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举行六一活动,父母也可与孩子共同合作演出。因此幼儿园老师会邀请家长,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完成某项活动。在提高孩子想象力的同时还能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那些活动教案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顽皮的孩子未必就是聪明的孩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你这小小的精灵,你这顽皮的小东西。你用两只小手蒙住眼睛就以为我不知道吗?你躲在那个高高的床栏后面,不作声响,就以为我找不到你吗?你那小小的影子,已经被灯光抓出来了,你那不停眨动的眼睛,从指头缝里让我看到了,你就是躲在天边,我也会找到你的。

年轻的父母时常听到一些过来人有关养育孩子的自相矛盾的说法。当说到孩子聪明时,这些人便以孩子是否顽皮为标准。

目当多的人持有这种观点:顽皮淘气的孩子长大一定聪明。说这种话的人多为父母的朋友或同事,他们这样说包含某些好意的恭维,而孩子的父母当然愿意(即使怀着矛盾心理)接受这种恭维。

种种例子表明,顽皮的孩子不易管束。但从别的方面看,顽皮也表现了孩子的独立性。也就是说,他们不愿在大人为之设计的刻板的模式下生活,而喜欢自己独创的小天地,在那里面自由想象和闯荡,这也就免不了做出一些在大人看来出格的事。而有些事也确实出了格,令做父母的大伤脑筋。这时便有好心的朋友来对他们说些聪明的孩子天生顽皮之类的话,而当他们劳碌一天懒于管教这将来聪明的孩子时,便也存着一份侥幸心理任其发展了。然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放纵。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数百名八岁以下的顽皮儿童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报道,其结果证明,这些年届三十岁的青年秉性未改,其顽皮性格依然如故。他们比同龄人更容易在法律上越轨。对他们的智力测验结果表明:在八岁时,他们的智商与同龄儿童不相上下,而到了三十岁却普遍低于同龄人。这是由于他们的顽皮秉性分散了他们的精力。

这些情况使年轻父母们陷入了一种矛盾境地,他们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道该听谁的。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却不知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性格。

阿丽斯琳达斯特姆是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在她的一篇回忆文章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讨人喜爱的儿童是最需要你喜爱的儿童。这从某种角度上告诉我们,对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充满关切与理解的正确的引导。当年轻的父母为他们可爱孩子的顽皮与聪明愁眉不展时,是否应该仔细考患一下:ZJ09.cOm

●怎样认识顽皮孩子的表现方式?在他顽皮的时候,大人正在做什么呢?

●是否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他包含的顽皮成分有多少?

●聪明是否一定顽皮?假如你的孩子顽皮,却没有表现出多么聪明,你是否又相信顽皮未必聪明之类的话?

●你希望你的孩子顽皮呢,还是希望他聪明,如果二者兼而有之,你又不喜欢前者,你会怎么想?

小编推荐

孩子淘气未必是一件坏事


小孩子应该教,不可以放任。父母要在孩子入学以前,好好教导他们成为一个在团体里能受欢迎,能得到老师、同学喜爱的好孩子,才能对学校生活发生兴趣,也才会爱读书。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我应该说明一下,我所说的好孩子,并不是死死板板、很听话,却一点儿活力都没有的那种怯弱典型,而是活泼、蹦跳的可爱孩子。这样的孩子才会在团体里活跃,才能受到同伴们的欢迎。

问題是怎么才能把孩子教得既懂得友爱、守规矩,又不至于落得畏畏缩缩?我想,妈妈们要有淘气,不要紧!的观念,孩子才有机会充分发展,也才会开朗又活泼。

有人说,现代儿童有很多看起来乖乖的,但很爱哭,而且缺乏活力,显得没精神。我想,主要原因是社会越来越富裕,而家庭人口相对的减少,每个幼儿都是家里的大宝贝,很自然地就被过分保护了。父母动不动就喊危险、肮脏,事事安全第一、卫生第一,开口闭口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无端地限制幼儿的自由行动,甚至天天把他们关在家里,不让他们出去找同伴游戏。这样管教孩子,怎能叫孩子不胆小,不孤僻呢?

所以,让他们尽情地玩吧!只要不是蛮横、霸道、不讲理。孩子在跟同伴们游戏时,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小冲突是难免的。有时候让他们吵吵嘴、打打架,他们反而会从打打闹闹的经验中了解应该和好的道理,要比消极地禁止打架更有效哩!

