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

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

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响者,同龄小伙伴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好老师。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合群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强化。

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到同龄小朋友家里做客。也可以为孩子“请进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孩子尝到当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

zj09.com小编推荐

父亲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


爸爸爱睡懒觉,孩子也不喜欢早起;爸爸爱皱眉,孩子也经常愁眉不展;爸爸喜欢运动,孩子也喜欢蹦蹦跳跳……以前,都说孩子在行为习惯上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事实上,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由于父亲在家中往往以“权威”或“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大到生活习惯和爱好,小到一笑一颦甚至某个细微的表情,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专家认为,父亲的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健康,还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父子、父女不仅长相性情相像,他们的行为模式甚至由此引发的疾病也可能如出一辙。因此,父亲的好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反之亦然。

故事一:

“老爸爱睡懒觉害我现在都改不过来”

“小时候看老爸睡懒觉,不知不觉我也养成这个坏习惯,现在改都改不过来。”“紫月”苦恼地说,自己家在湖北,记得小时候,老爸上班比较辛苦,动不动就出差,所以,只要是周末,他都会躺在床上睡懒觉。这样,在“紫月”的观念中,睡懒觉根本不是什么坏习惯。渐渐地,经常到了周末,只要老爸还没起床,“紫月”也赖着不起床,尤其是寒冷的冬天,“紫月”总是缩在被子里看书,有时甚至躺到中午才起床。

“上中学和大学的时候,我一直是宿舍最懒的一个人。有时为了睡懒觉,连头两节课都不肯去上。”“紫月”说,她发现自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只要同宿舍还有人躺着,她就不愿起床。大学毕业后,“紫月”做过两年中学教师,“语文老师的课都安排在早上头两节,每天早早起床对我来说就像受刑一样。”后来,“紫月”到一家媒体做了记者,经常晚上赶稿,使得她早上更不愿早起。

“饿着肚子躺在床上对胃不好,我现在很想改,但常常都会故态复萌,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紫月”说,一想到以后要做妈妈,可能还会把这个坏习惯带给宝宝,她觉得很担心。

故事二:

“酒精肝是托老爹的‘福’!”

28岁的唐晓被查出患有酒精肝。医生觉得年纪轻轻的他病情不该如此严重,他自嘲地回答:“这是托我老爹的‘福’!我的酒龄长达25年呢!”原来,唐父嗜酒如命,又嫌自斟自饮太“冷清”,从唐晓3岁起用筷子蘸酒“赏”给宝贝儿子,逐渐把儿子也培养成“酒友”。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长期饮酒,他的父亲38岁时也被查出患上酒精肝。

“我家就有睡懒觉、不吃早餐的‘传统’。”因经常不吃早餐、肠胃“空转”而得了胆结石的白领梁星说,父亲经常值夜班,早餐基本上是省掉的。

每逢星期天早上,父亲和她还会“大床小床同呼噜”,不吃早餐、节假日睡懒觉的坏习惯也就保留了下来。

专家意见:父亲习惯容易影响子女

孩子体格发育

父亲影响大于母亲

“父亲爱运动,孩子将来的性格可能更开朗,人生态度也会更积极。”珠江医院儿科中心副主任医师王斌告诉记者,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养成健康习惯至为重要。他说,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抽烟、喝酒、打麻将、睡懒觉,孩子会认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渐渐会不自觉地模仿。在孩子还没形成很强的自制力之前,这些坏习惯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孩子成年后认识到这是不对的,但这些坏习惯已经在他的大脑中形成了顽固的反射,想完全纠正很难。

在孩子体格发育方面,父亲的影响比母亲占有优势。国外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很少的儿童与父子经常接触的儿童相比,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后者,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也较前面高。和母亲相比,父亲与孩子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游戏,给孩子以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据统计,这类活动父亲占70%,而母亲只占4%。

