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对你说

妈妈:

为什么在您的心目中,上网就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呢?我一打开电脑,您就呵斥我,不允许我上网,如果上网真的那么可怕的话,那为什么我们学校还要教我们有关网络的课程呢?

妈妈,我知道您是担心我痴迷网络游戏,会耽误学习,是吧?我承认现在我们班里有的同学很迷恋网络游戏,但是我对这些网络游戏真的没什么兴趣,我觉得我不会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我上网只是为了找写作文的素材和科学课上涉及的内容,并不是冲着玩游戏去的。可是即使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您也不许。您对我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了不给你制造沉迷于网络的机会,你还是离电脑远点儿。你想查什么资料告诉我,我去给你买回来。”

妈妈呀妈妈,您的警惕性也太高了吧?我都说得那么清楚了,您还是不相信我吗?我们老师都对我们说,只要不看不良网站,不玩网络游戏,上网的益处还是很多的。可是您为了避免我养成不良的上网习惯,就坚决地禁止我上网,这么做也太专制了吧?

妈妈,现在的信息那么发达,即使我还是小学生也应该了解世界的变化吧?您这么做实际上是把我和高速发展的社会隔离起来了,我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吗?您这样的“无菌式”的保护,真的不是爱我的行为。妈妈,您换种方式来爱我吧!

儿子:小栋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也渴望与世界同步,妈妈应支持孩子合理上网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孩子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开阔视野的一条重要渠道。当然,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很多孩子出现了沉迷网络游戏和不良网站的倾向。这让家长视网络如洪水猛兽,生怕孩子会深陷网络游戏和不良网站的泥淖中,于是坚决将孩子与网络隔开,期望能够将孩子有效地保护起来。

打开窗子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难免会有苍蝇飞进来。但是我们不能为了避免苍蝇飞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对他关闭网络这扇窗子。

孩子正处在探求知识、增长见识的学习时期,而网络信息全面、广泛、便捷,无疑是孩子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孩子在巨大的网络空间中,不仅可以扩充知识面,还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对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对孩子而言,他们的求知欲正处于最强烈的时期,他们渴望了解大量的知识,渴望了解和应用网络这种新工具。然而,家长如果盲目地关上网络这扇窗子,就等于切断了孩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条重要通道,这对孩子的损失是很大的。的确,孩子在小学阶段的自制力和自控能力并不强,可能会出现沉迷网络的情况。但是,只要我们给这扇窗子装上纱窗,即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对孩子进行合理地引导,就可以化害为利。

换种方式爱孩子

1.家长明文禁止,不如以身作则

茂茂的爸爸是一个十足的网虫,不仅喜欢在网上搜集资料,而且很迷恋网络游戏。什么《诛仙》《魔兽》都是爸爸的最爱。每天晚上茂茂睡觉前,都会到爸爸的房间观战,看着爸爸“浴血奋战”的亢奋表情和忘我的精神状态,茂茂觉得网游一定特别的好玩儿,不然爸爸怎么玩得那么高兴和投入呢?看着爸爸的样子,茂茂心里痒痒的,每次都想去体验一下,可是每次妈妈都不许茂茂碰电脑。

直到有一天,茂茂玩网游的机会来了。爸爸妈妈要到外地出差一阵子,他们托付奶奶来照顾茂茂。这下茂茂可有机会玩电脑了。刚开始的一周,茂茂还能够写完作业再去玩游戏,奶奶对电脑也不懂,还一个劲儿地夸茂茂“真能干,这么小就能熟练地掌握电脑了”。可是,茂茂越玩儿越上瘾,后来他放学回到家,扔下书包就去开电脑,连作业都不写了。

直到一个月后,爸爸妈妈回到家,看到茂茂正对着电脑,全神贯注地“战斗”,那样子俨然是爸爸的缩小版。爸爸妈妈这才知道,茂茂中了网络游戏的“毒”了。爸爸恍然大悟,都是在自己的影响下茂茂才会对网络游戏上瘾的。茂茂爸爸别提有多后悔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家长禁止孩子接触网络的时候,孩子却看到家长迷恋着网络游戏,废寝忘食,这种情况下还能期望孩子听话吗?孩子对网络的最初印象一般是从家长那里来的。如果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起积极、健康的榜样,那么孩子自然也会在家长的影响下,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而不会只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不良网络信息上。

2.百般阻拦,不如让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

很多家长为了避免网络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远离电脑,远离网络的危险。实际上,父母的这种做法只是暂时性地避免了孩子在家中接触网络,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或是在网吧,还是会接触到网络。当实际情况与父母的忠告相冲突时,孩子就会强烈地想知道网络世界里到底有什么,于是就会费尽心思地要上网一探究竟。

另外,在孩子开始接触网络之前,家长除了对孩子进行比较正式的、系统的介绍外,还应该在电脑上安装保护软件,防止不良网页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保护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孩子最初上网的时候,家长应该尽量地陪着孩子。一是可以对孩子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二是可以联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也能够及时地给予帮助,跟孩子沟通在网络上遇到的问题,便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

3.要让孩子明确上网的目的,别让孩子盲目上网

娜娜今年12岁了,年纪不大,可是她已经有3年多的网龄了。在娜娜刚上三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给家里配了一台电脑,而且他们经常在家上网查资料。有一次,娜娜的语文课本上讲到了《月球之谜》这一课,娜娜从那时起就对月亮特别感兴趣,她还想知道更多的关于月亮的事,就请妈妈帮她买材料。

