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但是为什么孩子在长大后还是问题频频呢,这就让父母不得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如果错误的教育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等到发现时再补救就晚了。

1.孩子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

一方面,有些父母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竟然到学校帮孩子做卫生,这样的事情还挺多。"杨甫德说,这些事情虽不大,但却容易让孩子觉 得一切事情都可以询问父母,甚至推给家长,以至于养成凡事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的习惯。而一旦这些孩子走进社会后,他们就会认为周围的人照顾自己理所应当, 这会造交往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被呵护惯了,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异常脆弱。

2.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心里想什么就会做什么,他们往往只顾满足自我欲望,而不懂得遵守规则。比如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独占玩具的行为不加以约束,就会让孩子在一次次得逞后,体会到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今后就极可能变得横行霸道、肆无忌惮。3.一紧一松,孩子极端很多人都认为严厉教养不好,其实,父母时紧时松的方式更是弊端重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是会起到正面效果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会遵守既定规则,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而一紧一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人格缺陷。

改正办法:

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

其二,如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

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不当的行为。本网站小编总结:之前也说过父母当着孩子面争吵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所以家庭内有什么矛盾最好用沟通的方式解决,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气再谈事情你就会发现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并不用大声争吵。从今天起给宝宝做个好榜样吧。

zj09.com小编推荐

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本网站编辑)


前言: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是父母的真实写照。所以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家长应该跟孩子共同的成长。尤其是现在年轻的父母自己本身还没有成熟照顾孩子当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也有的父母则是身上存在许多的缺点,需要及时的改正,否则这些缺点会影响到孩子。

家庭教育重在相互学习

很多教育专家都说过,“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在家庭教育这个方面来看,通常是在呼吁“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这样一种教育观念,反而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

当然,“树立榜样”的观念并没有错,尤其在孩子还比较小,对于是非黑白的界定不太清晰的时候,家长“榜样”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在孩童时期,没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话,很有可能孩子以后的路就会一直歪下去。

可即便是在这个阶段,家长也并非是绝对的“老师”。正是在这个时候,孩子是最单纯无暇的,他们像一面镜子照着家长,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他们的童言童语反而更能刺激不再单纯的家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在谈育儿经的时候会说,“是孩子教会了我成长”。

对于儿子小王的行为,几乎所有的网友都是持支持态度的,觉得这个孩子的行为是值得倡导的。在现在大众的眼中,“富二代”已经不再是个客观陈述,而更多地变成了一种带有负面色彩的印象。可小王的做法却打破了这种印象,帮父亲还债,这才是一个真正男子汉敢于担当的表现。

相比较父亲的作为,小王的行为才是我们大众理解意义上的“善”和“正义”。我们不能随意猜测在小王的幼年时期,王老板是不是“如今”这个王老 板,又或者说小王的母亲在他的成长教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仅从我们目前可知的信息来看,如果纯粹的讲究“以父亲为榜样”,很难想象现在的小王会是什么模样。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环,必不可少。可是家庭教育并非是一种单向教育,更重在相互学习,只有这样家长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共同进步。本网站小编总结:人的感官很奇怪,在不一样的环境下生活他们的性格就会变的不一样。周围的环境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就像如果家长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脏话,那么孩子说脏话的几率就照同龄的孩子大的多,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好榜样。

父母4种坏行为最影响BB


父母是幼儿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幼儿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因而,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特别意情绪控制,避免以下4种行为,谨防幼儿因父母不良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

1、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

2、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

3、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假期给孩子带来的坏习惯(本网站推荐)


前言:十一假期到了,这让盼望假期已久的孩子们很是雀跃,但家长们却多少还是有些担心。因为离开了规律的校园生活,年节里孩子容易放纵,可能生出一些坏习惯,着实令父母头痛。

一、关注书包的重量

儿童要使用宽带的双肩背,而且要让孩子用双肩去背;书包不应过重,因为过重的书包会引起肌肉拉伤等伤害,长期这样会造成孩子身体姿势的歪曲。

二、关注孩子的午餐

不仅要安排好孩子在哪里用餐,还要确保午餐的营养,年龄越大的孩子对食品的自主选择性就越高,但是往往吸引他们的并不是那些健康食品。

三、睡眠

目前许多学龄儿童的睡眠不足,这会严重影响到白天他们在课堂的表现,5到9岁的孩子每天要睡到10到11小时,10到14岁的每天要保证9到10个小时睡眠,14到18岁的要保证8到9小时睡眠。

四、为孩子准备好应急药物

如孩子有哮喘、过敏等病要为他们准备好药物,还要确保药物的有效期。

五、要关注各种疫苗的接种

准时带孩子去防疫站按时接受各种疫苗的接种,这样也是保护孩子的一种方式,同样也是减少家长麻烦的方法。

六、准备一张紧急健康卡

在孩子不慎出事故时,老师或是医护人员就能及时地通知到家长,而且还能对孩子基本的医疗状况一目了然,为抢救节省时间。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在假期间不能对孩子过于放纵,如果是因为家长的缘故而导致孩子养成坏习惯,家长需要自我反省。

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


网友案例

如鱼得水

每天给香凝洗澡时,她都很高兴,我们发现她对水很感兴趣。只要帮她洗头,她就开始兴奋不已了,小脚毫不客气地乱蹬。如果我们把她放进澡盆,她就更兴奋,如鱼得水般自在地蹬水。结果当然是让周围的大人遭殃了,因为她蹬的水到处乱溅,地上、大人的身上、脸上都必然是水灾之地。

最爱“吸”苹果

香凝五个多月大的某天,我正在吃苹果,“吧唧吧唧”的咀嚼声引得她对我行“注目礼”。只见她睁着大眼睛看着我,好像想说:“妈妈,我也想吃,给我一点吧!”于是我给了她一小块,看她怎么吃。没想到她把那一小块苹果拿在手里,摸索着塞进自己的小嘴里吸呀吸呀的,我这才知道孩子还不懂嚼,只能是吸了!

