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困惑

2020-10-16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困惑 教育性的童话故事 科学入学准备育儿困惑

美国华人家长的教育困惑。

假如我说,美国的华人家长比中国的家长更操心更辛苦,你相信吗?尤其是美国高中的华人家长,其面临的困惑和压力与国内的家长相比毫不逊色,你能理解吗?

美国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国家。这里所说的自由,并不指纽约街头无人干预的同性恋或流浪汉。这种自由像无处不在的空气一样,它与美国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自由当道,人就有了选择的权利。一旦面对选择,取舍和困惑在所难免。向东还是向西?向左还是向右?一向重视子女教育的美国华人家长们,经常会因美国教育中“高度的自由”而大伤脑筋。

先说美国学校的作息和课外时间吧。美国学校法定的上学时间大约仅7小时,这就意味着每天下午的二点半到三点半,孩子们就可以放学回家了。和中国孩子相比,美国华人子女的课外时间似乎是大把大把的。如何安排好这多如牛毛的课外时间,便成了华人家长面临的首要问题。

按照美国的法律,不足12岁的小学生单独在家是违法的。因此,双职工上班的华人家长就得想方设法安排好孩子放学后的分分秒秒。是选用学校的课后交费看护?还是冒险让孩子独自回家?是雇用邻居不会讲英文的中国老人,还是自己再想想办法?除非家里有全职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哪个美国华人家庭没经历过这样的选择呢?

笔者的几位华人朋友,为了节省花销,也为了照顾早早就回家的小学生,不得不狠狠地剥削自己。提前上班,早去早回,成了她们的一大绝活儿。假如她们的工作临时需要加班加点儿赶进度,为了孩子,她们非得放下手中的工作,一路儿小跑往家奔不可。可以想象,天长日久,美国老板会高兴吗?华人家长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便会可想而知了。

与美国小学生相比,美国初中和高中生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虽然美国法律允许这些华人孩子独自在家,但他们课后在家里会做些什么呢?上网?聊天儿?玩游戏?出去和美国孩子闲逛?你想象一下,华人家长一边为资本家工作,一边要惦记着家中自由自在的孩子。用手机遥控吧,要是孩子死活不接电话拒不接旨,“鞭长莫及”便有了具体的说法。

在美国,我们可以这么说,优秀孩子和普通孩子的差别,就差在如何利用课外时间上了。

要说美国学生的课外活动,真可谓是五花八门。仅以我手中的儿童活动指南为例,家长要是没有点儿不怕苦不怕累的淘宝精神,家里的宝贝儿很可能就会落个拿着金盆讨饭吃的下场。从体育到舞蹈,从画画到烹调,到底让孩子主攻什么,完全靠家长的自由选择。

我听说有本书叫“人生设计在童年”,家长何不就是孩子童年的设计师啊。如何为孩子设计童年,家长则需要动用大智慧。仅以体育活动为例,足球,排球,垒球,网球,长曲棍球,体操,游泳,拉拉队,攀岩石,骑自行车,这么多活动可供选择,到底该让孩子学什么呢?三岁的孩子如果非要爬岩石,那显然不现实。可那么多球类活动,又该挑哪个呢?

美国华人家长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除了考虑健体强身的因素,心中难免会敲敲小算盘。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去校队参加比赛拿名次,为申请大学锦上添花,这是美国华人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遗憾的是,美国高中校队也有僧多粥少现象,尤其是体育为美国孩子的相对强项,华人孩子如果想和美国孩子比试体育,其过程不仅是艰苦卓绝的,有时候也会遭遇美国学校的潜规则。

我的一位华人朋友为了让孩子能挤进排球校队,她让孩子从七八岁时起就开始苦练。几年过去了,这孩子终于成了被书包压得几乎直不起腰来的美国高中生,并顺利通过测试进了高中排球队。可好景不长,没过几个月,这位华人孩子不幸被踢出了校队,由一个球技不如她的美国孩子来代替。这种纯粹的凭主观判断而不需分数来评判的选择,与偏见和歧视谁能分得清楚?中国孩子委屈地哭了,她的母亲除了叹气与困惑不解,她还能做什么呢?据说,学校的那位美国体育教练像法官一样铁面无私,似乎毫无通融的可能。明知不公平,大人孩子也只好认了。多年前有句相声台词,完全可以演绎这个现象: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美国名校偏爱体育健将,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虽说如此,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学校没有分数挂帅一说。在美国的初中高中,应付书面考试一般难不倒中国孩子。但老师在打分中有一个“课堂讨论”,则完全是老师主观判断的权柄。据我所知,很多华人孩子在“课堂讨论”这项中经常会丢分,华人家长们随之而来的惋惜与不解便可想而知了。

