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新学期即将到来,许多同学都会在开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克服假期综合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父母要少说多做身教胜过言传”,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说了又发现孩子好像没有专心的按自己说得去做,于是很着急。其实父母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只要自己注意自己的行为,孩子是可以跟自己学会的:因为言传胜过身教。

孩子在具体形象地认识着世界,也在用心观察和模仿着家长的一言一行。我们需要教给宝宝很多知识,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每一件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又有些什么特征;我们还需要交给宝宝很多能力,如何去发现、去观察,如何去比较、去记忆,如何去使用、去驾驭;我们更需要交给宝宝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同别人协调关系。在培养宝宝的过程中,说教是最枯燥最低效的办法,而形象的示范则是最生动最有效的手段。

家长经常“投诉”宝宝,说我教他说话他不学,我叫他搭积木他不搭,可就在话音落下没过多久,我们惊讶地发现宝宝张嘴讲话了,自己在那里用积木搭起了高高的宝塔。原来他一直在默默地学习,始终在汲取着知识和积累着能力。

我们还会发现,家长不曾有意教给宝宝的东西,他竟也照葫芦画瓢地表演给你看,比如模仿妈妈的习惯动作,重复电视里的几句广告,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早就被宝宝主动地编到教科书里面去了。

孩子并非不听大人的话,而是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但只要家长说宝宝就会听,只是孩子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演绎罢了,因此出现张冠李戴、囫囵吞枣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相对而言,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东西宝宝才真正能学习,也更容易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所以,当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时,请不要动怒,请多给孩子一点理解和吸收的时间,孩子会学会的。

延伸阅读

注重“言传身教”非凡意义


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父母只用语言来教导孩子如何去做,父母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因为,孩子更多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父母的行为对他影响越大。

有一段时间,丈夫迷上了在网上玩QQ农场的游戏,甚至有点走火入魔。

每天晚上回到家,他首先会打开电脑,登陆QQ,再打开游戏页面。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他也总是把菜拨拉到饭碗里,然后端着饭碗坐到电脑旁,点几下鼠标,扒拉几口饭,眼睛始终不离开电脑屏幕,争分夺秒地种菜、偷菜。

丈夫这种投入的“精神”影响了女儿小语和儿子小松,他们俩也时常“摩拳擦掌”地想要去玩上一把。但碍于爸爸的威严,姐弟俩很少跟他抢电脑。

这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吃饭,丈夫照常是端着饭碗坐到了电脑旁。

8岁的小松先于爸爸吃完了饭,就对他说:“爸,你先吃饭,我帮你去偷菜。”

爸爸不置可否,低头吃饭,小松就蹦跳着来到了电脑前。

丈夫吃完饭,放下饭碗,用手抹了一下嘴巴,大声说着:“儿子,别玩了,你去看书。”

“让我玩一会儿嘛。”小松扭动了一下身子,抬起头侧脸望着爸爸。

“不行,你得去读书!”爸爸不容小松商量。

小松不敢坚持,沮丧地离开了电脑桌,来到沙发边打开电视,一边看电视还一边转向爸爸的背影,低声嘟囔着:“你怎么不看书?”

小松的声音虽然很小,但我还是听到了。

这让我意识到了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通常,他更易于模仿父母的行为表现,而不是记住父母的语言教导。

在十多年教育研究、家庭教育咨询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父母只用语言来教导孩子如何去做,父母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因为,孩子更多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父母的行为对他的影响越大。

我在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期间,有一位化学系的舍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位舍友家在东北,26岁,她的父母都是某部队的高级干部。

