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

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学时有条不紊,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个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威胁性的誓言: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不喜欢你。

父母的想法: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大人都是为了他们好,于是,在此情形下,尤其是当妈妈的就使出自认为是“杀手锏”的招术:“妈妈以后就不喜欢你。”

心理学家:发誓不再喜欢自己心爱的小宝宝,算是一种最严厉的管教方式,实践证明也是一种不起作用的威胁。孩子们灵性很高,会感觉到这种威胁是假的。而且,孩子被大人欺骗了一次,不信任的阴影会长久地留下来,父母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成了说谎者。因此,应当换一个效果好的说法:“妈妈是喜欢你的,但是,你现在的行为妈妈不喜欢。”

什么都无所谓:你想干嘛就干嘛,我无所谓。

父母的想法:对孩子干嘛要那么紧张?孩子自己应当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迟早要过大人的生活,那就让他们尽早独立起来吧!

心理学家:任何时候也不要让孩子们觉得,你对他们的行为无所谓。一旦发觉你们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就会马上来验证这是不是真的。于是就开始模仿坏的行为,看看会不会因此招致批评。这种后果是很糟糕的。正确的做法是抛弃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即使孩子的行为你们很不满意,也要与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碰到这种情况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告诉孩子:“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截然相反。但是我想帮助你,因为我喜欢你。你可以在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来找我出主意。”

过分苛刻严厉:在家里我说了算,你应该听我的。

父母的想法:孩子应该无条件听大人的话,并认为这是教育中的最重要原则,也是无须讨论的问题。不论是多大的孩子,都不能纵容他们,否则他们就会对大人为所欲为。

心理学家:过分苛严管教往往难以让孩子们理解和接受,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大人要求这样做的道理。否则,就会出现大人在场百依百顺、规规矩距,大人一转身就闹翻了天。正确的做法是树立信任优于苛严的观念,必要时可以对孩子这样讲:“你现在先按我说的做,晚上我们找时间,再来心平气和地讨论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孩子应当娇惯:孩子还小做不了,我来帮助他。

父母的想法:孩子应该得到最好东西,童年是短暂的,因此要让它成为美好的,不应该让童年充满道德说教、出现失败和不满意,我们要尽力让孩子摆脱困境和不愉快。于是大人就这样乐此不疲地去揣测并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心理学家:被娇惯的孩子很难适应生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的孩子,将来在生活上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尽管父母为孩子做到了面面俱到,而孩子们却并不感到幸福,相反,孩子们会感到孤立无援。明智的做法是对孩子说:“试试自己做吧,如果做不好,我们会很乐意帮你的。”

强加的角色:我的宝宝是我的好朋友。

父母的想法:孩子是我们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他是那么乖巧,可以与他无话不谈,他简直就象成人一样能够理解我们。

心理学家:孩子为取悦父母可以做任何事情,因为爸爸、妈妈对他们来说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为此小家伙甚至能够放弃与同龄人玩耍的乐趣而卷入成年人的复杂世界。因此他们自身的问题却总是悬而未决。

金钱至上观:投入的钱越多,接受的教育就越好。

父母的想法:因为我们的经济状况很拮据,没有能力来娇惯自己的孩子,不得不经常拒绝他们的要求,甚至他们的穿着都是旧衣服。总之,似乎只要我们有了更多的钱,就能够成为幸福的父母。

心理学家:爱是金钱买不到的,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可现实确实如此。生活中高收入家庭的大人试图努力来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但低收入的父母不必为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而受到良心的折磨。实际上,温情、关爱、一起玩耍、相互勾通对孩子来的比鼓囊囊的钱包更重要。需要澄清的是,能够让孩子感到幸福的绝非金钱,而是他感觉到他对你们是最重要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的孩子将来要学音乐(或打网球、绘画),我不能让他错过这些机会。

父母的想法:我们这辈人许多在童年就幻想过跳芭蕾、弹钢琴、或者打网球,但没有机会。现在有了条件,我们就要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至于孩子现在是不是喜欢没关系,今后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懂得大人们努力的初衷。