父亲爱运动宝宝更开朗

此外,如果父亲爱运动,也会经常带着孩子一起运动,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重要。研究发现,父亲喜欢读书、下棋等室内“静态”活动,或者因为工作繁忙,不能经常陪伴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孩子也往往不太喜欢到户外跑跑跳跳,或者不擅长体育运动。“宝宝从小喜欢运动,体格肯定会更健壮,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也会更多,对性格的养成也有好处。”王斌说,养成爱运动的习惯,经常参加运动比赛,孩子从小就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加上运动中经常会有磕磕碰碰,必须自己处理突发状况,这些都会使得孩子性格更开朗,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态度更积极,更勇于挑战人生中的难题。通过参加运动,还能拓展自己的交往圈子,赢得更多的朋友,学会更好地与朋友、同事合作。从这个角度来说,父亲的好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反之亦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父亲在家中往往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其生活习惯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健康,还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子、父女不仅长相性情相像,他们的行为模式甚至由此引发的疾病也可能如出一辙。比如父亲爱饮酒患上酒精肝,儿子将来也很可能如此。有些父亲每天工作繁忙,不吃早餐或者提着早餐就出门,或者晚上应酬不断,生活缺乏规律。久而久之给孩子一个不好的暗示:“爸爸可以的,我也可以。”因此,这类父亲的孩子与生活在严谨家庭的孩子相比,往往更容易得肠胃病。

总之,父亲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的成长着想,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让孩子健康成长。

怎样避免家庭不良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友:您好!我有一个16个月大的女儿,她很健康活泼,而且学习及模仿能力还挺强。但是她的脾气也不小。

我是和先生父母一起居住的,由于老人家受到几十年生活习惯的影响,平时,经常有吵架和粗言。近来我发现她对此有模仿行为,如:指手划脚、嘴里还跟着叫。我很担心长期下去,对孩子有不良的影响,

我很担心目前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以后成长会有一定影响,我怎样才能阻止孩子在学到不良的行为和语言,避免脾气暴躁呢?送孩子进入托儿所会不会有所帮助?

茅于燕:你的女儿16个月了,活泼可笑,而且模仿能力挺强,你真是很令人羡慕。不过,你说她的脾气不小,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责任主要在家长。要有理智的爱,不要溺爱,要对他有点约束。做得好的要表扬,做错了的要表示不喜欢,让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个年龄谈对与错、是与非还为时过早)。

你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避免家庭不良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先说说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早期儿童的学习,主要通过模仿,模仿他身边的人说的话、做的事(即行为)。这些说的话和做的事就是他的“模仿源”。要孩子学好,就要模仿源好。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意思就是说孩子见好就会学好。

你希望阻止孩子学不良言行,这是必要的,送孩子入托儿所会有一定帮助,但要考虑:

1.孩子还比较小,不到一岁半,正是怕陌生人、怕生环境的年龄,恐怕要有比较长一点时间的适应痛苦,才能习惯。

2.你想送的托儿所离家远不远?教养员的教养能力怎么样?托儿所环境好吗?

3.家中老人会同意吗?

如果这几点,你有顾虑或不理想,能不能换个角度,从“模仿源”,即老人家那边,想想办法。请求他们尽量当孩子面不要吵架或粗言,否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会有不利影响。你可以说问了老师和专家了,在网上也看到老师或专家的回答了,都说要给孩子提供好的榜样,孩子才会学好(婉转地说)。

当然,我也深知这方面的工作做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为了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成为聪明、性格好、成大才的人,耐心对父母做工作,还是必要的,会有效果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如果父母总是向宝宝发脾气,宝宝就会把“发脾气”看成是一种敌视,宝宝相应地会养成用“敌视”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习惯。

●如果父母总是否定宝宝,批评话语不断,宝宝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总觉得自己不对,缺乏应有的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宝宝,就不会拥有自尊,也不会爱戴自己和他人。

●如果父母总是牢骚满腹,苦大仇深,劳苦功高,任劳不任怨,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宝宝,就会产生歉疚感,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只感觉到压抑和艰辛。背着沉重的包袱生活,缺乏人生追求和幸福感。

●如果父母脾气暴躁,动辄就骂宝宝,甚至举手打宝宝,事无大小,常怒火中烧,一触即发,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宝宝,或者是喜怒无常,或者是心情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

●如果父母在宝宝面前总是表示不满,谴责他人,说别人的坏话,宝宝可能会成为爱挑剔、对人刻薄、缺乏信任和同情心的人。

●如果父母心胸狭窄,做事谨小慎微,妒忌心强,宝宝可能会成为非常敏感,甚至神经质的人。

●如果父母总是说话不算数,喜欢承诺,但不兑现,只要达到眼下目的就行,宝宝可能就会没有安全感,独立性差,缺乏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喜欢独来独往

●如果父母经常说一套,做一套,对宝宝进行的语言教育和自身行为有很大差距,对宝宝的语言要求与对宝宝的行为规范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宝宝心理可能会受到扭曲,缺乏主见,遇事摇摆不定、不果断,常常陷于彷徨和茫然,甚至自我矛盾之中。

