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成为圣贤。正如谚云:“读书志在圣贤。”今天的家长不希望孩子做圣人做贤人,而是希望他做大官发大财,这使现代教育陷入危机。

做圣人做贤人其实就是现在的德育。做圣人做贤人要从孝道入手,所以从小就要教孩子知书达理,孝敬长辈,尊重朋友。

今天的社会里,为什么孩子越来越难教?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在不断增高?为什么孩子越来越自私?

我想,必须从教育上检讨。

古时候的教学好教,为什么好教?从三四岁就开始教,扎根!长大之后纵然受到社会的污染,也不至于离谱。《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这个道理。成人的时候要想改变自己的习惯和行为方式、断掉自己的习气就太难太难了。

《弟子规》告诉我们为学之道的次第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家庭和学校弄颠倒了。德行为本,变成了成绩为本,结果是,成绩上去了,人没做好。

圣贤之道从孝道开始。孝道从《弟子规》开始。

1.入则孝在家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俗语说,“父母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都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听取父母的教诲和经验以及教训,将使孩子终身受益。违背道德的、父母不喜欢的事情,孩子坚决不要去做。

有人就说了:那孝就是什么都要依着父母,他们做什么都是对的了?这就是走极端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真正的孝还在于当父母有了不对的地方时,能够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劝谏。《弟子规》告诉我们,要“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这样做,才算圆满的孝道啊!

2.出则悌“悌”,就是敬重兄长,也泛指敬重长辈。在外,对尊长要有恭敬的态度,对同学同事要像在家对兄弟姐妹那样友爱互助。现在的孩子在家里被宠惯了,不知道如何和家人相处,又如何能与外面的人和睦相处呢?

3.谨而信“谨”,就是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要谨慎。穿衣服重在整洁,不求华贵,行为举止勿失君子之风,不要高消费、挥霍浪费,做事情不要太匆忙、草率,也不要怕苦怕难而退缩。

“信”,就是做人要讲究诚信,同时也要有高尚的信念,向圣贤之道迈进,看到别人的长处要“见贤思齐”,这样自己的德行才会提高。

4.泛爱众“泛爱众”,就是广泛地爱所有的人,就是要有一颗爱心,但是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否则,两个人的品德都有缺陷。

5.而亲仁“亲仁”,就是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亲近仁者,仁者就是善良有智慧有魅力的人,向他学习,德行会进步,过错会减少。

6.有余力则学文先把上述5个方面做好,然后好好学习文化。

延伸阅读

中西差异:奶孩子规矩大不同


原来,为如何照顾刚出生几个月的小孙子,这个中国婆婆和洋媳妇频频过招,较了几个月的劲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美国人养孩子的规矩是,婴孩从生下到6个月之内不许给水喝。于大姐不管洋媳妇的再三叮嘱,在孩子5个半月的时候,便公然给孩子喂水。洋媳妇海伦发现后,很生气,硬是把那个喂水的奶瓶子给扔了。

不过,我奇怪地问于姐,海伦在上班,她怎么知道你给孩子喂水?于大姐告诉我,他们家的厨房和婴儿室里都有监视器镜头,洋媳妇在办公室里可以看到家里的情况。原本安这玩艺儿并不是要监视中国婆婆,当时是要监视一个保姆的。

再有,美国人在婴孩1岁之内不许喂鸡蛋。于大姐说孙子都10个月了,哪有不吃点蛋黄的道理。不料,于大姐喂蛋黄的事又被洋媳妇发现,结果又是一场口舌大战。洋媳妇竟然发通牒,如果再违反美国养孩子的规矩,请于大姐搬出去住。

美国人还习惯让小婴孩独自睡一间房。于大姐刚到美国时孙子才两个月。每到夜晚,孙子一人被放在婴儿房,两个小胳膊被缚住不能乱动,于大姐心里很不舒服,向儿子提出,让婴孩跟她一个屋睡觉。洋媳妇坚决不同意。

前几天两人终于撕破了脸。于大姐说平时晚上孙子进了婴儿房很快就睡着。可是前天大不一样,在婴儿室里直闹动静。但是,洋媳妇在家听公司的电话会议也不管孩子哭。于大姐趁机把孩子抱到自己的屋。岂料,洋媳妇开完电话会议用力敲开婆婆的门,让她把孩子送回婴儿房。婆婆不听,死抱着孩子不放。洋媳妇吼叫起来,用中文骂婆婆是“笨蛋!混蛋!”

