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给宝宝带来的好处

户外活动是以阳光和新鲜空气为伴,以个体或群体的方式,动用全身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如与小朋友一起拍皮球、溜旱冰、“造房子”、跳橡皮筋、玩水玩沙,既满足了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又增加了他们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1、户外活动是孩子亲近阳光和空气,走近大自然的最佳途径,也是锻炼他们有健康体魄、乐观人生态度的有效手段。

2、户外活动能满足孩子好动与探究的本性。在户外活动中,孩子所受到的制约大大减少,他们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因此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户外活动能提高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户外活动往往是需要与小朋友一起展开的,即使是简单的游戏活动,也有不少规则。

如: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滑滑梯,就有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一起搭积木或踢球,就有合作与配合的问题。可以认为,户外活动为孩子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积累为人处世规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孩子们往往会将从游戏中积累经验并迁移到将来的日常生活中去。

zj09.com小编推荐

零下10度,幼儿园坚持全天户外活动?!—挪威幼儿园为何如此“虐待”儿童?


挪威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首都为奥斯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是西欧最大的产油国和世界第三大的石油出口国。自2001年起连续六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

前两个月我们家换新邻居,来了一对和蔼的退休夫妇。互相认识的时候,得知他们在挪威工作居住了快二十年,今年决定回英国落叶归根,而且女主人卡罗尔还在奥斯陆的国际幼儿园当了很多年园长。

因为之前采访英国幼儿园园长克里斯汀的时候,知道她很推崇北欧的幼儿教育,并去过瑞典的森林幼儿园森林小学参观,于是我想,同属北欧国家的挪威应该有着相同特色的幼儿教育,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立刻找卡罗尔奶奶做个了采访。

汤圆妈妈: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挪威的学前教育体系吗?卡罗尔:

挪威的幼儿园叫barnehage(挪威语),barne是儿童的意思,hage是园的意思,连起来即幼儿园是也。

国家规定满六个月的小宝宝就有入园资格,当然家长可以选择大一些再送,但幼儿园不能拒收。挪威小学的入学年龄是六周岁到七周岁之间,所以学前教育覆盖了从六个月大到七周岁前这个年龄段。

幼儿园性质也分国立和私立两种,大部分小朋友就读国立幼儿园,私立数量较少收费也高。我们是私立国际幼儿园,在园学生50个左右,分2-4岁,4-5岁,5-6岁三个班,又因为位于首都,我刚到任那几年家长们大多任职于各国大使馆,这些年渐渐变成以跨国公司职员的孩子为主体。所以我们幼儿园师生间是用英语交流,以本国孩子为主的幼儿园不论国立私立都是讲挪威语。

汤圆妈妈:那么挪威家长们是不是也很热衷把孩子送入国际幼儿园呢?低龄就学会使用英语是极大的优势啊,在中国要进您的幼儿园一定会挤破头的(笑)。卡罗尔:

没有啊!我退休的时候,纯挪威家庭的小朋友只有两个,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父母在跨国公司工作,经常在国外出差甚至随时可能驻外,所以比较着急孩子的英语水平。还有相当部分小朋友的父母一方是挪威人一方是外国人,有时候家长还为要不要选择英语幼儿园起争执(笑)。再有就是纯外国家庭,不少是亚洲家庭,印度中国日本都有。

亚洲家庭确实比较重视教育,愿意在教育上花钱,只有亚洲家长提过要求给孩子布置回家作业,不过都被我拒绝了(笑)。

汤圆妈妈:挪威的幼儿园没有回家作业吗?汤圆的幼儿园(英国)没有,但她现在每周去两次小学的预备班,虽属于学前教育范畴,也已经有作业了。卡罗尔:

没有,国家学前教育指导准则上明确规定,挪威学前教育的主旨是让幼儿尽可能多参与社会性活动,在其身处的环境中学习,而不是文化学习。

我们幼儿园虽然以外国人为主有些特殊,但也不能违反规定,不然拿不到政府津贴(笑)。每隔两三年幼儿园要接受政府部门的验收,他们总是认为我们幼儿园教学比重太高,让我们砍掉,每次我都据理力争,因为不少小朋友将来要回他们的祖国上小学,很多亚洲国家小学入学文化要求比挪威高一大截,我们不教的话不是坑人家嘛!