顾名思义,“课堂讨论”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白话能力。怎么能让孩子会白话,这是令美国华人家长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退一步说,即使我们不想让孩子将来从事像律师那样的职业,基本的白话能力还是必要的。在我的印象中,我在国内的中小学都没有过课堂大辩论的经历。我疑惑,是我的欠缺之处影响了孩子?还是家庭遗传与民族特性起了作用?这不仅让我困惑,我也和孩子一样心有压力。

几天前,我参加我六岁儿子的家长会时,他的班主任老师善意地提醒我说,你家孩子数学与语文都是班上的尖子,下一步你要多培养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当我和儿子的班主任继续讨论这个话题时,这位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美国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和美国孩子相比,亚洲孩子一般比较安静。这里所说的“安静”,其实就是不会白话的潜台词。如何让孩子敢想敢说?这个问题不知让多少美国华人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假如我们再深度思考一下,即使是我们华裔成人,在这个异国之邦,我们是否能在职场上真的做到畅所欲言呢?

与小学初中教育相比,美国的高中教育真的让人谈虎色变。每次聚会,华人高中家长们喋喋不休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怎么得A,怎么修AP,怎么进名校等等。公平地说,美国的小学和初中教育还是比较合理化人性化的,与中国的同龄孩子相比,美国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确实没有那么大的学业压力。可一旦到了高中,情况却大不一样。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读不完的书,把高中生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情形令美国华人家长和孩子都措手不及,就好像从悠闲散步突然进入百米冲刺状态时一样。家有高中生,父母不安宁。

除此之外,美国高中生的课外活动表现与申请大学直接挂钩,华人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名校情结,除了功课要出色,课外活动也不能落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潜力,用“煞费苦心”来形容华人父母一点儿都不过份。比如,安排家里的高中生暑假做雷锋当义工,帮助孩子选修社区大学的课程,哪样不需要家长摸着石头过河与操心指点呢?

无庸讳言,国内的高中生主要是应付学校的功课,而美国华人高中生除了应付学校还要面向社会和父母的安排。换句话说,国内的家长主要把眼睛盯着学校就可以了,而美国的华人家长除了看紧学校,还要放眼周围兼有更全盘的各种计划。对比一下,中美华人家长,到底谁累?到底谁操心呢?

等孩子上了大学,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那可不一定。zJ09.COM

美国大学的指导方针是宽进严出,不管孩子是挤进名校还是混进普通大学,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美国大学相对自由的选课环境,让孩子们如鱼得水,同时也让华人家长们找不到北。比如,上了两年大学后,孩子坚持要换专业或者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家长是不是头痛?哪像我们在国内读大学那会儿,一锅进去的一锅熟,好歹大学四年下来都能混个文凭。在美国,情况则大不相同。成绩优秀者,孩子可以提前大学毕业。可那些把大学专业当选择题来对待的华人子弟,他们什么时候能熬出来,那可就是孩子的造化了。

我有一位熟人的孩子,进了美国某大学后吊儿郎当,功课多门不及格。而这一切,家长却蒙在鼓里。原因何在呢?美国大学有个死板的规定,没有大学生本人同意,家长没权力向学校索要孩子的成绩单。这下完了,一进大学,孩子就可以撒丫子跑了。小崽子们如果想和家长玩儿捉迷藏,当爹当娘的非输不可。等大学的退学通知驾到时,美国华人家长除了傻眼,连困惑都来不及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美国,这样的华人孩子虽不多见,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提醒美国华人家长注意。

