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能力培养

2021-03-22 幼儿能力培养 入学能力准备 小班入学能力准备

积累期:奏响能力爆发第1乐章。

你尽心尽力地教宝宝说话、教宝宝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解决大小便……教宝宝各种各样的技能。你付出了很多,但是,令人沮丧的是,你似乎看不到宝宝有任何进步的迹象,于是,你着急了、气馁了,决定放弃了。可就在你决定放弃的时候,也许,一切都被改变了……

宝宝能力爆发需要经历积累期

一些原始部落的土著,他们能在喧嚣的夏夜听到蛇在草丛中发出的细微的声音,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毫无疑问,在他们具备这种能力之前,必定有无数个星稀月明的夜晚,他们趴在草丛里,冒着遭受毒蛇袭击的危险仔细地聆听、分辨,他从分辨不出蛇活动的声音到最终轻而易举区分出蛇活动的声音与其他声音的差异,这期间一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磨炼过程。宝宝任何一种能力的发展也都遵循同样一个规律,那就是从积累开始,进入量变,再过渡到质变,最终爆发出来。这个从积累到能力爆发的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宝宝能力发展积累期。这个积累的过程可能十分漫长,有时候甚至漫长得让爸妈失去耐心和信心。因此,当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看不到一丁点“响动”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挫败感,要么认定宝宝不够“聪明”,要么怨恨自己没有把握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于是,在这种挫败感的支配下,我们很容易就会放弃努力,甚至变得怨天尤人。

宝宝能力爆发呈现出不确定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宝宝能力的爆发并非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一定会在某个阶段具备某种能力,或者他一定要到某个阶段才能具备某种能力。宝宝不同能力的爆发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并且爆发的方向也会呈现某种不确定性,以下的事实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中央电视台10频道“走进科学”栏目曾经报道了一个6个月的宝宝识2000多汉字的事实。

有个3岁多的宝宝,叫虫虫,虫虫提出了一个令他爸爸惊诧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东西很沉,但是不会沉到水里,有的东西很轻,却会沉到水里?”

2岁多的浩浩读论语读得朗朗上口,断句严谨……

有报道,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宝宝们有着惊人的能力:9岁的宝宝能建立自己的网站,13岁的宝宝能攻入美国国防部的网站,19岁的宝宝就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

我曾经参与过对宝宝进行心智测评的活动,结果发现,现在大多数宝宝的发育都超前,而这个标准是儿科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反映了当时进行这项研究的宝宝们发展的普遍规律。于是,为了更好地向爸妈展示这个评测手段的使用方法,我们不得不特意挑选一些发育不那么超前的宝宝来说明问题。而那些不那么超前的宝宝之所以不超前,不是因为他们智力有问题,恰恰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接受过这种训练。

宝宝能力爆发呈现不确定性的原因

随着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发展,以及宝宝接触到的传递知识的媒介的更新与日趋高科技化,宝宝们可以透过更多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获得更为丰富与有益的刺激。他们各项能力的发展也完全有可能比我们想像的提前很多,前提就是我们是否为他们能力的爆发提前准备了积累的环境,以及我们是否让我们教育的方式变得充满乐趣,具备足够吸引宝宝注意力的快乐的特性。环境在改变,人类自身也在进化,人类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似乎有可能通过某种方式遗传,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某些适宜的条件被激发,进而爆发出来。动物界一些有趣的现象也许可以成为这个论点的一个重要证据。我们都知道,很多动物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展出一些新的能力,这些新的能力会在它们的后代中延续下去,而这种延续最可靠的解释应该就是遗传。这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换句话来说,人类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已经得到提高,加上促进婴幼儿发展的手段同样得到提高,这就为他们发展进度的提升提供了可能。因此,给宝宝提供的环境不同,他们能力积累的状态自然也不同,他们能力爆发的方向与年龄也会千差万别,呈现出某种不确定性。

为什么这个规律被打破呢?我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还从来没有像近些年这样重视过早教,并且从宝宝一出生就给予了他比以前多得多的刺激,而这些刺激提前触发了宝宝各项能力的发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就好比一个手法娴熟的按摩大师和一个初学按摩的人给我们做按摩,我们身体的感受肯定会差别很大一样,我们给予宝宝刺激的手段与方式不一样,我们带给宝宝的刺激强度以及结果也肯定是不同的。有位网名叫叮当妈的朋友,她的宝宝脑积水,但是经过她的努力,小叮当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超前于同龄的很多宝宝,这应该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同时这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宝宝在做心智评测时各项指标发育都超前,请千万不要因此沾沾自喜,以为宝宝就是天才。也许真正的原因不过是你提前为他准备了适宜的环境。