汤圆妈妈:那么幼儿园有什么教学任务呢?学期结束的时候幼儿园是否像英国一样给家长一个孩子的各项评估表?卡罗尔:

挪威国立幼儿园一般没有教学任务,也没有评估表成绩表之类的东西。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玩,而且绝大多数时间待在户外。

我们幼儿园因为很多小朋友要去其他国家上小学,我会在毕业时给孩子评估,挪威的小学会直接回复他们不需要,而有些国家,比如日本,表格多得写到手软,这也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据我了解有些挪威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才刚刚开始学字母,之前完全不认识任何字。所以社会和教育界也有不断有异议,考核表明这些年挪威中小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准在逐步下降,政府也在考虑改革。

汤圆妈妈(有些惊讶):没想到,挪威是有口皆碑的高素质发达国家啊!我记得2011年奥斯陆枪击案看BBC采访民众,随便找个人即便中学生也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佩服了。卡罗尔:

我比较了解挪威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情况,中学教育不太清楚。但就学英语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值得一提:挪威人口才五百万(四分之一上海啊筒子们!),自产的影视节目很少,大量引进英美的——是直接的引进,不带翻译,连字幕也没有挪威语。从《小猪佩琪》这类动画片到好莱坞大片和各种电视秀,挪威人从小看到大,自然而然学好了英语。

所以我一直认为学外语首先要有需求,然后要有环境。就拿我们园里的各国孩子来说,很多入园的时候根本不懂英语。年纪小一些,比如两三岁还没有语言界限束缚的,他们就是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本国的语言、挪威语、英语混着讲,老师坚持和他们英语对话,一个学期下来就没有什么障碍了;年纪大一些的,比如有个小朋友五岁多才来到挪威,特别害怕交流,自己玩玩具绘画看书什么也很有乐趣,但一年后升入国际小学听英语上课很困难。

汤圆妈妈:由此看来学外语还是年纪越小越好啊!卡罗尔:

可以这么说。但我认为不是因为孩子年纪大所以学不进了,而是因为这个年龄段(四五岁以后)他们的心智更独立,学习兴趣也转移了。

两三岁的孩子正在语言敏感期,他需要情感交流,需要成人的注意力,他不会觉得自己在学外语,讲话甚至和哭闹一样,为的是理解他人的意思、表达自己的意思。

随着年龄渐长,增进语言能力已不是孩子的首要需求,同时自尊心、羞耻心等情感萌发,他知道自己英语不好,就表现得羞涩沉默。此时成人的角色很重要,要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让他们融入。总之这时候再学外语就是要遇到对的人对的环境,我们幼儿园在这方面做得挺好(笑)。

汤圆妈妈:一直纠结汤圆汤包要不要学中文,怎么学的问题,您的观点让我颇有心得。那么我们回过来聊挪威幼儿园吧,他们舍文化学习法,推崇实践学习法,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卡罗尔:

大量的户外活动,我说的大量,就是从早上7:30幼儿园开园到下午4:30结束,孩子们基本上在户外。

一般幼儿园室内面积只占三分之一,户外占三分之二,而且布置得的别有趣,各种户外儿童活动设施,攀岩墙,树上小屋,模拟小森林,应有尽有。在户外老师主要和孩子们唱歌做游戏,注重人体、大自然等知识的传授。每周还有一天出游日,大多数时候去田野和树林,有专门的野外教学人员接头,教孩子们爬树生火,利用树枝搭建庇护所,捞水中的动植物观察等等,有时参观图书馆消防站等公共部门,冬天还会集体去滑冰滑雪。

汤圆妈妈:冬天?挪威纬度这么高,北部都在北极圈里了吧?这么极端的天气总该回到室内活动啦。卡罗尔:

No,no!冬天还是在户外,即便天光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即便很多日子风雪交加,即便最北端甚至是极昼!幼儿园的户外照明和安全措置都会严格遵照国家标准,“温控”也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我1998年刚到挪威的时候是零下10度以下小朋友可以回户内,没过两年,大概是2001年,新规定零下14度才可以回户内。(我当时的表情一定是夸张的!)当然这是国立幼儿园,我们幼儿园搞特殊,冬天只有1-2小时在户外,不然很多外国家长要和我翻脸了(笑)!