妈妈当时正在上网,她灵机一动,对娜娜说:“现在很多小朋友都会在网上找资料了,我来教你方法,你自己找吧。”娜娜一听妈妈愿意教她上网找材料,特别高兴。那天在妈妈的指导下,娜娜找到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资料和童话,她觉得网络世界真是神奇,简直就是个大图书馆。

自此,妈妈经常教给娜娜一些上网的技巧。可以看出,妈妈并不反对娜娜上网,但是她要求娜娜每次上网都要明确自己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乱看,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知识面,而不是浏览无用的信息,以免浪费时间。娜娜觉得妈妈的要求很有道理,于是愉快地接受了。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娜娜并没有玩儿网络游戏的经历,也没有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浸染。相反地,她在妈妈推荐的儿童网站上,学到了很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还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不仅如此,她还学会了很多电脑技能,经常帮妈妈查资料等。在网络的帮助下,娜娜觉得生活充实极了。

娜娜的上网经历有3年之久,却从未玩儿过网络游戏,原因就在于妈妈能够对她的上网进行正确地引导。父母没有玩儿游戏的示范,孩子自然也不会效仿。而且娜娜妈妈对娜娜上网的目的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当孩子有了明确的上网目的时,就不会毫无目的地乱看,这大大地降低了不良网站对她的影响。

延伸阅读

我的爸爸呢


当婚姻已经破裂,孩子长时间地生活在没有爸爸的家庭里,他们会产生很多疑问。面对孩子无辜的眼神和天真的话语,妈妈该做出怎样的解释,才能既使他们理解,而又不受到伤害?

父母离婚,爸爸走了,这个消息对孩子来说无疑具有杀伤力,而宝宝所处的年龄也将影响他们的态度、反应和对新家庭结构的理解。因此,孩子关于爸爸的提问常常令妈妈难以启齿,但回避和搪塞都不是长久之计。如何智慧地回应,才能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难关?

问号1:“爸爸到哪儿去了?他为什么不回家?

阳阳最喜欢爸爸抱着他“坐飞机”了,可这样的景象已经很久不曾出现了。一天,阳阳突然问妈妈:“爸爸到哪儿去了?他为什么好长时间不回家?”

2~3岁

对孩子说,爸爸最近特别忙,不是出差就是加班,常常是宝宝睡了以后才回家,还没等他醒来,爸爸又去工作了,这样,宝宝就不知道爸爸回家啦。当然,爸爸最好能经常往家里打打电话,和宝宝说说话;妈妈也可以买些玩具或好吃的,在孩子睡着以后放在他床边,等第二天孩子醒来,谎称是爸爸昨天下班给他带回来的。

为何这样说:这个解释,能使孩子接受爸爸突然消失的现实,也能令2~3岁的孩子信服;而爸爸的电话和“买来”的东西,则能使妈妈的解释更感性化和直观,并在孩子心中强化“爸爸是爱自己的”这个意识,孩子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问号2:我为什么没有爸爸?

思思半岁时爸妈就离婚了。在她的头脑里没有爸爸的概念。刚满2岁,妈妈把她送进幼儿园,第一天回来,思思就问妈妈,“小朋友说每个孩子都有爸爸,我怎么没有?”不少单亲孩子都有类似的疑问,但妈妈给出的解释要考虑孩子的年龄。

2~3岁

给宝宝一个美好的说法:还记得妈妈给你讲过的天使的故事吗?世上的爸爸妈妈都是天使,他们把宝宝带到了这个世界,一些爸爸妈妈照顾、爱护宝宝,陪他们一起长大。但也有的天使喜欢飞来飞去,不断寻找需要他帮助的人,你的爸爸就是这样的天使,他看到妈妈一个人把宝宝照顾得很好,就放心地把宝宝交给妈妈,自己又去帮助另外的孩子了。不过,爸爸始终都在默默地祝福你……

为何这样说:两三岁的宝宝,无法理解离婚与分开的含义,他们也很难接受“别人有、我没有”的现实。在这方面说多了,他们反而会更糊涂。而对孩子来说,亲情是弥足珍贵的,尽管思思没有感受到父爱,但妈妈对离婚所做的充满诗意的、很“阳光”的解释,足以令孩子满意,并对爸爸有了一份自豪、一份敬意。孩子从中学会爱而不是恨。

4~5岁

告诉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被派到国外或者很远的地方去工作了,爸爸很热爱那份工作,所以一直没回来。而且,爸爸还要在那里呆上很长一段时间。但只要能抽出时间,爸爸就会回来看宝宝的。

为何这样说:这个解释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善意的谎言,都能给那些长久不和爸爸一起生活、且相对内向的孩子一个可以信赖的理由,使他们暂时找到答案,由此获得自信,并克服因与众不同而带来的自卑感。

问号3:他们说我是“野孩子”

一天,小虎哭着跑回家问妈妈:“他们说我没有爸爸,是‘野孩子’。”原来,小虎妈离婚后就带他搬了家,邻居从没见过小虎的爸爸。大人间的猜测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于是,当小虎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孩子玩时,他们就这样说他。

对孩子这个困惑,妈妈要坚定地告诉他:“每个孩子都有爸爸,你也一样,不过,你爸爸在很远的地方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不能回家陪我们。”至于“野孩子”,妈妈不妨给出另一个定义:那些没有礼貌、说话粗鲁、爱吵架、不讲道理、经常动手打人的孩子往往被人们称为“野孩子”。你不是那样,当然不是“野孩子”了。并告诉宝宝,如果下次有孩子再这么说他,就这样回答:“我有爸爸,我是有教养的好孩子。”