要教育孩子,大人先做好

我们在孩子教育方面非常注重,而我觉得大人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因为现在正是小孩学习的时候,大人的动作和表情,对孩子行为的影响作用很大。我们还觉得,提早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很重要,即使她听不懂,我们还是常告诉她哪些不应该做,哪些应该做。从她望着我们说话的眼神里,就知道她是能把我们说的东西听进去的。

专家意见

教养方法影响幼儿心理发育

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有一定科学道理。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个性虽属雏型,但它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所处的时期来教育孩子,不应放任自流。

育儿专家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已萌芽了道德感,孩子已能根据成人的教育,把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与行为规则相比较,从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道德体验。另外,父母之间不和睦或离异,或对孩子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使幼儿情绪抑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自理生活的能力也很差;对幼儿过于粗暴、简单,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怯懦、恐惧心理,也易使其形成说谎、粗暴、无理的性格。

其实,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懂,他们其实都象一个相机一样印在他们大脑中来进行模仿。

户外活动给宝宝带来的好处


户外活动给宝宝带来的好处

户外活动是以阳光和新鲜空气为伴,以个体或群体的方式,动用全身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如与小朋友一起拍皮球、溜旱冰、“造房子”、跳橡皮筋、玩水玩沙,既满足了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又增加了他们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1、户外活动是孩子亲近阳光和空气,走近大自然的最佳途径,也是锻炼他们有健康体魄、乐观人生态度的有效手段。

2、户外活动能满足孩子好动与探究的本性。在户外活动中,孩子所受到的制约大大减少,他们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因此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户外活动能提高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户外活动往往是需要与小朋友一起展开的,即使是简单的游戏活动,也有不少规则。

如: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滑滑梯,就有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一起搭积木或踢球,就有合作与配合的问题。可以认为,户外活动为孩子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积累为人处世规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孩子们往往会将从游戏中积累经验并迁移到将来的日常生活中去。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如果父母总是向宝宝发脾气,宝宝就会把“发脾气”看成是一种敌视,宝宝相应地会养成用“敌视”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习惯。

●如果父母总是否定宝宝,批评话语不断,宝宝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总觉得自己不对,缺乏应有的自信。一个没有自信的宝宝,就不会拥有自尊,也不会爱戴自己和他人。

●如果父母总是牢骚满腹,苦大仇深,劳苦功高,任劳不任怨,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宝宝,就会产生歉疚感,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只感觉到压抑和艰辛。背着沉重的包袱生活,缺乏人生追求和幸福感。

●如果父母脾气暴躁,动辄就骂宝宝,甚至举手打宝宝,事无大小,常怒火中烧,一触即发,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宝宝,或者是喜怒无常,或者是心情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

●如果父母在宝宝面前总是表示不满,谴责他人,说别人的坏话,宝宝可能会成为爱挑剔、对人刻薄、缺乏信任和同情心的人。

●如果父母心胸狭窄,做事谨小慎微,妒忌心强,宝宝可能会成为非常敏感,甚至神经质的人。

●如果父母总是说话不算数,喜欢承诺,但不兑现,只要达到眼下目的就行,宝宝可能就会没有安全感,独立性差,缺乏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喜欢独来独往

●如果父母经常说一套,做一套,对宝宝进行的语言教育和自身行为有很大差距,对宝宝的语言要求与对宝宝的行为规范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宝宝心理可能会受到扭曲,缺乏主见,遇事摇摆不定、不果断,常常陷于彷徨和茫然,甚至自我矛盾之中。

●如果父母霸道,不讲道理,凡事都没有商量的余地,宝宝可能会心口不一,从不自觉地撒谎,到编故事,甚至变得强词夺理,但并不坚强,还有些懦弱,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父母良好的品质对宝宝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宝宝的成长离不开自我的提升,但看护人对宝宝性格、人品、秉性、人生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父母不可忽视自己及看护人对宝宝的影响,不能把宝宝的“不是”都归咎于宝宝自身的发展。具有相似个性和气质的宝宝,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可以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是父母应该重视的。

父母言行对孩子个性的影响


孩子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婴幼儿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敏感,父母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化为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保持常态的、稳定的情绪。

父母对孩子爱意的表达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对小婴儿的爱可以外露,使他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保护。对两三岁的孩子则应爱意不外露,对他既平等严肃,又呵护有加,这样孩子才能快乐、自信、开朗,而且独立性强。

和睦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自信心强。所以,父母要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

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选择权。

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

如果说,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响者,同龄小伙伴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好老师。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合群时,家长要及时鼓励、强化。

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到同龄小朋友家里做客。也可以为孩子“请进来”,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孩子尝到当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