这个女孩对自己物品的摆放要求严格至极,在我们看来,近乎有点“苛刻”。

如果女孩买回来几个苹果,这些苹果往往大小不一。她不会任苹果“胡乱地堆在”购物袋里,而是一定要将它们拿出来,按大小排列成一排,整齐地摆放在茶几下面那一层。

虽然学校对研究生的内务没有要求,但女孩的被子每天都会叠成有棱有角的豆腐块。她的褥单总是平平展展,没有一处褶皱,像是光滑的桌面。

女孩有两个暖水瓶,一样的颜色,都是8磅水的容量。女孩每次打热水回来,都会将两个暖水瓶按同种方式放置在墙角。两个暖水瓶的提把朝着同一方向,且它们与墙面总是成45度角。每次用过暖水瓶之后,她都要将其按同样的方向放回原处。

同样,女孩书桌上的书籍,插在笔筒里的钢笔、圆珠笔、铅笔,桌子上的化妆品等,都被摆放得整整齐齐,就连上一本书的书脊和下面书的书脊不在一条垂直线上都不允许。

我对舍友所受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和她聊起了这件事。

我问她:“你做每件事都这么仔细,是你父母从小这么教育你的吗?”

舍友淡淡地笑了,回答我说:

“我倒没有觉得我爸妈怎么教我,只是看到他们那么做了,也就跟着那么做了。时间长了,也就成习惯了。有时候,不那么去做,反而觉得别扭。”

舍友说话也透露着军人作风,不拖泥带水,不愧是军人的后代。怪不得有“孩子常常会成为父母的翻版”这句话。

同样的情形也在我的一名学生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前些年我担任中学班主任期间,有一个女生王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媛是个清瘦、秀气的女孩,可是她有一个毛病,就是爱骂人、爱动拳头。稍有不满,她就喜欢用脏话“回敬”对方,还会用拳头打人。这在班里的女生中很少见。

有一天,王媛因为一名男生不小心将她的一本书碰到了地上,就顺口骂了他一句,还握紧了拳头,抡起了手臂。

偏偏那个男生也不是省油的灯,两人打了起来。

出乎人们的意料,看起来瘦弱的王媛,竟将胖乎乎的男孩打得鼻孔出血,牙龈也出血。

当然,王媛受到了处分。当我把王媛的母亲叫到学校来的时候,我明白了王媛的惯常表现。

王媛的母亲是一个言谈举止粗俗的女人,听说女儿受了处分,她不问青红皂白,当着办公室几个同事的面,对着女儿狠狠地批了一通,一口一句“妈的”,还不时地用手推搡、指点着女儿,全然不顾女儿的面子。

可见,无意中,父母会成为孩子直接的学习对象,不论是父母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行为,孩子都会模仿。

很多父母会认为,所谓的沟通和教育,就是耳提面命地用语言告诫孩子,应该这么做,不应该那么做。至于父母自己,那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殊不知,这种只注重言传、忽视身教的沟通方式,很多时候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孔子曾经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聪明的父母们,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要是什么样的人。

父母跟孩子交流要多倾听少说话


倾听是父母与孩子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对接,比父母的长篇说教要有效得多。

有一次,我去一所学校作演讲,中场休息的时候,我问其中一位孩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啊?”

那个孩子认真地说:“我想当警察。”

我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位歹徒,但是你身上什么武器都没带,你会怎么办?”

“我会跑回警察局。”

听到这位孩子的回答,其余的同学都哄堂大笑,笑他的胆怯和懦弱。那个孩子的嘴唇动了动,可是没说出话。

我继续微笑地看着这个孩子,他的眼神和表情告诉我:他还没说完话。当别人纷纷取笑他的时候,我还是清了清嗓子,继续问他:“你跑回去干什么?”

男孩说:“我去拿我的武器,然后再叫上我的同事,一起来对付罪犯。”他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尽管是稚嫩的想法。

我保持倾听者的姿态,让他把自己的话说完。说完后他很开心地对我说“谢谢”。但是,我也要谢谢他,不仅让我和其他人听到了他的心声,更感受到了他的纯真。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倾听是开始。倾听不仅是交流,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父母应善于倾听孩子的话,这是一种高明的教育艺术。

你以平等的心态听孩子诉说,孩子会对你产生信赖和尊重,亲子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有一次,桐桐回家后闷闷不乐,我问她发生什么事情了,她也不说话。

吃过饭,我拉起桐桐的手,说:“桐桐,爸爸带你出去走走吧!”我带着桐桐来到楼下的长椅上。

“桐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啊?有心事和我说,我即使帮不上忙,也可以替你分担啊。你还不信任爸爸吗?”我说,“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好朋友,和我说说吧!”