汤圆妈妈:真是很有特色!他们坚持这么做有什么原因或信条吗?不怕小朋友冻病冻伤?卡罗尔:

挪威有句谚语:没有坏的天气只有错的穿衣。大人对孩子们说,作为挪威人,你生来就是要吃得起苦的。

冬天极寒天气,家长会给孩子贴身穿羊毛连体衣,很密很软的那种,千万不能穿棉的,不然外面罩几层羊毛衫都没用(有意往极寒地带旅行的朋友记得这秘诀啊)。然后再加毛衣或棉衣,外套一定是防水防风的连体衣。(我插嘴:上厕所真麻烦!)——是的!冬天出门光是全体孩子穿上外套就得让所有老师忙半个小时,我们会强行让每个人去厕所(笑)!

别的幼儿园还有不会走路的小宝宝,每天也一样穿戴好了坐在推车里到户外待上两三小时。说实话真的是有些强迫小孩,但挪威人认为习惯了就好,谁让你生在这个国家呢?

所以他们的教育有放任的一面,也有强硬的一面。挪威国家虽小人口不多,但民族认同感极强,国民之间特别团结,对外国人友好却又淡淡的,这是我生活二十年的感受啊——不过年轻一代挪威人似乎改善很多。

汤圆妈妈:这种坚毅人格的培养对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是有深刻影响的,可能也说明了虽然整体基础文化水平有退化,但挪威科技经济实力仍是首屈一指。您觉得呢?卡罗尔:

我认为有关系,学前教育侧重在培养不畏艰难的性格,不受束缚的思路,协作精神等等。

挪威在很多科学技术上都非常先进,我先生一直是重工业的工程师,他也说挪威同事思路灵活合作性强,比他先前在英国工作时接触的团队水准高,这也是近年来挪威一直对全球精英有着强劲吸引力的原因吧。而且政府也很负责任,靠石油发家的挪威超级富裕,但没有奢靡之风,非常重视公共储蓄和投资,在教育科研经费上从不吝啬,是个居安思危的国家,令人尊敬的民族。

给婴儿讲故事好处多多


给0~6个月婴儿讲故事

看图认物书:

一边看着图片,一边说出物体的名称,讲讲物体的用途,是很多宝宝非常喜欢做的事物。图片具有丰富生动的视觉图像与活泼有趣的故事情节,不但可启发宝宝对美的领悟,还能培养宝宝在故事情节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因为好的图画故事书本身就有一大片的空白,可供宝宝从不同的角度自由想像,而且对宝宝的人际智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读:

故事应该与你孩子生活有关的部分,宝宝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才会自然的发展,同时也使宝宝更好的听懂故事。

说童谣:

带有韵律的儿歌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比较有趣的语言启蒙方式,边说边用手做简单的动作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使活宝宝从具体的图像中理解事物,从而跨入一个更宽广的领域。

丰富性:尽情地对你的孩子讲话,大量的描述性语言将丰富他的表达能力,最后他也会学着你说了。用庞大的实例引导我们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和观察孩子的反应。

给7~12个月婴儿讲故事

联系现实:

把书中的内容和现实联系起来,如果你带着孩子看到湖边的小蝌蚪游来游去,可以问问你的孩子:“它们是小蝌蚪吗?它们是不是正在找妈妈?”这样做可以引起回忆。把讲故事的同时转化成您与宝宝间的一种亲子互动,不但有助宝宝的专注力及说话能力的培养,也能为亲子情感加温。

考虑主题:

你的孩子喜欢哪方面的内容,就为他挑选那些同类的书,或者是他喜欢的系列图书,进行个性化的讲说。除了能够表达故事内容外,还边讲边进行各类角色的声音、情绪模仿和表演。这对宝宝的记忆、逻辑、想像等方面的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利用电脑: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利用电脑(最好是笔记本,方便)来给宝宝讲过的故事哪一些简单的绘画软件或其他儿童软件来把故事内容进行回放,这样就能够让宝宝通过电脑,更加明白故事里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可以加深宝宝对故事的印象。

给宝宝良好的“模仿环境”


Do

给宝贝正面的回应

模仿宝宝的行为实际上是向孩子传递一种肢体语言,是表扬和认可宝宝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当父母模仿孩子的时候,他将感到自己得到了爸爸妈妈的尊重和认可。所以一旦宝宝有了好的举动,比如把自己的小被子盖在娃娃身上,父母千万不要吝惜学着他的样子做一做,宝宝会从中受到鼓舞。而当宝宝模仿了父母好的行为,比如拣起地上的废纸扔进垃圾箱,妈妈的微笑、拥抱和夸奖则是对他最好的鼓励,能激励他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及时给孩子鼓励和支持