抓好积累期,迈好能力爆发第一步

早教可以比喻为一个养育宝宝的有趣实验,并且是一个可能影响宝宝终身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条件怎么创设,实验过程如何调整,又如何根据突发的实验现象加入恰当的干预措施,这才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做了,自然就可以获得不同的实验结果。

创设实验条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宝宝能力积累准备环境的过程。宝宝各项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提前准备环境,而不能等他已经进入某个爆发期再给予他提升某种能力的相关刺激。如果这样,这种刺激就是滞后的,就不能达到最好的效能。因此,作为爸妈,我们需要在宝宝的某种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就试探性地根据他的情况给予他一些必要的刺激,并根据他的反应调整我们给予他的刺激,为他这种能力的发展作足够的铺垫,给他一个有准备的头脑,他才会在这种准备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爆发出某种能力。并且,这种准备工作越充分越完善,它爆发的力度就会越大,越令人惊叹。这就好比有一颗种子,如果我们给他足够的水分、温度、光照和合适的土壤,它就会发芽生长,并且以极大的力度破土而出。假定还有另一颗种子,我们没有那么用心地去体察它的需求,所以,我们给它的水分有点欠缺,给它的温度也不是特别适宜,给它的土壤也差那么一点,给它的光照也不是十分充足,尽管这颗种子也会萌发,但是它成长的力度就会小很多,它的长势比前一颗种子自然也会差很多。

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例,大多数宝宝会在1岁左右开始说出一些有意义的语言,尤其到两三岁,宝宝的语言能力进入爆发期,变得像个小麻雀一样,整天叽叽喳喳,说个没完。当宝宝的回应变得越来越生动有趣的时候,爸妈往往会因此受到鼓舞,给予宝宝越来越多的语言刺激,于是,宝宝的语言发展就会越来越快,表现出爆发期的很多特性。但实际上,没有我们前期对牛弹琴式的唠叨,这种爆发就不可能发生。并且,宝宝前期语言经验积累越多,他语言能力的爆发就会呈现出更为令人惊诧的力度。所以,有的宝宝很小就会说话,有的宝宝一说话就语言十分丰富生动,看起来似乎远远超出他那个年龄段可能的表达水平。想要宝宝具有非常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给予宝宝语言的刺激不应该等待他语言能力发展起来之后,而应该从宝宝一出生就开始为他准备丰富的语言环境。从宝宝一出生,我们就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来为宝宝语言能力的积累准备环境:

从宝宝一出生,就坚持给他朗读,为他提供一种声音的刺激。对于宝宝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妈妈的声音更动人的了。因此,在宝宝6个月之前,我们可以给他朗读任何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等到他懂的事情多一点了,就可以选择一些他可能感兴趣,也能理解的婴幼儿读物念给他听。

给宝宝喂奶、换尿布的时候,或者带着宝宝一起玩耍的时候,随时根据当时的情景与宝宝的反应,跟随他的兴趣点,给予一些描述,帮助他将他所见所闻以及所接触到的一切跟这些描述性的语言有机地联系起来,为他语言的发展创造条件。

爸妈做家务或者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冷落宝宝,利用这个机会跟宝宝聊聊天,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自己的动作,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及时描述给宝宝听,并且认真观察宝宝的反应,针对他的反应给予一些贴切的描述,这是帮助他理解事物因果关系,了解人类情绪、行为、各种自然现象等的非常好的契机,对他语言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当宝宝咿咿呀呀发出各种声音的时候,即便他的发声毫无意义,爸妈也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学他发出这些声音,或者说一些夸奖他的话等等,爸妈这种积极的回应会鼓励宝宝更多地通过这种方式来与人交流,帮助他的语言能力迅速地发展起来。

正如语言能力的发展一样,其他能力的发展也都存在一个看不到效果的积累期。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积累期存在,在养育宝宝时,我们就有必要提前为宝宝能力的发展准备环境,帮助他积累经验,顺利地跨越各项能力发展的积累期,以最大的力度与速度进入能力发展爆发期。

扩展阅读

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时期


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时期

音乐是流淌的小溪,它能荡涤心灵、陶冶情操,能为生活增添情趣、注入活力。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就是音乐能力。研究表明,音乐能力并非一种特殊的天赋,它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和音乐实践活动,所以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多种途径促进幼儿音乐能力。

0岁~1岁半

音乐能力的萌芽期

研究发现,新生儿能够感知各种声音。6个月左右,孩子开始能够使用自己咿咿呀呀的“语言”回应环境中的各种声音,而且随着身体动作的发展能够自己尝试制造出一些声音。如孩子无意中碰到了系有铃铛的绳子后,铃铛发出了悦耳的声音。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会乐此不疲地不断拉绳子,嘴里还会一唱一和地发出声音。12个月时,能够随着节奏明显的音乐手舞足蹈,并且会反复模仿自己感兴趣的声音。18个月时,孩子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歌唱和节奏活动,即咿呀学唱期。