桐桐靠着我的肩膀说:“爸爸,今天老师在班里当众批评我了,让我很没面子。”

我没说话,只是看着桐桐,让她说下去。

“上课的时候,同桌管我借橡皮,我告诉她我没带,可是老师竟然说我乱说话,今天的小红花也没发给我。”桐桐说,“我可是每天都会得到小红花的。”

等桐桐说完,我说:“桐桐,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有过你这样的经历。”

“是吗?”桐桐问。

“是啊,那是以前的考试,同学管我借尺子,监考老师却说我在作弊,那一科考试,我被判为零分。你想想,爸爸的情况不比你这个情况严重多了?”我启发桐桐。

“嗯,爸爸,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和老师说清楚。你听我说,我觉得现在心里舒服多了。”

这就是倾听的妙处,孩子会在你的倾听中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心智更加成熟。

有一次,我去接桐桐放学,她的班主任老师说桐桐在学校里和同学吵架了,桐桐还把同学的本子撕了,让我回家好好教育教育她。

回家之后,我按捺住我的气愤,想先听听桐桐是怎么说的。

“桐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开心吗?”我问桐桐。

桐桐听我这么一说,眼泪立即就出来了。她哭着说:“爸爸,今天我和小胖吵架了。”

“你和爸爸说说,让爸爸来评评理。”我鼓励她说。

“他总是说我长得黑,还在讲台上说:‘桐桐,你要是钻进煤堆,肯定找不到你。’我不让他说,他还是说。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就把他的本子撕了。可是,后来老师什么也没问,就直接批评了我。”桐桐哭得更厉害了。

“宝贝,小胖说你,确实是他不对。但是你可以去找老师啊!让老师给你做主,你不用撕他的本子。你说是吗?你这样做不就跟他一样不讲理了吗?”我对桐桐说,桐桐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就让桐桐去和老师解释清楚了,老师也觉得自己当时没听桐桐解释,是不对的。

如果我当时直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桐桐,桐桐心里肯定会更委屈,甚至会给她的心理留下阴影。

花一些时间听孩子说话,你不仅可以走近孩子,还可以提高孩子正确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孩子都喜欢“大耳朵,小嘴巴”的父母。因此,为了真正和孩子平等交流,父母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哪怕孩子的观点有时是错误的,也请孩子讲完。

父母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具体来说,父母应该成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样、多种能力的榜样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样。

父母的榜样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正派上进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上层有腐败现象,下层有道德滑坡,能够做到为人正派,是不容易的,也是非常可贵的。这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不但能分辨清楚,而且嫉恶如仇,该反对的反对,能抵制的抵制,决不同流合污。让孩子看到你鲜明的态度,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上进心,既体现在工作态度上,也体现在思想作风上。父母在事业上不断有所追求、不断有新的进步,不仅对孩子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孩子从父母的精神风貌中,也会学到做人的真谛。

二、勤俭自律

勤俭是立国、立身之本。勤劳和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物质财富来之不易,往往不珍惜劳动成果。

一个人要做到勤劳节俭,需要很强的自律精神,要想获得任何成功和进步也离不开自律精神。自律是人的意志品质的反映,父母是一个有毅力、肯吃苦的人,才能够要求子女严格自律,如果父母意志薄弱,自己懒散放纵,那是不可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的。

三、求知善思

渴求知识,善于思考,这是人们开阔眼界,建立良好知识背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性。如果父母本身如此,那么你对孩子说再多“要好好学习,多动脑子”之类的话,恐怕也无济于事。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说:“累死了,烦死了,真懒得再动脑子。”也有一些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却认为自己的学习阶段已经过去了,自己对于读书、学知识兴趣不高。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这些做法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四、文明友善