模仿使宝宝的幻想变得丰富、使他的世界充满神奇。所以,当宝宝拿着话筒模仿电视上的歌星唱歌的时候,他俨然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位歌唱家;而当他学着超人的样子帮助被别人欺负的小朋友时,他将在模仿中培养出自己的正义感。“你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及时的鼓励和恰到好处的指导,比如说清楚歌词或给出具体的帮助小朋友的方法。”陈老师表示,模仿是创造的前提。爸爸妈妈应该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孩子模仿,无论如何要相信这一点:宝宝对正确的事物模仿越多,积累的生活经验就越丰富,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就越开阔,创造的灵感就越活跃。

Don’t

无意中做了坏榜样

假如爸爸妈妈明明是为了宝宝好,但情急之下忽略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言辞不够文雅、态度过于激烈,那无疑是以他们的“好心”做了坏榜样。因为,“粗暴”的形象一刹那就在宝宝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在愿望得不到满足或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先“反射”到大脑的解决方式就是以同样粗暴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小宝贝还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好的坏的统统兼收并蓄。因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是要时时牢记的。

过多关注不良模仿

宝宝用他稚嫩的手指头夹着一支笔或是一根细长的饼干做出吸烟的样子,让爸爸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夸他“真聪明,学啥像啥”。如果爸爸真有这样的言行,那就是对宝贝的误导。因为父母的关注、表扬,孩子会模仿得更起劲,日后很可能从爸爸的香烟盒里小试一番。对付孩子不良模仿比较好的方法是“冷处理”——得不到回应,自然失去了再次尝试的热情。

总之,家长和宝宝的交流过程中,彼此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爸爸对宝宝的教育有哪些好处?


△男性更倾向于凭直觉来照顾宝宝。按理说,女性的直觉超过男性,然而母爱太浓烈有时反而成为育婴的干扰因素,新妈妈常常有这样的困扰:亲朋好友提供的育婴经验大相径庭,到底该听谁的?如果放手让新爸爸来担当一定的育婴任务,就能让宝贵的直觉起作用。男性很少为他人的七嘴八舌所左右,他们认为令宝宝更舒服的方式就是好的——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判断都是对的。

△男性更在意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如果宝宝能用双手乃至双脚“抱持”奶瓶,爸爸就不会帮他拿着奶瓶;如果宝宝愿意翻身,爸爸就等他独立翻身,而不会在宝宝翻得不顺利的时候帮上一把;宝宝再大一点,乐意自己吃辅食并把猪肝泥糊得一脸一身,爸爸也会鼓励他自己拿勺子,而对这种“麻烦的喜剧效果”视而不见。爸爸带大的宝宝往往个性坚毅,有主见,有股不服输的精神,这与纯粹由妈妈呵护长大的孩子完全不同。

△男性更能在看护宝宝和自身生活间找到平衡。新妈妈曾抱怨过新爸爸看护孩子“不专心”吗?事实上,长达两三年寸步不离的育婴生涯不仅对妈妈不好,对宝宝也没好处。太紧张孩子的一颦一笑,只会把这种“唯恐出错”的焦虑心理传染给孩子,让宝宝变得情绪不稳。爸爸一面守着宝宝,一面上网或看报,这没什么不好,宝宝也需要“自得其乐”的空间,这一点,妈妈要向爸爸学习。

为了宝宝,爸爸们要经常照顾宝宝哦。

给宝宝制订规则的技巧


孩子在一开始,并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父母为他制定适当的规则。然而,规则的制定也是蛮有技巧的。

红、黄、绿行为三色区

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义来区分他们可行与不可行的行为,了解这个界限后,孩子会感到更安全、更踏实。建议父母将孩子的品行模拟地划分成三个色区:绿色区,认可和赞同;黄色区,不容易被人接受;红色区,根本不能容忍,必须坚决制止。实际上,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不仅能减少一些危险情形的出现,而且无形中,孩子会感到在家长保护下的安全。

态度坚定解释明确

父母给孩子定规则时,态度要坚定。犹豫不决将使父母陷入和孩子无休止的争执中。而以一种恳求的态度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则等于是对孩子的一种挑逗,效果不佳。同时,父母应对规则本身解释清楚,到底哪些是不允许的行为。限制最好要全面、彻底,尽量避免片面,留空子。像“少溅点可以,但不能弄得太湿”这样的限制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当父母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则最好先不说。