教育提示

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具有一定的感受力,家长可以布置充满悦耳声音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1.有意识地利用周围环境,让孩子感受不同的声音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如吃饭的时候,用筷子和小汤匙敲打碗口,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孩子区分辨别;在与孩子讲话的时候,可以模仿不同的声音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此同时,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幼儿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和感悟能力。

2.积极回应孩子的“语言”

受周围各种声音的刺激,孩子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模仿或回应听到的声音。这种语言可能是口中发出的声音,也可能是肢体的动作。此时,家长应敏感地把握孩子的反应,并模仿孩子的“语言”,给孩子以鼓励,为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音乐感悟奠定基础。

1岁半~3岁

音乐能力迅速发展时期

2岁幼儿对节奏明显的音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且由于自身活动能力增强以及语言理解力的发展,他们会使用身边的玩具或者器皿自己“制造”乐器,如敲打玩具、碗盘等。2岁~3岁这一时间段,被认为是幼儿“复制”歌曲能力较强的阶段,他们会模仿熟悉的或者喜欢的旋律,还会跟随音乐“翩翩起舞”。

教育提示

1.引导幼儿区分辨别各种不同的声音

不同质地、不同敲击物、不同敲打方式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如风铃和拨浪鼓的不同声音,用筷子敲打碗口和玻璃杯发出的不同声音等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声音的不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2.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

最初,可以让幼儿随着乐曲自由表现,如点点头或者跺跺脚等等。然后,逐渐提高要求,要求幼儿只在重音的地方拍手或跺脚等,以发展幼儿的音乐理解力和对节奏的把握程度。

3.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家长要乐于做孩子的观众,乐于倾听孩子对某一段音乐的讲解,及时肯定哪怕是很粗糙的表演。另外,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表演,这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榜样,“悄悄地”丰富孩子表达音乐理解的语言,还可以增加趣味,鼓励孩子大胆表现。

3岁~6岁

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幼儿能够熟练地根据音乐节拍做动作,也可以完整地唱简单的幼儿歌曲。4岁左右的幼儿既能够独立演奏,又能够合作演奏。而且经过音乐训练之后,还能分清各种乐器的音色。如在同一首乐曲中,能够区分出钢琴、小号、三角铁等。5岁~6岁时,幼儿能够比较准确地随着节拍唱歌,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创歌曲。这一时期,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显著增强。如能够区分不同类型、不同节奏的音乐作品,能够使用学过的词汇描绘感受到的乐曲。

教育提示

1.布置充满音乐特点的房间

例如,可以在地板上画上放大的五线谱图,家长可以以游戏的方式与孩子一起认识五线谱,并利用五线谱进行音乐活动。也可以在房间的某一角落悬挂不同的器物,和孩子即兴创造一首打击乐。

2.发展孩子对音色、音高的分辨能力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对音色、音高的分辨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适宜的乐器或者乐曲,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辨别音色时,可以先听单一乐器配乐的曲子,辨认单一乐器的声音,然后再听几种乐器合奏的乐曲。

3.鼓励孩子创造性的表现

在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孩子自己填词的歌曲,看到孩子对同一首乐曲会有不同的动作表现,所有这些都是孩子创造性的表现,家长应该鼓励并参与到孩子的这种表现和想像活动中。

节奏感强的音乐促进智力及脑力发育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我们该如何正确的为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节奏感强的音乐促进智力及脑力发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央教科所研究儿童能力发展的专家表示,每天让婴幼儿接触打击乐,可使孩子有节奏地运动,同时能有效刺激孩子的智力发育。

打击乐可增加宝贝控制能力,让孩子随着音乐拍打身体部位,有助于宝宝建立并发展发散性思维。另外,通过有节奏地拍打身体,增加宝宝对手臂肌肉的控制能力,更好地完成精细动作。

儿童健康教育专家提出,不会说话的婴儿也懂得借助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如用“叮咚”表达闹钟报时,用“砰”表达关门等。每天适当地让孩子接触打击乐,能有效增进宝宝对节奏感的认识和协调能力,促进宝宝在体能、情感等方面的发育。

专家提出,随意的拍手、跺脚和拍打身体各部位可以演奏不同的节奏。这种身体部位的拍打,同时也加速了身体的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也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

专家建议,父母每天和宝宝做拍打身体的游戏,以鼓励宝宝去拍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能丰富宝宝的音乐体验。

影响协调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协调能力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水平关系极大,而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不易受后天因素影响的,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这就是宝宝们协调能力个体差异很大的重要原因。