除了上述的教育问题,美国华人孩子学中文,这又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我们暂不提海外的文化传承作用,只需看看如今的世界风云,中国这么日新月异,美国这么金融危机,咱不让孩子学中文能行吗?可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们,哪能完全理解家长的苦口婆心呢?家长哄着逼着陪着,如果好歹能让孩子坐在中文学校里,那就是一大胜利呀。

假如你要问,美国的华人家长周末都干什么?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从纽约到旧金山,从佛罗里达到西雅图,大部分的美国华人家长周末都要送孩子去中文学校。这一去,小半天儿就没了。这下可好了,周末我们大人孩子都为中文事业忙碌着,少了我们华人,美国的咖啡馆和酒店能不冷清嘛,红灯绿灯区哪会有我们华人家长的影子?此外,那些被媒体说烂的话题,诸如美国的未婚少女怀孕,吸毒,儿童的性侵犯问题,身处此邦,我们华人家长哪能不未雨绸缪呢?

大胆设想一下,假如美国的华人孩子不学中文,课外不参加这个班那个班的,不学这个球那个球的,美国学校会干预你吗?显然不会。还有,即使华人孩子八年抗战才拿下大学文凭,美国大学会对你横眉冷对吗?更不会。相反,美国大学照样对你笑眯眯,依旧对你收费没商量。

由此可见,美国的相对自由在为华人家长提供宽松的教育空间时,也难免让家长和孩子同时经历自由碰撞时的阵痛。不知你是否赞同,美国华人家长忙碌与快乐以及随之相伴的压力与困惑,这一切,应该都是“自由”二字的功劳。

的确,美国为华人子女教育提供了太多的自由选择。如何让孩子在自由中求稳定得成效,是美国华人家长不得不一直思考的问题。俗话说,一日为母(父),终身为仆。不管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华人家长都面临着同样的育儿问题,经历着不一样的困惑。

延伸阅读

困惑


你的孩子发展的非常好,这是秩序感的问题,很正常,请不要担心。

外在秩序的养成,在孩子出生到三岁期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并要求别人去实践。三岁以前的孩子对外在秩序的要求有:场所、顺序、拥有物、习惯、约定。

当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时,外在环境中的人、事、物的秩序被破坏时,孩子的精神会因此不循和乱发脾气。

因此,此时不打扰孩子并不单纯是顺着他,而是顺应孩子心理的发展。

yangqin的回复:

三岁以前的孩子几乎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他们的任务是建构自己各项身体的技能,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个体——能自己穿衣、吃饭、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蒙台梭利博士说:“他们就象一个充满信心的英雄”——这段话是否对你有参考作用呢?

霖霖妈的回复:

好像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有这个阶段,霖霖也是。有一天晚上,他把玩具扔到了床上,但床上当时有好多东西,他爸爸不让他上,就帮他把玩具够下来,他又扔上去,并自己往床上爬去够。他爸爸又帮他取下来,他就又扔上去。如此几次,他就不干了,一边大哭一边说坏爸爸。

隽隽自立能力挺强,这没什么不好,他想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好了,没必要凡事都要代劳。如果遇到什么事他不讲道理或做的不对,这个时候大人千万不能强制性地教育他,会适得其反的。最好是由另外一个人把话题引开,或者语气柔和地对他说好孩子该怎样做。

1ounce的回复:

我也认为是秩序感,是好事!只要不发生危险,让他自由发挥吧!放牛吃草:)

孩子的性困惑,家长们知道多少?


性教育关系着孩子的心理成长,但是目前多数的家长依然不太重视对孩子的性教育或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孩子说性,以下就让我们从反面来看看对孩子的性教育不成功容易带来那些麻烦事情吧!

专家指出性教育可分为幼童阶段(0—6岁)、童年阶段(7—10岁)和少年阶段(11—14岁)。应该来说,孩子到了3岁时应该对自己的性别有明确的认识,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7岁是性角色意识的重要培养阶段,孩子会从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性别、性角色的认识。7岁之前的性教育,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教师。因此,一旦孩子无法从父母处得到帮助,便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幼童阶段(0—6岁)

困惑1:小俊三岁了,长得聪明可爱,大家都很喜欢他。可是有一天,小俊却问妈妈:“妈妈妈妈,外婆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这是真的吗?”小俊的妈妈很尴尬,一边哄着他一边说:“你啊,外婆说得没错,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等你以后结婚了再告诉你。”