为何这样说:这个答案解除了孩子两个顾虑:一则他也有爸爸,二则他不是“野孩子”。这能帮他摆脱自卑感,同时,引导他去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4~5岁

直接告诉孩子:“你的爸爸在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离婚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丢人的,不要把这些话放在心上。”同时教孩子这样回应:“我爸妈不想当一家人啦,我爸爸只是不跟我一起生活了,但他仍然是我爸爸,他不会不要我的。我有礼貌、懂道理,永远都不会是‘野孩子’。”

为何这样说:妈妈的说法能使孩子理性地看待父母的离异,帮他明辨是非,并给了孩子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回应其他孩子攻击自己的方法,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回绝别人的“说三道四”。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从气势上压倒对方,给自己信心。

问号4:既然你们要离婚,为什么还生我

一天,正在玩积木的昭昭突然听见妈妈和一位熟悉的阿姨说到“离婚”二字,他突然意识到爸爸为什么很久没回家了,忍不住生气地问:“你们为什么要离婚?既然要离婚,为什么还生我?”

4~5岁

对于父母的分手,一位妈妈是这样告诉孩子的:“爸爸妈妈原来很相爱,所以决定生下宝宝你,而且爸爸妈妈都非常爱你。但是,曾经相爱的两个人后来也会因为某些事彼此不爱对方了。就像小朋友在一起玩久了,难免会发生不愉快,甚至争吵,长时间的争吵会让彼此伤心,谁也不想跟谁好了,这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两个人分开。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决定不再一起生活了,于是爸爸搬到另外的地方去了。虽然爸爸不住在家里了,但爸爸对你的爱丝毫不会改变,妈妈也一样。”

为何这样说:四五岁的孩子无法将自己的存在和爸爸妈妈的离婚联系在一起。因此,与其反复说明,不如借助他能理解的事例,使之明白,“不和你好了”不是孩子的专利,大人之间的分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他的存在,是爸爸妈妈爱的见证——正因为当初有爱,才会有他的出生。但是,时过境迁,而今这份爱没了、缘分尽了。这个解释让孩子明白,“分手”是父母两个人之间的事,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父爱和母爱,他仍然是安全的、父母还是值得他信赖的。

6岁以上

对6岁以上的孩子,妈妈可以给出既感性又理性的解释:有些孩子,比如浩浩和洋洋,他们单独和其他小朋友玩得都很好,可是他们俩到一起就吵架,这是因为他们性格合不来,很难说谁对谁错,分开是最好的选择。大人之间有时也这样,当在一起不会再有幸福时,大人们会选择离婚,目的是想结束过去那种痛苦的生活,开始各自的新生活,这样大家的痛苦都会少一些、幸福多一些。离婚对爸爸妈妈都好,我们彼此都不会记恨对方。

为何这样说:当离婚已成事实,6岁以上的孩子希望知道他的家为何不再完整。妈妈的这个解释,能减弱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痛,使之以一种健康的心态看待家庭的破裂,理性和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同时,教孩子由此学会宽容和放弃,懂得“善待他人就等于善待自己”的道理,勇敢地面对生活。

问号5:如果我听话,爸爸会回来吗

响响的爸爸妈妈执著地坚持各自的教育理念,分歧也从不避讳孩子,经常说着说着就嚷嚷起来了。对与响响无关的事,他们也很少有不谋而合或商量后达成一致的时候。终于,两人不想再吵了,响响爸爸拉着两个巨大的箱子走了,从那以后就没再在家里住过。

大约半年后的一天,响响很内疚地问:“妈妈,是我把爸爸气走的,我听话,爸爸会回来吗?”

对于孩子的自责,妈妈不妨这样驱散他心中的阴霾:你有这种想法,说明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但是爸爸妈妈分开,是因为我们之间出现了问题,争吵的真正原因是爸爸不同意妈妈的做法,妈妈也不同意爸爸的做法,我们很难找到一个让两个人都满意的办法。而且,爸爸妈妈是在做了很多次努力、发现我们很难和好之后,才最终决定分开的,所以,离婚绝不是你淘气造成的,爸爸妈妈不会怪你。如果你想爸爸了,妈妈可以给爸爸打电话,让他有空来看你。同时告诉孩子:“妈妈不会因为你和爸爸在一起而生气,只要你高兴,妈妈就高兴!”

为何这样说:离婚不是孩子惹的祸。妈妈的回答彻底消除了孩子内心的顾虑:“父母离婚不是我的错。”毕竟,家庭的分离,孩子是最无奈和无辜的,他们不应该去承受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妈妈允许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的做法,也能帮他找回父爱;妈妈的善良和宽容,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使之健康快乐地成长。

问号6:姥姥说,爸爸是坏人

健健1岁多,父母就离婚了,平时他就跟着姥姥。一天,妈妈给健健讲故事书,讲到小主人公和爸爸妈妈一起郊游时,健健突然问妈妈:“姥姥说,爸爸是坏人,他不要我,也不要妈妈了,是吗?”