心理学家:遗憾的是,孩子们不一定懂得父母努力的良苦用心。大人们在自己想象中勾勒的美好前景往往被孩子们的抵触情绪所打破。孩子小时还可以听大人的,当他逐渐长大后,就有冲破父母感情牢笼的愿望和抗议行动,甚至闹得不可开交。明智的父母在给孩子安排必要和有用的功课的同时,要留出时间给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

缺乏温情:亲吻和诸如此类温情脉脉的东西对孩子似乎不那么重要。

父母的想法:对孩子爱抚、拥抱、亲吻,这些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甚至还担心童年时的温情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性倾向。主张不要什么拥抱和亲吻,与之相比还有更实在和更严肃的事情可做。

心理学家:不同年龄层的孩子都渴望温情,它有助于孩子们意识到自己被关爱,增强自信心。但要注意分寸和场合,过分强加的关爱可能会把孩子们吓跑。

受情绪左右:行不行,这要取决于情绪。

父母的想法是:工作上的不顺心、家庭关系不和,大人们随时有可能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们头上,并认为这无关紧要,只要随后请孩子吃一顿或者给他买许诺了很久的玩具,就足够能把孩子哄高兴了。

心理学家: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会为他们良好行为感到高兴,也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而失望,这有助于孩子们树立坚定的人生价值观。而大人们出于自私的念头和受情绪的影响,今天允许这样,明天又不允许,这会给孩子造成错觉,认为他所做的一切无所谓正确与否,关键是父母的情绪。如果情绪失控的习惯改不了,应当事先跟孩子打招呼:“我情绪好的时候,你不能为所欲为;当我情绪坏的时候,请你能够宽恕我。”

用于孩子教育的时间太少:对不起,我根本没有时间来照顾你。WWw.zJ09.COm

父母的想法:我们的工作任务繁重,孩子上学、放学要接送,回家还要做饭、洗衣、买各种必需品,哪有时间来陪孩子玩耍和读书?

心理学家:大人常常会忘记一个简单的道理——既然把孩子生下来了,那就应该为他们挤出时间。如果孩子们经常听到父母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自然就会发生感情转移。建议工作繁忙的父母,哪怕是晚上也要尽可能抽出半个小时,坐在孩子床上,陪他说说话,讲个故事,或者读读书,与孩子交流时间的长短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流本身的质量。

精选阅读

家庭教育误区破解良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关。一些孩子虽然得到了父母物质上的溺爱,却又陷入情感交流上的贫乏。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有何破解良方?

管吃管穿管不了“心病”“非职业”家长“无证上岗”

“吃好,穿好,上最好的学校”,这是王先生的教子经,也是大部分家长认同的教育方法。这些家长认为,做一个好家长,就是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翟红娟老师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有失偏颇,她说:“父母要明确自己的教育地位和责任,你不仅是孩子的保姆,还是第一任启蒙老师。”因此,她建议家长在嘘寒问暖之外,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由于父母没通过培训便在家长这个“职位”上走马上任,以致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有些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林女士的儿子在一所寄宿制学校读初中,一个月回家一次。“我现在天天都在担心他,一个人在外面有没有吃饱穿暖?碰到什么困难没有?”为此,林女士每天给儿子打一个电话。

有些家长则是对孩子的不良嗜好无能为力。孙女士自认是个失败的妈妈,因为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却连自己的儿子都教育不好。虽然戒网瘾机构鱼龙混杂,但教子无方的她只好病急乱投医,狠心把儿子送进一家戒网瘾机构,希望通过强化体力劳动尽快把这棵长歪了的小“树苗”扶正。

还有些家长是因为无法与孩子沟通而发愁。“每天都为了孩子忙乎,可孩子还是对我爱理不理。”家长辛苦,孩子却不领情:“整天只知道问分分分,你最关心的是分,不是你孩子。”甚至有无奈的家长表示:“谁能帮我教育孩子?出多少钱都可以。”