困惑2:5岁的玲玲刚上幼儿园,这天爸爸把她从幼儿园里接回来时,发现她闷闷不乐的。“爸爸,为什么上厕所时,有的小朋友要站着,我们却要蹲着呢?我偷偷地看了看小明,可是我们好像长得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啊?”“以后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还有,以后上厕所要专心点,去看别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早教网

童年阶段(7—10岁)

困惑3:8岁的亮亮平常喜欢和邻居小朋友婷婷玩“过家家”。这天,两人玩着玩着,亮亮就对婷婷说:“你是我老婆”,接着便像模像样地拉着婷婷入“洞房”了。躺在床上两人也不知道做什么,亮亮突然凑上去吻了婷婷一下。没想到婷婷立即就哭着跑出去告诉了亮亮妈妈,说亮亮欺负她。结果,亮亮被妈妈赏了个耳光。

困惑4:四年级的小迪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男女搂在一起亲嘴。可每次他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时,只要一出现两人拥抱的情景,妈妈就会把他的眼睛捂起来,甚至干脆借故支开他。他问妈妈为什么不让他看,妈妈总是吓唬他:“接下去会很恐怖的,怕你看了害怕。”“可是我一个人看的时候觉得满好玩的,一点都不可怕啊。”小迪心里有些不解。

少年阶段(11—14岁)

困惑5:11岁的莉莉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和朝夕相处的男孩子,在身体外部截然不同了。为此,她感到惶恐不安甚至害羞,但又不敢问父母。尤其在男同学面前,她不敢抬头,不敢直视对方,不敢挺胸,连说话也支支吾吾,好像做了亏心事一样。她偷偷用穿紧身衣、束胸的办法,掩饰胸部的变化。有时候,还刻意在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等方面,扮成一个“假小子”。

困惑6:阿杰上了初一,可最近他却觉得有点不对劲——原本清脆的声音像是变得浑厚了,而且早上起来的时候裤子上总有些粘乎乎的东西。“我是不是病了?为什么像换了个人似的?”男生们在一起的时候悄悄议论,说这表示阿杰开始发育了。可是发育是什么?会有些什么变化?每次阿杰问爸爸时,爸爸总是说:“你已经是男子汉了,到时候你自然会明白的。”

困惑7:佳佳上体育课时突然感觉不舒服,在几位女同学的帮助下来到卫生室。医生检查后发现佳佳正不停地流血,忙告诉她这是月经来了,还说这是正常的现象,说明她已经告别童年,长大成人了。但佳佳见到这么多经血却感觉非常恐怖和厌恶:“这样一直流血,人不要死了吗?”

其他阶段(15-18岁)

困惑8:初三的阳阳发现自己对女生有了莫名的好奇,其他男生也有这种感觉。于是,大家开始四处收集带有色情内容的漫画和杂志,并偷偷地交流起来,开始有了模糊的了解。一次无意中听说外面有人兜售黄盘,阳阳便去买了一些,但还没找到机会看就被妈妈发现了。妈妈不仅没收了碟片,还把他狠狠教训了一顿。但阳阳的脑子里始终想着那些没有看过的碟片。

困惑9:阿华无意中从父母的抽屉中发现一只安全套,觉得好玩就带到学校给朋友看。有人提议将它当作气球吹,结果发现效果不错。“反正我们不知道有什么用处,拿来吹着玩倒是不错。”不少同学回家后就问父母有没有安全套,谁知却被痛骂一顿。终于有眼尖的同学发现外面厕所门口的自动贩卖机里有卖,很快,里面的安全套就被男生们全买完了。

困惑10:高一的东东和同学小洁谈起了恋爱,可对爱情懵懵懂懂的两人都不知道谈恋爱应该是什么样子,两性之间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一天,东东吻了小洁,但接吻之后,两人便后怕起来,“我这样会不会怀孕呢?”小洁惴惴不安,“应该不会吧,我也不太清楚,”东东对此并不确定。从此以后,小洁总担心自己会怀孕,一有身体不适,便以为自己怀孕了,背着思想包袱,从此成绩一落千丈。早期教育

本网站小编总结: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惹,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压力,还有那些让孩子难以启齿的小困惹,希望家长们都能够重视起对孩子的性教育,采取合理的性教育方法,让孩子学会懂得自我保护!