于大姐也挺凶,用中文回骂,洋媳妇听不懂,就抓起电话,婆婆急了,担心洋媳妇报警,赶紧给我打了电话。

我很耐心地告诉海伦,奶奶认为孙子不舒服,奶奶是太疼爱孙子啦。洋媳妇的回答是,这不叫疼爱,这叫愚蠢。

洋媳妇讲的是规矩,咱们讲的是人情。文化不同,连养孩子都各有一套。没辙。

尊重孩子的物权,接纳孩子的“自私”


尊重孩子的物权,是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孩子健康成长很有积极意义的问题。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拥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衣帽鞋袜、小碗筷、小桌椅、小被子、毛巾、枕头,有的还有自己的小房间,有钢琴、电子琴、小运动器械等等。

这些物品无疑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但是既已提供给孩子,就应明确肯定孩子的这些物权,并放手让孩子安排和使用这些物品。尊重孩子拥有的这些物权,将会促进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有益发展。

1、在明确和尊重孩子物权的过程中,能使孩子不断感受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厚爱,不断增强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激、热爱之情,成人给的小物品,很可能被孩子作为浓情之物留至终生。如让孩子保管自己婴儿时所戴的母亲亲手制作的小帽子,可以常常使孩子受到母子情深的教育(当然要给孩子提供存放这些物品的小箱子)。

2、尊重孩子的物权,能不断使孩子感到自己是这些物品的真正主人,自豪感、责任感、小主人精神、自主意识、自信心会随之增强,这对减少孩子的依赖性,逐步改变孩子的依附地位是很有好处的。

3、尊重孩子的物权,能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孩子在整理、摆放、使用、保管物品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工作态度、劳动习惯、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的培养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教育是主动、自然而全面的。

4、尊重孩子的物权,会使家庭生活更加愉悦、充实、有趣,更加井井有条。家里添了小帮手,小主人会把自己的物品归类整理拾掇,大大减少乱丢乱扔现象。

怎样尊重孩子的物权呢?

1、做尊重孩子物权的有心人,每给孩子添置一件物品时,就要向孩子说明:“这是送给你的”,然后,一定要介绍这件物品的名称、其主要用途、使用方法、使用时应注意什么,帮助孩子给新物品找个合适的位置摆放好。

2、帮助和指导孩子对物品进行登记。如图画登记法,画一支表示有一支枪,并写上年月日。成人要为孩子准备合适的物品登记本,向孩子讲解如何进行物品登记可以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协商,创造出许多的有趣的行之有效的登记方法。

3、帮助和指导孩子定期清点和整理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存放和取用。成人再忙,也要抽时间带领孩子定期做这件事,孩子年幼,成人不帮助不指导是达不到目的的。成人包办代替也不行,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物权意识,在活动中管理好自己的物品,一旦形成良好习惯,孩子能独立完成,成人也就可放手了。

4、成人要为孩子创设属于孩子自己的小角落(如有小卧室或小游戏室更好),孩子在这里放下他的小柜子,摆放玩具书籍等物。孩子是这个角落或这小屋的主人,可按自己的意愿来支配、布置这些地方。

5、成人要帮助孩子建立物品取放常规,并模范遵守,绝不任意抛弃和挪动孩子的已存放好的物品。有的家长不经孩子允许丢掉和收藏孩子的东西,常常会使孩子伤心。成人认为不重要的东西有时在孩子眼里是极其重要的,成人随意丢弃,很可能挫伤孩子收藏物品的积极性,造成其行为的紊乱,一旦形成乱丢乱扔的坏习惯后,成人再去批评指责往往会无济于事,很难纠正,有的孩子长大成人,还改不了物件混乱的缺点。

6、成人或来做客的小朋友要取用孩子的物品,一定要经物件的主人——孩子的允许,并做到有借有还。还要教育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或物件给同伴玩和使用,或带到幼儿园给更多的朋友享用,让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尊重孩子物权的方法很多,经常教育孩子属于自己的东西要珍惜,属于别人的东西要尊重,逐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主意识。

宽容孩子的错误让孩子成长


周末,豆豆乖巧地凑到我身边来,问:“妈妈,我能请你帮个忙吗?”我笑着说:“当然,要妈妈帮什么忙呢?”豆豆小心翼翼地说:“我想请你再给我买一个文具盒,还有铅笔、铅笔削和橡皮擦。”我听了很奇怪,前天才刚刚帮她买了的,这么快又要买?豆豆吞吞吐吐地说出事情的原委。原来,她的同桌雯雯把文具盒丢了,不敢告诉妈妈,只好借用豆豆的,结果豆豆一时大方,将整个文具盒都送给了雯雯。