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文明友善的人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迎,人们愿意与他交往,这会为他的成功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父母待人文明友善,乐于助人,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一个有良好修养、受大家欢迎的人。而如果父母对人冷漠、自私,孩子就会在为人处世方面受到不良影响。

五、民主乐观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孩子更多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给孩子说话的权利。父母与孩子既有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也要有民主平等的关系,对孩子要“宽严有度”。

乐观是一种品质,是心胸宽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充满自信、有幽默感等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磨炼。父母的乐观品质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对他们一生都有好处。

总之,父母给孩子做榜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发展的过程,相信父母们对以上各方面都会有自己更丰富的理解。

教育孩子,家长要少说6句话!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孩子未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也许,家长在无意间说出的一些话,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伤痕。当个好家长,要少说6句话。

1.“要听话”

“你要听话,否则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少孩子都被这句话“威胁”过。将爱和教诲附加条件,这样的爱是孩子无法承受的。中国式教育大多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第一标准,让人从小就不敢表达想法。太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没有主见,时时取悦别人,很难做自己。因此,父母可以给孩子立规矩,在孩子犯错时表达自己“很生气”,但一定要就事论事,而不能附加太多条件,更不要说气话,才能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

2.“要孝顺”

小米暑假想跟同学去外地玩,姥姥舍不得地说:“好不容易放个假,也不多孝顺孝顺姥姥,姥姥心里真难受。”小米低下头,不情愿地说不去了。“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有的道德基准。教孩子孝顺是必须的,但把孝顺作为道德绑架,可能会扼杀孩子的独立精神。孝顺是对长辈的赡养、尊重、照顾,而不是一定要长期留在长辈身边。为了让孩子留在身边而说出“要孝顺”的话,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3.“就你跟大家不一样”

孩子的世界里经常会迸发出各种奇思妙想,但不少家长听了以后都会嗤之以鼻,说“就你跟别人不一样”,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必须跟大家一样,进而失去个性。家长应鼓励孩子的多元化发展,而不是帮学校制造千人一面的孩子。

4.“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

在不少家长眼中,读书才是正事,而养小动物、玩航模等都是玩物丧志。但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快乐的资本,也是学习的助推器。假如爱迪生不鼓捣那些瓶瓶罐罐,他又怎么会成为大发明家呢?家长以自己的标准和判断去要求孩子时,不仅扼杀了他们的天性,还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心。在这个社会里,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有自己的特长和创意更显珍贵。

5.“少管闲事”

看到路上有垃圾、花园里的草木被风吹倒了、老奶奶蹒跚过马路,很多孩子都会主动去捡、去扶,但一些家长却以“少管闲事”为由来制止孩子。日久天长,孩子可能会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失去了公德心,长大后容易成为孤家寡人。

6.“养你有什么用”

当孩子做错事、考试考砸时,许多父母会恨铁不成钢地说:“我养你有什么用”,但常说这类话,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产生“我真的没用”之类的想法,失去自信。

父母应常对孩子多说有益的话,少说或不说有害的话


孩子不能缺少爱,特别是来自家长的爱。其实家长表达爱的方式很多,但最常用的就是用说话来表示。但我们说的话有些对孩子是有益的,有些却会伤到孩子是有害的。有益和话可以给予孩子力量和幸福;有害的话就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扼杀他们的好奇心。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经常说的话哪些是有益的那些是有害的呢?那我们简单举一些例子。

1、常对孩子说类似“宝贝,你很聪明,我为你高兴”的话。 这样的话语可以起到暗示孩子是聪明的,反复确认你很聪明,靠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行,是鼓励的一种形式。有人曾对两盆花做过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样的两盆花,人们经常对一盆花说你很漂亮,我很喜欢你。对另一盆花说你很丑,我不喜欢你。一段时间后,被说漂亮的那盆花长势茂盛,花开的艳丽。而另一盆花则枯萎死掉了。暗示对植物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对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的影响就更大了。