美国家长的规矩


“我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现在都变成了岳父和继父!”留美海归哈里的这句话让我大吃一惊。

“千万别误会!”哈里解释说,“我们都选择了回国工作或是创业,但妻儿却留在了美国,只好两头跑——一个月回去看望一次孩子的叫岳父(月父),一个季度回去一次的叫继父(季父)。”

尽管这种两国奔波的日子十分辛苦,他们却无意改变。据他们说,自己身边的不少华人朋友也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之所以不愿意举家回国,除了很多妻子不愿舍弃在美国舒适的生活环境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孩子从成人世界里学到了什么

严女士是一位生活在洛杉矶的华人。在她儿子5岁的时候,孩子的外祖父母决定将这个中文英文说得都不流利的小家伙带回北京接受一些中国教育。“我父母对我儿子在美国上的私立学校意见很多。他门说,5岁的孩子在国内的话,早就开始学习一加一了,可我儿子连数数都不利索。”

“8岁时,儿子回到美国,最初非常兴奋。他可以在蓝天下草地上随便疯,也可以出去骑自行车和滑板车,在国内我父母从不敢放他出去玩这些,生怕路上的车横冲直撞,伤到孩子。”

“没几天,我发现儿子一个非常不文明的表现。那就是在公共场所只要碰见公共汽车的自动门之类的入口,他就条件反射一样抢上前去,不但忘了排队,还把别人挤到一旁。”

严女士很严肃地和儿子谈了一回:“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女士优先?”他茫然地摇摇头。“在国内,你要从人群之间穿过去,要不要说‘劳驾,对不起’?”

孩子的姥姥则在一旁替他辩解:“这不能怨他,是我们大人教他的,每次坐公共汽车,如果不去抢就没有座位。别人都在抢,而且都是大人,他是个孩子,没有人给他让座位,他不去抢能怎么办?”

遵守规则是为了什么

严女士的忧虑让我想起一件难忘的往事。

阿列克斯,我的继子。4年前的夏天,他从美国西雅图来重庆度暑假。也许是看他太无聊了,他的父亲建议说:“阿列克斯,你要是没事干,就让阿姨教你学开车吧。”按照美国的规定,15岁半可以学开车,16岁就可以考到驾照了。

“不可以。”阿列克斯正色地说,“我还差1个月呢!”阿列克斯的生日是2月9日,当时是7月,他只有15岁零5个月。

“我还差1个月呢!”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在我心里却有如惊雷,教育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以我们的习惯思维来考量,阿列克斯未免太迂腐。一个月的差别对一个人来说,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何况当时阿列克斯身高已经1.75米,再加上他本来就是个性格平和沉稳的小伙子,就是说他有20岁了,恐怕也会有人相信。再说,就算美国法律严厉,可他毕竟是在中国学车,天高皇帝远,只要他回美国后自己不说,还能有谁知道?

即便没有惩罚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准则

在美国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明白,阿列克斯的做法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几乎所有孩子的行为都可以从成人世界那里找到根源。在美国,很多人都在自觉地遵循规则,即便没有惩罚也不会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

无论超市、银行,还是汽车旅馆,所有停车场最好的位置都是留给残疾人的,我一次也没有看到有非残疾人把车停在这里。

美国的高速公路上下班高峰期也会堵车,但很少碰到堵得完全停下来走不了。旅美期间,印象中唯一一次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我们从距离西雅图100多公里外的雪山回西雅图的路上。那是个周末,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车速越来越慢,直至最后停了下来,但那天我没有听到任何一个司机焦躁地按喇叭。4条车道上停着4排车,后来4条车道变成3条,2条,1条,排队等候的车队也随之变成3条,2条,1条。自始至终没有一辆车驶上旁边的紧急停车道。

阿列克斯在听了我的感慨后,有些不太理解:“紧急停车道本来就是有紧急情况才能停的嘛,怎么能跑车呢?”