2~3岁

对孩子的疑问,妈妈一定要予以纠正:爸爸不是坏人,他也不会不要宝宝的,有空他一定会来看你、陪你玩的,你的这辆遥控车不就是爸爸给买的吗?爸爸不是还教你画画吗?他的好多画都被展览过呢!爸爸不回家,是因为他觉得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为何这样说:小宝宝还没有独立的判断力,通常依据成人的暗示,简单地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孩子眼里的坏人则一无是处。如果妈妈确认姥姥的话,不仅对爸爸不公平,也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仇恨的种子。因为,妈妈对前夫做出怎样的评价,就等于给孩子做了怎样的示范,假如你怨恨,孩子看到的、感到的、学会的就是怨恨;反之,孩子看到的、感到的、学会的就是宽容、善意和公允。上文中妈妈的回答是明智的,她既肯定了爸爸的长处,也比较客观,同时还解除了孩子的顾虑,淡化了他被抛弃的感觉,有利于良好父子关系的建立。

4~5岁

面对孩子渴望的眼神,妈妈不妨告诉他部分真相:“爸爸确实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他坏。爸爸走了,是因为爸爸妈妈之间感情有了问题,他不愿意和妈妈在一起了,他想单独有一个家,和一位阿姨共同生活,妈妈同意了爸爸的决定。以后宝宝就有两个家了,妈妈这儿一个家、爸爸那儿一个家。如果你想爸爸,周末也可以让爸爸来接你。”

为何这样说: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妈妈承认了姥姥的说法,就等于是一个最亲的人告诉孩子,他另一个最亲的人是个坏人,他会憎恨那个“坏人”。而且,四五岁的孩子还会因为父亲的卑鄙无耻感到羞愧。憎恨、羞耻和对父爱亲情的天然依恋交织在一起,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正如一句话所说的:当你向前夫“射箭”的时候,这些“箭”首先要射穿孩子的身体才会达到对方那边。所以,妈妈一定要否认姥姥的说法,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内说出实情,让他知道自己必须面对和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尽快接受现实。而“宝宝有两个家”的说法,也能帮孩子克服因父母离婚而产生的不安全感。

提示

离婚不是孩子的错

“如果我听话,爸爸仍然会爱我们,和我们住在一起。”“妈妈,是我把爸爸气走的,我想把他找回来……”有些孩子会把父母离婚归咎于自己,并试图使爸爸妈妈破镜重圆。对此,妈妈一定要排除孩子的这个想法,明确地告诉他:“离婚是爸爸妈妈的事情,我们是在做了很多次努力、发现很难和好之后,才最终决定分开的,绝不是你淘气造成的。”这个说法能使孩子摆脱自责和内疚。

别在孩子心里埋下“恨”的种子

对于爸爸的离开,有的孩子认为是“爸爸坏,他不要宝宝和妈妈了”。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离婚是因为爸爸妈妈之间感情有了问题,不是爸爸做了错事,他仍然爱宝宝,值得宝宝尊敬和爱。这样做,孩子能从中学会宽容与尊重,也能使他获得父母亲情。

我可以“打孩子”吗


打孩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说,打是一种教育手段,在有些时候也是"有效的。但是,教育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打孩子不好,特别是对小于两三岁的小婴幼儿更不能打。他们的道理是:这种体罚会给孩子心灵上留下阴影;体罚的不良影响会波及到以后,甚至会变得对他人也采取攻击的行为,还会染上殴打、咬人等坏习惯。

对于打孩子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原则上对两三岁以下的孩子不能打。对于尚未懂得事物好坏的孩子采取体罚教育,只能使孩子心里产生恐惧心理。有时孩子在挨打以后暂时服从了,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应该思考孩子怎么会犯严重得要打的错误?在一般情况下家长使用的教育方式,如摇头、说:"不要这样"、把他领开、讲道理(道理的深浅随孩子的年龄而定)、批评、责打,是与孩子犯的错误大小相应的。打,一般是针对比较严重的错误,那么,孩子为什么会犯比较严重的错误呢?很可能是平时疏于管教造成的。要想孩子行为好,就要在平时认真管教,使他不犯比较严重的错误。

第三,如果真有一次打了孩子,那么一定要认真总结这次打孩子的全过程,比如:他做了什么错事?是第一次做还是多次做?对这种错误你过去处理过吗?你怎么萌发打孩子的念头的?用什么东西打孩子(手?棍子?……)?孩子对这次的打有什么反应?你打了孩子以后做了些什么(是否去抱他、向他认错、保证不再打了、还是完全忘记了……)?还想以后再打吗?……总结一下会有好处,很可能不再打孩子了。

第四,有的家长不是为了孩子犯的错误大而打他,而是出于自己当时情绪不好,拿孩子出气,这就更加不对了。孩子成了你情绪不佳的牺牲品,你真是对不起他呀!

第五,要防止第一次打。有了第一次,很可能就有第二次、第三次。特别不应该在孩子发大脾气、乱打乱闹时打他,否则会设立一个坏榜样,妈妈也会打人,打人并不坏。

第六,如果你在激情之下真的动手打了他,事后要向他解释,可以说:"妈妈今天太生气了,我打了你,这不对"。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不过今天太气了,希望他以后不要再××××××,做个好孩子,妈妈就不气了,也不会打他了。

我只是想让您多陪陪我


妈妈,我对你说

妈妈:

您还记得您有几次没有陪着我过生日了么?您记得您上次接我放学回家是什么时候么?您还记得我们有多久没有全家一起去郊游了么?