2、常对孩子说类似“爸爸、妈妈很爱你,你是个好孩子”的话。 常说这些话,可以让孩子时刻感觉到来自家长的爱,家长就象一座大山一样给他们力量,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和幸福感。

3、常对孩子说类似“我相信你一定能独立完成”的话。 这样的话,可以鼓励、坚定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做事的能力和责任心。同时“我相信”这三个字暗示给孩子他已经长大,具有这样的能力。

4、常对孩子说类似“我喜欢你这样做”的话。 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情时,常说这句话鼓励他们,就会为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标准,他们就会按着这个标准,照着这个样板去做事情。

5、要对孩子说类似“对不起,是我错怪你了”的话。 当家长错怪了孩子时,不要回避,错了就是错了,不要不好意思承认错误。家长向孩子承认错误,不但不会有损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使你高大起来,并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6、常对孩子说类似“你已经长大了,你的问题你自己来决定,你的时间你自己安排”的话。 首先常说这样的话是尊重孩子的良好表现。其次是用暗示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暗示孩子你已经是大人了,已经具备了对事物做出合理判断、合理选择的能力,有能力来决定自己的事情,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上进心。比如,孩子问你他是否可以吃零食,你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回答,孩子的心中就会引发"我是否该吃、吃多多少"的思考,就会主动承担起决定自己行动的责任。

7、常对孩子说类似“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的话。 常说这些话可以使孩子认识到人人身上有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建立起学习他人优点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虚心学习、虚心做人的态度。

8、常对孩子说类似“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的话。 常说这些话可以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打上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的烙印,让孩子建立起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的认知,促使孩子自觉的去寻找到学习的快乐,学中乐,乐中学。

不说类似“这孩子太笨了,我是看出来了,你是没好了”的话;不说类似“小孩子家懂什么,少问少管”的话;不说类似“我说不行就不行、不完成作业就别想玩”的话;不说类似“那来的这么多好奇心”的话;不说类似“你是我的希望,我全靠你了,你能行吗?”的话;不说类似“我打你是为你好”的话等等。家长对孩子说这些话会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觉得你不可亲,更不可敬。所以,爱孩子就不要说这些有害的话。 本网站小编总结:在对孩子爱的表达时,语言是我们运用的最多的手段之一,语言可以传达正面信息,也可以传达反面信息,对孩子有益的、应该说的要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不应该说的要立即停止,有益的话是改善家长与孩子关系的第一步。

父母要学会适当夸奖孩子


孩子并不只需要父母供应物质上的一切,他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周围人的鼓励,而爸爸妈妈的鼓励更是孩子最在意的。

一个合格的母亲,必须学会夸奖你的孩子。你也许会说:“夸孩子谁不会啊,拣好听的说呗!”其实还真有的母亲不会夸孩子。她们更多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毛病,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我认为再不好的孩子也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候,学会夸奖你的孩子是母亲的必修课。

母亲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和最常接触的亲人。母亲的夸奖,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早得到的鼓励,在孩子一生中作用最大,是一个孩子长大后自信、成功的基础。

有的孩子已经尽力去学习,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甚至只是与满分失之交臂,可家长仍不满意,原因是有别的同学得了满分。有的妈妈听到孩子考得不好时,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这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直至对自己丧失信心。

这就是个不称职的母亲。她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他做对了90%的试题,只错了不到10%。母亲不但没有表扬孩子,反倒说了一大堆的不是。如果说这个孩子以后不愿意学习了,那么这位母亲应该负很大的责任。这位母亲使孩子对学习没有了兴趣,丧失了努力取得好成绩的信心。

曾看到很多家长,孩子没考好不是去安慰孩子,帮助他分析原因、找回自信,而是一顿批评甚至辱骂,一句“真笨,没脑子!”就把孩子的自信心一下子打垮了。殊不知父母的这一句话已经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本来很脆弱的自信,再重新树立起自信就需更费一番工夫了。

