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如何培养宝贝的幽默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宝贝的幽默性格,对其一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幽默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家长的精心培养。宝贝的幽默感绝大部分来自父母,尤其是在学前阶段。研究发现,幽默感其实从出生后第一个月便开始了,新生儿在父母的逗引下,经常会呵呵地笑个不停;而1岁左右的宝贝,也会因为玩“捉迷藏”而狂笑不已。

宝贝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潜移默化中,父母的许多特点在宝贝身上都得到再现。所以,要培养宝贝的幽默感,为人父母者,首先看看自己是否也需要培养幽默感?最起码,是否能够真正欣赏幽默?因此,家长在培养幽默感时,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宝贝,同时也要关注到自身的修炼。

与幽默感发展有关的因素

1.父母的关怀和爱是至关重要的:在3岁前得到父母疼爱与照顾的宝贝,经常会表现出比较好的幽默感。因此,要使宝贝成为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父母应多给予宝贝爱与关怀。

2.是宝贝言语、认知能力的发展状况:宝贝的认知与言语能力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后,“幽默感”才有了发展和培养的基础。当他听到或看到某件有趣的事时,经过判断后,就会发出哈哈的笑声。但要注意,宝贝的幽默感与成人的幽默感是不同的。

3.拥有愉快的成长环境:在宝贝成长过程中,若总是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会使宝贝体验到快乐,并促使他以快乐的心情来看待周围的人或事物,有利于幽默感的形成。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宝贝的幽默感

1.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幽默的心理基础是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要培养宝贝面对挫折的能力,不怕失败,面对困难。学习出现问题时,能够关注事情积极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地悲观失望。

2.培养宝贝拥有自信的品质

真正幽默的人,不怕受人嘲笑,而且非常善于自嘲,这种自嘲实际上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之上。

3.训练宝贝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

幽默常常需要机智,而且幽默的人观察事物有自己的角度,不因循守旧,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新颖,因而常会出语惊人。

4.要培养宝贝的理解能力

真正的幽默需要用心体味,只有宝贝欣赏了别人的幽默,才能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5.培养宝贝的语言表达能力

宝贝有丰富的词汇有助于表达幽默的想法。如果词汇贫乏,语言的表现能力太差,那也无法达到幽默的效果。父母平时可以多给宝贝讲讲幽默故事,机智故事,脑筋急转弯等等,训练宝贝思维的敏捷性,丰富儿童的词汇。

专家提示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

1.幽默的语言以不伤害他人为原则

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不同于嘲笑和讽刺。幽默是在玩笑的背后隐藏着对事物的严肃态度,它没有那种使人产生受嘲弄或被辛辣讽刺时的痛苦感。

2.幽默的语言要注意人际间的礼貌

幽默常常是一种宽容精神的体现,要善于体谅他人,做一个好的榜样,不要讲低级的笑话。如果别人讲了一个伤害性的笑话,不要笑,给宝贝解释为什么不好笑,还要告诉宝贝哪些场合讲笑话比较合适。

3.与宝贝说笑话或表演滑稽的动作时要考虑他的年纪

因为大人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宝贝不见得有同感。但宝贝认为好笑的语言或动作,大人要陪宝贝一起笑(虽然从大人的角度来看不见得好笑)。

4.培养深刻的洞察力以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培养机智、敏捷的能力,是提高幽默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质,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才能使人们产生轻松的感觉。当然,在幽默的同时还应注意,重大的原则总是不能马虎;不同的问题要不同对待;在处理问题时要机智灵活。做到幽默而不俗套,使幽默能够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真正的养料。

5.家长首先要有幽默的态度

幽默感的培养不是刻意的事情,可以融汇到生活中,有时乐观的面对困难就是一种幽默;有时,巧妙的回避尴尬,就是一种幽默。幽默有时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家长首先要有这样的态度才能潜移默化宝贝。

