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我的女儿已经5岁4个月,高高大大,比较漂亮,但是我感觉她比别的小孩幼稚。她非常想与小朋友玩,以她的体魄,应是领导者,可她总是追随者。她在亲人面前,有时桀骜不驯,而对别人(主要是小朋友),却殷勤讨好,最担心的是别人不跟她玩。

茅于燕:我想将女儿培养成一个自信、有独立能力、愿意思考的人,尤其反感她将来是一个缺乏个性,易被人所影响和操纵的人。我也认为女儿更具有条件成为一个强者,现在她还算是一张白纸,我该怎样做?

你对孩子的关注,希望她成为一个自信、有独立能力、愿意思考问题的人,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确的。但是,你从她长得高高大大的,比较漂亮,就认为她应该是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这就有点偏颇了。

领导者并不都是高高大大的。主要是由于他的调查力、预见能力、组织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才成为领导者的。而且领导者总是极少数,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领导者。反之,不是领导者,甚至是个追随者(指在某些方面),也不是什么问题。

自信、独立、愿意思考问题是美德,应该着意培养。主要是在生活中、学习中和游戏中来做。一个有自信、不依赖别人、愿意思考问题的人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某个场合是追随者。比如玩游戏、外出、收拾玩具时,可能会跟着别人做,但在学习、在解决问题时,他完全可以独立、自信、有创造性地思维。在某些情景下追随与自信、有创造性,并不矛盾。

培养这些美德应创造机会,帮助她独立处理问题,尽量采纳她的意见,不要扼杀她的创造性。当她有进步、有创造意愿时,要大力表扬。有时可以摸拟一些情景,让她来处理,在具体情景中来帮助她。比如让她独自到邻居家借物;在亲友面前朗诵;让她参加文艺表演;参加棋类、书法等活动,都是好办法。

另外,你说孩子对小朋友殷勤讨好,怕别人不跟她玩。“殷勤讨好”这种词用在一个五岁多的小朋友身上,似乎太过份了。你所说的恐怕是她喜欢小朋友,对小朋友很亲热,这有什么不好呢?这说明她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走”得很好。

“强者”指的方面很多,可以是学习方面的强者,管理能力方面的强者,组织能力方面的强者。你可以观察孩子在哪方面有表现,就可在这方面培养。当然,孩子现在还小,以后也会有变化,这没关系。千万不要认为只有领导人,指挥人的人才是强者。

扩展阅读

父母请给空间发展孩子个性


孩子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个性。他们每一个小人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然而不少的父母又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衡量着孩子的个性,有些父母总是抱怨孩子太调皮了,胆子太大,什么都敢做,而有些父母却又在为孩子的胆小而担心,“我的孩子不会惹事,不招惹是非,可就是胆小,像个小绵羊。”“我的孩子没出息,别的孩子总是积极举手发言,却总不见他举手。”而又有些父母会无奈的说“我的孩子就是不合群,别的孩子高兴地玩游戏,而他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我的孩子上不了台面,在家人来疯,正经场合就没有他了!”家长的困惑中充满了期待,也有很多的无奈、气愤和恨铁不成钢的成分。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善尽美,能够出类拔萃!但却很少有父母意识到,孩子的个性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孩子在生活中也在积极地调整与适应着,只是他们调整或改变的步伐往往要比父母的期待“翅膀”慢一些。因此,请不要强迫孩子用“走”追赶父母高飞的“翅膀”,请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在个性路上慢慢走!·面对孩子的不完美,与其让不满充斥我们的大脑,倒不如采用宽容、接纳的态度,通过开放性教育来施加良好的影响,从而使孩子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完善和充分的发展。因此作为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懂得欣赏孩子的“个性”之美,悦纳孩子的“与众不同”。如内向的孩子在交际中会退缩,但会比较自制,而自制、自控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优秀的个性特征。而外向的孩子由于好动、好说等,尽管有时会给自己惹来一些麻烦,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阳光、活泼与开朗,会使他们极具感染力,同样是一种优秀的性格特征。因此,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最大优势和资源就在于他与别人的不同,而当孩子学会了加纳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自我时,不管哪一类孩子,都能获得自信和成功。·尊重孩子的个性,给孩子预留充分的心理准备时间,以使孩子适应环境,适应转变。这点对于内向的孩子尤为重要。当父母的要求与孩子的个性相抵触时,请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怎么样,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搞得父母和孩子的心情都不好。而应当给孩子较长的心理准备时间,或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活动,慢慢熟悉、融入环境,或帮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使自己安静下来,从而适应环境。因此,帮助孩子做好活动前的充分准备,使孩子对环境要求事先有所了解,逐步克服自我的心理,形成个性发展的良性循环。·开拓孩子的生活空间。家长应该带孩子多参加各种场合的活动,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各种陌生的环境。如要求孩子安静的音乐会,或希望孩子积极参与的亲子、联谊活动等。在各种活动中,不要抢孩子说话,也不要强迫孩子说话,更不要强化孩子胆大或胆小的行为等。而是要孩子明白不同场合对自己有着不同的要求,或安静或活泼,但“我”是个性的主人,要学会掌控自己的个性。·坚持“潜移默化”式的教育。父母应作孩子坚实的后盾,在生活点滴中多角度的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个性。如开家庭联谊会,父母和孩子轮流上场,用丰富的语言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把孩子当成“小大人”,经常向孩子表达对孩子的看法,以及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的感受,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及自我认识讷讷鼓励;通过动画片,故事书中人物激励孩子;通过让孩子独立完成某种人物,消除孩子的陌生感;通过树立目标和榜样,多表扬、鼓励,增强孩子自我发现及自我教育的能力等。学会欣赏孩子的完美,爱且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这是一种无声的支持,它会帮助孩子更爱自己、更加自信,使孩子有勇气、有力量不断完善自我,强化优点,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怎样引导和培养幼儿的个性