父母如果经常批评孩子,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甚至留下“爸爸妈妈看不上我,别人什么都好,我什么都不好”的心理阴影。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我是不是爸爸妈妈的亲生孩子”的疑问。孩子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人生成功的几率就大为降低。

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是啊,一切为了孩子,操心又费力,怎么还闹了一身的不是?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孩子并不只需要父母供应物质上的一切,他还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周围人的鼓励,而爸爸妈妈的鼓励更是孩子最在意的。我喜欢夸孩子,冬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是我夸奖他的理由。而每一次夸奖又都成为儿子前进的动力。

记得冬冬很小的时候,我就在家里的墙上给他自制了一个光荣榜,写上他的名字,然后剪了很多小红花,冬冬每做一件好事,每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我都会给他贴上一朵。儿子对红花的数量很在意,于是整天都想努力进步,干什么都很积极。一个光荣榜,几朵小红花就能鼓励一个孩子天天向上,努力进取。长期坚持下来,孩子必定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做一切事情。

表扬与鼓励是增强孩子自信心的灵丹妙药,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父母能注意到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夸奖肯定,孩子就会乐此不疲,继续努力。爸爸妈妈的微笑赞许,或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孩子进步的动力。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虽然是错误的,但动机是好的,我们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否定,应该是肯定正确的方面,引导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让他接受教训并迅速想办法改正。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当我们鼓励孩子经过努力达到新的目标时,就是在培养他们从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中寻找正确的人生之路。

小学一二年级时,冬冬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处于第一二十名的位置上,有时候回到家里就很不高兴。其实成绩也就差那么几分。我告诉他:低年级孩子学的知识少,成绩差几分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很聪明好学,在学校能专心致志地注意听讲,放学认真完成作业,考试中仔细答题就一定会有好成绩。妈妈绝对相信你的学习是最好的,而且你喜欢读书,课外学习能力强,肯定是越到高年级学习越好。孩子听到我的鼓励就很高兴,学习更有劲儿了。

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后,冬冬已经是个很自信的孩子了。中考报志愿时只报了一所学校———省实验中学。问他为什么不再报一所低一点的重点高中,他却说从没有想过考不上省实验中学。我当时还想,这孩子是不是自信得过头了?

即使孩子长大了,也还需要父母的夸奖和鼓励。儿子在英国读研时,发来了一篇文章,我觉得写得不错,就好好表扬了他。记得我鼓励了他以后,他来信写道:“母亲:看到您的信,我很高兴。父母的肯定,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鼓励。”

你看,母亲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有多么重要。切记:一定要适当夸奖你的孩子。

好孩子都是父母夸出来的,这句话非常正确,只要父母好好掌握夸奖的度,就能让孩子永远自信满满。

“低声教育”胜过吼孩子,必看!


平日里我们教育孩子,总是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提高了音量,带上了情绪。逼迫孩子看我们的脸色行事,让他们根据我们音量的高低,来判断事情的严重性。

说话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教育孩子如何说话,就更需要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

想到那段很多人都听过的话,在此把它贴出来,希望大家和我一样,可以记住它,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能把这一点教给他:

急事,慢慢的说;

大事,清楚的说;

小事,幽默的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

开心的事,看场合说

何为低声教育?低声教育是与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家长或幼师常常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无策,不管你是嚷嚷不休地说服教育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式教育,孩子全然不理你。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这时候就要考虑改用低声教育的方式了。

低声教育——科学依据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低声教育——办法措施

1.批评孩子要降低声调

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2.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

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孩子很自然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

3.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释给他们听

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的后果将是什么。你要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需大声威胁。

4.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

就事论事,不要随意发泄对孩子的情绪,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爸爸妈妈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每一个爸妈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打骂教育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一时起到的作用也不会长久。

相关推荐