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别的同学的妈妈每天都有时间接她们的孩子放学,为什么我临睡前都看不到我的妈妈?您总是早出晚归,有的时候,我好多天都没有见到您,很想您。所以晚上我就很晚睡觉,想等您回家跟您说上一两句话,可是我总是坚持不到您回来。后来我就盼着周末快点儿来,这样就能看到您了。

有时候好不容易到了星期天,以为终于能跟妈妈出去玩儿的时候,您又出去了。虽然您临走时给我买了很多的零食和玩具,但是和妈妈相比,我宁愿要妈妈也不要那些玩具。您总说您是爱我的,可是我为什么感觉不到呢?我的家长会您一次都没有参加过,每次都是爸爸去。我考试进步了也没有机会跟您说,只能写张纸条告诉您,而第二天放学,我能看到的不是您的笑脸,而是一堆零食和玩具,那时候我真的很难过。您是公司的领导,您说您很忙,我也知道您忙,但是,工作和我相比,难道工作更重要?

妈妈,如果我不要零食,不要玩具您会不会接我放学回家?会不会陪我一起吃晚饭?会不会在周末陪我和爸爸去郊游呢?

儿子:军军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物质上的满足不能替代妈妈的爱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儿童处于少儿期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很重要的。而父母中的一个长期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心理落差。家长过度以物质的方式来补偿孩子,希望获得与孩子间情感平衡的做法也是十分不科学的。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我们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同样,对孩子来说,玩具和零食也不是万能的。他们幼小的心灵缺少了母亲的关爱,很容易畸形发展。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们希望爸爸妈妈能在身边,而不是对一方的情感缺失感到无所谓。如果经常用物质补偿孩子缺失的情感,他们可能会认为在爸爸妈妈眼里赚钱更重要,那么他们也会不自觉地产生物质至上思想,认为金钱可以换来亲情,可以买来一切。

妈妈一定要记住:管吃管住,吃饱喝足,适合于养宠物,而不适合养孩子。有的家长对宠物都能够关爱备至,难道就不能省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吗?

换种方式爱孩子

1.抽出时间跟孩子一起吃晚餐

当代人生活的确异常忙碌,大人忙工作,孩子忙功课,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顿晚餐,还得经过全家人的努力才能聚到一起。许多家长都承认,全家聚在一起吃晚餐的时间,是联络亲子感情的最佳时机。很多父母也认为,经常跟孩子一起吃晚餐,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孩子的现状;跟孩子谈论各种事情,能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家庭聚餐与青少年的教授黛安·纽马克·史坦纳曾说:“我觉得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才算是一顿好的家庭晚餐,其实一顿好的晚餐,应当达到全家人情感交流的目的,吃什么并不重要。”在餐桌上交流,的确成了现代社会家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不二之选。很多孩子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向父母描述一天中发生的各种趣事或对他们而言印象深刻的事情。而经常在餐桌上“发言”的孩子,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观察力通常也是很出色的。

当然,也有的家长认为“食不言,寝不语”,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进餐习惯,禁止孩子在餐桌上说话。往往是孩子兴致刚起,就被父母责备的眼神打压了下去。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就这么丢失了。其实,家长的出发点也没有错,只是没有把时代背景考虑进来。古时候,家长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修养,在日常生活方面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但在当今社会,父母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本来就少得可怜,如果再禁止孩子在餐桌上说话,那么孩子就更没有和父母交流的机会了。当然,吃饭时,如果孩子口里含着食物的话就要让孩子吃完再说,切忌边吃边说,以免发生意外。

家庭教育专家皇甫丽表示,家庭晚餐的重要性在于,它能通过一种奇妙的方式塑造人的内心世界。首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餐,其乐融融的氛围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孩子对爱的需求是强烈的,席间爸爸妈妈的关心,可以让他体会到被关注与被爱的感觉。晚餐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向父母倾诉的机会,他在学校或外面遇到的不满或委屈可以适时得到发泄。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有好处的。

所以,当父母因为工作忙,无法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时,不妨通过家人共进晚餐的方式,来了解和关爱孩子。

2.为孩子腾出时间,孩子需要的并非只有玩具

工作忙是大多数父母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大多数父母表示,他们也希望能腾出时间给孩子,但工作太忙,如果不努力工作哪儿来的钱培养孩子呢?也有的家长表示,为了孩子,再忙也得腾出时间,可是时间一直没腾出来。难道真的等到孩子出现了各种问题,才能腾出时间来吗?

有一则公益广告很形象地描述了孩子的感受:小女孩抱着玩具,手里拿着一百分的试卷和一张三口之家的图画,不时地向门口张望,小脸上满是期待和兴奋。钟表指针缓慢地移动,孩子还是没有看到爸爸妈妈。当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孩子却满脸泪痕地抱着玩具睡着了,而试卷和图画被撕成了碎片……

相信这种心痛的场景是爸爸妈妈们所不愿看到的,可是类似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孩子出生伊始,像珍玩宝物般享受着父母的爱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繁忙,孩子在父母的无暇顾及下,悄然长大。直到有一天问题严重了,父母才惊呼:“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也许就是孩子在等家长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又或许是孩子在对家长失望的时候,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物质不是万能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家长的玩具和零食,而是家长的关爱和陪伴。

3.如果失约了,就给孩子打个道歉电话

孩子总是希望家长多陪陪自己。可是家长不但要照顾孩子,还要上班,有时候和孩子约定好的陪伴也难以实现。当和孩子的约定无法实现时,家长应当怎么做?直接告诉孩子“回不去”就行了?或者说“下次再陪你”?看看家长的这些想法,是不是有些“自私”的味道呢?