我问:“为什么雯雯不把丢了文具盒的事告诉她妈妈呢。”豆豆一副很同情的样子,说:“雯雯的妈可凶了,雯雯怕挨骂,所以不敢跟她说。”

豆豆的话让我陷入沉思,孩子丢了东西,怕挨骂而瞒着自己的亲妈,究其实质,也许是雯雯妈妈平时太严厉了,不允许她出任何差错,所以孩子丢了东西,才会想方设法去掩盖。

晚上,检查豆豆的数学作业,发现豆豆有点粗心大意,不是将加号看成减号,就是将减号看成加号。我的耐心有限,正要呵斥她,忽然想起雯雯来,只好强压火气,和颜悦色地对她说:“宝贝,你作业里有两个错误,来,妈妈陪你将错误挑出来好吗?”

豆豆正乐意我陪着她呢。在我的指点下,她终于改正了作业里的错误。我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对她说:“你看你一马虎,就把妈妈累得够呛的。”豆豆听了,揽着我的脖颈,满眼的痛惜。从那天起,豆豆变得越来越细心,作业做得越来越漂亮了。

过分严厉地要求孩子必须做到事事完美,会使孩子在错误面前,成为惶恐的惊弓之鸟。作为家长,我们不妨宽容孩子的错误,孩子的成长总是磕磕碰碰的,这过程中,他们自己会从错误中获得经验和教训。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哪些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呢?孩子的教育又应该怎么做?其实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那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教育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今天的孩子难教育,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难在哪里呢?有人说知识不足,有人说方法不当,这些都是对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对今天的孩子缺乏了解。有些父母也许不服气:知子莫如父母,我们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难道还不了解他(她)?

让咱们来看一些事实吧。

住进高楼里的孩子孤独感增强了,父母们于心不忍,建议孩子外出跑跑跳跳,孩子却回答:“没劲!”鼓动孩子找邻居伙伴玩玩,孩子竟说:“不愿意”。

如今的孩子特别喜欢看卡通(漫画)。有位干部是儿童图书奖的评委,抱回家许多获奖图书。可儿子毫无兴趣,却用零花钱买回近百本卡通,忘了吃饭,忘了功课,忘了睡觉,看得开怀大笑、浑身乱抖。父母困惑不已,要过卡通书细看了半天,居然看不明白:这是什么鬼东西,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可问题是孩子一看就懂,一懂就迷,您是大人怎么就看不懂呢?

正如读书一样,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最难读的是子女这部无字之书。做父母的,要透过子女的内心世界,读懂他们的每一天,每一年,也就是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我在主编《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时,就是以此确定的办刊格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我想,这两句话也可以视为给家长们的赠言。不过,若想真正的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并不容易。

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正是教育困难的重要原因。如果以简单的教育对待复杂的对象,也必然导致教育无效或失败。所谓复杂,是说今日孩子接受了复杂的大量信息,由于难以消化、难以适应而产生了复杂心态,甚至模糊了与成人的界限;所谓简单,是指今日教育在原有的体制内循环,父母由于无法面对新人类新世界而显得简单尴尬,甚至连自己也困惑不已。

如果,以前是孩子不了解大人,大人很神秘,今天则倒了过来,是大人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

那么,怎样了解孩子呢?具体说来,要多陪孩子玩一玩,要耐心听孩子讲话,要与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要看一点《少年儿童研究》之类的报刊书籍。

21世纪已经向我们匆匆走来。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孩子,既有良好的机遇,也有众多的麻烦。例如,心理障碍增多等等。因此,为了孩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为了家庭长久的幸福,再也不能漠视对孩子的了解与尊重了,否则,我们将遭受无情的惩罚!

教育孩子是个不能等待的总是,因为孩子一天天在成长,了解孩子才能最成功的教育孩子。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惯的!