甚至于小受伤的经验,也可以防止大事故的发生。例如:拿小刀割纸、削铅笔、搬凳子垫脚拿东西等,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不要样样怕危险,什么都替他们做。尤其像逗逗小狗、小猫、捉蚂蚁、捉小虫,或是玩玩水、和和泥等这一类的淘气都是他们应该享受的生活乐趣。大人怎么忍心喊脏呀!会咬人呀!的,无情剥夺他们的自由呢?

不过,最要紧的是要让孩子明白: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淘气,什么时候不可以。要教养一个开朗、活泼、守规矩又有礼貌的可爱孩子,当父母的不能不多费点心思啊!

疯玩的孩子更聪明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每天疯玩20至40分钟的儿童更能学好功课、写好作业和学好数学。

美国佐治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163名很少活动的肥胖儿童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跟踪调查。这些孩子被分为三组:作为对照组的一组是每天放学后不做任何体育活动;一组是每周五天放学后活动20分钟;还有一组是每周五天放学后活动40分钟。

活动小组的孩子们间歇性地玩很能耗体力的跑跳游戏,如跳绳、足球和插旗游戏等。在研究开始和结束时,研究人员都测试了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还对他们的数学和阅读能力以及“执行能力”进行了测试。执行能力对计划和组织、专心学习、避免冲动以及自我控制和运用战略实现目标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有注意力缺陷的儿童在上述方面有困难。

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这项研究发现:1、每天活动40分钟的儿童在执行能力测试中比对照组的儿童好很多,每天运动20分钟的那组儿童的测试成绩也提高了近50%。2.两组活动的儿童在数学方面都有所长进,但阅读能力没有提高的迹象。3.两组活动的儿童身体脂肪减少了1%到2%。研究人员还对孩子们进行了脑部扫描,发现活动多的儿童大脑前区神经更活跃。大脑前区对执行能力很重要。

研究人员说:“需要知道的是,应该增加孩子们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不是减少活动时间。”

会玩的孩子会更聪明


哥斯达黎加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家马德里斯指出,科学实践证明,2至5岁的儿童中,玩耍孩子的大脑要比不玩耍儿童的大脑至少大30%。

因为,在玩耍的过程中,儿童要完成几十种与大脑和思维活动有关联的动作,例如掌握平衡、协调心理活动、处理问题等。通过玩耍,孩子能增进识别物体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创造力,还能消除心理压力和恐惧感等。

她认为,鉴于玩耍是孩子的一种“本能”,父母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进行无意识的玩耍,通过多让孩子们听音乐、学习画画、听讲故事、模仿动物叫、学唱歌等活动,增加孩子们的大脑活动量,提高思维想象力,有效开发大脑功能。

同时,她还告诫父母,在玩耍中,儿童肯定会出现“不轨”行为,此时,父母们千万不要严厉训斥他们,更不要对他们进行体罚。科学研究证实,严厉训斥和动武体罚将会扭曲儿童脆弱的心灵,并丧失对自己处事能力的信心,严重的还会在儿童心灵深处埋下固执、逆反和暴力的种子。

让孩子变聪明的小游戏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事实上,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是孩子获取经验、发展智能的妙方,也是孩子自发性、创造力、好奇心、想像力、探索、冒险及对未来处事的象征。启发孩子智慧的游戏有很多种,以下仅介绍几种家庭中可常用的亲子动脑活动:

1、分类的游戏

这是创造力学者威尔斯提出的方法。平日可提供孩子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不同类物品,例如小汽车、汤匙、钥匙、铁币、回纹针……等,让孩子发觉其共同特征来加以分类,并鼓励其重复分类。也可以提供符号、颜色、食品、数字、形状、人物、字词等材料,让孩子能依其特性分类。

2、扮演的游戏

例如让孩子玩“扮家家酒”,鼓励孩子应用想像力自由扮演所喜欢的“角色”。父母可以提供一些线索,如给他一架飞机,假想他在空中飞行遭遇哪些飞鸟;给他一部金刚,让他跟铁金刚对话;给他一些医生的玩具,让他扮演医生看病的情形……

3、手指的游戏

双手是我们的外脑,训练我们的双手,有助于脑力开发;设计一些运用手指的运动,如“手语歌”、“甩手”、“捏泥巴”、“拼积木”等活动,让孩子能动动头脑、动动手。也可以用儿歌配合手指的动作,一边念儿歌一边运作手指。

