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重时节,世代盛行。人们把对“家”、“人”的爱意倾注于许多礼节、仪式上的表达,春节更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现在,我们虽然保留着许多春节的风俗习惯,但是其背后的含义和渊源却常常被忽略或淡忘。春节到了,我们不应该只是继承传统行为,更应该把春节的习俗背后的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春节的习俗一: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春节的习俗二: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春节的习俗三:腊月二十七,赶大集、洗浴

这一天,家家户户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春节的习俗四: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说的是开始准备主食了。旧俗认为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是因为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给一一避开。所以人们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虽说这发面蒸馒头的事有点麻烦,但是还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坚守这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

扩展阅读

春节拜年,孩子很烦心!


年初一给爷爷奶奶拜年,年初二给外婆外公拜年、初三……每年春节的走亲访友,都让孩子们苦恼不已。

孩子的苦恼有两个方面

·父母就喜欢拿孩子来当话题

孩子,永远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每到春节团聚时,各家大人们总喜欢相互谈论自己的孩子,并进行纵横比较。但对孩子来说,表扬也好,批评也罢,这些话听在心里就是不对味,给孩子一种“跟着家长走亲戚,我就成了他们专门用来冲散冷场气氛的工具”的感觉。

·大人聊天常常把孩子凉边上

有时孩子跟着父母去给长辈拜年,如果没有同龄的孩子在,就只好一个人呆坐在沙发上,大人说话又不能插嘴,想去房间内转转玩玩又怕没礼貌,简直就像一个摆设。

专家点评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潘老师认为: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不可避免,父母们不妨为孩子特别设计一些互动性较强的沟通方式,一起讨论孩子关心、热衷的话题,或者做饭时让孩子共同参与,如包饺子、擀面皮等,既可有话可说,孩子也会在动手中获得乐趣。另外,拜年期间相互串门也可以改一下形式,比如:几个家庭相约游园,在玩乐中也可避免孩子被冷场的苦恼。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专题“宝宝拜年礼仪速成班”

涨姿势:男孩节的习俗你造吗?


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这些节日大家都不再陌生,但是还有专门给男孩子准备的男孩节哦。妈妈你们都知道男孩节有哪些习俗么?

男孩节的由来

日本男孩节,为每年公历5月5日,由端午节发展而来。日本引入中国农历“端午节”后,将日期改为公历5月5日,由于端午节习俗与菖蒲有关,而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谐音,因此日本的端午节逐渐变成象征武士与勇敢的男孩子的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因5月份是害虫破坏农作物的时期,农民们往往要扎一些形象凶猛的稻草人,插在田埂地头,以消除虫害,到江户时代,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5月5日的男孩节。人们制作一些大鲤鱼,高悬于立在屋前的长竿上,迎风飘扬,意在保佑男孩们健康成长。又因鲤鱼逆水而上,象征着勇猛顽强,激励男孩子们在人生的征途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房间的壁龛内,家长还为男孩子们准备了盔甲、精致的小军旗、弓箭和装饰讲究的军刀之类的东西。传统的家庭还会在这一天吃年糕和粽子,全家用菖蒲水洗澡,祛灾除病。

男孩节的习俗

男孩节是日本的法定节假日,这天有很多传统习俗需要大家遵守。

柏饼和粽子

柏饼是用柏树叶子包裹的豆沙馅的米饼,因为柏树的叶子不但有淡淡的清香,而且老叶直到春天新叶长出后才会落下,意味着子孙绵绵不绝,所以用盐腌过后用来制作柏饼。而粽子与平时吃的中国粽子不同,无馅无味。

除此之外按传统习惯,家家户户门上摆菖蒲叶,屋内挂钟馗驱鬼图,并在室内摆设现示出英武气概的娃娃(如歌舞伎中常出现的古代的英雄好汉),在室外挂鲤鱼旗和七色彩旗等。

鲤鱼旗

挂“鲤鱼旗”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原是农历端午节的风俗。那时候中国“鲤鱼跳龙门”的说法传入日本,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好运和勇气的象征。通常有男孩的家庭会用竹竿挑起“鲤鱼旗”立在自家庭院里。

鲤鱼旗分为几个部分,最上面的风车(或者其他装饰),流苏,黑鲤鱼(爸爸),红鲤鱼(妈妈)以及小鲤鱼(孩子们)。讲究一些的家庭会在鲤鱼旗上印上家纹以及孩子的名字,按照家里的人数来决定鲤鱼的数量。

日本乡下的家庭会在院子里搭起高达十几米的旗台,让威风的鲤鱼旗在五月的春风中哗啦啦的飘展。大城市里的家庭地方狭窄,就只能在阳台上伸出一根短短的旗杆,让几条小鲤鱼在风中游泳。

鲤鱼型风筝

男孩节放鲤鱼型风筝的习俗起源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鲤鱼每年三、四月都要聚集在黄河中游的龙门处,如果能逆流而上,越过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头地成为龙。这个习俗表达了长辈们望子成龙的心情。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春节礼仪


在热闹、喜庆、祥和的春节里,探亲访友是少不了的节目。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春节的礼仪呢?