孩子就像一棵树,只有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剪,树木才能长的挺拔。如果,因为不忍心,就不去剪掉横生的旁支,任其疯长,早晚世界会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帮他剪掉。

孩子要管,管子如修枝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老话说:小树在砍,孩子在管。未成年的孩子,必须要管教,必须要惩戒,通过管与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一味以爱的名义让步,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

01.管教需注意方法

孩子要管,管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也不是命令孩子,更不是对孩子大喊大叫。管教是指通过温和的沟通交流与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心灵的交流与爱的结果。

有很多父母总是通过吼和骂来管孩子,其实殊不知常骂,大声骂,越骂越听不见。当父母第一次责骂孩子,孩子可能会“如你所愿”,但当次数渐多,就像“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孩子渐渐对骂声变的麻木。

身体都是有逃生机制的,你一责骂孩子,孩子的大脑本能地转入逃生机制,开始思考如何逃过一劫,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加之,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父母的责骂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骂出来的。

最好的管孩子的方法是身教,让孩子在日常中耳濡目染接收正确的信息。

02.管孩子并非事事都管

关心管教还是是必要的,但若事事都管,孩子也会失去动力。

马卡连柯曾说:你们(父母)应该由着他冒险,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冒险。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管是要敲打掉孩子身上的坏毛病,并不是时时事事都管着孩子,毕竟路上孩子自己的,父母不可能陪她走一辈子。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管教与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路上,父母充当这花匠的角色,修剪,除草,通过外力来促使花树枝繁叶茂。

孩子不能惯,惯子如杀子

01.惯孩子就是害孩子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爱护过度成为了家庭教育的主流。在溺爱的呵护下,孩子们无法建立基本的抑制反射,不能很好地抑制自我中心和独立本能。

我国自古就有“慈母多败儿”的说法,古人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

今天不少家长在孩子犯了错之后,不进步责备孩子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反而以“我们家孩子还小”“长大后就好了”为由推脱。

溺爱孩子,容易导致孩子内心无爱,变得自私自利。当孩子被溺爱包围,他只是单方面的接受爱,却不懂得付出爱。家长对孩子实施溺爱教育,孩子不能得到锻炼,会造成各方面能力的退化。

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价值观多少游戏混乱,孩子一直接受的是他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为他服务的观点,当他走向社会,迈出家门,外人不会宠你,世界不会围着你转,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其原有的内心观点受到冲击。

《韩非子》说: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子女之情的,但只有爱,不见得能教育好孩子。

02.爱不是溺爱

《古今谭概》中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只翠鸟为了避免灾祸,开始把窝筑在树的高处,孵出小鸟后,翠鸟很怕小鸟从高处的窝里掉下去摔死,于是把窝向下处移了移。

等小鸟的羽毛长出来,非常漂亮,翠鸟妈妈越发喜爱小鸟,也越发怕小鸟从树上摔下,有一次把窝向下移了移,移到离地面很近的树杈上。

这样,翠鸟妈妈放心了。然而当路过的行人发现了小翠鸟时,稍一举手就把小翠鸟掏走了。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

许多家长分不清爱与溺爱,认为自己只是尽心尽力地爱自己的孩子,怎么就能算是溺爱的,不少存在溺爱行为的家长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正处在溺爱中。

溺爱更多的是一种对孩子的不信任,它剥夺了孩子的体验与选择权,是一种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与控制。

爱是为孩子准备早餐,溺爱是将早餐喂到孩子嘴边。爱必须有,溺爱不能要。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坏孩子是惯出来的。管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管教不是大吼大叫。你可以娇惯孩子,事事顺着孩子,但世界会让孩子尝到“爱”的苦果。

保护孩子的童心


童心是人的美好的天性之一,比如说成年人“童心未泯”,说老年人有“赤子之心”等,就是这个意思。童心是纯洁无暇的,我们不能用世俗的察言观色、讨好乖巧、言不由衷去污染它。有些家长(父亲或母亲)喜欢问孩子: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孩子说出“爸爸(妈妈)好”时,另一位家长马上表示不高兴,时间一长,孩子就知道了应该说“爸爸妈妈都好”。其实,这种无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他们失去了纯真。

童心也是无拘无束的,我们不能把孩子管得像一个小大人,使孩子小小年纪就学得娇柔造作,不会自然流露思想感情。家长们难道不认为孩子无“条条框框”说出的童稚妙语,更显亲切可爱吗,家长可曾知道,在我们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童心的时候,很可能连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美好的个性和品德都剥夺了。为了使孩子的身心能健康地成长,我们应该保护好孩子的童心。

美育是奠定孩子美好心灵的重要基础,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些年轻人刚当上爸爸妈妈,不知如何教养孩子,对于美育更是茫然。以下一些方法可供年轻的父母参考。

1、学一些家庭科学育儿的知识,为孩子营造一个有益于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如美化居室和周围生活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

2、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谨言慎行,注意语言美、服饰美和行为美,为戒粗俗,当孩子的好榜样。