4、躲藏的游戏

跟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把物品藏在家中一角,让他来找;在图案中藏着一些物品、数字等,让他找出来;带孩子到郊外,亲子共玩“大地寻宝”的活动;或在报纸上找出自己需要的“形容词”或“物品”等活动……这些都是藏物的游戏。

5、绘画的游戏

从涂鸦到能画出图形,孩子绘画的兴趣一直很浓厚,他们以画画表达其未能以言语形容的感受、情绪。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画。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画在纸上、布上、板上……让孩子享受自由创作的喜悦。

6、组合的游戏

许多发明都是在原来的物品上加一些功能,如笔加指示棒,变成“指示笔”。父母可先让孩子观察哪些物品是“组合”的,然后再让其思考还有哪些东西加以组合,会更好用;另外用图片或字词组合成故事;其他如七巧板、积木的组合图形,空瓶罐、石头的组合均是。

7、观察的游戏

让孩子观察树苗的成长,或甘薯发芽,以了解造物的奥妙;由观察影子的变化,学习科学概念;由观察人类的表情,而能察言观色、善解人意;甚至参观各种展览、表演、户外郊游……

8、知觉的游戏

“知觉”是一种将透过感官所获得的资料,再经过分析与解释的能力。知觉包括眼睛、鼻子、舌头、身体等感觉作用。我们可以让孩子分辨不同形状的物品,用触摸猜东西、用舌尝尝各种调味品、玩配对游戏、辨认方向及方位;让孩子观赏及指认有背景的图片等活动。

除上述8种游戏外,尚有很多游戏如科学、概念、音乐、黏土、雕刻……,都可以在平时使用,以激发孩子的智慧;在辅导孩子游戏时,宜注意个别与团体游戏的兼顾,以培养孩子社交及合作遵守团体规范的行为。

宝宝玩手未必是坏事


对宝宝来说,自己的小手是最好的玩具。你会发现宝宝特别喜欢自己的小手,自己在那看呀、玩呀、吸吮,好像没个够。

看手、玩手有助于宝宝了解自己的身体、促进视觉敏锐度的发展;吸吮小手能够自我安抚,缓解焦虑情绪,是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宝宝能通过看手、玩手、啃咬、击打玩具这些行为来探索周围世界,对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当你看到宝宝出现这些动作时,不需要干涉,你应该做的是:给宝宝穿着轻便的服装,让宝宝能自由举起自己的手好好“研究”;保持宝宝小手的清洁,在宝宝吸吮手的时候就不用太担心了。

在不断使用手的过程中,宝宝渐渐发现了自己的手。当宝宝把注意力从口转向手的时候,他就开始急于用手来感知周围事物了。他会经常损毁家里的东西,比如随意拉扯妈妈的真丝围巾,体会光滑柔软的感觉;摔碎一个又一个鸡蛋,用小手去触碰蛋壳里面黏糊糊的蛋液;把手伸进饭碗里,随意搅动食物……这些对成人来说十分头疼的事情,恰恰是宝宝探索周围世界的最有效的方式。

成长阶梯告诉您:了解孩子手关键期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期促进孩子手的某种能力发展,不仅能增强宝宝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大脑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和自信心也很有好处。相反,如果在关键期手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则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就像我们常看到很多成人手指不灵活,动手能力差:用不好筷子、不会点钞、不会折纸……这都可能和他们在3岁之前手部关键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有关。

友情小提示:

一、0-3个月:这个阶段大多数的婴儿都有吸吮小手的兴趣。他们将整个小手放进口中吮吸,津津有味,感到极大满足,有时拉都拉不出来,当他小手可以握物后,也总是将手里的东西送进口中。

二、3个月:这时宝宝喜欢看自己的小手,而且看得很认真,并会用小手抚摸他所接触到的小被子、小衣服、小床的边缘,就像上面提到的宝宝喜欢拉扯妈妈的围巾一样。

三、4-5个月的宝宝会把手伸向奶瓶,扶在奶瓶上,也会将手放在小桌边上做弹琴动作,手指灵活刚刚能抓住玩具。

四:6-8个月:宝宝会坐了,可以有意识地用一个玩具敲打另一个玩具,或将玩具倒手。他的手已经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器官。