身教重于言传,如果身教就是错的呢

我们常常会说,身教重于言传。我们教孩子的时候,最爱要求孩子的就是“要乖,要听话。”可是,如果当父母自己都没有正确地遵守规则,又怎么可能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呢?

我第一次带儿子去美国的时候,他只有1岁半。凌晨5点就去赶国际航班,偏偏到了西雅图又是当地的凌晨。当天傍晚,我们和两个美国朋友一起去餐馆吃饭的时候,儿子突然大哭,怎么哄都不行。周遭并没有人抗议,但我们的朋友却皱起了眉头。他请求服务生把我们的食物全都打包带走。因为在他们看来,影响别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即便他只是一个婴儿。

相比我们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美国人对孩子的关注点似乎大相径庭。就拿吃饭来说,中国家庭常常挖空心思琢磨让孩子多吃点儿,但美国人认为孩子吃多少应该由他自己决定。他们更关注的是他在餐桌上的规矩,比如吃饭必须在餐桌上,不能端着碗到处乱跑,喝汤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即便不小心打了个嗝儿,也要赶紧道歉。

我们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常以“孩子还小”为由大打折扣,却被美国的很多家长身体力行实践着。当我们倾尽全力之后却发现孩子越大问题越多,与其责备孩子,不如从自己、从成人的世界里去找找原因。

困扰孩子的十大性困惑


随着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新的开学季即将到来,相信大家在开学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入学准备吧,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更快的适应开学的生活,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高效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困扰孩子的十大性困惑,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少的困惑,除去学业的压力,种种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也会始终缠绕在他们的心头,由于这些问题总是那样的难以启齿,孩子们往往不知所措,于是自己看书、私底下问同学等便开始悄然蔓延……

专家指出性教育可分为幼童阶段(0—6岁)、童年阶段(7—10岁)和少年阶段(11—14岁)。应该来说,孩子到了3岁时应该对自己的性别有明确的认识,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3—7岁是性角色意识的重要培养阶段,孩子会从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性别、性角色的认识。7岁之前的性教育,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启蒙教师。因此,一旦孩子无法从父母处得到帮助,便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幼童阶段(0—6岁)

困惑1:小俊三岁了,长得聪明可爱,大家都很喜欢他。可是有一天,小俊却问妈妈:“妈妈妈妈,外婆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这是真的吗?”小俊的妈妈很尴尬,一边哄着他一边说:“你啊,外婆说得没错,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等你以后结婚了再告诉你。”

困惑2:5岁的玲玲刚上幼儿园,这天爸爸把她从幼儿园里接回来时,发现她闷闷不乐的。“爸爸,为什么上厕所时,有的小朋友要站着,我们却要蹲着呢?我偷偷地看了看小明,可是我们好像长得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啊?”“以后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还有,以后上厕所要专心点,去看别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童年阶段(7—10岁)

困惑3:8岁的亮亮平常喜欢和邻居小朋友婷婷玩“过家家”。这天,两人玩着玩着,亮亮就对婷婷说:“你是我老婆”,接着便像模像样地拉着婷婷入“洞房”了。躺在床上两人也不知道做什么,亮亮突然凑上去吻了婷婷一下。没想到婷婷立即就哭着跑出去告诉了亮亮妈妈,说亮亮欺负她。结果,亮亮被妈妈赏了个耳光。

困惑4:四年级的小迪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男女搂在一起亲嘴。可每次他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时,只要一出现两人拥抱的情景,妈妈就会把他的眼睛捂起来,甚至干脆借故支开他。他问妈妈为什么不让他看,妈妈总是吓唬他:“接下去会很恐怖的,怕你看了害怕。”“可是我一个人看的时候觉得满好玩的,一点都不可怕啊。”小迪心里有些不解。

少年阶段(11—14岁)

困惑5:11岁的莉莉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和朝夕相处的男孩子,在身体外部截然不同了。为此,她感到惶恐不安甚至害羞,但又不敢问父母。尤其在男同学面前,她不敢抬头,不敢直视对方,不敢挺胸,连说话也支支吾吾,好像做了亏心事一样。她偷偷用穿紧身衣、束胸的办法,掩饰胸部的变化。有时候,还刻意在服饰、发型、言谈、举止等方面,扮成一个“假小子”。