3、注意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赞赏孩子好的言行,纠正其不良意识,寓情理于故事和游戏之中,让孩子多接触品行好的人。

4、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为孩子搞一些美育投资。如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健康向上图文并茂的书籍和高雅音乐的磁带光盘等,常带孩子参观艺术展览,以及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和名胜,以此保护孩子美好的心灵和纯真的童心。

教育孩子的艺术


每个人都想做个好父母,但是好父母并不是简单的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就是可以了。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有艺术的。

1.0-6把孩子当国王皇后对待

教育0-6岁的孩子时,请做到:一、给予丰沛的爱、注意力与关怀;二、试着不要说“不”。

在孩子0-6岁的成长期间,你要倾注爱、注意力与关心在孩子在身上。做所有你能做的事,但必须持续爱着孩子,不要在这期间伤害他。还有一点很重要:你要减少对孩子说“不”的次数。这个年纪的孩子非常难以管教,且会持续跟你要这个、要那个,总是跑来跑去、动个不停。但是如果父母一直对他说:“别做这个,别做那个,这个不是给你的。”像这样持续地说不,通常孩子就会渐渐养成暴力倾向,因为孩子的内在没有可以接受拒绝的系统。

尽可能减少说“不”的机会,试着去顺从孩子的希望。你当然不可能满足孩子所有的希望,也许是因为财务状况不允许,或者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因此,为人父母者必须好好辨别。如果你无法提供某些事物,尽可能就别让孩子看到它。试着防止孩子产生要它的欲望,因为即便是大人,要对自己的欲望说“不”也很困难。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经验宇宙与生命,所以尽可能陪在他身边。孩子六岁之前所体验的品质,决定了他日后的观点如何发展。如果要孩子未来成为快乐的人,就尽可量给他欢乐;如果要他未来成为有感知能力的人,就尽你所能地给他爱;如果希望他变成懂得感恩的人,就多多赞美他。做所有你能做的事,直到这个孩子满六岁为止。

2.6-12把孩子当王子公主对待

养育六到十二岁的小孩,则必须:一、在自由与纪律之间取得平衡;二、成为孩子的模范。

在六到十二岁的阶段,你必须像对待王子或者公主一样地对待孩子。此时你开始找寻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平衡。不是透过强迫来规范孩子,而是帮助他形成良好的制约,对生命有正确、全面的观点与意见。如果你希望孩子尊重工作的价值、关系与财富,那么请以身作则。找一件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看着孩子模仿你,而在这过程中,你也会有所成长。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要是看到父母互相破口大骂,他很快也会对父母大声顶嘴,不能对孩子说“不要大吼大叫!你还小”这类的话,因为他只是在模仿大人,而且孩子不会听你的话,他只是模仿自己所看到的。

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操控的,像是我们无法控制孩子跟哪一种朋友交往,也无法得知生命本身会提供何种教导,但只要父母能接受自己,彼此关怀并相亲相爱,孩子就有可能成为很棒的人。

3.12岁以上的孩子当朋友对待

对待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建议你:一、成为孩子的朋友,带着尊重来爱他;二、帮助你的孩子思考与做决定、

父母必须把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当作朋友,你们是平等的。在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孩子和你都是平等的,而你必须带着尊重来爱他,因为受到尊重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伟大的个体。满十二岁以后,你和孩子的对话必须有所改变,里面没有指令,只有建议和提问。

如果父母能培养问适当问题的艺术,协助孩子思考、做决定等,对孩子会相当有帮助。满十二岁以后,孩子可能会养成拒绝你的习惯,去做那些你不要他做的事。比方说,如果你要他早点回家,他可能很晚才回家;如果你说不要跟某人玩,他会跟你唱反调;如果你建议某个课程可能对他有益,他就会拒绝去上。

通常孩子都会度过这个“说不”的时期,这在孩子人格的演化上是非常自然的阶段,因为他需要确立自己的个体性。在这个阶段,孩子试着找出“我是谁?我是什么?”无法再把自己想成某某人的女儿、某某人的儿子,而是试着将自己和父母分开,去寻求并证明自己是谁。所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拒绝你,即便你提供的建议可能更合理。但是,无须担心或惊慌,因为孩子满十八岁或二十岁时,自然会度过这个阶段。

要知道,为人父母是一门非常有难度的艺术。那就是说,除非你真正够资格做父母了,否则请不要做。这件事,可能是对你这个星球最大的贡献。要不然,把新生命带到这里,不仅是受苦,还增添了这个世界的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