培养宝贝幽默感的家庭游戏

1.荒唐的新闻

全家从报纸上剪下各种标题或文章,再把各种标题随意拼接成一些可笑的故事、句子。为了使内容积极、轻松,要选择与生活、食品、运动等有关的内容。

玩法:可将标题按“谁”、“在哪里”、“做什么”三个方面进行分类,任意在“谁”中选择一个,在“在哪里”中选择一个,在“做什么”中选择一个,然后,把三者按顺序拼接起来念出。

2.滑稽的眼镜

将家中不用的眼镜收集起来,制作成各种滑稽眼镜,如有的带个鼻子,有的镜片上带个弹簧,有的镜片上有个雨刷……等等。让宝贝戴上眼镜后照镜子,宝贝会开心地大笑。

3.可笑的衣物箱

材料:一个装有奇装异服、滑稽帽子或鞋子等物品的箱子。这些滑稽物品,需要一段时间的精心收藏,如生日帽,贝雷帽等等。

玩法:在特定的时间,家长或宝贝随意选出服装进行搭配,表演各种动作,宝贝会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愉快。另外,也可在宝贝生病时或情绪不好时,穿着特殊服装,比如,宝贝不愿意吃药,可以化妆成消防员,用带有皮管的针管把药物当成灭火器,来个灭火游戏。

4.滑稽可笑的全家合影

单独准备一个相册,里面收集家人各种滑稽动作的照片,经常和宝贝一起看相册,他会在其中体会到愉快。比如每次全家福照后,再照一张全家戴着滑稽眼镜的照片,下次再照一张鼻子上顶个樱桃的照片。

5.观看滑稽可笑的录像

平时在家里准备一些滑稽可笑的录像或影碟。如:《憨豆先生〉和其他一些来自生活中真实镜头抓拍的滑稽片子。全家人一同观看,并一起开怀大笑。

6.倒着说话

妈咪说一句话,然后让宝贝倒过来说。比如:“我吃饭”倒过来就变成了“饭吃我”这个游戏在培养宝贝幽默感的同时,还能锻炼宝贝的记忆力,在一开始的时候,宝贝还记不了太长的句子,就从短句开始。渐渐加长,在说句子的同时,妈咪要尽量去选择有趣的搭配。

7.表演笑话

当家庭成员看到笑话时,就把它收集起来,大家可以定期开一个笑话会,把彼此知道的笑话讲给全家人听,并且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表演出来,大家轮流表演,表演完由其他家庭成员给打分,看谁演得最好,大家也可以共同配合表演一个笑话。

总之,宝贝的幽默感可以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而获得。在这一特殊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你是个教练型家长,就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时刻,为宝贝营造有趣健康的生活环境,有效培养宝贝的幽默感。充满幽默感的语言和事物能让宝贝的眼睛更好地观察世界,无形中也刺激了宝贝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zj09.com小编推荐

父母学堂:孩子幽默感超乎想象


儿童最初的快乐感出现在3至4个月。父母给婴儿换尿布时,抚摸他的腹部,他会发出“咯咯”的笑声,这是婴儿对父母亲昵的反应。

幽默的孩子

6到7个月的婴儿有了更多的笑声,甚至在喂食中伴随尖叫,这往往是进食愉快的表示。

1岁时,孩子开始与他人交往,并学会玩“藏猫猫”之类的游戏。这类游戏能使小儿学会开玩笑,找乐子,并从中获得乐趣。

2岁的小儿已能理解较深层次的幽默情景,例如妈妈把头巾蒙在小儿头上让他照镜子,或看到电视上的可笑画面,他都会咯咯大笑,甚至还会扭动身体,跳上跳下,兴奋不已。

3到4岁的幼儿喜欢“人来疯”,能使用言语技巧说一些逗乐的话。尽管最初的笑话不太适当,有时无法理解或只是重复押韵的词语。

可见,孩子天生就具有某种幽默感,而如果父母将微笑和幽默始终贯穿于孩子的生活中,更会使其终生受益。

下面给家长几个让孩子保持快乐、懂得幽默的小贴士:

1.建立快乐的环境。为孩子在家中留一块空间,挂上一块木板,贴上可爱的卡通画片、滑稽的生活照片等,并经常更新。

2.与孩子一起阅读富有喜剧色彩的图画书。

3.让孩子观看适合其年龄特点的电视、电影,鼓励他模仿其中令人捧腹的动作。

4.时不时对着孩子做出幽默的动作,如扮鬼脸,伸舌头等。

5.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或寻找快乐、幽默的素材,如晚饭后和孩子一起回忆白天的所见所闻,要求孩子画出或说出有趣的情景来。

6.对孩子表现出的任何一点幽默或有趣的行为大加渲染,孩子就会乐此不疲。

7.最后一点,请记住,孩子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幽默感和快乐向上的情绪。

分年龄段打造孩子幽默感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美国许多父母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父母故意抱着孩子作“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在体味下落感的同时,还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小脸可能会漾起笑容。1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学步摔倒时,不妨冲她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此时他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2周岁时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性中发现幽默。

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当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即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你还可以默许孩子装模作样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他会边模仿边大笑。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做家家”,或扮卡通人物。当你发现你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时,你不仅不要阻拦,而且自己还可以客串进来扮演个坏蛋之类的小角色。

待孩子长到5岁至6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如,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绕口令的学习,都能使他们感到趣味盎然。与此同时,你也应鼓励孩子学习猜谜,甚至由孩子自己编一些简单的文字谜语。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如果此时大人们能作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当然更是明智之举。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父母应注意倾听孩子回家后讲述的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这也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幽默感做出肯定的表示。

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快活、聪明,能够轻松地完成学业,甚至拥有一个乐天、愉悦的人生。

春季亲子游戏:孩子有幽默感是很好的


本网站编:人的幽默感大约三成与生俱来,其余七成则须靠后天培养。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游戏:做鬼脸

适合0岁以上孩子

推荐理由:

研究表明,刚刚出生2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成人简单的面部表情,一些有趣的面部表情是培养宝宝幽默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游戏方法:

1、对着孩子吐舌头,观看宝宝的反应。注意吐舌头时,速度要比较慢,以便孩子能够完整地观察到父母吐舌头的全过程,并学习模仿。

2、瞪着眼睛,使劲鼓起腮帮子,将宝宝的两只小手放在腮帮子两侧,轻轻地挤压腮帮子,然后往外吐气。

3、让孩子抓父母的耳朵,当他抓到耳朵时,对着他吐出舌头。

4、让孩子去摸父母的鼻子,当他摸到鼻子时,使劲皱眉,缩紧鼻子上部的肌肉。

幸孕网小编贴心提示:

1、和比较小的孩子做这个游戏时,父母处于主导地位,重心在于吸引宝宝的注意,让他从这种游戏中获得一些愉快的体验,并尝试学习父母的动作。

2、和大一点的孩子游戏时,要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导者,重点在于鼓励他创造性地玩出更多的花样。

倾力“打造”孩子幽默感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美国许多父母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父母故意抱着孩子作“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在体味下落感的同时,还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小脸可能会漾起笑容。1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学步摔倒时,不妨冲她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此时他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2周岁时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性中发现幽默。

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


“吸收性心智”的启示

3岁以前的孩子,虽然还难以理解责任感的概念,但用蒙台梭利的话说,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吸收性心智”时期,他们的学习过程与成人截然不同,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环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生命前三年的这种“吸收”是无意识的,就像照相一样,可以把所吸收的影像印在脑海里,很难抹掉。所以,这一时期,父母如果能够为孩子创设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家庭环境,则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潜在的影响,成为滋养责任感行为的丰富养料。

善用“自居作用”