“替不了”的爹妈“顾不上”的学校谁来补齐家庭教育短板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青少年时期性格、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在此过程中,家长的作用又无可替代。”石家庄市十五中班主任张丽表示,相同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在性格、交往、学习等多方面表现出较大差距,这跟父母的言谈举止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因此家长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石家庄市十五中教育处主任张寿明说:“家长不能把学校当成托儿所,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家长要多和老师沟通,及时根据孩子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有些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落后,方法不够科学,而学校又不可能替代家长。”据翟红娟老师介绍,为了解决家长不会教的问题,目前国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专门为家长传授教育知识。

翟红娟说,家长学校一般有面授、网上家长学校、广播家长学校、电视家长学校四种形式。有些家长学校还自编了教材,我省的省家长学校组织编写的《家庭教育手册》就是其中较完备的一套。

是否有必要上家长学校,家长学校的实际教学效果如何,是当前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对此,省家长学校张艳辉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孩子染上坏习惯就像生病一样,刚发现症状时不去医院诊治,等到晚期就难办了。”参加过家长学校的一位家长对笔者说:“以前孩子总和我对着干,我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听老师讲完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后,我试着和他交流了几次,没想到我们爷俩居然能心平气和地谈话了。”据这位家长介绍,在家长学校,能得到教育专家权威指导,听优秀家长介绍经验,还能和其他家长一起讨论好的教育方法,很有针对性。

成人教育还是义务教育? 家长学校“夹缝求生”

教学方式形式各异,专业教材针对性强,可家长学校的发展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乐观。据省家长学校张艳辉介绍,全省有1000万中小学学生家长,但进入家长学校学习的只有1%左右。

根据相关文件,家长学校是“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而组织的成人教育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中小学、幼儿园主办,校务委员会负责家长学校的管理”。属于成人教育机构,却脱胎于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注定家长学校在成人教育和义务教育之间有扯不清的渊源。身份不明,家长学校一“出生”便预示了其尴尬处境。

“根据义务教育全免政策规定,如果被界定为义务教育性质,那么家长学校绝对不能收一分钱。但实际上,家长学校的学员为家长也就是成年人,理应按照成人教育政策对待。”虽然据有关规定,“家长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下拨外,可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取少量的办学经费,同时可筹措社会资金”,但目前资金压力仍让家长学校运营捉襟见肘。据家长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省家长学校中的广播和电视部分由省财政拨款,但慈善机构承诺的慈善基金目前还没到位。为了维持运营,学校向每位家长每年收取50元钱,包括一本教材、一年每周发行的家庭教育报、一张网络课堂上网卡和一年8节课。然而就是和成本相当的这50元钱,却引发颇多争议。个别家长抱怨:“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教育不好就是老师的问题,怎么还让我掏钱来学习?”

专业师资的匮乏也是家庭教育面临的一大瓶颈。家长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各类高校中并未设置家庭教育专业,从事家庭教育培训工作的人员也多为教育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出身,家庭教育资格认定在国内也尚无统一标准。

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愿望,但家长们有没有因为对子女的期望过重而适得其反呢?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往往又存在许多的误区,作为家长的应当努力避免如下十大误区,让孩子能够尽快地健康成长起来,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分数至上

很多家长以分数高低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把孩子的考试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其实这根本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者”就是只抓分数而忽视发展能力所致,假如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就会缺乏必要的后劲,虽然从小学起成绩不错,可是越是到高年级成绩会越来越差,这就是学习能力缺乏的结果。

二、越俎代庖

现在的家长不仅对孩子包揽了生活上的一切,也习惯于包办孩子的学习,一旦孩子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问题,家长就立即忙于替孩子解决,让孩子养成了依赖性,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假如家长不善于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孩子怎样才能够养成一个好习惯呢?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完全是要靠自己去开创的啊!