春节礼仪实践课堂

俗话说,“入庙要拜神,入屋得问人”,问候人是讲礼貌的表现形式。我们怎样动口呢?

1.学会动口讲话

(1)首先要学会称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这些常见的亲人很容易称呼,可是对不常见的爸爸妈妈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等,我们的称呼是要比爸爸妈妈低一辈的,例如:

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

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

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例如爸爸的舅公,孩子就称为“舅太公”……

(2)学会春节的祝辞

俗话说,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对不同的客人祝福当然不同了。那么对不同的客人,小孩子说什么祝辞呢?请大家看黑板,给不同的客人找出相对的祝辞。

①年纪比较大的人,我们应该祝福对方();

②做生意的客人,我们应该祝福对方();

③在单位上班的客人,我们应该祝福对方()

A.新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升!

B.新年好,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C.新年好,生意兴隆、货如轮转、财源茂盛!

小结:春节拜年时,大家会说“拜年话”了吧?可是我们的嘴巴除了说话,还得吃饭。只是,吃饭也有学问哦!

(3)学会饭桌的礼仪

同学们,我们平时的生活一般是三口之家,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般都比较迁就你们,你们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你们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的话,就要讲究礼貌。要知道,好东西大家都喜欢,如果饭桌上有好东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光,要留点给别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没人喜欢的。

吃饭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有客人在场时吃饭要注意那些问题?

①取菜时怎么做?

(尽量取自己面前的,不要“飞象过河”;好吃的东西不要自己吃光,记住留点给别人吃;看准哪块就夹哪块,不要翻来覆去地抄,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

②取带汤汁的肉菜怎么办?

(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自己或者别人的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的。)

③吃完饭后放下碗,怎么做?

(有礼貌地向还没吃完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2.学会“动手”

同学们,要成为有礼貌的孩子,不仅要动口,还要动手的。请大家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去作客该怎么做?

(轻轻敲门,去作客的时候;千万千万不可以随便翻主人的东西;主人给东西时,要双手接。)

(2)有客人来怎么做?

(礼貌待客,除了问寒问暖,要有行动哦!给客人敬茶也有学问:不能倒满,只倒半杯茶,因为茶凉了可续茶;敬茶只端茶杯的下半部,双手递给客人。吃饭时斟酒也有学问哦,敬酒要斟满的,显示主人的大方、热情。所以做主人时要记得遵循“茶半酒满”的待客之道。)

(3)亲戚朋友给红包时

(压岁钱代表着祝福。接了红包,表示感谢后,千万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

3.学会“和睦相处”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怎么评价独生子女的吗?说你们是“小皇帝”!其实也是,一家就一个孩子,家里没人跟着争夺啥,什么事都是你们自己说了算数。可是你们去有孩子的家庭做客,或者有孩子的家庭来你们的家里做客,就应该和睦相处了。我说呢,相处最重要的是两个字:谦让。无论你是否有道理,如果你每次作客或做主人,小孩都发生争吵哭闹,那是很扫兴的事情。

请大家讨沦,你作客、作主人出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么办?

当发生下面情况时,你应该怎么做?

你们看的电视频道不一致时怎么办?(跟别人看)

你们喜欢的玩具只有一个怎么办?(让别人玩)

你们喜欢的东西不多了怎么办?(大家平分)

你喜欢看的书别人也喜欢时?(一起看,或者让别人先看)

……

(谦让是一种美德,做一个谦让的孩子,人人喜欢。)

收获思考:

1.趁着春节,教育孩子称呼、致祝辞,对训练孩子的胆量、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大有裨益。

2.春节其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见客人之前你教了孩子,孩子一般是会注意的,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小心细致的习惯。

3.孩子将来长大了,也要具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各种礼仪,让孩子年龄增一岁,懂事多—点。

清明踏青 传统习俗不能丢


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祭拜先祖,家族团聚。所谓的孝道以及血脉相连和民族文化,就在这种仪式感和传统习俗中传承。所以一定不要忘了给咱家的宝宝补上这一课。

清明来历小知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我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满族、壮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全国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传统习俗知多少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代以后的事。到唐代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的清明节习俗。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以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存在3种说法。一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一说清明节既为鬼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的介子推。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代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后,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