●如果父母霸道,不讲道理,凡事都没有商量的余地,宝宝可能会心口不一,从不自觉地撒谎,到编故事,甚至变得强词夺理,但并不坚强,还有些懦弱,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父母良好的品质对宝宝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宝宝的成长离不开自我的提升,但看护人对宝宝性格、人品、秉性、人生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父母不可忽视自己及看护人对宝宝的影响,不能把宝宝的“不是”都归咎于宝宝自身的发展。具有相似个性和气质的宝宝,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可以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是父母应该重视的。

色彩影响孩子的心理和个性


色彩与孩子的心理及情绪,有着相当的关联性,是项灵敏的指示器,色彩偏好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孩子对色彩的选择,甚至可以透露出他当时的情绪是快乐还是忧伤。可以说色彩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影响无处不在。

当宝宝呱呱落地,第一次睁开眼睛时,是不能马上感受到色彩带来的美感。专家告诉我们,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光感的,孩子的视觉要比其他感觉发育迟缓一些。不过很快,当出生五天左右,婴儿就会表现出对纯红色与纯黄色的偏爱,两个月左右就能正确区分红色和绿色了,四个月时能区分黄色和绿色。这些“好色”的小家伙们喜欢那些艳丽的色彩,脑袋会随着红色、黄色等明亮的物体而转动,喜欢玩彩色的玩具,喜欢看妈妈穿红色的衣服,而他们的绘画本就更加五颜六色……怎么会这样呢?那些色彩对于孩子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与作用吗?我们该怎么对待孩子这种“彩色酷爱症”呢?

颜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意义重大,眼睛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户,颜色是组成世界的重要元素。越是纯的、明亮度高的、饱和度大的色彩对视觉的刺激越强。如红、橙、黄、绿、蓝、紫等是视觉敏感色,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维尔纳的实验证明: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辨别、选择多是根据对视觉有强烈感染力的色彩进行的。可见色彩在儿童的视觉空间上,以及引起儿童心理注意的倾向上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

此外,心理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对人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一般说来,红色容易使人兴奋,蓝色容易使人安静,绿色容易使人具有活力。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儿童色彩调查研究。他的研究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色彩有其固定的意义。一般说来,酷爱黄色的孩子依赖性较强,宁愿一辈子扮演小孩子角色;爱好蓝色的孩子则具有老大或自私的倾向;红色意味着性格较为刚烈,调皮而感情丰富;粉色除了象征着充满爱心以外,也意味着具有高度的审美观,优雅,温柔,体贴;紫色是爽朗的代名词,个性上较为随和,没有什么心机,具有宽容的胸怀以及极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喜欢橙色的孩子个性较为活泼外向,人缘很好,但有点自我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有点粗枝大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孩子酷爱紫、黑、墨蓝等颜色时,就要探究其心理背景了。

当然,阿尔修勒博士的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观察孩子的个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并不能绝对化。孩子对颜色的偏好与执着并非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成长中受到家庭、环境、教育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形成的。这提示我们:应重视色彩在孩子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家具、玩具、图书时都应仔细考虑颜色因素,为孩子搭配出一个缤纷且健康的彩色环境。

那么,该怎样合理运用色彩来装饰孩子的房间呢?在运用不同色彩装饰儿童房间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积较大的家具不宜用太过鲜艳的颜色,而应保持柔和的色调,如粉色、浅蓝色、淡黄色等,以减少过强的刺激。这样有利于心情的放松和平静,有利于睡眠以及形成固定的习惯,还有利于稳定个性的养成。

(2)体积小的、易于拿取的物件应采用鲜艳的颜色。鲜艳的色彩有利于视觉的丰富、思维的活跃。这样我们便可以在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柔和环境的同时,适当地刺激他的兴奋点,调动他的活力与积极性。

(3)可定期变换孩子室内的布置,这对于发展儿童的审美知觉十分重要。

(4)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可让他们参与自己房间的布置。

父母的行为对宝宝的影响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呢?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实验室的波顿·怀特博士和他的同事们曾开展过“哈佛学前计划”,对初生到6个月的婴儿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目的是试图解释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有多少自然信息是随着年龄和生理成熟的变化而带来的,有多少可以通过训练而来,有多少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来。