三、重外而轻内

作为家长往往比较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却轻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的比例。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儿童时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心理早期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在青春期,父母亲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切冲突,最容易让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不可轻视。

四、期望值过高且代价过大

中国的父母们往往希望孩子成龙成风,能够进入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深造等等,为此而投入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的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纷争也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于这种过度投入,而抱有极高的期望值,一旦孩子出现某种“意外”,表现得不尽人意,父母便难以情绪平衡,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五、缺乏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种古老的教育原创,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适当的教育,不可以拿一个模式到处乱套,抹杀孩子个体间的差异:孩子相互间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有兴趣爱好的差异;有思考类型的差异,要仔细观察与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别盲目地与别个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而忽视了自己孩子的长处,这样会逐渐失去信心,也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违背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自己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因而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儿童教育成人化;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得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困惑,虽然家长付出了大量时间与心力,事与愿违,也误了孩子。

七、轻视孩子自我学习

俗话说,教育者应该先受教育。家长担负着教育子女的责任,理应学习教育知识和方法,不能够随心所欲,高兴了就和孩子亲近,态度也好,不高兴了就拿孩子出气,甚者于体罚孩子,应当明白,孩子的许多品质和素质,是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的,教育孩子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身为父母者,又应该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当然应当首先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为孩子树立学习的好榜样。

八、方法欠妥,惩罚多于表扬

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严师出高徒”,因此就对孩子过于苛求,滥用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甚者讽刺、挖苦孩子,其实惩罚极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法,孩子因为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孩子犯错误是应当得到原谅的,这是他们成长中必须的代价或“学费”,家长应当满怀热情地积极引导孩子,给予更多的帮助和鼓励而不是相反。

九、忽视孩子品质的磨练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多,因此家长们往往是在宠爱或溺爱着自己的孩子,凡事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向着自己的孩子,为孩子护短,唯恐孩子受气了,让孩子在一帆风顺中,养成了“养尊处优”的坏习惯,其实没有挫折教育,孩子的意志力缺失,其意志品质在无形中被弱化,不利于孩子走未来的路。

十、重营养轻锻炼

很多家长为孩子能够尽力做好吃的,喝各种各样的饮料,饮食中的营养想应有尽有,却失之偏颇,把孩子养成了个小胖子,误以为体育锻炼仅仅就是让孩子玩得开心,或者认为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家长重视孩子的疾病卫生,超过重视体育锻炼,须知,没有体育锻炼,就没有健康的体魄,很难适应与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

单亲家庭教育小心3个误区


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之三: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总之,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坦诚、沟通和鼓励,家长和老师不要对婚姻家庭这些事避而不谈,要让孩子知道离婚和结婚在社会生活中都是非常正常的事,而沟通会使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励,也许就能改变他的人生。

当代家庭教育十大误区


时间一晃而过,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我们开学后身心健康并且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当代家庭教育十大误区》,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良好的教育从妈妈开始

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组成的终身教育体系。割裂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是残缺不全的畸形教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型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提升家庭教育观念。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可见,家庭教育中妈妈的重要性。但同时,家庭教育又是最易出现问题的教育,因为它首先是一种私人教育,即它不受社会和他人的直接的行政干预;其次它也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我们的家长作为一个教育者是自然形成的,合格与不合格、称职与不称职,都要成为教育者。而教师则不同,是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和选拔才能有资格做教师的。而家长呢?你合格也得当,不合格也得当,都有责任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角色。有人说,我们的家长为孩子付出的辛苦要比外国的家长多十倍,而我们的家长所得到的回报却不及外国家长的十分之一。

究竟是我们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是我们该反省的时候了!应该说作为家长,主动地了解我们自身的教育方式,提高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对于我们这些含辛茹苦的中国家长是何等的必要和紧迫。

当代家庭教育存在十大误区

一是以分数论“英雄”,重分数、轻能力。

二是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

三是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四是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五是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六是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七是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八是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九是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炼。

十是忽视孩子体育锻炼。

家庭教育中常见五大问题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父母也会帮准孩子们做好一些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快速的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家庭教育中常见五大问题”,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今,依赖于父母实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他们的个性、学习背景、成长经验、就业状况和生活压力,使得一些父母无法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

1.缺乏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些家庭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家庭如农民、农民工、未就业人员和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生活水平低下,有的孩子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有的父母婚姻异常,单亲、重组、隔代抚养和旁亲监护抚养孩子的数量加大;还有的父母因个性、收入等原因,吵架打闹不止,缺乏互敬互爱。家庭的不和谐和生活的动荡让未成年人连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有的孩子对父母失去归属感、对家庭失去信心。一般来说,得不到家庭温暖和关爱的孩子,其人格特点表现出攻击性和反叛性,极易走入歧途。