五:9-12个月:宝宝此时能同时屈伸五个手指,可以有目的地抓抓玩玩,并且已经从满把抓发展到拇指和食指对捏了,到10个月时还能够准确有目的地松手,手已经成为宝宝认识世界的工具。

孩子越玩越聪明


0-3岁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一个人的智力、性格、语言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通过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亲密游戏来实现的。

0-3岁的宝宝不是只能吃喝拉撒睡,相反,他们一直在游戏中学习运用自己的身体及感官领会周围的世界,进而拓展自己的全方位能力。

下面是育儿专家们提供的14个游戏,让您和宝宝可以从周一玩到周日,开开心心开发宝宝的大脑。

星期一

A、宝宝大变脸

妈妈做出各种表情(夸张点,没关系),宝宝来模仿:笑了、生气了、难过了……再来指认五官,妈妈说,宝宝指(反过来也有趣)。指对了,亲一下,指错了,刮鼻子。(适合1岁半以上的宝宝)

B、苹果娃娃逃不了

一只苹果娃娃藏到了橘子娃娃中间,宝宝把它找出来。可是要蒙上眼睛,先来尝一尝,找到了吗?再来闻一闻,还可以摸一摸,苹果娃娃逃不了。(适合2岁以上宝宝)

星期二

C、翻翻瓶盖

找一堆大大小小的瓶盖,盖内贴上小图案(吃的、用的、小动物都可以)。图案向下,妈妈和宝宝轮流翻,然后说出自己翻到的是什么。全翻出来后,由妈妈提议,如:吃的东西,宝宝就把所有有食物图案的瓶盖找出来。妈妈可以帮助宝宝一起找。(适合2岁半以上宝宝)

D、捉迷藏

妈妈把小动物玩具分别放到床下、椅子下、纸篓里……凶猛的大老虎来了,小动物们都躲起来了,请宝宝仔细找找,小动物都藏在哪里?比如小兔子在桌子底下、小猫在柜子里,让宝宝学会运用句子:??在??下(上、里等)。(适合2岁半以上宝宝)

星期三

E、我要回家

准备一些三角形和方形卡片,两只盒子(分别贴上三角形和方形,作为图形宝宝的家)。妈妈可以这样说:“图形宝宝出来玩,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宝宝来帮个忙,送它们回家吧。”如果宝宝玩得高兴,你还可以让宝宝用卡片拼几种简单的图案。(适合2岁半以上宝宝)

F、小小音乐会

搬出小鼓、小铃、小喇叭……等玩具小乐器,来敲敲打打,听听发出的不同声音(让宝宝找找看,家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乐器)。然后,妈妈背对着宝宝敲打乐器,让宝宝辨别声音,说出妈妈正在敲打的是哪个乐器。你还可以敲打出不同的节奏,让宝宝模仿其节奏。(适合1~3岁宝宝)

星期四

G、玩水时节

一个大盆装上水,小勺、小瓢、塑料碗、塑料瓶、塑料袋、小针筒、小水枪……开始玩水喽!让宝宝舀来舀去,抓抓水,泼泼水,塑料袋扎上洞眼做“莲蓬”,用针筒吸水……水里的乐趣说不尽!(适合1岁半以上宝宝)

H、猜猜我是谁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来做客,妈妈扮小动物,模仿动物的叫声或动作,然后问:猜猜我是谁?我喜欢吃什么?你知道我怎么吃东西?宝宝答对了,客人请进门,宝宝找出小动物爱吃的食物卡片招待客人。交换角色再玩一遍,也很有趣哦!(适合1岁半以上宝宝)

星期五

I、手帕的故事

花花绿绿的儿童手帕,妈妈说一个手帕上的故事,请宝宝把它找出来。挑几块画面有情节的,贴在硬纸板上,制成二三页的手帕书。妈妈和宝宝一起看着手帕书讲故事。(适合1岁半以上宝宝)

J、小小饲养员

开口式纸盒两只,分别贴上小白兔、小猫图片,一些青菜、萝卜、蘑菇、鱼的卡片。小白兔和小猫肚子饿了,小饲养员给它们喂些吃的吧。请宝宝根据动物的食性用勺子喂食。鼓励宝宝边喂食边说。如:小兔吃蘑菇、小猫吃鱼。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动物盒可以先平放再竖放,开口及勺子可由大到小,动物角色也可以由两种到三四种。(适合1岁以上宝宝)

