声“伯伯”了。

——小菲妈

“女儿吃饭时有个坏毛病,夹一筷菜,咬一口后发现不对胃口,立即把菜甩进菜盘,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我第一次发现后,以为是个偶然事件,谁知这动作以后几乎天天出现。我对她先是讲道理:宝贝,这样太不礼貌了,你已经吃过的菜,不可以再扔回盘里。你瞧爸爸妈妈,都是吃到自己肚子里去的,骨头可以吐在桌上。女儿'哦'一声,可顶多这回不再扔,下次再甩不误。”

看到说理不管用,我只好改变策略,施行“假戏真做”。有一天她又甩了,正好我肠胃不适,眼瞅着她甩过一筷白菜,我有意提高身调说:“多好的白菜啊,我吃!”将她甩出的那菜吃了。隔了一会儿,我扔下饭碗就往厕所跑,嘴里大呼小叫的,受不了啦,肚子好痛啊。女儿关心妈妈心切,也跟着跑过来,着急地问:“妈妈,你怎么啦?”我一副痛苦的模样:“刚才还好好的,可能吃了你扔的那白菜吧。”“为什么呀?”女儿照例问道。“因为你吃过以后再扔回去细菌好多啊。”做戏要做足,我在厕所整整呆了半小时,再偷眼瞅女儿,她正深思呢!

再以后,女儿这方面就注意多了,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夸赞,及时巩固胜利果实,现在这种情况几乎不再发生了!

--淼淼妈

“儿子长得比同龄的孩子要高,力气也大,与同龄的小朋友抢玩具就显出了强大的'攻势'。小区的花园里每天有许多小朋友在玩,每个孩子都带着玩具、球之类的'私有财产',只要儿子喜欢谁的,就会出其不意地劈手抢夺,有时甚至把小朋友带一个跟头,惹得被抢了玩具的小朋友放声大哭。长期下去,甚至有的小姑娘只要看见我儿子冲过来,就会吓得扔下手里的玩具转身跑掉,生怕受到'袭击'。”

孩子不讲礼貌,做妈妈的觉得很没面子,教导他“别人的玩具不能抢”等于没说,因为新鲜玩具的吸引力太大了。我于是告诉他"可以跟别的小朋友交换,把你的玩具给别人,别人就会把他的玩具给你。"开始这招还比较奏效,一般的小朋友会高兴地接受交换玩具。

可有一天又出现新情况了,儿子拿着一把枪,喜欢上了一个小女孩手里的毛绒小狗,于是兴冲冲地一边把枪塞到人家的怀里,一边就去拽小狗,没想到人家女孩不喜欢枪,不愿意交换,抱着自己的小狗就跑,儿子还在后面举着枪追,一边跑还一边叫:“换呀,换呀。”我赶紧抓住他,说:“姐姐不愿意,不能强行交换。”儿子遭受了挫折,扭着身子大哭。

我好一顿讲道理,告诉他“交换玩具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之类的,好不容易才哄好了。可不知道以后他是不是能做到不抢别人的玩具,还有没有类似的新情况出现,反正在教育方面当妈的真是任重道远。

--队队妈

“从小饱受父母在礼貌方面过于严格要求之苦,因此,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就决定再也不要用那些约束来压抑他。那些我坚持认为不必介意的‘礼貌’行为(甚至因此与我的长辈有过冲突的)中,绝大部分跟礼仪有关。比如看见大人要叫(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其阶段性的表现。何况小孩子对于被叫的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喜欢熟悉的、面目看上去‘和善’的,如果硬逼着他去叫那些他不熟悉或他认为不善的人,这不是太难为人家了么)、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不能乱跑乱动(一个孩子,好不容易家中来了人,热闹热闹还不行哪,人家不认生就不错了呢),比如不能直呼父母大名(父母与孩子在家中都是平等的人,直呼父母名字的孩子不一定就对父母不礼貌),比如在宴席上不能大吃大嚼(事实上学前孩子能够把自己喂饱是令他们的家长很引以自豪的一件事,这比强迫他们去遵守那些餐桌上的繁缛礼节更使他们健康),等等诸如此类。”