困惑6:阿杰上了初一,可最近他却觉得有点不对劲——原本清脆的声音像是变得浑厚了,而且早上起来的时候裤子上总有些粘乎乎的东西。“我是不是病了?为什么像换了个人似的?”男生们在一起的时候悄悄议论,说这表示阿杰开始发育了。可是发育是什么?会有些什么变化?每次阿杰问爸爸时,爸爸总是说:“你已经是男子汉了,到时候你自然会明白的。”

困惑7:佳佳上体育课时突然感觉不舒服,在几位女同学的帮助下来到卫生室。医生检查后发现佳佳正不停地流血,忙告诉她这是月经来了,还说这是正常的现象,说明她已经告别童年,长大成人了。但佳佳见到这么多经血却感觉非常恐怖和厌恶:“这样一直流血,人不要死了吗?”

其他阶段(15-18岁)

困惑8:初三的阳阳发现自己对女生有了莫名的好奇,其他男生也有这种感觉。于是,大家开始四处收集带有色情内容的漫画和杂志,并偷偷地交流起来,开始有了模糊的了解。一次无意中听说外面有人兜售黄盘,阳阳便去买了一些,但还没找到机会看就被妈妈发现了。妈妈不仅没收了碟片,还把他狠狠教训了一顿。但阳阳的脑子里始终想着那些没有看过的碟片。

困惑9:阿华无意中从父母的抽屉中发现一只安全套,觉得好玩就带到学校给朋友看。有人提议将它当作气球吹,结果发现效果不错。“反正我们不知道有什么用处,拿来吹着玩倒是不错。”不少同学回家后就问父母有没有安全套,谁知却被痛骂一顿。终于有眼尖的同学发现外面厕所门口的自动贩卖机里有卖,很快,里面的安全套就被男生们全买完了。

困惑10:高一的东东和同学小洁谈起了恋爱,可对爱情懵懵懂懂的两人都不知道谈恋爱应该是什么样子,两性之间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一天,东东吻了小洁,但接吻之后,两人便后怕起来,“我这样会不会怀孕呢?”小洁惴惴不安,“应该不会吧,我也不太清楚,”东东对此并不确定。从此以后,小洁总担心自己会怀孕,一有身体不适,便以为自己怀孕了,背着思想包袱,从此成绩一落千丈。

随之而来的困惑


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随之而来的困惑”,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别说美美4岁这样喜欢玩结婚,就是我们三岁的娃娃也因为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中美丽的爱情故事,而在这冷冷的气候里打起穿纱裙的主意。

她死缠烂打地缠住妈妈要穿那套夏天就已经过足瘾的粉色纱裙,而且要穿去幼儿园,就那样大露着光膀子!我只能她上床后满足一下小妮子的心愿,并且把暖气开足。穿上了纱裙的娃娃,一面乐不可支,一面扭捏作态,嘴里振振有词地喊:哈,妈妈我当新娘子啦!

念念妈的回复:

这是宝宝成长过程上的一个很自然的情况,你不必担心的,现在宝宝只是出于好奇,等到宝宝长大一些 时候,自然会明白的。不过妈妈也可以引导宝宝,告诉宝宝,结婚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到了一定年龄才可以的。

may2的回复:

哈哈,你的孩子很正常,不要担心!知道吗,我今天上午刚去听孙瑞雪老师(宁夏蒙氏国际幼儿园院长)的讲座,其中她讲到了4岁是孩子对结婚的敏感期,当时我们都笑了。她告诉我们自己幼儿园的孩子还有她自己的儿子在4岁时都会说“我想和妈妈结婚”、“我想和老师结婚”、“我喜欢我们班上谁谁谁”等等,等孩子度过这个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你不必愁的。

养男孩的困惑(中)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养男孩的困惑(中)”,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亲家,

轩儿妈提到的,一位妈妈,就是我呀。这几个月来鹏志对战争非常着迷,让我非常困惑。

鹏志小时候我是不买刀枪类玩具的,他喜欢玩车,火车,飞机,厨房用具,玩具工具,拼图等,他也爱看书,看电视。到他3岁,开始会玩电脑游戏,我也买了一些适合小孩的,如JUMPSTARTKINDERGARTEN,PHONICS,MATHS,THECATINTHEHAT等。有时他也会打开MICROSOFTWORD,就在里面乱打一通,然后将大的字变大变小,变卡通什么的。他从来不喜欢娃娃,连毛动物都不玩,我也随他。

几个月前,他爸爸开始玩一个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电脑游戏,鹏志也开始着迷。这个游戏并不血腥,但是显示很多飞机大炮,轰炸,核武器什么的。玩者需要用一定的思考去部署战略、赚钱、买武器。开始鹏志只是看,慢慢和爸爸一起玩,很快就上手自己玩上了!