2.思想陈旧教育不当

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尊重生命的价值;相当一部分父母人才观念狭隘,“望子成龙”,“逼子成龙”。盲目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孩子的个性成长,孩子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由于心理需求和自我成长不能实现,造成许多孩子精神扭曲,形成不良的品行。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父母也应该反思,对独生子女溺爱倾向已经导致我们的孩子生存能力不强、责任感缺失、竞争力不强。

3.学习能力差

许多年轻夫妇在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地准备,孩子就已经降临世间,怎样抚养、教育孩子既没有学习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一些父母虽然看了一些书,但由于不了解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缺乏针对性,常常莫衷一是。于是,“一喊、二骂、三打、四窃(孩子隐私权)、五夺(孩子财产权)”普遍存在于中国家庭中。相当多的父母及监护人不懂也不能依法教育、抚养,不能通过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不能给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以积极的人文关怀、心理关注和成长指导,从而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发育迟缓,人格不完善。被“管”出来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被打骂虐待、貌似“爱”的严管监控和“特长”学习下的孩子,其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孩子精神遭受创伤,学习兴趣下降,社交焦虑加深,心理形成逆反,能力提高缓慢,“快乐成长”变成了一句空话。

4.不能以身作则

有的父母及监护人自身素质差,缺乏爱心,社会角色顽劣,这导致了有的孩子游走在社会边缘,内心绝望,还有的孩子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自暴自弃。

5.父母也要接受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接受时间最早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是养成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陶冶气质,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让儿童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素质和他们实施积极家庭教育的能力,“孩子有问题,父母来‘吃药’”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教育父母,应该从父母自学和对父母开展社会教育两个方面来努力。前者强调,每位父母应抱着培养孩子也是一种事业的理念,加强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向生活实践学习,不断认识自我、认识孩子,掌握科学的教育、心理知识,寻求符合自己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后者则主要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弘扬先进的教育理念,普及科学的教育规律;积极开办各类讲座、培训班,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家庭教育最忌三个“过度”


家庭教育最忌三个“过度”

1、过度关爱

主要表现为长辈们对孩子的物质娇宠和情感娇宠。从孩子的婴儿期开始,长辈们在物质、金钱上极其慷慨大方,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吃、穿、玩等方面最佳的物质条件。孩子稍大一点后,基本上是要什么给什么——只要孩提出要求,就给予满足。

在情感上,除从小就过多地亲吻抚抱,过分地亲昵呼唤外,还生怕孩子不高兴,往往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这就日渐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和放任性格,学会以哭闹、不吃饭等非理性方式来要挟父母、祖辈,最终变成我行我素、随心所欲、不通情理、缺乏感恩心态的“小公主”、“小皇帝”。

2、过度保护

很多家长不放心孩子一个人睡,与宝贝从小就同房、同床睡觉,有的在孩子长到好几岁甚至十多岁乃至更大,还是如此。此外,他们对孩子的食物、饮料、衣服、玩具、日常用品等都百般挑剔,不但要知名品牌,有的还要求彻底无菌消毒。孩子稍有不适,动辄小病大治,无病猛补,往往造成营养过剩,致使肥胖儿童比例上升。有的家长甚至把家具的边边角角统统用海绵包起来,以免孩子磕伤碰伤;天气稍冷,便把孩子从头到脚密密实实地包裹起来;孩子大了,还常常搂着、摸着、陪着、跟着、照着、护着,如此等等。总之,就是一百个不放心。

以上这些不当做法,肯定会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孩子越不适应,家长越去过度保护,这样长期恶性循环,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坚忍性、耐苦性和艰难意识。等孩子稍大后,毛病比较明显了,做家长的还时不时地指责道:“你看看你,这么大了,还这样娇气,还是不懂事,还要我操心,唉,真把我给急死了!”然后,还要去尽力而为地过度保护孩子。