如果真心尊重孩子,那就应该为自己的失约打一个道歉电话,让孩子也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他可以自己决定接受或不接受。当孩子认为他得到尊重时,也会设身处地为家长考虑,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当然这种情况不可频发,否则孩子会认为家长根本不讲信用,从而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不禁止孩子“破坏”和“想像”


面对孩子的种种“破坏”,父母不要总是给予批评。这是孩子的想象力在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破坏”和“想像”。

“安德鲁,你每天花这么多时间坐在电视机前,你了解电视机的构造吗?”考塞尔先生问正在看电视的儿子,安德鲁一脸茫然地望着爸爸,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电视机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呀?”“呵呵!”考塞尔先生笑着把孩子从沙发里拉出来,“想知道吗?跟我来吧!”

父子俩一前一后来到储藏室,考塞尔先生在一堆废旧家具中找出一台旧电视,电视的屏幕很小,式样也很古老。安德鲁把电视抱在怀里问:“爸爸,我们把它放在哪里?…先放客厅里,我们试着修修看,看能否修好。”

回到客厅,考塞尔先生递给安德鲁一把螺丝刀,转身关掉电视说:“安德鲁,动手吧!”安德鲁惊讶地望着爸爸,担心地说:“我不会修理呀!”考塞尔先生微笑着说:“没关系,先打开它再说。”父亲的鼓励无疑给了安德鲁很大的力量,他挥动着手中的螺丝刀开始“肢解”这台可以送进博物馆的电视。动作虽然不娴熟,手脚也有些不利落,但安德鲁却马上就爱上了这个“工作”,他的眼光里闪出久违的好奇,这是考塞尔先生最想看到的东西。

过了一会儿,这台可怜的电视的“五脏六腑”就清晰地呈现在安德鲁的眼前,各种从未见过的小零件让安德鲁目瞪口呆,刚被点燃的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无论如何样都要把它们一一弄明白。考塞尔先生见时机成熟了,便递给孩子几本无线电知识的书和一些图画纸,外加一些可能需要的零件,“安德鲁,全看你的哆!”

其实,考塞尔先生非常清楚,要安德鲁修好这台电视无异是天方夜谭,但他必须这样做,因为必要的“破坏”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它的价值是那台旧电视无法企及的。

柏拉图说:“好奇是知识之门。”好奇也是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原动力。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不会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人,将是当今社会淘汰的另一种“文盲”。所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成功父母的必然经历。

首先,我们应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当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向往时,他便不会对电视“情有独钟”了。“破坏”是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方法,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破坏之王”,当我们发现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失去兴趣的时候,不妨像考塞尔先生那样,给孩子一些废旧小家电或者玩具,让孩子尽情去“破坏”。既然是破坏,那你就别期望那堕落在孩子手中的物品会奇迹般地“生还”,有时情况甚至会比你想像的更糟糕,此时,气馁或生气都是不明智的,真正聪明的父母会微笑着鼓励孩子在“残骸”中不断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破坏的价值。我们提倡“破坏”,我们更提倡在破坏中创造“新生”。

如果你是一个无法忍耐孩子“破坏行为”的完美主义者,你可以用柏顿太太的方法彻底引发孩子的想像力。

晚餐后,柏顿一家最快乐的时光便来临了,一家人围坐在花园的草坪上,开始新一天的“幻想之旅”。所谓“幻想之旅”就是让孩子们每人每天编一个故事,在晚饭后说给大家听。当初在与电视争夺孩子的“战争”中,柏顿太太为了让这个“活动”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而特别为它取了这个名字。当孩子们极不情愿地尝试了一次之后,便深深地爱上了它,因为实在太有趣了。从此以后,这便成了柏顿家每晚的必备活动。

这天晚上当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后,柏顿太太又想出了新招:“孩子们,我们每天玩的都是一人编一个故事,今天是不是应该有点创新?”听妈妈这样一说,孩子们也觉得有必要改变玩法,于是纷纷动起了脑筋。“那我们今天玩故事接力吧!由妈妈开头,然后是巴利、爸爸、我,最后由克利斯收尾,怎么样?”女儿贝齐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同意。

游戏正式开始了。柏顿太太想了一会儿说:“有天中午,卡尔听到屋后的树林里飘来一阵悠扬的琴声,于是他悄悄地走入满布浓雾的树林,忽然间……”柏顿太太编到这里便把“接力棒”传给了儿子巴利,巴利想了想又接着把故事编了下去。当最后一棒交到小儿子克利斯手中时,这个五岁的孩子歪着头想了想说:“原来篮子里装着爸爸的衬衣、妈妈的围裙、巴利的球鞋、贝齐的洋娃娃,还有我的臭袜子,我把他们全放进了洗衣机……”克利斯说着兴奋地唱了起来:“上冲、下洗、左搓、右揉,洗得真干净。”一家人笑翻了,一个原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就在克利斯的洗衣歌里结束了。

让孩子编故事是培养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好方法,当孩子的生活被无数美丽的故事包围时,他们的世界将变得五彩斑斓;当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奇妙的故事王国中自由飞翔时,或许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相对论”也随之产生。

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不留神他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同样地,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一旦遭到抹杀,那将意味着什么?聪明的你一定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培养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方法不胜枚举,除了上面列举的那些,我们还可以将孩子交给大自然,让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恒亘银河的星球来开启孩子无穷的好奇心,让天地万物成为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像力的惟美教科书。

合理利用孩子爱玩、爱破坏的天性,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很好的满足,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从小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和能力,就是我们对他们一生最好的帮助。所以,随时将“鼓励‘破坏’,纵容‘想像’”作为你的行动准则,这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好父母,绝对禁止这18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孩子还不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和错的时候,他会观察并模仿父母的行为。我们是否遵守了人生和道德的准则?是否在毫不自知地给孩子以错误的引导?