因为这个游戏,他学会了很多的地理知识,比如利比亚,古巴,伊拉克等国家在哪里(游戏中有地图),这是好的一面,他也学会不能光顾着买船,造飞机,还得提防敌人偷袭什么的。他甚至叫我给他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而且一连几星期抱着百科全书,研究里面的世界大战地图。游戏里面谁是敌人,谁是好人,分得很清楚——我觉得现实中并非如此。我这个做妈的还要注意解释某些国家当时做的不对,现在不一样了等等。

可是问题也来了,我发现他越来越着迷于打打杀杀的游戏。最近经常听到他对妹妹说什么,我打死你,我炸了你,或者假装妹妹是XXX国坏蛋,大喊,敌人来了……而且都不是在兄妹俩吵架的时候,这些话象是对他来说非常平常的话。他有时还发恶梦,告诉我他梦到坦克追着他,有飞机在他头上扔炸弹。坐车的时候,他还经常用手做枪,对着路人,啪啪啪。

还有,他对此游戏着迷得不愿去户外活动,如公园或游泳。

我担心的是他上了学会否相对妹妹一样对同学,同学又会怎么看?也许男同学会跟他一起玩打仗,那女孩呢?老师呢?别的家长呢?

这也许真是男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谢谢各位妈妈的答复。我想我能做的只有

——利用他的爱好引导他对地理,历史的兴趣;

——利用那个游戏讲解战争的可怕;

——寻找其他游戏以慢慢引开他的注意力;

——建一个时间表,让他玩电脑有一定的限制。

养男孩的困惑(下)

养男孩的困惑(上)


伴着春天的脚步,一个崭新的新学期又在我们的面前了,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工作可以让我们提高效率,高效的入学准备的小知识你了解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养男孩的困惑(上)》,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了诸位的贴,我第一句想说的就是为什么大家那么害怕自己的男孩玩娃娃?

我很喜欢看金瓜玩娃娃(注:不是他姐姐娃娃),看他想办法给娃娃脱衣服,然后带着娃娃跟他一起去BATHROOM洗澡,看见他仔细地给娃娃的每个地方都洗得干干净净,还对娃娃小心翼翼,呵护有加……那样子真的让我觉得儿子好温柔好可爱。玩具娃娃真的是培养宝宝爱护小生命的最佳教具,尽管玩具娃娃本无生命,但在孩子的眼里它却活灵活现,用它孩子学着照顾人,学着去爱,去珍惜,还可以训练动手能力比如穿衣扣扣等等。男孩子就不需要学习疼爱幼小的孩子吗?将来男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如果他是那样细致温婉地对待孩子,你能说他好可怕吗?说他变态吗?

我觉得不让男孩玩玩具娃娃,真是个误区。

泰德也非常爱玩枪,我的做法是尽量少买这样的玩具,如果实在需要,家里备一枝水枪或气枪就够了。玩的时候教导他不要对着人“啪啪”告诉他枪事实上是非常危险的武器。

对于电视节目,我认为父母十分有必要为孩子作检选,暴力的东西的确不应该看!现在孩子所处的时代跟我们那时不一样,我们小时候的电视节目没有那么多暴力的东西;而现在电视已披上了商业化的外衣,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极力制作刺激、暴力、低级、噱头的东西,如果不严禁孩子看这些电视节目,后果难以设想。就算现在儿童电视节目,常常宣扬正义的人可以狠狠打恶人,然而在孩子的意识里,在孩子的世界里,面对那么复杂的现实,孩子如果能判断好人坏人?

养男孩的困惑(中)

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困惑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