爱模仿是学前期孩子的突出特点之一,从喜欢穿妈妈的高跟鞋到学着爸爸打电脑,再到跟着喜欢的卡通形象学习各种行为,可以说,孩子的很多本领都是通过模仿习得的,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自居作用”,它指的是孩子试图经由模仿,把自己变成和自居对象(比如,能干的阿姨、慈爱的妈妈、勇敢的奥特曼等)一样的人的过程。自居作用的结果是儿童形成了通过榜样形象进行学习的倾向,明白了这一点,父母除了注意自身的行为示范外,还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责任感的形象供他们模仿,一般来说,这一时期,一些可爱的卡通形象更容易调动孩子“自居”的兴趣,父母不妨多陪孩子看一些相关的主题教育绘本,如《惊险的捉迷藏》、《讨厌的大肥猪》等。

抓住“第一关键期”

孩子进入1岁半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将逐渐出现“我自己来”的独立倾向,凡事喜欢自己动手,这就为培养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的责任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的家长怕孩子把事情搞糟,仍然喜欢包办代替,其实这种过分关爱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错失培养责任感的关键期。正确的做法是不要怕孩子把事情搞糟,只要他们愿意做、事情本身没有危险,就放手让他们去做,甚至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穿鞋子、摆筷子、剥豆子、倒垃圾、收拾玩具、喂小鱼等。我从女儿桐桐两岁左右起,带她出去买菜或者户外活动时,就会有意识地让她自己拿自己的东西,或者帮我拿一样东西,目的就是从日常生活点滴中培养她的责任意识。久而久之,小家伙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出门的时候,自己的东西都会尽量自己带着,自己没有东西的时候,妈妈手里有什么她能提得动的东西,也会很乐意帮妈妈提着!

适时正面强化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孩子的行为总是被他的后果所强化。当一个孩子频频从一种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更可能将这种行为倾向固化下来,形成品质或习惯。责任感的培养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做出有责任感的行为之后,父母就适时地予以表扬鼓励,则孩子从事同类行为的积极性就更容易被调动起来,但表扬鼓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方式,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帮着拿筷子或者自己洗手绢,就禁不住大力表扬:“哎呀,真棒,会帮妈妈做事了!”这样的表扬就不是最好的方式,难以让孩子意识到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不如换成:“看,宝宝会自己刷鞋子了!”“呀,谁摆的筷子呀,这么整齐!”等表达方式。

其实,在孩子能力所及时,给他自行完成的空间,既是呵护了责任心的幼芽,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第一步。对3岁以内的宝宝来说,培养责任感就是从锻炼生活中基本的自理能力开始。

通过成就感培养才能


“我喜欢弹钢琴!”

“我最喜踢足球!”

“我喜欢绘画!”

“我最喜欢魔术!”

“我最喜欢跳芭蕾舞!”

孩子们纷纷发言,说出自己最喜爱的活动。

虽然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工作,但只要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专心致志地努力去做,就能成为一个非同一般的出色人物。

自古以来就有“爱者能精”的说法,由于爱好和勤奋努力,能逐渐培养才能。当然,也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儿童的心理分析:

孩子们最怕寂寞无聊,闷着没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总想投入某项最喜爱的活动中去。每个孩子自称最喜欢的活动,并不仅仅指那些他们感兴趣或关心的静止的东西,而是能够使整个身心都沉醉于其中的活动。

当孩子们专心致志地投入某项喜好的活动时,他们就说:“最喜欢!”这句话表明他们正在热心地致力于某项活动的情况。说这句话时,他们内心充满了某种“成就感”,表示出他们感到“成功了!”“干得好!”的喜悦之情。那种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带来成就感的活动的结果,就是产生出所谓“才能”。

才能不是指与别人相比的好坏与高低,而是感到自己“干得好”、“成功了”,这是反复多次的主观体验积累而产生的结果。

妈妈的高招:

所谓才能,可以称它为能力和智慧集中倾注于某项特别活动而取得进步的状态。通常“才能”是指比别人更强的能力,例如,音乐才能、艺术才能和发明发现才能,等等。

但是,指导儿童时,如果按上述高水平的目标去要求,才能反而不能提高。要求标准过高,会使儿童心怀自卑感或失败感而放弃努力。

此外,也存在着禀赋问题,单靠严训猛练未必能提高才能。希望家长能够下功夫注意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和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

培养宝宝仪式感,从过生日开始


过生日,对孩子们来说总是充满期待的,这一天可以收礼物,可以去游乐园,父母可以陪同一起吃饭,做任何事都有人陪伴,别提多开心!