1.禁不耐烦

疲惫的你回到家看见乱七八糟的衣服玩具,还有一旁在哭闹的孩子,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

“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了成人的尊重。孩子哭闹一定有他的原因,别带着你的情绪去抱怨,蹲下来,心平气和的给孩子一个拥抱,说不定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2.禁不回避

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事后又言归于好。

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我们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后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3.禁太“大方”

你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宠溺,要什么给他买什么,从不教他节省。

提醒:这种“爱”,会让孩子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让孩子明白父母挣钱的不易,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除了父母,没有人会无条件满足你的所有要求。

4.禁不关心

每天把孩子接回来以后,习惯性地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开心吗?”一边问,一边忙着做饭,忙着收拾客厅。

提醒:我们表面上好像在关心孩子,但我们的行为却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你的答案。于是,孩子从我们身上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并学会敷衍别人。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请走心。

5.禁不认错

你打破了一只玻璃杯,碎片散一地,孩子不小心踩到哇哇直哭,你却埋怨孩子走路不长眼睛。

提醒:你犯的错误,后果却让孩子去背。如果我们犯错了还拒不承认,那么孩子将来也会变成一个不能勇于承认并承担错误的人。

6.禁爱抱怨

朋友爽约,你对孩子和妻子抱怨:

“以后别再理他了。”

提醒:责备和埋怨不仅无济于事,还给孩子做了一个坏的表率:在面对失望的时候,我们没有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责备和埋怨别人。

7.禁不娱乐

孩子吵着要你给他讲故事,可你总是有很多理由拒绝他。

提醒:我们的行为举止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家庭中只有家务没有游戏。

8.禁爱争执

你和孩子排队在超市等着付款。一位男子插队站在了你的前面。你与他拉拽争吵起来。

提醒:我们的做法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示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你就会经常看到孩子为了争抢玩具而与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

9.禁撒谎、推托

老师提前通知你写一篇发言稿并在家长会上演讲。可是你一直没放在心上,后来你打电话给老师,告诉她你病了,让她再找其他家长。

提醒:没有尝试就先退缩,我们平时告诉孩子要“说到做到,决不食言”的光辉形象就毁于一旦,孩子学会了把许诺抛之脑后,靠撒谎而使自己轻易推托。

10.禁说配偶坏话

婚姻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你心中充满了对另一方的怨恨。于是你对孩子历数另一方的不是,并且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从此再也不要理他/她。”

提醒:这样做,孩子学会了恨和报复,更大的问题是,她会对自己一生的幸福都没有信心。

11.禁太容忍

某一天,你突然发现爱人有外遇了!你容忍,你告诉自己:

“只要他/她还要这个家就行了,你还图什么呢,不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吗?”

提醒:我们“善意”营造的一个貌似完整的家,并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温暖和爱。更重要的是会让孩子错误的以为,婚姻即使出现问题也只能容忍,没有办法修正。

12.禁不敬老

婚后你从不孝敬老人,也从不带儿子去老人那里玩,背地里还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诅咒老人。

提醒:你对老人的态度,就是将来孩子对待你的态度。不为孩子树立孝敬的榜样,那么总有一天恶果会降临到你自己头上!

13.禁乱丢东西

你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妻子把你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收拾好,从来不需要你操心。

提醒:不爱做家务的大人,肯定也有不爱做家务的孩子。你尊重家人的劳动和付出,孩子才会同样学会尊重家人。

14.禁言行不一致

你在亲戚面前总是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

提醒:我们说一套,做一套,孩子长大后会很难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

15.禁爱比较

你总是对孩子说:

“看看人家,他学习比你强多了!”

提醒:这样做,不仅严重打击孩子自信心,还引起孩子反感,教会了孩子嫉妒。其实你可以引导孩子认真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肯定自己孩子也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教孩子不断扬长避短,成为更好的人,这比教会孩子嫉妒别人优秀要好的多。

16.禁无秩序

路上又堵车了。你将车从紧急停车道上开了过去。后面5岁的女儿问你:“为什么我们走这边?”你说:

“这儿没警察,也没有摄像头,没关系的。”

提醒:当我们在没人监督时违规,孩子就学会:只要不被抓住,做什么都可以。当他长大后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种种诱惑时,很难有定力遵守规则,守护好自己。

17.禁过分爱护

你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6岁的儿子钻进来帮你端起刚出锅的菜,你赶紧一把夺过:

“去去去,不要多管闲事,烫着了怎么办?”

把孩子赶出厨房。

提醒:我们对孩子的“爱护”和“包办”,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事,永远学不会自己对自己负责。让孩子适当的参与家务劳动,其实并没有坏处。

18.禁不服气

吃饭时,你当着孩子的面愤愤不平地告诉爱人:

“小李升职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就会拍马屁,报告写的好吗……”

提醒:我们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孩子就学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

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嘴上教训孩子千百遍,不如身体力行的演示给孩子看。你演示坏习惯,孩子就会受到坏的影响;演示好习惯,孩子就会受到好的影响,成就孩子一生,亦或是误导孩子一生。

因此在孩子面前,请时刻注意你的言行,不要给孩子播下坏习惯的种子。

那些早教错误是可以犯的呢?