个性特征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础上产生的。儿童出生后就有气质即神经类型的差异,如有的婴儿活泼或灵活些,有的则沉静或呆板些。这种先天气质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不断发生改变。

怎样引导和培养幼儿的个性

到3岁前,幼儿的个性特征就明显表现出来。例如在好奇心的强度方面,有的幼儿有强烈的探索环境的兴趣;有的则对外部的环境很少或不关心。在独立意识方面,有的儿童什么都要求自己来,甚至东西掉在地上,成人帮助拾起来,他硬要重新丢下地,自己再去拾起;有的儿童则什么都要“妈妈帮我……”有明显的依赖性。在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的容易合群;有的经常处在哭泣、告状等防御地位。还有在情绪稳定性方面,有的即是不给他喜欢的玩具,他也能安静地玩别的玩具,有的不给他所要的玩具就哭闹,甚至拒绝要别的玩具。

做父母的应当重视幼儿最初形成的这些个性萌芽。因为,它虽然还没有定型,但它是未来个性形成的基础。在一般情况下,个性容易沿着最初的倾向发展下去。例如,个性比较顺从的幼儿,容易遵照成人的吩咐和集体规则行事,以后将仍然稳定形成为与人和睦相处、守纪律的个性。而最初形成的任性萌芽,要求别人处处依从自己个人的愿望,父母如果迁就他,任性的个性特征也将日益巩固而最终定型。因此,父母应抓住幼儿的个性萌芽,对其进行引导和培养,不要纵容孩子,要特别注意利用幼儿有明显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以利于最初的个性特征。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健康与否,三岁就已经奠定了基础。但3岁时的个性尚处在萌芽阶段,还未完全形成。如果父母能在3岁前,对幼儿个性上的优点有意进行培养,对幼儿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进行矫正,就可以使这些缺点和弱点被掩盖而不显现,这对塑造幼儿的良好个性是十分重要的。

父母行为影响孩子心理


孩子心灵史一张纯净的白纸,同时这颗幼小的心灵也极易受到伤害,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时候不经意的行为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小的影响,甚至留下心灵创伤。

父母就是孩子一出生就所拥有的,也是固定的环境,在这个家庭中,孩子最在乎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们,要想一想,你们几乎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在他们幼小心灵成长的路上,你们能给予他们安全感吗?

为孩子创造好的家庭环境,避免以下行为对孩子造成伤害:

1、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它会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2、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3、父母发脾气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4、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去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5、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人的赞叹有的家长,简直把孩子说成“豆腐渣”。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6、忽视孩子的优点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别人的孩子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源自于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孩子也是一样。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总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他们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7、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问题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好奇心特别重。但是不少爸妈对孩子的问题不加重视,没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

有的父母嫌孩子烦,三言两语打发孩子,孩子也许还很小,但他也能感觉到爸妈的态度,父母的冷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不应该问问题,或者不应该问这一类问题,让他对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妈的敷衍还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热情,也会渐渐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对爸妈的话总是深信不已,你给他错误的答案,孩子会当成是真理而记住,错误的观念一进入脑海,再要改回来就难了。以没有时间作借口不回答孩子问题,这只是一个借口,不应该成为理由。如果爸妈在当时没有时间回答孩子,也应该首先肯定孩子的提问,然后向宝宝说明自己现在确实没有空,并向宝宝承诺在某个专门的时间来回答宝宝的提问。

好问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一般说,好问的孩子勤于思考,爱动手,求知欲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提问给予及时的肯定,让孩子感到提问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经常为提出问题而自豪。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父母态度影响孩子性格


张志刚教授表示,婴幼儿时期妈妈爸爸抚育孩子的方式会影响着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际模式。

一些年轻父母养育孩子没有经验,有时怨恨宝宝,或疏远宝宝,有时又觉得对不住宝宝,又是搂又是亲。结果,因为对宝宝忽冷忽热,态度无常,弄得宝宝搞不清楚妈妈爸爸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回应其身心需要,这就容易使小宝宝焦虑成习,导致孩子将来发展出矛盾焦虑型的人际模式。Thiel-Bonney教授也发现,有的父母只关注自己的偏好,却没有估计宝宝的需要,其实“在对的时间给宝宝对的刺激”才是最好的。如果宝宝饿了,你却要拍他睡觉;或者宝宝想玩耍了,你却硬要给他吃东西,孩子就会反感焦虑。

另外有些年轻父母,尤其是年轻妈妈,因为忙于工作而疏忽了陪伴宝宝,这样的婴儿起初可能会哭闹着要求获得母爱,但因为得不到,渐渐他们就学会了压抑爱的需要,就容易变得比较孤独、内向,易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与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这就是回避型的模式。这样的人可能因为压抑自己对爱的需要,一生中都有可能找不到一段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浪漫爱情。

张教授表示,前面两种是比较常见的错误育儿方式,而安全型的育儿方式是随时满足婴儿身心与情感的需要。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人喜欢的,长大以后,他们更容易建立人际信任,交往能力也更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