星期六

K、影子游戏

轮廓特征明显的动物卡片,再在纸板上画出其影子轮廓线。宝宝先来猜猜看,这是谁的影子?再用卡片摆一摆,是它的影子吗?妈妈还可以做做手影游戏,让宝宝猜一猜。(适合1岁半以上的宝宝)

L、大大和小小

大娃娃、小娃娃各一只,娃娃服饰、碗、盆、皮球、汽车等大小各一套。一个娃娃叫“大大”,另一个叫“小小”,大大用的东西都是大的,小小用的东西都是小的,请宝宝帮它们分分开。(适合2岁以上宝宝)

星期日

M、打电话

两三岁的宝宝喜欢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所以他们都喜欢打电话。妈妈扮成各种角色(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小表妹或各种宝宝喜欢的小动物),和宝宝用玩具电话机聊聊天吧:喂,我是妈妈,你是谁呀?……(适合2岁以上宝宝)

N、拥抱大自然

天天在家里做游戏可不行,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在户外!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去散步、郊游吧。看看蓝天、云朵,想一想,云朵像个啥?;认认街道旁的树和花,审美情趣也许就在宝宝的心里悄悄生长了;向小鸟、小狗问个好,做个爱动物的好宝宝。(适合0-3岁的宝宝)

说带孩子旅行太麻烦的爸妈,你们明明就是懒好吗!


“孩子太小啥都记不住,白搭!

这典型的功利性想法,我们做什么事情的目的都是有用,因为孩子记不住就没用,所以不值得去。

没错,孩子太小确实可能记不住什么,但那种愉悦的心情或者感觉肯定能体会到的。

我的一个朋友,从孩子几个月时就带出去玩,刚开始是周边城市一天往返,稍大一点就去外省,一周以上的出行,她表示孩子可能是从小习惯了,外出的适应能力也变强了,吃饭睡觉也不耽误,而且可能是因为外出兴奋,胃口也会变得很好。而且在玩的途中,他会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对于他见过的东西再看见他会很兴奋,然后告诉妈妈他见过他知道。

我同事也说,她到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和爸妈全家旅行的画面,那是她第一次坐火车坐游轮,超级兴奋。等到长大后又一次去了那城市,她居然还记得小时候拍照的那个雕塑。

很多人说带小孩子旅行开阔眼界的意义不大,但当小时候看到了太多无法理解的风土人情,看到了许多电视、上网都不可能看到的奇特人物,那些东西对于一个小孩子而言印象是奇幻、强烈的,这会让他们认识到生活的种种可能性,有了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意愿、能力都会变强。

“带孩子出门太麻烦,自讨苦吃!

旅途肯定是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辛苦,或许还会经历小小的“冒险”,但这些都是健康的亲情所需要的,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困难来锻炼自己以及孩子。

身边朋友的经验是,小一点的孩子要带手推车,自己想走的时候就走,累了就推着,其实游玩起来一点不耽误,当然不要去人满为患的地方,人山人海,小朋友看的都是大人的腿,感受度肯定不好。

关于带孩子旅行,个人的观点哈,孩子当然要带出去旅行,但是有些地方确实不适合孩子。比如需要人文情怀的积淀才能感受到的景点,孩子就算去了也无法理解这些。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出去旅行,可以以亲近大自然为主要目的,像三亚,桂林,杭州,或者就是北京的野生动物园,这些都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不是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而且在旅行中能够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照顾他人和团队合作能力。小时候出门前看父母准备旅行,做攻略,找酒店。稍大后有样学样,比同龄人更早地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大家都知道旅行中是最容易有摩擦的,一个从小习惯旅行的人能尽早适应和习惯与人相处。

“没钱哪也去不了?

最后说要有钱的,你们心目中的旅行必须是高大上必须是欧美游吗?

懒就懒,怕麻烦就怕麻烦,面对自己就这么困难?旅行的定义是什么?有谁规定必须出国住五星级酒店才叫旅行吗?