但是,有部分父母却并不太重视过生日。因为工作忙,因为忘记了……

看过这样一句话:为人父母后,一定要认真给宝宝过每一个生日,每一个节日,甚至每一天!因为在充满仪式感的家庭长大的宝宝,未来一定是幸福满满的!

一、为什么要重视特别的节日?

有人说过,仪式感能给宝宝注入安全感,让宝宝产生到被关注、被重视的喜悦;能给宝宝带来目标感以及使命感;能给宝宝带来美好的回忆,也能充满信心和认同感等。

总而言之,仪式感演化而来的是时间感、存在感以及被需要感。

仪式感的培养其实很简单,比如,在特定的日子里来一次聚餐、来一次旅行、给宝宝送一份特别的礼物,让宝宝知道这一天是与众不同的就可以了。

别再说“别人不过我家也不过”、“没有给宝宝准备礼物”了,要知道宝宝的满心期待换来的是满满失落,打击还是蛮大的。

二、给宝宝选什么礼物?

那么,宝宝的生日礼物,选些什么比较好呢?小编给大家介绍以下的几种,宝爸宝妈们可以参考一下。

1、送玩具,促进智力开发

送宝宝的玩具在精不在多,品质和功能是考虑的重点,但是也要根据宝宝的发展来挑选合适的。益智类的玩具一直都是热门的选择,对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好处。 

2、送衣物,感受节日氛围

节日里送一套新衣服,能让宝宝感受到最直接的氛围,在特定的日子里穿上它,也能获得满足感。

3、送绘本,开始亲子共读

现在提倡亲子阅读,不妨送给宝宝一套绘本吧!带着宝宝一起开启奇妙之旅吧!

给宝宝送礼,并不仅仅只是送一份礼物,而是送给一份美好与希望。所以说,在特定的节日,给宝宝塑造仪式感,必不可少一份特别的礼物。

幽默的国外儿童性教育


一位德国离异父亲跟两岁的女儿一起洗澡。女儿第一次注意到父亲身体下部多了个她没有的“东西”,很同情地问她爸:“痛吗?”

爸爸回问为什么痛。

女儿很天真地答:“妈妈说多一块肉是肿起来,肿起来的肉都会痛呀!”

爸爸解释说男生的这部分是跟女生的不同,所以才有“男跟女”的差异。

等女儿长到7岁,一天女儿回家开始问一个字,“ficken”。德国妈妈要她下次去问爸爸。女孩不甘心,到邻居家到游泳班,到处都去问这个字,却没有人愿意讲解,只是面带神秘地微笑着。

这更增加女儿的好奇心了。那个暑假她跟着奶奶乘飞机去找爸爸,问到几乎全飞机听得懂德文的人都在笑。

ficken,就是德文俚语的“交配”,父亲拿出生物学用的男女身体解剖书来,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解释给女儿听。父亲的精子跟母亲的卵子在妈妈的子宫里头撞上相遇,然后细胞开始分裂增殖,小宝宝就是这样在母亲肚子里头长大,最后大到装不下了,就必须生出来了。

女儿有点难以接受小胎儿的来源居然是这样,问了又问,左旁的米歇尔、右邻的葛尔多都是这样出来的吗?那怎么出来呢?嗯,有从下头拉出来,跟直接把肚子打开拿出来的两种。

女儿终于解惑,当父亲的松了一口气。

问题是接下来觉得功力大增的女儿,却开始会去跟邻居小朋友说:“我知道你是怎么出来的喔,首先,你爸妈要ficken,然后……”

德国爸爸下一步的教育,就是该告诉女儿,拜托拜托,别老在公众场合提“ficken”这档事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