在“用礼貌的条条框框限制孩子”和“用美好的品德教育滋润孩子的心田”中,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我会身体力行地让他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感恩”,什么是“尊重”,什么是“不打扰别人”……因此,我们的孩子,他有一颗爱人的心,他富有同情心,他会感谢别人为他做的一切,他在公众场合不会大声喧闹。

作为一个天天在长的孩子,一个还算调皮的男孩子,儿子有时也会变得很出格,比如,有一次从幼儿园带回来一些脏话,这是我们绝对不允许的,我会正色地告诉他“不可以”;在公众场合他常会忘乎所以大喊大叫,经我稍稍提醒,他就立马改正,用他的话说:"我都知道,就是有时候会忘,你只要提醒我就可以了。"看他能的!

--轩轩妈

专家访谈:爱探索宝宝动个不停


专家访谈:儿童心理专家赵红梅老师,为父母们解读“如何应对家中的小淘气包”。

网友fallrain1208:专家好!我家的淘气宝宝21个月了,各方面发展都不错,大运动和语言能力都超前了。就是他太淘气了,到哪都不停手脚或不停嘴地说。我真的好担心宝宝在外面被车撞到啊!1、宝宝走路基本上是用跑的,而不用走的。2、要想牵着宝宝的手走4米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宝宝看起来没教养1、宝宝坐15分钟的公交车也要站在大人腿上,抓车上的扶手荡秋千,要不就玩车窗,车上都没一下停。抱他坐好,他又爬起来,要不就把脚架到前面椅子的靠背上,架得老高,自己还自问自答:“哪个小朋友架脚?昕昕小朋友”。2、宝宝去外面吃饭,宝宝非要站到饭桌上玩,抱都抱不住,还说:“我要站到桌子上去玩”。还喜欢抢筷子玩。

赵红梅:1--2岁的宝宝非常有探索欲,由于他们来到世界上时间不长,接触的事物非常有限,所以在陌生或者不太熟悉的环境里,充满好奇心,喜欢东摸西碰,从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你家宝宝非常喜欢探索,因此,建议你在宝宝没开始探索之前可以轻声给他讲解外面的新鲜事物,满足他的好奇心,占用他的精力,还可以多带他到空旷、安全的环境里去玩耍,比如:大型公园、植物园。这样能够满足宝宝精力的消耗和宣泄。在宝宝有不太适宜的行为表现时,最好避免当众斥责,因为这样容易导致顽皮的宝宝把这种制止当成是一种游戏,最好的办法是安静的把他抱离桌子,为他提供其他可以游戏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

网友suncandy:专家您好,很高兴与您沟通。我家宝宝,女,刚满10个月,从7个月开始,似乎就开始喜欢让大人按照她的意愿做事。不满足她的要求,就大哭,我们后来就采取转移她注意力的方式,经过几个月,现在已经不那么强烈了。但是,她有时候喜欢打人,或者抓人脸,制止她,她也不听,照抓不误。我有时候理解为这是她手的探索期,不想过分制止,但又怕造成不良行为。但是除此之外,她平时都很乖的,不哭不闹,见人就笑,每天都很开心。只有饿了才会哭,或者,她吃饱了硬给她多吃,她也会抗拒。请问专家,我们如何才能既保护孩子的敏感期,又能有效引导她一些不良行为呢?同样,还能不伤害到孩子的性格。我觉得这个度,很难把握,请专家指教,谢谢!

赵红梅:只有孩子知道了正确的做法时,她的非正确做法才能被取代。敏感期的保护重点在于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孩子的行为,只要没有大原则的违背,就可以满足孩子。在满足的同时,向孩子讲述做事的度,逐渐把成人脑子中度的把握转化为孩子对自我行为的控制,从被动变主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孩子的成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