给出替代物

有的时候,父母们可以尝试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替代物来给他制定规则。例如,妈妈可以对试图扔盘子的宝宝说:“不可以扔盘子,可以扔……”或者“弟弟的身上不能练拳击,拳击包是给你练拳击的”。

指明物品的功用

当父母提出一种限制时,如果能提及相关物件的功用,有可能更易于孩子接受。比如,妈妈可以告诉宝宝“椅子是坐的,不是站的”就比“不许站在椅子上!”的效果要好得多。又如,“积木是摆着玩的,不是扔的”也比“不许扔积木”和“真叫人烦透了,不许扔积木,太危险了”都好。

让孩子留有希望

当孩子想得到一样东西而父母又必须拒绝时,我们至少应允许孩子保留这个愿望。父母可以对孩子喜欢玩具的心情表示理解,但原则坚决不能放弃。对特殊规定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例如,运用以下4个步骤可能会获得一定的效果:

1、了解孩子的心愿。“今晚想去看电影?”

2、明确表示对某一具体行动的规定。“但我们已经规定了,有课的日子不能看电影。”

3、提出一种部分满足孩子心愿的方式。“你可以等到周六、周日再去看。”

4、帮助孩子平息抵触情绪。说出对孩子心情的理解:“显然你不喜欢这个规定。”这样就比直截了当地说出“有课不允许你看电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谨慎考虑,尽量避免孩子的抵触心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秩序和权威,而不是为了侮辱孩子。并且,管教孩子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进行的,想在一次的管教之下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

劳动教育对宝宝成长的好处


宝宝缺乏劳动能力,是当今孩子的普遍现象,这会对孩子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后果,孩子缺乏劳动,会使宝宝生活缺乏独立的能力。然而很早的教育宝宝劳动是在好不过的了。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如何,种族肤色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满。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身受益。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宝宝成长有哪些好处呢?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事实上,宝宝出生一岁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

动手是儿童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儿童来说,则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劳动教育能促进宝宝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

劳动教育能促进宝宝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良好个性、道德品质的发展。

小编总结: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如果您期望你的宝宝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有自强不息的性格,有健壮的体格,切勿剥夺了孩子早期劳动训练的机会,一定要让宝宝做适当的劳动。

给宝宝讲讲春节习俗


人们总是说现在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所谓的年味儿,不仅仅存在于穿新衣、放鞭炮、包红包、走亲访友这些活动中,而是更多的存在于我们的老礼儿中,也就是那些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春节习俗。这些习俗蕴含了我们的文化,在新年来临之际,很有必要和我们的宝宝好好讲讲,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传承。

关于春节民俗,我们有一首流传已久的民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1.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2.扫尘

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3.磨豆腐、割肉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4.赶大集、洗浴

在过去,物质生活不是特别丰富,采买也没有现在方便。于是人们常常会在年前,赶大集,置办很多年货,以保证过个丰足的新年。

同时,在年前,人们会集中进行洗浴,预示着洗去一年的尘土灰垢,清清爽爽迎接新年。

5.蒸馒头

旧俗认为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是因为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给一一避开。所以人们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6.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7.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8.祭祖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9.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10.除夕守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11.放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企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则有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父母可以事先买好安全性高的爆竹,除夕夜带着孩子到空旷的地方玩,也可以让孩子燃放安全的小烟花,在五光十色中一起感受春节的乐趣,当然也可以教孩子烟火产生的原理以及安全用火的常识。

12.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13.穿新衣

旧时,小孩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正月初一却是例外,有的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孩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

现在给孩子买新衣服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我们还是建议为孩子特地准备一套过年穿的新衣,让孩子感受中国年的气氛,了解古老的民俗,懂得以前人们生活的艰辛。也可以借此机会将过时的衣服捐出去做慈善,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培养爱心。

14.拜年

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今日则是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在过年前带着孩子自己动手准备一些小礼物,激发孩子对拜年的兴趣,同时也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带着孩子去拜年,让孩子亲手把自己做的礼物送给长辈、小朋友,孩子在体会拜年乐趣的同时,学会尊老爱幼,并从中明白“礼轻情意重”、“礼尚往来”等道理。

春节是中国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还有许多特色的民间习俗,只要做有心的父母,您就可以带着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并且利用各种习俗教会孩子更多的道理,让他学会更多的本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