3、过度期望

千百年的科学文化不但使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弥漫神州,一心期望后代“光宗耀祖”、“给大人争气”的传统观念亦是普遍存在。因此,芸芸众家长们在对孩子过分溺爱关怀的同时,又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许,一心望其成“龙”成“凤”。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大资本,在孩子的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长辈们的这种心态写满脸上,时时明白地表露在语言和行动上,很容易使孩子觉得是在为父母而学,不是为自己学,因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原动力。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父母求胜心理也越来越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应该更努力、更自觉地学习了。而且越接近中考、高考,父母心情越急迫,对孩子的要求越高。这种极高期望的压力与早期过分的关爱保护形成强烈的矛盾反差,令已经“骄娇”二气十足的孩子很难承受。那从小就逐步定型的物质化、金钱化的亲子关系,又难以使孩子真正理解家人的亲情之爱,这样就极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对长辈的尊重与情感。家长越焦虑,孩子越反感,就越容易造成不和谐的家庭关系,致使亲子之间难以沟通,这又反过来对孩子的成长更加不利。

家庭教育孩子的七个要领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了,新学期已将向我们走来,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都听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小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孩子的七个要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继前段时间蹿红网络的《斗妈大全》后,这又出了个“斗女法宝”,真是热闹。但是心理专家表示:其实,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打”、“压”、“吓”或许可以一时驯服孩子,但是会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如果累积到一定程度,导致逆反心理,那样会更加难以管理,是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家庭教育中不应该是“斗”与“被斗”的关系,而是应该把握正确的要领。

心理专家提示正确家庭教育的7大要领:

1、抱着尊重和体谅的心情去对待孩子

尊重就是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在成人之下,受成人支配的。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就要满足孩子这种对独立的需求。当孩子做事情出差错或者不够完满的时候,成人能接纳他,体谅他。如果我们不体谅孩子,一看孩子做得不好,不如意,就上手替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渐渐失去信心。大人还要试图去了解孩子,孩子每一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明天的能力和今天的能力就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

2、常和孩子一起工作或游戏

家长每天要分配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在和孩子一起工作或玩耍时,要用正确的语言,文明礼貌的语言和孩子多交谈,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通过与孩子一起玩耍、游戏,能了解到孩子的性格、脾气以及能力的成长。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这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孩子的快乐成长都是很重要的。

3、和孩子建立弹性的亲子关系

成人要追随孩子的发展成长。孩子逐渐走向独立,成人对孩子就不必事事帮他。不要过于啰嗦,要看到孩子的能力和成长。要做到有弹性的亲子关系,就是家长了解孩子能力的发展,对孩子能做的事情能放手让孩子去做,只是在孩子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去帮助他。这样成人和孩子双方都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工作、生活。

4、注重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有了自信心,孩子的自发性和独立性才能得到发展。怎么去让孩子生长自信心呢?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鼓励的、肯定的。不要总是说孩子这不对,那不好。这些贬义的用语对孩子自信心的树立都是不利的。孩子做事情,即使做不好,也要肯定孩子做事的良好愿望。

5、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孩子愿意模仿成人,成人要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孩子做事慢,时间观念差,我们就要耐心,给他足够的时间。孩子是愿意做事的,有时听见成人老说“磨磨蹭蹭”,实际上这是因为孩子工作和成人工作的目的不一样。成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结果,因此会尽快地完成工作。孩子工作的目的则是为了享受过程,积累这些新的经验。所以孩子做事会比较慢,成人觉得孩子磨蹭,其实他是在体验这个过程。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材料和耐心,让孩子有独立做事的机会。只有通过孩子独立做事,孩子才能成长。

6、让孩子从小过有规律的生活

给孩子提供的环境应该是有秩序的,而不是凌乱的环境。要给孩子订立一些家庭中生活的规则。比如吃饭应该到哪里去,喝水到哪里去,大小便如何进行,玩儿到哪个区域。哪个房间是游戏的房间,哪些东西是可以动,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等等。这样孩子的生活就有了可遵循的规律,同时也养成了孩子的秩序感和纪律性。

7、给孩子创造与同龄儿童接触的机会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接触的都是成人,他需要和同龄孩子接触、游戏。在庭院中、在休闲时、在游乐场中,我们都要让孩子去接触与他年龄相近的孩子,发展社交能力,知道如何与他人相交往,避免在一个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失去交往的机会与乐趣。

常见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