平时不可以犯错误是我们教育小孩子的准则,但是育儿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早教之中,我们是可以巧妙的犯一些小错误,从而对孩子起到教育的效果,以下就来具体的看几个例子吧!

1.违反常规的行为

在夏天给宝宝玩一个违反常规的穿衣游戏,先给他穿长裤,再穿小短裤,先穿鞋子,再穿袜子,或者拿帽子当袜子穿,拿袜子当帽子戴。看到妈妈这样违反常规地操作,宝宝立刻就会发现这些事件中被颠倒了的逻辑关系,并急于指出妈妈的错误,享受到这种特殊的幽默带来的快乐,而妈妈正好乐得让宝宝有机会来更正错误,在更正错误的过程中,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

当然,宝宝也可能故意以这样的方式来跟妈妈应对,那就说明他幽默的潜质被挖掘出来了,这也是很不错的一个结果。早教网

2.故意装傻的行为

没有比看到一个傻爸爸傻妈妈更让宝宝觉得好玩的事情了。

偶尔的,我们也可以装装傻,故意很笨拙地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端小盆的时候故意歪斜着,让盆里装着的东西显得立刻就要掉出来,而爸爸妈妈则显出极其紧张又无奈的样子,通过这种行为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如果宝宝看到爸爸妈妈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不会因为自己做不好、做不到某些事情而着急,进而产生挫败感。

每逢这样的机会,宝宝通常都会很积极地过来帮忙,于是他的协作精神、乐于助人的品德就在这样的游戏中被激发出来。当然,如果他能发现爸爸妈妈的错误所在,他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随之被培养起来了。

3.颠倒黑白的行为

不管是做家务,还是跟宝宝玩游戏,我们都可以利用宝宝已经掌握的一些概念来颠倒黑白,给他一个指出爸爸妈妈错误的机会。比如妈妈端着一盘苹果放在茶几上,然后在盘子里很夸张地挑来挑去,一边挑一边自言自语:“奶奶对我们多好啊,我们也要关心奶奶。

所以,我要挑一个最大的苹果给奶奶吃。”可是,妈妈挑了半天,最后却挑了一个最小的苹果,还很兴奋地喊着:“哈,终于找到这个最大的苹果了!”在妈妈这种夸张的行为和语言感染下,宝宝一定会对这个事件产生兴趣,热心地跑过来纠正错误,并挑出那个最大的苹果交给奶奶。

于是,他在这样的行为中就会很自然地受到熏陶,成为一个品德优秀的好孩子。

这类颠倒黑白的游戏也可以拓展成锻炼宝宝反应能力的游戏,我们可以假装信誓旦旦地对宝宝说:“茶几上有好几个珠子,看看我们谁先拿到最大的珠子!我一定要先拿到!”然后妈妈故意去拿一个最小的,让宝宝去拿到那个最大的,两人在一起比较之后,宝宝就会很有成就感。早期教育

要知道,能够快速地在短时间内从一堆大大小小的珠子里判断出哪个是最大的,这本身就是提高宝宝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好办法。

本网站小编总结:其实凡事都没有一定的界限,有时的一些小错误反而还有易于起到教育的效果,但愿父母们都能够学会让宝宝在开开心心享受或者应对自己父母所犯的错误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宝宝怎么才能变聪明呢?


让小宝宝就的聪明,并不仅仅是靠遗传因素,更重要的还需要后天的培养,但是父母们是否知道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培养小宝宝的聪明才智呢?以下就让我们的小编一起来引导你看下吧!

1)爱

婴儿迫切需要爱,尤其是最早的几周和几个月。婴儿并不是要操纵或控制您;从生物学角度讲,她只是需要您的爱。对他的哭闹有所反映并不会宠坏孩子。

如果您一直对婴儿的哭闹采取行动,婴儿会信任你,并会感到强烈的自我尊重。她知道自己的需要会得到满足,而不会感到紧张,同时学习爱以及建立人际关系。如果在最初的几周或几个月得不到关心,婴儿长大后可能会内向、孤僻。

要做的事:总是对婴儿的哭闹作出反应,通过抚摸和声音使她平静下来,而不是让她继续哭泣。早教网

2)聊天

跟婴儿说话,快而模糊的话是没用的,温和慈爱的声音才最恰当。妈妈的话语是她最爱听的声音……当她还是5个月大的胚胎时就一直在听。

要做的事:用您最擅长的语言,使用尽可能多的词汇。决不要忽视婴儿的学习能力。如果作出夸张的表情,婴儿会更乐意与您交流。

3)抚摸

抚摸是强有力的刺激和学习工具。对于使婴儿平静下来也有很好的效果。据报道,与未接受按摩的早产儿相比,接受按摩的早产儿成长更快,更少焦虑,更早出院。

要做的事:喂养时抱紧她,经常拥抱她。给婴儿沐浴后,轻轻地全身按摩,在旁边时唱歌并跟她讲话。您将享受与她在一起的这一刻。早期教育

4)模仿

婴儿对看您的脸很有兴趣。从刚生下来开始,她就不断的分析您的脸。她可能模仿微笑、皱眉等表情。

要做的事:鼓励婴儿模仿您。抱婴儿时保持大约8英寸的距离,作鬼脸,如吐舌头。出乎您意料之外的是,这个刚出生的孩子也会伸出自己的舌头。

本网站小编总结:让小宝宝变得聪明,需要父母们平时的功夫要下到,其家庭环境与父母的做法对于孩子们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但愿看了此篇文章家长们都能够明白如何才能使宝宝就得更加的聪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