2、其它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动作速度、弹跳力、柔韧性等运动素质与协调能力关系密切,这些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完成动作时把握动作技术的空间、时间、节奏等特征以及各部肌肉用力的协调配合。而这些都反映了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协调能力的发展要依赖于其它运动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3、运动技能的储存数量。运动技能是条件发射的建立,运动技能储存的数量越多,越能顺利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掌握新的技术动作,从而可以表现出良好的协调能力。

4、个性心理特征。宝宝们的协调能力与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信心坚定、意志顽强等心理品质有直接关系,这些心理品质影响到协调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凡是上述心理品质发展好的孩子,其协调能力能得到新发展与提高。

1岁宝宝的能力发展宣言


智力发展1岁宣言

我对书本上的东西开始流露出浓厚的兴趣,很愿意听你告诉我这些东西的名称。我会重复自己的名字了,我还会故意重复某些伎俩逗你发笑呢。遇到我不高兴或不满意的事情,我已经学会摇头表示拒绝了。

等我满了1周岁,我就会主动亲吻你了,并能流露出各种情绪。我能捡起一件玩具递给你,然后松开手。我会说两个有意义的字,也能逐步理解简单的问题。

父母可以这样做

●教给宝宝物体及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并重复这些名称。做动作让孩子模仿,对他的所有努力和反应表示赞赏。

●给他描述日常生活的情景,让宝宝体会、联想。

●帮助孩子模仿你。指着你的鼻子说:“这是妈妈的鼻子。”再拿起他的手指,指着他的鼻子说:“这是宝宝的鼻子。”

●鼓励宝宝作出友好、亲昵的举动:让他拍拍布娃娃,抚摸小狗,亲吻妈妈,伸出双臂拥抱爸爸。

●做事的时候,比如给他穿衣服时,最好向他描述你的行为。

●阅读简单的故事。有关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的故事宝宝很喜欢听,你还可以教宝宝学习动物的不同叫声。

精细运动1岁宣言

我现在已经会有意识地扔东西了,别以为我是淘气或故意为难你们,这可是我的一大进步呢。我已经不是小宝宝了,不会再抓着什么东西都塞到嘴里。另外,我还有一个新本事:我会试着把两块积木捏在一只手里!

父母可以这样做

●不断地把两块积木放到他的手里,让他练习一只手抓一块以上的积木。让他渐渐习惯手里抓着不止一块积木的感觉,既使仍会掉下一两块来也没关系。

●鼓励他尽量用勺子吃饭。

交往与互动1岁宣言

我已经知道自己的名字了。我喜欢让你们笑,我喜欢贴着爸爸妈妈的脸和头,对你们表示亲热和喜欢。我也能记得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你们对我说“再见”,我会对你们挥挥小手,你们让我亲亲我也会做,尽管可能弄得你们一脸的口水!

如果你要拿走我正在玩的玩具,对不起,我可不会无动于衷,我一定会对你表示我的愤怒!

另外,我会上演“模仿秀”了,我喜欢模仿你们的动作和发音,模仿你们的表情,看看,我有表演天赋吧?

父母可以这样做

●不要吝啬你的笑声,这时候是培养宝宝幽默感的时候,所以,在和他玩游戏时要和他一起笑,给他讲故事时别忘记来段笑话,这样能够培养宝宝今后在社会交往中的幽默感

●宝宝在观察你和模仿你的同时,还会揣摩你对他的态度。你们一定要将充满爱的话语和动作、赞赏的眼神、轻松愉快的生活态度传递给他,这样宝宝会放松心情,拥有安全感,同时也能建立起自信心。

大运动能力1岁宣言

我已经可以扶着家具慢慢走了!如果爸爸妈妈牵着我的两只小手,我就会勇敢地朝前迈步。满1岁的时候,即使你们只牵着我的一只手,我也能大胆地走路了。我还可以像小熊一样用手和脚支撑身体在地上爬。坐着的时候,我转身抓东西也不会令自己掌握不好平衡而摔倒了,能自如操控自己身体的感觉太好了!

父母可以这样做

●在房间周围摆上家具,间隔距离不要超过一步,这样,宝宝就能扶着家具“环游”整个房间了。当然,家具的稳定性要好,否则宝宝会推倒家具甚至摔倒。

●给他提供方便行走的地方,把所有容易绊脚的东西收起来。

●鼓励他走到你的跟前。当宝宝扶着一件家具站立或行走的时候,站在离他很近的地方,伸出双手,叫他的名字,鼓励他自己迈步走到你跟前去。如果宝宝大胆尝试了,哪怕只迈出一步,也要及时表扬他,给他信心。

幼儿能力培养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