通过这一研究发现,如果母亲在家里给宝宝营造一种充满刺激的环境,那么宝宝会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能力,他们大多表现得宽容大度、反应敏捷、交往自如。所以给宝宝布置一个充满刺激的家庭空间,让他们在这里自由安全地进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宝宝不用担心家长的干涉,家长也不必直接参与宝宝的探索,又可以把宝宝的行动范围控制在自己的视觉范围内,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来做家务并照顾宝宝。

怀特博士还发现,理想的母亲大多是宽容的,她们放手让宝宝去自由活动,鼓励宝宝自己去探索。并用实际的帮助和满腔的热情去解决宝宝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然,在放手的同时,她们又严格地把握着分寸。

成功的母亲经常与宝宝进行沟通,并能用宝宝理解的语言与之进行交流。她们能考虑到宝宝此时此刻的意图,使用一些相当于或稍高于宝宝理解水平的语言,谈话时间的长短随宝宝的意愿而决定,这些充分照顾宝宝意愿的作法,对宝宝的身心发展非常有益。

家庭教育:父母对宝宝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父母的谈话举止决定着家庭氛围的好坏。好的家庭环境造就优秀积极的孩子,反之则会让孩子复制父母的缺点或是被不良环境影响成身心不健康的人。

1.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2.爸妈情感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3.虎妈猫爸:男孩子胆小、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儿子就会变成没有担当的懦弱、自卑的儿子。

4.爸妈过早离异:孩子冷漠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5.爸妈相互指责:孩子敏感、执拗

爸妈喜欢相互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以后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6.爸妈打架:孩子暴力、暴躁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

插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在孩子统一入园的时期,当孩子面对这样的一个情景对孩子来说也是莫大的承受力。怎样才能避免孩子承受这样的压力,因此家长为了错开这样一个高峰期选择这样的时期让孩子入园,对孩子来说又是怎样的呢。

宝宝入园大事真是让爸妈“牵肠挂肚”!不少爸妈绞尽脑汁用尽多少方法,为的就是让宝宝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经过前人的经验提醒与实际状况的考虑,有些爸妈选择以插班方式入园,主要就是希望避开9月开学时集体痛哭的凄凉场面;运气好的老师还会因为插班宝宝是新生,而多投以一些关注的精力与眼光。

为此,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爸妈对于宝宝插班基本上分成3派:希望插班、不希望插班和不知道哪种更合适;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内、外在环境许可,希望宝宝插班入园的爸妈占多数,但同样也有高达1/3以上的爸妈仍然犹豫于插班与不插班之间。幼儿教育

入园小调查:如果有机会插班,你会希望宝宝插班入园吗?

希望插班35%

不希望插班34%

不知道哪种更合适31%

“希望宝宝插班”派的爸妈认为插班更利于宝宝快速适应。

已经成功插班入园的妈妈们更是赞成插班做法,他们认为自己当初为宝宝选择插班是正确的,因为宝宝在入园后适应良好,而且更可以根据宝宝实际状况较自由地选择入园时间,底气更足;“不希望插班”派的爸妈则认为让宝宝和大家一起入园,起点相同,才更有利于宝宝自信心建立。另外,还有很大部分的爸妈不知道哪种更合适,对于让不让宝宝插班举棋不定。幼儿教育

可见,插班不插班已经变成未入园的爸妈选择宝宝入园时机的重要问题,在这里,我们将从爸妈、幼儿园老师、园长等三个面向,为爸妈们详细解析他们对插班的态度,希望解答您的疑惑、能帮你坚定立场。幼儿教育

反方观点:世上无完事。

对于插班持反对意见的不在少数呢,且来看看他们的担心。

上海市小番茄妈妈:宝宝容易被孤立

小番茄是九月入园的,当时年纪并没有达到幼儿园招生要求的两周岁半。我也考虑过是否等满两周岁半时插班,细想之后打消了念头。我觉得,插班的宝宝容易被孤立。大家同时入园,互不相识,起点是一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就会自动分出亲疏,后加入的宝宝要想融入这些基本稳固的小团体就比较困难。如果宝宝被孤立,就会产生自卑,从而造成许多其他心理方面的隐患哦。

关于入园初的哭闹,宝宝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哭上几天。小番茄回来时曾颇为自豪地告诉我:“大家都哭的。”我想,如果是插班,唯有他一个人哭,会不会觉得很没面子呢?幼儿教育

不少家长是这样认为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与所有的新生宝宝一起入园,当爸妈的可以比较出自己的宝宝适应能力如何。如果插班就不能比较了,爸妈会搞不清楚是幼儿园老师的问题还是宝宝自己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