有钱出国,没钱周边甚至郊游也可以,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路上的风景。有些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更大的世界,而只是父母的世界稍微向他们倾斜一下,他们就会开心一些。我朋友就说她在女儿四岁的时候,全家去近郊的农业园游玩,虽然女儿不太懂农作物之类的,但是全程超兴奋。小孩子精力旺盛,她都走的累到不行,女儿还兴致勃勃的。

旅行,虽然是让我们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达别人呆腻了的地方,但对于一个内陆长大的孩子而言,看一次海的愿望比什么都强烈;对于一个南方长大的孩子而言,看一次雪才是他的梦想。

我们一直教育孩子,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尊重,包容别人的不同是人应有的基本的素质。就像你不可以对那些和你长得不一样的人,生活习惯不一样的人指指点点,这是基本礼貌。

感受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单独强调旅游期间是没有用的。我觉得父母对孩子教育最大的意义,就是带给他更大的世界,培养他生存的技能,并且鼓励他勇敢的去追求和探索。

确实,儿时旅行的记忆是模糊的,可每一次出行的快乐却会占满小小孩童的整个心灵。长大后的快乐并不是一次旅行能填满的,对于小孩子来说,听说有旅行这件事就能开心好多天了呢。何不趁着快乐成本最低廉的时候多出去走走呢?

让孩子越玩越聪明的小游戏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想要让孩子聪明,可以从一些小游戏中培养。那么让孩子越玩越聪明的小游戏有哪些?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吸管插洞

「适合1~3岁的宝宝」

培养宝宝手指的精细动作

教会宝宝认识大小

锻炼宝宝手眼协调和做事的专注力

用鞋盒或者纸盒做成蜂窝盒,要有大小不一的洞,给宝宝准备一些粗细不一的吸管,让宝宝把吸管插进洞里,告诉宝宝洞口有大小,吸管有粗细,让宝宝用粗的吸管插大一点的洞,细的吸管插小一点的洞。

存钱罐

「适合1~3岁宝宝」

培养宝宝辨别不同声音的能力

锻炼宝宝手指精细动作

家家都有存钱罐,即便没有,买一个也不会太贵,还能养成存零钱的习惯。

可以给宝宝一些硬币,让宝宝把硬币装进存钱罐里,装进的硬币数量不同,晃动起来的声音也是不同的,这对锻炼宝宝辨别不同声音的能力很有帮助,既简单又省钱。

穿越隧道

「适合2~3岁宝宝」

锻炼宝宝力量和忍耐力

培养宝宝动作的平衡和协调性

妈妈们可以准备一个大的纸箱,颜色鲜艳的毛绒玩具2—3个放入箱子中。妈妈拿出大纸箱,用单张报纸封住纸箱一侧的开口处,在报纸上开2—3个圆洞。妈妈把宝宝喜欢的玩具从报纸洞口放进纸箱中,吸引宝宝爬进纸箱去拿,并鼓励宝宝取出来。

图形色板

「适合2~3岁宝宝」

锻炼宝宝手眼协调能力

形状识别能力

颜色认知能力

家长们可以用家里的旧衣服裁剪成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形状,同一种颜色剪裁同一种形状,给宝宝一个底板,让宝宝进行排列。告诉宝宝相同的颜色和形状排成一行或者一列。

装豆子

「适合2~5岁的孩子」

锻炼宝宝手指精细动作

学会区分颜色

可以在超市买一些黄豆、红豆,倒在大一点的盒子里,让宝宝把豆子装在玻璃瓶里。两三岁的宝宝可以用勺子随便装,四五岁的宝宝可以给他一把镊子,让他把不同颜色的豆子分装在不同的瓶子里,同样也能锻炼宝宝的手指精细动作,区分颜色,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扣环

「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

锻炼孩子的手指协调能力

这对于刚学会扣纽扣的宝宝刚好是一个练习的机会,还是用家里的旧衣服,妈妈可以裁几个长条,一头剪个扣眼,一头缝个纽扣,就可以开始练习了。比宝宝衣服上成排的扣子简单,而且也有趣多了。

雪糕拼图

「适合3岁以上宝宝」

培养宝宝整体和局部的意识

锻炼宝宝动手能力

收集一些原色雪糕棍,或者在淘宝买也行,在原色雪糕棍上贴上贴纸,裁开,就可以玩了。或者自己在雪糕棍上画图也是可以的,非常简单。

配对游戏

「适合3岁以上宝宝」

培养宝宝细心和观察能力

锻炼不同维度和外形的区别能力

并能自主纠错

家里不用的瓶子很多吧?把瓶盖和瓶身分开,让宝宝自己去配对。比如,家里有成套的带盖子的盒子,大小不一,盖子和盒子分开,拿来给孩子玩再好不过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